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反問句中評價副詞的情態機制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情態機制與推論機制

4.3.1 漢語情態詞中的評價副詞“又”

4.3.1.3 反問句中評價副詞的情態機制

首先,我們一樣先從文獻研究結果來進行推敲。與否定句一樣,反問句 也是透過突出前提條件的對立關係,來使結果得到加強(李君、殷樹林,

2008);澄清前提條件或所帶來的誤解,恢復事實的真相(韓玉國,2004)。

並且都在強調說話人的語用推理過程中,產生了主觀化(劉丞,2010)。然 而,與否定句不同的是,“又”的反問句依據隱含預設對反問句所表結果看法 的不同,還可以分為「顯異」與「顯同」兩種類型(李君、殷樹林,2008;

柴森,1999;殷樹林,2008;劉丞,2010)。在顯異類反問句中,對立的兩 面(p vs. ~p)完全沒有調和的餘地(q vs. ~q)時,兩者間形成悖論;而在 顯同類反問句中,對立的兩面(p vs. ~p)則會帶來相同的結果(q)(柴森,

1999)。然而不管該反問句屬於顯異類或是顯同類,由於同樣是針對說話者 預設的前提進行否定,透過 p 與~p 之間的對立來加強反問句中推論結果的 必 然 性 , 因 此 我 們 推 論 反 問 句 的 情 態 機 制 應 當 同 樣 屬 於 「 預 料 」

(presupposition)系統之中的背離作用。

至於預料系統中用以判斷的經驗與理論根據,有學者認為背景句(隱含 預設)的內容屬於交際雙方共有的百科知識的一部分,是說話人認為並相信 聽話人也認為是真的(李君、殷樹林,2008;殷樹林,2008),也有學者認 為反問句的隱含特性不一定在經驗上可被證明,而與斷言特性間的相關性也 不一定在邏輯上或經驗上具有可證性(Biq,1988)。因此我們推論反問句的 情態預料系統中,判定的依據雖然是經驗與常理,但是與否定句的狀況一 樣,可以是客觀的百科知識,也可能是說話者自認為合理的主觀邏輯或經驗。

接下來,我們將透過分析本研究中的反問句情態用法實際語料,對副詞

“又”在反問句中的情態機制進行驗證,以確認其是否如推論所述皆以背離形 式作用於預料系統中。在本研究中的反問句語料雖然主要依然表負向的「不 悅」、「無奈」情態,但因為反問句作為一種間接語言行為,雖然實際上答案 是明顯的,但是在表面上說話者還是把選擇的空間留給聽話者,可以降低聽 話者的面子威脅、避免產生強加性的氛圍,因此有利於維持社交互動的通暢

(Biq,1988),也因此有比否定句更多的機會表達較為正向的「急切」與「輕

133

鬆」情態。以下我們列舉反問句中的各項情態語料來分析,首先我們先探討 反問句中使用比例最高的負向「不悅」情態,例句如(253)與(254)。

(253)試問卡奴自己又負了什麼責任?(ptt/不悅)(內文:≈願意付出什麼來得 到這些救援?是獻身公益?還是義務勞動?≈不明白這些卡奴憑什麼在享 受奢華生活以後,竟可以厚顏要求社會資源協助?當他們佔用大量媒體曝 光、煩擾許多財經專家出面研商時,正是變相在消費高昂的社會成本,但 卡奴們自身又付出了什麼代價?)

(254)分手又怎樣?(ptt/不悅)(內文:每次看到有人分手來黑特,我覺得很 幹,因為我老是被發好人卡。分手又怎樣,至少你們擁有過不少快樂的時 光。你們的人生比起很多人都已經美麗許多…)

在例句(253)中,說話者的隱含預設為“承受社會照顧者必須承受辛苦 生活、獻身公益或是義務勞動[p],才算負起責任、付出代價[q]”,而透過反 問句對預設前提進行否定“消耗高昂社會成本的卡奴卻享受著奢華生活 [~p]”,藉此表達對推論結果“(卡奴)沒有負起責任、付出代價[~q]”忿忿不 平與不以為然的「不悅」情態。其中說話者的評價情態,架構在“(生活奢 華的)卡奴[~p]”與預設前提“受照顧者必須承受辛苦生活、獻身公益還是義 務勞動[p]”在「預料」系統的背離關係之上;因為預設與反問句的推論結果 不同(q vs. ~q),因此屬於「顯異類」用法。

在例句(254)中,說話者可能存在兩種隱含預設。第一種預設為“戀愛 中的人享受著快樂時間[p],沒有抱怨的資格[q]”,說話者透過反問句中“分 手(至少擁有過不少快樂時光)[~p]”與預設前提“戀愛(享受快樂時光)[p]”

