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 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 之研究"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美芬 博士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 之研究

Orthopedics Chronic Illness Patien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研究生:周紘志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2)
(3)
(4)

謝 辭

在人生的過程中,不斷的追求新知,一直是我的知識的泉源。考上碩 士班是個機緣,在這班上認識社會上各個職場的中級幹部,從他們身上學 到很多我職場看不到東西。在這學習的兩年是我人生一段重新學習及成長 的歷程,論文終於完成,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與感激。

首先要感謝學校给我這個學習的舞台,還給我一個有愛心、耐心的班導也是我 的指導教授陳美芬博士,能夠成為她的學生是我的榮耀,在老師細心的、不厭 其煩的指導正確的研究方法及邏輯思考的方向及詞文之修飾等,老師敦敦 教誨,誨人不倦之精神,使我受益匪淺。再者,感謝口試委員台大王俊豪 教授與景文顏建賢教授 在百忙中撥空審查論文,並給予寶貴的意見,讓 本論文更趨完善。

感謝衍芳、憲忠及其他同學在研究設計、統計方法與研究所學業上的 協助、鼓勵與陪伴。在問券的發放及訪談方面,首先要感謝關山慈濟醫院 潘永謙院長的協助。再者,我要感謝帥君、仁富兩位年輕朋友陪我關山、

成功、台東三地奔走訪談。沒有你們的協助,論文無法如期完成。

最後要感謝我老婆金治及三個女兒容如、玟玲、美玲,謝謝你們包容 這兩年對你們疏忽照顧,並給我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因為有你們使我有 無比的勇氣接受挑戰,終究得到勝利的結果。

謹以此篇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支持及愛護我的家人、同事、師長、同學 及朋友

(5)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摘 要

近年來台灣的疾病型態以慢性疾病為主,而多數骨科慢性病是由不良 生活習慣所造成,故透過運動或休閒創造現代人健康生活已經是一個備受 肯定的預防與促進健康之方法,同時可隨著個人所從事休閒活動之差異而 獲得不同好處與價值。因此,若能建立具有健康概念之休閒活動將有助於 人們建立健康的身心靈,以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同時也可以提昇骨科慢 性病患之生活品質。

本研究以骨科門診之慢性病患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採立意取樣 取得研究樣本,將問卷分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及休閒活動參與兩大部 分進行分析,總計有效樣本為 410 份。主要透過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 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六大構面中,以「適當營養」得分最高、「健 康責任」得分最低;且骨科慢性病患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有顯 著相關。 

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分量表之「健康責任」、「自我實現」、

「人際支持」、「運動行為」、「壓力處理」皆與「休閒參與」之間呈現 顯著正相關,且「壓力處理」得分越高,休閒參與頻率越高;而「適當營 養」得分越高,休閒參與頻率越低。在骨科慢性病種類當中,以骨鬆症的 解釋力較佳,結果顯示患有骨鬆症者其休閒參與頻率越高。 

   

關鍵字:骨科慢性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參與

(6)

Orthopedics Chronic Illness Patien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ronic illness have became the major type of illness in Taiwan, and bad lifestyle habits maybe a major cause of chronic illness. A well recognized method of chronic illness prevention and promotion of good health is by increasing the level of exercising, or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where individual benefits differently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y chose to participate in. Thus, it would be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by embedding health concept into leisure activities, people will benefit more with healthier body and soul, at the same tim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hronic illness patients may also be elevated.

Participants in the current study were orthopedics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in two parts; questions that measure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nd questions that measures recreational activity involvement. A total of 410 valid samples were analyzed using ANOVA and SPSS, following are the results:

Of the six major categories in the questionnaire that measure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appropriate nutrition” have the highest score,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have the lowest score, furthermore,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orthopedics patients with chronic illness’ healthy lifestyle enhancement and level of involvement in leisure activities.

Overall,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ecreation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responsibility”、 “self actualization”、 “social support”、

“exercising behavior” 、 “stress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creational activities are higher with people that have higher scores in

“stress management”, and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creational activities are lower with people that scored higher with “appropriate nutri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kinds of orthopedics chronic illness, cases with osteoporosis have better explanatory power; the results showed participants with osteoporosis have higher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Keywords : Orthopedics chronic illness patients,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recreation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7)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骨科慢性病之內涵……… 9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形態及其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休閒活動參與及其相關研究……… 28

第四節 健康與休閒的關係………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7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5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分析……… 55

第二節 骨科慢性病患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分析……… 60

第三節 骨科慢性病患之休閒參與分析……… 72

第四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相關性與迴歸分析…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5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8

(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99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調查表

(問卷初稿) ……… 115 附錄二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調查表

(預測問卷) ……… 121 附錄三 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調查表

(正式問卷) ……… 127 附錄四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使用同意函……… 133

(9)

圖目錄 

圖 1-1-1 研究流程圖……… 8 圖 2-4-1 休閒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模式……… 42 圖 3-1-1 研究概念架構圖……… 45

(10)

表目錄

表 2-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22

表 2-3-1 休閒活動參與類型……… 35

表 3-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信效度……… 51

表 4-1-1 受訪者基本資料……… 56

表 4-1-2 受訪者骨科慢性病類型……… 58

表 4-1-3 樣本身體質量指數分佈表……… 59

表 4-1-4 心理自覺狀況表……… 59

表 4-1-5 生活起居統計表……… 59

表 4-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62

表 4-2-2 受訪者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 70

表 4-3-1 骨科慢性病患之休閒參與分析……… 73

表 4-3-2 受訪者背景變項與休閒參與之差異分析……… 81

表 4-4-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相關分析……… 88

表 4-4-2 個人背景變項影響骨科慢性病患者休閒參與之共線性 診斷……… 89

表 4-4-3 個人背景變項影響骨科慢性病患者休閒參與之迴歸分 析(模式一)……… 90

表 4-4-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骨科慢性病患者休閒參與之共 線性診斷……… 91

表 4-4-5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影響骨科慢性病患者休閒參與之迴 歸分析(模式二)……… 91

表 4-4-6 所有自變項影響骨科慢性病患者休閒參與之共線性診 斷(模式三)……… 92

表 4-4-7 所有自變項影響骨科慢性病患者休閒參與之迴歸分析  (模式三)……….. 93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包括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背景,第二節陳述該研究之動機 與目的,第三節呈現本研究所採用的專有名詞之意義,第四節呈現該研究 之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臺灣目前為已開發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升,也促使社會、

經濟結構、生活型態以及衛生醫療品質有很大的改變,也因此臺灣近年主 要死因的轉變極大,由過去醫療衛生不發達時代的胃炎、腸炎等急性疾病 轉變為目前的癌症、腦血管疾病等慢性、退化性疾病,而這些慢性疾病通 常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而許多流行病學的報告也指出慢性病與不適當的 生活型態有關,若是能透過從事健康促進活動方能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及死 亡率(陳美燕、賴鐶娟、陳敏麗,1999),1974 年 Lalonde 在「加拿大人 民健康的新前景」中提出死亡和疾病歸因於生物學、環境、醫療服務和生 活型態四大因素,並且特別強調生活型態對疾病與死亡的影響,意味著慢 性病非由單一病源體所造成,而是與其日常的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因 此,健康促進的推展是使人們能夠活得長久,又能活得健康的重要方法之 一(姜逸群,2006)。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於 1974 年定義「健康是身體(physical)、心理(mental)和社會(social)三方面皆處於一 種完全安寧美好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基於此定義而 衍生出健康促進之概念,而健康促進的概念主要用來探討如何讓身體更加 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於 1986 年召開第一屆「健康促進」為主題的國際研 討會,並在當時發表的「渥太華憲章」中宣告健康促進之定義:「健康促 進是使人們能夠增加控制和改善他們健康的過程」(WHO, 1986),而Green

(12)

