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學與教

4.4 互動

有關教導有情緒問題學生的建議

一位任教於佛教志蓮中學的教師,分享了她為一向有情緒困擾和行為異常問題的 學生教授「自我及個人成長」的經驗。她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營造積極、穩定和溫 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建立信心和友誼。她訂立了一些課堂的行為守則,指導學 生如何適當地表達情緒,並且在日常的課堂互動中切實遵行。她也亦聆聽學生的 問題,特別是那些有嚴重情緒困擾和自我傷害跡象的學生。她與學生傾談他們的 關注,並識別他們的學習問題。

在班上討論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議題時,教師會設計反思活動,讓學生有機會 談論他們自己的經驗。她提醒學生要尊重別人的私隱和保守秘密。她讓學生預早 知悉往後的課堂進度,讓他們對可能感到困窘的討論議題作好心理準備,考慮會 否分享個人意見或感受。

她又建議,倘若教師察覺到學生有情緒困擾或自我傷害的行為的徵兆,應給予適 當的個別輔導或作出轉介的安排。

學生沉默,「拔河」開始

以下是很多課堂常見的情況。教師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期望學生運用高階思 維,並以自己的說話表達意見,以便作進一步的課堂討論。學生都垂著頭,逃避 教師的目光,不發一言。

教師於是提供更多資料,並且更詳細地詮釋問題。爲了取得回應,教師重組問題 的字眼以降低要求──可是學生沉默依舊。

教師於是再重新組織問題的字眼,提供更多的細節和詮釋──可是依舊沒有回 應。這個循環繼續,直到教師最後將問題降級成為一個低層次而有既定答案的封 閉性問題。終於,一隻手舉起了,學生說出事實性的答案、或僅僅回答「是」或

「不是」──討論結束。

約翰‧埃利奧特教授(Prof. John Elliott)是從事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的資深學者,

他將這種情況稱之爲是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拔河」。這種情況最常發生在習慣於傳 授式施教方式的學生之間。這種傳授方式不要求學生獨立思考,也不用承擔答錯 問題的風險。當教師試圖轉移至互動的施教方式時,學生便產生抗拒,並以沉默 來回應。面對這些情況,有些教師對班上死寂的情況較難容忍,便會妥協。於是 學生贏了「拔河」,教師則重回到傳授式的施教方式上去。

埃利奧特教授勸告教師應堅持鼓勵學生的回應。有時是學生需要更多時間去組織 答案,但有時他們的沉默則是純粹出於習慣了以往的學與教模式。如果教師確信 學生有能力理解問題並且作出回應,就值得多花時間靜待答案。當學生意識到他 們必須承擔參與討論的責任時,他們便會開始嘗試作答。

上述的情況也說明了良好的提問技巧的需要性。教師應對重組問題的不同方法有 所認識,而不應因此而降低問題的要求。在修訂問題的時候,教師應緊記提出問 題的基本目的,並非從學生中求取正確答案,而是啓發他們的思考,鼓勵他們參 與討論。

博學的教師當然能令學生受益,但通識教育科教師並不需要、也不可能對課程的所有議 題都有深入的認識。按照前文所述,通識教育科的教師擔當促導者、資料提供者、顧問

己的弱點和改進學習表現。具體、有建設性、對事不對人的回饋,對學生來說最爲受用。

當學生收回習作時,往往熱切期望獲得教師對其強項和弱點的評論,而並不只是希望單 單得到一個分數。

教師的優質回饋

聖安當女書院的一位教師,分享在協助學生進行科學與科技科(中四至中五)的 獨立專題研習的經驗,談到如何因應學生的強項和弱點給予即時回饋,並藉此激 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詳情請參閱第 137 頁的附錄十二。

4.4.2 活動後的綜合解說

學生在通識教育科進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和接觸多種學習材料來建構知識。從個別的 活動中,學生可以獲得對事物的識見和新的意念,但是這些識見和意念未必很有系統,

當中甚至包含看似矛盾的價值觀或毫無關連的事實和概念,因而需要運用適當的角度和 框架來加以整理,以建構真正的知識和理解;否則學生只會感到混亂。在學習活動後加 插適當的綜合解說,有助學生認清意義、新觀點及概念之間的聯繫,鞏固所學,並對開 展下一步的學習抱有清晰的目標。

活動後的綜合解說,可以是透過簡短的討論與學生反思活動的過程,和綜合各人意見;

也可以是與全班一起建構有關主題的概念圖。(請參閱第 135 頁的附錄十,由學生繪 製的概念圖。)教師也可以布置「為學習而評估」的課業作為活動後綜合解說,讓學生 為學習經歷建構意義,例如要求學生撰寫反思文章,能有助教師評估學生在綜合和了解 新知識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教師進行活動後綜合解說的一些建議:

● 適時的活動後,綜合解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學習活動之後,能即時進行綜合解說,

產生混亂和誤解的機會便會減少。

● 活動後綜合解說應編排於教學計畫之內,並須預留足夠課時(請參閱第三章有關 時間表的討論,「五十五分鐘與三十五分鐘」)。

● 進行綜合解說時,教師應該盡量引述學生在活動中的貢獻。

● 教師的綜合解說應為學生提供關鍵概念和重要觀點,或是有助學生理解和組織他 們的學習經驗的簡單架構。

● 除了鞏固原有的學習經歷外,活動後綜合解說的另一目的,是為學生對課題進行 更深入的探討或為下一項學習活動做好準備。

善用活動後綜合解說以引導議題探究

一位在聖安當女書院任教科學與科技科(中四至中五)的教師,在課堂上與同學 探討「瘦身」的健康議題。課堂的目的,是就該議題發展學生批判性地評鑑資料 和數據的能力。教師設計了數項學習活動,並在各活動之間加入活動後綜合解說 作為補充。詳情請參閱第 138 頁的附錄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