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 ( 所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碩士論文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 ( 所 )"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先生

歐美及我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之比較研究

研究生︰劉怡汝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2)
(3)
(4)

誌謝詞

本論文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 梁忠銘博士,在 本人確立研究方向和論文題目時給予的協助,並在之後提供許多修正和改進本論 文的寶貴意見。由於跟隨老師學習,本人不但於教育領域方面獲益匪淺,更從老 師身上學習了許多人生態度和謙虛為懷的處世智慧。老師「教育人」不偏不頗的 堅持,給予非教育相關科系畢業的我非常多的鼓舞和信心,也使我更明白其實當 個「教育人」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雖然這幾年的教甄已讓我身心疲乏,但此篇 論文的完成,彷彿是撫慰我的一帖良藥,讓我能夠真正不受打擾地從事一件自己 喜歡的事情。而這個過程真的很謝謝老師給予我自由的發展空間,寫出自己想要 的論文。

同時要感謝口試委員 范熾文教授和 鄭承昌教授對於此篇論文提供許多深入 的思考角度和建議,使本人的拙著更具完整性和周延性。此外,要持別感謝系上 黃 毅志教授、鄭耀男教授、熊同鑫教授和系主任溫雅惠教授,及周慶華教授的教導,

使本人受益良多。由於師長們的細心教導,本人才能建構論文之基本架構和研究 基礎。

研究所兩年,我在校僅有三個學期,其中一個學期到美國當交換學生,但學 校的訊息卻不曾遺漏,這主要得感謝班長淑媛,由於其細心的叮嚀和熱心相助,

我才能依照學校進度將此篇論文如期完成。另外,同窗婉如、如觀和榮輝,學姊 介文的真誠加油讓本人在撰寫論文時倍感溫馨和鼓舞。轉進教育之路雖然艱辛,

但有你們的幫助和陪伴,真的給予我無比的勇氣和活力。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感謝媽媽、公公和婆婆打理我的日常生活;感謝老 公忍受我寫作期間自問自答的古怪行徑;感謝姊妹給予我的支持。並且希望天上 的爺爺、奶奶和爸爸,能看見當初那個拿著畫筆的女孩正朝著她想要的方向一步 一步前進,並能感到欣慰。沒有你們的支持,我無法一直堅持到這裡。

劉怡汝 謹識於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研究碩士班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5)

歐美及我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之比較研究

摘要

本文之目的為擷取各國政策之優點及臚列各項措施之可能限制,做為本國在提 升學習成就方面的參考。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法及 G.Z.F. Bereday 的比較教育研 究法。首先,運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所主辦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做為比較各國學習成就背景之介紹;之後運 用描述、詮釋、並排、比較等方式,解析美、英、法、德與我國在提升學習成 就之相關教育政策;最後,提出研究結果和建議。本研究獲致之研究結果為歐 美及我國於政策上鬆緊政策並用、持續補助學習落後學生、結合校外所有可能 夥伴和首重閱讀、數學和科學成就之四大趨向。最後,提出本國提升學習成就 政策之七項建議。

關鍵詞︰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學習成就

(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uro-America and R.O.C. raising student attaintment policie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our country with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academic proficiency by extract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polic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by enumerating the probable restrictions of the various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pplied here are literature review and G.Z.F. Bereday's 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First, the Program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 by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is applied to elaborate the comparis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Next,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juxtaposition, and comparison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US, UK, France, Germany, and Taiwan. Afterwards, th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could be reached.The research concludes in four main tendencies of policy in Europe, US, and Taiwan, that is, the execution of both loose and tight policies, the continuing sponsorship for leaning-lagged students, the connection with off-school resources, and the focus on the achievements in reading, math, and science. Finally, there are seven suggestion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for promoting the policies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Taiwan.

Key words: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policy; student attainment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美、英、法、德及我國於 PISA 之表現……… 9

第二節 美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13

第三節 英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25

第四節 法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43

第五節 德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54

第六節 我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6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 7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實施……… 75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7

第三節 研究工具、效度與信度 ………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3

第一節 國家教育標準……… 83

第二節 教育機會均等的提倡 ……… 87

第三節 校外合作夥伴……… 91

第四節 英美績效責任制及法國能力指標……… 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 ……… … … …… … ………100

參考文獻 ……… … … …… … ………105

附錄……… … … …… … ……… 113

(8)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77

圖 3-2 研究流程………78

(9)

表 次

表 2-1 PISA 2000/2003/2006 年學生測驗成績排名……… 11

表 2-2 美/英/法/德及我國於 PISA 測驗成績排名………12

表 2-3 美國近年重要教育法案與報告書

……… 15

表 2-4 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施行內容 ……… 17

2-5 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核心原則及實施策略

…………18

表 2-6 英國提升學習成就相關政策及實施內容 ……… 27

表 2-7 英國教育優先區計劃 ……… 40

表 2-8 法國義務教育修業年限與分級 ……… 44

表 2-9 法國歷年重要教育改革

………45

表 2-10 法國教育優先區計劃 ……… 51

表 2-11 我國重要教育政策與發展重點 ……… 63

表 2-12 九年一貫基本內涵 ……… 65

表 2-13 九年一貫課程七大學習領域 ……… 66

表 2-14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與階段 ……… 66

表 2-15 九年一貫課程十大能力指標 ……… 67

表 2-16 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和九年一貫課程網要授課時數差異 … 68 表 2-17 教育優先區指標歷年更動表 ……… 70

表 4-1 美/英/法/德及我國教育標準 ……… 84

表 4-2 美/英/法/德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考試時間點 …… 85

表 4-3 美/英/法/德及我國教育機會均等相關政策 ……… 87

表 4-4 美/英/法及我國教育優先區指標與衡量指標 ……… 90

表 4-5 美/英/我國家長選擇學校權 ……… 93

表 4-6 法國與我國基本能力指標內容 ……… 96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英、法、德等國提升學習成就之法案政策施行主軸及核 心原則,並取諸國相關法案、政策和施行要點,針對台灣教育政策作一省思,最 後擷取各國立法、立案的精神及優點,為台灣教育提供另一思考角度及行動策略 的參考。

此篇研究共有四章︰第一章為緒論,分別敘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名 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先就美、英、法、德及我國於「國 際學生評量計劃」三次的學習成就表現做探討,後分開敘述各國提升學習成就之 相關政策;第三章是研究方法,主要介紹此篇之研究方法、研究架構與流程、研 究工具與信效度;第四章是研究結果與討論;第五章為結論部份。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美、英、德、法等國一直以來為世界政治、經濟和教育的翹楚,且均為已開發 國家,雖其教育改革方法殊異,但近年皆致力於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之施政方針一 致。

例如美國 2002 年布希總統簽署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對美國中小學 做了全面性的變革。英國的 1988 年《教育改革法》(Education Reform Act)為其帶 來教育政策的巨大改變,使英國脫離了其教育傳統的「演進式」發展,走向「革 命式」的形態(吳世婕,2003)。而德國因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表現不佳,其教育部亦提出若干改進方 案。法國政府明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達到的七大知識基本能力,和我國九年一 貫強調之十大基本能力立意相似皆強調「帶的走的能力」。

聚焦國內,台灣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亦從事了教育上巨大的變革,1996 年以李 遠哲博士為總召集人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詢報告書」以教 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及建立終身學習社會為教

(11)

育改革的方向。九年一貫中「帶好每位學生」理念和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

法案立意相同;強調培養學生的十大基本能力,和法國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設立 應達到的七大基本知識能力皆為能力導向。