與 Kreuter (1999)所提出的定義經常被引用:健康促進是有計畫的結合教 育、政治、法規和組織支持,為促成個人、團體和社區健康之生活狀況和 行動;Fries 認為可以透過改變生活型態或行為修正的方式達到更健康的目 標(Leigh & Fries,1994),因此,健康促進能夠以實踐健康的生活方式 (Healthy life style)為目的,亦能以實現正向或積極的建康(positive health)為 目標,甚至可以視為達到健康的「過程」或達到最終的健康「結果」(李 蘭、陳富莉,1998),期望延後個人首次發生不可逆的慢性病或身體功能 障礙之時間,並且盡可能延後至與死亡發生的時間相近,換言之,就是讓 個人在發生慢性病不久後就死亡,藉以確保個人的生活品質(Fries, 1980)。

近年來,台灣的疾病型態已由傳染疾病、急性疾病轉為以慢性疾病為 主,國民健康局於 2007 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結 果中指出高達88.7%老人至少罹患一種慢性病,有 51.3%至少罹患三種慢 性病,該調查還顯示21.11%的受訪者罹患關節炎或風濕症,WHO 的「慢 性病防治與健康促進部」表示慢性風濕性疾病是未來全球化慢性疾病中的 重要課題之一,而「慢性風濕性疾病」又包含風濕關節炎,退化性骨關節 炎、骨質疏鬆症、及脊椎疾患、重大肢體創傷等,顯見骨科類慢性病已成 為目前需加以重視且預做防治的重要課題。

大多數骨科慢性病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造成,諸如欠缺運動、生活不 規律、暴飲暴食、酗酒、抽菸、食物過度精緻、毒物濫用、壓力(鐘寶玲,

2002;Meng﹐Maskarinec & Lee, 1999),而且若在初期未加以保健,將會 隨著病情越加嚴重而導致肢體障。因此,透過運動與休閒創造現代人健康 生活已經是一個備受肯定的預防與促進健康之方法,同時隨著個人所從事 休閒活動之差異而獲得不同好處與價值,在生理方面可幫助減少疲勞、強 健身體等;心理方面能幫助消除緊張、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等;社會方面 能增進人際關係、提供合作或競爭機會等,亦能促進智能與心智成長、陶 冶心靈與實現自我等,顯然休閒對人類的價值除了有助於生理調適之外,

(13)

還能達到精神的滿足,若肢體殘障者能利用時間從事適當的休閒活動,對 於克服殘障將有所助益,並進而實現人生價值(傅惠珍,2008)。根據行 政院主計處(2005)的「社會發展趨勢調查」結果顯示國人自由時間(休 閒、休養、社交)平均為5.54小時,佔國人每日時間約四分之一,該活動時 間對於增進人們的健康與保健具有重要性。因此,若能建立具有健康概念 之休閒活動將有助於人們建立健康的身心靈,以達到健康生活的目的,同 樣地,藉由建構一套健康之概念與休閒生活將有助於骨科慢性疾病的發 生,同時也可以促進已發生骨科慢性疾病的患者之生活品質。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WHO於1978年表示健康促進是達到公元2000 年「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目標的重要主題之一,其方法除了推動醫療計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

「預防重於治療」、「促進健康重於預防疾病」的理念為基礎,同時透過「健 康促進」獲得健康的生活品質(江東亮、余玉眉,1994)。然而,落實健康 促進的概念能藉由實踐健康生活型態來達成,換言之,就是重視個人生活 習慣的改變(Berkman & Breslow, 1983),以預防或延後現代人因生活緊 張、缺乏運動、暴飲暴食和不良作息所間接引發的各種慢性病或癌症,此 外,對於易發生慢性病的老年者而言,健康促進的落實亦有助於提升個人 的生活品質(Fries,1980),其具體做法就是提供適合該年齡層的休閒活動,

以達到健康促進的目標,並且擁有健康生命、健康生活品質與歡樂愉悅之 感受。

臺灣於1993 年起已符合WHO所認定的「高齡化國家」,即 65 歲以上 老年人口超過7%,至 2007 年的老人人口比例為 10%以上,臺灣高年化社 會現象愈加顯注;根據臺東縣政府資料指出,臺東縣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

(14)

口比率高達11.55%,老化指數高達 59.77%1,該群年長者從中年期進入老 年期時往往需要面臨疾病所帶來的健康威脅,其中以慢性疾病為干擾身體 及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臺東縣基於環境的限制,人口 大量外移所產生的老化現象,使得隔代教養、孺化的現象比例相對增高,

再加上生活、就學、就醫條件的限制,衍生出許多不良的生活型態,諸如 抽菸、酗酒、嚼檳榔等,這些不佳的日常生活型態與慢性病的發生有著密 切的關係(姜逸群,2006),目前衛生署所公告的十大慢性病中有三項與 骨科有關,包括痛風、骨鬆症、關節炎,這幾項慢性骨科疾病將影響個人 日常生活的移動,進而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對於交通不便及較缺乏醫療 資源的台東縣居民而言,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是維持良好健康生活品質的 根本。

本研究者為一骨科醫療工作者,在台東工作十多年,在臨床工作中往 往面對各種慢性骨科病患,從中發現有些病患維持輕度狀病況多年,有些 病患則逐漸惡化,兩者的差異引發本研究探究其中的影響因素;再者,研 究者目前所服務的醫院加入健康促進醫院行列,主要採用健康生活型態改 善骨科慢性病患者之生活品質,該目標成為達到健康促進的重要成果。因 此,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將針對門診的骨科慢性病患 進行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探討,同時瞭解其休閒參與的狀況,期望能獲 得具體的結論,以提供醫療相關單位與一般社會大眾未來預防骨科慢性病 之參考,其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臺東縣骨科慢性病患者的個人特性、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休閒 參與現況。

(二) 分析骨科慢性病患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差異。

(三) 分析骨科慢性病患之休閒參與的差異。

(四) 探討骨科慢性病患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

       

1  參考自臺東縣政府網站 http://www.taitung.gov.tw/Aborigine/MainTitbits.aspx?SN=1724 

(15)

(五) 探討骨科慢性病患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針對「骨科慢性病」、「健康生活型態」、「休閒參與」三個重要 名詞之定義加以說明如下:

一、骨科慢性病 (orthopedic chronic disease)

慢性病是現代文明病,也是生活形態病,慢性病雖被認為是老年人的 專利,事實上卻多是中年甚至年輕時種下的病因,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息 息相關,因此,亦被稱為「現代文明病」或「生活型態病」,是屬於非傳 染病的慢性疾病,由於大都在中年以後發生,又稱為成人病。依據中央健 康保險局公布的慢性病範圍中,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為其中一 項,該項目的疾病可再分為關節炎、多發性肌炎、骨質疏鬆症、紅斑性狼 瘡、慢性骨髓炎、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等;另外,依據衛生署所公告的前 十大慢性疾病範圍,當中的痛風、骨鬆症、關節炎三項皆與骨科有關。然 而,臨床上與骨科有關的疾病很多,因此,本研究所指的骨科慢性病為經 醫師診斷,以臨床或門診較為常見的關節炎、骨鬆症、退化性關節病變等 症狀為主,而這些疾病都與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

健康促進是預防醫學的初級預防,著重個體具備正面積極的健康,即 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同時體力充沛又富有朝氣,強調增進幸福安寧和生 命的品質,而不只是壽命的長短;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係指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 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之行為與知覺(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主 要增進個人身心健康改變其感受性,增加對抗疾病因子的能力,以促進達

(16)

到個體安適、健康的目標,或是指個人以健康促進為導向,為達到更健康 狀態所努力的積極主動之行為模式,而不只是預防性的行為(陳美燕等,

1997)。因此,本研究所採用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為達成維護或 提昇健康層次,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的多層面之行為和 知覺,本研究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具體測量主要採用陳美燕、周傳 姜、黃秀華、王明城、邱獻章、廖張京棣(1997)研究中所編修而得的 40 題中文版量表進行評估,其評估項目包括適當營養、運動休閒、壓力處理、

