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3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正茂教授. 戰. 後. 中. 國. 憲 政 之 政 治 大. 路. :. 立 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邱炳翰. 中華民國101年7月. v.

(2) 目錄. 緒論. ........................................................................................... 1. 一、研究旨趣 ........................................................................... 1 二、文獻回顧 ........................................................................... 5 三、資料來源 ......................................................................... 12 四、研究限制 ......................................................................... 18 五、章節安排 ......................................................................... 19.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第一章 戰後制憲的糾葛 ........................................................... 21 抗戰期間的憲政運動和黨派關係 ...................................... 22 從政治協商會議到制憲國民大會 ...................................... 34. 第三節. 國、共較量下的政黨關係與制憲 ...................................... 60. ‧. 第一節 第二節. y. Nat. sit. 第二章 改組政府 ....................................................................... 65. n. al. er. io. 第一節 背景:三黨協商合作 ............................................................ 65 一、第一階段:立法院、監察院、參政會、憲政實施促進 會擴大名額 .................................................................... 67 二、第二階段:國民政府與行政院改組 ............................ 85 第二節 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的爭論 ................................................ 91 第三節 政府改組的完成 .................................................................... 98 第四節 三黨合作下的暗潮 .............................................................. 105 一、青年黨的內部糾紛 ...................................................... 105 二、民社黨的內部紛擾 ...................................................... 110 三、社會輿論的普遍反應 .................................................. 117 四、政府通過動員戡亂案 .................................................. 120 第五節 政府改組之評價 .................................................................. 123. Ch. engchi. i. i n U. v.

(3) 第三章. 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 127. 第一節 政府籌備選舉與國民黨黨內提名 ...................................... 127 一、選舉法規之頒布與選務機關之成立 .......................... 129 二、國民黨黨內提名機制的建立 ...................................... 132 第二節 三黨中央協商提名與地方選舉舞弊 .................................. 143 一、三黨協商 ...................................................................... 143 二、選舉舞弊 ...................................................................... 162 第三節 選舉糾紛之處理 .................................................................. 170 一、第一階段:黨紀與國法之爭 ...................................... 170 二、第二階段:以黨讓黨 .................................................. 180 三、第三階段:國民大會開幕 .......................................... 200 四、行憲國民大會修憲風波 .............................................. 207 第四節 憲政下國大代表選舉的真象與省思 .................................. 216.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第四章立法委員選舉 ............................................................... 219.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三黨協商提名過程與地方選舉舞弊 .................................. 219 一、三黨協商 ...................................................................... 219 二、地方選舉舞弊 .............................................................. 229 第二節 選舉糾紛之處理 .................................................................. 231 第三節 三黨合作的政治危機 .......................................................... 243 第四節 各有所圖:三黨合作下的政黨角力 .................................. 261. Ch. engchi. i n U. v. 結論:戰後中國憲政的省思 ................................................... 263 徵引書目 ................................................................................... 277 附錄 ......................................................................................... 291. ii.

(4) 表目錄 表 1-1 憲政實施協進會成員名單 ..................................................... 32 表 1-2 1946 年政治協商會議與會代表名單 ............................................. 36 表 1-3 憲草審議委員會名單 ...................................................................... 38 表 1-4 1946 年 10 月國民黨、中共、第三方面對政府改組、憲草、地方 政權之意見表 .................................................................................. 48 表 2-1 中國青年黨對外工作分組名單 ...................................................... 74 表 2-2 立法院、監察院、參政會、憲政實施促進會四機構新增名額各黨 派分配表 .......................................................................................... 84 表 2-3 1947 年國民政府委員會改組名單 ............................................ 101 表 2-4 1947 年行政院部會首長暨政務委員名單 ................................ 102 表 3-1 全國各選舉單位各政黨所提候選人數一覽表 ............................ 160 表 3-2 全國性職業團體及婦女團體各政黨所提候選人數 .................... 161 表 3-3「中央提名國大代表聯誼會」與「國代簽署提名當選人聯誼會」 對國代選舉糾紛處理態度之比較.......................................... 18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表 3-4 國民黨當選國代應退讓者黨內互讓暨讓與友黨意願統計表 .... 190 表 4-1 國民黨讓與友黨立委名額態度變化表 ........................................ 227 表 4-2 1948 年中華民國政府內閣名單 ................................................... 252. Ch. engchi. iii. i n U. v.

(5) 附錄目錄 附錄 1-2-1 中華民國憲法重要條文修正表 ............................................. 291 附錄 2-1-1 張君勱為簽署〈共同施政綱領〉致政府十一點意見 ......... 294 附錄 2-1-2 國民黨為簽署〈共同施政綱領〉的對案 ............................. 296 附錄 2-1-3 青年黨為簽署〈共同施政綱領〉致政府八點意見 ............. 298 附錄 2-3-1 各級黨部與從政黨員聯繫辦法草案 ..................................... 299 附錄 3-1-1 國民大會代表選舉進行程序表 ............................................. 300 附錄 3-1-2 各省市選舉指導委員會名單 ................................................. 302 附錄 3-1-3 各省市縣選舉指導辦法 ......................................................... 303 附錄 3-1-4 指導本黨同志參加競選實施辦法 ......................................... 305 附錄 3-1-5 中國國民黨提名審查各組召集人、審查委員及負責區域 . 307 附錄 3-1-6 有關選舉問題運用之原則要點 ............................................. 308 附錄 3-1-7 選舉應否緩辦問題研究意見 ................................................ 310 附錄 3-2-1 中央黨政小組組織辦法 ......................................................... 31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附錄 3-3-1 訓政結束程序法 .................................................................... 313 附錄 3-3-2 國代中央提名當選人聯誼會意見摘要 ................................. 314 附錄 3-3-3 國代簽署提名當選人提出理由摘要 ..................................... 316 附錄 3-3-4 中國國民黨黨員當選國大代表或立法委員自願讓與友黨獎勵 辦法 ........................................................................................ 318 附錄 3-3-5 中國國民黨中央推派各地勸讓國代名單 ............................. 319 附錄 3-3-6 國代退讓函證聲明式樣四種 ................................................. 320 附錄 3-3-7 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法定名額及選舉結果 ......................... 323 附錄 4-1-1 審查立法委員候選人意見 ..................................................... 324 附錄 4-1-2 立委審查及讓足名額之辦法要點 ......................................... 326 附錄 4-2-1 中華民國民選立法委員聯誼會書面意見 ............................. 328 附錄 4-2-2 中國國民黨提名立法委員正式候選人聯誼會啟事 ............. 331 附錄 4-3-1 第一屆立法委員法定名額及選舉結果 ................................. 332. Ch. engchi. iv. i n U. v.

(6)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 (1946-1948) 摘要 本文以戰後中國憲政的發展為題,探討 1946-1948 年間,國民黨、民 社黨、青年黨三黨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舉 等重要政治事件的影響,本文側重探究三黨合作行憲的運作實態,探討國家 利益的「前台表演」與黨派利益的「後台運作」之間的複雜關係。首先,本. 治 政 政運動的推動,瞭解其對戰後中國政治的影響。抗戰勝利後,國、共衝突再起, 大 立 美國、「第三方面」人士相繼居中斡旋,未能促使國共合作,最後國民黨單方 文扼要回顧抗戰期間到戰後初期的中國政局,探討朝野黨派關係如何影響憲. ‧ 國. 學. 面宣布召開國大制憲,中共和民盟抵制之,而國民黨則成功拉攏民、青兩黨合 作。此後,國民黨拋出政府改組的議題,繼續與民、青兩黨談判,本文將分析. ‧. 三黨對行憲的不同想像,此間,國民黨三中全會為何對政府改組有反彈聲浪。 在政府改組完成後,民、青兩黨的內部糾紛為何再起,社會輿論的普遍觀感為. sit. y. Nat. 何,國府在此時宣布「動員戡亂」 ,又為日後行憲帶來什麼影響。 政府完成改組後,緊接著便是國代和立委選舉,本文將探討政府籌備選舉. io. er. 經過,國民黨如何建立其內部提名機制,剖析其中派系鬥爭、黨團競逐的內情。. al. n. v i n Ch 當選的結果,以維持三黨合作的政治格局,並略述在地方上的選舉經過。選舉 engchi U 結果出爐後,不符三黨協議,民、青兩黨以退出政府要挾,迫使國民黨設法遵 除此之外,三黨中央亦就選舉名額、地域分配作協商,以達到聯合提名,同額. 守三黨協議,國民黨為避免造成一黨行憲的局面,運用黨紀強令當選黨員退讓, 引發「黨紀」與「國法」之爭,最後國民黨中央幾經討論,由蔣中正祭出「以 黨讓黨」的解決辦法,彌平選舉糾紛。為此,三黨又如何達成協議,繼續合作 實施憲政。透過上述研究,本文將從五個角度分析:一、國際因素對中國政治 的影響;二、 「行憲」與「戡亂」的關係;三、 「黨紀」與「國法」之爭的象徵 意義 ;四、三黨合作的政治得失;五、戰後中國實施憲政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蔣中正、三黨合作、民主憲政、動員戡亂、黨紀、國法、以黨讓黨 v.

