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南市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南市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台南市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許芳朝 撰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闊別學生時代20年後,能夠重新回到熟悉的東大校園修習研究所 課程,真是上天對我的恩賜,這三年研究所的學習歲月,是我人生中 一段美好的回憶。然而,美好時光,將隨著論文付梓之際告一段落。

三年來在師長們的引領下,我踏踏實實的走過這段雖然辛苦卻溫馨飽 滿的日子。在論文完成的這個時刻,回首這段令人難忘的歲月,心中 充滿無限的感恩。論文得以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是您們,

一路提攜我、扶持我,讓我身邊總是圍繞著溫暖的關懷與祝福。

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溫卓謀博士,老師為我開啟學術領域 的大門,也讓我體悟到學術研究的欣喜與歡愉。在論文寫作期間,不 斷的給予指導與關懷,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一遍又一遍的指導修 正,都使我有豁然開朗的喜悅,不僅是觀念的啟發與指引,老師精闢 的見解與經驗分享,更使我體認到開闊的視野與珍貴的學習典範。三 年來蒙受老師的鼓勵與提攜,讓我得以更深入的體會研究的精髓。溫 教授的認真執著、無私無我的付出,是我永遠難以忘懷、永誌於心的 恩典。謝謝您!我的恩師。

其次要感謝范春源博士、陳玉枝博士,在修習的課程對我的啟迪 以及扎根,在論文構思期間,給予最珍貴的意見,使我獲益匪淺。另 外要感謝林耀豐及林如瀚兩位教授,在繁忙的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 中,詳閱論文拙作,在論文口試時精闢的見解及巨細靡遺的斧正,使

(5)

論文更具週延性。 謝謝您!我敬愛的老師們,您們的關懷與照顧,

學生在此獻上最深的謝意,致上無限之謝忱。

感謝我服務的學校台南市東光國小的蔡校長及主任、同仁們的關 懷,這一段歲月,您們的鼓勵,總是在我的心裡暖暖的流動著,是我 最佳的能量來源,我永遠珍藏在心中。

最後我要感謝我最愛的太座綉雲,對我無盡的包容,妳總是那麼 支持我,提供一個最溫暖的港灣,讓我無憂無慮徜徉在學術研究的浩 瀚中,全心投入論文的撰寫。感謝我愛以及愛我的孩子們,你們總在 我離家就學時親手做卡片鼓勵我,成為我再接再勵的最佳動力。謝謝 您們!我珍愛的家人。

謹以此論文,獻給幫助我關心我的所有師長、朋友和家人。

我的生命因著你們而美好,在這重要時刻,願將這份成果與你們分 享。

許芳朝謹誌於台東大學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八月

(6)

台南市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研究

研 究 生:許芳朝 指導教授:溫卓謀

2008.08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不同背景變項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差異性、分析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性,並進 一步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以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 立國民小學共計 48 所學校學童母親為研究對象之母群體,以分層叢 集抽樣抽出 16 所學校 540 位國小學童母親為本研究對象,有效回收 問卷為457 份(回收率達 84.62%)。所得資料以 SPSS for Windows 12.0 進行資料處理,根據研究假設,分別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項分 析、典型相關及多元迴歸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α)設為.05。歸納 本研究結果,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不同年齡、婚姻狀態、子女數及BMI等級等因素不影響國小學童 母親的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及高 中職教育程度者在臨床性健康概念得分顯著高於國中小教育程度 者。國小學童母親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營養 層面顯著優於高中職及國中小教育程度者。

二、不同運動階段不會影響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得分;運動階段分

(7)

現、健康責任、運動休閒、壓力及營養等分層面的得分有明顯較 高的趨勢。

三、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的相關。健康概念中的「調 適性」層面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自我實現」層面有高度的相 關,「調適性健康概念」得分愈高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自 我實現」層面的感受也愈高。

四、調適性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無意圖期-維持期、意圖期- 維持期、準備期-維持期、臨床性健康概念、安寧幸福-健康概 念、行動期-維持期等七個變項為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因子,

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35.4%的變異量,其中以調適性健康 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力最佳。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者參 考。

關鍵詞:國小學童母親、運動階段、健康概念、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8)

Research on the health concept &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mong elementary children’s mothers in Tainan

Graduate: Hsu Fang-Chao Advisor: Won Chou-Mou

Date: August, 2008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to research how different the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were among elementary children’s mothers,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nd furthermore explore the predictable factor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 author took mothers of pupils from 48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s six major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s sampling matrix, and chose 540 mothers of those pupils from 16 elementary schools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en received 457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hich made the returning ratio as high as 84.62%). All the data received have been processed by SPSS for Windows 12.0, and separately inspected by statistical test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reg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the significance level (α) was set at .05. To sum up,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All the factors of different age, marriage status, children numbers and BMI level did not affect the mothers’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But those moth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above college or common/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significantly got higher scores in clinic health concept than the mothers only got junior high school or elementary education. As to the level of nutrition i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 former also mad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latter.

2.Different stage of exercise didn’t impact the mothers’ scores in the health concept.

Those mothers who were in the sportive stage of maintaining, action and preparation got significantly high scores in sub-levels of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such as self- fulfillment, responsibility for health, sports and leisure, stress and nutrition.

(9)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health concept and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The level of “adjustment” in health concept and the level of “self-fulfillment”

i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also got high correlation. And the more high scores mothers got in the level of “adjustment” in health concept, the more they would feel

“self-fulfilled” in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4.It was found that seven variables could be the factors for predicting someone’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including adjustable health concept/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stage of no intention/ maintenance, stage of intention/maintenance, stage of preparation/ maintenance, clinic health concept, euphoria-well being concept, stage of action/maintenance which could interpret 35.4% volume of variability. Among them,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could be predicted most exactly by adjustable health concept.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would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as a reference for related authority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mothers of elementary children, stage of exercise, health concept,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10)

目 次

謝 誌 ...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 V 目 次 ... VII 表目次...IX 圖目次...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改變階段模式的基礎理論...12

第二節 健康促進行為的基礎理論...14

第三節 健康促進的興起與生活型態...18

第四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23

第五節 不同背景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25

第六節 文獻總結...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32

第四節 研究步驟...38

(1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1

第一節 不同背景因素的國小學童母親在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 ...…..41

第二節 不同運動階段的國小學童母親在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的差異比較...67

第三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典型相關分析...73

第四節 不同背景因素、運動階段及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之預測情形...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建議...82

參考文獻……….84

ㄧ、中文部分...84

二、西文部分...88

附錄一 量表同意書-運動階段………91

附錄二 國小學童母親運動階段分布、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問卷……….94

附錄三 健康促進總量表各題得分及排序情形……….99

附錄四 健康概念總量表各題得分及排序情形………101

附錄五 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分佈情形………102

附錄六 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階段的關係………103

(12)

