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Copied!
15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老師:張 翔 博士

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研究生:黃忠福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2)
(3)
(4)

謝 辭

人生是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歷程,「超越自我」是催促生命向前邁進的動力。讀研 究所一直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因為只有不斷的學習、超越自我,才可以幫助自己、

照顧別人。在研究所二年期間,寬廣了我面對未來人生的視野,課程中自我健康管理,

加深了我對身體的認識。分組報告中讓我學會蒐集、資料整理、報告內容。論文寫作 歷程中,讓我提高了專注力、最重要的是同組夥伴的相互合作及家人的包容,是我最 大的感受,點點滴滴在心頭,如今我完成了,感受到的不只是學習,而是能量的凝聚,

等待重新出發。感謝台東大學讓我再一次學習的機會,在此特別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張翔博士,在論文撰寫期間,不厭其煩的給予指正與鼓勵,亦師亦友的的指導,讓我 有備受尊重的學習,所以在論文撰寫、研究過程中,指導教授張翔博士一盞明亮的燈 塔,讓我有信心、有目標的朝向我要去的方向。

此外要感謝我的二位夥伴;偉雄與秀玲,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三人就像家人一 樣,和諧又愉快。首先特別感謝偉雄,論文撰寫其間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不時的 聯絡及關心我們寫作的進度及指點寫作的方向,總牽著我們的手一起向前,同進同出 的信念,要我們努力,並提供三樓的書房做為我們寫作及討論的地方,還有偉雄夫人 對我們的協助,在此一併感謝,只能說,能跟你同組,真的是幸福。秀玲是一位好媽 媽,每次口考場地整理、點心的準備,可以感受到認真跟用心,口考委員總對我們的 用心讚譽有加。寫作過程中能跟張翔老師、偉雄、秀玲共組一個團隊,是我的福氣,

在此謝謝你們。二年往返關山至台東,感謝我的家人爸爸、媽媽、內人桂花、女兒珮 欣、珮瑄,兒子黃威,對我的包容跟關心。看到你們總是幸福、快樂的生活,才得以 讓我能夠在學習中無憂無慮的完成我的夢想,謝謝你們。我會繼續努力的,因為我們 的「家」是我前進的動力。

完成論文是現階段理想的實現,我將繼續懷抱此熱烈的心去學習、生活,由衷感 謝在這段學習歷程中曾經關心、鼓勵、協助和陪伴我的朋友,真心地與您們分享畢業 的喜悅!謝謝大家!

(5)

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指導教授:張 翔博士

研究生:黃忠福 日期:2013.06.16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相 關研究;研究者以海端鄉地區 60 歲(含)以上之老年人為研究母群體,研究方法採 問卷調查法,立意取樣海端鄉地區 300 位老年人填寫,回收有效問卷 299 份,回收率 達 99% 。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生活品質量 表」等,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

獲得的結論歸納如下:

一、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屬中上程度。

二、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平均得分最高為「人際支持」,最低的是「健康責 任」。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受到性別、年齡、居住安排、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 濟來源、經濟狀況、宗教信仰、職業狀況、自覺健康狀況、病痛困擾等背景因素的不 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三、在生活品質各層面得分最高的是「環境」,最低的是「心理」。在生活品質會受到 性別、年齡、居住安排、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濟來源、宗教信仰、經濟狀況、職 業狀況、自覺健康狀況、病痛困擾等背景因素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

四、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間有顯著相關。

五、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休閒活動參與度最多為「散步」,最少為「慢跑」。 關鍵詞: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品質

(6)

Research on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enior citizens in Haiduan area

Advisor: Seam Chang, Ph.D.

Graduate: Chung Fu Huang M. Ed. Thesis, 201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leisure activity participation,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senior citizens in Haiduan, Taitung. The age of senior citizens were targeted in people who was 60 years old and above. The total number of participants to the survey was 300. Of those, one did not fully complete the survey. For these reasons, reducing the sample size to 299 (n=299), response rate of 99.6%.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one 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the following were main findings:

1. The result has shown that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 the upper standard of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quality of life.

2. The part of interpersonal support had the highest scores in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health responsibility was the lowest sc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influenced by the following backgrounds: gender, age, living arrangements,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conomic status, religion, occupation statu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problem, etc.

3. In quality of life section, the environment had the highest scores and the lowest score was psychological statu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influenced by gender, age, living arrangement,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conomic status, religion, occupation statu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health problem, etc.

4. Represent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the living quality.

5. Walking was the most popular leisure activity. In contrast with that, jogging was not.

The research also shows the most participated activity is “slow walking”, and the lowest, “jogging” by the research matr

Key words: Haiduan area, Senior citizens, Leisure activity,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Quality of life

(7)

目 錄

摘 要 ... I 目 錄 ... III 表 次 ... 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8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0

第六節 名詞解釋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4

第一節 海端鄉地區 ... 14

第二節 老年人探討 ... 16

第三節 休閒活動 ... 19

第五節 生活品質相關理論與研究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5

第二節研究流程 ... 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8

(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6

第一節 人口統計背景分析 ... 4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探討 ... 5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老年人生活品質之差異探討 ... 82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相關分析 ... 99

第五節 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情況分析 ... 101

第六節 綜合討論 ... 10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4

第一節 結 論 ... 124

第二節 建 議 ... 128

參考資料 ... 131

附錄二 ... 136

(9)

表 次

表 1-1 我國人口老化比例表 ... 2

表 1-2 世界各國老化數據表 ... 3

表 2-4-1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現況一覽表 ... 23

表 2-4-2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 27

表 2-5-1 國內老人生活品質研究問題一覽表 ... 30

表 2-5-2 國內老人生活品質研究結果一覽表 ... 32

表 3-4 量表預試信度 (N=30) ... 43

表 4-1-1 背景變項結果描述性統計總表(N=299)... 47

表 4-2-2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分析摘要表(N=299) ... 54

表 4-2-3 不同年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摘要表 ... 56

表 4-2-4 不同居住安排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58

表 4-2-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2-6 不同教育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2

表 4-2-7 不同主要經濟來源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5

表 4-2-8 不同經濟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67

表 4-2-9 不同宗教信仰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0

表 4-2-10 不同職業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3

表 4-2-11 不同自覺健康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75

(10)

... 78

表 4-3-1 生活品質各層面分析摘要表(N=299) ... 82

表 4-3-2 不同性別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t 考驗摘要表(N=299) ... 83

表 4-3-3 不同年齡狀況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4

表 4-3-4 不同居住安排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5

表 4-3-5 不同婚姻狀況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7

表 4-3-6 不同教育程度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88

表 4-3-7 不同經濟來源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0

表 4-3-8 不同經濟狀況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1

表 4-3-9 不同經濟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3-10 不同職業狀況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4

表 4-3-11 不同健康狀況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6

表 4-3-12 不同病痛狀況在生活品質之描述統計及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 978

表 4-4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各層面相關摘要表 ... 990

表 4-5 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情況分析表 ... 1012

(11)

圖 次

圖 3-1 研究之架構圖 ... 36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7 圖 3-3 研究實施流程。 ... 42

