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主題探索教學課程設計的理念與背景

首先研究者檢視教室裡的教學現況,是否適合採行主題探索,並同時

研究主題探索課程統整理念雛型之後,發展出研究者此行動研究課程設計 的理念與背景。再就課程流程架構、主題產生方式、教學活動設計、實施 時間五方面,勾勒出第一循環式測行動研究的課程。

(一) 檢視教室裡的教學現況

自八十二年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許多課程上課時數都減少了,以國 語課程來說,中年級一週五節國語課,除了教科書課程以外,本校再安排隔 週一節閱讀課、一節書法課,每進行三課還需安排兩節作文課。表面上上課 時間雖然縮短,但是卻增加彈性時間希望教師能安排課程統整。

研究者觀察多數老師並未實施統整課程,甚至仍舊維持傳統教學模式,

能力指標只是聊備一格,就語文教學現況分析:不特別重視聽的教學;而多 數老師也忽略說話教學,上課仍採取講述教學為主,很少讓學生有機會經過 思考後說出一段話;至於閱讀教學也並未落實,因為大多數教師只重視字詞 義、句型教學,對於文章大意、主旨、結構分析常是簡單帶過;而寫作教學 往往只是給寫作題目,對於寫作動機、寫作過程的引導付之闕如。綜合來說,

傳統語文教學較重視語文知識的灌輸,較缺少語文能力的實際運用活動。

就新的教科書內容而言也簡化許多,甚至因為選擇版本的不同,而造成 重複教學的現象。因此如果教師仍和過去一樣依賴教科書,而沒有自行發展 課程的能力,九年一貫的實施必定窒礙難行。

(二) 採行主題探索的背景

從上述研究者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可以看出,主題探索教學模式正適合在 此一時空背景下發展。學生藉由主題研究應用不同領域知識;師生、全班或 是小組自然對話,學生產生省思;在不斷討論過程中學生修正自己的看法與 創作,增進語文能力。Cairney(1999)認為口說與書寫語言,雖然是有語言學 上的不同,但彼此可以交融在教室生活當中,因為在教室中的讀寫其實是不 可能不包括談話的。說話通常導致閱讀和寫作,所以口說和書寫語言是與教 室言談密切相關的(古瑞勉譯,2004)。

由此觀點,研究者更加確認以主題探索的形式來進行課程統整,安排各 種語文教學活動,期望做到知識統整、社會統整、經驗統整、課程統整,也 達成語文能力的統整,還可以節省教授教科書內容時間,解決時間有限的問 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因為透過行動研究可以觀察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有無

語文能力的改變?而在反省與修正過程中,教學者隨著教學情境安排何種適 合的教學策略及活動?在適當的教學策略及活動設計下,學生對此教學的接 受度為何?因此研究者在和指導教授討論過後認為可行,教授也對於行動研 究的規劃提出建議:

行動研究是為了要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所做的研究,所以釐清自己教學上 的問題是首要之道,確知教學上的問題之後,就要針對問題或困難思考教學 對策,擬定完整教學方案,確定行動之可行性。(試日-930810-0609)

指導教授希望研究者能在進行研究之前,找出此教學法的重點,擬訂出 初步的課程設計。

(三)主題探索的課程理念雛型

研究者在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後發現此主題探索有二大特點:

首先是教師的角色不同於傳統教室的教師,主題探索教師認為孩子自己 能夠建構自己的知識,他們相信學生的能力。Beane(1997)亦認為將新經驗連 結到先前的舊經驗,並連結到個人脈落情境化的知識當中,遲早必須涉及青 少年本身的參與,而且如果要將民主融入教師生活中,必須讓學生在課程當 中,擁有真正的發言權與決定權,以便表達其思想觀念與行動。因此老師視 教與學的過程是合作式的交流,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教學規劃,他們和學生 合作,以協助學生學習的角色自居。

其次是課程的不確定性與挑戰性,課程的形式是由一個概念出發,由學 生來產生不同主題及相關待答的問題,進行的方向是循環式,容許不同學生 有不同進度,而且學生可以在此循環中來來去去,或在某一階段中停留比較

久的時間。這樣的進行方式給學生的學習空間很大,因為主題探索課程視教 學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複製真實生活經驗。在真實生活中,孩子充滿 好奇,也不斷的學習,因為孩子天生對所處的世界產生興趣,自然生出探究 的意圖,透過對這個世界積極的探究而產生的緊張狀態,孩子會產生問題,

透過有系統的探究,而產生新的認知和新的問題(Short and Burke,1991)。但也 因此教學過程產生很大的不確定性,

在這個教學模式中,教師必須仔細觀察教學現場中所有因素的變化,特 別是關心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而隨時研擬出有利學生的教學策略。察 覺到這兩點之後,一方面覺得相當具有挑戰性,另一方面卻有一絲不安,因 此在日誌上寫著:

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接受挑戰,這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老師所 扮演的角色卻比傳統老師更複雜與專業。身處一個智育掛帥的教學環境,我 一直扮演一個權威者、知識灌輸者,說話的口吻一向是決斷的、不容挑戰的,

如今卻要扮演一個引導者、分享者甚至和學生共同學習者,這樣一個角色的 轉換,對我而言是一大挑戰。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仍能掌控好學生秩序,成功 做好角色轉換?

可是另一方面,我也十分好奇學生是否真有能力自行建構知識、以及他 們在建構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我又該如何協助學生,雖然有些不安,

但又很期待結果,因此我仍決心投入。(試日-930815-1019)

综上所述,研究者將在理論與實務上不斷充實自己,Stenhouse(1975)主張 教師應該具有一種能力,那就是能夠透過系統的自我研究,經由教室研究的 歷程以試驗其構想,自動追求專業的自我發展。然而要把理論落實在實際教

學中,難免有些差距,曾月紅(2000)根據個人經驗指出不斷與人討論是很 重要的,與人討論可以集思廣益,有助於想法或作法的修正。因此研究者除 了定期和指導教授及研究所同學討論之外,因為擔任實習輔導老師之故,也 可隨時徵詢實習老師的看法,另外同班群的王老師、林老師也可提供教學上 不同角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