健康責任、人際支持統及自我實現等。

三、休閒參與 (leisure participation)

休閒參與是個體在生存性、生活性與義務性等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

依個人意願而參與的休閒活動,是指個體參與某種活動的頻率或象徵個體 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Ragheb & Griffith, 1982);林佳蓉(2001)、高俊雄

(2002)皆認為休閒參與是個人維生、工作、例行性活動之外的自由時間,

依個人的意願主動參加並樂在其中的活動。而本研究的休閒參與則是指研 究對象在工作外的部分時間,選擇參與休閒活動的實際情形,包括參與活 動類型與頻率等。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包括文獻蒐集與探討、問卷設計、問卷調查與訪談,以及 料整理、分析及撰寫等四個步驟,以下說明本研究流程之詳細內容(圖 1-1-1):

(一)文獻蒐集與探討

首先,蒐集國內、外有關骨科慢性病患者的特質、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及其相關研究、健康生活型態與慢性病之關係、休閒活動參與及其相關研

(17)

究等相關文獻,隨後再整理與建構出本研究所需之理論和研究架構,進而 協助本研究探討骨科慢性病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認知與休閒參與情 形。

(二)問卷設計

第二個步驟則依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彙整之後,接著針對骨科慢性 病患者設計出結構性的問卷調查表,調查內容共有三個部分,第一個為患 者的人口特性,包含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族別、職業、居住地區、身 體 健 康 狀 況 等 ; 第 二 個 為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量 表 , 包 含 自 我 實 現 (Self-actualization) 、 健 康 責 任 ( Health-responsibility ) 、 人 際 支 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運動(Exercise)、壓力處理(Stress Management)、

營養(Nutrition)六個分量表,以及最後一項是患者的休閒參與情形。

(三)問卷調查與訪談

以門診中的骨科慢性病患為研究對象,預定抽取至少250 位受訪者,

另外,為彌補結構性問卷調查的不足,後續將針對部分患者進行訪談,以 確切掌握受訪者詳細的休閒參與活動與現況,以作為未來相關患者的諮詢 參考。

(四)資料整理、分析及撰寫報告

將回收問卷進行整理、登錄,以量化方法分析受訪者的人口特性、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認知,以及休閒參與情形,進而客觀呈現骨科慢性病患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認知、休閒活動參與情形與休閒阻礙三者間的關 係,並據以提出具體建議供相關單位或患者參考。

(18)

研 究 背 景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研 究 範 圍 與 流 程

文 獻 回 顧 與 探 討

圖 1-1-1 研究流程圖 建立研究架構

問 卷 設 計 / 抽 樣 設 計 問 卷 測 試 與 定 稿

問 卷 調 查 / 訪 談

資 料 整 理 與 分 析 資料蒐集

結 果 分 析 與 討 論

結 論 與 建 議

撰 寫 研 究 成 果

骨科慢性病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休閒參與 健康與休閒的關係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節旨在探討研究變項的相關概念與理論,以作為本研究提出研究 架構之理論基礎。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說明骨科慢性病之內涵、第二節 彙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提出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以及第四節說明健康與休閒的關係。

第一節 骨科慢性病之內涵 一、 骨科慢性病之種類與成因

台灣疾病型態基於環境衛生改善和醫療逐漸發達而有所轉變,使得過 去難以防治的傳染病得以控制,再加上社會結構及生活形態的轉變,主要 疾病從急性病轉為慢性病,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因而延長,但隨著年齡的增 加,生理機能的逐漸衰退導致許多人在中年以後出現慢性病,可被稱為「成 人病」,慢性病屬於非傳染病的慢性疾病,而且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日 本又將其稱為「生活習慣病」,因此,健康促進成為預防慢性病發生或促 進慢性病預後之健康生活提昇的重要因子。

台灣的十大慢性病範圍中有三項與骨科有關,包括關節炎、骨鬆症、

痛風,了解這些疾病的形成和可能為人們帶來的健康影響將有助於改善人 們的生活品質,同時調整患者的生活型態,以達到健康生活的目標,以下 茲將說明此三項骨科慢性病的定義、罹患者之特性、致病因素與可能帶來 的負面影響:

(一) 關節炎

關節炎(Osteoarthritis)是一種會造成關節發腫、疼痛、僵硬等毛病的總稱,

可再區分成一百種以上的類型,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嚴重時常 危害病人生活品質和社會生產力,多見於老年人,其盛行率已高達8.3%(Felson

(20)

DT et al, 2000)。關節炎不只常見於老年人,事實上每個年齡皆有發生的可能,

而且以女性較容易罹患,該疾病已成為美國人行動障礙的首要之因;1992 年美 國即已超過四百萬人,每年需花費65億美元於關節炎的治療費用。同樣地隨著台 灣社會人口的老齡化,相關疾病的醫療費用必定會越來越高(Yelin E, Callahan LF 1995)。

引發關節炎的因素有許多,目前尚未清楚區辨出其主要致病原因,然 而,最常見的關節炎類型主要是因為生理受傷所引發,例如關節扭傷或膝 蓋受傷所可能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因素包括因為缺乏運動、體重過重 或關節缺損所導致的關節炎,例如弓型腿;另外,因為身體老化所導致的 退化性關節炎可為「磨損」的關節炎。許多學者認為該病是一個以關節軟 骨退行性改變為核心累及骨質,並包括滑膜、關節及關節其他結構的全方 位、多層次、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現已証明關節軟骨退變是骨性關節炎 最直接原因,故對骨性關節炎的實驗研究多集中表現在對關節軟骨退變的 研究上(Manek et al, 2000)。另外,遺傳基因亦會影響關節炎疾病的產生,

某些遺傳疾病可能產生先天性薄弱的軟骨,導致軟骨極易過度磨損,引發 退化性關節炎,此外,基因遺傳還會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此類型的疾病和 關節內襯發炎有關,因為免疫系統的不正常而引發,其他可能致病的原因 還包括環境(食物、水和空氣)、感染(病毒細菌或黴菌)、某些酵素的不 平衡,甚至壓力或情緒創傷,均可能使關節炎產生或惡化。

雖然關節炎最根本的致病原因不甚清楚,但不同的生理部位的傷害會 產生不同類型的關節炎,以下彙整可能引發關節炎的原因:

1. 軟骨的破壞:發生在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其他類型的發炎 性關節炎,例如紅斑性狼瘡。

2. 關節內襯(滑液膜)、血管、肌腱、肌肉和韌帶的發炎:發生在發炎性關 節炎和其他蔓延到全身的關節炎。

3. 關節滑液中產生結晶:造成急性痛風或假性痛風。

(21)

4. 肌肉或肌腱的萎縮或縮短導致關節變形:各類關節類型皆可能因為關節 常常靜止不動而造成關節變形。

5. 皮膚變硬緊繃:主要發生在硬皮症。

6. 內臟器官的傷害:發生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其他類型的發炎性關節炎。

7. 關節活動能力的喪失:關節受傷或肌肉萎縮導致。

8. 肌力減弱:長時間關節不動所致。

9. 活動力下降:長時間缺乏運動所致,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二) 骨骼疏鬆症

隨著老年人口日益增加,老年人健康照護問題日漸重要,1996年英國 建議訂立6月 24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1998年起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統 一訂定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顯示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已慢 慢成為的新興的健康問題。