(12)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 究。本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 問題,第四節為研究假設;第五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高齡化時代來臨

台灣社會目前面臨的高齡少子化、全球化及知識化的影響。在整個社會產生相當 大的衝擊與影響,生命期的延長是人類在 20 世紀最偉大的成就之ㄧ,係由於壽命增長 所帶來整個社會人口的高齡化現象。這種人口結構的老化現象,是世界一致的發展趨 勢,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皆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為 WHO)的定義,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過人口 7%的國家稱為 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達 14%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達 20%稱之為 超高齡社會(hyper-aged society),1993 年我國總人口數約 2,100 萬人,65 歲以上 人口數達 148 萬人,約占總人口 7.1%,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齡化指標。於 101 年 6 月底我國總人口數已達 2,300 萬人,65 歲以上人口增加為 2,555 萬人,約占總人 口 11%,成長速度不可輕忽。在國人平均壽命方面,2009 年,台灣地區女性平均壽命

(13)

達 82.5 歲,男性為 75.9 歲,平均為 79.01 歲(經建會,2010),我國的平均壽命至 目前持續增加中。唯因 1950 年代出生之戰後嬰兒潮世代即將進入 65 歲,估計到 2015 年老年人口將快速攀升至 294.2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 12.6%,至 2060 年,台灣地區 老年人口將增至 784.4 萬人,為目前老人人口的三倍,老人人口的比率將達 41.6%。

近年來我國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人口數的趨緩,甚至於人口數的負成長,對我國 福利政策及人口老化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儼然高齡化社會已不是我國的問題,已成 為國際趨勢。就國內各區域人口老化比例表如 1-1

表 1-1 我國人口老化比例表

縣 市 人口百分比 縣 市 人口百分比

台北市 12.62% 雲林縣 15.09%

新北市 8.34% 嘉義市 11.00%

基隆市 11.02% 嘉義縣 15.69%

桃園縣 8.26% 花蓮縣 12.55%

新竹市 9.36% 台南市 11.59%

新竹縣 11.07% 高雄市 10.33%

苗栗縣 13.35% 台東縣 13.04%

宜蘭縣 13.08% 屏東縣 12.66

台中市 8.70% 連江縣 9.38%

彰化縣 12.08% 金門縣 12.16%

南投縣 13.60% 澎湖縣 14.39%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10) 製表:研究者

依表1-1顯示,人口老化比例最高為「嘉義縣」、其次為「雲林縣」;人口比例最 低為「桃園縣」。

我國自82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率持續攀升,2011年底

(14)

老年人口已達11.2%,老化指數為76.2%,近10年間已增加32.0個百分點。依此,我 國除了繼續朝向高齡社會(aged society)外,推估到2056年時就可能會增加至37.5

%,甚至於使得台灣迅速成為全球最老的國家。許多人以為人口老化的原因是壽命延 長,使得老年人數量增加,並非如此,可從三個面向探討。其一為台灣的人口轉型是 由日治時期死亡率下降開始,經過世界大戰後人口年齡因死亡率與生育率先後下降而 由幼年化與老化的轉變,至1980年代中期以後,死亡率持續下降,主要人口結構移入 老年。其二則因教育制度大幅擴張使得年輕育齡婦女停止生育,生育率水準掉落至替 換水準以下,兩代間人口不足以替補,又未引入改善人口衰退的機制,人口乃加速老 化。其三原因是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對健康促進觀念提昇,平均年齡提高。

放眼世界各國老年人口狀況,由觀察高齡化社會轉變至高齡社會所需時間可發 現,亞洲國家轉變速度將近為歐美各國之 3 倍,而推估由高齡社會轉變至超高齡社會 所需時間更可發現,亞洲國家轉變速度遠大於歐美各國。如下表為世界各國老化數據 表 1-2

表 1-2 世界各國老化數據表

項 目 時 間 統 計 數 說 明

全球人口 2012年年中 70.6億人 已開發地區占17.6%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 2012年年中 8% 老化指數31 已開發地區 2012年年中 16% 老化指數100 日本 2012年年中 24% 老化指數185 摩納哥 2012年年中 24% 老化指數185 德國 2012年年中 21% 老化指數162 義大利 2012年年中 21% 老化指數150 芬蘭 2012年年中 18% 老化指數113 英國 2012年年中 17% 老化指數94

(15)

加拿大 2012年年中 14% 老化指數88 澳洲 2012年年中 14% 老化指數74 紐西蘭 2012年年中 14% 老化指數70 美國 2012年年中 13% 老化指數65 已開發地區 2012 年年中 6% 老化指數 21

中華民國 2012年6月底

255.5 萬人 100 年同月底增 6.1 萬 人

11% 老化指數 74

南韓 2012年年中 11% 老化指數 69

中國大陸 2012年年中 9% 老化指數 56

新加坡 2012年年中 9% 老化指數 53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 2012年年中 7% 老化指數 25

印度 2012年年中 5% 老化指數 16

非洲 2012年年中 3% 老化指數 7

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處、經建會、美國人口資料局「2012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依據表 1-2,美國人口資料局(PRB)估計,今(2012)年全球年中人口 70.6 億 人,65 歲以上人口約占 8%,其中逾 35%生活在已開發地區;日本、摩納哥、德國、

義大利,每 4-5 人就有 1 人為 65 歲以上,是全球老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我國 101 年 6 月底 65 歲以上人口達 255.5 萬人,相較 100 年同月增加 6.1 萬人,約占總人口數 11

%,低於大多數已開發國家,惟近 40 年來,每 12 年左右老化指數倍增,根據經建會 2012 年至 2060 年之人口中推計估算,2025 年我國人口開始轉為負成長,屆時 65 歲以 上人口將達 20%,老化指數突破 160,是值得關注。

二、生育率下降

最近社會上的熱門議題之一,就是大家愈來愈不想生小孩。台灣育齡婦女的生育

(16)

率從一九八八年的一.八人降低到2003年的一.二人,這樣的少子化現象,引發一系 列的爭議,最主要的論點來自經濟學者:假如台灣維持這樣的低生育率,那麼到了二

○一五年,台灣的絕對人口數將會開始下降。從扶養比例來看,目前我國七個勞動力 人口扶養約一位老人及兩位小孩,直到二○五○年後,這個比例會變成五.七個青壯 人口扶養四.三個依賴人口,到時造成社會的負擔會相當大。

台灣社會人口高齡化的情況,主要呈現在少子化及高齡化兩種現象。在少子化方 面,由於晚婚、不婚、晚育及少育的現象持續發展,2009年台灣地區婦女的平均生育 率已降至1.03(2010估計為1.02),統計為世界最低。依美國人口資料局(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10世界人口資料庫」(2010 Word Population Data Sheet)之 估計值,我國總生育率與香港、澳門皆為1.0人,並列為全球最低(行政院經建會2010)。 2009年,全國出生19.1萬人,(2010)年出生數預估為17.6萬人,呈持續下降中(行政 院經建會2010)。此種生育率趨勢與亞洲鄰近地區、國家相比屬最低,日本、韓國、新 加坡、香港等其下降的最低點為0.90人至1.26人,其後呈現回升的現象。少子化的現 象,形成未成年人數少、成年及老年人人口數多的倒三角形人口結構。對於一個國家 的競爭力、未來的潛力是一個隱憂。由於老人在總人口中的比率增加,老年人口的依 賴比(即65歲以上人口占15至64歲人口的比率)逐漸上升。1960年前,在已開發國家 之老年工作人口與老人人口的比例一直維持6.8:1;至2030年預估將下降至2.5:1,

