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副詞“又”的研究

2.1.3 主觀語用

2.1.3.2 否定句

各家學者對於“又”的情態性,最早注意到同時也引起最多討論的就是否 定句式的用法。王力(1959)將加強反問和加強否定的“又”統稱為表示「重 說語氣」,並將在否定句中的主觀用法視為「語氣末品」,「在西洋語言中是

找不到相當的詞的」(1987:320);在語法專書中亦提到“又”能表示語氣,

常用於表示否定或是反問的句子裡(劉月華等,1996),透過加強否定或是 加強反問的方式來表示語氣(呂叔湘,1980),加強否定的用法如例句(70)

-(72)。

(70)他又不會吃人,你怕什麼?(呂叔湘,1980:635)

(71)事情是明擺著的,人家又不是沒長眼睛,難道看不出來?(呂叔湘,1980:

635)

(72)他怎麼會知道的?我又沒告訴他。(呂叔湘,1980:635)

Biq(1988)則以“又”的核心語義「相關性積累」出發,認為主觀性的 相關性積累通常與特殊句式(如:反問句與否定句)結合,用以表明說話者 的情態與評價。作為運算子(operator)的“又”,可以針對同一個主題,積 累彼此相異卻又相關的不同特性;其一是“又”所在的命題、又稱「斷言」

(assertion),其二是透過“又”的規約隱含暗示存在的其他特性。Biq 認為主 觀性積累便是透過操弄聽話者的語言知識,亦即“又”的規約隱含,來建立特 性間的積累,且依據「說話者的觀點」決定積累特性彼此相關的合理性,事 實上特性間的相關性甚至可以是虛擬、非經驗可證的,藉此表達說話者的評 價態度。如例句(73),在這段人在美國的太太懷疑先生外遇,並在國際電 話中質疑他的對話中,這位太太主觀地以“照妖鏡”作為得知先生作為的洽當 條件(felicity condition),並透過否定洽當條件(“我又沒有照妖鏡”),以反 問句主張“我不知道你在台北做什麼”。Biq 認為在這種主觀用法中,根據客 觀常識以及真實經驗,並不存在其他理由可以得到該主張(我不知道你在台 北做什麼)。而“有照妖鏡”或是“沒照妖鏡”與“知道你在台北做些什麼”之間 的相關性,同樣是說話者虛擬的,非可實證的客觀關係。

(73)太太:是誰在你身邊?怎麼講話吞吞吐吐的?

先生:沒有嘛!家裡根本沒有別人。你不要瞎疑心好不好?

太太:誰又有閒情逸致瞎疑心?我又沒有照妖鏡,誰知道你在台北幹什麼?

(Biq,1988:116-117)

31

Biq 還指出副詞“又”作用於否定句時,不能翻譯成“also”、“again”及其他 表重複或積累義的詞彙(1988:114),例句如(74)-(76)所示:

(74)張三又不知道,怎麼能怪他?(Biq,1988:114)

(75)李四又沒長翅膀,怎麼會不見?(Biq,1988:114)

(76)李四又不是沒長眼睛。(Biq,1988:114)

Biq(1988)指出這種強調性的“又”所表達的是情感意義,對於當下的 主題含有說話者的觀點;而否定句的使用動機,Biq 則認為是由於「反駁」

屬於會話中「不期待」的有標回應,因此否定句是說話者為了減輕面子威脅,

所採用的「間接言語行為」,其作用機制如下:

機制一

否定導致命題成真的「恰當條件」(felicity condition,FC)(如:否認“張三 知道”),藉此反駁斷言或假設的命題(如:“不能怪張三”)。

機制二

透過副詞“又”的規約隱含,表達被否定的「恰當條件」只是說話者所積累的理 由之一(尚有其他理由存在),使恰當條件的否定更為有力、不意外,較不威 脅聽話者面子。這些理由不一定清楚表示在文中,事實上有可能只是說話者的 主觀認定。(Biq,1988:115-116)

