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

中華民國 97 年 1 月 24 日台中(一)字第 0970011604B 號令發布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總目標

(一)瞭解美術的意義、功能與價值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以強化人文素養與 生命的價值。

(二)培養創造力、文化理解、批判思考與敏銳的感知能力,以豐富創作表現與 鑑賞的內涵及其文化背景。

(三)透過校內外多元的藝術資源,培養審美能力,提升生活文化的品質與境界。

二、分段目標

(一)第一階段目標

1.瞭解美術的意義、內涵與功能。

2.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係,探討當代美術多樣的內涵及其文化脈絡。

3.提升創作表現與鑑賞感知的能力。

(二)第二階段目標

1.培養尊重各國、各族群的美術與文化。

2.熟悉藝術品的多元特性,應用特定媒材進行有意義、有內涵的創作。

3.增進創作表現與鑑賞思辨的能力。

(三)第三階段目標

1.培養多面向理解美術與其他領域間的關係。

2.藉由多元文化與藝術內涵的瞭解,綜合運用多種媒材進行專題研究與創作。

3.經由審美判斷能力的提升,促進社會的祥和。

貳、核心能力

階 段 別

核心能力 分段目標

創 作 鑑 賞

第一階段

1.瞭解美術的意義、內 涵與功能。

2.體驗美術與生活的 關係,探討當代美術 多樣的內涵及其文 化脈絡。

3.提升創作表現與鑑 賞感知的能力。

1.獨自或與他人合作,從自 我、社區、社會與自然環 境的關係,進行探索與討 論創作的主題與內涵。

2.理解美術作品的組織、文 化內涵、意義和功能。

3.運用各種媒材的特質,研 究表現方法,進行創作。

1.鑑賞美術作品的內容與 意義。瞭解美術與生活文 化脈絡的關係。

2.認識本土美術的時代背 景與特質。

3.培養參與藝術文化活動 的習慣;運用適切的口語 與文字,陳述對作品或活 動的感受。

(2)

階 段 別

核心能力 分段目標

創 作 鑑 賞

第二階段

1.培養尊重各國、各族 群的美術與文化。

2.熟悉藝術品的多元 特性,應用特定媒材 進行有意義、有內涵 的創作。

3.增進創作表現與鑑 賞思辨的能力。

1.獨自或與他人合作進行有 意義、有內涵的特定主題 創作。

2.瞭解藝術作品多樣內涵,

如媒材、技法、觀念、文 化脈絡等和創作之間的相 互關係。

3.應用特定媒材與技法,表 達其思想與感情的作品,

並瞭解藝術家的創作與時 代背景。

1.探討視覺符號和社會、生 活的關係。

2.認識中國、亞洲及其他世 界各國及不同族群美術 的時代背景、意義與特 質。

3.培養參與藝術文化活動 的習慣;運用適切的口語 與文字,表達對作品或活 動的思考。

第三階段

1.培養多面向理解美 術與其他領域間的 關係。

2.藉由多元文化與藝 術內涵的瞭解,綜合 運用多種媒材進行 專題研究與創作。

3.經由審美判斷能力 的提升,促進社會的 祥和。

1.比較並分析美術和其他藝 術學科在創造之特質、方 法與觀點。

2.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綜合 美術和其他藝術學科之創 作內涵與其文化之發展背 景,進行專題創作。

3.綜合運用多種媒材,表現 具創造性的作品。

1.分析與解釋不同時期人 文、社會或科學之思潮和 美術的關係。

2.瞭解以藝術家、藝評家、

美 學 家 及 美 術 史 學 家 的 觀點,詮釋藝術作品。

3.培養參與藝術文化活動 的習慣;運用適切的口語 與撰述,表達對作品或活 動的賞析與評價。

參、時間分配

美術分為第一、第二及第三階段,第一、二階段為基礎課程,第三階段為進 階課程,基礎課程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每階段各為二學分。