表目次

表3-3-1 各量表之信度及再測信度 ...38

表3-5-1 本研究研究假設與統計分析摘要表 ...40

表4-1-2 不同年齡在健康概念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2

表4-1-3 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概念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44

表4-1-4 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概念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5

表4-1-5 不同教育程度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之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5

表4-1-6 不同婚姻狀況在健康概念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47

表4-1-7 不同婚姻狀況在健康概念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7

表4-1-8 不同子女數在健康概念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49

表4-1-9 不同子女數度在健康概念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4-1-10 不同 BMI 等級在健康概念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51

表4-1-11 不同 BMI 等級在健康概念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1

表4-1-12 不同年齡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摘要 表...54

表4-1-13 不同年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1-14 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描述統計摘要表...56

表4-1-15 不同教育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57

表4-1-16 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單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8

表4-1-17 不同婚姻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59 表4-1-18 不同婚姻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

(13)

要表...60

表4-1-19 不同子女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61

表4-1-20 不同子女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62

表4-1-21 不同 BMI 等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64

表4-1-22 不同 BMI 等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 要表...65

表4-2-1 不同運動階段組在健康概念各分層面得分描述統計摘要表.67 表4-2-2 不同運動階段組在健康概念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8

表4-2-3 不同運動階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層面得分描述統計摘 要表...70

表4-2-4 不同運動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1 表4-2-5 不同運動階段組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 及事後比較摘要表...72

表4-2-5 不同運動階段組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單變量變異數分析 及事後比較摘要表(續)...73

表4-3-1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75

表4-4-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所有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77

表4-4-2 多元迴歸分析模式摘要表 ...78

表4-4-3 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79

(14)

圖目次

圖2-2-1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16 圖2-2-2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18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1

(15)

第一章 緒論

我國憲法第156條明文規定「國家為奠定民族生存發展之基礎,

應保護女性,並實施婦女兒童福利政策」,早在1998年「國家婦女 政策會議」中,前行政院蕭院長就提及維護婦女健康之重要性。基 於「有健康的母親,才有健康的學童」、「媽媽健康,家庭才幸 福」的觀點,本研究希望了解國小學童母親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相關因素,作為政策規畫的參考,藉由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提昇,促進國小學童健康行為。

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旨在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第二節 研究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作操作 性定義、第六節研究範圍與限制。各項主題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由於各種科技的進步,使社會經濟繁榮,社會人口特質變遷、

疾病型態轉型以及家庭型態與醫療服務體系的改變,人類的生活型 態也產生巨大變化,在我們進入新的世紀之後,民眾越來越重視對 健康需求及生活品質之提昇,對健康的追求已變成一個熱門的話 題,不論是對容貌的注重、減重、增加運動、追求成長、人際關係 的改善或避免環境中的致病因子等,都讓更多人轉向對健康議題的 重視。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H . M . Lalonde 於1974年提出的報告中 明確指出影響健康的四大因素為:(一)醫療體制(二)遺傳(三)環境(四) 生活型態,其中生活型態為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的因子佔50 %。

Belloc在 1972年的研究報告指出生活方式是會使慢性疾病增加

(16)

(Belloc, Breslow & Hochstim,1972);Rotevatn等人於1989年對生活型 態與死亡率之研究中即發現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少運動、喝 酒及不當飲食習慣者其死亡率較一般人為高 (Rotevatn, Akslen &

Bjelke , 1989) 。

國內學者李蘭 (1988) 認為影響慢性病的原因,主要是受到個 人行為和生活型態的影響;行政院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於「台灣健康 促進新紀元」學術研討中指出,不當的生活型態是主要影響台灣民 眾健康之一 (李明亮,2001) 。蘇俊賢 (2002) 指出,人類的生活型 態隨著科學昌明,產生極大的改變,且面臨慢性身體機能退化性疾 病,諸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問題、癌症、骨骼肌失調和糖尿病 等,相關研究顯示其與個體之生活型態有關。針對健康問題,現代 人已經不再是消極的依賴醫療體系來解決,而是應該積極的負起照 顧自己健康責任,而健康的生活與身心,又常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 (Godbey,1997) 。所以實施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是非常重要的,且 是可達到促進健康的最佳方法。已婚婦女因「女主內」的刻板化性 別角色與家庭分工,經常淪為無酬且工作時數過長的家務操持者及 照顧者角色,因此忽略了本身的健康,如何協助國小學童母親改變 生活型態,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就懂得預防並促進身體健康,是政府 施政的重要議題,而要執行此一議題之前有必要對於國小學童母親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進行了解。

健康促進是21 世紀全球重視的健康議題,生活型態影響個人的 健康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由許多的文獻中得知大部分的國人無 法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著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缺乏運動、睡眠不

(17)

的主要致病因,要想擁有健康的身心,首先要力行健康的生活型 態。運動是健康的來源,健康是一種喜悅也是一種享受,健康雖然 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健康是人生的先決條件,失去健康也就失去人 性的尊嚴與人生的意義,而健康來自於運動,運動與健康是密切相 關的(陳皆榮,2002)。我國體育政策的主題軸從民國八十七年體育 委員會創會至今並沒有改變,政策目標就是追求台灣的健康與卓 越,健康是經由有效的全民運動的推展實施,讓每年2%的規律運動 人口確實增加,最終目的是達成全民的健康(陳全壽,2006)。體委 會自民國九十一年起就與各縣市政府共同推動「運動人口倍增計 畫」,其目的就是強化國民體質。健康社區是健康台灣的基礎,行 政院提出「健康台灣-社區六星計畫」施政理念,呼應了在1986年11 月,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加拿大舉辦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研討 會 , 發 表 「 渥 太 華 健 康 促 進 憲 章 」(Ottawa Chart for Health Promotion),所提出五項行動策略其中的第三點:強化社區行動。規 律運動行為會帶來生理、心理等助益,對於健康促進上,它更是扮 演著積極的角色。相較於醫護界中、呼籲人們不要抽煙、不要嚼檳 榔以維身體健康,更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因為它鼓勵個體從事規 律運動,多運動身體就更健康。本研究試圖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小 學童母親運動階段分布的情形,並進一步探討不同運動階段分布國 小學童母親在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型態的差異。

家長健康行為與小孩健康行為之關係,在許多的研究中被證實 具有顯著的相關。許多研究指出小孩會經由觀察重要他人如父母、

兄姐,習得好的與壞的行為模式(Burke, Beilin & Dunbar, 2001;Lau, Quardrel & Hartman, 1990;Mavor, 2001;Sallis & Nader, 1988)。而

(18)

Baranowski (1997)根據社會認知理論,提出家庭回饋模式(Family Reciprocal Determinism),更清楚地解釋了健康行為在親子間相互影 響之機制。

