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江崇偉 撰

指導教授:溫卓謀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2)
(3)
(4)

謝 誌

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如願完成論文了!看著努力的心血結晶,內心興奮激動 溢於言表,對周遭師長、親友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溫卓謀博士在研究過程中給予的指導與協助,老師認 真嚴謹的治學精神,帶領我一窺研究領域的奧妙,令人如沐春風的待人處事態度,

更是我的學習典範。再者,感謝口試委員林耀豐教授與林如瀚教授在百忙中撥冗 審查論文,並給予寶貴的意見,讓本論文更趨完善。同時亦要感謝提供嚴謹量表 的林本源老師及陳美燕老師,以及協助使本研究順利施測完成的教師及學生們。

感謝東光國小鄭福海校長、蔡錦治校長、石淑玉主任、建璋組長及所有同事 們,給予支持及幫助,使我能順利的完成學業。感謝芳朝、朋潭、啟正、國峰及 其他同學在研究所學業上的協助、鼓勵與陪伴,也讓三年暑期進修充滿快樂的回 憶。

最後要感謝我的老婆大人芬如。研究所學習過程雖然辛苦勞累,但是比起默 默付出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她,卻顯得微不足道。她是我的心靈捕手,有她的支持 鼓勵,這段苦澀的日子逐漸甘甜;有她的包容體諒,讓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我 的兩個寶貝宗諭、京珊和媽媽一起組成研究所後援會,是促使我完成論文的最大 動力。

再次由衷的感謝一路走來,所有關愛我、幫助我、陪伴我的師長親友,謹將 此些微的成果與畢業的喜悅與你們一起分享。

江崇偉 謹誌 2008/08

(5)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江崇偉 指導教授:溫卓謀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 與差異、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背景變項、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於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以九十六學年度台南市國小五、

六年級學生為抽樣母群,採分層叢集取樣,抽出12所國小1109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以體育態度量表及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包括:描 述性統計、獨立樣本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檢定及多元逐步迴歸,

所有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皆定為.05。

本研究範圍所獲結果如下:

一、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認知」、「情意」、「行 動意向」;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生命欣賞」、「壓力處置」、

「營養行為」、「人際行為」、「健康責任」、「運動行為」。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趨於正向且積極。

二、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學生,其體育態度會隨著年級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不 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體育態度不會隨著BMI 等級、父母婚姻狀況的 不同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國小高年級學生,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隨著年級及BMI 等級的不 同而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生,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不會隨 著父母婚姻狀況及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中的「人際支持」、「生命欣賞」、「壓力處置」透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和體 育態度中的「情意」、「行動意向」、「認知」有較高的相關。

五、「健康責任」、「壓力處置」、「行動意向」、「營養行為」、「生命欣賞」、「認知」

等六個變項對「運動行為」有正向的影響,能聯合預測「運動行為」58%的 變異量,就個別變項而言,以「健康責任」的預測力最佳。

關鍵詞: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6)

A Research on Higher-Graded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of the Primary Schools in Tainan City

Graduate:Chung-Wei Hsiang Adviser: Chou-Mou Won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of higher-graded student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the variables of background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with regard to the anticipation of sports behavior. The sampling population was based on the student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s in 96th school year of Tainan city. We adopted stratified cluster purposive sampling and drew 1109 students in 12 primary schools as our research targets. In addition, we used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scale and adolescent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scale as our research instruments. The methods we dealt with the information were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wo-way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canonical correlation test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ll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statistical test(α)was set at .05.

The resuslt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dimension scores of the higher-graded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of Tainan city ranked in order as cognition, affection and action intention while the dimension scores of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rank as life enjoyment, stress management, nutrition behavi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health responsibility and sports behavior.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inclined to be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2.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the higher-graded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 in primary schools differed distinctively in grades. Nevertheless the higher-graded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fferent gender in the primary schools didn’t differ distinctively in different BMI degrees, the parents’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7)

3. The higher-graded students’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will differ distinctively in BMI degrees of different gender in primary schools.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didn’t differ much in parents’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4. There was a correlation, actually a positve correlation, betwee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first canonical factor, the interpersonal support, life enjoyment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had higher relationship with affection, action intention and cognition.

5. There w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ports behavior in six variables such as health responsibility, stress management, action intention, nutrition behavior, life enjoyment and cognition. The six items could predict 58% variance in sports behavior. As for individual variable, health responsibility predicted best.

Key words: higher-graded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8)

目 次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體育態度之理論... 8

第二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13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理論... 19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 26

第五節 文獻總結...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基本資料描述...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9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3

(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6

第一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之差異比較 ... 4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比較 ... 55

第三節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典型相關分析... 68

第四節 背景變項、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運動行為預測之情形... 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結 論... 78

第二節 建 議... 80

參考文獻 ...82

一、中文部分... 82

二、外文部分... 86

附 錄 ...88

附錄一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在體育態度量表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88

附錄二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在體育態度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89

附錄三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得分 情形摘要表. 92 附錄四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各題之得分情形摘要表 ... 93

附錄五 體育態度量表同意書... 95

附錄六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同意書... 96

附錄七 正式問卷基本資料... 97

附錄八 體育態度量表... 99

附錄九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102

(10)

表 次

表1-5-1 身體質量指數等級表 ... 6

表1-5-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參考 ... 7

表2-5-1 研究對象為學制內學生之相關文獻整理 ... 31

表3-2-1 台南市各行政區 96 學年度國小高年級班級數學生數一覽表 ... 35

表3-2-2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抽樣學校表 ... 36

表3-2-3 研究對象人口學變項分佈 ... 38

表3-3-1 量表信度複核分析 ... 41

表3-3-2 量表信度複核分析 ... 43

表4-1-1 性別與年級在體育態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 47

表4-1-2 性別與年級在體育態度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47

表4-1-3 性別與年級在體育態度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 48

表4-1-4 性別與年級在體育態度主要效果事後比較表 ... 48

表4-1-5 性別與 BMI 等級在體育態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50

表4-1-6 性別與 BMI 等級在體育態度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1

表4-1-7 性別與父母婚姻狀況在體育態度描述統計摘要表 ... 52

表4-1-8 性別與父母婚姻狀況在體育態度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2 表4-1-9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在體育態度描述統計摘要及事後比較表 ... 53

表4-1-10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在體育態度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4-2-1 性別與年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描述統計摘要表 ... 56

表4-2-2 性別與年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6 表4-2-3 性別與年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純主要效果摘要 表... 57

(11)

表4-2-5 性別與 BMI 等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描述統計摘要表... 60

表4-2-6 性別與 BMI 等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0

表4-2-7 性別與 BMI 等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純主要效果摘要表 ... 62

表4-2-8 性別與 BMI 等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主要效果事後比較表... 62

