•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Copied!
2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A Modal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Adverb “YOU”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指導教授:謝佳玲博士 研 究 生:劉冠妙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二年一月.

(2) 謝辭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能夠順利完成論文,最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謝佳玲老師。老師嚴格的要求與溫暖的安慰和鼓勵一樣力道十足,正因老師 的自我要求總是高於身為學生的我們,這使得我不敢不努力,並且心悅誠 服。同時,也非常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老師與蕭惠貞老師在口試過程中給予我溫 暖的鼓勵及寶貴的修改意見。 在華研所的時光三年又半,感恩入學前鄧守信老師啟蒙我以對語言學的熱 愛;畢永峨老師啟發我以探究學問的開闊視野;顧百里老師以無為身教示現我以 專業語言教師的素養與精神。同時我也要感謝曾金金老師、葉德明老師、黃沛榮 老師、陳俊光老師以及徐東伯老師在我修業期間所給予的指導與教誨。. 撰寫論文的過程絕不輕鬆,還好我的身邊總有著給人溫柔的穩定力量, 言語間不著痕跡地給人鼓勵與希望的你們,在「熬燉」論文的這條路上時時 給予聆聽與打氣。由衷感謝雪妮姊的行政協助;欣儒、紋萱、雅勤及若妤以 過來人的經驗安撫我時時湧現的不安;吟聯學姊從碩一開始無微不至的關 心;莊潔、莞榕、弦陵在口試前後溫暖的鼓勵;戰友亭序的相互勉勵。而龍 兒二話不說幫我翻譯摘要的義氣、雅晶在我無助地受 word 折磨時的「我幫 你」 、沛榛為協助我口試的專程北上,以及弘凱主動幫我印送聘函與論文的 熱心,都給予我極大的力量。沒有義務卻受我甚多叨擾的孟寰,感謝你念及 同門情誼為人在新竹的我列印初稿及多次寄送修改本,成為我與老師間的往 返橋樑。感恩撥空聽我口試預演的宛妘、老王、Far 還有雅晶,因為你們專 業的修改建議,才讓我的口試能夠如此順利。無法一一提及的同窗們,你們 是我在華研所最真實的收穫,特別是雅晶跟承穎,謝謝你們給予我如此真摯 的友誼。感謝此生有幸能得摯友如 Jia 與 Jay,是你們伴我走出最深的幽谷。 感謝我的父母,劉興基先生與張素雲女士,總是給我無條件的支持與 信任,沒有你們不會有我。最後也最重要的,我要感謝我的丈夫陳亮宇, 是你給我勇氣轉換跑道,是你給我信心完成學業,是你把我的夢想當成你 的夢想,是你的愛,成就今天的我。這份榮耀與你共有。. ii.

(3)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中文摘要 關鍵字:情態、關聯理論、語用、語義、單音節副詞 單音節副詞在客觀語義上具有「一詞多義」(polysemy)的特性,主觀 語用上某些副詞(如:“還”、“才”、“又”、“再”)又為相較於雙音節詞使用 頻率更高、語意也更微妙抽象的情態詞(modal) ,加上許多近義副詞的存在, 往往是漢語學習的難點。本研究以副詞“又”為主題,考察各種客觀語義及主 觀情態類型的使用頻率及搭配關係;闡明“又”以各句式所表諸情態類型的作 用機制,釐清主觀情態與客觀詞彙意義間的推論關係;最後以關聯理論 (relevance theory)的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ce)模式剖析“又”在交際 中扮演的角色,並建立足以解釋在所有語用情態用法的推論機制,為副詞 “又”的語用情態功能,提供更具涵蓋性的推論機制與分析。 本研究的語料取自平衡語料庫及電子網路論壇(ptt)標題,量化分析 結果顯示,“又”表情態的比例佔整體使用的五成以上,主要以直述句呈現, 其次為反問句,否定句最少,所表情態以負向為主,最常見的「不悅」與「無 奈」情態分別傾向與「重複」與「轉折」語義搭配。透過質化分析,闡明情 態架構中,除直述句的負向情態作用於心願系統外,直述句的正向情態及特 殊句式的所有情態皆作用於預料系統;所有情態皆透過命題事實與隱含心 願、預料之間的「背離」來呈現,差別在於直述句與特殊句式的背離分別顯 現於事實和隱含預設的「結果」與「前提條件」之間。主觀的情態推論意義 皆派生自客觀的詞彙「轉折」義。在交際中“又”扮演「引導碼」的關鍵角色, 引導聽話者根據認知語境與命題概念訊息推論出背離心願或預料的語境預 設,增加話語的關聯性,使聽話者獲得較強的語境效果,成功理解說話者的 評價情態。 本文最後歸納量化分析中各種客觀語義與主觀情態的出現頻率,以及常 見的搭配詞語,提出在教學排序以及定式選用上的參考建議。. i.

(4)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A Modal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Adverb “YOU” and its Pedagogical Application Abstract Keywords: Modal、Relevance theory、Pragmatics、Semantics、Single-syllable adverb Single-syllable adverb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olysemy nature from the semantics perspective, while pragmatically speaking, some are modal words (e.g., “hai”, “cai”, “you”, “zai”). Contrary to dual-syllable adverbs, the use of modal representations in single-syllable adverbs is extensive, and their meanings are also abstractive. As many adverbs are similar in meaning, mastering such is a difficult task for learners of Mandarin Chinese. This study examines adverb “you” frequency of use in its various semantic forms and modal representations, and also the conj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We will also look into the different sentence patterns of “you” to clarify the dedu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al representation and lexcical meanings. Furthermore, we used the ostensive-inference model of relevance theory to study the role of “you” in communication, and established a deductive method that could explain all pragmatic modalitie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inference and analysis for the modal function of “you”. Data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inica Corpus and subject titles of an online forum called ptt. Results from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w that over 50% of “you” usage is in modal representations, most of these are found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followed by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least seen in negation. Most modal representations involve negative feelings, whereas modal representations of “unpleasantness” and “helplessness/beyond one’s control” are respectively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of “repetition”. ii.

(5) and “contrast”. We further used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explain that under the modality structure, negative modal representations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are classified as wish system, whereas positive modal representations and all modal representations of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are classified as presupposition system. All modal representations are presented through “devergence” between proposition fact and that of hidden wish and presupposition. The difference is that deviation of declarative sentences and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can be found between the result and pre-condition of fact and hidden default. Modal inferences are derived from contrast meaning of words. In communication, “you” is a crucial key to procedural encoding, leading the listener, with the help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proposition concept, to deduce what wish or presupposition context has been diverged. This increases the relevancy of utterance, and gives the listener a stronger contextual effect to decode the speaker’s conveyed evaluative modality.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study, we tallied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both semantic and modal representations of “you”, as well as words that it is commonly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We included some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on the teaching order of “you” and also the lexicalized chunks selection.. iii.

(6)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目錄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名詞釋義 .......................................................................................................... 7 1.3 研究架構 ..........................................................................................................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1 2.1 副詞“又”的研究 ....................................................................................... 11 2.1.1 核心語義 .............................................................................................. 11 2.1.2 客觀語義 .............................................................................................. 16 2.1.3 主觀語用 .............................................................................................. 21 2.1.3.1 直述句 ................................................................................... 23 2.1.3.2 否定句 ................................................................................... 29 2.1.3.3 反問句 ................................................................................... 38 2.2 情態副詞概述 ................................................................................................ 42 2.2.1 英語的情態副詞研究 ......................................................................... 43 2.2.2 漢語的情態副詞研究 ......................................................................... 47 2.3 關聯理論概述 ................................................................................................ 57. iv.