骨骼疏鬆症是一種因為較低骨量和骨顯微結構遭破壞,導致骨的脆性 增加,以及間接增加骨折機會的一種疾病。但是隨著不同年齡時期的發 展,骨骼的新陳代謝將會有所不同的速度,例如成長期的孩子,其骨骼形 成的速度比分解的速度快,新骨可以大量積存,因而迅速長高,至20至30 歲時,全身骨質量達到最高峰;30歲以後,從骨骼移出的鈣量比積存的還 要多,骨骼的密度漸小,呈現中空疏鬆、脆弱而易骨折等現象,此為骨質 疏鬆症。大體而言,人的骨質量大約從30至35歲開始減少,而女性又因骨 架及骨質量比男性小,罹患該病症的機會較高,再加上更年期之後,雌性 激素停止分泌將會使得骨質流失更快。 根 據 中 華 民 國 老 年 醫 學 會 的 調 查,台灣地區65歲以上人口中,每九個人中即有一人患有骨質疏鬆症,其 中女性發生率明顯較男性高,尤其停經後的婦女約有百分之二十五機會發 生骨質疏鬆症(黃建元等,2006)。除此之外,50歲以上男性罹患本症的機 會也有十二分之一,因此無論男女性,隨著年齡增加皆可能發生此病症,

進而威脅人們的健康,尤其是女性高齡者更應儘早做預防工作,減少骨質

(22)

疏鬆症的發生。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明顯病症是背痛、駝背、變矮、脊椎側彎、骨折,

是一種屬於骨骼代謝異常的疾病,它的發生的相關因素,大致可分為先天 因素,包括年齡、遺傳、荷爾蒙、性別及種族;間接因素,主要是環境與 生活習慣,其中包括吸箊、酗酒、咖啡因、缺乏運動、鈣質攝取不足及整 體外觀(張淑芳等,2001),茲將相關因素說明如下:

1.年齡:隨著年齡增加,骨質逐漸減少,尤其在 30~40 歲以後骨質流失加 速。

2.遺傳體質:有骨質疏鬆症之家族病史者,其平均骨質較沒有骨質疏鬆症 之家族病史者低;未產婦、初經較晚、體型瘦小、危險性越高。

3.性別:女性較低,且因停經後骨質大量流失,加上壽命較長,故患骨質 疏鬆症為男性之6-8 倍。

4.種族:東方人比西方人少 20%,黑人有高之骨質密度。

5.生活習慣:包括吸箊、酗酒、咖啡因、缺乏運動或運動過量者。

6.性腺功能不足:男性患有性腺功能不足或女性因自然性或手術所致之早 發性停經。

7.藥物:如長期使用利尿劑、抗癲癇藥、類固醇、甲狀腺素、四環素、肝 素、化學療法、鋰鹽等等。

根據上述之相關因素,骨質疏鬆症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原發性骨 質疏鬆,它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發生的一種生理性退行性病變。第二類 為繼發性骨質疏鬆,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藥物等一些因素所誘發的骨質疏鬆 症。第三類為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多見於 8~14 歲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 遺傳家族史,女性多於男性。

(三) 痛風

痛風狹義的定義是指血中尿酸過高所引起的突發性關節炎,主要是因 人體代謝失常引起,但廣義的定義將痛風視為一種症候群,該症候群發生

(23)

時的現象包含 1.血中尿酸值增加(高尿酸血症)、2.反覆發作、3.痛風石形 成,並造成關節變形、4.尿酸結晶沈積,引起腎病變、5.尿酸性尿路結石。

痛風是一種家族性先天性普林(PURINE)的代謝缺陷,一開始周邊關節會 反覆發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最後轉變為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楊榮森,

2002)。目前在臨床痛風症或血尿酸過高症病患中,有一半以上具有明確 的家族傾向;在罹病患者的性別上,主要發生於男性,女性在停經前較少 得病,男女罹病比例為 20:1;在容易發生的罹病年齡上,以 40 歲以後的 族群為主,疾病發生主要侵犯足部及手部周邊的關節,最常見的患部為大 拇指的跖趾關節(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基本上,痛風的形成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其一是不正常代謝產生的過 多尿酸(正常人每天大約有六百毫克尿酸產生及排出體外),一般尿酸佔 人體自身細胞普林老化代謝的 80%,若出現過多的尿酸表示身體某些原因 使得細胞受到破壞,以致新陳代謝加速,故也表示身體有加速老化之現 象;其二是結晶的尿酸累積,因為尿素是在肝臟形成,由腎臟排放,若尿 酸若累積在腎臟,且因固形物無法由腎臟排出,將會影響到腎功能。在這 兩個條件之下,關節四周及關節內組織最後會對尿酸鹽晶體發生慢性發炎 反應,進而破壞相關的軟骨或軟骨下硬骨,使關節發生漸進性退化性變 化,即形成退化性關節疾病的一種型態。若依臨床上的症狀,痛風其成因 如下所述(楊榮森,2002):

(一)急性痛風性關節炎(acute gouty arthritis)

初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通常都侵犯單一關節,且至少半數病患的初次 發作部位為大拇趾的庶骨趾骨間關節(即姆痛風PODAGIA),疾病每次發 作都會有一些前兆症狀,例如心情改變、便秘和多尿,真正發作時,其特 徵為從嚴重疼痛進展成無法忍受的劇痛,發病初期通常呈間歇性,發作間 隔可長達數年,病患在第二次發作間期完全沒有症狀。

(二)慢性痛風石性(chronic tophaceous gout)

(24)

痛風石為尿酸鹽沉積物,合併週圍慢性發炎組織所形成,可在滑膜、

關節軟骨或在軟骨下硬骨形成痛風石,局部蝕骨性細胞分解作用,致使骨 骼中形成囊狀病灶間;關節外的痛風石可存在滑液囊(最常見部位為鷹嘴 突滑液囊)、肌腱的腱鞘、及外耳軟骨。

(三)慢性痛風性關節炎(chronic gouty arthritis)

關節內或軟骨下的痛風石,引起漸進式關節炎,合併慢性關節疼痛、

腫脹及僵硬,在疾病晚期,慢性關節炎也會急性發作,而尿酸晶體沉積物 也由於鈣質聚積,變成放射腺不透性。

二、骨科慢性病之症狀與保健 (一) 關節炎

關節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關節疼痛、休息後仍有不適感、行動不便及 僵硬,此外,某些關節炎還可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甚至危及生命。大部 分病人最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兩種,

在關節炎病例中,近半數屬於退化性關節炎,最常發生在婦女身上。類風 濕性關節炎和退化性關節炎不同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關節過度使用的 磨損或受傷無關,而且類風濕性關節炎會發生在任何年紀,最常見的年齡 是在20~50 歲之間,女性之好發率性約比男性多 2 倍,以下分述兩種關節 炎的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可能出現的症狀:

1. 關節使用時或使用後有疼痛感。

2. 天氣變化前或變化中關節不舒服。

3. 關節膨脹或僵硬,特別在使用關節之後。

4. 手指中間或末端關節有骨塊,或大拇指基部有骨塊。

5. 關節彈性喪失。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症狀包括:

(25)

1. 手和腳的小關節處有疼痛和腫脹感。

2. 睡覺或一段時間休息後,關節和肌肉各處疼痛僵硬。

3. 受侵犯的關節失去活動性。

4. 受侵犯的關節附近的肌肉失去力量。

5. 關節日久變形。

6. 疲勞(發作時尤其強烈)。

無論是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過重的體重皆會增加關節負 重的壓力,進而引發疼痛、僵硬和發炎的症狀;因此,透過減輕體重將可 以減少背部、髖部、膝蓋和腳的壓力,並且盡可能維持大部分關節的靈活 度,以降低關節炎的疼痛,同時還要藉由飲食與營養來保養或補充EPA、

DHA。

(二)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發病過程長而緩慢,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或疾病的發展而 逐漸加重。早期輕度的骨質疏鬆症可以沒有明顯的症狀,病人往往察覺不 出,特別是發生病理性骨折時才會發現骨質疏鬆已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 度,有時在體檢時也能偶然查出。後期的骨質疏鬆症可以出現以下症狀:

腰背部及肢體的疼痛,多見於胸腰背部,疼痛較局限,這種疼痛長期存在,

常在活動時或用力推拉東西時出現;嚴重的骨質疏鬆可引起胸腰椎的骨折 而出現持續性的疼痛,由於個人的耐受性不同,也有的疼痛不明顯,只有 在做X光拍片檢查時才顯示出胸腰椎的壓縮性骨折;嚴重的多發性脊椎壓 縮性骨折,使老年人出現身體短縮變矮、駝背等;也可出現牙齒過早鬆動 脫落及胸悶、氣憋等胸部不適感;有的還會出現腹脹及便秘等消化系統的 症狀(林文彬,2004)。

針對骨質疏鬆的保健之方法包含飲食保健和運動生活保健,說明如下:

1.飲食保健

在飲食保健方面,要(1)注意均衡的飲食,在日常生活中膳食的多

(26)

樣化,可以使各種營養物質齊全,發揮它們的互補作用和平衡作用;(2)

適量攝取鈣,鈣的流失是造成骨質鬆的最大元凶;(3)避免食用過多肉 類及加工品,過高的蛋白質與磷質、高的鹽分和脂肪、過甜的食物,會減 少鈣的吸收。(4)維生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調節體內的代謝,可從食物中 攝取的維生素D或人體可以通過曬太陽等方法自身合成一定量的維生素 D(黃建元等,2006)。

因此,在預防保健上對於鈣的攝取是當務之急。故在飲食中,應注意 保持均衡的營養、多喝牛奶及食用乳製品、避免食用過多的肉類及加工食 品、採低鹽低脂飲食,過高的鹽分和脂肪會影響體內鈣的吸收、多選食連 小骨頭一起吃下的食物、多食用含鈣量高的食物、少吃過甜的食物,以免 因過多的糖份會影響身體對鈣的吸收、平時少喝酒、抽菸,以免降低機內 雌激素,妨礙鈣的吸收。

2.運動、生活保健

骨質疏鬆症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疾病,預防骨質疏鬆要趁早,從小應

多注意營養保健、補充鈣及維生素D等食物;還需注意日常保健,多曬太 陽、做運動等。以老年人而言,通常不宜參與劇烈的和超量的運動,最好 選擇一些體力負擔不太重、動作簡單易學、體位變化不複雜的、不過分低 頭彎腰的運動。由於骨質疏鬆症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疾病,透過預防可以 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相關保健方式如下(林文彬,2004):

(1)日光浴:通過陽光的刺激,引起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活絡全身各器 官的功能。

(2)冷水浴:體質好的可以施行,可以提高機體的耐寒能力及皮膚粘膜 的抵抗力,使肌肉和血管得到相應的刺激,從而增強體質。

(3)氣功:是適合老年人的一種體育運動,對年老體弱、多病者較適宜,

以達到活動筋骨、鍛煉內臟、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

(4)太極拳:能夠增強對骨骼、關節的刺激,能夠維持骨量,同時能增

(27)

強肌肉的力量,可防止骨量流失、骨質疏鬆性骨折。

(三)痛風

痛風就是尿酸鹽結晶沈積於關節腔內而造成關節發炎引起腫痛,最常 看到的就是乳白色或米黃色的痛風石出現在關節腔或關節周圍,造成關節 的破壞變形,甚至需要開刀矯正;而有些痛風石則出現在耳輪或皮下組 織,嚴重影響外觀。此外,也可以沈積在神經附近而引起神經壓迫,如腕 隧道症候群(引起手麻、無力)。

有關痛風的保健作法(許秉寧,2009):(1)減少高核蛋白質、攝取 適量的蛋白質,以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一公克為佳;(2)保持理想體重,

體重過重時應慢慢減重,每月一公斤為宜,急性發作期時不宜減重;(3)

急性發作期時應儘量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4)減少脂肪攝取、多吃蔬 菜(5)多喝水、每日至少 2000 豪克;(5)不喝酒以免酒精在體內代謝所 產生的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6)定期健康檢查等。

三、骨科慢性病患之心理特徵

罹患慢性病的患者除了需要面對生理的改變、外觀的受損、身體功能 的減退、長期治療的痛苦之外,還需要面對複雜的心理衝擊,包括傷心、

沮喪、自卑感、罪惡感和憤怒等,在社會層面的衝擊包括因慢性病所導致 的社交互動及範圍之限制。以下茲陳述慢性病患者在面對疾病發生時所可 能需要面對心理、社會、日常生活層面之衝擊(胡月娟,1994)。

(一)心理層面 1. 控制感消失

病患基於長期接受治療、遵循醫療計畫,或依循疾病加諸己身的限制,

導致基本需求受挫;若再加上無法預測病情的變化,將會覺得被疾病所操 控,自身失去的控制感會導致心情的抑鬱。

2. 罪惡感

(28)

慢性病患者感受到自身疾病為家庭帶來負擔,進而產生罪惡感,且覺 得壓力大而羞於見人。

3. 低自尊

罹患慢性病後,造成個人的身體構造、功能的改變、人際互動的改變 等,嚴重者會威脅到個人的經濟、社會與心理獨立,使慢性病患者自我概 念及對人生所持之看法改變喪失自信心與自主性,而致覺得孤單無助及無 價值。

(二)社會層面 1. 家庭生活的影響

當家中出現了慢性病患者,全家人的生活習慣勢必將做調整,長期下 來,家人可能出現倦怠、疲憊,或無法負荷照顧之重擔,皆會引起彼此無 法調適矛盾及痛苦的情緒反應,而致家人關係淡漠。

2. 社交活動減少

因關節炎等疾病造成身體功能的殘障而限制活動,加上疾病常使人沒 有足夠精力去參與社交活動,患者會漸漸退縮,覺得生活乏味、失去信心 與社會隔離,因此會面臨人際關係的改變及支持社交網絡的減少。

3. 經濟問題

慢性病長期治療及復健所帶來的後續經濟問題也是重要的議題。

(三)日常生活層面

日常活動層面的衝擊,舉凡進食、如廁、沐浴、更衣、個人衛生等皆 會受到慢性病的影響(胡月娟、林豐裕,2005)。

總之,慢性病若僅是提供治療來控制疾病是不夠的,通常需要再不斷 的調適,而其影響包含是個人、家庭、社會等層面且是環環相扣,互相交 互作用。

(29)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研究 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內涵

1950 年代開始,完成疾病的轉型,慢性、退化性疾病取代傳染性疾 病,成為主要健康問題。先進國家大致上仍以醫學作為非傳染疾病的解決 之道,其它防治方法或途徑被視為非主流,直到 1970 年代,這種以醫學為 中心的想法與做法才面臨挑戰(Wolinsky, 1980)。第一個挑戰來自醫學對 健康是否真有貢獻的質疑,根據許多研究結果指出醫療對十九、二十世紀 英、美國國民死亡率的下降沒有什麼影響,而預防接種只有種痘有些微的 作用,其主要使死亡率下降的因素是改變營養、環境衛生、微生物及人際 間的關係改變;第二個挑戰來自生活醫療化的反省,1960 年代後期,在消 費者運動、婦女運動及環保運動等興起之後,就開始對抗醫療領域的擴 大;第三個挑戰來自醫療費用上漲的壓力,1970 年代初期,歐美先進國家 的醫療支出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超過 5.5%,此時世界經濟景氣開始衰 退,又逢石油危機,醫療費用上漲的壓力讓世界各國政府不但重視而且積 極進行各種醫療費用控制(江東亮,2000)。