表4-2-9 性別與父母婚姻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描述統計摘要表 ... 63

表4-2-10 性別與父母婚姻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 64

表4-2-11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描述統計摘要表... 66

表4-2-12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67

表4-3-1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相關係數表 ... 68

表4-3-2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 70

表4-4-1 運動行為與所有變項之皮爾森積差相關矩陣表 ... 74

表4-4-2 運動行為與所有變項之模式摘要表 ... 75

表4-4-3 健康責任、壓力處置、行動意向、營養行為、生命欣賞、認知預測運 動行為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76

(12)

圖 次

圖3-1 研究概念架構圖... 34 圖4-1 典型相關分析路徑圖... 73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 情形。本章主要的內容共分為五節,包括問題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 假設及名詞操作性定義,各節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體能不佳將會影響日常生活之工作與學習效率和健康狀況,而且會導致醫療 負擔增加和國民體質衰退等後續問題(方進隆,1997)。學生健康體適能不佳和 運動機會減少的事實,已引起教育、體育和醫療保健等單位普遍的關心,特別是 學生運動不足的結果,可能成為日後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 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方進隆,1999)。足見適度增加身體活動量,即可明 顯提昇健康體適能狀況,進而改善慢性疾病、降低各項疾病的罹患率與死亡率,

有效減少醫療資源的嚴重耗損與家庭社會的沈重負擔。而適當且規律的運動,可 以增進健康體適能,有助於身體功能提昇與疾病預防,如增進心肺功能、減少冠 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降低罹病率與死亡率、減低憂鬱、增進工作與運動能力等

(陳俊忠,1997)。美兆健檢中心(美兆診所,2003)在健檢民眾 739075 人後,

公佈2002 年國民健康檢查年度報告中提到,「體重超重」高居男、女類別榜首,

而脂肪肝與尿酸過高,則分別囊括二、三名,顯示「缺少運動」是造成體重過重,

威脅國人健康的最大隱憂。許多的研究文獻均指出規律運動習慣的養成,對於健 康體適能的促進與疾病的預防有密切的相關,而體育教育的目標正是要提供學生 適當的體育學習環境,以增加其身體活動量及參與運動的機會,享受運動的樂 趣,喜歡運動並熱愛運動,進而養成終身規律運動的習慣,因此體育、運動與健 康的關係密不可分。

(14)

在兒童自然成長的過程中,維持正確且規律的運動,可促使兒童各方面均衡 的發育、健康的成長,兒童時期的運動習慣可能是其長大成人後運動習慣的決定 因子,所以應多鼓勵兒童從事身體活動,以養成終身規律運動的好習慣,才能使 其邁入未來美好的人生。而學校教育有責任教導學生如何去了解、評估和參與體 育,而學習、喜愛體育的第一步就是培養學生具有正確且積極的體育態度(陳進 祿,2000)。透過學校的體育課程的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共同從事身體 的活動及運動技能的學習,可因有同儕相伴而增加對運動參與的興趣。而學生會 不會去參與體育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度強烈與否,其關鍵就在有無正確之 體育態度,亦是促其運動學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升優質體適能,促進身 心健全發展之最大動力,可見體育態度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重要關鍵,亦揭 櫫提升學童正向且積極的體育態度之重要性。

我國的十大死因已由過去的胃炎、肺炎、結核病等急性傳染病,轉變為惡性 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為主。而青少年的未婚懷孕、

愛滋病感染、藥物濫用、事故傷害、視力、口腔及營養等問題,更是日趨嚴重。

因此,探究健康行為現況、找出不利健康行為之形成機制與影響因素,自有其重 要性。Cunnane(1993)指出,青少年處於身心發展快速改變的時期,若無法建 立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會因長期健康不良因子的影響,造成成年期慢性病的發 生。國小學童是一個可塑性極高的學習階段,兒童時期的衛生教育,主要在養成 基本習慣。健康知識的學習、態度的養成、習慣的建立,影響往後人生的發展,

更是日後身心健康的基石(陳素芬,2004)。因此如何從小培養國民正確之衛生 知識,養成良好之健康行為,以減少日後疾病及健康問題之發生,是學校教育應 當努力的目標。羅沁芳(2003)指出欲達到促進青少年健康的目標,必須由學校 衛生教育著手,而完整的學校衛生教育計畫應包括健康促進,使學生關心自己的 健康,增強自我照顧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消除有害健康的危險因子。

(15)

培養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任的態度,建立正確的健康行為和生活型態。

針對體育態度在各種不同學制的研究中,許多學者都發現不同性別學生在體 育態度上達顯著差異,包括:陳進祿(2000);蕭世原、黃嵩豪(2005);陳俊安、

郭仰三(2006);陳品希、詹益淼(2007)等人。針對有關健康促進在各種不同 學制的研究,性別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達顯著差異(羅沁芳,2003;陳素芬、

陳昭伶、鄭淑芬,2004;陳品希,2007)等。以上研究大都採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而且都得到性別因子與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均有顯著差異,若能以性別 為主要因子,採取二因子多變量分析之實驗設計,不但可以看出兩個因子的主要 效果,同時還可以看到兩個因子對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交互作用更細微 之處。

小學階段的體育認知、參與的能力、態度的發展等皆不容忽視(陳進祿,

2000)。而國小高年級階段,正是兒童體育運動觀念與態度萌芽成形的關鍵時期,

也是身體快速成長發育的時期,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現況,顯得格外重要。瞭解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情形,可 進一步培養其的正確的體育觀念態度與運動參與學習興趣,並促使學生關心自己 的健康,增強自我照顧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綜合上述得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值得關注,尤其九年一貫課程將 健康教育與體育合併成一個學習領域,「健康與體育」亦是唯一和生命延續息息 相關的學習領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更應一起討論。目前關於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相關的研究,在國小高年級階段也較為缺乏,基於國小高年級階段,

是兒童體育態度萌芽、身體快速成長發育與生活行為習慣養成之關鍵時期,因此 期望透過本研究能瞭解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的現況,並希望研究結果可提供實用的資訊,供健體領域課程規劃者與教學者參 考,改進健康與體育課程教學,進而增進學生積極、正向的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旨是探討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研究目的有下列四項:

一、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的差異。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

三、探討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性。

四、探討背景變項、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於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之差異情形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為何?

三、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是否有顯著的相關?