(7) 2.3.1 語用理論背景 ...................................................................................... 58 2.3.2 關聯理論與認知理論 .......................................................................... 62 2.3.3 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模式 ................................................................. 65 2.3.3.1 認知語境 ............................................................................... 65 2.3.3.2 話語的完整意義 ................................................................... 67 2.3.3.3 說話者的明示:概念性編碼及程序性編碼 ..................... 70 2.3.3.4 聽話者的推理:解碼與推理 .............................................. 7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76 3.1 語料來源 ........................................................................................................ 76 3.2 分類標準 ........................................................................................................ 80 3.2.1 客觀語義的分類標準 .......................................................................... 80 3.2.3 主觀情態的分類標準 .......................................................................... 84 3.3 研究程序 ........................................................................................................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91 4.1 客觀語義分析 ................................................................................................ 91 4.1.1 客觀語義的分布現象 .......................................................................... 91 4.1.2 客觀語義的情態性 .............................................................................. 94 4.1.3 直述句中各項客觀語義的搭配成分 ................................................. 96 4.2 主觀情態分析 .............................................................................................. 103 4.2.1 主觀情態的出現頻率 ........................................................................ 103 4.2.2 主觀情態的句式分布 ........................................................................ 104 4.2.3 主觀情態的語義類型分布 ............................................................... 105 4.2.4 直述句中的情態類型分布 ............................................................... 109 4.2.5 否定句中的情態類型分布 ............................................................... 115 4.2.6 反問句的情態類型分布 ................................................................... 117. v.

(8)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4.3 情態機制與推論機制 ................................................................................. 123 4.3.1 漢語情態詞中的評價副詞“又” ................................................... 123 4.3.1.1 直述句中評價副詞的情態機制 ....................................... 124 4.3.1.2 否定句中評價副詞的情態機制 ....................................... 129 4.3.1.3 反問句中評價副詞的情態機制 ....................................... 132 4.3.1.4 評價情態的推論意義與客觀語義的衍生關係 .............. 135 4.3.1.5 小結 ..................................................................................... 139 4.3.2 關聯理論中情態產生的推論機制 ................................................... 141 4.3.2.1 說話者的明示編碼 ............................................................ 142 4.3.2.2 聽話者的解碼推理 ............................................................ 145 4.3.2.3 小結 ..................................................................................... 155 4.4 總結 .............................................................................................................. 157 第五章 教學建議 ................................................................................................................ 167 5.1 常用搭配詞語整理 ..................................................................................... 167 5.2 教學排序建議 .............................................................................................. 177 第六章 結論 ........................................................................................................................ 183 6.1 研究總結 ...................................................................................................... 183 6.2 研究限制與展望 .......................................................................................... 185 參考文獻 ............................................................................................................................... 186 附錄 ....................................................................................................................................... 192. vi.

(9) 表目錄 表二-1 各家對副詞“又”核心語義的定義 ............................................................... 12 表二-2 各家對副詞“又”客觀語義的定義 ............................................................... 16 表二-3 各家對副詞“又”的主觀語用分析之句型分布 ............................................ 22 表二-4 各語義類型“又” 個別於直述句中的語用研究 .......................................... 24 表二-5 副詞“又”在轉折句以及特殊句式中的語氣作用機制 ................................ 27 表二-6 各家對副詞“又”在否定句中的語用分析 .................................................... 32 表二-7 王力(1943)副詞分類表 .......................................................................... 49 表二-8 湯廷池(2000)華語情態詞的分類表 ....................................................... 50 表二-9 謝佳玲(2006a)漢語情態詞的類型分類表.............................................. 53 表二-10 謝佳玲(2006b)漢語評價情態副詞分類表............................................ 55 表二-11 語言編碼訊息的分類 ................................................................................ 71 表三-1 中研院平衡語料庫包含主題及其詞類、字數、和篇數 ............................ 77 表四-1 各類客觀語義“又”之常見「前搭配成份類別」 ........................................ 98 表四-2 各類客觀語義“又”之常見「後搭配成份類別」 ........................................ 99 表四-3 副詞“又”情態產生機制與語氣作用機制的對應關係 .............................. 136. vii.

(10)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圖目錄 圖二-1 林碧華(2006)的副詞“又”語義派生圖 .................................................... 34 圖二-2 Palmer(2001)的情態三分概念 ............................................................... 45 圖二-3 關聯理論中話語意義的層次框架 ............................................................... 70 圖二-4 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模式示意圖 ............................................................... 75 圖三-1 電子論壇 ptt 中看板 heart 的討論區瀏覽畫面。........................................ 79 圖三-2 副詞“又”作用於時間軸與程度軸上的客觀語義示意圖............................. 80 圖三-3 直述句的情態分類圖 .................................................................................. 85 圖三-4 反問句及否定句的情態分類圖................................................................... 86 圖三-5 本研究語料之客觀語義歸類流程圖 ........................................................... 88 圖三-6 本研究語料之主觀情態歸類流程圖 ........................................................... 89 圖四-1 副詞“又”的語義分布圖 ............................................................................... 92 圖四-2 遞進語義的關係類型分佈圖 ...................................................................... 93 圖四-3 副詞“又”各項客觀語義的情態性分布圖 .................................................... 95 圖四-4 副詞“又”的情態與非情態用法分布圖...................................................... 103 圖四-5 副詞“又”情態用法之句式分布圖 ............................................................. 104 圖四-6 直述句情態用法中各語義類型“又”的分布圖 .......................................... 106 圖四-7 副詞“又”在直述句中的情態及語義類型分布圖 ...................................... 110 圖四-8 副詞“又”的否定句情態類型分布圖 ......................................................... 115 圖四-9 副詞“又”的反問句情態類型分布圖 ......................................................... 118 圖四-10 副詞“又”之情態作用機制示意圖 ........................................................... 140 圖四-11 說話者編碼“又”之情態用法示意圖 ........................................................ 145 圖四-12 聽話理解“又”評價情態之推理示意圖 .................................................... 155 圖四-13 引導碼“又”明示推理示意圖 ................................................................... 156. viii.

(11) 圖五-1 副詞“又”教學順序示意圖 ......................................................................... 178. ix.

(12)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單音節副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相當頻繁,在客觀語義上具有「一詞多 義」 (polysemy)的特性;同一個副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的語 義角色、展現不同的語法功能。在主觀語用上,某些單音節副詞(如:“還”、 “才”、“又”、“再”)又為情態詞。情態為人類共有的邏輯概念類型;作為情 態詞時,這些單音節副詞可作用於整個句子中,表達說話者對句子命題內容 (propositional content)所持有的觀點(viewpoint)或心態(mental attitude) (湯廷池,2000;Lyons,1977) ,且其出現頻率相較於雙音節詞更為頻繁, 語意也更微妙抽象(謝佳玲,2006b:53) 。加上單音節副詞存在許多近義副 詞(如:“又”、“也”、“還”、“再”),所以儘管形式單純卻往往是漢語學習 者在使用與掌握上的難點(黃主俠,1998)。鄧守信(2003)也曾指出一個 語法點若在語義上具有多重詮釋(如:介詞“跟”)或引申義(如: “下去”、 “下來”從空間到時間的語義延伸) ,抑或語用功能(如:情態用法)越強者, 則其困難度也會相對越高。而單音節副詞正好具有上述「一詞多義」多重詮 釋、時間到程度的語義延伸(如:“又”的重複義與轉折義),以及語用情態 用法這些特點,更增加其困難度,因此本文認為又必要對單音節副詞進行深 入的研究。 首先,關於客觀語義,我們發現前人們對於副詞“又”有相當豐富與精闢 的語義分析成果。語法書(劉月華、潘文娛與故韡,1996:呂叔湘,1980) 為“又” 的表層使用情況提供了說明。對於其核心語法功能,學者亦發掘“又” 具有「相關性積累」的作用(Biq,1988) ,可以針對同一個主題對其相關特 性進行積累,使該主題獲得強化。更有學者以核心語義出發,劃分“又”的「重 複」 、 「相繼」 、 「並列」 、 「遞進」以及「轉折」五種客觀語義(林碧華,2006), 如例句(1)-(5) 。 (1)他又唱了一次。(重複)(林碧華,2006:22) (2)阿 Q 怕尼姑又放出黑狗來,拾起蘿蔔便走,沿路又撿了幾塊小石頭,但黑狗. 1.