在實證研究中,Burk, Beilin & Dunbar (2001)針對219 個家庭,

從研究對象9 歲開始到18 歲之間,進行每隔三年一次,共四次的調 查,結果發現,由於模仿的因素,小孩的身體活動深深受到雙親行 為之影響;Fleming 等(2002)進一步追蹤調查Pacific Northwest 一年 級學童之負向健康行為至六年級,亦發現父母親抽菸,為預測學童 抽菸之重要因子。此外,有的研究以行為模式(lifestyle or behavior pattern)代間傳遞之觀念,長期觀察家庭成員行為模式,並分析其影 響路徑,例如Wickrama 等(1999)以五年的長期追蹤研究,調查Iowa 州330 對父母及其七年級左右之小孩的行為模式,結果發現健康行 為 不 論 在 特 定 行 為 或 行 為 型 態 上 , 均 有 代 間 傳 遞 之 現 象 。Lau, Quardrel, & Hartman(1990) 針對1029 個大學生進行調查,也發現父 母親對其下一代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維持或改變有顯著影響。國內之 研究中,鄭忍嬌(1989)指出已婚婦女對生活壓力的知覺、態度、

困擾與適應,不但與自己的健康有關係,同時也會影響配偶與子女 的生活及發展。李蘭等(1999)則發現家人有越多危害健康行為 者,青少年在這些行為的可能性也越大。「有健康的媽媽,才有健 康的孩童」,國小階段的學童由於身心年齡尚未成熟,受母親照顧 的時間較長,所以其行為舉止、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受母親的影 響也最深遠。「媽媽健康,家庭才會幸福」,本研究試圖去了解國 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以

(1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之研究背景,本研究目的包含以下四點:

一、探討不同背景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身 體質量指數)國小學童母親在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差異。

二、探討不同運動階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 持期)國小學童母親在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

三、探討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相關。

四、探討國小學同母親之背景因素、運動階段及健康概念對於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效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的問題如下:

1-1 不同背景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身體質 量指數)的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是否有差異存在?

1-2 不同背景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身體質 量指數)的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差異存在?

2-1 不同運動階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 期)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是否有差異存在?

2-2 不同運動階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 期)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差異存在?

3.國小學童母親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是否有顯著 的 相關?

4.國小學同母親之背景因素、運動階段及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

(20)

活型態是否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第四節 研究假設

1-1 不同背景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身體質 量指數)的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差異達顯著水準。

1-2 不同背景因素(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及身體質 量指數)的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達顯著水準。

2-1 不同運動階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 期)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差異達顯著水準。

2-2 不同運動階段(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 期)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差異達顯著水準。

3.國小學童母親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有顯著的典型 相關。

4.國小學同母親之背景因素、運動階段及健康概念對於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小學童母親

本研究乃指台南市之國小學童母親家長。以台南市六大行政 區域之公立國民小學共計48所學校,96學年度第一學期一至六年 級學童母親家長為研究對象之母群體。排除外籍新娘,以分層叢 集抽樣抽出18所學校540位國小學童母親為本研究對象。

二、運動階段

(21)

過程。個人要改變行為,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在任何一個 階段的過程宜採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方能成功達成。這系列過 程包含了五個階段,依序為:(一)無意圖期(pre contemplation)、

(二)意圖期(contemplation)、(三)準備期(preparation)、(四)行動期 (action)及(五)維持期(maintenance)。本研究中以林旭龍之「運動階 段量表」來測量,題目共有1 題,五個選項,由研究對象勾選一 個最能代表研究對象目前的運動情形。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Walker, Sechrist,&Pender (1987)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 為:「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水平,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 一種自發性多層面之行為與知覺」。並以此理念發展了「健康促進 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 Profile, HPLP),此量表的 題目係以提升健康層次為導向的正向健康行為,而不含預防疾病 的行為。本研究探討的正是國小學童母親「正向的健康行為」,

而非預防性的健康行為,故擬採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 城、邱憲章、廖章京隸等1997年以Walker 和Pender 等人發展的

「 生 活 型 態 與 健 康 習 慣 評 量 表 」(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以920名居住在桃園及台北地區18-65 歲之成年民 眾為研究對象,因素分析後萃取出六個因素,有40個題目共可解 釋52.8%之變異量。其總量表信度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為 0.92,而各要素則為0.68-0.84。問卷採四點量表,計分的方式由 從來沒有、偶爾如此、時常如此及都是如此,分別給予0至3分,總 量表得分從0分至120分。經文化調整和測試後已適用於評量台灣 地區成年人生活方式的行為內容,題目總共40題。本研究健康促

(22)

進 生 活 型 態 行 為 包 括 個 人 在 「 適 當營養行 為」、「 運動休 閒行 為」、「壓力處置行為」、「人際間支持行為」、「健康責任行 為」及「自我實現行為」六方面行為,敘述如下:

(一)自我實現:係指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對生命樂觀、有正 向成長 與改變的感覺。

(二)健康責任:包括能注意自己的健康、至少每月一次觀察自己身 體有無改變或異狀、能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促進及參加保 健活動。

(三)運動休閒;係指從事運動與休閒的活動等。如:作伸展操每週 至少三次,每週至少做三次運動,每次20-30 分鐘之劇烈運 動。

(四)營養行為:乃包含日常飲食型態,如每日三餐時間和量都正 常、食 物的選擇包括五大類等。

(五)人際支持:係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樂於和親近的人保 持聯絡、對 別人表現關心等。

(六)壓力處理:係包含能放鬆自己、會注意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及有 減輕壓力方法等。

四、健康概念

健康概念是一個人主觀的認知,反映出健康對其個人所呈現的 意義(Smith, 1983)。Smith (1981) 認為健康是一種比較性用詞,及相 對用法,而非絕對性的,具有漸進性變化的特性。本研究所指的健 康概念是研究對象個人主觀的認知,反映出健康對其個人所呈現的 意義。本研究採用黃毓華 (1995)編譯的健康概念量表,包括臨床、

(23)

(一)臨床的健康概念係從疾病或醫學觀點來定義健康,例如健 康是沒有疾病、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等共五項。

(二)角色功能的健康概念係指個人能執行被期望的社會角色、盡 到日常生活應盡的責任等七項。

(三)調適的健康概念係從對環境、壓力的調適情形來定義健康,

例如健康是能適應週遭環境的改變、能應付外來的壓力等七 項。

(四)安寧幸福的健康概念(eudaimonistic health conception)指完全 的安適狀態,提升到更高層次的健康,例如健康是發揮個人 全部的潛能、身心處在最佳狀況等共五項。