(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8) 緒論. 一、研究旨趣 1911 年,辛亥鼎革,民國肇建,中華民國以民主共和之姿,躋身世界民. 政 治 大 此,有識之士紛紛引進世界各種思潮,試圖為紛亂的中國,找出一條正確之路。 立 其中,尤以共產主義對中國的影響最大,不僅孕育了中國共產黨;同時國民黨 主國家之林。然未幾,中國政局隨即陷入軍閥混戰、南北對立的動盪之局。為. ‧ 國. 學. 也憑藉著「聯俄容共」之助力,北伐成功完成形式上的國家統一。其後,國民 黨實施「以黨治國」的政治體制,藉此宣稱國民黨將負「革命建國」的責任,. ‧. 「訓政」僅是過渡時期,直到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憲政」為止。不料,1937 年中日戰爭的爆發,中國面臨國家民族生存的危機,國民黨以此為由,延宕其. Nat. sit. y. 「還政於民」的政治承諾,然此說並無法獲得社會各階層的一致認同,抗戰期. io. er. 間,社會輿論要求政府實施民主憲政的呼聲不斷,直到抗戰勝利,因著國、共 談判及國內外之壓力,國府不得不兌現其實施民主憲政的承諾,於是戰後有關. n. al. 制憲、行憲之問題,終於提上朝野協商的議程。. Ch. engchi. i n U. v. 回顧中華民國建立以來,空有民國之名,卻無民國之實。「民主政治」只 是口號包裝下的假象,民國要邁入「民主」之路,不僅步伐蹣跚且路途遙遠。 期間,歷經北洋政府、國民黨訓政、迄於中日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處此艱困 局面下,中國知識份子對於國家政體的塑造,仍有著不同的理想與擘劃,其中 有共識亦有紛歧,這些「同」與「異」之爭,一直延續到戰後中國(1945-1949)。 它不僅深深影響著戰後中國政局,於 1949 年後,更深刻影響到兩岸的政治結 構,迄至於今。 基本上,戰後中國的走向憲政之路,是民國政治發展史上一重要里程碑, 憲政是一種政治制度,其精隨在於規範政治制度和限制政府權力,並保障公民.

(9) .2.緒論. 的權利。抗戰之前,國民黨實施「一黨專政」之訓政制度,其違背民主政治常 軌,自為人所詬病和批評。抗戰期間,大後方幾次的憲政運動,其目的即希望 中國能真正走向民主政治之路,此運動逐漸得到多數國人的支持與認同。1944 年,日本發動一號作戰,國軍節節敗退,重挫國府的政治聲望,中共趁勢提出 「聯合政府」的主張,要求與國府分享權力,以團結禦侮。抗戰勝利後,「聯 合政府」之主張,觸及戰後國府「開放政權」的敏感議題,因此在國、共的主. 治 政 大 抗戰勝利後,國府宣布行憲,除欲兌現「還政於民」的承諾外, 中共的 立 崛起和美國的壓力,也是國府不得不如此的真正原因。然在行憲過程中,先有. 導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以試圖解決朝野紛爭。. 1. ‧ 國. 學. 中共與民盟的杯葛,後有民、青兩黨的變相要挾,處此艱難之局,蔣中正及國 府為拉攏民、青兩黨,共同完成制憲與參加政府,可謂費盡心力才勉強成功,. 及評價。. ‧. 期間的進程演變和各黨派間的糾葛,已有甚多學者從不同面向和角度予以論述. sit. y. Nat. 過去對戰後中國走向憲政的評價,頗呈兩極化之現象。就「當事者」而言, 國民黨奉孫中山思想為執政藍本,認為戰後實施憲政,乃是落實孫中山的政治. io. al. er. 理念;尤以在戰後國、共劍拔弩張的時候,政府還能排除萬難,推動憲政,委. n. v i n Ch 以制憲國大係「偽國大」 ,是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大、是蔣為發起內戰之 engchi U 實難能可貴,故給予較正面的肯定;至於中共與民盟對國府行憲之評價,則常. 藉口而全盤否定之。之所以會有如此兩極化之評價,實因戰後國、共談判破裂 後,在「非左即右」的政治氛圍下,參加制憲國大與否,往往成為親國或袒共 的標誌。從制憲到行憲的過程中,朝野各黨派為此紛擾爭論不休,惜最後是黨 派利益凌駕國家利益之上,這或許亦是國府失去大陸的原因之一。 1949 年,是中國現代史的關鍵年代,國府戡亂失利,自抗戰勝利到政權 1. 即孫中山於 1924 年在〈建國大綱〉中制定有關建設國家之三大程序:軍政、訓政、憲政。國 民黨於 1928 年統一中國後,制定《訓政時期約法》 ,於 1931 年 5 月 12 日通過,由中國國民 黨實行「訓政」 ,預計 1936 年廢止。1936 年 5 月 5 日國民政府公佈《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即 五五憲草) ,並預備召開制憲國民大會。然因抗日戰爭爆發,制憲國民大會未能召開,行憲 遂延宕至抗戰結束。.

(10)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3.. 易手僅有四年,箇中原因頗為複雜,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共形勢逆轉之快, 執政的國民黨是難辭其咎的,關注這段歷史的人們不免要問「國民黨為何失 敗,共產黨為何成功」?再者,國、共為標榜其政權的合法性,常謂自身代表 「民主」 ,指斥對方為「偽政權」 ,在高壓的政治環境下,對歷史的詮釋,難以 擺脫政治宣傳的影響,而相關史料未能完全公開,更使客觀的學術研究,受到 頗多的侷限。也因此對戰後中國憲政之路的詮釋,常容易陷入二元對立的單線 思考,強調若干史實,卻也扭曲或遺漏若干史實,以致模糊了戰後中國憲政之. 治 政 國、共兩黨對戰後中國憲政的片面詮釋,也影響了「第三方面」 與國、 大 立 共關係的研究。「第三方面」代表國、共兩黨以外的中間勢力,是各小黨派. 路的複雜面向與因果關係。. 2. ‧ 國. 學. 與無黨派人士的鬆散組合,「第三方面」並無武力依恃,但頗能代表民意和 社會聲望,在抗戰結束後,因國、共爭奪政權之故,以第三者之姿出面斡旋,. ‧. 所以其角色和地位,也曾是舉足輕重的。當時, 「第三方面」必須盱衡時局,. sit. Nat. 其能於國、共間,保有一定之政治籌碼。. y. 在國、共兩黨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發聲,且又要保持其超然地位,使. 然隨著國、共和談破裂, 「第三方面」內部也出現裂痕,民盟聲援中共,. io. al. er. 拒絕參與制憲國大,而青年黨、民社黨則配合國民黨,召開制憲國大及參加. n. v i n Ch 旋調和的空間,儘管當時仍有無黨派人士,透過輿論試圖力挽狂瀾,但「言 engchi U 者諄諄,聽者藐藐」,始終未能扭轉國、共內戰的危機。就國民黨言,民盟 政府。自此以後,朝著國、共兩黨對峙的形勢發展,「第三方面」已失其迴. 是中共的「尾巴」 ,民社黨、青年黨是共體時艱的「友黨」 ;就共產黨言,民 盟是中共之「盟友」,民社黨、青年黨則是國民黨的幫襯,為國民黨妝點民 主的門面。由此看來,無論是國、民、青三黨還是中共與民盟,國、共兩黨 多強調兩者之「同」 ,往往忽略兩者之「異」 ,因此國、共兩黨南轅北轍的歷 史詮釋,顯示兩造「黨同伐異」的特點,忽略或模糊了歷史的原貌。 關於戰後中國走向憲政的議題,筆者注意到在國、共政爭和「朝大野小」 2. 第三方面為國民黨對調停國共衝突之民盟、青年黨、民社黨及社會賢達等人士的稱呼,本文 以此詞指稱國共兩黨以外之各黨派人士與無黨籍人士。.

