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具有傳統的學習社群

修讀通識教育科的學生,在中六的學期初,需要參加本科組織的迎新營。這已成為該校 的一項傳統。迎新營由中七的學生及學校的舊生負責籌辦,並由教師提供指引,使中六 學生熟習修讀通識教育科的意義。迎新營為學生和校友提供平台,分享通識教育科的學 習經歷,並在不同屆別的學生之間,傳遞寶貴的學習目標。

成員的貢獻

學校以不同方法促使學習社群的成員為學習社群作出貢獻,例如:

● 設立通識教育科的資源角,由學生組織和管理。學生為資源角提供資料,供大家 參考,而且緊密合作,為資源角更新資料和維持運作。

● 安排一些舊生擔當通識教育科的專題研習導師。這些校友不但與中六的學妹分享 她們的經驗和專長,也發現自己能從對方身上學習。

延伸學習社群

該校修讀通識教育科的學生,曾經為附近的小學籌辦「綠色學校運動」,使小學生對環 境保護有所了解。她們擔當不同的角色(例如司儀、活動設計、場地工作人員),務求 令節目圓滿完成。在計畫這些節目時,學生進行了很多思考、討論和協商。透過與年幼 小童分享自己的知識,並且在舉辦節目時,應用自己的專長,學生的信心和自尊得以提 高。這活動能讓學生互相分享知識,並將知識擴展到新的領域。

延續學習社群

校友對母校有強烈的歸屬感,願意爲母校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作出貢獻。這份熱誠深深 影響那些從學習社群互動中得益的學生。因此,由教師出任籌組者和顧問,不同屆別的 學生和校友都會樂於爲母校延續這份精神,支持母校探討成立「通識教育科學會」的可 能性。

此個案是第 73 頁圖 4.3 內 E 點的一個例子。

詞 彙 釋 義

用語 解釋

應用學習

(前稱職業導向教育)

應用學習(前稱職業導向教育)是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 用學習以寬廣的專業和職業領域作為學習平台,幫助學生發 展其基礎技能、思考能力、人際關係、價值觀及態度和與職 業相關的能力,為未來進修、工作及終身學習做好準備。應 用學習課程與 24 個高中科目互相補足,使高中課程更多樣化。

評核目標 公開評核所評核的課程學習成果。

共同建構 學與教的「共同建構」取向與「直接傳授」及「建構」取向 不同,強調課堂內的教師和學生是一個學習社群,各成員共 同參與,從而創造知識,並建立判斷知識的準則。

核心科目 建議所有高中學生都修讀的科目,包括:中國語文、英國語 文、數學及通識教育科。

課程及評估指引 由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制訂。內容包括課 程宗旨、課程架構、課程規畫,學與教的建議及評估方式等。

課程銜接 課程銜接是指不同學習/教育階段課程(包括個別科目)的銜 接,如幼稚園、小一(幼稚園與小學),小六及初中一(小學與 中學),初中三與高中四(初中與高中)。本港學校課程架構以 八個學習領域(不是個別科目)、九種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 態度來建構連貫各學習階段的課程,並以五種基要的學習經 歷來貫徹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因此,學生在踏進高中學習 階段時,他們應已具備各科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教師在 設計有關學與教的內容和策略時,亦應考慮學生在先前學習 階段的已有知識和學習經歷,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學習。

選修科目 為配合學生不同的興趣、能力和志向,在不同學習領域內設 立了二十個科目,供高中學生選擇。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主要是幫助學生學會掌握知識、建構知識和應用所 學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不同科目或學習領域的學與教,可 以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這些能力還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習情 況中使用。香港學校課程訂出九種共通能力,包括:協作能 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明辨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 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

用語 解釋

香港中學文憑 學生完成三年高中課程,參加公開評核後獲頒授的證書。

校內評估 是校內恆常進行對學生學習表現的評估活動。校內評估是校 內學與教的一部分,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主要目的。教師可根 據評估所得的資料,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給予學 生適當的回饋,同時按所需修訂教學目標和調整教學策略。

學習領域 學習領域是組織學校課程的一種方法。把主要知識領域中基 本和相關的概念聯繫在一起,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全面、

均衡、連貫及涵蓋各種重要學習經歷的課程。本港學校課程 劃分為八個學習領域,即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 學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藝 術教育和體育。

知識建構 這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當中,並非單純獲取知識,更能主 動地連結到自己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從而建立及形成自己的 知識體系。

學生的多樣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不同的稟賦,性向、才情,

智能、喜好也各有差異,而學習經歷、家庭、社會、經濟、

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都構成他們在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 習方式等的不同。

學習社群 學習社群是指一群有共同價值觀與目標的成員緊密合作,積 極參與、協作及反思,從而孳生蕃衍新知識,並創建學習的 新方法。在學校的情境,學習社群除了學生與教師之外,往 往更涉及學生家長及其他社群。