四、背景變項、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可有效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生的 運動行為?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不同。

1-1 體育態度在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1-2 體育態度在性別與身體質量指數等級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1-3 體育態度在性別與父母婚姻狀況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17)

二、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所不同。

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性別與年級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2-2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性別與身體質量指數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2-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性別與父母婚姻狀況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2-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在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水準。

三、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有顯著的典型相關。

四、背景變項、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生運動行為有顯 著的預測效果。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國小高年級學生,係指九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台南市之 公立國民小學學生五、六年級學生,採分層叢集抽樣,依台南市教育局學校行政 區域之劃分為六大區,每區抽出二個學校作為樣本,並參照各行政區學生數比 例,從東區各年級抽出三個班級,從安南區各年級抽出二個班級,從南區、中西 區、北區、安平區各年級抽出一個班級共計36 班,抽出學生人數 1080 人。

二、體育態度

體育態度為學生對學校體育課,在「認知」、「情感」以及「行動意向」等三 個態度層面表現出不同程度評價,本研究指的體育態度是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 於林本源(2002)編製之「台灣地區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小四至高三」之得 分情形,量表包括「認知」層面、「情感」層面、「行動意向」層面,所得分數越 高則代表體育態度越趨積極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代表體育態度趨於消極。

(18)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為達到更高層次的健康與安寧的目的所採取的 任 何 行 動(Pender,1996)。本研究採陳美燕(2002)參考 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1987) 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修訂後之「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量表」,量表包括個人生命欣賞(自我實現)行為、健康責任行為、運動行為、

營養行為、社會(人際)支持行為和壓力處置行為等6 個分量表。本研究所指的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研究對象在「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所得的分 數,得分越高表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代表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趨於消極。

四、背景變項

(一)性別:區分為男生或女生。

(二)年級:以就讀之五、六年級來區分。

(三)身體質量指數:以研究對象自填之身高、體重來加以換算,其公式為體 重除以身高的平方(kg/m2)所得之值表示,再參照教育部體適能身體質 量百分等級常模 分成四個等級,分別為過瘦、正常範圍、過重與肥胖。

分級如表1-5-1:

表 1-5-1 身體質量指數等級表

11 歲 BMI 值 12 歲 BMI 值

男生 女生 男生 女生

過瘦 ≦15.8 15.8≦ 16.4≦ 16.4≦

正常 15.8~20.3 15.8~20.6 16.4~21.5 16.4~21.6 過重 ≧21.0 20.9≧ 21.5≧ 21.6≧

肥胖 ≧23.5 23.1≧ 24.2≧ 23.9≧

(19)

(四)父母婚姻狀況:父母共同生活、父母分居或離婚、父母有一方去逝、其 他(父母均未與自己同住、與祖父母或其他親友同住)。

(五) 家庭社經地位:以父親的教育程度及職業等級,若父親的情形不適合作 答或不詳,則以母親的資料計算。應用下列公式計算出家庭社經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職業指數×7+教育程度指數×4

家庭社經地位(Social-Economic Status;SES)的認定是以研究對象的雙親 社 經 地 位 中 較 高 之 一 方 為 準 , 而 計 算 方 式 是 參 考 林 生 傳 (2000 ) 修 訂 自 Hollingshead 於一九五七年所提出之「兩因素的社會地位指數」two-factorof social position)的計算方式,計算出每個家庭的社經地位指數之後,依照指數的 高低,將家庭社經地位區分為5 個等級,第一級:52-55,第二級:41-51,第三 級:30-40,第四級:19-29,第五級:11-18。如表 1-5-2:

表1-5-2 家庭社經地位等級計算參考

教育等級 教育指數 職業等級 職業指數 社經地位指數 社經地位

I 5 I 5 I(55-52) 高

II 4 II 4 II(5l-41) 中高

III 3 III 3 III(40-30) 中

IV 2 IV 2 IV(29-19) 中低

V 1 V 1 V(18 一11) 低

資料來源:林生傳(2000,頁 49)。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陳昭伶、陳素芬、謝慈容(2004)等人均將第一級與第二級指數 41-55 定義 為高社經地位,第三級指數30-40 定義為中社經地位,第四級與第五級指數 11-29 定義為低社經地位,本研究也採此種分組方法,將家庭社經地位區分為高、中、

低三級。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將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理論基礎及過去的研究成果作 一陳述,以架構本研究,本章共分五節:第一節為體育態度理論;第二節為體育 態度之相關研究;第三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理論;第四節為健康促進之相關研 究;第五節為文獻總結。

第一節 體育態度之理論

一、 體育的意涵

「體育即教育,體育是用大肌肉活動為方式的教育」(江良規,1951);「體 育是以身體大肌肉活動為工具,而謀達到教育目的的一種教育」(方萬邦,1973);

許義雄(1985)則認為「體育是教育的一環,目的化的身體活動」;「體育是利 用身體活動作為中心的一種整個機體的教育」(吳文忠,1986);「體育是教育 的一環,其所採用的教學方式和環境佈置雖有差異,但是其最終的目的則相同」

(吳萬福,1992)。不論是「用大肌肉活動為方式的教育」或「目的化的身體活 動」,都說明了「體育是教育的一環」,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我國教育一直涵蓋

「體育」,不論是「德、智、體」三育或是「德、智、體、群、美」五育,我國 的教育內涵都將體育包含在內(簡曜輝,1999),也清楚的告訴我們體育在教育 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一環,體育教育的成敗攸關學生身心人格正常成長,深深 影響全民體育風氣興衰。體育是利用身體活動作為中心的一種整個機體的教育,

並養成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以完成教育的目的(吳文忠,1986),而體育教育 的目的,正是在培養國民具備生存於現代多元社會中基本活動能力的教育過程。

(21)

教育部針對國民教育階段修訂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目的是人性化、生活 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的學習領域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 習能力,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教育部,1998)。所有受過 正常體育薰陶的學生,不論其天份如何,皆應有機會參與人體活動的機會,發展 適合其年齡應有的適當技能,讓其身心健全發展而且健康快樂。體育是人類生活 的一部分,一個人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習慣是否養成、生長發育是否達到理想、

運動技術是否獲得、對運動的觀念是否正確、體能是否增進、還有良好的行為規 範和人際關係是否培養等,均植基於學校體育之教育(教育部,1998)。

學校體育之體育課是兒童身體活動教育的最直接且具體的途徑,當然包括身 體活動之觀念、方法與態度都會深受體育課的影響,尤其國小學童正處於其正確 的體育運動觀念與方法的培養階段,也正是身體發育快速成長的時期,此時學校 體育之體育課對其影響至深至劇。林貴福(1993 ) 認為運動習慣的建立,有賴學 校體育的加強。若學校體育課教學能夠正常,可導引學生積極從事體育運動,促 進其身心健全發展,並養成正確運動的良好習慣;反之,則可能導致學生終身排 斥體育運動,阻礙了身心健全發展,影響一生的健康。陳進祿(2001)指出國小 學生須經由對體育發展過程的巡禮,來建立未來學習相關體育的基本觀念,讓學 生能實際去了解、接觸並參與體育活動。學校體育可以增進學童的身心健全發 展,學會各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健康運動的習慣,甚至可以實現完人教育,學 校體育之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二、 體育態度的意義