競爭力低的國家,如何能富裕。

三、老人健康促進與生活品質的提昇

我國老年人高齡化的問題在27年內,快速的成長了一倍;老化速度、壽命延長造 成社會的負擔,使社會因應策略措手不及。因此老年人退休後,增加老年人休閒活動、

養成良好運動習慣、提供足夠及適當的休閒活動場所以提升國人健康適能,改變生活

(17)

型態進而提昇生活品質儼然是國人要重視的課題,也正是近年來國際衛生保健的潮流

(教育部,2006)。許多醫學報告都建議,有規律身體活動的老年人,長期參與有氧 運動和肌肉訓練活動是可以增進個人健康避免提早老化的產生。這些預防性建議明白 指出,老年人應主動從事各類型的運動,美國疾病預防與管制中心建議老年人的身體 運動量為每星期至少5天,每次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每星期3天,每次至 少20分鐘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在10分等級中,如果坐著的分數是0分,盡全力是10分時,

中等強度的身體運動是5至6分,此類運動會增加心跳和加快呼吸。從事運動時,老年 人應該依據個人身體功能與體能狀況設定計劃,隨著時間針對靈活性、平衡性、有氧 運動與肌肉重量訓練等循序漸進的活動方式,來獲得全面性的身體運動。並且應當鼓 勵老年人定期自我監測,了解自身的身體活動狀況及重新評估是否更改計劃,以提高 健康、延年益壽。

近年來國內學者針對有關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相關的學術研究文 獻眾多,研究對象多以都市老人、安養機構及病患眾多;李純華(2005)以高雄縣八 個鄉鎮的社區老人為對象,指出健康促進生活行為是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之ㄧ,並且 認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對生活品質的概述及體認是也有所差異;李宜靜(2006)以屏 東地區427位客家中老年人為對象研究發現男性對抽菸、嚼檳榔行為有顯著差異;「慢 性疾病個數」、「有無運動」和「有無喝酒」做為生活品質的顯著的改變。羅淑美(2008)

以六堆地區銀髮族為對象,研究中銀髮族除了要有健康的身體外,對於自己生活能力 及財務愈能自主,則生活中會擁有較高自尊與安全感、退休者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優於目前仍有工作和無工作者,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就愈好。

銀髮族此時則較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及日漸減退的功能性能力,和配偶子女居住 優於獨居,老來伴和能含飴弄孫享受家庭的溫馨對銀髮族而言能提升其生活品質;配

(18)

方面有「退休金」者,優於「自己有收入」、「靠子女供養」及「社會救助」者。研 究發現建康促進生活型態越好,生活品質就越高。

根據幾位前者研究區域及族群,尚未對原住民族群做相關的研究,因此研究者針 對海端鄉地區老年人為研究區域,以60歲(含)以上為研究對象。身為海端鄉布農族 子女,為瞭解海端鄉地區布農族老年人休閒參與現況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的現況、差異情形,二者相關來研究探討結果,期望能提供給研究單位、原住民鄉鎮 公所及相關機構參考之依據,以作為提升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 品質方面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本研究以海端鄉地區老年人為對象,瞭解海端鄉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的現況,進而討論休閒參與的老年人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 生活品質三者間的關係。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瞭解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情形。

三、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的差異情形。

四、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間之相關性。

(19)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如下:不同背景變項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一、不同背景變項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海端鄉地區老年人生活品質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間是否有顯著相關?

四、瞭解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生活品質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瞭解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現況。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的假設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在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否有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年齡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居住安排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婚姻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5 不同教育程度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20)

1-7 不同經濟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8 不同宗教信仰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9 不同職業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10不同自覺健康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1-11不同病痛困擾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是否有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齡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3 不同居住安排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4 不同婚姻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5 不同教育程度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6 不同經濟來源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7 不同經濟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8 不同宗教信仰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9 不同職業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10不同自覺健康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2-11不同病痛困擾狀況之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生活品質有顯著差異。

三、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間是否有顯著關係。

四、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是否有顯著關係。

五、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在休閒參與是否有顯著差異。

(2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研究地區;本研究以海端鄉地區老年人為研究區域。研究取樣對象;以海端鄉地 區(6 村、15 部落)60 歲(含)以上的老年人。研究內容;旨在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與生活品質、差異情形及二者間的關係、瞭解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情況。

二、研究限制

就研究區域而言,本研究區域為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因區域性、人力、族群區別 及時間上的限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國各地的老年人,但可作為原住民鄉鎮地區 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提升的參考。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海端鄉地區老年人

居住在海端鄉地區的老年人稱之。我國立法院在1997年6月18日修正公佈之老人 福利法中第一章第二條規定: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之人。本研究分析探討海端鄉地 區老年人,惟因海端鄉地區老年人65歲以上人口少及原住民平均年齡較低,且依據國 民年金97年10月1日開辦之原住民敬老福利生活津貼暫行條例第二條規定,年滿55歲

~65歲間的原住民,可領取生活津貼;以此本研究採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年滿60歲(含)

(22)

以上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海端鄉有六個村十五個部落,依序為加拿村,(加平部落、

加和部落、加樂部落)坎頂村(坎頂部落、紅石部落)海端村(海端部落、下部落、

瀧下部落、初來部落、新武部落)廣原村(錦屏部落、龍泉部落、大埔部落)霧鹿村

(霧鹿部落、下馬部落)利稻村,全鄉總人口數4391人,60歲以上老年人總計:457 人,男性人數為199人,女性人數為258人(台東縣海端鄉戶政事務所提供)。為配合 問卷的調查抽樣對象,將界定海端鄉地區60歲(含)以上的老年人,能自填或願意訪 問填寫者為對象,及其親朋好友為主要取樣對象,取樣300人,採分層叢集取樣作為 研究調查對象。

二、休閒活動(Leisure activities)

休閒(leisure)其涵意是為廣泛的意思,其包含休閒(leisure)、休閒活動 (leisure activity)、遊憩(recreation)以及休閒運動(recreationalsport),此四者 關係是密切的。「休閒」是滿足生存及維持生活之外,可以自由裁量運用的時間、從 事自己喜愛的活動;是一種理念上的自由狀態,和精神上的啟蒙。休閒活動的定義因 學者的研究取向而有表達各不同的觀點。個人認為,能在閒暇、自由的時間內,自由 選擇安排從事的心情愉快的動、靜態活動,以達到健康和樂趣的生活方式。Murphy(1974) 整合許多學者、專家對休閒的看法,提出六種休閒觀點:

(一)自由支配的時間論(discretionary time)-休閒是在完成工作及其他維持生存 活動之外的部份時間。

(二)社會工具論(social instrument)-視休閒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或功能。