肆、教材綱要

一、教材綱要說明

(一)教材綱要及內容依據美術第一、第二、第三階段之目標共區分為三級,修 完美術第一階段者,方可進行修習美術第二階段,以此類推。

(二)依據各階段的教材綱要內容,「創作」與「鑑賞」領域的教材編選可以採 分開或統整的方式設計。

二、教材綱要

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美術課程二至六學分。

(3)

階 段

核心 領域 能力 教材 教材 範疇 內容

創 作 鑑 賞

核 心 能 力 1.獨自或與他人合作,從自

我、社區、社會與自然環境 的關係,進行探索與討論創 作的主題與內涵。

2.理解美術作品的組織、文化 內涵、意義和功能。

3.運用各種媒材的特質,研究 表現方法,進行創作。

1.鑑賞美術作品的內容與意 義。瞭解美術與生活文化 脈絡的關係。

2.認識本土美術的時代背景 與特質。

3.培養參與藝術文化活動的 習慣;運用適切的口語與 文字,陳述對作品或活動 的感受。

教 材 內 容

第一階段

1.創作與過程的體 驗(Ⅰ)。 2.設計與生活。

3.美術概念。

4.美術批評。

5.臺灣美術。

1.平面媒材、立體媒材、複合媒材或科技媒材的認識與試 探,並應用於藝術創作的表現。

2.設計的構想、題材、技法與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美術的意義、內容、文化脈絡與功能等觀念。

4.提供各類美術及視覺文化之圖像、影像等之正確「閱讀」

方法,學習哲學思考與批判能力,認識廣告的影像力量 及其意識形態。

5.臺灣美術的時代背景與文化特質。

6.相關美術詞彙。

階 段

核心 領域 能力 教材 教材 範疇 內容

創 作 鑑 賞 核 心 能 力

第二階段

1.創作與過程的體 驗(Ⅱ)。 2.當代美術創作議

題導論。

3.中國美術。

4.世界美術。

5.不同族群的美術。

1.獨自或與他人合作進行有 意義、有內涵的特定主題 創作。

2.瞭解藝術作品多樣內涵,

如媒材、技法、觀念、文 化脈絡等和創作之間的相 互關係。

3.應用特定媒材與技法,表 達其思想與感情的作品,

並瞭解藝術家的創作與時 代背景。

1.探討視覺符號和社會、生 活的關係。

2.認識中國、亞洲及其他世 界各國及不同族群美術的 時代背景、意義與特質。

3.培養參與藝術文化活動的 習慣;運用適切的口語與 文字,表達對作品或活動 的思考。

(4)

階 段

核心 領域 能力 教材 教材 範疇 內容

創 作 鑑 賞 教 材 內 容

第 二 階 段

1.平面媒材、立體媒材、複合媒材或科技媒材等某一或多 類媒材的深入瞭解與運用,並融入個人的情感、觀念,

發展特定主題之創作。

2.當代藝術不同議題之創作與設計,並探究其意念、符號 象徵與意義等內容。

3.中國美術的時代背景、功能與文化特質。

4.亞洲及其他世界各國美術的時代背景、功能與文化特 質。

5.不同族群美術的時代背景、功能與文化特質。

6.相關美術詞彙。

階 段

核心 領域 能力

教材 教材 範疇 內容

創 作 鑑 賞

核 心 能 力 1.比較並分析美術和其他藝

術學科在創作之特質、方 法與觀點。

2.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綜合美 術和其他藝術學科之創作 內 涵 與 其 文 化 之 發 展 背 景,進行專題創作。