在 Biq(1988)之後,有更多學者提出關於“又”在否定句式中主觀語用 的分析,各家的看法可以整理如下表二-6。

表二-6 各家對副詞“又”在否定句中的語用分析

33

首先,關於加強語氣的機制,從表二-6 可知,學者們基本上都認為否 定句用法中語氣的加強是透過否定預設條件(吳中偉,1999;林碧華,2006;

溫鎖林,2001,2010)、前提或適宜條件(史金生,2005;馬真,2001;劉 丞,2010;韓玉國,2004)、或是理由(彭小川,1999;張京魚、劉加寧,

2010)來達成的。本文引用李君與殷樹林(2008)描述“又”的否定句與相應 背景句(或稱預設)之間關係的公式,結合“又”的核心語義—相關性積累

(Biq,1988),將“又”所連接的前後項目內涵條列如下:

相關性積累:前項+又+後項:(p,q)又~p,~q 前項:預設(p,q)(可隱含)

後項:~p,~q

p: 預設的前提(適宜條件、預設條件、理由)

q: 預設中前提成立所造成的結果

李君與殷樹林(2008)指出,“又”所在的否定句(~p,~q)為後項,而

“又”所連接的前項則為相應的背景句或預設(p,q),此預設通常隱含不出 現於文中。如例句(75)中,否定句“李四又沒長翅膀[~p],怎麼會不見?

(不會不見)[~q]”為後項,而其隱含的背景句則為前項預設“只有長翅膀 [p],李四才會不見[q]”。“又”直接作用在否定前提條件的子句中,透過突出 前提條件(“長翅膀[p]”)與命題中否定前提條件(“沒長翅膀[~p]”)之間的 條件的「對立」,使結果“怎麼會不見?(不會不見)[~q]”得到加強,此亦 為積累的主題。

(75)李四又沒長翅膀,怎麼會不見?(Biq,1988:114)

前項:只有長翅膀[p],李四才會不見[q]。

後項:李四又沒長翅膀[~p],怎麼會不見?(不會不見)[~q]

儘管學者們對於透過否定句式來加強的語氣各有描述,但是無論是否定 語氣(呂叔湘,1980;馬真,2001)、申辯語氣(溫鎖林,2001,2010)、辯 駁語氣(史金生,2005)、說理式的拒絕(張京魚、劉加寧,2010)或是隨 場合不同表達出的各種感情色彩,如不滿、基於為對方著想的急切或是輕鬆

的語氣(彭小川,1999),這些說話者所欲加強的語氣都是透過突出推理機 制中預設條件[p]與[~p]的「對立」(李君、殷樹林,2008),或是「預設相反」

(溫鎖林,2001,2010)來實現的。其中對立的前後兩項透過副詞“又”的相 關性積累功能來連接。

針對這種存在於推理中的對立現象,也有學者從語義派生的角度闡述,

認為副詞“又”在主觀用法中的語氣為由詞彙意義派生的推論意義,其中否定 句的加強語氣,即由客觀「轉折」語義推論而來(林碧華,2006),詳見下 圖二-1。

語氣加強的機制,除了上述由「否定」造成的預設條件「對立」或「轉 折」外,也有學者(劉丞,2010;Biq,1988)指出“又”的規約隱含暗示了 被否定的恰當條件只是說話者所積累的理由之一,尚有其他理由存在,因此 也對語氣產生了加強效果。