林本源(2002)結合了學習論與認知論的要素給「態度」一個共通性的定 義是:「對於個人所接觸到的特定事物、觀念或是人,在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

(22)

上抱持一種持久性評價(正面或負面)的傾向」。而其所編製之體育態度量表正 是以個人在學校體育課的實施上,對於「認知」、「情感」以及「意向行動」等 三個態度層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評價與反應作為判斷的依據。楊裕隆(1998)認 為「體育態度的意義是指個人對於體育課或體育活動、場地、器材、教師、目標、

成就感等反應出積極或消極的評價,而體育態度量表之分數多寡作為積極或消極 傾向之依據。」

在體育的學習過程中,瞭解學生的體育態度、樂趣因素與期望,不但能確定 學生的心向所往,更有助於自發性活動的推展,也就是說,唯有養成正確之體育 態度,培養運動習慣才能提升生活素質,建立健康、快樂的人生,才會使生命更 具意義。所以杜威(Dewey, J.)說:「真正的興趣,乃在動作者與自身所具有的 若干目標與觀念相關的附屬物中,因為必有那些目標或觀念,才能維持一個自發 的活動」。可見,充分掌握學生的「基本態度與觀念」,正是導引學生自發活動 的先決條件。

陳鎰明(1993)指出體育態度的認同傾向可以界定為參與體育活動者,對體 育所提供的教育價值和特殊貢獻所產生的向心力。培養學生具有正確且積極的體 育態度是教導學生如何去了解、評估和參與體育,進而學習、喜愛體育的第一步。

因此體育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使其能夠在體育社會 裡求生存,讓所有學生均樂意參與,吸收各種體育活動經驗。

三、 國小學童體育態度培養之重要性

學生體育態度研究,在國內、外體育教學中一直佔有重要的份量(Carlson, 1995; Mckenzie, Alcaraz, & Sallis, 1994),這些大量的研究也許可有效影響學生未 來參與學校外的體育活動(Carlson, 1995; Ennis, 1996; Portman, 1995),獲得更多體

(23)

育成就(Graham, 1995; Lee, 1997; Silverman, 1993; Subramaniam & Silverman, 2000)。Carlson (1995)和 Portman (1995) 都認為早期具有失敗或痛苦的體育經驗 者,大都不會對運動感到興趣,而且會從運動中疏離,而根據體育經驗對運動行 為影響的研究顯示,早期體育經驗對未來運動態度發展具有及關鍵影響(Ennis, 1996; Martinek, 1991;Portman, 1995)。

劉照金、周宏室(2002)認為某個學生如果有很強的信念,認為體育活動可 以改善其體能,這種顯著的信念會決定其體育的態度,進而影響其活動的參與。

而學生會不會去參與體育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度是否強烈,其關鍵就在有 無 正 確 之 體 育 態 度 , 是 促 使 其 運 動 學 習 之 最 大 動 力 。Silverman &

Subramaniam(1999)認為學生對於學校體育課所持有正面或是反面的態度,將在某 種程度上影響著課堂外,甚至日後參與體育活動的意願,因此體育態度是決定學 生參與體育活動及學習各項運動技能的重要樞紐。

四、 體育、運動與健康的關係

體育教育可以增進學童的身心健全發展,學會各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健康 運動的習慣,進而提昇健康體能,而一個人的體能狀況深切的影響生活品質和健 康。體能的衰退象徵個人開始喪失自我照料的能力,無法充分應付日常活動,生 活品質日漸低落,而且體能衰退通常因缺乏運動而致,伴隨而來的正是健康亮起 紅燈的警訊。

許樹淵(1997)認為運動是生命的基礎,沒有運動就沒有生命。體育是身體 機能的訓練,提供保護身體、避免學科理論學習之坐式生活型態 (Sedentary Lift -style) 所引起的身體衰弱,防止慢性疾病的功能(卓俊辰,1992),可見體育活 動是最積極最自然的保健方法。

(24)

推廣健康體能活動可提昇個人對自我體能狀況及適當運動重要性的認知,進 而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以促進個人的健康體能,提高生活品質,並減少因缺乏 運動而產生之退化性或慢性疾病的發生,延長健康的壽命,並能有效提昇全民身 體活動量,來促進國民健康體能狀況,進而提昇國家競爭力,節省醫療支出,減 輕社會及家庭的負擔。學生享受運動的樂趣,使其發育、體能和健康全面提升,

能夠熱愛運動,學會終身運動的技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擁有良好體適能(方 進隆,2003)。目前體育教學現場,常常發現老師急著教給學生很多的運動知識、

技巧,卻忽略健康行為的培養。運動固然可以促進健康,提昇生活品質,但是過 度或不當的運動,反而有害健康。因此學校體育應培養運動者具備正確觀念,摒 除輸贏至上的錯誤認知,提升學童正向且積極的體育態度。唯有養成正確之體育 態度,培養運動習慣才能提升生活素質,建立健康、快樂的人生,使生命更具意 義(陳進祿,2001),顯見體育、運動與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五、小結

綜合以上體育態度相關定義及相關層面探討,得知態度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影 響行為,而體育態度正向與否關係著學生會不會去參與體育活動,參與體育活動 的積極度強烈與否,甚至未來對體育喜好程度與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等。體育教 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學校及教師透過體育課教學及其他體育活動與比賽,讓學生 學會運動的技能,熟練運動的技巧,吸收運動的知識,體會運動的好處,使其進 而熱愛運動並積極參與,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終身的能力,且能在運動中 學習如何和別人互動合作與良性競爭,遵守比賽規則,建立良好的運動精神,進 而提昇健康體能,促進身心健全發展,而這一切都端賴於正確體育態度的培養是 否確實。透過體育態度的探討研究,可以了解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評價及反應傾

(25)

向,提供資訊協助學校及教師改進課程、教學與教材教法,幫助學生正確學習。

第二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有關體育態度的研究數量頗多,且在體育教學中深具意義與價值。

研究對象從過去大量集中於大專生的研究,有楊裕隆(1998);劉照金、沈裕盛

(2002);周宏室、劉照金(2002);高俊傑、蔡育佑、陳建森(2003),到近 年來部分學者進行高中職及國中、小的體育態度研究,顯示有關體育態度的探討 中,研究對象的年齡層逐漸下降,越來越多學者關心國中小學生之體育態度(陳 品希,2007),此節就國內學制之體育態度相關研究作分析探討。

一、 大專部分

黃明雪(2005)探討北台灣女大學生體適能、學習動機及體育態度之研究,

以桃園以北的大專院校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盧秋如(2005)修編之大專體育 課動機量表及林本源(2002)編製之學生體育態度量表為工具,採問卷調查法,