除此之外,台灣政府推行了諸如︰教育優先區計劃、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 與國小課後照顧方案,以扶助弱勢兒童。與各國皆積極強調讓弱勢兒童接受平等 教育之目標相同。

然而與諸國仍有不同之處,台灣因國情及文化上的差異,並未將美國和英國 教育強調的績效責任制落實在教育政策中。

其次,隨著全球化、網路普及和資訊流通快速,國際間人才流動和競爭已為 必然的趨向。當各國視教育為一種對未來的投資時,學習成就表現和全球化觀點 就成為國際間教育政策和實施方針之優先考量事項。近來國際學習成就表現比較 之研究計劃中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所主辦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為最著名且美、英、法、德和我國皆有參與 者,故本文以上述各國於此計劃中之學生學習成就表現做為資料分析之參考。希 望藉由美、英、德、法等國經驗檢視台灣現行教育策略,擷長補短,並找出提升 學習成就的最佳方式,此即為本研究之動機。

基於上述研究之背景與動機,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如下︰

1. 了解美、英、法、德及我國提昇學習成就之相關法令、政策及實施現況 。 2. 分析美、英、法、德及我國提昇學習成就政策背景及理念。

3. 探究美、英、法、德及我國提昇學習成就政策之異同、優勢與限制。

期待透過本研究成果提供教育決策相關單位及教育現場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之 參考建議。

(12)

第二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學際學生評量計劃」及本論文所採用之「學習成就」二個名詞加 以解釋如下︰

國際學生評量計劃( Program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

PISA 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 OECD)所主辦的一項以年齡為導向的調查研究,採取素養

(literacy)的觀點設計測驗,測驗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 養及科學素養。其評估對像為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十五歲學生,是否能將在校習 得的知識與技能應用於進入社會後所面臨的各種情境及挑戰。其評估的是,學生 對於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各種文書資料,運用其閱讀能力所能達到的理解和 詮釋的程度;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數學相關的難題及挑戰所能達到的程 度;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去了解、解釋和解決各種科學情境及挑戰所能達到 的程度 ( Program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in Taiwan,2008 )。

其每隔三年舉辦一次,迄今己施測 3 次,分別為 2000 年、2003 年及 2006 年,

下一次的施測將於 2009 年,每次施測皆以某一素養作為主要施測重點,其餘二項 則進行綜合評測。2000 年的的主項為閱讀素養,2003 年是數學素養,2006 是科學 素養,2009 年的主項又回到閱讀素養,每 9 年即形成一個大循環。

參與國家數 2000 年有 43 國、2003 年略減至 41 國,2006 年共 57 國參加這個 評量方案,在 2009 年已有 67 個國家簽署要參加這個評量方案。其通常會在各施 測國家,抽測 4,500 到 10,000 名學生( OECD,2009 )。

美、英、法和德國於 2000 年即開始參與 PISA 施測,至今年即為第四次參與。

我國則於 2006 年第一次參加調查,PISA 於我國抽測了 240 所學校,受測學生共計 8815 位(到考率 97.75%);其中包含了國中、五專、高中、高職(包括實用技能 班與建教合作班)及進修學校。2007 年公布測驗結果,我國學生在「數學成就」為 國際第一,「自然科學」平均成績為國際第四名,「閱讀」成績則是第十六名(教 育部, 2008a)。

(13)

貳、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定義廣泛,此論文依在國際上多國所接受之 PISA 測驗的三個領域︰

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養,做為學習成就的主要比較和參考指標。

一、閱讀素養( reading literacy )

根據OECD之定義( OECD, 1999),閱讀素養具有兩種特徵: 1.終生學習概念;

2.閱讀互動(interactive nature)和建構性理解(constructive nature of comprehension)

的特質。前者指出閱讀素養是個人持續不斷於生活經驗中及同儕互動中累積的知 識、技能和策略,而非僅止於學校求學期間所習得之能力。後者乃從認知的角度 切入,強調閱讀者對於文本意義的理解來自於使用個人先前知識和一系列社會或 文化上所共享之文本、情境之暗示。其認為當閱讀者在建構意義時會使用多種過 程、技巧和策略以加速、管理和維持理解,而此過程和策略也因情境及個人對不 同閱讀材料的互動目的而不同。

基於上段之二項特徵,本研究參考OECD之PISA所採用之閱讀素養定義如下:

“Reading literacy is understanding, using, and reflecting on written texts, in order to achieve one’s goals, to develop one’s knowledge and potential, and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閱讀素養是指理解、使用和反應文本,以達成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及潛能和參與社會。)

二、數學素養( mathematical literacy )

根據OECD之定義( OECD, 1999),數學素養關注於學生是否具有迎接未來挑戰 之數學能力。即學生是否能於不同領域或情境下應用數學技巧,分析、推理和溝 通想法。

基於以上,本研究參考OECD之PISA所採用之數學素養定義如下:

Mathematical literacy is an individual’s capacity to identify and understand the role that mathematics plays in the world, to make well-founded mathematical judgements and to engage in mathematics, in way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at individual’s current and future life as a constructive, concerned and reflective citizen.”

(14)

(數學素養指的是個人有能力確認和理解數學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做有根據之數學判斷及使 用數學,以符合現在和未來成為積極、具參與和反思能力之公民的需要。)

三、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

依據OECD之定義( OECD, 1999),本研究採用之科學素養定義如下:

Scientific literacy is the capacity to use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identify questions and to draw evidence-based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help make decisions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and the changes made to it through human activity.”

(科學素養指的是具有使用科學知識、確認問題和依證據下結論之能力,以了解並幫助人們在 自然世界和人類活動帶來的改變中做決定。)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於本節中,研究者陳述此論文之研究範圍和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義務教育為教育的基礎,其攸關國家的發展與民族的生存,亦是培養學生基 本生活知能的黃金時期。欲研究提升學習成就,當從此階段開始。故本文之研究 範圍為美、英、法、德及我國在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成就相關之政策、法 案和施行要點。

貳、研究限制

根據G.Z.F. Bereday在《教育中的比較方法》(Comparative Method in Education)

一書中提及,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需具備三項要件︰1.具備所研究之文化的語言知 識;2.在研究地長期旅行或居住;3.檢視可能存於蒐集而得之證據與研究者分析時 的文化偏見(洪雯柔,2000)。

經由審慎檢討和評估,本研究有以下之限制︰首先,因研究者有語言能力之 限制,此論文參考文獻皆為中文或英文文獻,故法國及德國提升學業成就政策分 析資料,必須引用其他中外學者之相關著作或其以官方網上以英文呈現之相關文 獻。轉引之部份,因非研究者親視原文文獻,故研究者參閱知名期刊多篇專著,

補足此項不足處。

其二,研究者雖曾於美國短期居留及到德國短暫旅遊外,並未在英國及法國 長期居住或旅行,因此對於諸國之教育相關背景和法令源由知識大部份來自於文 獻資料和其他學者相關研究,故即時性較低。為補足此項缺憾,研究者藉由各國 教育官方網站最新資訊以補足時效性問題。然而,因非研究者親自旅行或居住所 取得之第一手資料,故在分析上採取多閱覽文獻方式以求客觀。

最後,避免個人文化偏見上,研究者採取並列具體事實、法令規章和施行辦 法,儘量呈現原文重點內容以減少關於政策良窳之個人主觀批評。然而就如 Bereday 認為的,文化偏見是無法避免的。因此,研究者透過先探討個別國家政策特色與

(16)

脈絡,了解其個別政策背景後,再進行五國的共同比較。同時,採取多項觀察角 度,減少本身具有之文化偏見限制。

(1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將文獻探討的部份分成六節,先說明美、英、德、法及我國於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中的表現,後分就美、英、法、德及我國提升學業成就政 策及教育改革特色和脈絡加以分析探究。