(14)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卻並不再出現。(相繼)(林碧華,2006:25) (3)抵達戴高樂機場,出海關的過程又悶又擠的,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片混亂。 (並列)(林碧華,2006:27) (4)農民用先進的田間管理經驗和傳統的播種方法提高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力。 然而,一些先進的方法不僅費用過高而且對自然界有害,例如:過度的除 草會引起土壤的流失,殺蟲劑和除草劑既[1]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又[2]會導 致物種的滅絕。(遞進)(林碧華,2006:28) (5)我喜歡越吵越好,但是又喜歡安靜地喝下午茶。 (轉折) (林碧華,2006:29). 不過,林碧華(2006)對於遞進義的論述僅提及前後項間應具有「程度 加重」或如例句(4)[1]與[2]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囊括其他如例句(6) 中的「條件」關係以及如例句(7)中「整體部分」關係等具有遞進特性的 關係。 (6)假如沒有杜象這個人,今天世界藝壇必定又是另一番光景。 (條件) (語料庫) (7)我們團員多半攜帶了自動相機,我們之中又有人攻讀攝影,所以很自然地, 我們希望拍照。(整體部分)(語料庫). 副詞“又”的語義研究基本上包含了時間性與非時間性的各種語義類 型,然而無論語法書或是其他專論文獻,對於“又”的語義研究都缺乏量化的 使用頻率分析,因此未能指出各語義間的使用頻率差異,以作為教學排序的 參考。 其次,關於主觀語用,副詞“又”表達說話者不滿或厭煩語氣(孟建安, 1986) 、以及加強反駁或反問語氣(王力,1987;劉月華等,1996)的主觀 用法很早就引起學者們的注意。現有的研究結果主要包含直述句、否定句、 以及反問句三個部分,其中以特殊句式(否定句、反問句)的研究成果較為 完整。 副詞“又”在否定句與反問句中的主觀用法,學者們多認為是一種「加強 否定」與「加強反問」的語氣用法(呂叔湘,1980;李君、殷樹林,2008;. 2.

(15) 第一章 緒論. 劉丞,2010) ,只有彭小川(1999)曾經提出否定句用法在不同語境下具有 不同的感情色彩,如不滿、急切或是輕鬆。至於“又”在特殊句式中所表的情 態類型,在文獻中並沒有進一步的分類或是相關量化分析研究。關於“又” 的否定句用法,王力(1987)將“又”在如例句(8)中的用法視為一種「缺 乏實義、僅表情緒」的語氣副詞(emotional adverbs)用法,並江其歸類為 語氣末品(emotional tertiaries)。現有文獻多認同否定句用法為透過強調預 設「前提條件」或「理由」不存在所進行的間接性否定(史金生,2005;吳 中偉,1999;馬真,2001;彭小川,1999; Biq,1988) 。如例句(9)說話 者便是透過否定前提條件(如:“路又不遠”)來間接地對坐車的需要性進行 否定(如:“做什麼車?”)。李君與殷樹林(2008)認為這是一種突出預設 條件的對立關係,使結果獲得加強的用法。如例句(9)中預設條件為“路遠”, 與否定句中的“路不遠”彼此對立,說話者便是就此強化不用坐車的結果。而 且“又”的這類主觀用法在英語中似乎沒有對應詞語(王力,1987;張京魚、 劉加寧,2010;Biq,1988),屬於漢語特有的情態用法。 (8)我又不是鬼!(王力,1987) (9)路又不遠,坐什麼車?(彭小川,1999:59). 至於說話者如何選擇所要否定的理由或前提條件,也有文獻從關聯理 論的角度來進行解釋,認為說話者會根據其主觀認知,選擇最具有推論結果 關聯性的適宜條件(FC)進行否定,同時也是否定句中的主觀性來源(史 金生,2005;劉丞,2010)。這些文獻雖然根據關聯理論,從說話者的角度 出發解釋了說話者對於預設條件的選擇,但是對於聽話者如何從包含“又” 的話語推理出說話者的隱含預設(如:路遠才要坐車) ,並進一步推理得知 說話者所要表達的情態,則未有詳細描述。 關於“又”在反問句中主觀用法,同樣是透過突出預設條件間的對立,使 結果得到加強(李君、殷樹林,2008) ,如例句(10)中透過突出預設(如: 沒出門就可以猶疑。)與話語(走到門口還猶疑什麼?)間前提條件的對立 (如:沒出門 vs. 走到門口) ,來加強“不應該猶豫”的結果。 (10)你看你,走到門口又猶疑什麼?(李君、殷樹林,2008). 3.

(16)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不同於否定句的是,反問句根據預設背景句與反問句間針對結果的一致 性,可區分為「顯同類」以及「顯義類」兩種(李君、殷樹林,2008;柴森, 1999;殷樹林,2008) 。如例句(10) ,是否走到門口會導致可猶豫與不可猶 豫兩種不同結果,因此屬於「顯異類」 。但如例句(11) ,沒翅膀固然不好, 但是有翅膀也沒用,就結果而言是一致的,因此屬於「顯同類」 。然而,本 文發現相同的反問句,在聽話者的不同主觀認知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背景 句,形成不同的類型判斷。如例句(12)根據預設(背景句)為(12a)或 (12b)便可以分別解讀為「顯同類」或「顯異類」 。因此本文認為即使我們 從關聯理論已經了解說話者如何選擇最具關聯性的適宜條件,但是對於聽話 者如何透過話語推理出隱含預設以及主觀認知的影響,仍有進一步研究的必 要。 (11)自己,專仗著自己,真像老人所說的,就像是被小孩子用線拴上的螞炸, 有翅膀又怎樣?(李君、殷樹林,2008) (12)不行!你們太了解我們的底細了,又哪能留著你們,得滅口。 (劉丞,2010) (12a)不了解底細就已經不能留活口了。 (12b)不了解底細還能留活口。. 關於“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用法研究相較於特殊句式是較為不足的。 不同於特殊句式中的“又”不表語義且不影響命題真值(Biq,1988) ,直述句 語氣用法中的“又”具有不同的語義類型。現有文獻中對於“又”的直述句語用 研究,依其語義類型可分為重複義類、轉折義類、並列義以及遞進義類。其 中,重複義“又”的直述句語用研究如下。屈承熹與紀宗仁(1999)指出“又” 作為表達說話者態度的評量(evaluation)副詞時「帶有說話者的預設,有 時候甚至於帶有對聽話者的某些想法的預設,可以表達不悅的感覺或不愉快 的經驗」 (1999:57-58) ,如例句(13)中重複義“又”在直述句中的用法。 (13)小明昨天晚上又發燒了!(屈承熹、紀宗仁,1999). 林碧華(2006)則認為「直述句的主觀用法只是一種『可能性』 」 (2006: 37),而且「只能說在重複義“又”的直述句中,說話者用“又”來表達對再度. 4.

(17) 第一章 緒論. 發生的事件的不滿頻率較喜悅為高」 (2006:34) ;但是對於不滿情態出現的 可能性高低究竟如何,林碧華卻沒有進一步闡述。事實上,根據實際語料我 們發現“又”的情態用法相當多樣,並不只有「不滿」與「喜悅」兩種,如取 自電子公布欄(ptt)中的文章標題例句(14)-(18) 。然而在現有文獻卻缺 乏對於直述句各式情態用法的分類以及量化分析。 (14)又來了!(不悅) (15)又夢到你了…(無奈) (16)又是麻煩大家看禮服。(不好意思) (17)我又來閃人了~^Q^y(得意忘形) (18)又是美好的一天。(喜出望外). 轉折義“又”的語用研究,是直述句用法中最早也最完整的一類。呂叔湘 (1980)很早就提出“又”具有「表轉折」的語氣用法,如例句(19) 。李君 與殷樹林(2008)更提出轉折義“又”在直述句中的語氣作用機制與特殊句式 用法一樣都為「突出對立,加強結果」 ,只是在直述中對立的不是前提條件 而是事實結果。如例句(20)中,話到嗓子眼應該就要說出來的,但是結果 卻“梗住了”,說出來與梗住之間形成了結果的對立。此外,史金生(2005) 也以例句(21)與(22)說明“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性元語增量用法。而此 二例句分別屬於遞進義“又”與並列義“又”的直述句主觀用法。 (19)心理雖有千言萬語,可是嘴裡又說不出來。(呂叔湘,1980) (20)他本能地扯起嗓門想喊:“阿龍,你這是怎麼啦?”可是話到嗓子眼上又梗 住了。(李君、殷樹林,2008) (21)他是個聰明人,又肯努力,所以不到半個月就都學會了。 (史金生,2005: 179) (22)這些東西沒什麼用,又不值錢,乾脆扔了吧!(史金生,2005:188). 從上述直述句語用研究結果看來,雖然各語義類型“又”的用法都曾受到. 5.