3.綜合運用多種媒材,表現具 創造性的作品。

1. 分 析 與 解 釋 不 同 時 期 人 文、社會或科學之思潮和 美術的關係。

2.瞭解以藝術家、藝評家、美 學 家 及 美 術 史 學 家 的 觀 點,詮釋藝術作品。

3.培養參與藝術文化活動的 習慣;運用適切的口語與 撰述,表達對作品或活動 的賞析與評價。

教 材 內 容

第三階段

1.創作與過程的體 驗(Ⅲ)。 2.美術與其他藝術

學科之創作與審 美關係。

3.當代美術創作特 定議題探討。

4.多面向理解美術 與文化的關係。

5.美感判斷。

1.平面媒材、立體媒材、複合媒材或科技媒材等多種媒材 綜合運用的程序與方法。

2.當代特定議題的藝術創作與設計之專題研究和表現。

3.視覺藝術與其他藝術學科在創作媒材的選擇、主題的決 定、形式與內涵表現上的異同。

4.多樣性之美術活動與跨領域的互動方式與表現。

5.美感判斷、社會文化與美術思潮的關聯性。

6.相關美術詞彙。

註:教材範疇中「創作與過程的體驗」按教材深淺程度分為三階段,分別為:創作與過程的 體驗(Ⅰ)、創作與過程的體驗(Ⅱ)、創作與過程的體驗(Ⅲ)。

(5)

伍、實施要點

一、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應充分考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

以及大學通識教育與藝術相關課程之銜接,並能與學生社團活動與終身學 習做適當的結合。

(二)各校應設置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學校本位課程設計,並可依地區特性,開 設藝術與人文類等相關選修科目,以彰顯地方的特色。

(三)生命教育、生涯規劃、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法治教育、海洋教育、

多元文化、環境教育、消費者保護教育與永續發展等重要議題應融入課程 內容之設計。

二、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 應具時代性、前瞻性與創造性。

(二)教材之編選應符合各學習階段的核心能力,以學科、學生、社會及科技為 取向,強調基本概念、原理原則及文化意義之修習,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 解決問題之能力。

(三)教材之選取應兼顧生活性、社會性、藝術性、時代性、前瞻性與創造性;

依據各階段教材綱要的內容,「創作」與「鑑賞」領域的教材編選可以採分 開或統整的方式設計。

(四)教材之內容應考量適度的聯結學生的能力、需要、生活經驗和文化特質等,

並善用網路資源,以提高學習興趣與知識的可應用性。

(五)創作領域媒材,可依教師之專長及教學價值觀自行自教材內容中選取二至 三類,或普遍性涵蓋各類,予以編選教導。

(六)鑑賞領域教材,亞洲與其他世界各國美術部分可選取具代表性之國家或時 期之作品,或多元化的選取具特徵之國家或時期之作品,並適當融入藝術 家與藝術品的創作主題、內涵、意義、歷史文化脈絡、影響等內容。

(七)當代不同議題的藝術創作與設計,譬如:環境、性別、人權、生命、海洋、

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等,除此之外,教師可適時增補各類之議題。至於 當代特定議題係從不同議題中選擇具有廣度和深度者,作進一步之專題研 究和表現。

(八)藝術與「社會文化」方面之教材範疇包括:民俗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 化、學校文化、社區文化等,透過藝術的學習,能敏銳地感知藝術與社會 文化之關係。

(九)教材範疇分為三階段,主要在於有意義地統整創作與鑑賞領域的學習,各 階段並應依教材內容選取相關重要之美術詞彙,使學生能深入瞭解藝術在 文化中的重要性,並加以應用。

三、教學方法

(一)藝術教育是多元經驗的學習,包括知覺、知識、技法、感情、興趣、態度 與價值判斷等;偏重某些經驗而忽略某些經驗,均非健全的美術教育。

(二)採主題式建構教學活動,經由論證、批判思考與探究,以統整藝術鑑賞與 創作的學習。

(6)

(三)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能主動建構藝術知能與合作學習的機 會,並強化其運用科技與資訊之能力。

(四)校內外多元的藝術資源係指廣義的美術館教育,舉凡以作品物件為展覽的 空間,如美術館、社教館、文化中心、畫廊、藝術家工作室或邀請藝術家 蒞校展覽、示範或講演等,以提供活潑、深化的藝術學習機會。

(五)研究美術與視覺文化的方法中,應教導美術館資料或網路資訊蒐尋的方 法,以及文獻閱讀、觀察、調查或訪談等資料蒐集與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分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與教師教學成效評量,作為教師和學校擬訂 教學計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輔導個別差異與學習困難,並作為判斷 教學品質和成效之依據。