(11) .4.緒論. 的政治格局,國民黨在無中共、民盟參與制憲的狀況下,仍使中華民國憲法 大致以政協憲草而非五五憲草通過,委實難能可貴,除蔣及國民黨開明人士 的堅持外,民、青兩黨「關鍵少數」的地位亦功不可沒。因此對於國民黨召 開國民大會制憲是要發動內戰,民、青兩黨與國民黨「同流合污」,僅是為 憲法背書的「花瓶」角色之看法,筆者認為是不盡客觀的。 此外,從訓政過渡到憲政期間,在國、民、青三黨合作下,繼而完成改. 治 政 大 的重要指標。過去因相關史料未能完全公開,導致國、共的政治宣傳長期壟 立 斷歷史詮釋權,不容許多元的歷史詮釋,對國府行憲的描述多流於片面或失. 組政府、國大代表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等政治舉措,亦是檢視國府行憲成效. ‧ 國. 學. 之偏頗。. 然隨著兩岸政治環境的漸趨緩和,相關史料多已公諸於世,對於國府行. ‧. 憲的議題,漸有學者運用大批原始檔案及各種史料深入探討,然整體說來, 現有的相關研究,多從國民黨和政府的角度進行探討,對於民、青兩黨在國. sit. y. Nat. 府行憲所扮演的角色,相關研究則相當的少。事實上,國府行憲既宣稱「三 黨合作」,是以探討民、青兩黨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對於釐清國府行憲的. io. al. er. 虛虛實實,實屬必要,同時也是評估國府行憲之成效,不可或缺的視角。. n. v i n Ch 心的探討(1946-1948)〉為題,旨在探討 e n g 1946-1948 c h i U 年間,國、民、青三黨 有鑑於此,本文即以〈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 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的. 影響,文中側重探究三黨合作行憲的運作實態,其中又牽涉到黨派利益和國 家利益的糾葛,國家利益的「前台表演」與黨派利益的「後台運作」之間的 錯綜複雜關係,筆者擬就三黨合作的角度,嘗試回答解釋下列五個問題: 一、在國、共內戰陰影下,蔣和國民黨為何堅持制憲與行憲? 二、國民黨如何拉攏民、青兩黨合作?三黨內部派系對三黨合作的影響?社 會輿論對三黨合作有何觀感?並分析三黨的政治得失。 三、國民黨堅持「行憲」與「戡亂」並行,時機是否洽當?行憲與戡亂的關 係為何?.

(12)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5.. 四、國代暨立委選舉所引起的「黨紀」與「國法」之爭,在近代中國政治史 的歷史意義為何? 五、總結三黨合作行憲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為何?. 二、文獻回顧 戰後中國從制憲到行憲過程,是民國政治發展史上一重要里程碑,亦是. 政 治 大 舉等議題,來探討國民黨如何拉攏民社黨和青年黨合作,完成實施憲政這一重 立 要政治舉措。其背後衍伸出來的重大課題是,憲政在民國的演變發展,中國政. 各方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以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 ‧ 國. 學. 黨史以及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問題,對中華民國史和戰後中國史(1945-1949) 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議題,以下分就這二項議題進行回顧。. Nat. y. ‧. (一)、憲政在民國的演變發展. sit. 憲政在民國,多被視為實踐「民主政治」的具體表徵,國府行憲後,隨即. al. er. io. 因戡亂失利,而播遷來臺。臺灣政治學者基於歷史回顧與教學需要,首先對近. v i n 中國制憲到行憲的部分,以下列舉部分權威著作探討之。馬起華的《民主憲政 Ch U i e h n c g 的道路》 以三民主義為本,闡述國民黨五權憲法的來龍去脈,並分析其在政 n. 代中國憲政體制,與思想發展的來龍去脈展開系統的研究,其中亦多涉及戰後 3. 府體制中的實踐情形。荊知仁的《中國立憲史》4(簡稱荊著)則將時間幅度拉長, 闡述自清末到民國各時期的制憲背景與其變化因素,並以史料為本,對其進行 憲政學理的研究與針砭,由於敘述繁而不冗,立論平實,該書出版後,廣受好 評,成為研究相關議題的經典。另外,由臺灣政治學者合力完成的《中華民國 政治發展史》5四卷本,從歷史背景、各種憲草的精神、政府體制的演變等角. 3 4 5. 馬起華, 《民主憲政的道路》(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 荊知仁, 《中國立憲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 秦孝儀(主編), 《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13) .6.緒論. 度出發,比較中國與西方國家憲政體制的異同,可謂臺灣政治學界對近代中國 政治史的研究總結。 在臺灣政治學界展開對民國憲政史的研究後,史學界也不遑多讓,展開對 民國憲政史的探討,其中又以張玉法的《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6(簡稱張 著)最具代表性,張著探討清末到西元 2000 年的民主政治在中國的演變,其中 尤側重歷史事件對近代中國政治制度變遷的影響,從中點評出中國民主政治發. 治 政 大 行憲史述》 ,則以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角度,探討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過 立 程,並分析每一階段之促成原因、進行經過、具體結果、及其主要特色,藉此. 展的侷限。另外,喬寶泰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民主憲政》7、 《中華民國制憲 8. ‧ 國. 學. 探討其對政府機關、國家施政的變革與影響,肯定國民黨推動民主憲政的成就。 近年來,隨著大陸的政治環境逐漸開放,中華民國史研究從「險學」變成. ‧. 「顯學」 ,除史學界有系統的撰述中華民國史外,民間也掀起一股「民國熱」 的熱潮、有鑒於此,臺灣亦不落人後,陸續推出《中華民國建國史》 、 《中華民. sit. y. Nat. ,兩岸分別推出中華民 國政治發展史》9等著作。2011 年,適逢「民國百年」 國史的撰寫成果,大陸方面是《中華民國史》10;臺灣方面則為《中華民國發. io. al. er. 展史》11。兩部著作的意義在於:一、總結兩岸學界對中華民國史的研究成果;. n. v i n Ch 以本文所研究的戰後中國憲政之路為例 i U e n g c ,h本文旨在揭示戰後國民政府的行. 二、從撰寫主旨之差異,體現目前兩岸學界對詮釋中華民國史的觀點異同。12. 憲有二重意義,一為「戡亂」背書,二為「動員戡亂」與「民主憲政」的衝突。 中國大陸的《中華民國史》多由歷史學者執筆,是以「後朝修前朝史」的角度 6. 張玉法, 《中國現代政治史論》(臺北:東華書局,1988)。 喬寶泰,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民主憲政》(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4)。 8 喬寶泰, 《中華民國制憲行憲史述》(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8)。 9 秦孝儀(主編), 《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5)。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中華民國史》(北京:中華書局, 2011)。與本文議題相關的部份為第 11、12 卷。 11 趙永茂(等著), 《中華民國發展史:政治與政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1)。與本文議題 相關的部份為第 3 卷政治與法制(上) 12 在《中華民國史》 、 《中華民國發展史》問世之前,兩岸已有不少中華民國史的著作,在此不 擬贅述。 7.

(14)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7.. 出發,其對制憲國大、改組政府、國代和立委選舉等行憲議題均有詳細的過程 描述,補足以前相關通史著作對這些議題描述的不足,是其優點之一。 然而《中華民國史》對於國民政府行憲的研究,多強調「行憲」是為「戡 亂」背書,故有名無實。對於「戡亂」與「憲政」的扞格並未詳加分析,則是 其缺憾之處。至於臺灣的《中華民國發展史》,則是由不同學科的學者執筆, 以「當代人回顧近代史」的角度出發,依據不同學科和議題,分門別類介紹百 年來的發展,其中與本文相關的有憲政發展、國會體制、選舉等篇章。《中華. 治 政 格,並以宏觀的角度點撥出其在中國近代史的歷史意義,是其優點之一,然 《中 大 立 華民國發展史》可能受限於篇幅限制,偏重於各項議題的歷史回顧,就國民政. 民國發展史》從憲政思想、政治制度等層面明確點出「戡亂」與「憲政」的扞. ‧ 國. 學. 府行憲的議題來看,從中外比較觀點出發,誠然揭示了「普世價值」的意義, 但對於其在中國現代史的「特殊經驗」分析較為薄弱,是其缺憾之處。. ‧. 綜上所述,憲政在民國的演變發展,是一重大的歷史課題,然隨著學者研 究旨趣的不同,而使得民國憲政史的研究有不同的面貌。政治學者多以法律條. sit. y. Nat. 文的制定與政府體制的變遷,進行憲政學理的探討,基本上,比較著重於政治 制度和政治思想本身的變化。然而民國政局動盪不安,諸多重大歷史事件對民. io. al. er. 國政治的影響頗深,因此政治學者對民國憲政演變的動態過程相對論述不足,. n. v i n Ch 細的交代,唯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是十分複雜的,因此對民國憲政史的研究, engchi U 僅能達到提綱挈領,難以對個別議題作更深入的分析。因此近年來,對於憲政 亦為其缺點所在。相對而言,歷史學者對憲政在近代中國的歷史背景則有較詳. 在民國史的研究,已不復見通史性的著作問世,取而代之的是專題式的論文為 主。. (二)、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 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然來自國內外的挑戰也紛沓而來,在 在考驗政府應對危機的能力。短短四年內,大陸政權易手,原因何在?此重大 議題,長期為學界所關注,由於 1949 年,是中國的關鍵年代,戰後中國史的.

