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會中通過「信任張君勱主席案」,並議決開除孫寶剛、沙彥楷、汪世銘、盧廣 聲等四人之黨籍,並決定於 7 月 25-30 日,在上海召開全國黨員代表大會。167 對此民社黨「革新委員會」聲明不承認張君勱「組織委員會」各項決議,自此 民社黨即告分裂。168陶希聖眼見民社黨分裂無法挽回,遂於 7 月 8 日上簽呈給 蔣,建議「民社黨反對派不與民盟結合,請求認為民社內部糾紛,不予干涉。」

169由是觀之,民社黨分裂既成事實,國民黨已無當「和事佬」之餘地,故不再 干涉其內部事務,徒增紛擾。另外,伍憲子之府委、李大明之政委因久不到任,

亦於 8 月 15 日國務會議免除其職位。170

三、社會輿論的普遍反應

自制憲國大閉幕後,三黨歷經四個多月的談判,從第一階段立法院、監察 院、參政會、憲政實施促進委員會等四機關的擴大,到第二階段國府委員會、

行政院改組。期間,國民黨為尊重「三黨協商」機制,屢屢與民、青兩黨代表 交涉談判,蔣對政府改組也頗為重視,不僅指派代表與兩黨人士會商,交換政 府改組意見。在政府公布國府和行政院部會名單後。蔣中正對此一重要政治舉 措的完成感到十分滿意,認為「致力改組工作已一年有半,經過無數阻礙糾紛,

竟能於本月達成目的,而且共產黨與民主同盟一律摒棄,使共黨之陰謀毒計澈 底粉碎無遺。」171同時,蔣對記者談話稱:「我國之政府權力,以往屬於國民

167 張樸民(編),《中國黨派》,頁 48。另參見:《陶希聖日記》,1947 年 5 月 29 日。「劉景光 來談民社黨調停辦法,但民社黨組委會今已決定開除孫寶剛、盧廣聲、汪世銘黨籍,此已 無可辦」。

168 由於張君勱遲遲不願全面參加政府,引起李大明不滿,民主憲政黨遂於 1947 年 8 月 8 日在 美國舊金山總部宣佈宣告脫離民社黨,其聲明如下:「該黨已完全與社會民主黨脫離關 係,其理由為民社黨內部之分裂,已不能使民憲黨與之繼續合併,該黨復宣布彼等已恢復 為完全之政黨,豈將在上海設立總部,民憲黨致電張君勱,責民社黨內極權派與革新派之 爭執,並稱,民社黨內之分裂,已使民憲黨之合併,毫無意義,蓋民憲黨與民社黨合併之 原意,為促進兩黨之合作,以求民族之解放。」參見:〈民憲黨脫離民社黨 宣佈恢復為完 全政黨 即將在上海設立總部〉,《新民報》(南京,1947 年 8 月 8 日),無版次。收入「民 38 年前重要剪報資料庫」,《民社黨全貌》。

169 《陶希聖日記》,1947 年 7 月 8 日。

170 〈伍憲子李大明免府委政委職〉,《中央日報》(南京,1947 年 8 月 16 日),第 2 版。

171 《蔣中正日記》,1947 年 4 月 26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黨負責,此次改組之後,將由國民黨、民社黨、青年黨及社會賢達共同行使。

國民政府委員會將在此過渡時期行使其職權,執行國民大會之決議,而完成本 年 12 月 25 日開始行憲之準備工作。」172《中央日報》更以「劃時代之創舉」

為題,173指出政府改組的完成,即象徵一黨政治結束。民社黨府委胡海門、戢 翼翹也認為,參加政府改組是為幫助國民黨完成一黨訓政的結束,並聲明「吾 們這次參加政府,是保留有進退的自由的,是具有犧牲的準備的。」174青年黨 府委曾琦等亦發表聲明指出:「今日中國所需要者在和平之反對黨,政策可行 則出而在朝,政策不行則退而在野。本黨不敏,竊願以此義自律,亦希望國內 一切黨派,均循此軌,以民主之方法,爭取民主,而不以民主以外之方法爭取 民主。」175無黨派人士陳光甫更指出「國民黨今日自動取消一黨專政,可說是 一種不流血的革命。」176因此就政府的立場來看,政府改組不僅象徵一黨訓政 的終結,更是以和平的方式擴大了政府的基礎,展現政府實施憲政之誠意與決 心。

政府改組後,雖然民社黨、青年黨及社會賢達得以參預政事,然在國府委 員會和行政院部會,仍是由國民黨佔多數席次,因此實際大權仍操在國民黨手 中。因此對於政府改組事宜,當時輿論普遍認為「新政府在形式上是多黨政府,

實際上還是一黨政府。」177中共更是全盤否定,指斥其「不過是繼承袁世凱舊 籌安會的一個新籌安會,其媚外、殘民、打內戰、走死路諸特點,將無一不相

172 〈蔣主席為國府改組成立發表談話〉(1947 年 4 月 18 日),《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 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頁 798-799。