(18)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學者注意,但是至今仍缺乏涵蓋所有語義類型“又”的全面性分析。而且文獻 對於“又”在直述句中語氣作用機制的研究,也僅止於轉折義“又”一類,其他 類型的語氣作用機制為何,根據現有文獻並不可知。 此外,關於副詞“又”的主觀情態與客觀語義之間的衍生關係,文獻(林 碧華,2006)曾提出“又”在否定句與反問句中表達的語氣是一種主觀推論意 義,分別衍生自客觀詞彙意義中的「轉折」義以及「遞進」義。林碧華認為 反問句的後項是在前項的基礎上發展出的結果,如例句(23)中的後項“如 何能寫出好文章?”便是根據前項“連最基本的都不了解”發展出的結果,因 此其語氣屬於從遞進義派生的推論關係。由於林碧華對於反問句由遞進義衍 生而來的推論僅根據話語表面的命題,未考慮反問句文獻(李君、殷樹林, 2008)中提及的背景句或隱含預設,因此本文認為有重新探討的必要。另一 方面,既然特殊句式的主觀情態為客觀語義派生而出的推論意義,那麼直述 句中的語用情態又從何種客觀語義推論而來?我們也想知道是否所有的語 用情態都推論自同一種客觀語義。 (23)白話文是建立在古文的基礎上,如果連最基本的都不了解,又如何能寫出 好文章?(林碧華,2006). 總括副詞“又”的語用研究現況,我們發現由於文獻中缺乏涵蓋所有句式 的情態分類以及量化分析,以致於我們只知道副詞“又”具有主客觀用法,其 中主觀用法可以三種句式呈現;然而對於副詞“又”出現主觀情態的比例有多 高,主要以何種句式的用法呈現,我們卻無從得知。我們對於“又”在各種句 式中可表現那些情態類型,以及各情態類型間的分布比例也缺乏全盤性的了 解。即使文獻已從關聯理論闡述了從說話者的角度如何選擇最具關聯性的適 宜條件,但是對於“又”在話語中扮演的角色、從聽話者的角度如何透過話語 推理出隱含預設進而理解說話者意在言外的情態、以及主觀認知對於聽話者 推理過程的影響,至今卻還沒有在相關研究中獲得闡明。而在現有的文獻 中,仍然未提出可以闡釋副詞“又”包含各種句式、語義類型的所有主觀用法 的情態機制以及推理機制。 因此本研究希望先透過量化分析,對副詞“又”進行全面性的考察。包含. 6.

(19) 第一章 緒論. “又”出現情態用法的比例、搭配句式的分布、各句式用法中的情態類型及分 布。然後本研究再藉由質化分析,闡明副詞“又”在所有主觀用法中的情態推 論機制,進而釐清副詞“又”所有主觀情態與客觀語義之間的關係。最後,本 文希望能根據副詞“又”的情態特性,以兼顧交際雙方的「明示推理」模式剖 析副詞“又”在說話者明示與聽話者推理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聽話 者理解說話者情態的推理機制,以期能為副詞“又”的語用情態功能,提供更 具涵蓋性的推論機制與分析。 基於上述的動機與背景,在這份研究中,筆者希望針對“又”在直述句、 反問句與否定句三種句式中的使用現象,從「客觀語義」及「主觀情態」兩 方面,對下列問題提出解釋或建議: 1. “又”出現主觀情態用法的頻率如何?與直述句、否定句及反問句間的搭 配分布如何? 2. “又”在三種句式中各可表述哪些情態類型?各類型使用率高低為何? 3. “又”的主觀情態與客觀語義之間關係為何? 4. “又”在直述句、反問句與否定句中的情態,能否以相同的情態機制與推 論機制闡釋之? 5. “又”的語義及語用教學排序應該如何?可以搭配哪些常用詞語與定式?. 1.2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貫穿本研究的重要名詞進行說明,說明如下。 1. 語義1(semantics) Lyons(1977) 、Levinson(1983)認為語義學研究的是「詞句的非語境 意義」。本文引用此認定,將「客觀語義」定義為脫離語外語境的表層客觀. 1. 感謝口試委員陳淑惠老師給予修訂本文的寶貴意見,指出在名詞釋義的部份應該清楚. 定義並說明副詞“又”的核心語義與客觀語義。. 7.

(20)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意義,由詞彙本身或是上下文的詞句意義而來,如副詞“又”的客觀語義可以 區分為「重複」 、 「相繼」 、 「並列」 、 「遞進」與「轉折」 。 「語義」與交際時溝 通雙方的共識、情景知識、常識、以及文化知識無關,也與交際雙方的主觀 認知無關。但是說話者對語內語境(上下文詞句意義)的解讀,卻有可能受 主觀認知影響,間接影響「語義」判讀。譬如例句(24)中上文“是爸爸” 與下文“是媽媽”的語義是否有層次上更近一層的關係,又或者為相等的並列 關係,則有可能因人而異(劉月華等(1996)認為具有層次遞進關係) 。另 外一方面,本文引用 Biq(1988)針對副詞“又”所提出的核心語法功能「相 關性積累」作為其「核心語義」;亦即其功能如同一個算子(operator),可 針對同一個主體(entity)將一前一後的評論連接起來。 (24)他離婚了,在家裡又是爸爸又是媽媽。(劉月華等,1996). 2. 情態(modality) 本文對於情態的概念,引用自 Lyons(1977)之定義。Lyons(1977) 指出情態為全人類共有的邏輯概念,涉及可能性(possibility)以及必要性 (necessity); 泛指句子層次中,表達說話者對於句中命題內容(propositional content)或是情境(situation)所持的觀點與態度(opinion or attitude)。此 概念亦為本論文中“又”的主觀語用功能之所指。如例句(25)中,說話者便 流露出對於聽話者要再去看電影不以為然的觀點與不悅的態度。 (25)你上星期才看了一場電影怎麼又要去看電影。(謝佳玲,2006b:53). 3. 評價情態(evaluative modality) 謝佳玲(2006a,2006b)提出評價情態表達對於已認定為既定事實的命 題所抱持的看法,囊括多項意義,遠超越可能性與必要性所能詮釋的範圍, 並將其統整為「預料」 (presupposition)與「心願」 (wish)兩套系統。其中 作用於預料系統的例句如(26) ,說話者透過情態詞“原來”評價命題事實“你 也在這家超級市場買菜”是說話者自己原本沒想到的,此屬背離預料的情態 用法。而作用於心願系統的例句則如(27),說話者透過情態詞“偏”評價中 國兵“選在中國軍營附近”炸毀鐵路的事實是其所不樂見的,此屬背離心願的. 8.