(三)社會階層論(social class, race, and occupation)-認為休閒與社會階層有 密切的關係,即與職業、社會聲望、教育程度等因素有關。

(四)古典休閒論(classical)-視休閒為一種自由的心理狀態。

(23)

(五)反功利論(anti-utilitarian)-休閒本身即目的。

(六)整體論(holistic)-休閒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充塞於生活的各個層面 中。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定義,參照美國健康教育與促進術語聯合委員會

( 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Terminology , 2001)

的定義,其中所收錄的健康生活形態( healthy lifestyle)一詞的定義是:「可將個 人生活品質極大化,並可降低對於負向健康結果易感受性的行為型態」。此定義認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功能不僅能促進健康,並能提昇個人生活品質。而Walker , Sechrist & Pender . (1987 ) 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定義為「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 康水準、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多層面的自發性行為和認知」。而此定義中,更將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擴及個人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精神層面。操作性定義:本研究的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為個人維護或促進健康及滿足與其能自我實現的認知與行為,並非 疾病預防或減少、避免及去除已存在的危險性行為。健康促進的行為包括規律性運動、

休閒活動、休息、適當營養、壓力減少活動、以及發展社會支持系統(Pender, 1985, Palank, 1991);(陳美燕等1997)。

四、生活品質 (Quality of Life)

概念性定義:生活品質是「個人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滿意的,以及個人在生理 及物質上的安寧狀態 ,與他人有良好關係,有能力參與社交與社區活動,及個人能不 斷成長並實現理想,能擁有自己的娛樂活動」Burckhaddt(1985);楊怡君等(2002)。

研究著認為生活品質就是需求快樂或滿足的快樂,而快樂基本含意是需求和滿足間的 平衡,通常需求愈被滿足,愈感快樂而生活品質較佳。

(24)

操作性定義: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生活品質是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系統中,

對於自己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各方面的感受程度,當中包含個人在生理健康、

心理狀態、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以及環境六大方面」,此定義強調多層面 的概念(multidimensional concepts)及個人所處環境中主觀感受的重要性。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在本章節中研究探討主題;以國內外相關理論加以整理、分析、歸納與比較,作為本 研究理論基礎與研究工具之依據。本研究文獻探討分為六節,第一節為海端鄉簡介;

第二節為老年人探討;第三節休閒活動;第四節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理論及研究;

第五節為生活品質相關理論及研究。

第一節 海端鄉地區

一、海端鄉簡介

18、9 世紀間,部分布農族人為尋求新獵場從南投東埔村遷移往東部山區方向,

越過中央山脈到東部拉庫拉溪流域定居(現花蓮縣卓溪鄉一帶),其中部分族人再南 下越過的新武呂溪流域建立部落,就是現在聚落的海端鄉。清代文獻記載,當時就已 有新武洛、里瓏山、丹那、大里渡等社名。在日據時代,西元 1922 年日本人即設為台 東廳關山郡蕃地─海多多灣(音譯),由海道端警察駐在所管轄,隸屬台東廳里瓏支 廳(昭和 17 年,西元 1942 年改為關山郡,即今臺東縣關山鎮)。台灣光復之初,仍 隸屬臺東縣關山郡,歸里瓏鎮治理,旋即於民國 35 年 4 月 1 日自關山析出,改設「海

(26)

端鄉」迄今。

海端,指今鄉公所所在地海端村,布農語原稱 haitotowan(現名 haiduan),意 指三方為山所環繞、一方為開口之地形,其地正當新武呂溪出中央山脈轉向南流,進 入花東縱谷之處,宛若兩山間之缺口。本鄉為臺東縣所轄五個原住民鄉之一,鄉內約 95%為原住民,以布農族為主,次有少數排灣族、卑南族、泰雅族、及阿美族等;另約 5%為非原住民,包括外省人、客家人及閩南人。(資料來源:海端鄉公所)

二、關於布農族

布農族是原住民族十四族之一,人口約五萬人,以目前人口數在原住民族群中排 列於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之後,排列第四。布農族群以狩獵維生,居住於中央山 脈兩側,活動力最強,移動最頻繁的族群,對高山氣候最能適應,是典型的高山民族,

由於其足跡踏遍整個中央山脈,因此有「中央山脈守護者」的美譽。故又稱為「高山 的縱橫者」(霍斯陸曼〃伐伐,1997)。布農族人對於自然界的威力興變化十分敬畏,

產生了許多的忌諱、巫術、神話、祭典等宗教性行為。布農族沒有最高信仰的神, 其 宗教特性是泛靈信仰與繁複的農業儀式和生命禮儀。

目前布農族分佈於南投、花蓮、台東及高雄等四縣的信義鄉、仁愛區、卓溪鄉、

萬榮鄉、海端鄉、那瑪夏區及桃源區等八個鄉區,共計六十四個村落,布農族共分為 六個社群,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蘭社群

(takupulan)。布農(bunun)為「人」的意思,根據前人傳述,布農族人很早就居 住在台灣本島,由於深居高山中,並不清楚還有其他族群存在,認為自己是「唯一」

的人,並以「人」自稱。布農族的生活方式以農耕、狩獵為主,以宗教為導向,宗教 文化就是生活文化,是布農族部落社會組織的動力和寫照。布農族沒有文字文獻記載,

但擁有罕見的畫曆,布農族人依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農業季節與周圍的環境經驗,訂

(27)

定生活的曆法和原始字畫,成為台灣原住民各族中獨特一幟擁有自己所謂「文字」語 言的族群。

第二節 老年人探討

不同的領域的學者專家對於老年人有著不同的定義。由於生命的周期是一個漸變 的過程,壯年到老年的及健康不健康分界線往往是很模糊的。有些人認為做了祖父祖 母就是進入了老年,有的人認為退休是進入老年的一個標誌。一般來講進入老年的人 生理上會表現出新陳代謝放緩、抵抗力下降、生理機能下降等特徵。頭髮、眉毛、鬍 鬚變得花白也是老年人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對老年人的定義為65歲以上的人 群。老年人,英文詞彙是 the elders 或older adults。我國公教機構退休限齡為65 歲,勞工階級退休限齡則為60歲,自願退休年齡各為60、55 歲,「老人福利法」最初 施行時規定70 歲以上為老人,享有與特殊法定權益,隨後在民國86年修法改定老人起 始年齡為65 歲(徐立忠,1989;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2004;老人福利法,

2007),與世界各國現況相符。古代人類平均壽命,比現在社會低,古代人類50歲長 者稱為老人,因此有「人生七十古來希」的說法。老年人最顯著特徵之一「老化」

(biological aging),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生理發展過程。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1995)曾提出老化是由於年齡增長,而使身體開始產生結構組織、感官能力、心跳 速度和細胞組織等方面的改變,導致功能的減退,(引自蔡坤良,民92)。老化並非 是疾病,但隨著老化所帶來的生理功能衰退、日常獨立自理能力的降低,生活角色由

(28)

