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4-5 研究者主題探索教室 三、 監控、檢核、發展新理解

研究者在實施第二循環正式行動研究過程中與結束後,持續進行監控、

檢核,最後發展出新的理解。在此小節中,研究者分別描述課程規劃中三個 教學策略與檢核結果,並說明發展的新理解,並以此作為日後教學的參考。

以下分別詳細描述:

(一) 主題探索與教學情境相互融合

研究者在第一循環試測階段所實施的的主題探索是獨立於學生的學校課 程,因此不管是對學生或對是對研究者,宛如雙頭馬車一個拉東一個拉西,

最後師生都筋疲力盡。因為研究者不只要面對家長對課業成績的要求,還要 另外抽出時間執行一連串的主題探索活動,學生也是一樣,所以在第一循環 試測階段結束之後,研究者的心裡很複雜,一方面從這個行動過程中成長許 多;另一方面覺得很難應用於實際的教學現場。

經過一番反省與修正之後,研究者決定把現行學校課程及相關活動融入 主題探索課程教學中,這樣的改變,效果如何呢?這一改變,感受最深的是 研究者,研究者曾在日誌上紀錄自己實施的感想 :

不像上次的行動研究,完全獨立於現行課程和學生學習情境,感覺有一 點不真實。也使我忙得不得了,必須不斷設計學習單,讓學生練習主題探索 的一些教學策略,感覺負擔很重,一般老師應該也會有同樣感受。現在將學 校現行課程融入主題探索中,發現學生對主題的概念更完整,也體認到各學 習領域之間並不是互不相干,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在教學上輕鬆許多。(正日 -941120-0208)

學生的反應又是如何呢?這是研究者最為關注的地方。因此在完成第二 循環正式研究階段之後,研究者訪問訪問五位焦點學生,回答如下:

表 4-4-4 焦點學生對主題探索課程教學訪問摘要表

學生代名 性別 國語文程度 訪談重點摘要

小怡 女 高 我現在才知道關於一個主題的事有那麼多,不只是在自然科

學方面,從成語、唐詩、故事也可以認識這個主題。

小馨 女 中 花的種類很多,難怪詩人常常讚嘆花的美麗。

小向 男 中 到科博館上的關於花的課程,我更了解花了。

小越 女 低 我覺得花很奇妙。

小庭 男 低 花的故事很有趣。

五位焦點學生對於第二循環行動研究的主題探索都表示有所收穫,或是 覺得有趣,研究者將其中兩位焦點學生的訪問內容呈現如下:

小怡:做了主題探索之後,我才知道一個主題會有這麼多知識,我是做「

花」這個主題,發現關於花的成語、唐詩、故事這麼多,老師也教 我們從自然小百科、十萬個為什麼、少年牛頓和上網查詢了解關 於花的資訊。這次主題探索讓我增進不少有關花的資訊,也讓我 了解為什麼花有那麼多成語,都是跟他的顏色、味道有關。(訪一 -941220)

小馨:剛開始做這個主題時覺得很難,可是同學一直幫我打氣、加油,

我也從課堂上學了多方法,可以幫助我研究,所以現在我很喜歡。

雖然我家電腦不能影印,但是我可以去學校圖書館找資料。(訪一 -941221)

從焦點學生的回答中,的確他們這次的主題探索所獲得的知識是要比第

一循環試測的學生要更多元,他們不會把他們的主題定位在自然科學領域,或 是任何一種學科領域,而是會用教學現場中所學過的知識或是方法來探索這個 主題,這正是課程統整教學所強調統整的概念。同儕間的合作與協助增強學生 學習的動機。

研究者在此一階段,仍多次邀請林老師到全文班進行觀察,並與她討論 兩次行動研究之不同:

這次的許多教學活動和教學策略是融入於教學情境中,教師比較從容,

感覺上更有餘力去觀察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探索。而且學生獲得的概念也比 上次要完整得多,更符合統整的教學理想。(觀四-941223)

從林老師的觀察心得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在把教學情境融入主題探索課 程的確產生效果。教學過程中研究者以主題為中心,把教學現場中所進行的教 學活動能與研究主題結合的部分隨時提出,使學生能更多方面的去認識這個主 題,也由於許多探索活動是與現行課程或活動相結合,整體教學顯得更加融入 學生生活經驗。

(二) 增加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寫作

由於發現學生在第一循環行動研究所閱讀的材料都是屬於資訊類書籍,

缺少故事類書籍多元觀點的啟發,因此在第二循環行動研究時便加強故事類 書籍的引導,藉著故事結構分析幫助學生閱讀此類書籍(見附錄一)。而寫作 的練習幫助學生整理這段時間所做的探索,創作圈提倡社會互動寫作,藉著 與老師及同儕的討論,協助學生更能掌握寫作的方法。因此研究者決定在第 二循環行動研究加強故事結構分析與增加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活動。