(15) .8.緒論. 研究便有其特殊性。13其中國、共關係對戰後中國政局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 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問題,大多以國、共關係為中心而開展。若干是探討以國、 共內戰、黨派研究的專題,部分則述及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如丁永隆、孫宅 巍的《南京政府的覆亡》 。14郭貴儒, 《從繁盛到衰敗:大陸時期的中國國民黨》 。 15. 劉統, 《中國的 1948 年:兩種命運的決戰》 。16上述著作,對於戰後黨政發展. 與行憲,多循中共官方觀點來論述,不無「成王敗寇」的論調。. 治 政 大 停留在表面的記述,未能深入剖析,是美中不足處。隨著研究主題的深化以及 立 研究角度的多元,國、共關係不足以完整詮釋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的問題,因. 是以上述著作,受限於革命史觀影響,對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的問題,多. ‧ 國. 學. 此開始有學者注意到國、共以外的政治勢力之影響。17此研究視野,最起碼使 得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問題,不致受限於國、共兩黨的觀點,而失之偏頗或簡. ‧. 略。. 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議題,如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中央民意機關. sit. y. Nat. 代表選舉等種種政治舉措,學界已有不少論文進行探討。吳淑鳳的〈行憲前後 的政黨協商(1946-1948)〉18,旨在討論行憲前後朝野政黨與政府、國會的關係,. io. n. al. er. 特別是國、共兩黨和中間勢力的合縱連橫關係。文章結構分成制憲國大的召. 13. 14 15 16. 17. 18. Ch. engchi. i n U. v. 學者林桶法歸納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有八大研究重點,分別是:一、接收與接管;二、 國際在華的角色;三、國共談判;四、學運及社會運動;五、國共內戰;六、派系及中國出 路問題;七、經濟問題;八、戰後黨政發展與行憲;九、其他。參見林桶法,〈國共內戰時 期的研究概況分析(1945-1949)〉 , 《史學的傳承:蔣永敬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近代中 國出版社,2001),頁 269-321。 丁永隆、孫宅巍, 《南京政府的覆亡》(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頁 81-94、157-175。 郭貴儒, 《從繁盛到衰敗:大陸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頁 348-279。 劉統, 《中國的 1948 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6),頁 57-80。 首先對戰後中國第三方面進行全面探討,首推日本學者菊池貴晴。參見菊池貴晴(著),劉大 孝(譯), 《中國第三勢力史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另外對於個別黨派的專門研 究,列舉如下:平野正, 《中国民主同盟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3)。張曉芳,《中國 民主同盟之研究(民國二十八年~民國三十八年)》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1。周淑真,《中國靑年黨在大陸和台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3)。 吳淑鳳, 〈行憲前後的政黨協商(1946-1948)〉 ,《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三屆討論會)》(臺 北:國史館,1992),頁 823-845。.

(16)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9.. 開、政府改組、行憲國大代表選舉糾紛等三部分進行討論,是最早觸及國、民、 青三黨合作行憲之專文。 而近年來大量檔案、私人資料的開放,也有學者展開對於國民黨主導的行 憲專題研究,在政府改組方面,有汪朝光〈蔣介石與 1947 年國民政府的改組〉 (簡稱汪文)19,汪文旨在探討 1947 年政府改組過程中,蔣如何與民、青兩黨進 行談判,藉此觀察蔣所面臨的政局與其因應之道的得失所在。該文優點在於引 用〈蔣中正日記〉 ,參考國民黨中全會會議紀錄, 《蔣中正總統文物》等檔案,. 政 治 大. 探討國民黨內部對政府改組的看法,面對與民、青兩黨的談判,蔣如何思考其 決策和內心觀感。. 立. 此外,汪文也注意到民、青兩黨內部對政府改組的不同意見,致使政府改. ‧ 國. 學. 組一波三折,其內容引證、結論較為平實客觀,已不若過去相關著作「一面倒」 的評價。唯可能是論文題旨的限制,汪文側重蔣中正對政府改組的決策與觀. ‧. 感,較忽略蔣的用人策略。雷震、陶希聖等人奉命穿梭於民、青兩黨,擔任居. sit. Nat. 要功臣,亦應加以論述,此當為本文著力最深之處。. y. 中協調的角色,雷、陶二氏實為國民黨成功拉攏民、青兩黨參加政府改組的重. 在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方面,有張朋園的《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 al. er. io. 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簡稱張文)20,張文透過對民國的四. n. v i n Ch 即是探討國民黨如何籌備行憲國大代表選舉的經過 e n g c h i U。張文大量引用國民黨第六 屆中常會會議記錄,相關人物的口述訪談,文史資料,說明國代選舉籌備經過. 次國會選舉的比較,探討中華民國實行「民主政治」的得失所在,其中第四章. 之倉促,各地競選派系鬥爭、黨團競逐的情形,選舉經過多有違法舞弊情事發 生。. 19. 20. 汪朝光, 〈蔣介石與 1947 年國民政府的改組〉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 「蔣介石與 現代中國再評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2011 年 6 月 27 日-29 日),未刊稿。 該文部分內容可參見:汪朝光, 《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 版社,2010),頁 95-101。 張朋園, 〈國民黨控制下的國會選舉(1947-194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35(臺 北:2001.06):145-195。該文收入其專著《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 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7),頁 165-205。兩文內容幾乎相同,故筆者統稱 張文探討之。.

(17) .10.緒論. 國代選舉糾紛,國民黨企圖改變選舉結果,並分析當選國代背景,指出國 民黨「威權主義」展露無遺。張文大致描繪出行憲國大選舉輪廓,是首篇關注 此議題的專文。唯張文分析角度集中在國民黨,缺乏對民、青兩黨的討論。此 外,張文徵引不少文史資料說明各地辦理行憲國大選舉的實際狀況,然對三黨 中央如何應對選舉提名和選舉糾紛等相關議題,仍有不少檔案未見徵引,是其 較缺憾之處。. 治 政 大 的角度探討 1947 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的經過,與張文不同的是,李文引 立 用《國民政府檔案》 、 《內政部檔案》 、南京《中央日報》等資料,分析各類國. 李南海的〈1947 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21(簡稱李文)以「選務」. ‧ 國. 學. 代選舉競選活動和選舉糾紛,也注意到民、青兩黨在此次選舉的若干影響,提 供筆者對行憲國大選舉更為細膩之背景認識。唯因李文係以「選務」的角度切. ‧. 入,著重描述三黨合作競選的「前台表演」 ,對於談判協商的「後台運作」討 論較略,此部份亦是本文論述重點所在。. sit. y. Nat. 陳謙平的〈從一黨獨裁制到多黨「襯托」制〉22(簡稱陳文),以較宏觀的 視野討論行憲國大代表選舉過程與其票選總統、副總統經過。一反過去相關著. io. n. al. er. 作描述此段歷史「一面倒」的批判,陳文指出行憲國民大會,對中國政治發展. i n U. v. 實已樹立若干政治模式,各自為兩岸政治體制所承襲,肯定行憲國民大會之正. Ch. engchi. 面意義,提供筆者一宏觀的分析視角。. 至於立法委員選舉,則有羅俊強的〈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23(簡稱 羅文)。羅文旨在探討第一屆立法委員選舉之籌畫、提名與過程,立委組成分 析,立委參政情形。其中立委選舉提名與退讓名額問題與本文第四章相關。羅 文優點在於各項主題內容引證資料豐富,其中尤以個人史料蒐羅齊全,提供讀. 21. 22. 23. 李南海, 〈1947 年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之研究〉(香港:私立珠海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 論文,2009)。 陳謙平(著),小野寺史郎(譯), 〈一党独裁制から多党“衬托”制へ〉 ,久保亨(編著), 《一九四 九年前後の中国》(東京:汲古書院,2006),頁 55-73。 羅俊強, 〈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0)。.