(21) 第一章 緒論. 情態用法。本文所論述的評價情態即引用自謝佳玲在漢語情態詞分類架構中 的定義,為將命題的情境與自身的心願或預料做對比後給予的評價。 (26)原來你也在這家超級市場買菜啊!(預料系統)(謝佳玲,2006b:60) (27)中國兵要毀壞鐵路,何以偏選在中國軍營附近?(心願系統)(謝佳玲, 2006b:60). 4. 語境(context) 在本研究中提及的語境,分為語內語境及語外語境兩種。本研究在論述 單音節副詞「一詞多義」顯現出的各種客觀語義時所提及的語境概念,包含 句內的語義與詞彙等語言知識以及句間語段上下文等語篇知識,偏向語內語 境;而在討論主觀情態功能時,所涉及的個人主觀認知,包含彼此間的共識、 現場情境、百科知識(常識)以及文化,則偏向語外語境。 5. 引導碼2(procedural encoding) 「引導碼」 (procedural encoding)最早由 Blakemore(1987:144)提出, 該語言形式屬於語言編碼中的程序性編碼,在溝通過程中具有引導意義 (procedural meaning)與功能。說話者透過引導碼能夠引導聽話者推理出說 話者對於命題內容所抱持的觀點與態度,例如主觀評價(evaluation) 、可能 性或必然性判斷(possibility/necessity judgment)。. 1.3 研究架構 本文的研究範圍為現代漢語副詞“又”在包含直述句、否定句以及反問句 三種句式中的語用情態分析。而本論文的章節架構說明如下。 本論文於第一章詳細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所欲解答的研究問題以及本 研究重要的名詞釋義。在第二章中,本文從副詞“又”的研究、情態副詞概述 以及關聯理論概述三個角度分別介紹並評述與本研究相關的中西方研究成. 2. 感謝口試委員蕭惠貞老師給予修訂本文的寶貴意見,指出在名詞釋義的部份應該針對本. 文的重要概念「引導碼」提供清楚的定義與說明。. 9.

(22)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果。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的語料來源、客觀語義與主觀情態的分 類標準,以及研究程序。第四章為研究結果與討論,本文先於在 4.1 節分析 各類客觀語義的使用分布、情態性,以及常出現的搭配成分;再於 4.2 節對 主觀情態的出現頻率、句式分布、以及各句式中的情態類型及其分布進行探 討。最後在 4.3 節中,本文聚焦於闡明“又”的情態機制與推論機制。第五章 為本文針對常用搭配詞語及教學排序提出的教學建議。第六章總結本文的研 究成果與貢獻,最後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的研究展望。. 10.

(2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三個部分評述與介紹與本研究相關之中西文獻。首先為副詞“又” 的相關研究概述,本節講述副詞“又”的核心語義、在時間軸及程度軸中表現 的各種客觀語義,以及主觀語用的研究,包含分別以直述句、否定句及反問 句三種句式表現的情態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本章探究情態副詞的跨語言研究概況。首先簡介英語情態詞 的研究成果,包含對情態詞的特徵定義與語義分類框架,最後說明在情態助 動詞之外較少被提及,以副詞形式出現的評價情態詞研究現況。接著,本節 先回顧漢語情態詞早期的研究成果,再說明詞類歸屬以及語義分類現況,最 後聚焦於兼具語言共性與漢語特性之分類框架中的評價副詞,進一步闡述評 價情態包含的預料與心願兩套系統,以及符合與背離兩種用法,以此作為本 研究對情態副詞的界定標準。 本章最後一部分是關聯理論概述。首先介紹語用理論的發展背景、關聯 理論與認知理論間的關係,最後介紹關聯理論中話語理解的明示推理模式, 先對認知語境與話語完整意義進行說明,然後分別闡述說話者的明示編碼以 及聽話者的解碼與推理過程,並以此機制對本研究中的情態來源進行分析。. 2.1 副詞“又”的研究 2.1.1 核心語義 副詞“又”為具有「一詞多義」 (polysemy)特性的單音節副詞,常常在 不同的語境中扮演著相異的語義角色。語言學家們(史錫堯,1990;邵敬敏、 饒春紅,1982;Biq,1998)在研究“又”的各項用法時,對於不同用法的背 後是否具有相同的基本意義很感興趣,並認為這些相異的用法乃是相同的核 心語義在不同語境中的顯現,他們都對核心語義提出過各自的看法,本文將 各家對對副詞“又”核心語義的定義簡述如下表二-1:. 11.

(24)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表二-1 各家對副詞“又”核心語義的定義. 邵敬敏與饒春紅(1982:15)認為“又”的基本意義可以概括為「加合」, 並從句法形式的觀點指出跟“又”相關的兩個事件組合,可以構成四種基本句 法格式:同主同謂式、異主同謂式、同主異謂式,以及異主異謂式,其中同 主式較為常見,例句如(28)-(31): (28)你昨天喝酒,今天又喝酒。(同主同謂式)(筆者造句語料) (29)老大昨天才發燒,老二今天又發燒。(異主同謂式)(筆者造句語料) (30)我今晚吃太飽,又喝太多。(同主異謂式)(筆者造句語料) (31)颱風剛走,地震又來。(異主異謂式)(筆者造句語料). 而史錫堯(1990:110)則指出副詞“又”的基本語義可以歸結為「增益」, 並將其引申意義分類為重複 、添加、否定性添加與並存,其中重複是狀態、 性質、動作重複性呈現的增益,如例句(32);而添加則是後項發生在前項 基礎之上的增益,如例句(33) ;否定性添加為否定句與反問句的用法,如 例句(34) ;對並存而言,不論前後項語義相悖與否,後項都是前項的增益, 如例句(35) 。無論引申意義為何,對於已經出現過的動作活動或是呈現過 的性質狀態來說,“又”所表示的動作、性質或是狀態是為後項,是在前項的 基礎上的一種「增益」。 (32)這本書我又看了一遍。(筆者造句語料) (33)我們的孩子繼承了父母各一半的遺傳基因,而做父母的又分別來自他們的 父母。(語料庫語料). 12.

(2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4)對敵過招,千變萬化,一兩個時辰之中,又教得了多少?(語料庫語料) (35)飲茶時配搭各式各樣的水果,既健康又美味。(語料庫語料). 事實上, 「加合」或是「增益」體現的都是該副詞「積累」的本質,然而, 無論邵敬敏饒與春紅(1982)或史錫堯(1990)皆未進一步說明其「積累」 是否具有目的性,以及所積累的項目是否具備條件性。在這個部分,針對“又” 進行積累的目的以及積累項目的性質與分類,Biq(1988)有著更為精確與 詳盡的分析。Biq(1988)指出“又”的核心語法功能是「相關性積累」 ,針對 同一個主體(entity),也就是言談中「會話的主題」,“又”的功能有如一個 算子(operator) ,將一前一後的評論連接起來。“又”的用法可分為主觀性積 累跟客觀性積累兩種。在客觀性積累中,“又”可表時間軸上「同質性的重複」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perty) (~again) ,為同一施動者相同動作的重複, 如例句(36)-(38): (36)你又生我的氣了。(Biq,1988:102) (37)海面上又起霧了。(Biq,1988:102) (38)這個人昨天來過,今天又來了。(Biq,1988:103). 除了時間軸上以同質性重複呈現的積累之外,Biq(1988)也指出“又” 同時可歸屬於不限於時間軸上的「相關性積累」(accumulation of relevant properties)(~also),在語用上建立相關性評述,針對同一主體,建立兩種 特性間的相關性,如例句(39)-(41) 。無論是否與時間相關,在上述的客 觀用法中,“又”針對同一主題所積累的特性,如例句(39)中“是模範老師” 以及“是人民代表”,其存在是可以驗證的;而特性間的相關性,例如“模範 老師”及“人民代表”與主題(“盧老師在縣裡的名望”)間的關係,則是經驗 上或客觀上可以解釋或理解的。“又”的語法功能是透過「將對同一主題的不 同評述拉在一起作為其特性」影響了「主題的建立」,如例句(42)中“又” 透過積累“哥哥猜錯”與“弟弟猜錯”兩項特性,建立或強化了主題“這個謎語 很難”。 (39)盧老師是縣裡的模範老師,又是人民代表。(Biq,1988:104). 13.