(二)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1.學習成效評量應依據學習階段的美術核心能力。

2.學習成效評量應涵蓋創作與鑑賞之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評量的對象除作品 的美感品質外,尚應注意鑑賞學習的評量。

3.美術創作與鑑賞的學習評量,需視學生個別差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 調整評量方式。可採取教師評量、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並應用觀察、

問答、討論、書面報告、測驗、檢核表、實作、展演、影音記錄、專題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習歷程檔案等方式進行評量。

4.實作評量應包含作品主題選擇、媒材與技法之選擇與應用,亦應兼顧作品中 相關知識、創意理念及問題解決過程等美感表現。

5.鑑賞知能的評量宜兼顧個別化的審美經驗與相關鑑賞的知識與能力。

6.教師應善加運用各種評量結果,做為教師改進教材、教法的依據,以及實施 個別教學和輔導的參考。

(三)教師教學成效評量

1.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或教師定期實施。

2.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就課程設計、教材編選,教學實施、學習成效等層面作 整體或抽樣評量。

3.各校應本著學校自主與教師專業自主之精神,積極配合,並能建立教學成效 評量之自我檢測與補救教學機制。

五、教學資源

(一)各校宜視學校空間與教學需求設置鑑賞教室、創作教室及美術圖書資料 室,所需設備應參考「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基本設備之名稱與數量,

逐年充實以臻完善。

(二)有計畫配合教材逐年添置設備,並因應網際網路的視訊與遠距教學時代之 需,擴充教室內之軟硬體設施,以利教師進行教學。

(三)美術基本設備之設置原則:

1.基本設備為落實美術教學之需要,除應符合基本設備最低數量外,並能配合 空間擴增設備,以達成美術教學綱要之目標,提升美術教學品質。

2.基本設備之充實與運用,可透過教學研究會議擬訂實施,務使設備功能得以 充分發揮。

3.基本設備與其他學習領域設備有關者,應密切聯繫,相互配合支援。

(四)基本設備之名稱及數量另見教育部頒布之「普通高級中學設備標準」。

(7)

六、教學相關配合事項

(一)美術科教學可與音樂、藝術生活等科目,以及語文、數學、社會、自然、

生活、健康與體育等領域聯繫,進行課程統整的教學。

(二)透過教學研究會、教務會議或校內課程研究小組,共同研討教學的實施計 畫,落實藝術教學的成效。

(三)利用社團活動、學藝活動,提倡藝術鑑賞與創作,亦可由學校依校務發展 特色辦理「多元藝術教育」相關活動,使學生能親身參與探究各類藝術與 文化活動,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增進藝術與人文的素養。

七、教科書編輯要點

(一)三階段教科書編輯架構應依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科課程綱要之總目標、分段 目標、核心能力、時間分配與教材綱要的內容等編輯。

(二)教科書編輯內容包括教科書、教師手冊,以每一階段各編輯一冊為原則,

並可視需要提供彈性教學之相關教材。

(三)教科書編排應力求清晰、美觀,採圖文並舉的方式呈現,並宜配合教科書 內容設計「視聽媒體」,以輔助教學。

(8)
(9)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

壹、課程目標

普通高級中學選修科目「美術」課程欲達成之目標如下:

一、培養愛好與賞析美術的興趣與知能,充實人文素養與生活品質。

二、培養多面向理解美術與文化理解、探究美術與其他領域間的關係,增進創作 表現與鑑賞敏銳感知力與創造力。

三、綜合運用多種媒材進行專題研究與創作,提升美感判斷的能力,以奠定未來 升學或生涯發展之基礎。

貳、時間分配

美術科選修為一學期二至四學分。每週授課二至四節,須連續排課。

參、教材綱要

一、教材綱要說明

(一)依據教材綱要的內容,「創作」與「鑑賞」的教材編選可以選擇分開或統 整的方式設計。

(二)教材綱要提供必須熟悉的重要思想、觀念、議題、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學 習當代藝術各種不同類型作品的觀念和意義,以及探討的方法。