照顧者成為被照顧者等一連串的改變,卻常令老年人產生憂慮心情,甚至引發憂鬱症。

一、老年人健康現況

由於近年以來臺灣社會變遷快速,人口老化速度日趨嚴重,人口高齡化相關議題 備受各界關注及討論,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我國於民國 106 年老年人口比率將超過 14%,進入高齡化地社會,政府必須掌握各項老人福利措施及規劃是否能因應現階段及 未來的需求,以及不同構面之老人福利措施是否被落實,內政部(2007)的統計資料 顯示,有 76.06%的老人罹患慢性病。衛生署(2007)發佈統計九十四年六十五歲以上 老人的前五大死因分別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和肺炎;前五大 死因四項是屬於慢性疾病。衛生署保健處(1999)表示威脅國人健康及生命的傳染病,

已幾乎完全加以控制,取而代之的是慢性疾病及退化性疾病,以海端鄉老年人為例;

海端鄉衛生所(2012)統計老年人平均病症為:高血壓、糖尿病、退化性關節炎、高 血脂(三高)等。依目前國人老化人口增加情況顯示,增加的社會負擔、會影響國人 的生活品質。對老年人而言,空餘時間充裕,進一步研究探討,該如何充分的運用時 間來達到身心健全及良好的社會適應,使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能得到改善,相對的減 低醫療成本負擔,這是現今社會的重要課題。因此,成功改善的老化問題,主要泛起 老年人的意識,要有健康的生理、心理與良好社會適應,並要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未 來。

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必然都會從原來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奮鬥一生至其年 老,累積相當的財富,或有子女供養,或在社會扶助下,物質生活不虞匱乏,心情卻 常是悶悶不樂,易引起心理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此時不知如何妥善安排、調整自我生 活的人,在生活的節奏、內容型態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生理、心理會產生波動,滋

(29)

長了衰老感和孤獨感。老人需常常面對配偶、友人的生離死別,子女棄之遠離或獨居 等實際問題,心理將需要更大的調適,事實上老年時期必須面對許多的「失落」,不 管是健康、人際關係轉變、死亡或其他各種失落,此失落經驗常會引發個人的低落情 緒,然而老年人常常只能接受並自行調適,調適佳者,有良好的生活適應,但調適不 良者,往往引發各種身心問題,影響到個人的家庭生活及社會生活,造成更多的社會 問題。以上致使老年人心理失調的消極因素,如果任其發展,必然會給老年人的身心 健康帶來危險。研究發現老人的心聲是:恐懼疾病、擔憂收入、期盼親情、需要悅樂。

若政府能結合民間力量,滿足老人需要,那老人即可悠遊在黃金歲月中(蔡漢賢2004)。 認為老人有四大需求:

(一)收入安全:養老計劃提早安排,從儲蓄、投資、信託、買保險、子女奉養、「跟 會」等方式用心經營。另配合政府老人福利法第十六條明訂:「老人經濟生活保 障,採生活津貼、特別照顧津貼、年金保險制度方式的規劃實施」,做調整規劃。

(二)身心康寧:預防病痛觀念的建立,遇病痛要提早診治,並調適生理與心理會相互 影響,以氣功、運動、食補、藥膳來強身,用哲學的認知或宗教的認同,來排除 心理壓力;敞開胸襟,擴大視野,學習從哲學來體察生死、宗教的解脫來看破死 亡,並可預寫「遺言」清楚表白自己心願:有「善終關懷」靠安寧照顧來貫徹,

如此走得尊嚴。

(三)居養有處:政府應維持每一家庭必須的資源,協助有完整的家或替代性的家。老 人建築設計需顧及行動需求,日用品的開拓宜提升品質。

(四)悅樂人生:須學會「自得其樂」,最好能主動助人、服務他人、當志工。

(30)

第三節 休閒活動

休閒活動字義源自於拉丁文字recreation,是有恢復與重建之意,字的概念原是 創造(re-creation)創造全新的自我。所以休閒可說是個體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在一 切必要之事都處理完畢後剩餘的時間所從事的各項活動,都可被視為休閒活動。

Maclean(1985)指出休閒是一種自由的、可以任意裁量及選擇的時間。從學者提出之理 論可得知,休閒活動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依照不同的風俗而有各式不相同的方式,但 其主要觀點都是以滿足個人放鬆為目的。因此,休閒應具有多面及多樣性,不僅需要 時間,更是一種需要經驗和學習的動、靜態活動。

一、休閒(Leisure)的定義:

休閒(Leisure)的定義:因各個學者不同而各異。休閒一詞源自於拉丁語中的 Licere,係指被允許的意思,在字意上是指不被佔用而可供休閒、遊憩的自由時間

(Kelly,1990)。世界休閒遊憩協會(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 Association)

將休閒定義為「工作或營生以外可自由運用的時間」。(張鐸嚴,1999),而Kraus

(1990)將休閒歸納為內心層面的需求。(尹邦智,2005)更認為是一種社會階層的 符號、強調休閒與工作呈現對立狀態,且表示休閒是一種活動的形式。以工作為中心,

強調休閒是工作之餘的時間,可以從事或投入與工作不相同的事物,所獲得的自由解 脫感受Parker(1983)。休閒可隨個人喜好及自由地支配時間從事不同形式的活動,

是一項選擇性的活動(沈易利,1995)。而且,休閒可以讓自己運用閒暇時間重新重 建、補充及再儲蓄精力,使人恢復自我以便再投入 工作中(陳欣宏,2004)。Murphy

(1974)就休閒提出以下六種定義:

(一)休閒是自由運用的時間(discretionary time):休閒是在一個工作決定的循

(31)

環中或在滿足生計與工作的要求之餘,所剩餘的時間。

(二)休閒是社會工具(social instrument):休閒是一種達到社會目的的方法, 例 如對病情作治療,或對於社會參與、技術發展以及履行社會功能等的入門。

(三)休閒是社會階級、種族及職業(social class, race & occupation):休閒 係由社會與世襲的遺傳因素來決定。這個決定的模式,已經成為許多預測社會 參與的研究基礎,是一個社會學上的假設。

(四)休閒是古典(classic):休閒是一種自由的狀態,一種「靈魂的狀況」,及 一個很少被達成的目標。

(五)休閒是反功利主義(antiutilitarian):休閒本身就是目的,不是工作的副 產 品,它還是一種自我表現與自我履行的滿足。

(六)休閒的整體論(holistic):在任何地方、任何活動都可以找得到休閒。為了 取得以體驗品質為基礎的定義,工作與休閒活動的區別已經被模糊。Murphy 的 前提是,真正的休閒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可以提昇個人的自由。研究者認為 休閒是一種無外在牽絆的活動,透過休閒獲得內在心靈的體驗及外在的自我實 現。所以,休閒是對生理及心理能達到愉悅狀態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休閒活動的意義

休閒活動的涵義極為廣泛,它是以追求快樂、享受身心健康為基本要求,並藉由 實現而得到喜悅與滿足;其不限定是休養、散心的活動,是經由自發的學習、經驗的 累積,而創造出豐裕的人生。Russell(1982)認為休閒活動為一種感覺勝過一種經驗,