第一節 美、英、法、德及我國於 PISA 之表 現

此節分列美、英、德、法及我國於 PISA 2000、2003、2006 年之施測結果及三 次評量之綜合表現分析。

壹、 PISA 2000 年施測結果

2000 年參與國家數有 43 國,我國因 2006 年才開始參與 PISA 施測,故無比較 資料。美、英、德、法國皆參與此次施測。有關各國於 PISA 2000 年施測中的比較 結果詳附錄一。

此次施測,除英國表現較優外,其餘三國的表現相較其它先進國家有 落後的 現象。於閱讀素養方面: 英國排名第 7、法國第 14、美國第 15,德國則排第 21 名,

其中德國的得分( 484 分)甚至低於 OECD 的平均分數( 500 分)。於數學素養方面: 英 國排名第 8、法國第 10、美國第 18,德國則排第 19 名,其中美國得分( 493 分)和 德國得分( 490 分)皆低於 OECD 的平均分數( 500 分)。於科學素養方面: 英國排名 第 4、法國第 12、美國第 14,德國則排第 20 名,美國得分( 499 分)和德國得分( 487 分)皆低於 OECD 的平均分數( 500 分)。

就此次結果顯示,德國 15 歲學生無論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之學習成就皆遠落

(19)

後許多先進國家。因此,也促成了德國近年來教育上的全面檢討和改革。

貳、 PISA 2003 年施測結果

2003 年參與國家數有 41 國,較 2000 年略減 3 國。美、德、法國皆參與此次 施測,英國及我國未參與。有關各國於 PISA 2003 年施測中的比較結果詳附錄二。

此次評量,閱讀素養排名方面:法國第 17、美國第 18,德國則排第 21 名;數 學素養方面︰法國第 16、德國則排第 19 名,美國第 28;科學素養方面: 法國第 13、德國第 18 名,美國則排第 22。

此次施測,法國排名較 PISA 2000 年略有退步,數學素養由第 10 名降為第 16 名。德國排名則和 PISA 2000 年相距不大,學生學習成就仍舊落後眾多國家。至於 美國更是排名大幅下降,於數學和科學素養上更低於 PISA 2000 年時原本領先的德 國,尤其數學素養更名列參與 41 國中的第 28 位,這對一向以領導世界新知和掌 握主要知識的美國,無疑是一個警鐘。

參、PISA 2006 年施測結果

2006 年共 57 國參加這個評量方案,美、英、德、法國及我國皆參與此次施測,

美國因認為閱讀素養問題有題意不清之情形,故無參加此素養的排名。關於各國 於 PISA 2003 年施測中的比較結果詳附錄三。

於閱讀素養方面:我國排名第 16、英國排名第 17、德國排第 18 名、法國則排 第 23 名。於數學素養方面: 我國排名第 1、德國排第 20 名、法國第 23 名、英國 排名第 24,美國則排第 35。於科學素養方面: 我國排名第 4、德國排名 13、英國 排名第 14、法國第 25、美國則排第 29 名。

我國於此次施測中,數學和科學素養表現優異,然而閱讀素養並未同樣出色。

德國於科學素養上排名有明顯進步。而法國和美國在排名上卻遠遠落後許多參與 國家,甚至美國落後幅度持續拉大。

(20)

肆、PISA2000 /2003 / 2006 年施測結果分析

由 2000 年到 2006 年六年間,美、英、法、德和我國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 養上之消長趨勢,或可一窺各國學習成就之發展脈絡(參考表 2-1)。

表 2-1 PISA 2000 / 2003 / 2006 年學生測驗成績排名

閱讀素養 數學素養 科學素養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1.芬蘭 1.芬蘭 1.南韓 1.日本 1.香港 1.台灣 1.南韓 1.芬蘭 1.芬蘭 2.加拿大 2.南韓 2.芬蘭 2.南韓 2.芬蘭 2.芬蘭 2.日本 2.日本 2.香港 3.紐西蘭 3.加拿大 3.香港 3.紐西蘭 3.南韓 3.香港 3.芬蘭 3.香港 3.加拿大 4.澳洲 4.澳洲 4.加拿大 4.芬蘭 4.荷蘭 4.南韓 4.英國 4.南韓 4.台灣 5.愛爾蘭 5.列支敦 5.紐西蘭 5.澳洲 5.列支敦 5.荷蘭 5.加拿大 5.列支敦 5.愛沙尼亞

6.南韓 6.紐西蘭 6.愛爾蘭 6.加拿大 6.日本 6.瑞士 6.紐西蘭 6.澳洲 6.日本 7.英國 7.愛爾蘭 7.澳洲 7.瑞士 7.加拿大 7.加拿大 7.澳洲 7.澳門 7.紐西蘭 8.日本 8.瑞典 8.列支敦 8.英國 8.比利時 8.澳門 8.奧地利 8.荷蘭 8.澳洲 9.瑞典 9.荷蘭 9.波蘭 9.比利時 9.澳門 9.列支敦 9.愛爾蘭 9.捷克 9.荷蘭 10 奧地利 10 香港 10.瑞典 10.法國 10.瑞士 10.日本 10.瑞典 10 紐西蘭 10 列支敦 11 比利時 11 比利時 11 荷蘭 11 奧地利 11 澳洲 11 紐西蘭 12 法國 11 加拿大 11 南韓 12 冰島 12 挪威 15 日本 12 丹麥 12 紐西蘭 13 澳洲 13 挪威 13 法國 13 德國 14 法國 14 日本 16 台灣 13 冰島 14 冰島 20 德國 14 美國 14 比利時 14 英國 15 美國 17 法國 17 英國 14 列支敦 16 法國 23 法國 16 冰島 15 瑞典 15 捷克 21 德國 18 美國 18 德國 18 美國 19 德國 24 英國 20 德國 18 德國 25 法國 22 列支敦 21 德國 23 法國 19 德國 28 美國 35 美國 26 列支敦 22 美國 29 美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OECD(2001;2004;2007)

英國三項素養排行由 2000 年皆排於 10 名內,降至 2006 年閱讀排行第 17,數 學第 24,科學第 14。至於法國,其數學素養由 2000 年之第 10 持續退至 2006 年 之第 23;閱讀素養由 2000 年第 14 持續退至 2006 年第 23;科學素養由 2000 年之 第 12,持續降至第 25。

美國、德國三次測驗表現成績偏低或平均得分低於 OECD 平均分數,美國在 PISA 測驗中表現並不理想,三次測試排名不但不見起色反而下降嚴重,2006 年數 學素養甚至排名至第 35,科學素養排名第 29(閱讀因對題目有爭議,故無參加排

(21)

名),平均得分數皆低於 OECD 平均分數。至於德國雖自詡為「哲學家的國度」,

但閱讀成績排名在 2000 年和 2003 年均為第 21,2006 年略升為第 18 皆低於 OECD 平均分數;數學成績三次測驗中大致在 19 到 20 名;科學方面則有較明顯之進步,

由 2000 年之第 20 名,前進至第 13 名。其他此類國家在 PISA 的學習成就競賽中,

無論是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成績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綜合以上,三次施測中,美、英、法、德和我國的排名比較中(參考表 2-2),

可發現我國於 PISA2006 年的閱讀平均成績雖排名參與國的第 16 位,且明顯低於 數學和科學素養表現,但仍舊略為領先英國和德國,甚至遠超過法國。本研究所 討論的五國中,除我國因無 2006 年之前的資料可做比對,德國在科學素養平均成 績是唯一可看見較大提升的部份,而英、美、法三國的各項成績是逐次下降。因 此,上述國家如何看待學生學習成績低落,並採取必要措施以因應全球化衝擊下,