受試者為大學生166 名,四技生 374 名共 540 人。研究結果為同學制大學生整體 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日後會再選修體育課的參與者在整體態度高於日後不會再 選修體育課的參與者;規律運動組在整體態度高於不運動組和低運動組;體適能 與體育態度的情感與行動傾向呈正相關、學習動機與體育態度也呈正相關。本研 究以橫斷面涵蓋大學及四技學生為對象,以體適能狀況分析來討論體育態度與學 習動機差異情形,而研究對象與目前現況學制不符,若要進一步探討,較為受限,

且本研究以林本源(2002)編製之學生體育態度量表為工具,來探討桃園以北的 大專院校女學生體育態度,因該量表適用對象為台灣地區中小學小四至高三學 生,工具適用對象不太符合,恐對研究結果可能會造成影響。

(26)

二、 高中職部分

溫賢昌(2005)探討苗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相 關研究,以自編之「苗栗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學習滿意度問卷」收集研究 資料,問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性別、年級、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及就讀學校所 在地區)、學生體育課學習態度量表,量表包含認知、情意及行動傾向等三個因 素、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量表,量表包含教師教學、場地器材、學校行政、班 級氣氛等四個構面,計分方式採 Likert 五點計分量表。以苗栗地區共 15 所公、

私立高中職及綜合高中一、二、三年級學生 1541 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為苗 栗地區高中職學生男生、年級較低學生、公立高中、公立高職、學校規模中型之 學生對體育課學習態度及學習滿意度有較佳的表現;體育態度與學習滿意度達顯 著正相關;認知、情意與行動意向可有效預測學習滿意度。

郭仰三(2006)探討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 研究,以參考林本源(2002)及陳進錄(2001)之自編量表為工具,採問卷調查 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量 表、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成效量表。以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810 人為 研究對象,主要結論有:高雄市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大致良好;

在體育態度上達顯著差異性別、年級、是否加入社團及不同學業成就等;在體育 課學習成效上達顯著差異的背景變項有不同年級、是否加入社團等;高雄市高級 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具有顯著正相關;體育態度可有效的預測體 育課學習成效,其中以「認知態度」的預測能力最強;其次為「行動意向」;最 後為「情意態度」。

(27)

三、 國中部分

黃嵩豪(2005)研究臺北市公立國民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 相關,以參考林本源(2002)、陳進錄(2001)及蕭世原(2004)之自編量表為 工具,採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體育態度量表、

體育課學習成效,以臺北市國中學生992 人為研究對象,資料處理採敘述統計、

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研究主 要結果為:臺北市國民中學學生體育態度及體育課學習成效得分情形均在中上程 度;不同性別、年級、是否加入社團、父母是否支持參與運動及不同學業成就在 體育態度上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是否加入社團及父母是否支持參與運動 在體育課學習成效上顯著差異;體育態度及體育課學習成效達顯著正相關;認知 態度、情意態度、行動意向可有效預測體育課學習成效。

陳品希(2007)研究花東地區國中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 係,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花東地區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的差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的相關以及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對於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以花東地區國中生為母群,林本源(2002)所編訂 之「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及Chen, Wang, Yang, and Liou(2003)針對青少年 編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其參考Walker, Sechrist and Pender(1987)發展之青 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以花東地區國中生 1102 名學生為研究 對象,資料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檢定及 多元逐步迴歸,所有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皆定為.05。本研究範圍所獲結果 為花東地區國中生體育態度趨於正向且積極。男生優於女生;原住民優於非原住 民;低年級優於高年級;台東市的表現較佳;身體質量指數等級表現差異不大。

花東地區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正向且積極。女生在人際支持優於男生,

(28)

男生在運動行為優於女生;非原住民在營養行為、人際支持及運動行為優於原住 民;七年級在運動行為、健康責任及壓力處置優於九年級;在健康責任、運動行 為台東市的表現較佳;過重組在運動行為優於過瘦及肥胖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運動行為」透 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和體育態度中的「行動意向」有較高的相關。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中的「壓力處置」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和體育態度中的「認知」有較高的 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人際支持」透過第三個典型因素,和體育態度中 的「情意」有較高的相關。健康責任、行動意向、營養行為、壓力處置及生命欣 賞等五個變項為運動行為的預測因子,聯合預測「運動行為」50.8%的變異量。

本研究以編製過程嚴謹,具良好信、效度之量表,來探討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未來研究上將可充分運用討論,但台灣受限自然環境阻礙,東西部城鄉 差距及居住地區所形成之差異,加上當地特殊之生活型態、文化或學校教師教學 內容,都將對對研究結果造成諸多影響,可做進一步探討研究。

四、 國小部分

蕭世原(2004)研究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 效之影響,以參考林本源(2002)及陳進錄(2001)之自編「臺北市國小學童體 育態度、身體活動量及體育課學習成效問卷」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有:個人基 本資料;身體活動量評估;體育態度量表,量表包含認知、情意及行動傾向等三 個因素;體育課學習成效量表,量表包含認知、情意及技能等三個因素,以臺北 市國小學童481 人為研究對象,資料處理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 變異數分析與雪費法事後比較及多元逐步迴歸,以(α)=.05 為顯著水準。研究結 果為有參與運動社團及父母支持參與運動的學生在認知態度上表現較佳;男生的 情意態度優於女生;男生、四年級及有參與運動社團之學生在行動意向上表現較

(29)

佳。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父母支持參與運動及學業成績 1~10 名的學生有較 多的身體活動量。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的學生,認知成效較高;有參與運動社 團及父母支持參與運動的學生,情意成效較高;男生、有參與運動社團及父母支 持參與運動的學生,技能成效較高。高身體活動量的學童在行動意向、情意成效 及技能成效上優於低身體活動量的學童。台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 成效呈正相關。認知態度、行動意向及情意態度可以有效預測認知成效;情意態 度、行動意向、認知態度及性別可以有效預測情意成效;認知態度、行動意向、

情意態度及身體活動量可以有效預測技能成效。

陳俊安(2006)研究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相 關,以參考林本源(2002)、陳進錄(2001)、蕭世原(2004)及黃嵩豪(2005)

之自編量表為工具,採問卷調查法收集研究資料,以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童801 人為研究對象,資料透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 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處理研究資料。本研究主要結果 為: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童體育態度大致良好,在健康體適能部分,身體質量指數、

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坐姿體前彎高於全國同年齡層學生,800 公尺跑走和立定 跳遠均低於全國同年齡層學生;男生在體育態度上優於女生、五年級學生在體育 態度上優於六年級學生、有參與運動校隊及社團的學生在體育態度上優於沒有參 與者、體育成績為優的學生體育態度上優於甲、乙、丙及丁之學生;男生在健康 體適能上優於女生,除柔軟度女生優於男生、六年級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五 年級學生、有參與運動校隊及社團的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沒有參與者;體育 成績為優之學生在健康體適能上優於甲、乙及丙之學生;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 生體育態度與健康體適能達顯著相關;體育態度可有效預測健康體適能之一分鐘 屈膝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800 公尺跑走及立定跳遠等項目。

