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企業面對工業區選址策略的觀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要求企業改善生產環境與執行準時交貨,顧客嚴格的要求往往影響區外企業的營 運決策,激勵企業組織演化及重組新型營運模式,發展新的規模來回應顧客需 求,這個由顧客需求而延伸的產業聚集,使工業區成為企業演化成長及變革的最 適當區位。這些新的討論與 Hotelling 模型的觀點,對於補充台南科技工業區的 租售策略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企業面對工業區選址策略的觀察

(一)解釋企業改變區位選址的策略思維

政府編定開發工業區協調企業進入投資的治理過程,仍普遍受企業歡迎。但 市場發展是動態發展且高度複雜的,以致要能正確預期市場發展而決策其實相當 困難,企業之間的合作與競爭,無不吃盡了苦頭。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更是充 滿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的環境與機會往往干擾雙方的合作結果。不過,一旦時 間改為長期,這個不確定情況又可被政策發展方向所調整。對政府而言,如何將 市場的不確定因素結合在更有效率的租售決策中,發揮自身組織效率及建構工業 區制度誘因,協調企業走向工業區設廠,這能解決編定工業區租售困境引起的閒 置問題。本研究顯示,其實可運用博弈理論的分析架構,解釋政府工業區治理能 改變的新策略,進而說明政府的擇優策略。這個擇優策略可由理解企業的決策過 程來獲取。企業面對區位選址,正表示面對市場中的競爭對手與顧客需求。企業 基於空間價格競爭進而決定自身的區位,是否擴廠進入政府編定開發工業區內,

就長期而言,公私部門合作的區位均衡落在工業區內,對於促進合作利益的發展 具有重要性。惟政府的租售策略需要能挑戰多元化思維及發揮激勵作用。

1.政府可運用工業區租售策略影響企業規模優化與合作創新

回顧過往,政府要能尋求有效的租售策略,不仿借鏡企業的決策來取得新思 維,政府也能更精確實現工業區目標。但本研究發現,政府主導開發及租售工業 區,用以配合產業政策的落實,這樣的執行方式在台南地區的實踐並不十分成 功。首先,企業面臨空間競爭環境的複雜性,容易被政府忽略,以致政府運用於 台南科技工業區的租售策略及挑選贏家策略,是失敗多於成功。研究顯示,雖然 政府過去以來忽略台南地區企業面臨的空間競爭環境的複雜性,惟政府策略失靈 尚不足以摧毀工業區發展。本研究進一步發現,政府的工業區治理可使企業的競 爭環境變得更為有序,並且表現在地理區域的產業聚集,當某個地理經濟形成一 種如 Swedberg(2003:66)解釋的「經濟組織」,這個經濟組織的興盛,就會讓更 多企業預期聚集可以帶來更多顧客,於是就會改變區位偏好,重新選址進入工業 區。這個過程需要政府治理的分工角色來產生某種作用,運用工業區來形成有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序 的 產 業 環 境 , 激 勵 企 業 勇 敢 發 揮 創 新 精 神 。 創 新 作 用 , 可 以 是 熊 彼 得 (Schumpeter)的破壞式創新,或是柯茲納(Kirzner)的適應性創新。當企業成群結 隊的進入產業分工,有的在技術上競爭,形成產業創新之效果,這不僅是個別企 業的利益拓展,也會興起廣泛合作來節約成本。公私合作的利益,成了雙方企業 家作用的共演化經驗,也彼此共享利益。

2.工業區制度與其他制度套疊以推動新的市場機會

基於迎合顧客更高層次的品質需求,企業成長需要發展更優異的組織團隊及 作業環境,政府開發的工業區此時將成為企業營運優化及改變設廠區位的重要選 項。本研究實證發現,台南科技工業區為南部區域企業優化營運提供了改善生產 環境的機會,但是,企業改變區位選址的關鍵因素乃在於新舊顧客的轉換與企業 擴大生產規模在成本利益的相對變化。以利益上的風險而言,企業害怕顧客流失 而降低利益。不過,企業與顧客之間的博弈,企業可以運用某些策略來約束顧客 進而採取合作,顧客也可約束企業來採取合作,這其中主要的關鍵是生產環境改 善及產品品質提升,這時選址進駐工業區是經常被企業考量的。於是政府的工業 區治理策略,過去運用促產條例,當前運用產創條例,這些法令構成工業區的招 商與租售制度,使企業改變區位來發展新的市場機會。