各國的強大競爭,是值得深入探究和討論的議題。

表 2-2 美/英/法/德及我國於 PISA 測驗成績排名

閱讀素養 數學素養 科學素養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PISA2000 PISA2003 PISA2006 7. 英國 17 法國 16 台灣 8. 英國 16 法國 1. 台灣 4. 英國 13 法國 4. 台灣 14 法國 18 美國 17 英國 10.法國 19 德國 20 德國 12 法國 18 德國 13 德國 15 美國 21 德國 18 德國 18 美國 28 美國 23 法國 14 美國 22 美國 14 英國

21 德國 23 法國 19 德國 24 英國 20 德國 25 法國

35 美國 29 美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OECD(2001;2004;2007)

(22)

第二節 美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此節先簡述美國教育行政制度與義務教育,後分就美國提升學習成就之相關 政策和其改革的脈絡與特色二部份分開討論。

壹、美國教育行政制度與義務教育

美國在政治上是一聯邦國家,由五十個州所組成,在教育行政上是採地方分 權式,層級上則分為聯邦(federal)、州( state )和地方( local school districts )三級。依 據 1971 年聯邦憲法第 10 條修正案之規定︰「凡憲法未授與聯邦,而又未禁止各 州行使的權利,均保留於各州或人民。」因此州乃各級教育的最高權利來源,掌 握教育主要事務。而聯邦教育部則局限於三項主要職責︰1.從事教育研究;2.從事 無法為單一州政府負責之教育服務事項;3. 核發獎助金事宜(沈珊珊,2000)。

美國地方教育行政採學區制,各地學區通常分為「地方教育當局」和「地方 學校委員會」(local school boards),前者負責公立中小學教育的每日運作管理、經 費及有關公立幼稚園、中小學教育的政策制定;後者之成員由該學區民眾選舉產 生,主要任務在多數州為雇用學校校長與教職員、決定薪資、制定辦學方針、核 准新的課程實驗方案、建立夥伴關係及職務安排等(蔡清華,2009)。

美國學校制度各州略有不同,主要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 等教育四階段。學前教育(3-5 歲兒童)非義務教育範圍,大部份的州義務教育始 於 7 歲,但幾乎所有的州都認可學生 6 歲入學,因此 6 歲兒童大部份均已就學。

至於義務教育的年限因州而異,界於 9 至 12 年,其中以 9 到 10 年的州最多(教 育部統計處,2008)。又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修業年限各州規定不同,又分為六三 三、六六、八四、四四四等學制。

貳、美國提升學習成就相關政策

美國近年來在教育事業上投注龐大的經費,聯邦政府藉由國會通過之教育法 案和報告書的頒布,具體向各州陳述國家教育政策走向和教育願景。以下,分就

(23)

各時期較重要且與提升學習成就之有較直接相關的法案和報告書(參考表 2-3),

依年代列示於下︰

表 2-3 美國近年重要教育法案與報告書

年份 教育改革法案與報告書 內容

1958 年 國防教育方案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中央以專案補助方式補助中小學加強數學、自 然與外語之教學。

1964 年 經濟機會法案

(Economic Opportunity Act)

其中之「起點計劃(Head Start Program)」,針對文 化與經濟不利家庭子女給予免費之學前教育。

1965 年 初等與中等教育法案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CA)

1. 依貧窮家庭子女數進行專款補助。

2. 法案第一條款(TitleⅠ),編列整個法案 76%

的經費。

3. 1968 年增列第七條款(Title Ⅶ),即〈雙語 教育法案〉(Bilingual Education Act)

1983 年 「國家在危機中」報告書 (A Nation at Risk)

針對美國教育缺失提出五項建議︰

1. 各個高中應提升學生之畢業標準。

2. 訂定更嚴格和客觀的學業與行為標準。

3. 延長上課的時間。

4. 改進教學的七項建議。

5. 提供教育從業人員持續與穩定的經費。

1994 年 西元 2000 年美國教育目標法案 (Goal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制定國家教育目標、學科標準、補助各州參與 全面性的教育改革。

1996 年 什麼最重要:為美國未來而教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進行 1994 到 1996 年兩年之研究,提出美國敖 育改革成效不彰之原因和建議。

2002 年 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 (No Child Left Behind)

績效責任制(accountability)、賦予地方更大的彈 性空間、家長選擇權。

2002 年 2002-2007 年策略計劃 補助各州教育改革經費、第一條款(TitleⅠ)、更 新學校資料庫、教師薪資,並獎勵各州設定高 評量標準。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蔡清華(2003);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9)之資料整理而成。

一、1957 到 1968 年

美國與提升學習成就相關的法案,可追溯到 1957 年,此年蘇聯領先美國發射 了第一枚人造衛星,這使一直以科學傲視全球的美國顏面無光,當時的總統艾森 豪因應國內民眾的期望,提出了〈國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其以專款補助的方式補助各州中學加強數學、自然與外語等科目之教學(蔡清華,

2003)。

1964 年國會通過〈經濟機會法案〉(Economic Opportunity Act),其中著名的「起點

(24)

計畫」(Head Start Program),給予文化與經濟不利家庭的子女實施免費的學前教育

(從 4 歲到 5 歲,為期一年),以使其能順利銜接上小學的課程(蔡清華,2003)。

1965 年的〈初等與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ESEA)法案,旨在補助低收入戶家庭子女提升弱勢者學業成就,該法案中最重要 者為第一項條款(TitleⅠ)占所有法案經費之 76%,之後 1968 年增列第七項條款,

即〈雙語教育法案〉(Bilingual Education Act),運用聯邦經費協助中小學為新移民和英 語能力受限的學童,開設雙語教育課程,以免其在語言學習的過渡階段影響其他 學科之學習成效(劉世閔,2008;蔡清華,2003)。

二、1983 到 2000 年

1983 年雷根總統公布《國家在危機中》報告書,文中指出美國公立中小學教 育的素質極不理想,國際學科成就乏善可陳,若不立即改善美國未來在經濟長科 技上的成就將會遠落後其他國家。基於此,此報告書提出以下建議︰1.各個高中應 提升學生之畢業標準;2.訂定更嚴格和客觀的學業與行為標準;3.延長上課的時 間;4.改進教學的七項建議;5. 提供教育從業人員持續與穩定的經費(蔡清華,

2003)。

1994 年〈西元 2000 年美國教育目標法案〉( Goal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

賦予聯邦府在中小學的權限。依此法,聯邦教育部得以制定國家之教育目標、建 立主要學科標準、透過經費補助方式鼓勵各州進行教育改革,並且提出「以學習 標準為基礎的教育改革」( standards-based reform )方案。之後 1996 年,「全美教學 與美國未來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NCTAF)提出《什麼最重要:為美國未來而教》(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報告書,其針對美國教育成效不彰之原因進行研究並進而提出五 項建議︰1.嚴肅面對學生與師資素質的標準;2.重建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3.調整 教師徵聘業以覓得合格教師;4.鼓勵與獎勵教師專業知能;5.改善學校組織以促成 師生成功(蔡清華,2003)。

(25)