(30)

詹益淼(2007)探討苗栗地區國小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 究,利用自編之問卷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參 與運動社團、學業成就及父母支持運動;身體自我概念量表「柔軟度」、「耐力」、

「外表」、「爆發力」、「身材」及「力量」等六個構面;體育態度量表「認知」、

「情意」及「行動意向」等三個構面。本研究以苗栗地區國民小學學生 1080 人 為研究對象,資料處理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雪費 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本研究主要結論為:苗栗地區國小學童身體自我 概念與體育態度的表現程度大致良好;男生、年級較低學生、參與運動社團、學 業成就及父母支持運動之學生對體育課學習態度及身體自我概念有較佳的表 現;身體自我概念與體育態度達顯著正相關。

王正通(2007)探討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問卷 調查法收集研究資料,針對臺北市國小學生進行調查,共發出480 份問卷,回收 有效問卷425 份,回收有效率為 89%。資料透過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法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進行資料 分析。本研究主要結果為: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大致良好。在體適能部份,

身體質量指數為適中;除五年級男生 800m 跑走及五年級女生仰臥起坐低於全國 常模50%外,其餘各年級各項目皆高出 5~20%。六年級學生體育態度優於五年級 學生、男生體育態度優於女生、父母親學歷為「國中以下」之學生優於其他學歷 之學生、運動頻率高者優於低者、週休二日活動型態為動態者優於靜態者、欣賞 運動節目較多者優於較少者、是運動代表隊之學生其體育態度優於非運動代表隊 學生;六年級學生之體適能優於五年級學生、男生之體適能優於女生、運動頻率 高者之體適能優於低者、週休二日活動型態為動態者之體適能優於靜態者、欣賞 運動節目較多者之體適能優於較少者、是運動代表隊之學生之體適能優於非運動

(31)

代表隊學生;臺北市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達顯著相關;台北市國小學童體 育態度對於體適能的預測力極低,無法有效預測。

五、小結

綜合體育態度的研究中發現,越來越多學者以國小學生研究對象來探討體育 態度之相關研究,顯示國小學生之體育態度研究值得重視。在探討各種學制學生 體育態度的研究中,男、女生體育態度大多達顯著差異,男生高於女生,可見不 同性別學生在體育態度上達顯著差異已形成共識,但上述文獻均以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來探討,只能看到主要效果,無法看到因子間的交互作用,比較可惜。體育 課學習成效是一種學習的評量,近年來國內在體育態度的研究大多與體育課學習 成效一起討論,若以自填問卷方式較不易評量出學習成效。當然部分研究較不重 視量表適用對象及編製嚴謹度,對研究結果可能會造成影響,應採用編製嚴謹且 適用的量表進行研究,對於現況做進一步探討,會有較大的空間。

第三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理論

一、健康的定義

通常一般人對健康的概念是身體功能沒有出現不好的客觀訊號(sign)及沒有 主觀的疾病或受傷的症狀(symptoms)(蕭淑貞等,1996)。Hoyman(1975)認為健 康是多次元的單位,涵蓋了整個人和環境,其中密不可分的四個層面是生理、心 理、社會及精神信仰。而Ware ,Brook ,Davis & Lohr(1981)認為健康含有三種意義:

一是「完整性」:對個人而言,沒有事物的喪失感;一為「適當的功能」:所有 機能均可健全及有效地進行;另一為「安寧」:不僅是免於疾病而已(如:覺得有 精神)。而且他們也認為健康狀況(health status)至少應包括身體健康(physical health)

(32)

和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兩個主要內容。然而若對學童進行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做 一完整的健康狀況評估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可觀,而一般研究對健康狀況常因研 究取向、探討層面的不同,而甚少進行完整的探討與研究。

Downie(1996)將健康分為「負向健康」與「正向健康」兩種,負向健康是指 預防疾病發生,而正向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及社會安寧幸福的狀態。在美國二十 世紀的健康新概念: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所 致。健康的新定義不只是沒有生病,健康是正向幸福的表現(李新鏘,1999)。

身體健康是指身體沒有任何疾病的症狀與徵象,或指個人能夠執行其活動功能與 自我照顧(Caldock & Wenger, 1993;李卓倫,1984)。心理健康是指生活適應良好 的狀態(張春興,1994),也是個人衡量自己狀況,而感到安適、整體快樂的感 受(李卓倫,1984),而心理健康也是代表一個人為維持情緒上的平衡所表現出 來的一種處理問題及適應生活的能力(張彩秀,1995),其可經由心理衛生的評 估得知。

美國的社會醫學家席爾格瑞世亦認為:「一個健康的人是身體與心理都平 衡,同時能適應物理與社會環境的人。因此,健康不只是沒有疾病而已,它具有 積極性,一種喜悅人生的態度,並且樂於接受生活加諸個人的責任。」健康經常 是以與疾病的質和量有關的觀點來判斷,而非以生活的質和量。此種以疾病的有 無代表是否健康,雖是最簡單的方式,但一個人可能沒表現出疾病的臨床徵候,

不見得代表已達到很健康的層面。

綜合健康概念的穩定性與實現性特質,將健康概念定義為是先天與後天獲得 的自我潛能實現,藉由實行目標導向行為、勝任的自我照顧及滿意於自已與別人 的關係,為能調整適應外界環境,以維持其結構的完整及合諧 (Pender, 1996)。

(33)

二、健康促進的涵義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健康促進為:「使人們更能掌握健康的決定因素及 增進健康的過程。」。1986年渥太華(Ottawa)憲章,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使 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

國內學者李蘭(1991)將健康行為分為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兩大類,前者係 消極地以減少或去除高危險性的行為為目標,後者則積極地以建立良好且有益健 康的行為為目標。其實預防疾病和健康促進是不同的,卻經常被混用。Pender(1996) 則認為健康促進與預防行為亦可說一體之兩面,他指出:健康促進不是針對疾病 或健康問題之特定預防,它是一種趨近行為(approach behavior),即是以自我實現 為導向,指引個人維持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和幸福滿足的肯定態度,表示個人 積極主動地建立新的正向行為,而預防行為(health prevention)是一種穩定傾向,

暗示著減少、避免或去除已存在的危險性行為。

黃淑貞(1991)指出健康促進是鼓勵民眾避免有害健康之生活方式,包括抽 煙、飲酒、藥物濫用,以及壓力調適、減少意外傷害、增加健康的有益行為,如 良好運動及習慣。黃松元(1993)主張健康促進著重於正向的健康,也就個人對 自己有信心,體力充沛有朝氣,強調的是增進安寧幸福與生命的品質,而非生命 的量。可見健康不僅是沒有病痛或不舒適而已,更應是身體、心理及社會三方面 都完整的安適狀態。所以健康促進是使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