二、教材綱要內容

核心 領域 能力 教材 教材 範疇 內容

創 作 鑑 賞

核 心 能 力 1.比較並分析美術和其他藝術

學科在創作之特質、方法與觀 點。

2.獨自或與他人合作,綜合美術 和其他藝術學科之創作內涵 與其文化之發展背景,進行專 題創作。

3.綜合運用多種媒材,表現具創 造性的作品。

1.分析與解釋不同時期人文、社 會或科學之思潮和美術的關 係。

2.瞭解以藝術家、藝評家、美學 家及美術史學家的觀點,詮釋 藝術作品。

3.運用適切的口語與撰述,表達 賞析與評價。

教 材 內 容 一、創作與過程的

體驗。

二、美術與其他藝 術學科之創作 與審美關係。

三、當代美術創作 特 定 議 題 探 討。

四、多面向理解美 術與文化的關 係。

五、跨領域之專題 研究。

六、美感判斷。

1.平面媒材、立體媒材、複合媒材、科技媒材等多種媒材的深 入瞭解與綜合運用(譬如:水墨、水彩、油彩、膠彩、石材、

板材、電腦影像、動畫等),並融入個人的情感、觀念與文 化內涵,發展特定主題之創作。

2.當代藝術不同議題之創作與設計,並探究其意念、符號象徵 與意義等內容。

(10)

核心 領域 能力 教材 教材 範疇 內容

創 作 鑑 賞

3.視覺藝術與其他藝術學科在創作媒材的選擇、主題的決定、

形式與內涵表現上的異同。

4.各類藝術創作與設計之專題探討與表現(譬如:生態藝術創 作與設計、女性主義藝術創作與設計、偶發藝術創作與設 計、藝術與科技等)。

5.多樣性(譬如:從人類學、文學、文化學、哲學、社會學、

心理學、政治學或符號學等觀點)探討特定藝術主題、時期、

風格之人文或科學思潮與創作表現與設計。

6.美感判斷、社會文化與美術思潮的關聯性。

7.研究如何建構有創意之藝術創作檔案,以備未來生涯發展之 需。

8.相關美術詞彙。

肆、實施要點

一、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應充分考量與普通高級中學美術科必修基礎階段(第一、二階段)

的課程,以及大學通識教育與藝術相關課程之銜接,並能與學生社團活動 與終身學習做適當的結合,以作為生涯規劃的銜接。

(二)教材的範疇與內容和美術必修之第三階段相近,為因應修課學生之個別差 異與需求,教材之細節內容可予以變化,增加深度與廣度以期有所區隔。

(三)各校應設置課程發展委員會,依學校本位課程設計,並可依地區特性,開 設藝術與人文類等相關選修科目,以彰顯地方文化的特色。

(四)生命教育、生涯規劃、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法治教育、海洋教育、

多元文化、環境教育、消費者保護教育與永續發展等重要議題應融入課程 內容之設計。

二、教材編選

(一)編寫教材時,應注意與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 的銜接,並注意教材內容應具時代性、前瞻性與創造性。

(二)教材之編選應符合學習階段的核心能力,以學科、學生、社會與科技為取 向,強調藝術文化的脈絡、內涵與意義之修習,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 問題之能力。

(三)教材之選取應兼顧生活性、社會性、藝術性、時代性、前瞻性與創造性,

依據教材綱要內容,「創作」與「鑑賞」的教材編選可選擇分開或統整的 方式設計。

(四)教材之內容應考量適度的聯結學生的能力、需要、生活經驗和文化特質等,

並善用網路資源,以提高學習興趣與知識的可應用性。

(五)創作領域媒材,可依教師之專長及教學價值觀自行自教材內容中選取二至 三類,或普遍性涵蓋各類,予以編選教導。

(六)鑑賞領域教材,亞洲及其他世界各國美術部分可選取具代表性之國家或時

(11)

