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在進行整個行動研究前,就邀請同校兩位老師共同參與,其目的無 非是希望能幫助研究者跳脫自我觀點,避免過於主觀,使得整個研究歷程具可 推廣性。因此不管是行動研究的準備、行動的歷程以及結束後的探討,研究者 與兩位老師都常常交換意見。以下是王老師在課程實施結束後,對於研究者所 進行的主題探索教學提供個人看法:

王老師:我很贊同這個課程的教學理念,它提供學生很多機會去練習聽、

說、讀、寫,使得國語文學習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 是現在學生很缺乏的能力,老師願意花時間去設計課程,並且付諸行動,實 在令我佩服。而學生在整個研究歷程中所表現的高參與度,也使我注意到學

生的需求及興趣,反省自己的教學。(訪三-950105)

從王老師的看法中,可以看出她也注意到現在學生語文能力不足,以及語 文教學趨向於語文知識傳授的問題。而研究者所實施的主題探索課程教學正好 積極面對這個問題。主題探索的語文統整理念認為如果要學習聽、說、讀、寫,

就要浸淫於這個過程中,就是不斷的聽、說、讀、寫,透過探索學生有興趣的 主題,使得聽、說、讀、寫具有實用性及功能性,而提高學生運用聽、說、讀、

寫能力的意願。

而另一位參與研究觀察的林老師也提供不同的角度:

林老師:我深刻感受到老師教學的熱誠,總是很有耐心的引導學生,

覺得老師很辛苦,上課很賣力,也花了很多時間安排課程,要應付考試之餘,

還要找出這麼多時間實在很不容易。教學中,有時候老師遊走於各組之間,

學生的秩序感覺有點混亂。不過學生的表現很令人驚訝,藉由老師活潑多樣 化的課程設計,刺激出學生的潛力,不知道三年級的學生可以寫出這麼好的 作品。(訪四-950106)

而從林老師的看法中也點出兩個研究者在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內心衝 突。首先是所付出的時間很多,因為研究者除了要教教科書內容以外,還得 設計主題探索教學課程,並且不斷觀察調整,這也是第一循環行動研究之後 作修正的方向,第二循環行動研究疲累的感覺較為減輕。主題探索的教學理 念認為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課程重點不在結果,而是探索 的過程。因此在第一循環行動研究時,我常常想要縮短學生探索的時間,趕 快進行下一個教學活動,後來才慢慢體會等待學生的成長也是一種教育因為

只有學生真正花足夠的時間,才能做新舊知識的融合,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而 言才是有意義的。

其次是秩序問題,因為本校教師一般很重視學生生活常規,因此對傳統 教師而言,會覺得實施主題探索的教室有些混亂。但是主題探索的理念認為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必須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所使 用的教室語言必須是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勇敢嘗試、說出想法,而非命令式 語言,因為命令式語言及威權管理會壓抑學生的表現。

也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讓學生在學習自主的情形之下,學 習主動利用週邊資源建構知識。剛開始看到學生小組討論時混亂的情形,真 的無法接受,威權的怒斥聲好幾次要從嘴邊脫口而出,不過為了達成行動研 究的目的,仍然努力堅守主題探索的理念。研究進行一段時間過後,發覺學 生在各方面的進步,對於研究主題越來越積極的投入,而秩序也規律不少,

研究者突然體悟到:從前研究者一直站在教學者的角度看整個教學面,總是 盡量排除影響教學者施教的因素,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權威式的管理。

主題探索課程教學的實施教導研究者去觀察思考學生的心裡在想什 麼?他們的行為是否反映出什麼學習問題?研究者所實施的教學策略對學 生的學習有多少助益,或者有什麼反效果。慢慢的研究者改進教學策略之 後,發現學生的秩序也改善許多。研究者發現主題探索課程教學不只是一個 教學模式,也是師生共同學習,互相了解的人際互動模式。研究者的行動研 究歷程,是從懷疑到肯定的歷程,雖然研究過程充滿不確定但也很有挑戰 性,研究者最終感受到學生對於學習的熱情,覺得非常值得。

第二節 教學策略的運用

學生的語文學習一直是研究者主要關注的焦點,要如何進行教學才能提 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研究者在思考教學現場的問題之後,參考主題探索課程 教學理論,決定從教室的環境、主題探索與故事結構分析與社會互動式寫作 教學等三方面發展策略,本節即在分析、討論實施此三種策略的結果及對教 學者的影響,以下分別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