之間的背離,反映出對推論結果“沒有什麼好抱怨[q]”不以為然的「不悅」

態度,並且由於反問句與隱含預設反應了一致的推論結果,所以在此隱含預 設下,該例句為「顯同類」反問句。然而,在例句(219)也可能存在另一 種預設“沒談過戀愛的人連經驗快樂時光的機會都沒有[p],才有抱怨的資格 [q]”,在此預設下,說話者同樣是藉由反問句中“分手(至少擁有過不少快 樂時光)[~p]”與預設前提“沒談過戀愛(連經驗快樂時光的機會都沒有)[q]”

間的對立,反映出對推論結果“沒有什麼好抱怨[~q]”的不滿與「不悅」;但

是,由於在此預設下,反問句與預設有著不同推論結果(q vs. ~q)情態,

當屬反問句的「顯異類」用法。

再者,我們探討反問句中使用頻率次高的負向「無奈」情態,例句如(255)

與(256)。

(255)謝謝你的建議,我寫那些信也只不過是宣洩罷了,現在又能做甚麼呢?我 不是一些星座書裡所寫的花花大少≈(語料庫/無奈)

(256)失去了愛,世界毀滅又如何?(ptt/無奈)

在例句(255)中,說話者以“以前單身的時候[p],我可以做些努力[q]”

為隱含預設,而且預設前提“以前單身的時候[p]”與反問句中的“現在(已經 有對象)[~p]”之間為對立的關係,可見說話者同樣在預料系統中,以背離 作用來表達自己對於推論結果“不能做什麼[q]”,不是花花大少且無法一心 多用的無能為力與「無奈」情態。在例句(256)中,說話者以“擁有愛[p],

世界毀滅與否才值得擔心[q]” 作為隱含預設,使反問句中的“失去愛[~p]”與 預設前提中的“擁有愛[p]”形成背離關係,在情態的預料系統上,表達出說 話者失去愛之後認為一切都不再有意義,對於推論結果“世界毀滅也無所謂”

感到萬念俱灰的「無奈」情態。上述(255)與(256)兩例句中,由於反問 句與預設間的推論結果皆為對立,故皆屬於「顯異類」用法。

最後我們討論反問句中較為正向的「急切」與「輕鬆」用法,例句如(257)

與(258)。

(257)毀譽由他去,我清華人自為之,又何必在乎?(語料庫/急切)

(258)“啊,親愛的你別生氣,誰好誰壞一時難知。要戈壁沙漠變為花園,只須 一對好人聚在一起。”聽到歌聲的人心底都開了一朵花,便是最冷酷最荒 蕪的心底,也升起了溫暖:「倘若是一對好人聚在一起,戈壁沙漠自然成了 花園,誰又會來生你的氣啊?」老年人年輕了二十歲,年輕人心中洋溢著 歡樂。(語料庫/輕鬆)

在例句(257)中,說話者的預設為“沒有定見的人[p],才需要在乎別 人的毀譽[q]”,其中預設前提“沒有定見的人[p]”與反問句中的“我清華人自

135

之[~p]”之間為背離關係,在評價情態的預料系統強化了推論結果“不用在乎 他人的毀譽”的必然性,也反應出說話者設身處地(如:“我清華人”)為聽 話者著想的「急切」情態。另外,在例句(258)中,說話者的隱含預設為“心 底如戈壁沙漠般冷酷、荒蕪的人[p],才會生你的氣[q]”,但在反問句中“這 些人的心因你的歌聲變得如花園般溫暖[~p]”,因此推論出“不會有人來生你 的氣[~q]”的結論,並且透過反問句中[~p]與預設前提[p]之間的背離,顯示出 說話者在交談中的「輕鬆」情態。

綜合上述對包含顯同類與顯異類反問句的分析,我們可以確認反問句與 否定句一樣在各式情態類型(不悅、無奈、急切、輕鬆)中的作用機制,我 們可以確認反問句與否定句一樣作用於「預料」(presupposition)系統中,

透過「背離」(divergence)作用表達來自[-主語](說話者或情況)的各式 情態(不悅、無奈、急切與輕鬆)。而且反問句的預料系統,亦即隱含預設,

可能架構在客觀性的常理經驗上,如例句(253)中“承受社會照顧者必須承 受辛苦生活、獻身公益或是義務勞動[p],才算負起責任、付出代價[q]”,或 是例句(255)中“以前單身的時候[p],我還可以做些努力(挽回)[q]”;也 可能架構在說話者不具經驗可證性的主觀認定邏輯中,如例句(256)中 “擁 有愛[p],世界毀滅與否才值得擔心[q]”,或是例句(254)中表顯異類的預 設“沒談過戀愛的人連經驗快樂時光的機會都沒有[p],才有抱怨的資格[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