五、背景變項

(一)年齡

受試者96年實際年齡,共分為二組:1.40歲以下;2.40歲以 上。

(二)教育程度

以受試者於 96 年 11 月的最高學歷,且排除不同文化背景而 不識字之外籍新娘,從小學至博碩士共分為三個層次:1.國 中、小;2.高中、職;3.大專以上。

(三)婚姻狀況

本研究以同住與其他(分居、離婚及喪偶)二種情形做為區 分婚姻狀況的依據。

(四)子女數

本研究之子女數分為一個、二個、三個及三個以上共4個 組別。

(24)

(五)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身體質量指數是指受試者身高和體重的比率,用來推估個人 的身體組成。其計算公式為B.M.I=體重(公斤)÷身高(平 方 公 尺 ) 。 本 研 究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分 組 方 式 , 採 用 衛 生 署 (2005) 定 義 共 分 四 組 : 1.BMI 18.49 ≦ : 體 重 過 輕 ; 2.18.5 BMI<≦ 23.99:正常範圍;3.24 BMI<2≦ 6.99:體重過 重;4.27 BMI≦ :肥胖。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小學共計48所學校,

96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六年級學童母親家長為研究對象之母群體。排 除外籍新娘,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出18所學校540位國小學童母親為本 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僅限定於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小 學學童母親家長,問卷發放無法親自交給受試者,也無法集合各校 抽測對象集中說明問卷及施測方法,問卷回收率雖然很高,但有一 部份協助發放問卷的老師,沒有將填寫遺漏的問卷再讓學童帶回,

因此發現有不少的漏答問卷。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對象僅限定於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小學學 童母親家長,故在推論上將受到限制。

(二)問卷發放無法親自交給受試者,也無法集合各校抽測對象集 中說明問卷及施測方法,問卷回收率雖然很高,但有一部份

(25)

回,因此發現有不少的漏答問卷。

(三)影響國小學童母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非常多而 且 複雜,本研究受到施測時間、地點、問卷長度及人力的影 響,因此在自變項的部分無法涵蓋所有的個人、心裡及社會 因素。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探討改變階段模式;第二節為健康促進 行為的基礎理論;第三節探討健康促進的興起與生活型態;第四節 探討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第五節則探討不同 背景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第六節為文獻總結。

第一節 改變階段模式的基礎理論

James Prochaska(1997)針對人類運動健身習慣呈一種動態和 循環的方式,提出所謂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簡稱 TTM),來解釋一般人如何接受和保持某種健康行為(包括戒菸、酗 酒、運動等)的變化過程。

改變階段模式是跨理論模式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它代表時 間上的層面。 TTM 發展過程中集結了不同的概念理論,除了改變 階段(stages of Change)外,還包括改變過程 (processes of change)、

決 策 平 衡(decisional balance0 、 自 我 效 能 (self-efficacy) 及 誘 惑 (temptation),為一整合性理論。人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動作會隨著許 多外在因素的改變而改變,一個單一理論是不容易解釋人類複雜的 行為,因此Prochaska 與 DiClemente(1982,1983)認為人的行為改變 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行為本質是一連續性循環的過程並非全有或全 無單純的二分法,此連續改變階段具有動態的 (dynamics)特質存 在。個人要改變行為,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在任何一個階段 的過程宜採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方能成功達成。改變階段過程中

(27)

(Prochaska & Velicer, 1997),如果缺少計畫性介入措施,個體可能會 停滯在早期階段。

改變階段模式歷經多位學者的研究與驗證,發展至今已經趨於 穩定。改變階段模式是一個一再重複出現且暫時的過程,這系列過 程包含了五個階段,依序為:

(一)無意圖期(pre contemplation):個體處於此階段表示六個月內不 想採取任何行為改變的計畫,且對新行為無意圖改變。無意圖改 變,可能是個體對於其現有行為的長期影響並不清楚,或未被告 知或未被充分告知行為對健康帶來的影響,也可能是嘗試改變但 對於改變的能力感到沮喪。因此他們也不想去思考改變,對於社 會要求改變的壓力產生防禦。無意圖期者可能希望改變,但此與 一位認真考慮改變的人,似乎完全不同。

(二)意圖期(contemplation):個體在此階段思考改變,在未來六個月 內可能採取行動,雖然有改變的意圖,但在改變與否的成本效益 的平衡間考量下,造成停留此階段超過很長的時間,所以個體也 可能停留此階段超過二年。當個體以行動替代思考,他可以稱為 慢性的意圖者,或行為的延滯。在意圖者看到維持冒險行為的好 處和壞處是幾乎一樣時,對於改變將感到矛盾,故此階段的重要 項目是認真考慮解決問題。

(三)準備期(preparation):準備期包括意圖和行為的標準,典型的準 備者有行動計畫或執行一些行為改變,個體通常在一個月之內會 有一些明顯的行動。無論如何,準備者並沒有達到事前設定的行 為標準,而達到行動期,但個體意圖從事行為的立即性也被認為 是重要的。準備期不十分穩定,但是比無意圖期者、意圖期者更

(28)

可能進步。

(四)行動期(action):此階段個體主動採行新行為,在過去六個月有 明顯的行為改變。在此階段個體為了克服問題,改變其行為、經 驗或環境,行為改變非常明顯,而且獲得他人最大的認同。此期 的穩定性最小,代表故態復萌的最大危險。此階段時間標準是0 到6 個月。行動期明顯的標記是改變標的行為到事前設定的標 準,而且盡最大努力改變。

(五)維持期(maintenance):此期是持續改變的階段,個體致力於維持 改變行為的預防故態復萌(relapse),個體更有自信能鞏固在行動 期達到的行為。所謂故態復萌是一種回歸的形式,是由行動期、

維持期回到較早的階段(無意圖期、準備期、意圖期)。

小結

跨理論模式認為個人要改變行為,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過程,

在任何一個階段的過程宜採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方能成功達成。

行為改變過程充滿太多的變數。改變階段模式對運動行為階段的驗 證上都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 (Cardinal, 1995; Marcus, Pinto, Simkin, Audrain, & Taylor, 1994; 林旭龍,2000),故本研僅就跨理論模式 中的五個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來探討,透過改變階段模式來瞭解目前 國小學童母親運動階段的分佈情況。

第二節 健康促進行為的基礎理論

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是目前研究健康促進行為最常使用的模 式 之 一 , 對 健 康 促 進 決 定 因 素 方 面 提 供 了 實 證 性 的 研 究 架 構

(29)

(Palank,1991),因此本研究乃以 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做為研究之 藍本。

Pender 的健康促進模式主要是統合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期 望 價 值 理 論 (expectance - value theory) 、 理 性 行 動 論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等理論,以解釋人類在追求健康時與環境互動的多層面本質 (multidimensional nature),將人視為個體的前提下,整合預期價值理 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和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 許多概念。

Pender 於1987將認知與知覺因素(cognitive-perceptual factors)和 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及健康促進行為的參與(participation in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等三項納入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因素(如圖 2-2-1) (Palank,1991; Pender, 1996)。茲將認知與知覺因素(cognitive- perceptual factors)和修正因素(modifying factors)分述如下:

(一)認知-知覺因素是採取或維持健康促進行為的主要動機與機 轉,包括:

1、 健康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health ) 2、 個人對健康的定義( definition of health ) 3、 自覺自我效能( perceived-efficacy ) 4、 自覺健康狀態(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 5、 自覺健康控制( perceived control of health )

6、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益( perceived benefits of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

7、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礙( perceived barriers of health-promoting

(30)

behavior )

(二)修正因素是指經由認知-知覺因素而間接影響健康促進行 為,包括:

1、 人口學特性(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e ) 2、 生物學特性(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e ) 3、 人際間的關係( interperonal influences ) 4、 情境因素( stuational factors )

5、 行為因素( behavior factors )

2-2-1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蕭順蘭(2002),頁16

Pender 於(1996)健康促進模式(如圖2-2-2),對較早所提出的健 康促進模式( Pender,1982;1987 )作進一步的修正,試圖將實證研究 結果和理論架構整合為一體,此健康促進模式架構內容有三部份:

認知-知覺的因 修正因素 健康促進行為的參

健康的重要 自覺健康控 自覺自我效 健康的定義 自覺健康狀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利 自覺健康促進行為障

人口學特 生物學特 人際間影 情況因素 行為因素

從事健康 促進

行動的線索

(31)

(一)個人特質與經驗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xperiences):

指影響與個人健康促進行為有關的個人特性和曾經有的經 驗。包括過去相關的行為(prior related behavior)及個人因素 (personal factors)二個次概念,與健康行為有重要的關聯。個 體是獨立的,每個人都具有獨特的特質與經驗,可能影響認 知因素而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其中包括1.和過去有關的行 為,即預測一個特定行為最好的目標,是過去相同或類似行 為的頻率。2.個人因素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其生理 因素為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肌力等,心理因素為自 尊、自我動機、個人能力、主觀健康知覺狀態及對健康的定 義,於個人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種族、籍貫、教育、社經地 位等。

(二)特殊行為認知因素和情意反應 (behavior-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產生,包括自覺行動益處 (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自覺行動障礙(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自覺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活動相關 影 響(activity-related affect) 、 人 際 間 的 影 響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情境影響(situational influences)。

(三)行為結果(behavioral outcome):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產生,常 受的影響 包括:立即面對的需求及嗜好(immediate competing demands and preferences)、健康促進行為的信守(commitment to a plan of action),而產生健康促進的行為(Pender,1996)。這是 健康促進模式中最後的行為結果,其最終目的都是在使個人 獲得正向的健康生活型態,並擴展到生活中每個層面,使整

(32)

個生命週期充滿正向健康經驗( Pender,1996 )。

2-2-2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蕭順蘭(2002) ,頁18

第三節 健康促進的興起與生活型態

一、健康促進的興起

健康促進( Health Promotion )的概念源自於 1965 年 Leavell 和 Clark所提出的三段五級的觀念,主要依據流行病學之疾病自然史中 易感受其特質而設計,藉由增進個人之身心健康、改變其感受性,

提高對致病因子之對抗能力,以朝向個體安適、促進其健康的目

個人特質與經驗 與特意性行為相關的

認知及影響

行為結果

自覺行為利益

自覺行為障礙

自覺自我效能

活動相關影響

人際間影響:(家 庭、同僚、健康照 護提供者);常 模、支持、模範

情境影響:選擇、

需求特徵、美學

採取行動 的承諾

健康促進 行為 立即性競爭需 求及嗜好

個人因素:生 理、心理、和

過去相關行為

(33)

標。歐美先進國家在1970 年代,醫療體系支出佔其國內生產毛額比 例 5.5%以上,面臨醫療費用急速上漲的極大壓力。加上石油危機 對經濟景氣的影響,於是各國政府開始思考健康的影響因素,結果 造成健康促進活動的興起(江東亮、余玉眉,1994)。

1975 年Pender 在其所發表的文章「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概念模 式(A Conceptual Model for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一文中解釋 個體在預防疾病時,影響個體作決定及行動的因素,此一健康促進 概念亦為現代所接受與奉行。世界衛生組織於1978 年召開國際基層 保健醫療會議,提出「公元二千年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的呼籲,並於阿瑪阿塔宣言中(Alma-Ata Declaration)中強 調個人與群體都有維護和促進健康的責任與義務,希望透過基層醫 療保健體系,鼓勵社區民眾、地方代表、衛生專業人員等,共同參 與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之推動。1986 年於Ottawa 的健康促進憲 章,更將健康促進的觀念發揚光大,蔚為世界風潮(江東亮、余玉 眉,1994;李怡娟,2000;胡幼慧,1997;Evans, 1982)。

我國衛生政策早期著重於衛生行政組織體系的建立、法規的制 定、傳染病控制、家庭計畫等,近來受到世界衛生組織之影響則以 醫療服務的供應、健康促進的推動等項目為衛生工作重點(行政院 衛生署,2003a)。民國71 年,行政院衛生署發表「台灣人口突破 兩千萬時的省思」時,提出「健康是權利,保健是義務」的口號,

正式揭開我國健康促進運動的序幕,於民國79 年研訂公元2000 年 衛生目標,在民國82 年實施「國民保建計劃」,提出國民健康目標 並就健康促進、健康維護及預防保健服務三項行動策略,提出具體 的方針和內容,就健康促進方面,包國民營養、心理衛生、藥物濫

(34)

用、菸害防治、健康體能促進等(行政院衛生署,1993b;余玉眉、

江永盛,1992)。

二、健康促進之定義

Shamansky 與 Clausen (1980) 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促進最理想 的健康及增強個人對身體和情緒管理的能力,個人必須重視適當營 養、運動、衛生習慣、避免危險因素(如吸菸)及增加身體免疫力等 行為;Brubaker (1983) 認為健康促進是引導人們成長和增進安寧幸 福的健康照護。Pender (1996) 指出,健康促進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 問題之特定預防,它是一種趨近行為 (approach behavior),即是以 自我實現為導向,著重在個人維持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和幸福滿 足的肯定態度,表示個人積極主動的建立新的正向健康行為模式。

國內黃淑貞、伍連女、張桂楨等(1998)將健康促進定義為整 體性的社會、政治的過程,包括增強個人技巧和能力的行動,健康 促進可增強控制健康的決定因子,達到改善健康的過程,健康促進 行為被認為是個人為維護或增進健康,達成自我實現、自我滿足所 採取的行動。黃松元(2000)指出健康促進應著重於正面的健康 (positive health),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同時體力充沛又有朝 氣,所強調的是增進安寧幸福和生命品質而不只是生命的量。