三、2001 迄今

2001 年總統小布希公布修正〈初等與中等教育法〉,法案名稱改為〈沒有任何 孩子落後〉( No Child Left Behind , NCLB )法案(丁志權,2004),其為美國近年來 教育政策的最重要改革計劃和提升學習成就之改革方案(該法案於 2007 年依據施 行結果修正和擴大辦理範圍)。次年,美國聯邦教育部發佈了〈2002-2007 年策略 計劃〉(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ategic Plan 2002-2007 ),此計劃中將提升學 生學習成就列為六大目標之一,明確宣示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的決心。玆就 2007 年 修正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和〈2002-2007 年策略計劃〉,分開敘述如下(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2002)︰

(一)2007 年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修正案

2002 年 1 月 8 日,美國總統小布希簽署了「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教育法案。

其立法背景為美國國內對教育的普遍看法︰任何一個小孩都可以學習(Every child can learn)。其法案目的為提升美國公立中小學教學品質,充分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尤其是來自社經背景較低的貧窮及少數族裔學區的學生,都能得到優良的教育品 質(參考表 2-4)。

實施方式為從 2004-2005 學年起,公立學校三到八年級學生須參加年度閱讀和 數學測驗,兩年連績成績不佳的學校會得到較多經費從事改善;若成績還未改善,

低收入家庭學生可得到補習經費補助,或交通經費補助,讓這些學生到其他公校 上課;若連續六年都沒改善,則教職員可能會被要求撤換(張鈿富、葉兆祺、林 友文,2007)。

除此之外,學校必須在未來的 12 年內,把學生的閱讀與數學程度,提高到熟 練 (proficiency)水準,並縮減不同經濟情況及族裔學生的分數差距;允許教會或其 他宗教組織提供補習或課後活動;各州 4 年內須要求所有教員具任教科目的合格 教師資歷,若教師資格不合,學校必須通知家長;學校定期提出「成績報告」,比 較該校與同地區、全州其他學校的標準測驗成績,並顯示兩年來該校學生成績與 該校與其他學區的合格教師比率的趨勢;未來 5 年每年提供將近 10 億元改善學生 閱讀能力,以確保每個三年級學生都能閱讀;英語能力有限的學生在美國就學 3

(26)

年後,學校須對他們做英語測驗,以確保其英語能力已到熟練程度(張鈿富、葉 兆祺、林友文,2007)。

表 2-4 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施行內容

背景 1.時間:2002 年布希總統簽署立法。

2.目的:以全面提升全美中小學教育品質為目標。

3.作法:要求教師都需通過資格認證、學校對學生負責,並需通過「應達成年度進展」

(Adequate yearly progress –AYP)者。

指標 1.貧窮學校低成就表現之新移民或少數族裔。

2.英語能力不足之新移民或少數族裔。

3.身心殘障。

4.被忽略或誤入歧途等學生 指標界定 貧窮學校標準:

1.州政府及學區可自行界定標準:

如州可界定35%以上學生來自低收入戶家庭、學區可界定40%以上學生來自低收入 戶家庭。

2.經費不足時:以低收入戶學生超過75%以上學校優先。

補助項目 1. 「校區改革計畫」(Schoolwide Program):

(1)確保包含弱勢學生在內的所有學生均能符合高學術標準。

(2)如學校無法有效改善弱勢學生的學業表現,首先將接受輔導,如繼續表現不佳,

則將接受矯治方案(corrective action)。

(3)如果學校連續3年表現不佳(fail),則該學校弱勢學生有權使用Title經費轉學至表 現良好的公私立學校,或其自行選擇的提供處接受輔助教學(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services)。

2.「閱讀優先」(reading first)計畫:

(1)改善幼稚園至3 歲閱讀困難孩童及提高識字率。

(2)規定各州經費優先用於6,500 名以上低收入家庭學童,或是擁有超過15%低收入 家庭學生之中小學。

衡量指標 1.「校區改革計畫」:

(1)「年度閱讀」及「數學評量」為學校的持續改善提出有力的診斷,各州可選擇 及設計其個別評量方式。

(2)各州每年將選取若干3年級及8年級的學生接受「全教育進展評量(NAEP)」的數 學及閱讀測驗。

2.「閱讀優先」計畫:

(1)各州政府必須將年度成果報告送交教育部進行專家審查。

(2)符合績效責任給予績效獎金。

(3)倘經評鑑執行成效不彰,教育部長可收回全部或部分補助經費,並進一步提供 行政協助和輔導措施。

資料來源︰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

〈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推行 5 年後,2007 年 1 月美國教育部公佈了一份,

名為「立基在成果上︰〈強化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藍圖」( Building on Results:

A Blueprint for Strengthening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之官方文件(參考表 2-5),重申 NCLB 四個核心原則為︰1. 在 2014 年以前,所有學生的閱讀和數學能

(27)

力必須達到或超越其就讀的年級水準;2. 每年評估學生學習並分計資料,縮小成 就的差距;3. 所有主要科目的教師都是合格教師;4.提供學生家長及時的訊息和 選擇(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7)。

表 2-5 美國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核心原則及實施策略 內 容

核心原則 1. 在 2014 年以前,所有學生的閱讀和數學能力必須達到或超越其就讀的年級水 準。

2. 每年評估學生學習並分計資料,縮小成就的差距。

3. 所有主要科目的教師都是合格教師。

4. 提供學生家長及時的訊息和選擇。

具 體 實 施 策 略

(2007 年提 出)

1. 續評估學生並參與四年級和八年級的全國教育進展評估。

2. 給予革新和改善的彈性

包括︰成長模式的運用、依學校的特性排出支持事項的優先順序、提供使用聯 邦經費彈性,簡化經費申情流程、改善身心障礙學生的評估、加速英語程度有 限(LEP)學生習得英語、「安全無毒的學校」(SDFS)方案的革新。

3. 讓學生有挑戰感並為成功做好準備

包括︰改善中學畢業率、確保學生的畢業是為未來的成功做準備、提升高中課 程的嚴謹度、補助給服務低收入學生的中學、成立「輔助教師團隊」(Adjunct Teacher Corps)提供特定專長教學。

4. 協助教師關閉成就落差

包括︰獎勵傑出的教學、重視數學及科學成就、「閱讀優先」(reading first)。

5. 強化公立學校並使家長授權賦能

包括︰「學校改進專款」(school improvement)、加強學校重建、透過公私立學 校獎學金促進選擇、提供額外的員額配置自由給最有困難的學校、擴大委辦學 校的選擇、增加「補充的教育服務」、提供私立學校師生同等的服務

資料來源︰研究者依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7)之資料整理而成。

秉持這四項主要原則、五年的實施經驗和資料累積,美國教育部更進而提出 了五項教育政策,做為延續和貫徹 NCLB 的具體實施策略(詳表 2-4)。玆簡要臚 列於下(楊巧玲,2007;吳慧子、張鈿富、吳舒靜,2007;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7)︰

1. 2014 年前所有學生的閱讀和數學能力必須達到或超越其就讀的年級水準

為於 2014 年前達到此項目標,各州將持續評估學生並參與四年級和八年級的 全國教育進展評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作完上述 評估後,各州應將學生的評估結果告知家長,促使學校為改進學生的表現負責。

此外,聯邦政府將繼續支持各州建立學習標準與評估機制,並提供平台給各州依 學習標準的達成度進行跨州的比較。

(28)

政府之長期追蹤資料顯示美國於數學成就上已持續在進步,於 2004 年時,13 歲學生數學評估成績優於以往,與 1999 年相較平均分數多了 5 分,與 1973 年相 較更多了 15 分(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6),也給此項政策推行的成效提 供了保證和背書。