整體來看,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還需要依賴更多制度以建立企業的品牌與 信譽,這些多元制度通常都是政府結合公信組織建立起另一種產業商品制度,例 如 ISO 品質管理與環境管理認證、GMP 的食品與藥品安全認證、CAS 的農畜漁 產品安全認證與 MIT 台灣精品認證,這些制度往往由政府鼓吹與推動,也廣泛 受到企業的重視。本研究發現,台南科技工業區內的企業,當初選址進駐是基於 取得這些制度的認證成為企業內部制度的一環,有了這些制度認證,就可為企業 的顧客形成順利轉換的機制。面對進駐工業區,企業正納入更多制度於組織內部 運用,加入工業區成為這區域的經濟組織,工業區則轉化了企業的品牌與信譽,

製造附加價值,激勵企業追求購買力更佳的顧客,使企業的顧客能轉化順利且持 續成長。再就成本上的風險而言,政府的資源與輔導,除了協助企業進入工業區 的行政程序簡化及資格放寬,重要的是為企業成本形成節約作用。政府治理的分 工作用,就是不斷輔導企業以較低成本而快速取得相關認證(品質與管理),擁有 這些認證就能與未認證的同業相區隔,這也區隔開不同購買能力的顧客,富有購 買力的新顧客出現,顯示企業與政府的合作,更有利於將分散於市場的外部利 益,透過認證制度使企業興起優化營運的動力,這顯示未來政府具有新角色與新 功能的挑戰。

前述觀點的歸納,其實也驗證了 North(2005:65-66)解釋市場制度變遷與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濟績效之間的關係,經濟績效雖不保證必然出現,但政府建構市場的基礎制度則 不應被忽略。本研究發現,政府在工業區治理也能有銳利的一面,將市場中的外 部利益,依循各種經濟制度植入企業內部,若能為企業發展巨額利益與節約成 本,就會引起合作利益的大幅成長,政府的治理與分工,其實能在工業區制度變 遷中對企業成長發揮激勵的作用。

3.政府的工業區制度及挑選贏家策略不應忽略產業多元化價值

當工業區可被視為由顧客需求而延伸的產業聚集地點,正顯示工業區是提供 企業成長變革所需的更適當區位。企業不僅要適應現在,更要思考適應未來變 化。Nelson & Winter (1982 :101)的適應性生存觀點,表明經濟組織不斷發揮 自身資源潛力之目的,是基於生存上要適應環境。若企業的未來需要高層次顧客 的支撐,政府的資源服務與技術媒合,就能對區外企業有所激勵,政府工業區就 成為提供企業優化營運的最適區位。事實上,本研究調查區內的三家企業,他們 最初是設廠於工業區外,但他們考量政府資源可為自己的設廠帶來利益,這使企 業家受到更大的信心鼓勵,願意冒險犯難及犧牲短期顧客利益,以換取未來出現 的大客戶。本研究實證訪談也確認了這個觀點,企業這方面(對於開拓未來顧客 需求)的博弈策略思維,是會被考慮的。然而,現在及未來的顧客所延伸的產業 群聚,這個邏輯卻因政府治理受限於資訊不足而被不斷忽略。當政府挑選贏家企 業,以具有高科技特性的企業為主,配置資源及媒合各種市場機會,激勵企業的 利潤轉化為研發活動。但是,具有高精密與特殊能力屬性的製造業,他們也有優 化營運的需求。製造業在擴大投資金額,增加工廠規模及機器設備,也伴隨營運 風險,這種風險就是要為將來的成本買單。於是,而政府要能增進這些區外中小 企業的承擔能力,進而增強企業家為了更大成就而願意冒險犯難的信心。一旦政 府能極小化企業經營之外部環境與內部環境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就需要藉助許多 制度來轉換。本研究發現,當顧客要求企業改善生產環境與執行準時交貨,顧客 的嚴格要求往往影響區外企業的營運決策,激勵企業組織演化及變異,發展新營 運規模來回應顧客需求,這個由顧客需求所延伸的產業聚集,使工業區成為企業 擴廠及冒險量產的新選址,要能促使企業盡早實現進駐,需要政府的輔導,因應 企業快速適應新環境及新顧客,以及提供重要而多元化的服務價值。

(二)企業改變區位選址的策略與權重分析

政府掌握企業的區位選址策略是重要的,這使政府在工業區治理的招商策略 及租售策略提供具體的目標,更貼近企業需求,但是,企業改變原址進入工業區 設廠,是如何組織及考量策略因素的,這需要探討策略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關 係。於是本研究運用量化的調查分析進行另一個實證研究,探討企業區位選址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略組合,用以解釋政府在工業區治理的策略以及建立的制度誘因,究竟對企業 投資策略的相對重要性形成何種影響?以致企業選址策略會有工業區外與區內 之別。此時,對企業區位選址的環境限制與空間競爭意涵,解釋企業選擇聚集或

策略組合,用以解釋政府在工業區治理的策略以及建立的制度誘因,究竟對企業 投資策略的相對重要性形成何種影響?以致企業選址策略會有工業區外與區內 之別。此時,對企業區位選址的環境限制與空間競爭意涵,解釋企業選擇聚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