(18)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11.. 者研究該議題最為詳細的資料索引。然羅文受限於若干史料缺乏或議題限制, 對於三黨如何針對立委選舉退讓名額進行秘密協商的「後台運作」探討較略, 且未引用雷震、陳布雷等人參與三黨談判人士的日記或相關檔案,這是較可惜 的地方。 紀亞光、秦立海、裴莘合著《戰後中國政黨與政治研究》24,係以重慶談 判、政治協商會議、國共破裂、國民黨戡亂與行憲、新政治協商會議等政治事 件,探討戰後中國政黨與政治的關係。 《戰後中國政黨與政治研究》 ,對戰後中. 治 政 討,補充了過去大陸學者過於偏重國、共關係、國、共內戰等議題研究的空白, 大 立 唯此書的序言和結論仍一再強調「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優越性和必然性, 國的政局有較為全面的探討,特別是從制憲到行憲的過程,有相當篇幅的探. ‧ 國. 學. 不免有「舊瓶裝新酒」之感。. 除此之外,英、日文著作亦有觸及戰後中國行憲的問題。首先,橫山宏章. ‧. 的《中華民囯史:専制と民主の相剋》(簡稱橫山氏著)25,橫山著作中,有關 戰後中國史的探討,有若干章節涉及戰後制憲以及三黨合作行憲的問題。其中. sit. y. Nat. 又以國代選舉以黨讓黨的分析最有見地,橫山宏章指出,國代議席的委讓象徵. io. 觀念,認為國家不應委託給「無能」的民眾治理。. al. er. 國民政府無視投票所代表的民意的政治現象,其根源於國民黨「訓政」的政治. n. v i n Ch 體制。國代選舉過程與選舉糾紛處理,是政治主義而非法治主義,所以在中國, engchi U 法律與政治的關係是法律「核心是政治性,其他是服從政黨政策的政治性要 因此為使三黨聯合的政治形態得以建立,中國仍需建立由政黨主導的政治. 求」 ,國、共皆然。橫山宏章的觀點,啟發筆者頗深。可惜的是,未有日本學 者再對此議題進行深入研究。 英文著作方面,關於戰後中國黨政發展與行憲的議題,多聚焦在國民黨或 國、共關係上,三黨合作行憲的探討付之闕如。不過亦有若干篇章涉及戰後中 國行憲的議題,如 Roger B Jeans 主編的 Roads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是西方探討民國少數黨派的首本 24 25. 紀亞光、秦立海、裴莘, 《戰後中國政黨與政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橫山宏章, 《中華民囯史:専制と民主の相剋》(東京:三一書房,1996)。.

(19) .12.緒論. 著作,其中若干文章有獨到的觀點值得參考。例如:馮兆基一文,主要探討青 年黨對民主憲政的理解,認為青年黨希望在中國形成多黨政治,並相信青年黨 即可處於一個與執政黨合作的局面(Loyal Opposition),而所謂民主政府,乃一 個包含著人治與法治理論的開明政府,作者強調青年黨此種概念除受英美思想 影響外,亦有儒家德治的觀念。此論文只簡介了青年黨對民主理念的闡釋,但 未涉及如何實踐的問題,這可能是政治環境使然,也是青年黨本身的缺憾所 致。26. 立. 三、資料來源.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使用的資料來源,計有檔案、史料彙編、報紙雜誌、個人史料等四類,現 分別略述如下:. ‧. (一)、檔案. 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庋藏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會會議紀. y. Nat. 錄〉(簡稱中常會),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速紀錄〉等. sit. 檔案,記載國民黨中全會、中常會的會議內容,除可瞭解國民黨對於三黨合作. er. io. 在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立委選舉等行憲諸議題的決策外,會議的. al. n. v i n Ch 應對的動態變化;中研院近史所亦有黨史會所贈予的 e n g c h i U《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 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 此書將國民黨歷次中常會會議記錄. 速紀錄記載國民黨各中常委的發言,更可掌握國民黨中央對行憲諸議題是如何 27. 決議案整理,並依主題編制索引附於書後,可省去讀者「大海撈針」式的閱讀 辛勞。 另外,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簡稱二檔館),亦將其館藏之中常會議記錄, 整理出版《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28有若干次會議 26. 27. 28. Edmund S.K.Fung(馮兆基),”The Alternative of Loyal Opposition: The Chinese Youth Party and Chinese Democracy, 1937-1949” Roger B. Jeans edited ,Roads not Taken: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c1992,pp241-268.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紀錄彙編》(臺 北:編者刊行,195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第 42-45 冊(桂.

(20)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13.. 紀錄闕漏,不若黨史會與中研院近史所館藏的會議紀錄完整,然其中有若干資 料係國民黨中常會整理其會議發言紀錄,上呈蔣中正之整理稿,此部份為黨史 會、中研院近史所所館藏之會議紀錄所無,亦為筆者所參考。此外,黨史會館 藏的《特種檔案》內有國民黨處理國代、立委選舉的相關文件,國民黨中央與 地方黨部、黨員陳情等往來的電函,國民黨與民社黨、青年黨來往的信函等資 料,可補充其中常會會議紀錄之不足,掌握國民黨中央如何下指令給地方黨 部,回應民、青兩黨要求之實際狀況。. 治 政 會會議紀錄》 ,第十屆中常會會議紀錄計有 3 冊,第十一屆中常會會議紀錄計 大 有 4 冊,為 1945-1950 立 年間中國青年黨歷次中常會會議記錄,是研究中國青年 相對於國民黨的會議紀錄,筆者亦參考《中國青年黨第十、第十一屆中常. ‧ 國. 學. 黨最為權威之檔案,可與國民黨中常會會議紀錄、特種檔案互為參照。較可惜 的是,民社黨並無大陸時期的會議紀錄,在三黨合作等諸議題,筆者僅能利用. ‧. 報紙雜誌、個人資料等二手資料,較無法完整呈現民社黨的黨務活動,是較為 不足之處。. sit. y. Nat. 國史館館藏的《蔣中正總統檔案》 , 《事略稿本》可窺知蔣中正對行憲等議 題的看法,蔣的幕僚陶希聖、陳布雷等人的簽呈,更提供三黨在行憲等諸議題. io. al. er. 的進行若干談判的細節,可望對三黨合作行憲的「後台運作」有較為細膩與深. n. v i n Ch 青兩黨活動的報告,由於民、青兩黨相關資料相對缺乏,這些報告亦可提供若 engchi U 干民、青兩黨內部活動的詳情。然而由於這些報告屬情報性質,當中可能有捏. 入的分析,頗具參考價值。另外《蔣中正總統檔案》尚有不少情報機關上呈民、. 造、誇大的嫌疑,不可盡信。筆者盡可能比對個人史料、報紙雜誌,考察情報 之正確性,小心引用。 另外,由於中央民意代表機關選舉期間,正值政治體制從訓政過渡到憲政 階段,國史館館藏的《國民政府檔案》、《內政部檔案》,亦有不少政府公文提 供國民黨中央如何應對國代暨立委選舉提名與選舉糾紛處理經過,對於釐清其 決策經過與態度可提供更為詳盡的細節,並顯示從訓政過渡到憲政期間,中央. 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1) .14.緒論. 政府仍是由黨統政的訓政體制,可與國民黨的《中常會會議記錄》 、 《特種檔案》 交相參照。除此之外,由於國大和立委選舉糾紛背後衍伸出「黨紀」與「國法」 的爭議,甚至引起聲請釋憲和不少訴訟案件,《司法院檔案》的解釋或判決, 不僅可提供「政治」與「法律」的不同觀點,更可窺知政府和國民黨內部對此 項議題的不同意見。 (二)、史料彙編. 治 政 大 稱《蔣中正總統檔案》)和黨史會檔案為主,依據時間、主題,彙編成冊,提 立 供抗戰至戰後中國軍政方面的第一手資料 ,其中的第七編戰後中國的部份為筆. 黨史會出版的《中華民國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 ,以《大溪檔案》(現. ‧ 國. 學. 者參考,是十分重要的史料彙編;29《總統 蔣公大事長編初稿》30係秦孝儀等 人參考〈蔣中正日記〉等資料,將其生平大事以編年體的方式撰寫,是提供研. ‧. 究蔣氏軍政生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 案資料滙編》31,係依據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的民國檔案編輯而成,其中. sit. y. Nat. 第五輯政治卷,收錄戰後中國與政治有關的政府檔案和國民黨中央檔案,包括 國民大會、行政院、國民黨中央各機構等檔案,為國史館《國民政府檔案》所. io. n. al. er. 無,亦頗具參考價值。. iv n U ,書中收錄戰後中國國、共兩. 戰後中國各類政治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亦有以專門蒐集特定黨派的史. Ch. engchi. 料彙編,茲列舉如下:張樸民編《中國黨派》32. 黨以外之各黨派資料,由於此書是當時形成的資料彙編,對於研究國、共兩黨 以外的黨派團體活動,尤具參考價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的《中國青年黨》 33. 、 《中國民主社會黨》34等,內容為其黨內文件、機關刊物、國民黨黨務機關. 29. 30 31. 32 33 34. 秦孝儀(主編),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三)(臺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 秦孝儀(總編纂), 《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 6-7,臺北:無出版社,197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滙編》第五集第三編政治(一)、(二)(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張樸民(編), 《中國黨派》(南京:中聯出版社,194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國青年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國民主社會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22)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15.. 專報等編選而成,是參考民、青兩黨黨務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中國民主同 盟歷史文獻》35蒐羅民盟歷次公開談話、決議等文件,是考察民盟動態的第一 手文獻彙編。 另外依個別議題編製而成的史料彙編,分別列舉如下:個別議題如《國民 參政會紀實》36、 《國民參政會史料》37、 《政協文獻》38等,亦為筆者論述相關 政治事件時所參考之史料彙編。 (三)、報紙雜誌. 治 政 點,報紙雜誌記載許多重大事件、政黨和團體活動與內幕、重要人物的動態等 大 立 詳細報導或評論,有助於筆者瞭解三黨在行憲等諸議題的談判過程以及新聞媒 戰後中國走向憲政,從制憲到行憲等各項議題,均為新聞媒體關注的焦. ‧ 國. 學. 體和社會輿論的觀感。然要注意的是,各家報紙雜誌因其創辦旨趣、政治立場、 出版地域等因素影響,對同一議題的報導往往內容詳略有別、立場各異。再者,. ‧. 由於三黨在行憲等諸議題的交涉談判,多為三黨互派代表進行秘密協商,其談 判過程與內容未必全然公開發表,在官方檔案中也未必有詳細記載,僅能從報. sit. y. Nat. 紙雜誌和個人資料尋找其蛛絲馬跡。因此在引用時要考慮上述因素交叉互證, 不致被新聞媒體的政治立場,撰文者的個人立場影響產生「錯覺」 。以「報紙」. io. al. er. 而言,筆者參考了南京《中央日報》 、《新民報》、 《新中華日報》,天津《大公. n. v i n Ch 另外,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所庋藏中央通訊社徵集的剪報資料, engchi U 收錄 1930-1949 年間中國大陸各地區重要報紙之剪報,依據主題分門別類, 報》 ,上海《文匯報》 ,等各地大報、政黨機關報。. 是研究抗戰至戰後十分重要的剪報資料, 39目前已由政大社資中心製成「民. 35. 36 37. 38 39.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文史 資料出版社,1983)。 孟廣涵(主編), 《國民參政會紀實》(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國民參政會史料編纂委員會(編), 《國民參政會史料》(臺北:國民參政會在台歷屆參政員聯 誼會,1962)。 歷史文獻社(編選), 《政協文獻》(出版地不詳:歷史文獻社,1946)。 政大社資中心紙本館藏介紹,參見陳方中,〈政大社資中心有關中國近現代史資料介紹 (一)〉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8(臺北,1989.09):105-127。陳方中,〈政大社資中心有關中 國近現代史資料介紹(二)〉 ,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 ,9(臺北,1990.03):113-122。.