是人類行為後的產物,個人可以透過親自參與的過程中,讓個人感到有活力、興奮、

快樂、榮譽、休閒、娛樂及有創造力或充實的感覺。李明宗(1988)認為休閒活動係 任何型態之有意義享受,其可能於任何時間或任何地點發生,只要個體認為該活動對

(32)

其而言是具遊樂性的即可。因此,沈易利(1995)將休閒活動定義為:工作時間外,

透過人們自願與意識的選擇,去參與一種可提供自己歡樂與滿足,並具有養生性的活 動。林國順(2005)則認為休閒活動的定義應包括下列四點:

(一)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係指生計以外的時間。

(二)是出自於自發的意願,而且不求任何物質上的報酬。

(三)可使精神達輕鬆愉快的狀態。

(四)是自由選擇喜愛的活動,而且又能樂在其中。

綜合上述的理論,每個人因主、客觀生長環境不同條件情況下對休閒活動的定義 所注重的觀點而各有所不同,研究者認為休閒活動是一種全面的社會行為,並具多樣 性及普遍性,透過社會活動的參與達到生理與心理的平衡,使個體獲致身心的滿足狀 況。

(33)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意涵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是指個人為了維持或促進健康 水平、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的行為和知覺 (Walker,Sechrist &

Pender,1987)。它不只是個人的健康責任,也包含了社會文化層面的健康行為(Palank, 1991;李純華2005)。1974 年加拿大衛生福利部長Lalonde 以非傳統醫學的觀點,將 國民致病及死亡的因素歸納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影響為:(1)行為 因素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2)生物性因素;(3)環境的危害;(4)現有醫療體系 不健全(高毓秀,2001a)。其中又以生活型態佔43%的影響力最大Walker, Volkan, Sechrist 及 Pender(1988)針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評估項目,將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分為六個因素來探討:

(一)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包含生活有目的、朝個人目標發展、對 生命樂觀、有自覺及正向成長的感覺。

(二)健康責任(health responsibility):包含能注意自己的健康、與健康專業人員 討論 健康保健、參加有關健康保健的活動等。

(三)運動(exercise):能從事有規律性運動或休閒性活動等。

(四)營養(nutrition):包括日常飲食型態、食物的選擇等。

(五)人際支持(interpersonal support):指能發展社會支持系統;如有親密的人 際關係、與他人討論自己的問題、花時間與親密的朋友共處等。

(六)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包括睡眠、放鬆自己、運用減輕壓力的方

(34)

綜合學者的觀點,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以健康促進為導向以達到更健康狀 態,積極努力培養的主動之行為模式,不只是預防的行為,其評估內容包含壓力處置、

維持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及健康責任、適當的營養及規律性的運動。

二、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Walker, Volkan, Sechrist 及 Pender 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評估工具很多,國 內外學者運用於各個不同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方式上可分為如下:以一般大 眾為對象(林女理、2002;宋素真,1997;李淑茹,2006)、如以大學生為對象(黃毓華、

邱啟潤,1996;葉琇珠,2003;林美聲,2004;王月琴,2005;賴妙純,2003)、以職 場員工為對象(高毓秀,1999)、以病患為對象(鍾寶玲,2002)、以護理人員為對象(陳 美燕、廖張京隸、廖照慧、周傳姜,1994;鄭小玉,2005;曾如敏,2004), (羅淑美 2008)等五種不同職場對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針對國內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的研究現況研究如表2-5-1

表 2-4-1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現況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現 況

張彩秀 2002 台中縣中老年人中老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 自覺健康狀態之關係

湯慧娟 2003 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 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

劉劍華 2002 社區健康營造之老年人其社區餐與程度及健 康促進生活方式對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

鍾寶玲 2002 老年糖尿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

(35)

表 2-4-1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現況一覽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現 況

馬懿慈 2003 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極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

洪麗娜 2003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安養機構老人健康促進行 為之探討

羅淑美 2008 六堆地區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 質之研究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彙編整理

在 Pender(1996)修正模式中,人口學特性和先前的經驗列為重要因素,其中包 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許多研究指出「性別」是促進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因子

(王瑞霞,許秀月,1997)。研究結果顯示(湯慧娟,2002;鍾寶玲,2002;劉劍華,

2002),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式男性高於女性,在分層面上「運動」、「壓力處理」

及「健康責任」等均是男性優於女性。

在年齡方面:由許多研究結果發現年齡愈大者的健康促進行為愈好(王瑞霞、許秀 月,1997;馬懿慈,2003),指出老年人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式之總分平均高於中年 人及年青人,即老年人比起年齡輕者有較佳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式,研究更進一步 指出「年齡」在運動分項執行上年紀愈老得分愈高,在營養分項之執行上亦是愈年老 得分愈佳。

在居住狀況方面:與配偶同住者,心理健康、睡眠型態和自我照顧行為均優於擴 大家庭(王瑞霞等 1997)。與家人同住之老年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式較獨居者佳 (蕭冰如等 1998)。不同居住狀況在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表現並無差異(鍾寶玲

(36)

2002)。

在婚姻狀況方面:他人的生活型態方式,可參與健康促進之生活型態,即家人、

朋友等參考團體的健康態度及行為,是個案行為及生活型態的增強因素,因此,有家 人及朋友的鼓勵及作伴是老年人執行健康康行為或態度的重要因子(Pender1996;湯慧 娟(2002)。

在教育程度方面:蕭冰如(1997);湯慧娟(2002);鍾寶玲(2002);劉劍華(2002);

馬懿慈(2003),研究發現識字者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式較不識字者為佳,教育程度 愈高其健康促進行為愈多。Duffy(1988);馬懿慈(2003)以 262 位 35-65 歲婦女為研 究對象,發現高中以上的人,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情形較高中以下者為佳。此外 教育程度高者自我實現、健康責任執行較多。

在經濟狀況方面:劉劍華(2002);鍾寶玲(2002) ) ,研究發現較高收入者執行較 多健康責任、運動、自我實現行為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另外,王瑞霞等(1997)則發 現高社經狀況的社區老人執行較多心理健康及自我照顧行為。

在經濟來源方面:劉劍華(2002);鍾寶玲(2002) ) ,研究發現較高收入者執行較 多健康責任、運動、自我實現行為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另外,王瑞霞等(1997)則發 現高社經狀況的社區老人執行較多心理健康及自我照顧行為。 王秀紅等(1992)以 203 位居住都市型態及 256 位居住鄉村型態的社區婦女為對象,發現客家籍、教育程度愈 高者,社經地位較高及有配偶者,愈能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陳美燕、廖張京隸(1995) 針對桃園地區 197 位護理學生與 209 位護理人員作調查,結果發現年齡與教育程度是 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因素,年齡愈大、教育程度愈高、工作年資愈久及無子子女 者執行情況愈佳;另外鍾寶玲(2002)以高雄市社區 65 歲以上之糖尿病患者 125 位為研 究對象指出,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居住狀況等特性,對於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的執行會有顯著的差異。王秀紅曾以台灣鄉村三種族群老年婦女為對象研究發

(37)