Lalonde(1974)在「加拿大人健康新展望」(A New Perpective on Health of Canadians)報告中表示疾病與死亡的決定因素有四大類,即不健康的生 活型態、環境的危害、人類生物學因素,以及不健全的健康照護體系,其 中醫療照護只是健康決定因素之一,全方位的衛生政策應優先考慮其它三 類決定因素,並且在解決健康問題的概念及策略上要強調生活型態的重要 性,此報告促使世界各國積極推動健康促進計劃;而 Dever(1976)從慢 性病流行學模式的分析結果指出個人生活型態對健康影響最大,所以世界 各國對健康影響因素有了新的認識,而紛紛訂出健康促進政策。

世界衛生組織於 1978 年召開國際基層保健醫療會議,提出「公元二 千年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的呼籲,並於阿馬阿塔的宣

(30)

言中(Alma-Ata Declaration)中強調個人與群體都有維護和促進健康的責任 與義務,希望透過基層醫療保健體系,鼓勵社區民眾、地方代表、衛生專 業人員等,共同參與健康促進和疾病的預防之推動;美國衛生署長於 1979 年提出「健康的國民: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報告,強調個人行為及生活 型態對健康影響(行政院衛生署,1993):1980 年 WHO 歐洲區委員會通過 以健康促進為重要手段,以達公元 2000 全民均健康的目標(江東亮,

2000);英國衛生部於 1976 年發表「預防和健康:人人的責任」一書,其 中提到國家的健康目標,強調要進一步增進國民健康,唯有依賴人人主動 參與健康促進和預防疾病(行政院衛生署,1993),至 1986 年,第一屆世 界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在加拿大召開,頒訂「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特 別提及達成健康促進應採取的基本策略和方向,而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即 為內容之一,此時健康促進運動已成為一股世界潮流(江東亮,2000)。

1989 年我國衛生署長施純仁提出「健康是權利,保健是義務—臺灣地 區人口突破兩千萬時的醒思」正式揭開我國健康促進運動的序幕,同年五 月,行政院衛生署舉辦第一屆「國民健康促進研討會」,分別就如何透過 社區、學校、訓練班、實驗研究及健康危險評估技術等不同途徑,促進國 民健康生活進行討論(行政院衛生署,1989);健康促進之概念因此開始受 到國人的重視,並為我國健康促進計劃之推動奠定良好基礎;接著,於民 國 1980 年 3 月「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中研訂 2000 年衛生目標。直到 1993 年 7 月頒布實施「國民保健計畫」,提出國民健康目標並就健康促進、健 康維護及預防保健服務三大動策略提出具體方向與內容;而在健康促進內 容方面則包括菸害防治、健康體能促進及國民營養(行政院衛生署,1993)。

本研究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定義為個體為了維護或提升健康的層 次、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多層面的行動與知覺 (Walker, Sechrist & Pender, 1987)。因此,研究者認為應事先了解骨科慢性病 患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形,才能找出健康問題的所在,並且提供能促進

(31)

骨科慢性病患健康之建議。

二、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中,大多以社會大眾為研 究對象,例如老年人、青少年、大學生、教師、護理人員等,並且採用健 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藉以瞭解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構面 的因素,茲分別陳述如下:

在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研究方面,羅沁芳(2003)以國中生為研 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的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由高而低依序為「發 展人際支持」、「自我實現」、「壓力處理」、「營養」、「運動」、「健康責任」。

李秀珍(2007)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1)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量表以「生命欣賞行為」得分最高,其次是健康責任、人際支持、壓 力處置、營養、運動等行為。(3)研究對象自覺自我效能方面以運動得分 最高,其次是健康責任、心理安適、營養;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自 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成顯著正相關,此六個變項中以健康行為 自我效能最能有效的預測健康促進活型態。

鄭淑芬(2004)則以高中職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際間支持行為的得分最高,運動行為的得分為最 低;「健康概念」及「自覺健康狀況」對高中職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解釋力最大。陳昭伶(2004)以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 結果顯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 力處理」,「人際處理」,「營養」,運動」,而「健康責任」得分最低;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和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握、自覺健康狀 況呈顯著正相關。

而在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方面,黃毓華、邱啟潤等(1997)以高 雄地區三所大學院校 562 名二年級學生為對象研究中發現,健康行為自我 效能對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力最大,其次為健康概念、性別與

(32)

自覺健康狀態。而葉琇珠 (2000)的研究中發現,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六 個層面,大學生的健康責任與運動行為較差,女學生的運動行為更宜加 強;男學生在人際支持及營養方面顯著低於女學生。王月琴 (2005) 以 高 雄地區的技術學院及大學共 5 所學校之ㄧ、二、三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顯示:就讀類科、活動參與經驗在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方面有 顯著的差異性;性別、年級在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意向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 異。

針對不同職業進行健康促進型態的研究,則有劉俐蓉、姜逸群(2005) 探討台北市國中教職員工的健康促進型態,其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健 康行為自我效能的排序以人際關係最高、身體活動最低;將「健康行為自 我效能」之預測變項以「人際關係、壓力處理、靈性成長、健康責任、營 養及身體活動」等六個自我效能變項取代,以壓力處理和身體活動二項健 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重要變項。鄭小玉(2005)以花蓮、台東縣公私立國 中小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以自我實 現、人際支持層面較佳,健康責任及運動層面較差。林語梵(2008)以宜 蘭縣衛生所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發現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以營養得分最高,運動行為及人際支持層面得分最低。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並整理國內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 究,相關研究整理摘要如(表 2-2-1):

表2-2-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作者 年代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Walker et al.

1987 The

health-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Nursing Research

952 位居住美國中西 部社區成人

年齡、性別、教育程 度、收入對健康、自我 實現、運動、營養、人 際間支持、壓力處理等 項目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成正相關。

(33)

陳美燕、

廖張京棣 等

1995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方 式 量 中 文 版 之 修 定與測試

197 位護專生及 209 位護理人員

年齡和教育程度是健 康生活促進型態的影 響因素;而人口學特性 和自覺健康狀況為健 康生活促進型態最重 要的預測因素;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中以人際 支持和自我實現得分 最高,運動最低。

洪麗玲 1997 衛 生 教 育 介 入 對 某 護 專 學 生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方 式 成 效之研究

護專學生為研究對 象,藉由衛生教育介 入與否方法,分實驗 組與對照組

自覺自我效能為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重要的 預測因子;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中以自我實現 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際 關係,健康責任為最 低。

黃毓華、

邱啟潤等

1997 大 學 生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預 測因子

以高雄地區三所大 學院校二年級學生 為對象

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 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態 分別與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呈正相關。

梁金麗 2001 社 區 老 年 人 生 活 品 質 相 關 因 素 之 探討

以 居 住 台 北 士 林 區,意識清楚、識字 或能以國(臺)語有 效溝通之65 歲至 84 歲老人為對象

最佳為「營養」分項,

最差為「運動」。男性 得分高於女性受訪者

葉琇珠 2002 大 學 生 健 康 概 念 與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態之探討

以北部某科技大學 日間部不同科系三 年級學生為研究對 象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六個層面,健康責任 與運動行為較差,女學 生的運動行為更宜加 強。男學生在人際支持 及營養方面顯著低於 女學生。

(34)

林女理 2002 學 校 護 理 人 員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相 關 因 素 之 探討

台北市國中小學校 護理人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以營養得分最高,運動 層面最低。

劉劍華 2002 社 區 健 康 營 造 之 老 年 人 社 區 參 與 程 度 及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方 式 對 生 活 品質之相關研究

以居住台北市士林 區,意識清楚、識 字、或能以國台語表 達之 65 歲以上、84 歲以下的老人為主 要研究對象,共計收 案 225 人

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以

「營養」之分量表得分 最高,「運動」最低

馬懿慈 2003 社 區 老 人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相關因素之探討- 以 嘉 義 縣 民 雄 鄉 為例