(23) .16.緒論. 38 年前重要剪報資料庫」提供讀者檢索,其中若干報紙為台灣地區無庋藏或 不易取得,更凸顯其價值所在。 除報紙之外,戰後中國政論刊物亦為筆者所參考,政論刊物不僅可知悉 社會輿論之動向,其所揭露許多政治內幕是多數報紙所無法企及之優勢,如 《觀察》、《新聞天地》、《自由天地》、《世紀評論》、《時與文》等雜誌,是報 紙之外另一重要參考來源。. 治 政 大 與本文相關的歷史人物,多留有回憶錄、傳記、日記、紀念集、口述訪 立 問、文史資料等不同形式的史料,提供筆者研究此議題之參考,並可與官方 (四)、個人史料. ‧ 國. 不同性質資料簡述如下:. ‧. (1)日記. 學. 檔案、報紙雜誌相互比對,以強化、豐富本文論證的完整與正確性,下列依. 日記為當事者就所見所聞之記錄,不僅可知悉「當事者」個人的所思所. sit. y. Nat. 感,更可從中獲得若干政治秘密協商之內幕。國民黨的雷震自政協以降,肩 負國民黨與民、青兩黨交涉之重任,故其日記、回憶是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 io. al. er. 筆者參考了《雷震日記》40、 《制憲述要》41、 《中華民國制憲史》42。 〈陶希聖. n. v i n Ch 府改組,並設法調停民社黨內部糾紛,對筆者探討相關議題極具參考價值。 engchi U. 日記〉43為陶氏之工作日誌,由於陶希聖曾「秘密」參與拉攏民社黨參加政. 40. 41 42. 43. 雷震(作),傅正(主編), 《雷震日記-第一個十年(1948-1949)》第 1 冊(臺北:桂冠圖書,1989)。 〈附錄:雷震日記選〉 ,收入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 《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 (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 雷震(作),傅正(主編), 《雷震全集:制憲述要》(臺北:桂冠出版,1989)。 雷震的中華民國制憲史依主題分三卷本,分別為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政治協商會議 憲法草案、制憲國民大會。為桂冠出版的雷震全集所無,其中政治協商會議憲法草案卷的內 容與《雷震全集:制憲述要》大致雷同。參見: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 《中華民國制憲 史:制憲的歷史軌跡(1912-1945)》(臺北:稻鄉出版社,2010)。雷震(原著),薛化元(主編), 《中華民國制憲史:制憲國民大會》(臺北:稻鄉出版社,2011)。 〈陶希聖日記〉係筆者向陶希聖之子中研院史語所陶晉生院士徵得同意使用,在此謹致表謝 意。關於〈陶希聖日記〉的介紹,可參見:陳華, 〈 「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 的觀察與討論〉 ,8《國史館學術集刊》(臺北:國史館,2001.12)。.

(24)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17.. 《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44是陳布雷記載其從政生涯所見所感之紀錄,尤 其在立委選舉糾紛懸而未決之時,陳布雷受命協助雷震處理立委選舉糾紛, 有助於筆者瞭解相關議題的細節發展。 (2)回憶錄 回憶錄是當事人對往事的回憶,其內容,有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有當時 的所見所聞,是研究歷史的珍貴資料。參與國民政府制憲與行憲的部份重要 黨派人士,已有回憶錄傳世,茲列舉如下:國民黨:陳立夫《成敗之鑑:陳. 治 政 故事》 、劉健群《銀河憶往》 ;青年黨:李璜《學鈍室回憶錄》 、陳啓 大 立 天《寄園回憶錄》 ;民社黨:張君勱《中國第三勢力》 、蔣勻田《中國近 立夫回憶錄》45、蕭錚《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46、黃宇人《我的小 47. 48. 49. 50. 51. ‧ 國. 猶未悔》54;無黨籍人士:王雲五《岫廬論國是》55等. 學. 代史的轉捩點》52;民主同盟:梁漱溟《憶往談舊錄》53、葉篤義《雖九死其. ‧. (3)口述訪談. 口述訪談是針對對國家、社會有影響力的人士,或重要歷史事件參與. sit. y. Nat. 者,進行訪問,之後再將訪問的錄音帶整理為文字稿,修飾後結集成書。因 此口述訪談亦為本論文研究另一重要參考管道,國史館、中研院近史所等史. io. n. al. er. 政機構的訪談記錄單位做的一系列訪談出版品中,亦有許多與本研究相關人. i n U. v. 物之訪問,列舉如下: 《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56、 《陶希聖先生訪問紀錄》57、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Ch. engchi. 《陳布雷先生從政日記稿樣》(臺北:東南印務出版社,無出版年)。此書並未出版,現藏於 國史館。 陳立夫, 《成敗之鑑:陳立夫回憶錄》(臺北︰正中書局,1994)。 蕭錚, 《土地改革五十年:蕭錚回憶錄》(臺北:中國地政硏究所,1980)。 黃宇人, 《我的小故事》下冊(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 劉健群, 《銀河憶往》(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6)。 李璜, 《學鈍室回憶錄》下卷(香港:明報月刊社,1982)。 陳啓天, 《寄園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張君勱(著),中華民國張君勱學會(編譯), 《中國第三勢力》(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蔣勻田, 《中國近代史轉捩點》(香港:友聯出版社,1976)。 梁漱溟, 《憶往談舊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葉篤義, 《雖九死其猶未悔》(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 王雲五, 《岫廬論國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白崇禧(口述),賈廷詩、陳三井、馬天綱、陳存恭(訪問兼紀錄),郭廷以(校閱), 《白崇禧先 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25) .18.緒論. 《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58、 《劉先雲先生訪談錄》59、 《顧紹昌訪談錄》60、 《劉 真先生訪問紀錄》61等均為筆者研究此議題之參考,與回憶錄一樣,口述訪 談可與官方檔案互證、補充。 (4)文史資料 文史資料是中國大陸人民各級政協自 1960 年代始開始向民眾徵集的文 獻資料,範圍為清末到 1949 年間的各類史事軼聞,標榜「三親」,即親身經. 治 政 大 件、事例。以本文為例,國代和立委在地方的競選過程,除在當時的報刊雜 立 誌上有若干報導外,各種文史資料亦有不少相關文章可供參考,提供筆者對 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事. ‧ 國. 學. 此議題的描述,更可與報刊雜誌、回憶錄、訪談紀錄相互參證,不過文史資 料並非完全可信,亦有其引用限制,有學者指出「在引用 1949 年以後各級. ‧. 政協所徵集和發表的文史資料時,必須特別注意憶述者當時的環境與心境, 即由於外在的壓力和主觀意識的變化每有可能導致回憶時不同程度的失. io. 四、研究限制. al. er. sit. y. Nat. 真,無論溢惡或溢美都會誤導讀者。」62此當筆者應仔細鑒核之處。. n. v i n Ch 黨合作對制憲國大的召開、政府改組、國代選舉、立委選舉等重要政治事件 engchi U 的經過與影響,對於憲政思想內涵分析與比較不在本文探討範圍。此外,本. 本文名為戰後中國憲政之路,旨在探討 1946-1948 年間,國、民、青三. 57. 58. 59. 60. 61. 62. 陶希聖(口述),陳存恭、蘇啓明、劉妮玲(訪問),陳存恭、尹文泉(總整理), 《陶希聖先生訪 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4)。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郭廷以(校閱), 《萬耀煌先生訪問 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劉先雲(口述),遲景德、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 《劉先雲先生訪談錄》(臺北:國 史館,1995)。 顧紹昌(口述),潘光哲、梁雅慧(紀錄整理),薛化元(審訂), 《顧紹昌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2002)。 劉真(口述),胡國台(訪問),郭瑋瑋(紀錄),郭廷以(校閱), 《劉真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章開沅, 〈序一〉 ,收入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 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 (上海:上海書店,2003),頁 4。.