三、生活型態之概念

1974 年,加拿大健康福利部部長 Lalonde M.(1974)發表的「加拿 大人健康新展望」(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報告 中提出健康領域的概念 (health field concept),用以包含影響健康的 所有事物,並將健康領域分成四個因素:人類生物學、環境、生活

(35)

發現生活方式是對健康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Harris 與 Guten(1979) 將「生活型態」分為五類:(丁志音,1988b)

(一)健康行為(healthpractice):如充分睡眠、鬆弛、避免工作過 勞、飲食限制、控制體重 。

(二)安全行為 (safety practice):如使用安全帶、備妥急救裝備 等。

(三)預防性健康照護 (preventive health care):如健康檢查等。

(四)避免環境中的危險 (environmentive hazard avoidance):如環 境污染、高犯罪率等。

(五)避免有害物質 (harmful substance):如菸酒等。

Feldman 及 Thielbar 這兩位社會學家認為生活型態具有四個 特徵:

(一)它是一個集體的現象,個人的生活型態是參與各種群體活動 而形成,不可能脫離群體而存在。

(二)它涵蓋生活中的許多層面,且各個層面所呈現的特色是彼此 關聯的。

(三)它隱含個人生活的中心喜好(central interest),譬如追求事業 成就或以養育下一代為中心,或沉溺於藥物及酒精,或沉浸 於藝術創造等;

(四)每個人的生活型態會有差異,而生活型態之所以在社會中呈 現差異,是由於一些社會學的變項所決定的,可能是經濟、

聲望,也可能是性別、種族、宗教等等(丁志音,1988a)。

在心理學的領域中,個體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學者 Alfed Adler 則認為生活型態是與健康相關行為、價值觀和態度之方

(36)

式,可由群體反映出他們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環境(Prattala、

Karisto & Berg,1994)。

四、生活型態之定義

生活型態於 1976 年的韋氏大辭典解釋為一個人典型的生活方 式(typical way of life)反映出一個人的態度及其所表現出自我經常一 致的樣子,而這些經常性的態度都是從孩提時期慢慢發展出來的

(丁志音,1988)。Singer(1982)將生活型態定義為:人們生活的一 種型態,或導引人們每天在健康的範疇裡活動的行為,生活型態是 人們處理日常活動的生活方式或態度。Singer 就健康的觀點而論,

生活型態被定義為:在個人控制下的所有行為,包括影響個人健康 危險性的一些活動。Wiley 與 Camacho (1980)認為,生活型態是影 響 健 康 狀 況 之 任 意 活 動 , 它 是 個 人 例 行 生 活 方 式 的 一 部 份 。 Walker、Sechrist 與 Pender (1987)在健康促進研究文獻中,將生活型 態定義為一個人可以控制的所有行為,包括影響個人健康的危險行 動,以及每天常規出現卻會對健康狀態造成傷害的任意的行為(引 自鄭小玉,2005)。

國內學者李蘭(1988)在較早期陳述「生活型態」是指個體或 群體於日常生活中,其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的經驗總 合。丁志音、江東亮(1996)將「生活型態」定義為:可影響個人 健康的健康行為或各種衛生習慣;尹祚芊(2000)指出,生活型態 就是生活作息、習慣、嗜好、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及均衡的飲 食等,這些生活內容與方式都是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但卻與 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37)

小結

健康促進行為是一種正向的健康行為,其與健康狀況有關。選 擇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威脅、預防疾病,更可以 做到健康促進來增進個人的健康。本研究將探討的正是國小學童母 親「正向的健康行為」,而非預防性的健康行為,故擬參用Walker 等人研發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來做為研究工具

第四節 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健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是Pender 根據Becker 所 提的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所發展成為修正的健康信念 模式(Modified Health Belief Model),於1982年針對健康促進行為,

發展健康促進模式的初步架構;1987年修改成為目前最廣為使用健 康促進模式(Health Promotion Model, HPM);1996 年再將之發展成 修正的健康促進模式(Revised Promotion Model),因此可以說健康促 進模式是由健康信念模式所衍生出來的,者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

健康信念模式著重減低危險或避免疾病的行為,而健康促進模式強 調高層次的健康以及自我的實現,在模式中並且提出可能影響健康 行為的因素(Pender, 1982; Pender, 1996)。以下僅就本研究之認知-知 覺因素中的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究文獻作一敘述:

健康概念是一個人主觀的認知,反映出健康對其個人所呈現的 意義(Smith, 1983)。一個人的健康概念會影響到所表現出來的的生活 態度和行為(Raphael,1998)。隨著年齡增長,個人在健康增進的角色 日益加重,個人對本身之健康定義也會隨著改變,也是將來增進健 康的必要因素。人們與環境不斷的發生互動,因此健康的向度與領

(38)

域會不斷的調整、改變,以試圖維持在令自己最滿意的狀態下。個 人對健康的看法及定義會影響其採行健康促進行為,健康的概念是 促使個體採取健康促進行為的原動力。茲將國內外對健康概念與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Pender, Walker, Sechrist, &Frank (1990)曾對美國中西部六家工 廠589位員工研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發現健康概念為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之預測因子,共可解釋變異量的31% 。

Gillis(1994)以青少年的研究發現,對健康的概念是促使個體採 取健康促進行為的原動力,可見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具有相當大的 影響力。

Felton 等(1997)以問卷方式研究331 僱員(男性213 位,女性118 位)在健康促進行為和健康因素相互效果研究,結果顯現對健康的看 法及定義會影響其採行健康促進行為。

Bagwell與Bush(1999)對年齡在18-65 歲的藍領工人共160 位進 行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之研究,發現健康概念在年輕婦女與老年人 性別上有顯著差異,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間存有顯著相 關。

Pullen, Walker, &Fiandt (2001)以鄉村老年婦女為對象,進行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健康定義為美滿的(wellness)、自覺有 更好的健康皆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

黃毓華、邱啟潤(1997)對高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562 名二年 級學生為對象,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健康 概念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3.7%,健康概念與健康促

(39)

葉琇珠(2000)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概念多元且正向,健 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鄭小玉(2005)以花東地區 學校護理人員237人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對象,結果顯示「運 動」行為最受健康概念之影響,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 相關;林美聲、黃松元(2006)研究113名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 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顯 著正相關。

小結

由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不同年齡層或不同職業性質的研究 對象,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或達顯著相關。

第五節 不同背景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從Pender (1987)的健康促進模式及(1996)健康促進修正模式中,

均提及個人因素為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因素之一,包涵年齡、性別、

教育程度、身體質量指數… .等可經由其影響健康促進行為。就本研 究之個人背景含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身體質量指 數等因素,作文獻探討,敘述如下:

一、年齡

國內學者于漱(1988)對台北市 20-60 歲居民預防性健康行為之調 查亦發現年齡是影響健康行為的因素之一。葉琇珠(2000)以北部 某國立大學10 個學院之大一及大四全部學生為研究對象共 492 位,