民雄鄉隨機抽取 5 村 65 歲以上,共 170 位的區老人為研究 對象

各層面以營養得分最 高,其他依序為人際關 係、壓力處理、身體活 動,健康責任為最低 賴瓊儀 2003 中 年 人 生 活 型 態

之探討,陽明醫學 院 社 團 護 理 研 究 所碩論文

台北市北投區其中 四個里當中 40~55 歲 民眾採系統抽樣方 式抽取研究樣本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排 序為營養、人際支持、

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及 健康責任,而運動為最 低。

湯慧娟 2003 高 雄 市 老 年 人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休閒知覺自由 與 心 理 幸 福 滿 足 感之相關研究

本研究是以高雄市 65 歲以上之老年人 以立意取樣方式進 行抽樣,共取得 335 位樣本

整體而言男性優於女性

羅沁芳 2003 台 北 市 某 國 中 學 生 同 儕 支 持 與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之相關研究

以台北市金華國中 一至三年級學生為 研究對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發 展人際支持最高、健康 責任最低;同儕情緒性 支持是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總量表及各分量 表的顯著預測因素。

(35)

鄭淑芬 2004 桃園地區高中職 學 生 個 人 因 素 及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之相關性研究

以桃園地區公私立 高中職三年級的學 生為研究對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 人際間支持行為的得 分最高,運動行為的得 分為最低;健康概念、

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呈顯著 正相關。

陳昭伶 2004 基 隆 地 區 高 中

(職)學生健康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相 關因素探討

以 基 隆 地 區 高 中

(職)學生為研究對 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 個層面中以自我實現 得分最高、健康責任得 分最低;健康促進生活 型態和健康概念健康 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 康控握、自覺健康狀況 呈顯著正相關。

王月琴 2005 高雄地區大學生 健 康 促 進 活 動 參 與 意 向 及 相 關 因 素之研究

以高雄地區的技術 學院及大學學生為 研究對象

健康促進活動主題的 需求的前五項依序為 壓力調適、營養、體重 控制、人際溝通及急救 訓練。

劉俐蓉、

姜逸群等

2005 台 北 市 立 國 中 教 職 員 工 健 康 行 爲 自 我 效 能 和 健 康 促 進 型 態 之 相 關 研究,

台北市國中教職員 工為對象

健康行為自我效能人 際關係最高、身體活動 最低;健康促進型態以 壓力處理和身體活動 二項健康 行為自我效 能為最重要變項。

鄭小玉 2005 花 東 地 區 學 校 護 理 人 員 健 康 促 進 生活型態之研究

花蓮、台東縣公私立 國中小護理人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以自我實現、人際支持 層面較佳,健康責任及 運動層面較差。

藍靜渝 2006 社 區 代 謝 症 候 群 高 危 險 群 之 中 老 年 人 使 用 健 康 服 務 行 為 與 其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之 相 關 性 探 討 - 以

台北市北投區 94 年 度社區整合式篩 檢,四十歲以上其含 代謝症候群危險因 子中凡一項及以上 異常之社區民眾共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 自我實現最佳,健康責 任及運動休閒最差。

(36)

台 北 市 北 投 區 為 例

246 位

李碧霞 2006 台 北 市 北 投 區 都 市 原 住 民 婦 女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之探討

以台北市北投地區 30-64 歲都市原住民 婦女為研究對象,共 取得 169 位樣本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由高至低依序為人際 支持、自我實現、營 養、壓力處置、健康責 任、運動。

林玉華 2006 懷 孕 婦 女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相關因素探討

以南部某醫學中心 婦產科門診 172 位 懷孕婦女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以 人 際 關 係 得 分 最 高,身體活動層面得分 最低;不同的教育程 度、社經地位、是否有 慢性病、運動習慣、睡 眠時間及整體健康自 評在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總量表得分上有顯 著差異。

陳瀅如 2007 健 檢 族 群 代 謝 症 候 群 不 同 危 險 因 子 患 者 之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相 關 因 素 之 探 討

─ 以 台 北 市 某 醫 學中心為例。

以台北市某醫學中 心的健檢族群代謝 症候群患者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 人際支持構面得分最 高,而運動層面得分最 低。

王慧群 2007 代 謝 症 候 群 及 高 危 險 群 社 區 名 眾 其 自 我 效 能 對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的 影 響─ 以 台 北 市北投區為例

以參與 95 年度台北 市北投區健康服務 中心主辦代謝篩檢 活動且滿四十歲以 上之社區居民

促進生活型態中以營 養得分最高,健康責任 層面最低。

李秀珍 2007 國 中 生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影 響因素之探討-以

選定的四所台南縣 國中,以分層抽樣方 式抽出 1275 位學生

以生命欣賞行為得分 最高,其次是健康責 任、人際支持、壓力處

(37)

台 南 縣 四 所 國 中 生為例

作橫斷研究調查 置、營養、運動等行

為。

李淑茹 2007 大 學 生 健 康 促 進 生活型態之研究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之學士班全體在學 學生為主

分量表之得分高低依 序為「自我實現」、「人 際 支 持 」、「 壓 力 處 理」、「營養」、「健康責 任」和「運動」。 楊小慧 2008 某 社 區 中 年 人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相關因素之研究

社區中40-64 歲中年 人共發出 210 份問 卷

得分依序為人際支持 方面、營養方面、自我 實現方面、壓力處置方 面、運動方面、健康責 任方面

唐維澤 2008 大 學 生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相 關 因 素之探討

研究對象為台中某 大學一年級學生,取 得有效問卷1278 份

各量表之得分高低為

「人際支持」、「靈性成 長」、「壓力處置」、「營 養」、「健康責任」和「運 動」。

林語梵 2008 宜 蘭 縣 公 共 衛 生 護 理 人 員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相 關因素之探討

宜蘭縣衛生所公共 衛生護理人員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 營養得分最高,運動行 為及人際支持層面得 分最低。

許僑祐 2008 罹 患 高 血 壓 之 高 齡 者 在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與 生 活 滿 意 度 之 關 聯 性 探討

300 位高血壓老人。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 以 適 當 營 養 得 分 最 高,運動層面最低

王麗雅 2008 國 小 教 師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之 研 究

研究對象為花蓮縣 公立、私立國民小學 之合格教師400 份

得分指標以營養行為 得分最高,其餘依次為 自我實現、人際支持、

壓力處理、運動行為、

健康責任。

吳俐穎 2008 老 年 人 自 我 照 顧 能 力 與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關 係 之 研究~以高雄縣老 人公寓為例

九十七年度松鶴樓

(高雄縣老人公寓)

1-2 月間,共 133 位 的60 歲以上老年人 為研究母群體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六 個層面中,以「適當營 養」最高,其餘依序為

「壓力處理」、「自我實 現」、「人際支持」、「健 康責任」,最低為「運

(38)

動」, 傅憶珍 2008 臺 東 地 區 老 年 人

自 覺 健 康 狀 況 及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之研究。

研究對象為臺東地 區的老人會之老年 人共970 人。

各分量中得分最高是 人際支持,最低是健康 責任。

林進文 2008 原 住 民 中 年 婦 女 自 覺 健 康 狀 況 與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之研究

研究對象為台東縣 大武地區達仁、金峰 鄉30-54 歲原住民中 年婦女,選取研究樣 本105 人。

得分中以營養為最 高,其他依序為人際支 持、自我實現、壓力處 理、健康責任、運動休 閒。

吳英枝 2008 台 東 縣 鹿 野 鄉 不 同 族 群 老 人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之 研究。

研究對象為台東縣 鹿野鄉65 歲以上老 人,有效問卷241 份。

得分高低排序為營 養、運動、健康責任、

壓力處理、自我實現、

人際支持。

黃偉智 2008 臺 東 縣 退 休 公 教 人 員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與 功 能 性 體適能之研究。