(26)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40)他是聰明人,又肯努力。(Biq,1988:104) (41)那一天正好是三伏的第一天,又是中午,又沒有風。(Biq,1988:104) (42)哥哥猜錯了,弟弟又猜錯了,這個謎語可難了。(Biq,1988:106). Biq(1988)認為在主觀性積累中,特性間彼此相關的合理性與可理解 性是由說話者觀點來認定的,可表說話者的評價態度,而且「這種主觀用法 只出現於特定的特殊句式(反駁句與反問句)之中」 (1988:111) ,說話者 用“又”的規約隱含3來表達尚有其他積累意見或理由的存在,用來達成特定 的溝通目的,例如例句(43)-(45) 。而「篇章中主題與積累特性之間的相 關性可能並不建立於實證之上4」(1988:110),如例句(44)中的“張三不 知道”與“不應該怪他(張三)”,以及例句(45)中的“沒長翅膀”與“不會不 見”,這些積累特性與主題之間的相關性,並無法透過實證方式來確認,因 為不知者不一定無罪,而人類也不可能有翅膀,就算有翅膀,也不一定就會 不見。這類主觀用法中的主題與積累特性間的相互關係,源自說話者的主觀 認定,而非客觀實證。 (43)如果奇華愛丈夫而願意放棄婚姻,自己愛莉香又何必堅持婚姻呢?(Biq, 1988:111) (44)張三又不知道,怎麼能怪他?(Biq,1988:114) (45)李四又沒長翅膀,怎麼會不見?(Biq,1988:114). Biq(1988)還提出“又”的有無對於命題真值並無影響,差別只在於如 果在客觀性用法中少了“又”,時間軸上的重複義(~again)與不限於時間軸 上的積累義(~also)會失去標記;而在主觀性用法中,若少了“又”,就只 少了說話者強調的態度。而“又”架構於基本語法功能所展現的各種用法,都. 3. Biq(1988):針對會話主題的斷言評述,隱含針對同一主題有著其他主張或評述的存. 在。 4. 原文為:the relevance among the accumulated proper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focused converstional topic may not ne emperially established in the structure of text/discourse.. 14.

(2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是因為語境不同所產生的變化。 林碧華(2006)基本上贊同 Biq(1988)所提出的「相關特性的積累」, 提出“又”較理想的核心語義定義應為「積累某一主題的相關性,以強化說話 者對此主題所欲表達的特點」,並指出此定義中的主題以及所強化的特點有 時候難以從單句得知,必須從上下文或語境中尋找。例如: (46)這孩子長得又俊又胖又伶俐,實在惹人喜愛。(林碧華,2006:20) (47)這位長官有能又有賢,深受百姓歡迎。 (林碧華,2006:20) (48)他昨天才來,今天又來。(林碧華,2006:20). 在例(46)中,“俊”、“胖”、“伶俐”三個形容詞,就字面意義上並無相 似之處,但是,在此處卻可以共同用來描述一個孩子讓人心生憐愛的原因, 這即為這三個形容詞彼此之間的相關性。說話透過“又”積累“俊”、“胖”、“伶 俐”成為“又俊又胖又伶俐”,藉此強調這孩子使人憐愛的理由。在例(47) 中,則是透過積累“有賢”和“有能”這兩個特質來強化這位長官之所以受百姓 歡迎的事實或原因。但是,例(48)中,對這個人的勤奮表示贊賞或是對這 個人重複的行為表示不耐或不贊同都有可能是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因此,強 化的主題為「勤奮」或是令人不悅的行為,必須要根據實際語境與說話者的 心理、意圖才能確定。也就是說,核心語義中「『主題』與『特點』的具體 內容究竟為何,必須從上下文與語境來判別」 (林碧華,2006:20)。 相較於前兩位學者的定義,本文發現 Biq(1988)對核心語義「相關性 積累」的闡述,界定了積累項目的條件為針對同一個主體或會話主題必須具 備「相關性」,同時指出了積累的目的是客觀地建立言談中的會話主題或主 觀地強化說話者要表達的態度。而林碧華對核心語義的定義,則以「積累某 一主題的相關性,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所欲表達的特點」(2006:21)直 接涵蓋了 Biq 闡述內容中的「主題」 ,以及「強化」目的,而其要旨與 Biq 的闡述基本是一致的。 由於林碧華(2006)與 Biq(1988)對核心語義的闡述都準確地符合語 言的實際使用狀況,且能直接從核心語義的角度剖析主客觀用法,並進一步. 15.

(28)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闡明主觀用法中,說話者觀點如何對積累項目間的相關性產生影響,因此本 文決定兼用 Biq(1988)以及林(2006)對核心語義的定義「相關性積累— 積累某一主題的相關性,以強化說話者對此主題所欲表達的特點」作為情態 副詞“又”的語用分析基礎。然而對於表說話者評價態度的主觀用法是否只出 現於特定的特殊句式之中,這一點本文與 Biq(1988)持不同的看法,將於 後續的研究結果與討論中作進一步的說明。. 2.1.2 客觀語義 關於現代漢語中副詞“又”一詞多義的各種語義角色,各家學者(王力, 1987;史錫堯,1990;呂叔湘,1980;林碧華,2006;劉月華等,1996; Biq,1988)都曾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並都指出了“又”的客觀語義可分屬時 間性與非時間性兩類,如下表二-2 所示: 表二-2 各家對副詞“又”客觀語義的定義. 王力 (1987). 時間軸  時間副詞. 程度軸5  聯結詞(關係副詞). 例:那太爺傷感了一會,又命 外孫女兒≈(紅樓夢第二 回). 例:你知道我的性子又好,又不是 那種不容人的人。(~況且) 例:沒有單放他媽,又打你的道理。 (~但是). Biq  時間軸上同質性的重複 (1988) (~again) 例:你又生我的氣了。.  不限時間軸上的相關性積累 (~also) 例:盧老師是縣裡的模範老師,又 是人民代表。. 史錫堯  重複 (1990) 例:這本書我又看了一遍。.  並存 例:飲茶時配搭各式各樣的水果, 既健康又美味。 例:他的心中又是甜蜜,又是淒涼。 (前後語義相悖).  添加. 5. 程度軸為本文針對時間軸以外積累用法的歸類名稱,亦即 Biq(1988)不限於時間軸. 上的相關性積累。. 16.

(2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例:我們的孩子繼承了父母各一半 的遺傳基因,而做父母的又分 別來自他們的父母。. 呂叔湘  重複發生。  動作、狀態、情況的累積 (1980) 例:這個人昨天來過,今天又 例:那一天正好是三伏的第一天, 來了。 又是中午,又沒有風,不動也  反覆交替。 會出汗。 例:他裝了又拆,拆了又裝, 例:我想看,又不想看,決定不下。 直到幾覺得十分滿意才 罷手。.  相繼發生。. (轉折).  另外(額外補充話語) 例:又:前次所寄之書已收到,勿. 例:秀英讓老人坐下以後,又 念。 給他端來熱茶。  相加(整數+“又”+零數) 例:一年又五個月。. 劉月華等  重複發生或連續反覆。 (1996) 例:這份試卷張老師看了一.  同時存在. 例:聽說要到中國來學習,媽媽高 遍、李老師又看了一遍。 興,又不高興。(並列) (已然) 例:他離婚了,在家裡又是爸爸又 例:明天又是星期日了,我們 是媽媽。(層次上進一層) 又可以去郊外遠足了。 例:天這麼黑、又下著雨,也不帶 (反覆多次) 個手電筒。(追加補充).  相繼發生.  轉折. 例:孩子們給我們唱了一支 歌,又跳了一個舞。. 例:有件事想告訴你,又怕你聽了 不高興,你想聽嗎?(前後矛 盾). 林碧華  重複義 (2006) 例:恭喜你!又添了一個壯 丁!.  相繼義.  並列義 例:抵達戴高樂機場,出海關的過 程又悶又擠的,我的第一印象 是:一片混亂。. 例:阿 Q 怕尼姑又放出黑狗  遞進義 來,拾起蘿蔔便走,沿路 例:殺蟲劑和除草劑既會污染土壤 又撿了幾塊小石頭。 跟水源,又會導致物種的滅亡。.  轉折義 例:我喜歡越吵越好,但是又喜歡 安靜地喝下午茶。. 17.

