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Beane( 1997 )指出十九世紀末期受工業革命影響,社會發生極大改變,

激起一股教育改革風潮,當時的改革方向有三:一是學校教育應配合工業 社會需求;二是課程組織應重視兒童的本質與發展;三是在學校的訓練及 管理上,應擴大民主基礎、改善因工業化造成的社會與經濟的不公平現象。

這三種教育改革方向都認同「課程統整」是可行的方向。

1921 年在歐洲 Calais 舉行的第一屆「新教育國際會議」,以「兒童的創 造性自我表現」( The Creative Self-Expression of the Child ) 為主題,宣布 了教育新世紀的來臨,就是教育的主體是兒童,此一以「兒童本位」為出 發點的教育改革運動,要言之有四大精神:( 1 ) 兒童及青少年本位取向;

( 2 ) 整體及全方位教育;( 3 ) 學校社群自我管理的理念; ( 4 ) 藉由合作 達成的群育教育 (引自薛曉華譯,2002 )。 同年美國教師 Smith 以「社區方 案」對小學一年級生進行為期五年的研究實驗,提出學生必須置身於可以 使用這些能力的情境中,才能體會知識的意義,並善加利用觀點,引起教 育界重視。

1940 年代初期,「進步主義教育協會」( The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 )進行「八年研究」( The Eight Year Study )提出「核心課程」方案,

主要倡導者認為課程應以問題中心的方式呈現,由師生共同合作設計,運 用學生的經驗和關注事項來加強個人的統整。當時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家杜 威( J.Dewey,1895-1952)總其成,杜威是影響近代西方教育很深的一位學 者,他提出教育必須考慮兒童能力、興趣、習慣之心理因素,並認為課程 的安排必須強調學生實際操作經驗,因為透過行動才能產生思維、獲得知 識,他主張經驗連續性、教育連續性可以統整教育中許多因素。

在一九三○至一九五○年代是進步主義盛行的階段,美國許多學者一 一為文支持統整理念,出現許多試圖統整個人與社會的「生活中心」課程、

「問題中心」課程,而後進入組合各類統整概念的「核心」課程運動中,而在 此一階段所發展出來的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及文那特卡制教學法三者都 強調兒童可以自由學習、決定進度,反映出課程統整的特徵。

3. 歐美現代的統整課程

一九五八年美國通過「國防教育法案」,一九六○年課程改革運動隨即 展開,雖然這波新課程運動,使美國教育進入分科課程型態(單文經,1992)。

但是布魯納( J.S.Bruner )自一九六○年起提出「發現式學習」的概念,他認為 人類的學習絕不僅僅是機械式的記憶,學習應該是學習者透過與環境的互 動,主動的探索各種不同的資訊,並運用歸納推理的方法,建立並檢驗假 設,以便導致發現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結構,即知識的基本原理(張新仁,

2003)。一九七○年代掀起許多以「探索」和「問題」為導向的新課程實驗,探 究以主題、議題或問題為核心課程蓬勃發展起來。因此一九六○、一九七

○年代出現許多開放教育型態的學校,他們因享受較多自主權而發展課程 統整,也刺激越來越多不同特色的另類學校以統整課程方式呈現。

進入一九九○年代,課程統整再度受到重視,Beane(1997)指出主要動 力來自於三方面:首先是一九八○年代,當時在幼教界盛行的全語文教學 提倡課程統整的影響;其次是對大腦的研究,也促使統整概念的受到重視,

Caine & Caine (1991)指出人類大腦的功能是高度分化的,但是大腦在處理訊 息時會尋找某些以類型統整訊息;多元資料及建構主義學習論者主張新的 概念和技能的內化和運用,必須以學習者的先前經驗、有意義的脈落以及 整體概念的理解為基礎。同時許多課程理論家也開始重新探究「統整」在課 程上的使用,如:Jacobs (1989)提出科際整合課程的設計與實施、Beane(1997) 描述概念主題超學科統整課程、Drake (1993)提出跨學科統整課程以及 Brady (1995)的超學科統整課程(單文經、陳美如合譯,2000)。

(二) 國內課程統整的發展現況

我國民國六十四年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提到十二條修訂原則中,有幾項 是與統整課程理念相關的:「教學科目之設置,應順兒童身心發展,由統整 而分化。」、「各種教材之組織,應依其性質,符合心理的與論理的要求,

並與有關科目的內容上避免重複。」(教育部,1975)。

民國八十二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依據的基本理念分別是:「未來 化:應據前瞻導向;國際化:應有世界胸懷;統整化:應求周延有效;生 活化:應符合生活需求;人性化:應以學生為中心;彈性化:應重師生自 主」,在教材編選部分第三項提及「各科教材之組織與排列應從中小學課程 一貫發展之精神設計,按照由近及遠,由易而難,由簡單到複雜,由具體 至抽象之順序,分編學習單元,並注意各科間之統整配合」。統整概念已成 為新課程標準一大特色(教育部,1993)。

由上述可知,八十二年公佈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以比六十四年的強調

統整的重要。楊龍立、潘麗珠(2001)認為原因有二項:一是西方學者大力提 倡統整課程理念,而這些論述亦被引入國內,一是受日本及英國修定其課 程標準的影響,新修訂者亦有統整的特色。在實際教學現場上,台北縣自 民國八十三學年度開始實施開放教育,學者專家與教育局進行實驗課程,

課程統整為其強調重點之一。

民國八十九年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中,有關統 整課程的說明有下列幾項:

1. 基本理念:「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

・・・之健全國民」,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 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等。」

2. 課程目標:「國民教育之學校教育目標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社 會、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之學 習領域之教育活動,傳授基本知識,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培養・・・

・・・健全國民與具世界觀之公民。」

3. 學習領域:「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協同教學為原則。」

4. 課程實施:「在符合領域學習節數的原則下,學校得打破學習領域 界線,彈性調整學科及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式的教 學。」

由上述可知,自民國八十七年以後,統整課程成為教育界的一個討論焦 點,而且全國各縣市教育局舉辦相關的研習活動,推廣課程統整;也有越來 越多的研究生及教師,投入相關的研究與實際教學中。然而至今仍有許多教 師不瞭解課程統整的意義及實務的技巧,甚至為統整而統整。研究者認為現 代社會,新興的知識越來越多,加上升學競爭,我國現在國小學生的課業負 擔壓力大,要學的東西太多,如果教師能徹底了解課程統整的意義及其內涵,

有課程統整的專業能力,選擇適當時機去運用,發揮其最高價值,應可以解 決部分教育問題。

二、課程統整的意義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