2. 給予革新和改善的彈性

為了達成 NCLB 目標,聯邦政府提供更多的彈性、選擇與工具幫助州政府改 善績效系統並展現學生成就的進步,具體的作法包括︰

(1)成長模式的妥善運用

此模式乃是測量和追蹤個別學生進步情形之系統性資料,其目的在於提供各 州足夠的資訊以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及檢視各州是否逐漸關閉學生間學習 落差。此項主要的工作重點在於藉由個別學生成長的測量,以保証在 2014 年前所有學生皆可達到規定的水準且不受其出身背景的影響。

(2)依學校的特性排出支持事項的優先順序

經由上述改善資訊系統和提供的數據化報告,各校可列出該校改革最迫切需 要的資源和支持。各州可依此提供各校不同的技術協助、介入、改正和重建,

並將資源直接灌注於真正有益於學習成就提升的項目上。

(3)提供更多彈性使用聯邦經費,簡化經費申情流程

(4)改善對身心障礙學生的評估與績效,提供替代性或修正過的標準

(5)加速英語程度有限(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cy, LEP)學生習得英語

全美目前約有 500 萬名英語程度有限之學生,且數目仍在增加中,為了強化 學生閱讀的基礎,州的績效系統對各學區和學校是否協助學生精進英語程度 將加以評鑑。

(6)支持「安全無毒的學校」(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 SDFS)方案的革新。

3. 讓學生有挑戰感並為成功做好準備

此項主要施行於全國中學教育的改革上,其具體做法有五項︰

(1)改善中學畢業率

各州將採更精密的畢業率計算方式。此項規定,各州於 2011-2012 年的績效 報告中,應包含各州學校層級的畢業率計算和各學區平均畢業率資料。

(2)確保學生的畢業是為未來的成功做準備

(29)

於 2010-2011 年間,各州必須發展各科學習標準,以確保高中畢業生能具有 升學或就業的能力。2012-2013 年間,各州將依之前所訂之標準進行評估,

並公開結果。

(3)提升高中課程的嚴謹度

(4)增加補助經費給服務低收入學生的中學

(5)成立「輔助教師團隊」(Adjunct Teacher Corps)提供特定專長教學

此項乃是針對許多一直缺乏合格或學有專長的教師學校(尤其是位於低收入 地區的學校),所採取的支持措施。「輔助教師團隊」將提供優秀的校外人士 機會,在中學裡發揮其學科專長,特別是在數學與科學二科。各學區可以申 請與其他公私立組織、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和運用社區資源所需的補助經費。

4. 協助教師關閉成就落差

教師教學攸關學生學習成效,欲關閉學習落差,需從強化教學著手,其作法 包括︰

(1)獎勵傑出的教學

要讓學生達到各教學階段的能力水準有賴高品質的教師,因此設立「教師激 勵專款」(Teacher Incentive Fund),幫助各州獎勵那些提高學生成就與關閉成 就落差的教師和校長。

(2)重視數學的成就

為了強化小學與中學的數學教學,前總統小布希推動了「數學現在」(Math Now)的計畫,以提升此二階段學生之數學能力,使學生可以順利的進入下一 個階段挑戰更難的課程內容。

(3)重視科學的成就

前總統小布希於 2006 年宣布「美國競爭力方案」(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方案中希望藉由改進學生之數學和科學成就以維持美國的國際競 爭力。為了加強對科學的重視,此法案將科學納入〈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 案的績效系統中,並期待 2019 年到 2020 學年度時,所有學生皆可精通科學。

(4)透過「閱讀優先」(reading first)建立專精的閱讀教學

為了使每個孩子在三年級之前能夠具備閱讀的能力,NCLB 中之「閱讀優先」

(30)

方案,共在全美 5600 間學校和 1600 個學區推動,共有約 1800 萬學生和 10 萬名老師受惠於此方案,實施成效卓著,故今後將繼續投資並加以擴大辦理。

(5)提供教師工具去協助較年長且遭逢困難的閱讀者

「努力的閱讀者」(striving readers)方案,提供經費給學校去設計能夠提升六到 十二年級學生閱讀成就的教學策略,並透過嚴謹的實驗研究評估其施行過程 和效果。

5. 強化公立學校並使家長授權賦能

在 NCLB 頒佈前,家長面對辦學不佳的學校選擇性很少。NCLB 賦予家庭更 多的選擇,包括送孩子就讀表現較佳的公立學校或公立的委辦學校(charter

school) ,希望能以此刺激辦學不利的公立學校改進。其重整長期表現不佳學校的 具體措施有︰

(1)投入「學校改進專款」(school improvement)

專款將撥給最需改善的學校,支持該校訂定改進計畫,並協助各州管理 和監控各校改進計畫,扭轉低學習成就學校的困境。

(2)加強學校重建

(3)透過公私立學校獎學金促進選擇

此項方案乃針對低收入家庭給予獎學金支助,以幫助其選擇辦學優良的 私立學校就讀。其獎學金種類有二︰一為「希望獎學金」(Pormise

Scholarships),二為「機會獎學金」(Opportunity Scholarships)。前者為讓低收 入的三到十二年級學生到學區外的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讀,也可選擇接受 密集的家教。後者則是提供地方設計的獎學金給被分配到需要改善、糾正或 重建的學校低收入學生。

(4)提供額外的員額配置自由給最有困難的學校

為了促進更積極性的改革,被要求重建的學校領導者可擁有適配適當教 職員工的權利。

(5)擴大委辦學校的選擇

為了提升委辦學校的品質,聯邦的委辦學校方案將會支持所有可以提升 學生學習成就之申請案,使此類學校更有彈性。

(31)

(6)增加「補充的教育服務」

所謂「補充的教育服務」( 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services, SES )乃為提 供免費的家教與課後協助給低收入、居住於偏遠地區、身心障礙或英語能力 有限的學生,使其能達到各年級的設定標準。將增加經費補助各學區,使學 生和家長都能接受到此項服務。

(7)提供私立學校師生同等的服務

處於危險邊緣的學生,無論就讀何種學校皆能獲得學業上的服務。此法 建議私立學校師生可以參與此方案,此外私立學校在運用聯邦經費時可以更 有彈性。

(二)2002-2007 年策略計劃

美國聯邦教育部於 2002 年發布〈2002-2007 年策略計劃〉。其策略目標包含︰

創造有成就感的文化( Create a Culture of Achievement )、提升學生學習成就

(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 )、發展安全校園及培養學生堅強品格( Develop Safe Schools and Strong Character )、改進教育為具有實證基礎的領域( Transform

Education into an Evidence-Based Field )、提升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品質,並增加 人們接受此等教育的機會( Enhance the Quality of and Access to Postsecondary and Adult Education )、創建卓越的管理制度( Establish Management Excellen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2002 )。

在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目標方面,六大目標中第二項目標-提升學生學習成就之 具體目標有四(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2002):

1. 保證學生在三年級時能達到該年級相對應的閱讀能力。

2. 提升所有學生數學和科學的成就。

3. 提升所有中學生的學業表現。

4. 提昇教師和校長素質。

其依舊是依循〈沒有任何小孩落後〉法案之架構和核心原則而發展。

(32)

參、美國教育改革的脈絡及特色

歸納以上法案及即參考國內學者意見,美國教育改革的持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王世英等,2007;吳慧子、張鈿富、吳舒靜,2007;陳玉娟,2007;張鈿富、

葉兆祺、林友文,2007;楊巧玲 2007;蔡清華,2009)︰

一、 重視學習成就

〈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第一項目標即為使所有學生在 2014 年前,閱讀和 數學能力能達到或超越其就讀的年級水準。其法案規定學生在四年級、八年級和 十二年級時需接受重點科目之評量,藉以確保學生之學習成就。之後的修正案亦 強調科學的重要性,在在顯示其聯邦政府提升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等學習成就,