晏涵文(2002)則認為健康促進是結合健康教育與組織、政治、經濟、法律 和環境等多種因素於一體的整合性介入設計,以增加人們對健康的控制,發揮其 健康潛能,達到提昇健康品質的目的。如果從更具深層的積極面來看,健康促進 著重於正向的健康,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充滿體力與朝氣,所強調的是並非生命 的量,而是積極的增進幸福安適和追求生命的品質。

(34)

三、生活型態

以狹隘的定義而言,「生活型態」係指危險因素(risk factors),而就廣義 的說法,「生活型態」係指與健康生活有關的行為(health-related behaviors)或 健康生活的型態(healthylife style)(丁志音,1988)。

國內學者將「生活型態」定義為:可影響個人健康的健康行為或各種衛生習 慣(丁志音、江東亮,1996);李蘭(1988)陳述「生活型態」是指個體或群體 於日常生活中,其在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一連串的經驗總合。尹祚芊(2000)

指出,生活型態就是生活作息、習慣、嗜好、是否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及均衡的 飲食等,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與人的健康有著密切的相關性。

Belloc(1971)等人在美國加州 Alameda County 所做的世代追蹤研究裡,將生 活型態界定為七種每天與健康有關之行為習慣:不吸煙、不飲酒過度、適當的睡 眠、適度的運動、良好的體重控制、不吃零食、吃早餐。

Harris 及 Guten(1980)則將生活型態分為五大類:

(一)健康習慣:如充足睡眠、鬆弛、對飲食提高警覺,預防過重避免勞累。

(二)安全行為:繫安全帶或其它防備裝置、常檢查各類狀況等。

(三)預防性健康照護:如健康檢查、口腔檢查。

(四)避免環境中的危害:如污染及犯罪。

(五)有害物質:如菸、酒。

上述各種對生活型態的定義範圍而言,皆是描述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危害 到健康,也可能對健康是有助益的行為方式。生活型態本來就是人們處理日常活 動的一種態度或生活方式,而從健康的觀點來看,生活型態應該被定位為:在個 人控制下的所有日常行為方式,包括足以影響個人健康危險性的任何活動(鄭淑 芬,2004)。

(35)

四、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生活型態是一個人特殊的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對個人的健康而言,可能 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負向的,而健康促進的意涵就是在執行正向的生活型態。不 健康的生活型態是許多身體、心理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想要擁有健康的身心,

就要先擁有健康的生活型態。選擇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威脅、

預防疾病的發生,更可因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來增進個人的健康。

Pender(1996),黃毓華、邱啟潤(1997)等人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定義為: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以及自我實現和 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的多層面之行為和知覺。其包括適當營養、運動休閒、壓 力處理、健康責任、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及自我實現等。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則將菸害防治、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型態、體重控制、壓 力管理等項目做為國民健康局在推動健康促進時應特別加強推行的活動(行政院 衛生署,2003)。

健康促進並不是只有部分的健康而已,而是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因此健康 是一種充能的過程(Kickbusch, 2003),將健康行為當作「結果」,個人或社會 各方面的影響視為「前因」,透過嚴謹的調查與資料分析來證實其間的關聯性,

研究所獲得結果可提供健康介入最有利的資訊,使介入計畫能掌握重點,達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李蘭,1991)。

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內涵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內涵包含了六項:(陳品希,2007)

(一) 生命欣賞(自我實現):指生活有目的、朝目標努力、對生命樂觀及 有正向成長與改變的感覺。

(二) 健康責任:包括能注意自己的健康、每月至少一次觀察自己身體有無

(36)

改變或異狀、能與健康專業人員討論健康促進及參加保健活動。

(三) 運動行為:指從事運動與休閒的活動等,如: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 次至少20~30 分鐘運動。

(四) 營養行為:包含日常飲食型態,如每日三餐時間和量都正常及食物的 選擇包括五大類等。

(五) 社會支持(人際支持):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樂於和親近的 人保持聯絡及對別人表示關心等。

(六) 壓力處置(壓力處理):包含能放鬆自己、會注意自己不愉快的情緒 及有減輕壓力的方法等。

六、國小階段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由於青少年階段是個人逐漸獨立發展其健康行為的時期,這時期的行為也將 形成他們未來的生活型態(黃淑貞,1994)。健康狀況可藉由相關的健康行為來 預測,青少年的健康生活型態是個人健康行為發展定型的關鍵期,此時期的行為 足以影響一生(陳政友,2001)。

我國行政院青輔會(1997)青少年白皮書中將10至24歲定位為青少年(包括 國小五、六年級、國中、高中至大學二年級)。就社會學的意義而言,青少年期 乃從「依賴性」的兒童進入「自立性」的成年期之過渡階段。就心理學的意義而 言,青少年期乃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下,從「兒童行為」轉變到「成人行為」的過 程中,謀求重新調適的邊界人的狀態(鄭淑芬,2004)。李蘭(1991)指出良好 的健康促進行為有賴於早年生活習慣的養成,故個人在少年時代就應負起健康促 進的責任。

兒童為國家未來之棟樑,其身心健康與否對國家發展影響至鉅,尤其在以全 民健康為口號的今日,更應在健康行為塑造期的兒童階段投注更多心力,促使每

(37)

個學生都能有「健康是權利,保健是義務」的新觀念,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陳 素芬,2004)。國內外關於國小階段的健康行為的調查項目,健康生活型態有飲 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活的安全習慣、健康自我照顧、心理壓力調適、吸 菸、喝酒 、口腔衛生、安全帶的使用。

七、小結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於健康的要求,不再侷限於身體是否生病,更希望 健康是正向的,是幸福人生的表徵。透過健康促進,使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改 善健康狀況,並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與安全行為,遠離環境中的危 害因素與有害物質,執行正確的健康生活型態,不僅可以減少疾病的威脅、預防 疾病的發生,更能提升個人的健康層次,完成自我實現與自我滿足的理想,健康 促進的生活型態可說是影響一生健康行為發展的關鍵。綜合以上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相關定義及相關層面探討,得知早年生活習慣的養成,關係著成年後能否有良 好的健康促進行為,青少年時期尤其關鍵。而國小高年級階段正是青少年階段之 早期,是界於兒童期與青少年中、晚期至成年期之間的過渡時期,更是建立正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重要關鍵期,在此危害健康行為年齡正日益下降的當下,國 小高年級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應倍受重視及探討。透過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的探討研究,可以了解學生健康行為現況,提供資訊協助學校及教師教 學,以利學生執行正向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38)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