其次,對於主觀性的來源,Biq(1988)認為包含被否定的「恰當條件」

(FC)以及規約隱含暗示存在的其他理由,不一定會清楚地顯示於文中,

而且這類主觀用法積累特性間的相關性是否合理,是根據說話者的觀點來判 圖二-1 林碧華(2006)的副詞“又”語義派生圖

35

斷的,因此可以表達說話者的主觀評價態度。吳中偉更直言「否定句用法的 主觀性來自預設『只有 p,才 q』的主觀性」(1999:30),當這麼說時,事 實上是將[p]視為[q]的最典型或最極端條件,讓[q]有最大的可能性,這不是 純邏輯的問題、而且也並非總將[p]視為[q]的唯一條件。其中最典型的條件 [p],在某種程度上會因人或語境而有所改變。吳中偉指出否定句的主觀性 使得[p]得選擇具有多樣性,但是如果選擇了最極端的條件時,就帶上了誇 張意味,而否定句(又不 p)正是透過否定某個典型的或極端的條件,來「加 強相關結論的語勢,使之聽上去顯得不容置疑」(1999:31)。“又”的否定句 用法也因為強烈的主觀性以及較為薄弱、有時甚至難以成立的脆弱邏輯性,

很少用於正式文體,只在日常會話中出現;而且「因為語氣強烈,有時顯得 有點『沖』」(1999:31)。彭小川(1999)也曾指出,否定形式中前提[p]與 結論[q]的關係可以根據事實或是說話者自身的判斷作為預設的理由,如例 句(77)、(78);或以不具真值的[p]呈現一種誇張的說法,如例句(79)。

然而本文認為就算是例句(77),其預設“如果是你的錯,你才需要放在心上”

的產生,似乎亦不能完全脫離說話者的主觀認知。

(77)這事又不是你的錯[~p],你不必放在心上。(根據事實)(彭小川,1999:58)

(78)路又不遠[~p],坐什麼車?(自己的判斷)(彭小川,1999:59)

(79)看你怕的,我又不是老虎[~p],能吃了你!(誇張說法)(彭小川,1999:

59)

史金生(2005)在討論“又”、“也”的辯駁語氣用法及其語法化時,提出

“又”在否定句用法中的主觀性與語法化程度與其「凸顯原因」和「否定結構」

的特性有關。史金生認為“又”在否定中的作用是「凸顯」與對方某個預期或 行為適當性有關的命題,同時還有對適宜條件10(FC)進行否定的「辯駁」

語氣;也就是說,“又”的否定句式的使用目的不在於提供補充命題,而是「凸 顯否定性事實」,而該事實是對方的某個預期或行為的適宜條件(FC),藉 此「突顯原因」來增強從「逆果推理」中結果的必然性。而逆果推理的過程,

10 史金生(2005)的適宜條件亦即 Biq(1988)的恰當條件,都為 felicity condition(FC)。

是從否定前件得到否定後件,其推論關係如下:

大前提:pq;

小前提:又~p;

結論:所以~q(~p~q)。

史金生(2005)以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說明在「凸顯原因」即為 選擇典型條件,因為人們有盡量增加關聯的認知傾向,以期在付出最少的處 理心力(processing effort)下得到最大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而如 何選擇出最典型的適宜條件[p]來進行否定則受到「語境」的制約和影響,「語 境可以調控概念的顯著度,把本來不在認知框架中的概念臨時納入認知框架 中」(2005:185);而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原因比結果更為重要,兩者是不 對稱的」(2005:188),凸顯原因,能使結果的必然性獲得增強。

另一增強主觀性的特性,史金生(2005)則認為是「否定結構」與「肯 定結構」之間的不對稱性。“又”的辯駁的口氣只出現在否定句中,其用途不 在於事件的敘述,而是事實的否認,亦即「聽話人所相信的是錯的,說話者 所說的才是事實」(2005:190)。也就是說,每個否定句背後都存有一個針對 聽話者的預設,該預設是否定的主要對象;並且由於「對於一個觀點的否認,

比對於一個事實的敘述更具有主觀性」(2005:190),因此否定形式相對於 肯定形式來說更容易語法化也更具主觀性。

對於主觀情態的產生,劉丞(2010)則認為前項預設條件的隱含是出自 語用上的要求,藉此驅動「缺省推理11」(default reasoning)來補足表述;

而作為一種漸變的過程,劉丞贊同 Traugott(1995)的觀點,認為「主觀化」

強調正是局部上下文在啟動這種變化中引起的作用及說話人的語用推理

強調正是局部上下文在啟動這種變化中引起的作用及說話人的語用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