期之作品,或多元化的選取具特徵之國家或時期之作品。

(七)當代特定議題係從不同議題中選擇具有廣度和深度者,作進一步之專題研 究和表現。不同議題的藝術創作與設計,譬如:環境、性別、人權、生命、

海洋、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等,除此之外教師可適時增補各類之議題。

(八)教材範疇主要涵蓋創作與鑑賞領域的學習,並應依教材內容選取相關重要 之美術詞彙,使學生能深入瞭解並加以應用。

三、教學方法

(一)美術教育是多元經驗的學習,包括知覺、知識、技法、感情、興趣、態度 與價值判斷等;偏重某些經驗而忽略某些經驗,均非健全的美術教育。

(二)採主題式建構教學活動,透過論證、批判思考與探究,以統整藝術鑑賞與 創作的學習。

(三)營造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提供學生能主動建構藝術知能與合作學習的機 會,並強化其運用科技與資訊之能力。

(四)校內外多元的藝術資源係指廣義的美術館教育,舉凡以作品物件為展覽的 空間,如美術館、社教館、文化中心、畫廊、藝術家工作室或邀請藝術家 蒞校展覽、示範或講演等,以提供活潑、深化的藝術學習機會。

(五)研究美術與視覺文化的方法中,應教導美術館資料或網路資訊搜尋的方 法,以及文獻閱讀、觀察、調查或訪談等資料收集與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評量

(一)教學評量分學生學習成效評量與教師教學成效評量,作為教師和學校擬訂 教學計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以輔導個別差異及學習困難,並作為判斷 教學品質和成效之依據。

(二)學生學習成效評量

1.學習成效評量應依據學習階段的美術核心能力。

2.學習成效評量應涵蓋創作與鑑賞之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評量的對象除作品 的美感品質外,尚應注意鑑賞學習的評量。

3.美術創作與鑑賞的學習評量,需視學生個別差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 調整評量方式。可採取教師評量、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並應用觀察、

問答、討論、書面報告、測驗、檢核表、實作、展演、影音記錄、專題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及學習歷程檔案等方式進行評量。

4.實作評量應包含作品主題選擇、媒材與技法之選擇與應用,亦應兼顧作品中 相關知識、創意理念與問題解決過程等美感表現。

5.鑑賞評量宜兼顧個別化的審美經驗與相關鑑賞的知識與能力。

6.教師應善加運用各種評量結果,做為教師改進教材、教法的依據,以及實施 個別教學和輔導的參考。

(三)教師教學成效評量

1.由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或教師定期實施。

2.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就課程設計、教材編選,教學實施、學習成效等層面作 整體或抽樣評量。

3.各校應本著學校自主與教師專業自主之精神,積極配合,並能建立教學成效 評量之自我檢測與補救教學機制。

(12)

五、教科書編輯要點

(一)教科書編輯架構應依選修科目「美術」課程綱要目標、教學時數與教材綱 要的內容等編輯。

(二)教科書編輯內容包括教科書、教師手冊,以編輯一至二冊為原則,並可視 需要提供彈性教學之相關教材。

(三)教科書編排應力求清晰、美觀,採圖文並舉的方式呈現,並宜配合教科書 內容設計「視聽媒體」,以輔助教學。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音樂教學主要的向度包含演唱、演奏、欣賞、創作及樂理之學習,表演藝術則包含認識 各項表演與參與表演活動。本學期採用 103 年學生藝術與人文課本 3

音樂教學主要的向度包含演唱、演奏、欣賞、創作及樂理之學習,表演藝術則包含認識 各項表演與參與表演活動。本學期採用 103 年學生藝術與人文課本 3

音樂教學主要的向度包含演唱、演奏、欣賞、創作及樂理之學習,表演藝術則包含認識各 項表演與參與表演活動。本校六年級學生藝術與人文課本仍然採 3

1.領域: ■國語文 □英語文 □本土語 □數學 □社會 □自然科學 ■藝術 □綜合活動 □健康與體育 □生活課程 ■科技 2.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 □人權教育 □環境教育 □海洋教育

¾延續基礎教育的藝術學習,透過多元化的藝術學習 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意、美感反應及對藝術

語文素養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基本內涵 和要素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讀寫 聽說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以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 承接視覺藝術科作為高中課程的 選修科,並繼續推動本科課程的 發展,教育局於2020/21學年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