研究對象為臺東縣 退休公教人員56 歲 以上人員,取得有效 問卷403 份。

高低依次為營養>人 際支持>自我實現>

運動>壓力處理>健 康責任。

羅淑美 2008 六 堆 地 區 銀 族 健 康 促 生 活 型 態 與 生活品質知研究。

以六堆地區65 歲

(含)以上之銀髮族 為研究母群體,共取 得210 位有效樣本

得分高低排序為營 養、人際支持、壓力處 理、健康責任、壓力處 理、自我實現、運動。

陳瀅如 2008 健 檢 族 群 代 謝 症 候 群 不 同 危 險 因 子 患 者 之 健 康 促 進 生 活 型 態 及 其 相關因素之探討- 以 台 北 市 某 醫 學 中心為例。

以台北市某醫學中 心的健檢族群代謝 症候群患者為研究 對象。

分數由高而低依序為 人際支持、自我實現、

營養、壓力處理及健康 責任,而運動為最低。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第三節 休閒活動參與及其相關研究 一、 休閒活動的意涵與功能

(39)

休閒(leisure)一詞源自拉丁文「licere」,亦即「被允許」(to be permitted),在法文中「休閒 loiser」是指自由利用的時間(free time)(鄧 建中,2002)。Kelly(1990)指出休閒是在完成工作及維持生存所需的時 間後,所剩的時間。是可以選擇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間,即「自由時間」。

Csikszentmihalyi(1990)指出個人從事休閒時,內心皆充滿相容、和 諧的感受,感覺、希望與想法於此時協調一致,稱為「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也就是運動家所謂「處於巔峰」。黃金柱(1999)指出休閒是 個體因愉快、樂趣、滿意或放鬆而從事的的活動;朱明謙(2001)表示休 閒是個人所覺知到的自由與尋求內在自由舒暢、愉悅滿足的心境;高俊雄

(2002)認為休閒是扣除人類為維持生命現象、遵守實行責任義務,或為 謀生存必須從事的活動後,所剩餘的時間,可稱自由時間,或又稱休閒時 間;而教育部國語辭典中對於「休閒」的解釋為「優游閒暇」如:種花、

養鳥、釣魚等。前述各中外學者對於「休閒」的解釋都包含自由、輕鬆、

閒暇的意思,因此「休閒」可以說是:「利用閒暇、自由的時間,輕鬆愉 快的休息」並擁有具備自由而不受拘束的特質。

休閒活動(Recreation)在拉丁文中是指「恢復或重建」,Ragheb 與 Griffith 於 1982 年定義休閒活動參與係指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頻率或 個體所參與之休閒活動類型;陳定雄(1994)認為休閒活動是一種在自由 時間中所從事的各類活動,可娛樂身心,亦可達到個人發展及社會成就的狀 態;故張文耀(2000)認為休閒活動已經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此 外,休閒活動亦為任何型態之有意義的享受,其可能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發生,只要個體認為該活動對他而言是具遊樂性的便可 (李明宗,1988)。

除了具遊樂性質外,休閒活動亦可界定為「描述一種經驗勝過於描述行為 的特殊活動,個體透過自身的參與,於自由時間與自由意願,為追求滿足 感、享受、愉悅、休息與重新被創作的感覺所選擇參與並含括靜態與動態 的活動」(洪煌佳,2001),此靜態、動態休閒活動亦包含了「運動性」及

(40)

「非運動性」的休閒活動二種,張廖麗珠(2001)認為休閒運動是指休閒 活動中的動態活動,而休閒活動與運動性的休閒活動差別在運動性的休閒 活動是透過以運動為手段方式,達到休閒活動的目的(馮麗花,1998)。

綜合上述,休閒(leisure) 意指使個人成長或發展的態度、時間或活 動,著重於心靈及感受的內化,而休閒活動(recreation)則涵蓋具體的活 動,如:登山、打網球、看電視,著重在生活當中對身心的調劑。因此,

本研究將休閒活動(recreation)定義為「人們在基本生活需求滿足後的一 些多餘時間,主動且自願參與的活動(包括任何靜態、動態、運動、非運 動的活動),並從中享受放鬆、娛樂、自在、不受約束的感覺」。

就休閒活動的功能方面,休閒活動在今日的工商社會中,對於人們來 說更為重要,從休閒的利益而言,休閒不僅能改善個人的身體與心理健 康、提供自我實現、流暢體驗,也能促進個人的成長。Parker(1971)認 為休閒活動對個人而言,具有鬆弛、遊樂、個人發展等功能,對社會而言,

具有社會化、娛樂、整合等功能。Loesch 與 Wheeler(1982)認為休閒對 人類生活有放鬆(Relaxation)、補償(Compensation)、淨化(Catharsis)、

工作類化(Task generalization)等四種功能。

高迪理(1993)認為休閒活動對老人的功能包括:(1)在心情上能夠免 除無所事事的焦慮,並藉此放鬆安定自己的心境;(2)在單調的生活上能夠 增添些變化,消磨空閒的時間,或擁有服務他人的機會;(3)在心智發展上 能夠獲得喜樂,補充過去想學習但未能學習的滿足感、求知慾;(4)能夠擁 有發揮創造力、實質性自我表達、展現天份的機會;(5)可以獲得感官上的 愉悅,包括生理、心理和精神上對自我的肯定;(6)保持活力,有機會與他 人接觸來往,享有合群而不孤獨的感受。因此,老人參與休閒活動將可走 入人群、開放自己、拓展自由的生活空間。陳文喜(1999)指出只要老人 能從事規律的休閒活動,對自我的肯定和情緒的舒解有積極的幫助,且能 增強體能,減緩衰退的速率,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有增進老人的生活品

數據

圖 1-1-1  研究流程圖………………………………………………  8  圖 2-4-1  休閒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模式……………………………  42  圖 3-1-1  研究概念架構圖…………………………………………  45
圖 2-4-1  休閒與健康關係的理論模式(Coleman and Iso-Ahola, 1993, p.115)  有關休閒對身心健康的影響,Siegenthaler(1997)提到 1970 年代早 期就開始注意到休閒對健康的貢獻。 Vertovec 於 1984 年研究發現身體性休 閒滿意度越低,其身體壓力愈大;心理性休閒滿意度愈低,其心理壓力亦 愈大;心理性、休閒滿意度愈低,其心理方面壓力愈大;心理性、社會性、 放鬆性及身體方面間的滿意度愈高者,其緊張的狀態則會較小,休閒滿意 度愈低者,其緊張狀態則
表 4-1-3    樣本身體質量指數分佈表  (N=410)  健康狀況  次數  百分比  平均數  = 161.69 公分  身高  標準差  = 8.48 公分  平均數  = 66.54 公斤  體重  標準差  = 12.95 公斤  體重過輕  7  1.7  正常範圍  155  37.8  過重  114  27.8  輕度肥胖  72  17.6  中度肥胖  47  11.5 BMI  重度肥胖  15  3.7  備註:BMI =  體重  (kg) /  身高  (m 2 )  成
表 4-2-2 受訪者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分析                                                                                      (N=410)  背景變項  次數  適當營養 健康責任 自我實現 人際支持 運動行為  壓力處理 總分  性別  男  187  21.42  (3.96)  20.70  (6.99)  28.61  (6.74)  22.65 (5.39)  17.06  (5.45)  2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E curriculum contributes greatly to enabling our students to lead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an interest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nd aesthetic

減少身體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促

减少身体脂肪、降低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促

來源 : 世界衞生組織文件 — WHO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Health synthesis

附錄 1 建議採用的 建議採用的科技與生活科 建議採用的 建議採用的 科技與生活科 科技與生活科 科技與生活科 / 家政 家政 家政 家政科特別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心理 創傷壓力症候群 社交

4.選修學分至少須修習 40 學分,其中「第二外國語文」、「藝術與人 文」 、 「生活、科技與資訊」 、 「健康與休閒」 、 「全民國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