國內學者從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研究,對象多以專科以上的學生為 主,在洪麗玲、高淑芬(1997)針對專科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中發現自我實現是健 康促進生活方式六個層面中得分最高者、而運動、健康責任則是最差者。陳美燕 一系列相關研究中也有部分類似的發現,青少年健康行為執行最差的項目依序為 運動、飲食、健康責任及壓力處置等(陳、廖張,1995)。在國外亦相繼發表單 一學制或某一年齡層學童健康促進的研究,近年來陸續有研究以國中生、高中職 學生、大專生或者各個教育階段的學生來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作為實務 工作的理論基礎(陳品希,2007)。此節就國內學制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研 究作分析探討。

一、大學(專)部分

黃毓華(1994)在研究中發現:大學院校二年級學生女性學生的運動行為顯 著低於男性學生;男性學生在發展人際支持與營養方面顯著低於女性學生。

葉琇珠(2000)以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北部某一國立大學10 個學院之大一及 大四學生共492 位,進行健康概念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探討,研究結果顯示: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六個層面中,健康責任及運動行為的得分較低;男學生在 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得分顯著低於女學生;醫學院學生之人際支持優於非醫學院 學生;整體而言,大一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優於大四生。

李淑茹(2005)研究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發現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19歲與22歲優於20歲與21歲、大一與大四優於大二與大三、學業成績排名前三 分之一者優於中間三分之一及後三分之一、父親教育程度為碩士與高中者優於國 中與國小、母親教育程度為碩士與大學者優於高中與國中、及有參加健康促進課 程者優於無參加健康促進課程。

(39)

二、高中(職)部分

陳昭伶(2004)探討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因素。

發現: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父母婚姻正常者、父親健康者、母親健康者、

父母管教採開明民主方式者、家庭功能良好者、家人和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 愈高者其健康概念得分愈高;男性、高社經地位、家庭功能良好者、朋友對健康 活動的支持,其自覺健康控握得分愈高;高中生、就讀公立學校者、父親健康者、

母親健康者、父母管教採開明民主方式者、高社經地位者、家庭功能良好者、家 人和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愈高者、有參加健康促進課程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得分愈高。

鄭淑芬(2004)在研究結果中發現高中職學生之性別、身體質量指數、健康 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學制、健康資訊來源、父母婚姻狀況、父母親教育程度及 父母親健康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一般只採用單因子實驗設計 有所不同,本研究採用二因子多變量分析且結果發現有交互作用,在進行相關研 究時應可考慮採用二因子實驗設計,將使實驗結果更具解釋力。

三、國中部分

羅沁芳(2003)探討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發現國 中學生的背景因素中年級、性別、家裡氣氛、自覺健康狀況、健康價值觀與同儕 支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另外排行、家庭社經地位、學業表現亦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相關。

蔡佩如(2005)研究家庭因素與同儕因素對國中生健康促進行為之影響,探 討國中生健康促進行為現況,以及國中生的健康促進行為是否會因家庭因素與同 儕因素中的變項而有所差異,進一步來瞭解家庭因素與同儕因素對國中生健康促 進行為之影響。以就讀於嘉義縣、市之公立國中學生748人為研究對象,問卷資 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為

(40)

國中生健康促進行為以「人際間支持行為」平均值最高,其次依序為「營養行為」、

「生命欣賞」、「壓力處置」、「健康責任」、而「運動行為」得分最低;國中 生健康促進行為會因「父母社經地位」、「父母婚姻狀況」、「父親健康狀況」、

「母親健康狀況」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家庭功能」、「家人對健康活動的 支持」、「同儕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同儕關係」能有效的預測國中生之健康 促進行為,其中以家庭功能影響最大。本研究與羅沁芳(2003)的研究均與青少 年時期影響其健康行為的研究中,同儕支持具有正向的影響符合。

李秀珍(2007)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探討台南縣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之現況,並進一步分析與健康促進型態有關的影響因素。以台南縣四所國中 1275位學生作橫斷研究調查,以結構式問卷進行,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行動線索、

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其中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測量採陳美燕編製的健康促進量表。結果發現研究對象以生命欣賞 行為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壓力處置、營養、運動等行為;研 究對象在健康概念方面以調適性得分最高,其次是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性、臨 床性;研究對象自覺自我效能方面以運動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責任、心理安適、

營養;在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班上成績排名、健康訊息 來源數量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的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 念、自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顯著正相關;有6個變項能有效的預測 健康促進活型態,分別為:自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健康訊息來源數量、自覺 健康狀況、班上成績排名(前三分之一/後三分之一)、班上成績排名(中間三分 之一/後三分之一),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56.8%,其中健康行為自 我效能為最強預測因子;在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母親教育程度、班上成 績排名、健康訊息來源數量等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

數據

圖    次
表 2-5-1  (續)  研究對象為學制內學生之相關文獻整理  國小  陳素芬(2004) 年齡、性別、身體質量指數、與父母同住的情形、父母管教方式、父母親教育程度、父 母親職業及家庭社經背景  國中  羅沁芳(2003)蔡佩如(2005) 李秀珍(2007) 性別、年級、父母親教育程度、成績排名、健康訊息來源數量、家裡氣氛、父母社經地位、父母婚姻狀況、父母健康狀況、家庭功能、家人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同儕對健康活 動的支持  高中職  陳 淑 雅 (2002) 陳美燕(2004) 鄭淑芬(2004) 陳昭伶
表 3-2-2 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抽樣學校表  抽樣學校名稱  所屬地區  抽測人數  五年級    六年級  台南市東光國小  東區  90      90  台南市崇學國小  東區  90      90  台南市永華國小  南區  30      30  台南市省躬國小  南區  30      30  台南市公園國小  台南市大港國小  北區 北區  30      30  30      30  台南市新南國小  中西區  30      30  台南市永福國小  中西區  30      30
表 3-2-3  研究對象人口學變項分佈(n=1109) 項目  類別  人數  百分比  五年級 534  48.2  年級  六年級 575  51.8  男生 583  52.6  性別  女生 526  47.4  過瘦 242  21.8  正常 592  53.4  過重 152  13.7 BMI 等級  肥胖 123  11.1  父母共同生活 945  85.2  父母分居或離婚 120  10.8  父母有一方去逝 30  2.7 父母婚姻狀況  其它(父母均未與自己同住) 14  1.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來源 : 世界衞生組織文件 — WHO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Health synthesis

The growth of the Chinese bamboo: Co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romoting reading literacy in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s – Hong Kong students in PIRLS 2011.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ontext and different student needs in every school, and the common goal of foster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the EDB has been encouraging schools

Topic 4 - Promo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4CAspect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 Many people travel for gaining respect from others and a satisfying social status because one with plenty of travel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s

心理 創傷壓力症候群 社交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Among them, service quality and sex, ag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verage month income and class Present notable difference... Job Pressure and service qual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