看完學生在實施完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活動,研究者觀察

學生完成的故事(見附錄二)與童詩中(見附錄三)發現:

看完學生所寫的文章,心裡覺得很欣慰,因為真是進步很多。學生比較 能掌握在編寫故事時,注意故事中包含哪些元素,寫故事時也會注意結構;

而透過與老師和同儕的互動,學生的文章流暢度增進許多,最後經過修改才 交出來的作品,學生都比較滿意和珍惜。經過幾次練習,學生越來越能寫得 深入而有主題。正如全語文所強調的教師應該提供學生傾聽、說話、閱讀、

寫作等不同形式來建構知識及統整各領域的學習。(正日-941225)

研究者認為增加文學作品的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活動,可 以使得學生的主題探索的語文能力更提升,更符合全語文的教學理念。研究 者再進行完後訪問五位焦點學生,詢問他們對此一活動的看法,其訪問摘要 如下:

表 4-4-5 焦點學生對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活動訪問摘要表

學生代名 性別 國語文程度 訪談重點摘要

小怡 女 高 喜歡,因為可以提升我的思考能力,使文章寫得完整。

小馨 女 中 喜歡,因為可以聽故事,也可以幫助我寫作文。

小向 男 中 喜歡,因為喜歡跟老師一起討論,開玩笑。

小越 女 低 還好,因為我不喜歡寫作文。

小庭 男 低 喜歡,因為老師說我很有創意。

五位焦點學生對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活動的反應如上,研 究者舉三位焦點學生的詳細訪問內容如下:

小庭:現在我比較知道怎麼寫文章了,而且我很喜歡和同學討論,覺得 這個方法很有趣。(訪二-1228)

小怡:我覺得很好,因為現在我比較知道怎麼下筆去寫一個故事或是一 首詩,首先我必須對我要寫的主題蒐集很多資料。還有同學會把我 沒注意到的地方找出來,而且有些同學會問我問題,我才知道我哪 些地方寫不清楚。不過不是每個同學的意見我都會用,有時候他們 的意見不好。(訪三 -1228)

小越:我喜歡聽老師講故事,可是寫故事或是詩,我只能寫很短的。(訪 二-1228)

從焦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個方式的確對他們很有幫助,只是 對於像小越這樣文化刺激較少的孩子要求不要太高,只要他們願意寫,

長度不要求。同學在這討論的過程中,體會到身為作者所面臨的困擾與 喜悅,要寫出一篇吸引人的文章並不容易,不過如果能得到別人的肯定,

實在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研究者曾在進行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活動時,邀請林老 師來觀察,她的觀察心得如下:

進行故事結構分析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因為學生常常在閱讀故事時,

或是寫文章時不能抓住重點。讀了半天,不知讀什麼;或是寫了一大堆,

只是文字的堆砌和反覆,沒有重點。透過討論,學生有機會修正他們的 文章。對寫作的興趣也大大提升了。看到他們的文章卻是更完整而流暢 許多。(觀五-1220)

從林老師的觀察心得中,可以看出她也認同研究者針對學生的閱讀寫 作弱點的教學設計。故事結構分析明確告訴學生,閱讀完一本書後他該 知道哪些事,而社會互動寫作教學可以刺激學生以不同面向的思考,使 得文章更加充實。

(三) 全語言的教室佈置

全語文的學習環境除了強調要建立安全、隨時可以接納及鼓勵學生說出 自己想法的聽、說環境以外;對於教室佈置,認為規劃一個充滿文字的語言 環境、大量的閱讀材料及容易取得的書寫工具,學生自然對語文感到熟悉,

自然會使用語文於生活之中。為了配合學生的主題探索,研究者規劃了「閱 讀區」、「故事區」、「工作區」、「資料及作品展示區」、「每週一書」,座位的 安排則是採取「分組式」,以方便學生討論及共同探索。而這些學習區域的規 劃是不是發揮了它的功能呢?在剛開始行動研究中時,研究者仔細觀察學生 的使用情形,有以下發現:

1. 「資料及作品展示區」: 根據研究者和實習老師蔡老師的觀察,學生會 一直去確認自己的作品或是蒐集的資料是否被張貼在佈告欄上,一旦發 現有就雀躍不已,來觀看的次數就更頻繁了,甚至會找同學一起來看,

實習老師蔡老師也建議研究者得盡量使每位同學的作品有機會張貼出 來。

2. 「每週一書」: 去閱讀「每週一書」的學生也很多,特別是在我上課推薦 完後。我想中年級的學生對於老師還是很在乎,因此只要老師重視的、

2. 「每週一書」: 去閱讀「每週一書」的學生也很多,特別是在我上課推薦 完後。我想中年級的學生對於老師還是很在乎,因此只要老師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