173〈劃時代之創舉 一黨政治結束 政府改組完成〉,《中央日報》(南京,1947 年 4 月 24 日),

第 2 版。

174 〈民社黨胡海門戢翼翹昨發表參加聲明〉,《中央日報》(南京,1947 年 4 月 23 日),第 2 版。另參見:〈民社黨聲明 參加政府是幫助結束訓政 提出三項要義要人民擁護〉,《大 公報》(天津,1947 年 4 月 23 日),第 2 版。

175 〈青年黨四府委 參加政府聲明〉,《中央日報》(南京,1947 年 4 月 24 日),第 2 版。

176 《王世杰日記》第 6 冊,1947 年 4 月 23 日,頁 53。

177 〈國民政府宣布改組〉,《大公報》(天津,1947 年 4 月 20 日),第 2 版;〈密勒氏評論報 論:改組後的中國政府〉,《文匯報》(上海,1947 年 5 月 7 日),無版次。收入「民 38 年前重要剪報資料庫」《民社黨全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像。」178至於同樣拒絕參加改組政府的民盟,亦認為「目前改組之政府實與民 主和平團結統一的途徑背道而馳」,但民盟仍以「諍友地位批評與監督政府」。

179對曾經參與政協會議、國、共和談的各黨派和無黨派人士而言,對改組政府 的評價不免因其政治立場的異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偏頗。

相對而言,社會輿論對政府改組的看法,可能更具實質代表性,主要報紙 多持「聽其言,觀其行」的態度。其中有抱持期望,冀望新政府能有一番作為 者,如《大公報》以三黨合作的角度言:對於執政的國民黨,要展現行憲的誠 意,「說起容易,行之極難,這在有長期執政習慣的國民黨,實在大大需要一 番剋制自己的功夫」180;至於民、青兩黨,本於反對黨的地位,應盡量保持「政 協意識」,意即民、青兩黨應堅持〈共同施政綱領〉所言,以和平建國綱領為 準繩,以「政治民主化」及「軍隊國家化」的原則,儘量保持民主,與促進和 平,以政治方法謀取國內之和平統一,相符者支持,不相符者反對,不留戀。

「倘能如此,我們相信,青民兩黨的參加政府,或許要國事發生一些好影響,

至少限度,不致於增加罪惡。必如此,青民此次參加政府纔不致被人批評為分 贓或陪客。」181《觀察》也有社論從政府公布國府委員名單分析道:「國民黨 委員中除元老外,以自由思想者佔大多數,且無馬歇爾所指責的極右分子,這 是與政協會議時大不相同。政協會議是準備鬥爭的,有自由分子,也有極右分 子。這次府委名單卻在極力避免可能的摩擦。」「由此可見,蔣主席對這次政 府之改組,確有誠意與決心。」至於民、青兩黨的參政,則互有褒貶:「青年、

民社兩黨既然以絕大勇氣,不待政協全體黨派之同意,而先之以出席國大,繼 之以參加政府,亦自不能一概目為急於做官,毫無理想。」張君勱本人不參加 政府,「猶存書生本色」。不過由於孫科提出政府改組為三黨訓政的說法,確有 其法源依據,此說可能讓民、青兩黨宣稱政府改組即是結束訓政、實施憲政的 口號變成「此地無銀三十兩」。182藉此警示民、青兩黨應堅守自身政治立場。

不過仍有輿論對政府改組是否有助於改變時局提出質疑,《文匯報》則指

178 〈新籌安會-評蔣政府改組〉(1947 年 4 月 22 日),收入新華通訊社(編印),《新華社評 論集(1945-1950)》(北京:1960,新華出版社),頁 8。

179〈中國民主同盟對時局宣言〉(1947 年 4 月 25 日),《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

頁 321-322。

180 〈三中全會以後〉,《大公報》(天津,1947 年 3 月 27 日),第 2 版。

181 〈國民政府宣布改組〉,《大公報》(天津,1947 年 4 月 20 日),第 2 版。

182 吳世昌,〈論政府的改組〉,《觀察》,2:9(上海,1947.04):4-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出政府改組後,新政府將面臨幾個重大考驗:一、能否在最短期間實現全面停 戰,奠定和平基礎,做到「軍隊國家化」。二、能否認真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

使人民最低限度有身體、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遷移等自由,

以及一切「免於恐懼之自由」。三、今後能否穩定國民經濟,減輕人民負擔,

改善人民生活。183至於對民、青兩黨的參政,該報社論指出「今後的半年,將 是考驗民青兩黨的一個大洪爐,究竟兩黨是為做官而做官,還是為做事而做 官?究竟是為黨的私利而入閣?還是為人民的公益而入閣?就是兩黨將在這 大洪爐中鍊成鋼,練成鐵,或將變成煤滓?真理是不會饒恕人的!上台易,下 台難,望民青兩黨能戰戰兢兢,臨深履薄渡過這一關!」184此一社論不客氣指 出民、青兩黨不應為政治利益而參政,而應扮演監督國民黨的角色而加入政府。

此外亦有輿論指出民、青兩黨雖是為了國民黨完成改組政府,好獲得美

援,是為「君子成人之美」,本無可非議。但是執政的國民黨「使國帑虛耗,

名器目濫,在目前既無法使得國家免除內亂,在將來能否實現民主,也就不問 可知。他們(按:民、青兩黨)果真不為自身的倖進,也應當在本心上有啼笑俱 非之感。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