(26)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19.. 文著重國、民、青三黨合作行憲的運作實態,國、青皆有其中央會議文件傳 是,但民社黨並無大陸時期的會議文件,僅能以報刊雜誌、憶述文獻等資料 補充,部份章節對民社黨的部份敘述較略,是本文缺憾之處。此外,國共關 係始終是影響三黨合作的關鍵因素之一,然 1946-1948 年間的國共關係影響 因素甚多,為方便敘述故,1946-1948 年間的國共關係將作為歷史背景敘述 之,不在本文探討範圍。 資料來源的部份,因筆者學力未逮,若干檔案原件未能取得,如《張君. 治 政 果的方式引用,如《蔣中正日記》、《黃炎培日記》 ;有關國代和立委選舉的 大 立 章節,國民黨黨史館、國史館的相關檔案為筆者多所引用,然中國第二歷史 勱日記》;另有若干檔案目前已公開,未能親炙,僅能透過轉引現有研究成. ‧ 國. 學. 檔案館亦藏有不少相關檔案,未能充分利用,但國代和立委選舉部份相關檔 案已收錄在其出版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中,筆者已多所參考。. ‧. 五、章節安排. y. Nat. 本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內文共計分成四章,章節安排如下:. sit. 第一章為〈戰後制憲的糾葛〉。本章旨在擬扼要回顧抗戰期間到戰後初期. al. er. io. 的中國政局,探討朝野黨派關係如何影響憲政運動的推動,瞭解其對戰後中國. n. v i n Ch 重各黨派在國民參政會的表現,第二節討論政治協商會議後,國、共衝突再起 i U e h n c g 之時代背景, 「第三方面」如何在國、共間居中斡旋,國民黨如何說服民社黨、 政治的影響,計分兩節討論。第一節討論抗戰時期的憲政運動與黨派關係,著. 青年黨參與制憲國大。 第二章為〈國民政府的改組〉。本章旨在探討國民黨與民社黨、青年黨三 黨(簡稱三黨)如何就「改組政府」進行協商合作,計分四節討論。第一節探討 制憲國大召開後,國民黨如何拉攏民社黨、青年黨參與政府改組;第二節討論 國民黨三中全會對政府改組的反彈聲浪;第三節討論政府改組如何大功告成; 第四節則探討政府改組後,民、青兩黨內部仍有異議,國民黨如何應對,社會 輿論對政府改組又是何種觀感。 第三章為〈行憲國民大會代表選舉〉。本章旨在分析論述探討行憲國大代.

(27) .20.緒論. 表選舉籌備、政黨提名競選、糾紛處理之經過。計分四節討論,第一節探討政 府籌備選舉、制頒法令的經過,國民黨如何建立其內部提名機制,其中派系鬥 爭、黨團競逐的內情;第二節探討三黨中央如何就選舉名額、地域分配作協商, 以達到聯合提名,同額當選的結果,並略述在地方上的選舉經過;第四節探討 選舉結果與提名情形差異過大,意外引發「黨紀」與「國法」之爭,國民黨為 維持政治信譽計,祭出「以黨讓黨」的解決辦法。最後三黨又如何達成協議,. 治 政 大 第四章為〈立法委員選舉〉。本章旨趣為探討立法委員政黨提名競選、糾 立 紛處理之經過。計分三節討論,第一節探討三黨如何就立委選舉名額、地域分 順利召開行憲國民大會。. ‧ 國. 學. 配作協商,以期避免國大選舉糾紛之殷鑑,並略述在地方上的選舉經過;第二 節探討立委選舉結果不符三黨所期望,國民黨提出的解決辦法遭到立法院否. ‧. 決,因而導致民、青兩黨以立委退讓名額問題不解決拒絕入閣的政治危機;第 三節探討民、青兩黨對立委問題的不同態度,國民黨如何化解民、青兩黨拒絕. n. al. er. io. sit. y. Nat. 入閣的政治危機。. Ch. engchi. i n U. v.

(28) 第一章 戰後制憲的糾葛 1928 年,國民黨完成北伐統一後,為確定國家的施政方針,奉孫中山的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大綱等學說為圭臬,宣佈國家進入訓政階段。訓政 期間,國家將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體國民行使政權,並制定「訓政 約法」作為執政的法理依據。該約法並規定「訓政時期,規定為六年,至民國. 政 治 大 人士,社會輿論對此早有不少批評,甚至有「黨國」不如「民國」之慨。1931 立 二十四年(1935)完成。」1唯在訓政期間,國民黨常以訓政之名,打壓抑制異議. 年至 1932 年間,日本接連發動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國難當前,國內興起一. ‧ 國. 學. 股強大的輿論壓力,希望政府結束訓政實施憲政,以團結全國之力共赴國難。 是以,取消一黨專政,開放政權的要求,在國難的特殊時空下不斷地擴散漫延. ‧. 著。2. y. Nat. 為回應民間「共赴國難」的訴求,並履行其訓政期滿,即還政於民的政治. sit. 承諾,國民黨於 1933 年,在立法院組織「憲草組織委員會」起草憲法,由孫. al. er. io. 科、張知本、吳經熊等專家學者制定憲法草案,1935 年 10 月 25 日三讀通過,. n. 並於隔年 5 月 5 日正式公布,該部憲草史稱「五五憲草」 。3根據「五五憲草」,. Ch. i n U. v. 國民黨本擬於 1936 年 11 月 12 日召開國民大會,然而選舉未能如期完成,導. engchi. 致國民大會的召開必須延後。未料 1937 年 7 月,盧溝橋事變起,中日戰爭爆 發,國家進入戰時動員體制,國民黨遂以領導抗戰,集中力量為由,延續一黨 訓政,暫緩實施憲政,取而代之的是設置國民參政會,作為戰時最高的民意機 關。 國民參政會期間,許多追求民主政治的在野人士,仍紛紛不斷地向政府爭 1. 2. 3. 關於此項決議,參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委員會(編印), 《中國國民黨歷次會議 宣言及重要決議案彙編》第 1 冊(1941),頁 346。 陳惠芬, 〈抗戰前國民黨關於黨治問題的爭議(1928-193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博士論文,1994),頁 266。 關於 1930 年代朝野對國民黨制憲運動的討論,參見:鄧麗蘭,《域外觀念與本土政治變遷-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知識界的政制設計與參政》(天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9) .22.第一章 戰後制憲的糾葛. 取結束黨治,實施憲政的政治改革。唯在追求抗戰勝利的大前提下,朝野對「民 主憲政」的政治訴求如何落實,以爭取民心支持,是有一番角力與攻防。1944 年,在國府一連串軍事挫敗,威聲跌至谷底時,中共順勢提出「聯合政府」的 主張,為戰時大後方的民主憲政運動,投下一顆震撼彈,此對戰後中國邁向憲 政之途影響至為重大?是以本章擬扼要回顧抗戰期間到戰後初期的中國政 局,探討朝野黨派關係如何影響憲政運動的推動,瞭解其對戰後中國政治的影. 政 治 大. 響。. 立 抗戰期間的憲政運動和黨派關係 學. ‧ 國. 第一節.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戰軍興,中日戰爭正式爆發。國民政府為因應戰爭. ‧. 需要,現有政治體制必須做一權宜變動。8 月 12 日,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設立 國防最高會議,作為全國國防最高決策機關,統籌全國有關國防事宜。4同時. Nat. sit. y. 在其底下設置國防參議會,由國防最高會議主席指定或聘任若干人,為政府抗. io. er. 戰政策提供意見。所聘任的人選多為國內各黨派或團體的代表人物,青年黨代 表曾琦即指出,國防參議會人數「最初僅十餘名,其後增至二十五名,其中國. n. al. i n U. v. 民黨員極少,政府確有網羅在野領袖之意。」5據梁漱溟回憶,國防參議會是. Ch. engchi. 在 8 月 17 日於南京中山陵開第一次會議,由於經常參與開會者不超過二十人, 開會時談話「親切、從容、不拘形式」,最多時候一週開四次會。開會交換意 見以口頭提出,甚少文字規定。蔣甚少到會主持,大都由汪精衛代蔣主持會議。 第一次開會時,張伯苓曾詢及參議員選任標準為何?汪答以「重在在野黨派、 社會賢達和具有專長的人。」另外,胡適則詢及參議會如何實行參議?汪回答: 「一是政府認為時局無比嚴重,特請大家來共商國事,亟願聆取各方意見。-. 4. 5. 有關國防最高會議的研究,參見:劉維開, 〈國防會議與國防聯席會議之召開與影響〉 , 《近代 中國》 ,163(臺北,2005.12): 32 -52。 曾琦, 〈五年來朝野協力之回顧〉 ,收入沈雲龍(輯), 《曾慕韓先生遺著》(臺北:中國靑年黨中 央執行行委員會,1954),頁 154。.