以增進其國際之競爭力之政策意圖。

二、強化聯邦政府在教育的涉入程度

〈沒有任何孩子落後法案〉乃聯邦政府對初等與中等教育的重新授權,此宣 示其對基礎教育的立場,對教育成果表達積極明確的期望,以確保中小學學生能 達到一定的學習成就水準(楊巧玲,2007)。此外亦藉由經費的掌控,促進辦學能 力不佳之學校進行改革,雖然美國教育制度是採地方分權制,但聯邦政府涉入教 育的程度漸深。

三、強調多元文化的尊重

美國是個移民大國,境內除了美國大陸原住民族,尚包括早期英國移民進入 之白人,和來自墨西哥、非州和亞州等地之移民,為了加速具移民背景學生適應 美國社會,美國政府制定了法案第一條款(TitleⅠ)和第七條款(Title Ⅶ),即〈雙語 教育法案〉,明定讓英語處於不利地位(英文非母語)之學生能獲得更多學習英語 的機會。

根據統計,在 2000 年時,美國每 5 孩中就有一位是移民者或是在美國出生,

(33)

但父母都是外來移民。估計到 2040 年,將達到 3 位孩童中就會有一個外來移民子 女(陳玉娟,2007)。因此如何讓這些學童能融入美國社會,教學過程中如何尊重 來自不同移民國家背景的學童,乃是美國教育政策仍需大力協助各州政府和地區 學校之重點。

四、教育績效責任制

美國聯邦政府經由立法、建立全國性的標準,並藉由經費的掌控,要求學校 如欲得到聯邦政府之教育經費支持,則相對要表現出優秀的治學成績。中央經由 學生在四年級、八年級和十二年級重要學科之評量成績,做為學校是否能改善學 生學習成就的參考指標。

吳清山、黃美芳及徐緯平(2002)歸納美國教育績效責任之發展特色有七︰

1.績效責任概念源起於企業界,強化於對學生學習成就的積極關注;2.由科層績效 主導轉而興盛專業及市場績效;3.持續發展客觀評量機制,兼採質化評鑑資料;4.

提升學童基本能力,追求表現高標準;5.建立全國性的教育目標及標準;6.積極制 訂法案逐步推動;7.逐漸減少法令規章限制,強調以彈性換取績效。

美國在提升學生學習成就的政策,大致上是依循專業及市場績效責任制的模 式下發展。前者強調學校和教師在教學時的專業能力和品質,後者則是強調市場 上之供需原則,學校為提供教育服務的生產者,而學生和家長則有選擇學校和教 育服務權利的消費者。

綜合以上,美國中央政府其在給予地方更多辦學彈性的同時,亦要求學校具 有治學之專業和經得起市場機制考核的能力。

五、賦予家長選擇學校的權利

在上述市場績效責任制中,家長選擇學校的權利,為主要的因素之一。根據 張鈿富(2004)之研究,家長如同市場中之顧客,其對於學校的影響力在於學校 的辦學成果是否能滿足家長的期待和要求,而學校的生存也端賴是否能吸引學生 就讀。NCLB 賦予家庭更多的選擇,包括送孩子就讀表現較佳的公立學校或公立的

(34)

委辦學校(charter school),此刺激辦學不利的公立學校改進績效。

六、提高教育人員素質

為提高教育員素質,設立了「教師激勵專款」(Teacher Incentive Fund)以獎勵 提高學生成就與關閉成就落差的教師和校長。並且成立由優秀的校外人士組成「輔 助教師團隊」在中學裡發揮其學科專長,輔助老師之教學。

(35)
(36)

第三節 英國提升學習成就政策

此節先簡述英國教育行政制度與義務教育,後分就影響英國教育改革因素、

提升學習成就之相關政策和其改革的脈絡與特色三部份分開討論。

壹、英國教育行政制度與義務教育

英國教育行政制度分為中央與地方兩個層級。中央教育行政機關為教育與技 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DfES), 其於 2007 年 6 月分為「兒童學 校和家庭部門」(the Department for Children, Schools and Families, DCSF)和「創新 大學和技術部門」(the 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DIUS), 前者 著重於改善中小學的教育環境,後者則負責高等教育及之後的教育。地方教育層 級為地方教育局( Local Authority, LA),其主要職責為提供地方教育經費、監督和 執行教育預算和學校教職員的聘用解雇(詹盛如、盧思妤,2009)。地方教育局下 每所學校擁有一學校管理委員會(school governing body),其由地方教育局指派的委 員、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和社區成員共同組成,主要負責監督經費運用與教職員 晉用相關事項(王如哲,2001)。

另外,為加強教育標準的維持和監控,英國依 1992 年教育法設立教育標準局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Ofsted),其獨立於教育與技能部外,主要職責為綜 理教育視導工作,實施經常性的視察並提出視導報告書和建言(方德隆,2003)。

英國義務教育,始於學童 5 歲到 16 歲共 11 年,分為四個關鍵階段(key stage)。

關鍵階段一為 1 到 2 年級(5 到 7 歲);關鍵階段二為 3 到 6 年級(7 到 11 歲);

關鍵階段三指 7 到 9 年級(11 到 14 歲);關鍵階段四則為 10 到 11 年級(14 到 16 歲)。第一和第二關鍵階段為小學階段,第三和四關鍵階段則為中學階段。

本文主要探討各國於義務教育階段之提升學習成就相關政策,故法案觸及對 象年齡若無完全在此區間者,本文並不加予討論。例如,《14 至 19 歲的教育與技 能》(14-19 Education and Skills)白皮書,並不列入本節之研究內容。此外,因英國 與提升學習成就之相關政策方案繁多,本節僅就 1988 年之後重要之「法案」(Act)、

「綠皮書」(Green Paper)、「白皮書」(White Paper)和「策略書」(Strategic Paper)簡

(37)

略探討其內涵、目的和實施方法。

以下,就影響英國教育改革因素、提升學習成就之相關政策和其改革的脈絡 與特色三部份分開討論。

貳、影響英國教育改革因素

翁福元(2008a, 2008b)為文指出二十一世紀初期影響英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因 素有三︰

1. 社會背景因素

在人口結構上,英國雖為老人化社會,然而其中小學學生人數仍是呈現增加 趨勢,此促成了教師年齡年輕化,加上社會族群日益多元化、知識經濟發展和社 會不均現象依舊存在,皆促使英國政府投注更多的資金於教育改革上。此外,隨 著科學技藝的發展、經濟與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對環境生態的關注,亦導致教育的 變遷和改變(翁福元 2008b)。

2. 歷史傳統的影響

主要包括英國貴族和紳士文化和自由主義的影響,前者導致教育不平等的現 象仍舊存在,後者則使英國教育體系相對法德等國為晚,另外,重視人文輕科技

和重理論輕實踐技藝的傳統,亦使其科技教育落後於德法二國(翁福元,2008a)。

3. 意識型態與社會思潮

主要為市場化(marketization)和第三路線(the third way),前者主要表現在學校 績效的提升、學校本位管理的實踐和家長選擇權與校務參與權的擴充。後者表現 於提高基礎教育的標準、推行「教育行動區」(education action zone, EAZ)、重視教 育培訓和終身學習和重視高等教育在知識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易紅郡,轉引自翁 福元,2008a)。目前「教育行動區」已停辦。

參、英國提升學習成就相關政策

英國政府於 1988 年後頒布了許多與教育相關之法案、白皮書、綠皮書與策略 書,其中與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成就有直接相關之政策,包括︰〈教育改

(38)