學習差異 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存在的學習差距。照顧學生學習 差異,並不是強要拉近學生之間的差距,而是要充分利用學 生的不同稟賦,並視之為促進有效學與教的寶貴資源。在教 學上應珍視每個學生的獨特才具,因材施教,幫助他們了解 自己的性向和才能,為他們創設空間,發揮潛能,獲取成就。

學習成果 是指預期學生完成課程或某學習階段後的學習表現,是根據 課程的學習目標及學習重點而擬定,可作為評估學習成效的 依據,並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後應能達到的學習表現,以促

用語 解釋

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點 學習目標涵蓋課程要求學生學習的重要範圍,包括知識、能 力和價值觀等,並訂定出課程學習的方向,以作為學校規畫 課程的依據。

學習重點是根據學習目標發展出來的重點內容,作為學校設 計課程和教學的參考。學習重點具體地說明學生在不同學習 階段、不同學習範疇所需學習的知識、需掌握的能力,以及 需培養的興趣、態度和習慣等。

等級描述 是指在公開評核中某一個等級的典型學生能力的描述。

其他學習經歷 為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其他學習經歷」是在高中課程下三 個組成部分的其中一環,以補足考試科目和應用學習(前稱職 業導向教育),當中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藝術發展、體育 發展、社會服務以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公開評核 與香港中學文憑相關的評核和考試制度。

校本評核調整機制 考評局用以調整學校提交校本評核分數的機制,以消弭教師 給分時可能存在的差異,在調整過程中,教師所評學生的次 第維持不變。

校本評核 校本評核是指在日常學與教中,由學校任課教師來評核學生 的表現。評核的分數將計算入學生的公開評核成績。

校本課程 我們鼓勵學校和教師採用中央課程,以發展本身的校本課 程,從而幫助學生達到教育的目標和宗旨。措施可包括調整 學習目標,以不同方式組織教學內容、提供科目的選擇、採 用不同的學習、教學與評估策略。故此,校本課程其實是課 程發展議會所提供的指引和學校與教師的專業自主之間,兩 者取得平衡的成果。

水平參照成績匯報 水平參照是匯報考生公開評核成績的方法,意即參照一套水 平標準匯報考生在每一個學科的表現。

學生學習概覽 除了香港中學文憑試和應用學習的成績紀錄外,「學生學習 概覽」是一份補充資料,記錄學生在高中階段三年內參與各 種學習活動的經歷、體驗和成就,以作為全人發展的佐證。

價值觀和態度 價值觀是構築態度和信念的基礎,而態度和信念則會影響人 的行為及生活方式;價值觀則是學生應發展的素質,是行為 和判斷的準則,例如:人權與責任、承擔精神、誠信及國民

用語 解釋

身分認同。與價值觀息息相關的態度會影響學習動機和認知 能力。由於二者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 此,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成為學校課程的主要元素。

參考文獻

各項參考書目及資料,將會在通識教育科網上資源平台 (http://ls.edb.hkedcity.net)按 需要更新。

教師適用的參考資料

一般參考資料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1999).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Beyond the black box.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chool of Education.

Barell, J. (2003). Developing more curious minds.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Baron, J. (2000). Thinking and deciding (3r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yer, B. K. (1987).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 Boston: Allyn & Bacon.

Biggs, J., & Watkins, D. (Eds.) (2001). Teaching the Chinese learner: Psych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Hong Kong: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Black, P., & Wiliam, D. (1998). 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5(1), 7–74.

Black, P., & Wiliam, D. (1998).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 assessment. London: School of Education, King’s College.

Blenkin, G. M., Edwards, G., & Kelly, A.V. (1992). Change and the curriculum.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Board of Studies NSW (1999). Society and culture stage 6 syllabus. Sydney: Board of Studies NSW.

Boekaerts, M. (2002). Motivation to learn. Retrieved March 8, 2006,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10e.pdf Branford, J. D., Brown, A .L., et al. (2015).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U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Brophy, J. Teaching. Retrieved March 8, 2006, from http://www.ibe.unesco.org/publications/EducationalPracticesSeriesPdf/prac01e.pdf Browne, M. N., & Keeley, S. M. (2004).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7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Costa, A. L., & Garmston, R. J. (2002). Cognitive coaching: A foundation for renaissance schools. Massachusetts: Christopher-Gordon Publishers, Inc.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0). Syllabus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Liberal Studies advanced supplementary level.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1). Learning to learn: The way forward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Art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 Building on strengths (primary 1 – prim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General Studies for primary schools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primary 6).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Mathematic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Physical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Scienc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2002).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curriculum guide (primary 1 – secondary 3).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2003). Personal, social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Integrated Humanities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guide (secondary 4–5).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2003). Scienc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