(30)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首先,就客觀語義分類而言,從上表二-2 可知,儘管文獻中學者們有 其各自的分類方式,但是基本上這些分類囊括了時間軸上的重複義與相繼 義,以及程度軸(不限時間軸)上的並列義、遞進義與轉折義。作用於時間 軸上的客觀語義中,最具代表性的義項當屬重複義(王力,1987;史錫堯, 1990;呂叔湘,1980;林碧華,2006;劉月華等,1996;Biq,1988) ,在此 同時也有學者(呂叔湘,1980;林碧華,2006;劉月華等,1996)將相繼義 從時間軸的客觀語義中獨立提出。林碧華(2006)認為無論是重複義或相繼 義, 「後項的發生都是積累於前項的基礎上,進而導致『強化』的效果」 (2006: 25) ,差別只在於前者為相同事件的積累,而後者作用的前後項為相同事件。 另一方面,在非時間性的客觀語義分析上,雖然有學者直接以「不限於 時間軸上的相關性積累」歸類之,認為其語義相當於英語中的“also”(Biq, 1988) ,但是有更多學者指出,非時間性的語義中還包含數種義項,有的具 有逆接、前後項語義相悖的並存,或是轉折的特性,有的則表順接、添加、 層次推進、追加補充或是遞進的特性(王力,1987;史錫堯,1990;呂叔湘, 1980;林碧華,2006;劉月華等,1996) ,另外還有一類不含程度變化,僅 表達前後項並存或是並列的特性(史錫堯,1990;呂叔湘,1980;林碧華, 2006;劉月華等,1996) 。 其次,在相關文獻中,我們發現語法書(呂叔湘,1980;劉月華等,1996) 的分析為副詞“又”提供了豐富的歸納性資料及規範性例句,然而因為工具書 的屬性使然,為達實用目的,其分析往往偏向語言表層的使用狀況。即便如 此,語法書仍為語言的深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從核心語義的角度出發,對“又”在語言使用中扮演 的語義角色進行分類(史錫堯,1990;林碧華,2006;Biq,1988) 。其中, 史錫堯(1990)認為“又”具有重複、並存、添加以及否定性添加的客觀語義, 且這些語義都是由核心語義「增益」發展而來的;林碧華(2006)和 Biq(1988) 則從核心語義出發,對“又”的客觀及主觀用法提出了分析。其中關於客觀用 法,Biq(1988)提出從核心語義「相關性積累」發展出了重複(~again) 與積累(~also)兩種客觀語義,而林碧華(2006)則綜合了前人們對核心 語義以及客觀語義的分析,認為詞彙意義由核心語義與前後項的互動中衍生. 18.

(3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而來,並在所連接的語言成分之間,呈現出重複、相繼、並列、遞進以及轉 折的語義,而將該五項客觀語義定義如下: 1. 重複義(repetition) 「重複」延伸義是根據後項是積累於前項之上的基礎,表兩相同事件前 後發生,導致某主題或態度的強化效果。如例句(49)中,兩次流淚的動作 透過“又”的積累,強化了作者心中的感傷。 (49)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 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 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桔子往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 邊時,我趕緊去攙他。≈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 「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了, 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林碧華,2006:22). 2. 相繼義(succession) 「相繼」延伸義是根據後項是積累於前項之上的基礎,表兩不同事件前 後發生,進而導致「強化」的效果。其與「重複」義的差別在於「相繼」義 的前、後項為不同事件。如例句(50)中阿 Q 前後作了“拾起蘿蔔”跟“撿小 石頭”兩個動作,都是為了強化“怕尼姑又放出黑狗”。 (50)阿 Q 怕尼姑又放出黑狗來,拾起蘿蔔便走,沿路又撿了幾塊小石頭,但黑 狗卻並不再出現。(林碧華,2006:25). 3. 並列義(juxtaposition) 「並列」延伸義表兩不同動作或事件同時發生、或者兩不同狀態同時存 在,使得某一主題或事實因為前、後項的積累而被強化。如例句(51)中“又” 所聯結的“悶”與“擠”,都是針對“機場一片混亂”的抱怨。 (51)抵達戴高樂機場,出海關的過程又悶又擠的,我的第一印象是:一片混亂。 (林碧華,2006:27). 19.

(32)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4. 遞進義 (increment) 「遞進」延伸義表兩不同動作同時發生或兩不同狀態同時存在,針對同 一主題進行前、後項的積累,造成該主題或事實的強化。而且後項的特性或 程度是更甚於前項的,或是後項的發生是建立於前項發生的基礎之上的。因 此,表遞進關係時,前、後項的位置不能任意交換。如例句(52)中,“又” 聯繫了[1]、[2]項,而[2]中“物種的滅絕”是[1]中“污染土壤和水源”的結果, 如互換兩項的順序將導致篇章上的不通順。 (52)農民用先進的田間管理經驗和傳統的播種方法提高農作物抗病蟲害的能 力。然而,一些先進的方法不僅費用過高而且對自然界有害,例如:過度 的除草會引起土壤的流失,殺蟲劑和除草劑既[1]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又[2] 會導致物種的滅絕。(林碧華,2006:28). 5. 轉折義(contrast) 「轉折」延伸義中,後項和前項表達的語義是相反的,中間可插入“可 是”、“但是”、“又”等轉折詞。此情況下,會產生一種衝突、矛盾的語氣。 如例句(53)中,“喜歡越吵越好”與“喜歡安靜地喝下午茶”皆為說話者喜好, 但是兩者為相對的概念,因此形成轉折關係,突出了其喜好的矛盾性。 (53)我喜歡越吵越好,但是又喜歡安靜地喝下午茶。(林碧華,2006:29). 綜合眾家學者的分析,本文認為林碧華(2006)從核心語義出發對客觀 語義所做的分類,完整且清楚地反映了語言的使用現象,並決定以其對客觀 語義的分類與定義來做為本研究語料分析的歸類標準。 儘管林碧華(2006)對“又”的客觀語義做了完整的分類,但是在某些語 義的歸類界定上,本文認為仍然存在判斷上的困難,如並列義與遞進義以及 轉折義之間的判定。 首先,並列義與遞進義的區別困難可由以下兩例得知,其一,在例句(52) “殺蟲劑和除草劑既會污染土壤和水源,又會導致物種的滅絕”中,由於林碧 華(2006)將“水土污染”與“物種滅絕”視為因與果的關係,故判定“又”為遞 進義;然而我們若將“水土污染”與“物種滅絕”認知為同時存在的兩種狀況,. 20.

(3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那麼“又”便是並列義。其二,是例句“他離婚了,在家裡又是爸爸又是媽媽。” (劉月華等,1996),劉月華認為“又”在其中表層次上的更進一層,故相當 於林碧華的遞進義,但是“爸爸”與“媽媽”兩個角色,是否具有層次上的遞進 關係涉及個人的主觀認定,我們若認為這只是同時存在的兩種角色,那麼 “又”就只是單純的並列義。 其次,並列義與轉折義的判斷困難,亦出現在文獻的例句“聽說要到中 國來學習,媽媽高興,又不高興。” (劉月華等,1996)之中。劉月華任將 連接“高興”與“不高興”的“又”視為表同時存在的並列義,然而若從“高興”與 “不高興”兩者語義相悖的觀點來看,“又”便應該判定成轉折義。 從上述語義判定困難例子,我們發現在某些狀況之下,並列義與轉折或 遞進義的判別,並無法完全由前後項的字面意義決定。 另外一方面,在遞進義的論述中,林碧華只提及前後項的程度加重以及 因果關係,此二項並無法囊括所有具有遞進特性的關係,如例句(54)中, “狠狠挨一頓鞭子”是滿足“被父親發現”的條件之下發生的,因此“又”表達的 是一種條件式的遞進關係;另外還有如例句(55)的遞進用法,其中“攻讀 攝影的人”是“整體團員”中的一部分,所以“又”表達的是部分整體式的遞進 關係。這類條件與部分整體的遞進關係,並未包含於內。 (54)只要給他父親發覺了,他又得狠狠挨一頓鞭子。(條件關係)(語料庫) (55)我們團員多半攜帶了自動相機,我們之中又有人攻讀攝影,所以很自然地≈ (部分整體)(語料庫). 最後,無論語法書或是其他專論文獻,對於“又”的語義研究都缺少使用 頻率的分析,因此未能針對使用頻率對一詞多義中的多項語義的提出教學排 序上的建議。針對這些未盡之處,本文將嘗試於後續的章節中進行分析與討 論。. 2.1.3 主觀語用 關於副詞“又”可以表達說話者的評價情態、不滿或厭煩的語氣、以及加. 21.