探討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發現年級愈高在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陳美燕、廖張京隸等(1995)探討桃

(40)

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員執行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其研究亦顯 示 年 齡 愈 高 者 愈 具 有 執 行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的 能 力 ; 林 女 理

(2002)以台北市公、私立國中、國小之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對 象,發現年齡是影響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之 一;蕭順蘭(2002)以臺北縣二十九個衛生所護理人員 227 人為研 究對象,發現年齡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亦即年 齡愈大其生活型態愈佳。林美聲(2004)研究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 理人員 113 人,結果發現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年齡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呈正相關;鄭小玉(2006)以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國中小及 啟智學校護理人員 188 人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年齡較大的護理人 員有較好的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葉國樑(2006)以某國營事業 職場員工 382 人研究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發現,年齡對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形成顯著影響。國外研究相同部分,Walker 等人 (1988)探討年輕成年人與中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發現 年老成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較高分數;Duffy 等(1996)對美國婦 女所進行有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年齡愈大愈能執行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Pender 等人(1990)針對美國中西部 589 位員工進 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年齡愈大者,有較正向的健康生 活型態;Johnson(1993)調查 3025 位 20-64 歲成人之健康促進生活 型 態 , 結 果 顯 示 年 齡 、BMI 可 直 接 影 響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

(41)

Wang(1999)對台灣鄉村地區三種不同族群的老年婦女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探討,發現年齡是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教育程度

Duffy, Rossow, 與Hernandez(1996)以立意取樣之方式,探討397 位被雇用之美國婦女之健康生活型態,結果顯示教育程度愈高者,

其結果顯示生活型態愈佳。Wang (1999)對台灣鄉村地區的三種不同 族群的老年婦女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發現河洛婦女、客 家婦女在教育為有意義的預測因子。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對 桃園地區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護士執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 探 討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 教 育 程 度 會 影 響 健 康 促 進 行 為 。 彭 鳳 美

(2000)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員工567人的生活型態、發現教育程度愈 高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比教育程度低者有更負面的行為。鄭小玉

(2006)以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國中小及啟智學校護理人員188人 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教育程度未達顯著。

三、婚姻狀況

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對桃園地區公衛護士,護理學生及 護士執行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婚姻、教育程 度會影響健康促進行為,例如已婚者較未婚者有更好的營養行為。

蔡秀美(1995)研究發現,離婚與喪偶者沮喪之程度較高於已婚 者,即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而未婚者則無差異。張良漢(1997)以方 便取樣,對296 個案探討名仕俱樂部之會員生活型態及行為之研 究,其結果顯示已婚者及其小孩小於六歲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 佳。鄭小玉(2006)以花蓮縣、台東縣公私立國中小及啟智學校護

(42)

理人員188人研究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不同婚姻狀況在運 動層面有顯著差異。葉國樑(2006)以某國營事業職場員工382人研 究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發現,不同婚姻狀況對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形成顯著影響。

四、子女數

陳美燕、廖張京隸等(1995)探討桃園地區護理學生與護理人 員執行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其研究顯示家庭子女數會影響健康促 進生活。林美聲(2004)研究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113人,結 果發現子女數不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但宋素真(1998)、林女理

(2002)以台北市公、私立國中、國小之學校護理人員為研究對 象,發現子女數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蕭順蘭(2002)以臺 北縣二十九個衛生所護理人員227人為研究對象,發現發現家庭子女 數會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葉國樑(2006)以某國營事業職場員 工382人研究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發現,子女數對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形成顯著影響。陳美枝(2007)針對醫院員工健康促進 生活方式及生活品質調查的研究,發現家庭子女數會影響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

五、身體質量指數

Johnson 等人(1993)以隨機取樣的方式,調查3025 位成人之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結果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變項會直接影響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身體質量指數正常者,較具正向的生活型態。蕭順蘭 (2002)針對台北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227 人進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探討研究中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與次量表的人際支持與自我實現

(43)

呈 現 正 相 關 , 即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正 常者,生 活型態較 好。柯 志賢

(2003)以台北縣土城地區的中小學教師362人為研究對象,做不同 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體活動量教師自覺健康狀況之研究,發現不同的 身體質量指數與自覺健康狀況有顯著差異。許秀李(2006)研究身 體質量指數對台灣健保支出的影響,發現以女性為樣本之模型,身 體質量指數並未顯著地影響健保門診就醫情形,也就是說台灣女性 平時較注重健康,會留意體重的變化,注意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力行。

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得知,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家中 子女數及個人身體質量指數 (BMI),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

故本研究將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家中子女數、身體質量指 數(BMI)等人口學特性,針對國小學童母親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 作更進一步探討。

第六節 文獻總結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做以下五點之總結:

一、有關健康促進的相關研究,大多以學生、護理人員、老人為研 究對象,基於「父母親對其下一代預防性健康行為之維持或改 變有顯著影響」,也因此本研究擬以國小學童母親為研究對 象。

二、行為改變過程雖然充滿太多的變數,但改變階段模式對運動行

(44)

為階段的驗證上都具有良好的構念效度。故本研僅就跨理論模 式中的五個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來探討,透過改變階段模式來瞭 解目前不同背景因素國小學童母親運動階段的分布差異情況。

三、影響健康促進生活相關因素多而複雜。大部份研究指出不同背 景因素會因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婚姻狀況與子女數之 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但仍有少部份研究出現不一樣的結果。本 研究針對不同背景因素國小學童母親,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 健康概念做更進一步驗證其差異性。

四、一個人的健康概念會影響到所表現出來的的生活態度和行為 (Raphael, 1998)。個人對健康的看法及定義會影響其採行健康促 進行為,健康的概念是促使個體採取健康促進行為的原動力。

過去眾多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皆有呈顯著 正相關,並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行為有一定的預測力。本研究 擬進一步採典型相關進一步來釐清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之間的關係。

五、過去許多研究指出自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態對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均有良好的預測力,本研究擬進一步分析受試者背景變 項、運動階段及健康概念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預測效果,以 釐清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因素。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為了探討第一章所提出的研究問題,本章的主要目的在說明本 研究的研究架構、受試樣本的選取,研究工具、研究程序及資料處 理辦法,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些方法和步驟包括:第一節為研究 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步 驟;第五節為統計分析,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與參考相關文獻歸納之後,提出本研究架構 (圖 3-1-1)。茲將本研究的概念圖示如下:

圖3-1-1 研究架構圖 社會人口變項

1.年齡 2.教育程度 3.婚姻狀況 4.家庭子女數 5.身體質量指數

運動階段分布 1.無意圖期 2.意圖期 3.準備期 4.行動期 5.維持期

預測

健康概念 1.臨床性 2.調適性 3.安寧幸福 4.角色功能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自我實現