(30) 戰後中國憲政之路:以行憲前後的黨派協商為中心的探討(1946-1948).23.. 就是說看大家有什麼建議。二是政府為應付時局或將有些計畫方案之類,要交 到會上請大家共同參酌。三是政府隨時以國際情勢、前方戰況以及應付對策, 告知大家,使大家得以了解而支持政府。」6表面上,國民黨並未公開承認各 黨派和團體的合法性,但從汪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國民黨已有團結全國各黨派 和團體戮力抗日之打算。然而國防參議會僅有諮詢權,與會人士多認為政府應 成立正式的民意機構,才能真正團結全國民意共同抗日,國民黨則以舉辦選舉 有困難,與現有決策體制有扞格等原因拒絕之。. 治 政 國民黨在武漢召開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會中,蔣獲選為國民黨總裁,確立其在 大 立 黨內的最高領導地位。會中並制定〈抗戰建國綱領〉 ,以期抗戰與建國同時並. 其後,隨著戰事吃緊,國民政府西遷武漢,1938 年 3 月 29 日-4 月 1 日,. ‧ 國. 學. 進。此外,於外交、軍事、政治、經濟、民眾運動,教育等各方面,全會上亦 確立進行方針,希冀集中全民意志,達成「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目標。其中. ‧. 在政治部分第 12 條即規定: 「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之 思慮及識見,以利決策之決定與實行。」國民黨即根據上項規定,制定了〈國. sit. y. Nat. 民參政會組織條例〉 ,其中第 3 條原規定參政員為 150 名,選任標準有四,其 中與在野人士最密切相關者為丁項「曾在各重要文化團體或經濟團體服務三年. io. al. er. 以上,著有信望,或努力國事,信望久著之人員中,選任 50 名。」此項規定. n. v i n Ch 總數的三分之一,數量不算少,但這樣的人數仍不敷分配。所以在 6 月 17 日, engchi U 國府又將丁項人數增為 100 名,俾使所有在野黨派和團體均能有代表出席,表 實際上是為遴選在野黨派或團體代表人物而設,儘管這類人數已達國民參政會. 達意見。 就在國民參政會籌備成立之時,蔣亦在思考如何調整國民黨與在野黨派的 關係,其中又以化多黨為一黨的想法最為重要。為此,蔣曾與中共和青年黨商 談有關合併事宜。1938 年 2 月 10 日,蔣偕陳立夫與周恩來會面,表達國、共 能否合併之意。蔣表示: 「一、不限制各方對主義的信仰。二、無意取消各黨 派或不允許其存在,唯願融為一體。」不過周恩來表示:「黨不能取消,國共. 6. 梁漱溟, 《憶往談舊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頁 155。.

(31) .24.第一章 戰後制憲的糾葛. 兩黨都不可能取消,只有從聯合中找出路。」蔣對此表示「可以研究」。陳立 夫提出在兩黨外共同組織雙方都可以參加的三民主義青年團。7然而中共始終 拒絕與國民黨合併為一黨的想法。8 除共產黨外,蔣對青年黨也有興趣,是年 3 月初,蔣亦託陳布雷詢問左舜 生「要化多黨為一黨的想法」 ,唯仍為左舜生所婉拒。9儘管化多黨為一黨的想 法沒有成功,但蔣仍不放棄對在野黨派的拉攏。1938 年 3 月 25 日,蔣自記:. 治 政 大 在野黨派的做法,未幾即看到效果。1938 年 4 月中旬,在野的國社黨和青年 立 黨為表達與國民黨合作抗戰之意,張君勱與左舜生分別以該黨代表身分,致書. 「對共黨主感召,不主排斥;對其他各黨派主聯合,而不加強制。」10蔣拉攏. ‧ 國. 學. 予蔣和汪精衛,表達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之意。兩黨致書隨即獲得蔣、汪兩人 署名回函表示接受。11儘管當時報紙多認為交換函件一事,代表國民黨已承認. ‧. 國社黨和青年黨的合法存在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蔣、汪的回函有意不用任 何職稱,也未明白提及對方政黨,實為私人信函的性質。12青年黨內部亦深知. sit. y. Nat. 蔣、汪的用意,一度主張將此復函退回,13最後為顧全大局而作罷。. io. al. n. 7. er. 儘管國民黨藉由國民參政會的成立,14成功營造全國所有黨派團結抗日的. i n U. v.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周恩來年譜(1898-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991),頁 403。 8 對於蔣中正欲合併國共為一黨的想法,中共中央曾以跨黨表示國共合作關係,但蔣中正堅持 合併國共兩黨為一大黨,因此談判遂告破裂。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周恩來年譜 (1898-1949)》 ,頁 427-428。 9 李璜, 《學鈍室回憶錄》下卷(香港:明報月刊社,1982),頁 436。當年 7 月,蔣示意張群, 邀請李璜、左舜生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的顧問,兩人以「另有黨籍」為由拒絕之。請參閱: 李璜,《學鈍室回憶錄》下卷,頁 438-439。 10 黃自進、潘光哲(編輯), 《蔣中正總統五記-愛記》(臺北:國史館,2012),頁 166-167。 11 內文分別參見: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中國青年黨代表左舜生為表示擁護國民政府抗戰 建國致蔣介石汪精衛函〉 、 〈蔣介石汪精衛為感謝青年黨表示擁護政府覆左舜生函〉 , 《中國青 年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頁 197-19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國家社會黨代 表張君勱致蔣介石汪精衛函〉 、 〈蔣介石汪精衛覆張君勱書〉 , 《中國民主社會黨》(北京:檔案 出版社,1988),頁 79-83。 12 薛化元, 《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3), 頁 85(註 161)。 13 李璜, 《學鈍室回憶錄》下卷,頁 438。 14 關於國民參政會的研究成果十分豐碩,其中以各黨派參政員為研究主體的著作,可參見:聞. Ch. engch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淨土」一詞可代表「清淨的國土」與「淨化國土」, 17 前者 是佛國淨土,後者是菩薩行。對此,星雲大師闡述:「淨土,是指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

多年以來,我們發現同學針對交換生或訪問學生的規劃有幾種類 型:(1) 選擇未來行將深造的國家與學校; (2) 選擇一個可以累積壯遊行 旅的大陸; (3)

中國的宏觀經濟 中國政府對經濟 的規劃與調控

z 當時有不少在華穆斯林對中國文化有深刻 研究,這些以漢文寫成的文學及藝術作

多黨制:若一國之內有三個以上的政黨在活動,而且在國會中各占有相當議 席,但卻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單獨贏得大選而執政。..

由於 DEMATEL 可以讓我們很有效的找出各準則構面之因果關係,因此國內外 有許多學者皆運用了 DEMATEL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