現,閩南族群婦女的年齡愈輕、教育程度愈高、與他人同住者其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愈 好;客家族群以教育程度高者、慢性健康問題較少者執行的較好;原住民婦女與他人 同住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馬懿慈(2003)以嘉義縣民雄鄉 65 歲以上的 170 位社 區老人為對象,發現年齡、教育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現正相關。

表 2-4-2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結果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結 果

張彩秀 2002 1.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自覺心理健康感受」呈 正相關。

2.性別、社會、經濟、地位、每日活動度可改變 的程度較少。

湯慧娟 2003 1.高雄市老年人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於中 上。

2.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整體而言男性優 於女性且居住及婚姻狀況會受配偶是否健在 之影響。

3.受過教育且自己有收入者有執行健康促進之 正向行為。

劉劍華 2002 1.社區老年糖尿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由高至 低依序身體活動、人際關係、營養、心理安適

暨健康責任等生活型態分量表。

(38)

表 2-4-2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結 果

2.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居住狀態、自 覺健康狀況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的得分 有顯著差異。

3.男性、受過高等教育者、社經地位高者、整體健 康自評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得分顯著高 於女性及不識字、低社經地位、整體健康自評差 者。

鍾寶玲 2002 1.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著,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由 高至低依序為身體活動、人際關係、營養、心 理安適及健康責任等生活型態分量表。

2.不同性別、教育程度、社經地位、居住狀態、

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量表的得分有 顯著差異。

3.男性、受過教育者、社經地位高者、整體健康 自評良好或普通者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 得分顯著高於女性、不識字、低社經地位、整 體健康自評差者。

馬懿慈 2003 1.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營養得分最

(39)

表 2-4-2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結 果

高,健康責任最低;社區老人對健康自評的結 果以差居多。

2.年齡、教育程度是影響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相關因素:與自覺健康狀態呈現顯著正相關。

洪麗娜 2003 1.平常健康問題主動找健康專業人員討論階段會因 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定期閱讀或看有關健康的報章雜誌、書籍或電視 階段分佈會因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羅淑美 2008 1.銀髮族除有健康的身體外,對於自己生活能力及 財務 愈能自主,則生活中會擁有較高自尊與安 全感。

2.退休者執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優於目前仍有工作 和無工作者。

3.銀髮族自覺健康狀況愈好,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也愈好。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彙編整理

(40)

藉由以上文獻得知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狀況、配偶之有 無、社經地位及居住情形等人口學特性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關。在不同背景變項 中,歸納、蒐集國內研究文獻資料發現這些研究中,人口學特性對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是否達顯著差異或具有預測力,依各方研究者,因研究統計、採樣方式、區域劃 分、城鄉地理位置、問卷…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第五節 生活品質相關理論與研究

生活品質是廣泛的主觀感受,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自己過得好不好。用何種方式 評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目前無確切定論,要整合既有各種研究的結果時也困難重 重,因為生活品質是很抽象的概念,通常是參考每位研究者在眾多與健康相關的構 念ealth-relatedconstructs)之中選取哪幾項作為檢視的變項,其中普遍被選用的 指標有一般健康狀況、身體、心理與社會功能等。因此,本研究生活品質的定義應 採實用取向,最能完整反映老年人身心狀況的適當工具加以測量。本研究將以Short Form36 量表台灣版測量老年人生活品質,此在國內學界使用多年,已有國內常模,

有穩定信度與效度。

一、 生活品質相關研究

生活品質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健康功能狀態、社經狀況及家庭四大項,其中 以生活滿意度與生活品質最有顯著的關係,應以之為主,相關研究中也發現老年人的 婚姻美滿、與家人同住、經濟能力越好、自覺健康狀態良好、日常生活能力越強者,

(41)

其生活品質之滿意度越高Ferrans&Powers(1992);李純華(2005)。高齡者在生理上 機能退化、慢性病的影響,心理上面臨調適的問題,容易導致失能的現象,再加上缺 乏資源配置、人力運用及環境之保護,可能使之生活陷入不安全、生活品質低落的情 形劉淑娟(1998)。就依目前國內學者針對老年人生活品質之問題探討之研究如表 表 2-5-1 國內老人生活品質研究問題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問 題 蘇美文 2004 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因素之研究。

蔡蜜西 2004 新竹地區居家老人時間運用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謝瓊慧 2004 社區老年婦女的健康狀況、家庭功能、與生活品質 之相關性探討。

李純華 2005 社區老人健康行為與生活品質之研究。

陳嫣芬 2005 社區老人自覺健康狀況、身體活動和生活品質之研 究質之探討-以屏東地區為例。

蔡詠琪 2006 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

羅淑美 2008 六堆地區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 質之研究。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彙編整理

(42)

經過研究發現老年人對未來生活之期望方面,期望年老後安心生活佔33.7%為最 高;且在期待有一些儲蓄的生活及擁有現代化設備生活增加了至少5.0%,顯示未雨綢 繆與提昇生活品質已漸為國人重視(內政部,2000)。所以過去將重點置於增長壽命,

在今日平均餘年增加之際,反而更須著重於生活品質之評估提昇。就生活品質影響因 子而言,Ferrans & Powers(1992);李純華(2005)的研究結果指出,高收入者在 生活品質得分較高,家庭責任承擔力、生活標準、居住狀況有顯著關係。林瓊華(2002)

以台北市士林區45-60 歲更年期婦女203 人研究發現:有工作、與先生同住、每月支 配金錢愈多、社會支持愈高,教育程度愈高、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呈正相關。趙安娜

(2002)研究結果亦是如此。

有關生活品質量表,國內常見生活品質測量工具包括以健康為導向的 Short Form36 量表(簡稱SF-36 量表),SF-36 量表是評估與功能和安寧狀態之基本人類需 求的健康概念(Ware,1987;楊怡君等,2002),它適用於所有的年齡層、疾病別與治 療。

中國人健康量表(CHQ-12),是針對病患或照顧者之生活品質量表,由 Ferrans

&Power 於 1985 發展出;另外針對整體生活品質測試的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量表 (WHOQOL-100)。WHOQOL-100 問卷內容可分為六大範疇,24 個層面,包括:生理範疇、

心理範疇、獨立程度、社會關係、環境、心靈/宗教/個人信念。之後又發展出簡明版 問卷 (稱做WHOQOLBREF),從24 個層面各選出一個題目,又從一般層面中挑選出兩題 分別與整體生活品質和一般健康相關的題目,共計26 題,將獨立程度併入生理範疇,

心靈/宗教/個人信念併入心理範疇,簡化成四個主要範疇:生理健康範疇、心理範疇、

社會關係範疇、和環境範疇。

本研究問卷採羅淑美(2008) 六堆地區銀髮族健康促進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 研究改編自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於1997年取得台灣版本的發展

(43)

權,內容除依照WHOQOL 研究總部的規定選入全球共通的HOQOL- BREF 的26 個題目外,

還加上了「飲食」和「面子」等兩個本土性層面的題目。The WHOQOL Group(1998)強 調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簡明版量表 (WHOOQL-BREF)不只是測健康部份的生活品質,