2.健康責任 3.運動休閒 4.營養行為 5.人際支持 6.壓力處理

(4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台南市六大行政區域之公立國民小學共計48所學校,

96學年度第一學期一~六年級學童母親家長為研究對象之母群體。排 除外籍新娘,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出18所學校540位國小學童母親為本 研究對象。

二、抽樣方法(分層叢集抽樣)

本研究樣本人數設為540人,實施的程序是先以台南市六大行政 區域為抽樣單位,每個行政區分層隨機抽出3個學校,共抽出18所學 校。再以每個學校一~六年級為抽樣單位再隨機抽出其中三個年級,

然後再隨機抽出每個年級中的一個班級的10個學生為對象,之後委 由學生將問卷帶回給家長填寫。

三、樣本回收情形

研究者事先徵求學校同意,然後再委請各校協助調查的教師,

並在聯絡簿上註明請家長配合,委由學生將量表帶回請家長填寫。

問卷自96年10月11日到10月26日排定為施測時間止,共發出540份問 卷,回收有效問卷457份,回收率8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工具包括五個部分,第 一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份為運動階段分佈量表,第三部分 為健康概念量表,第四部分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第五部分為 研究工具信度檢定

(47)

第一部份:個人基本資料

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子女數。

第二部份:運動階段分佈量表

本研究乃採用林旭龍(2000)所研發的運動階段分量表,其 Cronbachα為.84。李碧霞(2001)與高毓秀(2002)採用林旭龍的 運動階段分量表,分別以中年人、職場員工為對象所做的再測信度 為.85與.82,也是具良好的信度。量表1題包括五個階段選項,分別 為:

1. 無意圖期:我沒有在運動,在未來6個月內也沒有打算要運動。

2. 意圖期:我沒有在運動,但我打算在未來6個月內開始運動。

3. 準備期:我有在運動但沒有規律,在未來1個月內我打算要開始 規律運動運動。

4. 行動期:我正在從事規律運動,但未滿6個月。

5. 維持期:我正在從事規律運動,而且已經超過 6 個月。

第三部份:健康概念量表

本研究乃採用黃毓華(1995)根據Laffrey(1986)的「健康概念量 表」所翻譯編製之中文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中山大學252名學生為對 象測試,四個分量表係由因素分析萃取而得。各因素負荷量都在.4 以上,四個因素共可解釋變異量的62.3%,總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係 數Cronbach’s α為0.91,量表共計24 題,計分方式分為「非常同 意」、「大致同意」「有一點同意」、「有一點不同意」、「大致 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給予6、5、4、3、2、1的分數,受試 者根據實際感受同意程度填答。

(48)

原始量表由臨床、角色功能、調適、安寧幸福等四個層面的健 康概念分量表所組成,採Likert 六點計分法,由1 分表示「非常不 同意」到6 分表示「非常同意」,量表總分由24 分至144 分。原始 分量表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a)為.867至.884。

本研究所使用的健康概念量表包括以下四個分量表:

(一)臨床性健康概念分量表(4,6,12,17,21)共有5個題目,是從疾病 或醫學的觀點來定義健康,如健康是沒有生病或不適症狀 等。

(二)角色功能性健康概念分量表(3,5,7,13,14,15,20)共有7個題目,

指健康是個人能執行被期望的社會角色、盡到日常生活應盡 的責任等。

(三)調適性健康概念分量表(2,8,10,11,16,18,23)共有7個題目,指 健康是能彈性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能對生活中的壓力作調 適等。

(四)安寧幸福性健康概念分量表(1,9,19,22,24)共有5個題目,指的 是完全健康,提昇至更高層次的健康,如健康是發揮潛能、

有高昂的興致與熱忱。

第四部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Pender 於 1982 年 發 展 出 「 生 活 型 態 與 健 康 習 慣 量 表 」 (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LHHA),Walker等人於1987 年 修 改 此 量 表 , 完 成 一 份 「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量 表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共48個題目。

國內多位學者根據1987年版量表為基礎,依據研究目的修改成

(49)

(一)黃毓華、邱啟潤於1996年以252名大學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經因素分析後得六個層面因素,有42題。各因素負荷量 的值都在.40以上,六個層面因素共可解釋52.8%之變異量。

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α為.94,各分量表則 為.71~.91。二周後再測信度為.84,各分量表則為.67~.85。其 問卷採四點量表,計分的方式由從來沒有、偶爾如此、時常 如此及都是如此,分別給予0至3分,總量表得分從0分至126 分。

(二)陳美燕、周傳姜、黃秀華、王明城、邱憲章、廖章京隸等 1997年以Walker 和Pender 等人發展的「生活型態與健康習 慣評量表」(Lifestyle and Health Habits Assessment),以920名 居住在桃園及台北地區18-65 歲之成年民眾為研究對象,因 素分析後萃取出六個因素,有40個題目共可解釋52.8%之變 異量。其總量表信度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為0.92,而各 要素則為0.68-0.84。

(三)高淑芬、蔡秀敏、洪麗玲(1999)採用Walker等人第二版健 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Ⅱ),

以 北 台 灣 某 半 導 體 公 司1507 位 員 工 及 695 位 護 專 學 生 以 Cronbach’s α測驗內在一致性,二週後再測信度測量題目的穩 定性,再測信度以Spearmanrho相關係數檢定各量表之總量表 及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介於0.54-0.96,具有可接受之信 度。陳淑雅(2002)研究護生健康促進衛生教育及體適能活 動之成效探討,即採用此量表。此量表包含六個分量表:

健康責任、營養、壓力處理、身體活動、人際關係和靈性成

數據

圖 2-2-1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16  圖 2-2-2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18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31
圖 2-2-2  健康促進修正模式                    資料來源 : 引自蕭順蘭(2002) ,頁18
表 4-1-1  不同年齡在健康概念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變        項  年齡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40 歲以下  296  4.85   0.89   40 歲以上  161  4.72   0.91  臨床性  總        和  457  4.80   0.90   40 歲以下  296  5.05   0.89   40 歲以上  161  4.95   0.77  角色功能  總        和  457  5.02   0.85   40 歲以下  296  5.05
表 4-1-10 不同 BMI 等級之國小學童母親健康概念得分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變        項 BMI 等級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過輕  41  4.65   0.78   正常  334  4.84   0.90   過重  48  4.78   0.98   肥胖  34  4.66   0.88  臨床性  總和  457  4.80   0.90   過輕  41  4.94   0.62   正常  334  5.02   0.92   過重  48  5.07   0.51
+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Department – Report of study on sodium content in local foods. • Centre for Food Safety, Food and Environment

• 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is the highest nutrient intake valu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individuals in a given age and gender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Key concepts :personal growth (family roles) , family relationship, family problem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Instruction  Teachers systematically guid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writing of life stories could help them apply knowledge of different life stage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