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進行主題探索行動研究之前,研究者對於教學環境的認知仍停留在單 純只是一個生活的空間,因此把教室整理乾淨,擺上一些學生的作品,和一 些教學掛圖,很少去思考這些佈置和學生學習之間的關係。實施完主題探索 研究之後,方意識到在教學現場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不只是教師,因為 學生不是被動的,而是會主動調適自己、適應環境的學習者,所以一個豐富 的學習情境環境也會在無形中浴室,或啟發學生學習。

主題探索教學中重視教師應提供學生探索及自由討論的環境,因此教室 的空間規劃是很重要的, Pratt(1989)認為教學材料應該是隨處都有的,如 此學生才能夠以好幾種不同的知覺媒介去學習。不管是平面的或立體的教學 材料,都必須是隨手可得的,如此才能引發學生去探究與操作,因此不管是 哪一間教室,都應該擺設各式各樣能夠引發學生的探索興趣的材料(引自張 慧芝等譯,2000)。全語言的學者也認為兒童在學齡前,已從實際生活環境中 學會聽、說、讀、寫的能力,這是因為環境中到處充滿語言和文字,因此教 師如果能夠提供學生豐富的讀寫環境,是會引發學生讀寫的興趣。

綜合上述,對於實施主題探索的理想環境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 應該是要有隨手可得、各式各樣的書寫工具。

2. 教室裡應有充足的課外讀物可供閱讀或查閱資料,而且是以主題方 式呈現。

3. 張貼或擺放與活動相關的各種主題學習材料或藝術品。

當研究者了解主題探索的教學環境佈置的目的之後,回想自己過去忽略 教學環境佈置的重要。研究者在日誌上反省著:

在實施主題探索之前,從未想過自己在教室環境的規劃,有什麼問題。

經過主題探索課程實施歷程之時,才慢慢發現環境佈置可以是動態的、有組 織的、兼具啟發性的。關於教室佈置內容物,過去我只有張貼著優秀學生作 品、一些重要公告或是教科書附贈的教學圖片,隨意的張貼,並沒有主題性 的安排;課外讀物的陳列也是沒有規劃的放在角落;學生的座位以方便聽講 的直排式為主,企圖縮小學生彼此接觸範圍,以方便掌控秩序。

現在發現隨著教學活動的進行,資料及作品的張貼應該隨時變動,並且 提供學生相同的機會,最好能有主題的方式呈現,易於學生組織吸收;課外

讀物也可以根據相似主題的方式陳列;依全語文教學觀,如果能在教室裡準 備讀寫工具,方便學生隨時書寫;學習角的安排也可吸引學生參與不同的學 習活動。座位安排有時也可以嘗試分組方式,協助學生發展社會互動能力。

行動研究結束之後,我體會到不只是老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甚至 教室裡的一景一物都可以具有啟發性。(正日-950108-0519)

從上述可知,過去研究者並沒有意識到學生學習的環境空間層面,因此 無法發揮其教學功能;至於座位的規劃也基於傳統對班級常規的的要求,不 敢給學生太大自由空間,主要是害怕引起其他教師的批評,因為一般認為吵 鬧的班級,學生一定沒有在學習,或是老師的班級經營一定有問題。

經過這次行動研究之後,研究者認知到在教室裡的所有的所有靜態、動 態活動都必須要能引發學生探索,才會產生意義,也才能達成學習的目的,

而不只是把教室貼上各式各樣的資料。因此將來在實際教學現場,研究者可 以採取以下具體方式的教室環境規劃:

1. 公佈欄上的資訊應有規劃,並且由師生共同逐步收集相關資料,有 組織的呈現,以協助學生完整學習,並且影響學生整理資料的方式。

2. 闢設一區陳列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實物,亦由師生共同收集,包含任 何文字資料和藝術作品,以協助學生與生活經驗的連結。

3. 課外閱讀書籍,以與主題相關的各種討論角度的文本共同陳列,以 擴大學生生活經驗。

4. 各種形式的討論幫助學生學習如何與人溝通,給予自主學習的機 會,學生從共同完成主題任務中學習自律、自我負責及互相合作。

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由一開始的意見不合到後來可以彼此討論,就 是一種學習,因此適當的安排討論活動是有其必要的。

主題探索相信學生會主動建構出現在教學現場的所有的知識,因此教室 空間規劃及佈置應以學生為主,主要目的在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