(34)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強反駁或反問語氣的主觀用法,很早就引發了學者們的注意及興趣,而現有 的研究結果主要包含直述句、否定句、以及反問句三個部分,各家的語用研 究依照所涉及的使用句式來歸類,其分布可以整理如下表二-3: 表二-3 各家對副詞“又”的主觀語用分析之句型分布. 直述句. 史金生,2005;呂叔湘,1980;李君、殷樹林,2008;孟建安, 1986;屈承熹、紀宗仁,1999;林碧華,2006;韓玉國,2004 王力,1987;史金生,2005;吳中偉,1999;呂叔湘,1980;. 否定句6. 李君、殷樹林,2008;林碧華,2006;馬真,2001;張京魚、 劉加寧,2010;彭小川,1999;溫鎖林,2001;溫鎖林,2010; 劉月華等,1996;劉丞,2010;韓玉國,2004;Biq,1988 呂叔湘,1980;李君、殷樹林,2008;林碧華,2006;柴森,. 反問句. 1999;殷樹林,2008;馬玉鳳,2009;張平,2004;劉月華等, 1996;劉丞,2010;韓玉國,2004;Biq,1988. 根據表二-3,雖然副詞“又”的主觀語用功能研究包含了直述句、反問句 以及否定句三大類,然而現有的研究大多仍專注於特殊句式,在提及 “又” 的語用功能時,有時甚至忽略了其直述句用法(劉月華等,1996) 。不同否 定句與反問句常有針對否定語氣或是反駁語氣的專論研究,表二-3 中的述 及直述句語用功能的文獻,皆不是針對直述句語用功能的專論。另一方面, 各家對於直述句的語用功能,又多只關注到一詞多義中的部分用法。例如孟 建安(1986)、屈承熹與紀宗仁(1999)以及林碧華(2006)只提及“又”在 直述句中可對於重複發生的事件表達不滿、不悅的評價;呂叔湘(1980)、 李君與殷樹林(2008)及韓玉國(2004)則只論述“又”表轉折時的語氣用法; 史金生(2005)對於直述句中的主觀性也只提到“又”表並存、遞進時的用法。 在現有研究直述句語用功能的文獻中,仍然缺乏涵蓋各種語義“又”的全面性. 6. 本文一律以反問句統稱文獻中的反駁句與辯駁語氣。. 22.

(3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研究。以下本節將針對直述句、否定句、以及反問句三種不同句式,回顧文 獻中對“又”的主觀語用功能分析。. 2.1.3.1 直述句 副詞“又”在直述句中的語用功能,在語用研究中較不被重視,有時甚至 受到忽略。在較早期的研究中,儘管王力(1987)早在《中國語法理論》一 書中,就曾經注意到“又”的主觀語用特性,並從副詞、聯結詞7、以及語氣 末品三方面對“又”進行討論,但是當時僅提及“又”在否定句中的作用,並未 述及以直述句呈現的語氣用法,僅提到“又”的時間副詞用法,「在近古與現 代語中,似乎帶著多少情感」(1987:260),是因為副詞“又”同時又可以是 一種「語氣末品」 (emotional tertiaries)的緣故。王力認為語氣末品(如:“我 又不是鬼!”)屬於一種「缺乏實義、僅表情緒的語氣副詞(emotional adverbs) 用法,帶著強烈的情緒,卻不表事情的重複」 (1987:320)。儘管語氣末品 的“又”帶有辯論意思,與時間副詞的“又”很不一樣,但是王力認為語氣末品 「顯然是從時間副詞演變而來」(1987:326)。然而對於此時間副詞與語氣 副詞之間的演變關係,王力並未加以詳細解釋。 Biq(1988)則認為一般所謂的「強調」語氣,也就是“又”的主觀性用 法,是從“又”的基本作用「相關性積累」發展出來的;在主觀性的積累中, 特性間彼此相關的合理性與可理解性是從說話者的觀點來認定的,可表說話 者的評價態度。但是與王力(1987)一樣,Biq 也認為「『又』的主觀用法 只出現在特定的特殊句式(反駁句及反問句)之中,用來達成特定的溝通目 的」8(1988:111) 。甚至,在劉月華等(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的語 法專書中,說明“又”的語用功能時也只提及“又”常用於表示否定或是反問的 句子中表示語氣,如例句(56),同樣也忽略了以直述句呈現的情態功能。 (56)衣服舊一點兒,又有什麼關係?(劉月華等,1996:132). 7. 王力(1987)的聯結詞,就是連接詞。. 8. 原文為:“the subjective mode is found to be used only in conjuction with special type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s conventionalized for achieving certain communicative ends.”. 23.

(36)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由於副詞“又”在直述句中的語用情態研究不足,使得學者們對於直述句 是否具有情態功能或是情態用法的“又”是否具有客觀語義上缺少共識,更缺 少針對直述句的情態來源或產生機制研究。舉例來說,孟建安(1986)曾經 指出「『又』可用以表示說話者對不只一次發生或出現的動作和情況的主觀 評價。有的句子還帶有較強的不滿、厭煩情緒。」 (1986:31) ;此與王力(1987) 所述“又”在語氣用法中不表重複義的看法並不一致。另一方面,孟建安所提 出的情態用法,是以直述句的形式呈現,如例句(57)及(58),也與 Biq (1988)所述“又”的主觀用法只出現於特定的特殊句式相牴觸。 (57)你怎麼又來了!(孟建安,1986:31) (58)你又沒有洗澡!(孟建安,1986:31). 另外一方面,不同於特殊句式(否定句、反問句)中“又”不表實質語 義(Biq,1988)的情形,“又”在具有主觀語用功能的直述句命題中仍然具 有實質語義,而其一詞多義的特性也使得主觀語用的直述句中,往往可以發 現不同客觀語義的“又”的存在。然而如下表二-4 所示,在現有文獻中各家對 於“又”在直述句中的主觀語用研究,往往只討論眾多語義中的某些客觀語義 “又”的主觀用法,例如只討論重複義“又”(如:“我昨晚又發燒了”)或是轉 折義“又”(如:“天冷了,又願不多穿衣服”)在直述句中的語氣用法,因此 缺乏涵蓋各種語義“又”以直述句式展現語用功能的全盤性研究。 表二-4 各語義類型“又” 個別於直述句中的語用研究. 語義類型. 直述句語用研究. 重複義. 孟建安(1986) ;屈承熹與紀宗仁(1999) ;林碧華(2006)  表主觀評價、不滿、不應該、不贊同/讚賞. 轉折義. 呂叔湘(1980);李君與殷樹林(2008) ;韓玉國(2004)  澄清誤解、加強結果. 遞進義、. 史金生(2005). 並列義.  表主觀態度.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語文運用 留意錯別字 辨識近義詞及詞語 的感情色彩 認識成語

17-1 Diffraction and the Wave Theory of Light 17-2 Diffraction by a single slit.. 17-3 Diffraction by a Circular Aperture 17-4

流通性 流通性、 、 、基礎性 、 基礎性 基礎性、 基礎性 、 、 、重要性 重要性 重要性

另外關於前現代的 西藏醫學發展與佛教關係的探討,參考 Gyatso (2015), Being human in a Buddhist worl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edicine in early modern Tibet,

 無線射頻識別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系統近年來越來越普及,應用範圍如供

學結合 目的 鼓勵說話 (目的語) 分析 詞彙

Because the nodes represent a partition of the belief space and because all belief states within a particular region will map to a single node on the next level, the plan

• measuring 1st qubit gives 2 possible results. – 0 with the probability 1/2, and the post-measur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