還含蓋一般其它方向性的生活品質,有多文化背景測試過程,是可被用來做跨族群評 估用。故本研究採用「生活品質之量表」做為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生活品質」之 研究測量工具。而在不同背景變項中歸納,現有蒐集到國內研究文獻,資料整理如2-5-2 表:

表 2-5-2 國內老人生活品質研究結果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結 果

蘇美文 2004 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因素,主要是經濟狀況、當 覺得孤獨寂寞,是否能從做的事中得到樂趣。

蔡蜜西 2004 客家籍不識字已婚居多。一個月主要支配金額500 到10000 元。影響老人生活品質最重要的變項是:

老人教育程度、金錢支配及健康情形。

謝瓊慧 2004 整體生活品質,屬於中上程度。自覺健康狀況與生 活品質呈正相關,生理困擾及自覺健康狀況為預測 生活品質之重要因子,家庭功能之溝通、自覺健康 狀況、家庭功能之情感涉入、及教育程度,可預測 整體生活品質。

(44)

表 2-5-2 國內老人生活品質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結 果 李純華 2005 經濟狀況不同,其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性別、教

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及經濟狀況不同,經濟狀 況、職業、年齡及教育程度可預測社區老生活品質。

陳嫣芬 2005 自覺健康狀況屬於中上程度,主要影響因素為年 齡、教育、居住、經濟狀況與疾病罹患率。生活品 質屬於中上程度。在四個範疇中,以社會關係範疇 之得分最高,最低分者是為生理健康範疇,整體生 活品質主要影響因素為,經濟狀況、每月生活費、

經濟來源、職業狀況、生活照顧者、疾病罹患率,

以及整體健康自覺狀況。

蔡詠琪 2006 整體生活品質預測模式,變項中「年齡」、「每月 可支配金錢」、「慢性疾病個數」、「有無運動」

和「有無喝酒」為整體生活品質的顯著預測因子,

均有顯著預測力。

羅淑美 2008 銀髮族此時則較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情況,老來伴 和能含飴弄孫享受家庭的溫馨對銀髮族而言能提升 其生活品質;教育程度高,生活品質較高;經濟來 源方面有「退休金」者優於「自己有收入」、「靠子 女供養」及「社會救助」者。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彙編整理

(45)

以上各學者研究文獻得知基本資料;性別、年齡、籍貫、教育程度、婚姻狀況、

收入、有無配偶、社經地位及居住情形等人口學特性與生活品質有關。從不同背景變 項中所歸納、蒐集國內前輩針對生活品質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發現從這些研究資料中,

人口學特性對生活品質是否有顯著差異或具有預測力,依各方研究者,依統計、採樣 方式、區域劃分、城鄉地理位置、問卷…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 究,以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休閒參與現況,分析不同 背景變項對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差異情形及二者間的相 關性,採用調查研究法,利用問卷蒐集量化資料,並分析及整理結果。本章內容共分 六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流程;第三節:研究對象;第四節:研究工具;

第五節:問卷實施過程;第六節: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海端鄉地區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之關係,依據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綜合文獻探討與分析;以架構如圖 3-1,其中研究變項包括背景 變項(性別、年齡、居住安排、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經濟來源、經濟狀況、宗教信仰、

職業狀況、自覺健康狀況、病痛困擾狀況)。促進生活型態(自我實現、健康責任、人 際支持、運動、壓力處理、營養)。生活品質(生理、心理、社會、環境);休閒活動

(散步、慢跑、打獵、打槌球、親子活動)等,本研究架構主要是依據文獻探討之統整,

其主要目的在探討各變項間之關係。

(47)

自變項 依變項

3-1 研究之架構圖

生活品質 1.生理 2.心理 3.社會 4.環境

休閒活動

1.慢跑 2.打獵3.打槌球 4.散步 5.親子活動

背景變項

1.性別 2.年齡

3.居住安排 4.婚姻狀況 5.教育程度 6.經濟來源 7.經濟狀況 8.宗教信仰 9.職業狀況 10.自覺健康狀況 11.病痛困擾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1.自我實現 2.健康責任 3.人際 支持 4.運動 5.壓力處裡 6.營養

(48)

第二節研究流程 圖 3-2 研究流程圖

選用研究工具 研究動機與背景

文獻蒐集、整理

 健康促進生活相關文獻

 生活品質相關文獻

 休閒活動相關文獻

確定研究問題

建立研究架構

 徵詢研究工具同意書

 編制、修訂問卷

 問卷預試信效度統計

 完成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施測

問卷回收與編碼

資料處理與分析

統計結果

討論、結論及建議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以居住海端鄉地區60歲(含)以上之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海端鄉地 區所屬的六村(包括加拿村、崁頂村、海端村、廣原村、霧鹿村、利稻村)之老年人 統計人數為母群體。本研究因時間、經費、人力上的限制及不同生活文化差異上之影 響,以各村老人日間關懷站、各村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友及其親朋好友,能識字或意識 清楚、表達能力佳者,來填寫問卷或同意接受訪談者為對象,採取分層叢集取樣選取 調查對象。背景變項特質研究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居住安排、婚姻狀況、教育程 度、經濟來源、經濟狀況、宗教信仰、職業狀況及自覺健康狀況、病痛困擾等因素分 析。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問卷內容

本研究採問卷採用羅淑美(2008)六堆地區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調查問卷。並依研究需求將問卷修編為(海端鄉地區老年人休閒參與健康促進與生活 品質之研究)內容包含三部份,第一部分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第二部分為生活 品質量表。第三部分為基本資料。收集實證資料進行分析,來檢定本研究所提出之假 設。

數據

圖 3-1 研究之架構圖  ................................................ 36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表 2-4-1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現況一覽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現 況  馬懿慈         2003        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極其相關因素之 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  洪麗娜         2003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安養機構老人健康促進行 為之探討  羅淑美         2008        六堆地區銀髮族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品 質之研究  資料來源:由研究者彙編整理  在 Pen
表 2-4-2 國內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研究結果一覽表(續)  研究者       年份                       研  究  結  果            高,健康責任最低;社區老人對健康自評的結 果以差居多。     2.年齡、教育程度是影響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 相關因素:與自覺健康狀態呈現顯著正相關。    洪麗娜      2003             1.平常健康問題主動找健康專業人員討論階段會因 教育程度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2.定期閱讀或看有關健康的報章雜誌、
表 4-1-1 背景變項結果描述性統計總表(N=299) (續)        背景      分類      人數           百分比(%)                配偶健在           135                 45.20%                配偶已故           130                 43.55%                    教育程度        不識字              179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來源 : 世界衞生組織文件 — WHO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Health synthesis

創校時期 社區背景 宗教背景 班級人數 學業水平 學生紀律 老師教齡 老師質素 老師參與 家長參與 家長照顧 社經地位.  學校強弱機危分析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心理 創傷壓力症候群 社交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

科技與生活 與生活 與生活 與生活科 科 科 科 食品..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find the factors of raising pets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gender, age, identity, marital status, children status, educational level and

Among them, service quality and sex, ag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verage month income and class Present notable difference... Job Pressure and service quality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