革法〉(Education Reform Act,1988)、〈卓越與樂趣︰小學的改革策略〉(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A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s,2004)、〈與學校形塑新關係〉(Building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schools,2004)、〈學童與學習者的五年策略〉(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2004)、〈更高標準與更好的學校︰給家長與學生 更多的選擇〉(Higher Standards, Better Schools for all,2005)、〈教育及視導法〉

(Education ans Inspections Act,2006)、〈願景 2020〉(2020 Vision,2007)(參考表 2-6)。玆就以上政策,分列陳述於下。

表 2-6 英國提升學習成就相關政策及實施內容

年代 教育政策 主要內容

1988 年 教育改革法 建立國定課程、學習標準、標準化的全國性評量、教育市場化 機制、學校本位經營、家長自由選舉、學校開放入學。

2002 年 卓越與樂趣︰小學 的改革策略

發展學校持色和革新、促進卓越的教學、著重個別孩童的學 習、建立教室外夥伴關係、加強學校領導和合作。

與學校形塑新關係 建立智慧型的績效責任架構、簡化學校改革流程、改進資料與 資訊系統。

2004 年

學童與學習者的五 年策略

適性化學習、廣博課程、學校現況報告、學校網絡、中學自主、

校園重建、簡化和精進績效責任制、公辦民營中學、學校夥伴 關係。

2005 年 更高標準與更好的 學校︰給家長與學 生更多的選擇

發展全新的學校體系、增加家長選擇及全民入學、家長與學生 全面參與改善標準、適性化教育、採取強硬措施處理低成就表 現學校、治學優良學校給予更多辦學自由、給予老師法定管教 權、家長責任契約。

教育及視導法 信託學校、公平入學、規定明確之學校教職員管教權、擴大家 長管制契約、稽查人員工作之整併。

2006 年

願景 2020︰教學與 學習審議會報告

提供 10 項建議,包括︰提升教學品質、有關學習的評量、國 定課程總結性評量的實施、適性化學習、確認所有學生皆有進 步…。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教育改革法

1988 年〈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確立了英國「國家課程標準」, 且為英國教育政策帶來不同以往的巨幅改變。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建立國定課 程(National Curriculum)、明確的學習標準、標準化的評量,及推動教育市場化機 制、學校本位經營和績效責任制、設立城市技術中學院(City Technology Colleges)、

家長自由選擇及學校開放入學等 (林天祐,2004;王世英等,2007) 。 國定課程規定中等學校必須教授英文、數學、科學此三門核心科目(Core

(39)

Subjects) 並輔以歷史、地理、技術、音樂、藝術、物理和外國語等七門基礎科目 ( foundation subjects),共 10 個科目。此外,國定課程對每個學科皆設有成就目標 ( attainment targets, AT )、學習方案( programmes of study )和 10 個成就水準。學生 在各關鍵階段結束後,即 7、11、14 和 16 歲時需參加全國性的測驗,更同時引進 成績名次表,發布考試成績,以確保學生能達到各階段規定的教育目標(沈珊珊,

2000;莊明貞,2006)。其主要之目的,在於︰確保受教權、確立標準、強調課程 的銜接與連貫及促進社會大眾對學校的了解(方德隆,2003)。

同年實施〈全國讀寫與算術改革策略〉引進在小學階段每日一小時讀寫和數 學,加強學童讀寫與算術。將 1998 至 1999 年定為閱讀年,小學每天至少要有 1 小時語文素養課程(literacy hour),以提升學生讀寫能力(戴維揚,2005)。

1990 年公布「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與訓練」(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1992 年〈選擇與多樣化〉白皮書、設立國家教育標準局(Ofsted),旨 在定期考核、評鑑及視導學校,不合格之學校應提出限期改善計劃,若再不合格 則可勒令該學校停辦或改由教育協會(Education Association)經營(戴維揚,

2005)。

1993 年「中小學課程評量局」(School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SCAA),其主要職責在於對中小學課程實施大規模評鑑(溫明麗,2006)。

二、卓越與樂趣︰小學的改革策略

〈卓越與樂趣︰小學的改革策略〉( 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A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s )文中指出,小學教育是影響孩童發展的關鍵階段,因其型塑兒童 未來的生活,同時也是提供其學習基本工具、經驗發現的樂趣、學習解決問題、

表現創意(在寫作、藝術及音樂活動上)、發展自信及堷養人格成熟性的重要時期。

為持續精進小學階段教育,教育技能部期待學校在關注提高教學標準的同時能兼 顧學童學習的樂趣。基於上述想法,此改革策略的目的在於將小學教學的卓越和 學生學習的樂趣相結合( DfES, 2003 )。其推動事項則有以下方面( DfES, 2003;劉 慶仁,2007 )︰

(40)

(一)發展學校特色和革新

由於教育標準局(Ofsted)的報告中顯示︰最好的小學能將高標準和廣博的課程 結合在一起。因此教育技能部期望所有小學皆有此等願景並發展學校特色,例如 發展體育、音樂、持殊教育、社區合作的專長。此外亦希望學校能︰自訂課程,

使教師有比以前更多的教學自由;有創新的教學和治校方案;利用全國性測驗、

成就目標和學校表現排行(test, targets ans tables),幫助每個小孩發展潛能,協助學校 改善績效,給予家長和大眾更多了解學生在校表現的機會。

政府方面則有下列措拖︰

1. 支持革新並提供學校更多的自主空間。

2. 持續關注標準,維持小學階段所有學生在關鍵階段二( 7-11 歲)時皆能達到第四 級( Level 4 )的成就目標。

3. 成就目標由地方教育局設定,改為先由學校針對每一小孩設定,之後再由地方 教育局設定。

4. 提供較佳表現學校資訊,並鼓勵背景相同之學校與之看齊。

5. 維持關鍵階段一的全國高標準,但 7 歲時的國定測驗成績將不對外公開,僅用 來補充教師評量,統合為單一完整的教師評量報告。

6. 確定所有學生和擁有多元種族學生的學校,皆能獲得肯定。其主要做法為促進 附加價值(value-added)的評量,以讓學校能因學生課業外的傑出表現獲得肯定。

7. 將學校特色和其表現排行納入學校整體性的評量內。

(二)促進卓越的教學

卓越教學和學習樂趣是此政策的改革重心。讀寫和數學依舊占有重要的地 位,但是政府希望所有的學校皆能提供學生豐富和有趣的課程,且在每一學科上 都能有傑出的教學。基於此,中央將在〈全國讀寫與算術改革策略〉的成功基礎 上,幫助老師對此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並且協助其在聽說、自然發音(phonics)和數 學技能的教學。此外,除將上述協助擴展到其他的基礎學科外,政府亦將加強學 校教師的專業成長,對於相對表現不如相同條件學校的學校提出質疑。

(三)著重個別孩童的學習

數據

圖    次
表 2-1  PISA 2000 / 2003 / 2006 年學生測驗成績排名
表 2-3  美國近年重要教育法案與報告書
表 2-7  英國教育優先區計劃
+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detail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sources, please refer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2017) Booklet 10: Quality Learning

How would this task help students see how to adjust their learn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dicators for assessment of child learning experiences evaluate children’s learning performance from the curriculum perspective, while the indicators for the Domain of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 assessment, SBA refers to assessments administered in schools and marked by the student’s own teachers. The primary rationale for SBA in ICT is to enhance

(b) Pedagogical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e.g. Transforming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ulture, Promotion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Skills Development for e-Learning) ... Use

The ECA Co-ordinator should design an evaluation and appraisal system for the proper assessment of various activities, school clubs, staff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This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0) From initial education to working life – making transitions work,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