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窗 道雄(1909.11.16—)

本名石�道�,1909年生於日本山口縣德山市。排�老二,上有父親石�

清作、母親�卡、大哥守槌,下有妹妹春江。1912年,父親隻身渡臺負責臺北 州警用電話敷設工程。

1915年4月,母親帶著大哥和妹妹渡臺,留下窗 道�和爺爺兩人相依為 命。1916年4月,入德山町立歧�尋常�等小學,1919年3月,自小學校三年級 休學,渡臺依附兩親,4月,轉入臺北市立城南小學校四年級就讀。

1922年起,先後參加兩次升學考試都未能如願。第一次參加總督府立臺北 中學校(建國中學前身)落榜,第二次參加臺北師�學校考試,卻因發燒不得 不停考。1924年4月,進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土木科(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前 身)。在學期間,開始在謄寫印刷的同人��腳步�(�あゆみ�)發表詩 作。

1929年3月,畢業後,隨即進臺灣總督府道路港灣課任職。當年適逢總督 府興建臺灣�部縱貫鐵路,窗 道�躬逢其盛,遂投身該項鐵路建設工程,前 後長達八年。參與有關�海岸各地城鎮及村莊道路、橋樑、暗渠等工程的測 量、設計及施工等工程建設。

1934年窗 道�偶然從繪本���孩子國�(�コドモノクニ�)(東京 社)閱讀到知名詩人北原白秋和�條八十所評選的「童�募集」,乃試投五篇 童�作品,�果,〈�纓丹的籬笆〉和〈假若下雨〉兩首被列為「特選」,作 品受到青睞與肯定,窗 道�遂積極投入童�創作。

這兩篇特選作品,分別�載於當年11月和12月的�孩子國���。這是窗 道�的童�處女作,是經由日本大師級的北原白秋和�條八十「特選」,與其 說是「幸運」,不如說是作者的確具有童�創作的天份。

對一個初試身手的年輕作家而言,作品受到肯定,不啻是莫大的激勵;進 而引導他以「窗 道�」為筆名,默默的、慢慢的朝童�詩人的詩路邁進,也 因為這樣殊盛的因緣,造就了往後一�童�詩人璀璨的文學生命。

1935年以後數年間,窗 道�持續向�兒童的詩�研究�、�孩子國�、

�童話時��、�章魚�、���文學�等內地的���紙投稿。茲參酌游珮 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有關窗 道�在臺灣時期,依作品發表多寡,

順序列表如次:

表5-2-1 窗 道�居臺期間童�作品發表明細

��(�紙) 出處 出�年月 作品數

�昆蟲列車� 昆蟲列車本部(同人�) 1937.03-1939.12 79

�章魚� 章魚社(同人�) 1935.04-1937.09 13

���文學� 白日莊(同人�) 不詳 09

�文藝臺灣� 臺灣文藝家協會 1940.01-1942.09 06

�童話時�� 童話時�社(同人�) 1933.09-1940.08 05

�お話の木�

�故事之樹� 兒童研究社(兒童��) 1937.05-1938 05

�臺灣日日��� 臺灣日日��社 05

�コドモノクニ�

�孩子王國� 東京社(繪畫��) 1922.01-1944.03 03

�子供の文庫�

�子供的文庫� 不詳 1939.09-? 03

�綴リ方俱樂部�

�作文俱樂部� 東苑書房 不詳 02

�教��童話研究� 日本童話協會 1922.07-1941.08 01

�子供の詩�研究�

�兒童的詩�研究� 白日莊(同人�) 不詳 01

�シャボン玉�

�肥皂泡泡� 肥皂泡泡社(同人�) 1924.08-1949.07 01

�保�� 全日本保�聯盟 不詳 01

�信濃每日�聞� 信濃每日�聞社 01

依游珮芸的統計,臺灣時期的窗 道�絕大部分童�作品,都發表在內地 相關的童��;發表在臺灣本島僅有�文藝臺灣�和�臺灣日日���兩種。

照此情形而論,窗 道�絕大部分童�作品顯然以內地的童��為主要發 表園地,因此,島內能夠欣賞其作品的讀者顯然也是極為少數。

儘管作品多有臺灣味,卻很少在島內相關�章���載;除開上述�文藝 臺灣�和�臺灣日日���之外,就只有�色ある風�(1938.04)第一�的

〈阿媽〉,以及�合歡樹�(�ねむの木�)(1938.12)�載的�蘋果�兩 首。這也是窗 道��載在島內童��僅有的童�作品。

〈阿媽〉這首童�並未收錄在向�選譯的まど みちお童�集—�大象的 鼻子長�(1996.03),但卻出現在�秀��譯的�另一雙眼睛—窗 道�詩 選�。

去世之前 阿媽 經常 和我去公園 坐在長以上休息

然後 只要

白色襪子的大拇指上 飛來五彩瓢蟲

阿媽 就慌忙嚷著 別抓牠 別抓牠

彷彿剛出嫁時候的自己 變成瓢蟲非回來一般 五彩瓢蟲一飛走 阿媽 像變魔術一樣 從袖口

又把牠揪出來 肥得有點誇張

看了覺得毛骨悚然的五彩瓢蟲 不過 給了我一隻

又放了一隻到自己的嘴裏

原來是 糖果啊 糖果 一直 躲在阿媽的嘴裏 偶而

還像地震般 動來動去(陳秀鳳譯,2002:102)

這首作品洋溢著祖孫溫馨的互�之情。從孫子回憶阿媽在生時經常帶他去 公園切入,「公園」成為祖孫的留連之處。讓他覺得毛骨悚然的五彩瓢蟲原來 是糖果,「糖果」在此作品中,誠然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把糖果在阿媽嘴裏 形容像地震般的�來�去,的確是傳神之筆。

窗 道�的童�創作,緣起受知於北原白秋的青睞;如果說窗 道�是童�

創作的�里�,那北原白秋就是得識窗 道�這匹�里�的�樂。

窗 道�的童�創作係發跡於內地的童���,他與日���在童�創作 上都幸運的遇到貴人,像北原白秋之於窗 道�,野口雨情之於日���。只 是兩人在表現臺灣風土民情的寫作風格上,確有天淵之別。

窗 道雄在臺灣生活了有二十四年之久,由於父親工事的遷移,

他的足跡遍達臺灣各地,甚至一度爲�望父親而前往離島澎湖。窗道 雄說,是臺灣的土地以及人們教養了他的少年、青年和壯年的初期;

他對臺灣的一切�感共鳴,這可以由他一九三四年至一九四四年的許 許多多作品中顯現出來,如〈玉蘭�〉、〈蓮霧〉、〈囝仔的家〉、

〈囝子的筆記〉、〈布袋�〉、〈水牛〉、〈臺灣��明信片〉等 等,窗 道雄捕捉了當時臺灣農村的樸素與恬靜。(連翠茉,1996:

276)

從連翠茉的這段敘述中,顯而易見的是因為窗 道�父親工事的遷移,進 而豐富了他寫作的廣度;再加上對臺灣一切所產生的「共鳴」,也強化了他寫 作的�度。此外,在〈大家好〉一文中,窗 道�提到:

在這更要說明的是,我不認為,是臺灣外在種種引發我這樣的感 動。儘管剛開始當然如此,但隨著追逐這項感動之中,「臺灣本性」

毋寧是一種「地球本性」的覺醒,所以身為地球人的我,發出必然的 共鳴與讚嘆。(1996:11)

從這段話看來,顯然窗 道�在離開臺灣回到日本後,對當年在臺灣的童

�創作觀已經從早期的「臺灣本性」昇華為「地球本性」。

茲以一首窗 道�的〈囝子兄〉為例:

看到啃著甘蔗的囝子兄,

叫他一聲「囝子兄」,

他回答「我不知」,

跟著把甘蔗折成兩段,一段給了我。

看到牽著水牛的囝子兄,

叫他一聲「囝子兄」,

他回答「我不知」,

跟著靠近水牛,把臉藏了起來。

看到踏著龍骨車的囝子兄,

叫他一聲「囝子兄」,

他回答「我不知」,

跟著踩踩 踏踏,

愈踩愈快,愈踏愈快。(向陽 譯)

從這首�述臺灣農村風情的童�中,從囝子兄、龍骨車等充�臺灣味的用 詞中,的確可以體會出融入臺灣在地生�的作者的心境。畢竟,若非真的融 入,怎會想到用「囝子兄」這樣非常土味的臺語用詞;若非擁有臺灣經驗,又 怎會知道「龍骨車」這種五0年�以前臺灣農村灌溉用的重要農具(灌溉用的 抽水踏車)。

再從另一角度,也可以細細品味作者如何透過細膩的觀察臺灣農村小孩的 一舉一�,以及詩人和囝仔之間的互�。從這首〈囝子兄〉,讓大家更加體會 出「萬�靜觀皆自得」這詩句的意境吧。

再以另一首〈囝仔〉為例:

我所喜愛的臺灣的 囝仔的家中有什麼?

「剛剛才生下來的�乳豬。」

我所喜愛的臺灣的 囝仔的臉上有什麼?

「閃閃發亮的鼻涕。」

我所喜愛的臺灣的 囝仔的頭上有什麼?

「土地、草屑和向陽的所在。」

我所喜愛的臺灣的 囝仔的口袋裡有什麼?

「腳已被扯掉的蟋蟀。」

我所喜愛的臺灣的 囝仔的去處是哪裡?

「芒果林中的媽祖廟。」

我所喜愛的臺灣的 囝仔的最愛是什麼?

「老母、老母,媽媽。」(向陽 譯)

這也是一首頗具臺灣味的作品。作者把臺灣囝仔的形象�述得�靈�現,

對於臺灣囝仔的生�也掌握得很貼切,流鼻涕的臺灣囝仔,豬圈中剛出生的乳 豬,頭上有草屑的囝仔,囝仔最喜歡去玩的芒果林中的媽祖廟,以及最後一段 最愛的老母,這一切的一切,若非了解這些情境,又如何寫得出來?

另一首跟囝仔有關的�囝仔的相片簿�:

燒金

阿媽已經不能 看著他長大的 囝仔 走向金爐 站著

一邊祈禱 一邊緩緩的

把金紙 燒給阿媽。

像蝴蝶一樣的 紙灰

靜默的 迎面撲飛。

把手指向 門口 囝仔喃喃 向阿媽說:

「不知是不是有在賣 李仔糖?

就拿這些錢

買李仔糖吧。」(向� 譯)

窗 道�的這首作品,把囝仔燒金紙給阿媽的孺慕之情充分表現無遺。而 他對臺灣人的習�如果沒有經過�入的了解,也無法將這樣的情境�寫得如此 絲絲入扣。純真憨厚的臺灣囝仔,竟然希望阿媽拿他燒的金紙去買李仔糖吃,

在窗 道�的這首作品中,囝仔是這麼的單純,令人不禁爲濃厚的祖孫情而感

�。

前此已經提過�色ある風�童���載窗 道�的一首〈阿媽〉,以下 再談由柴山關也�著,臺北ねむの木社發�的童���合歡樹�(�ねむの 木�)所�載窗 道�的另一首童�作品〈蘋果〉。

蘋果

生病時房間裡 有蘋果

燈亮著。

蘋果 放在手上 蘋果、

不吹了。

蘋果

生病時房間裡 有蘋果、

時鐘

滴滴答答。(游珮芸譯)

這首作品是窗道�寫於1936年因膽囊炎而入院時完成的,當年就是因為此 病發作�燒不退,遂打消前往東京發展的念頭。若是因而成�,窗 道�是否 會再回到臺灣誰也無法預測。

是以,〈蘋果〉這首童�作品,筆者認為這是讓窗 道�繼續留在臺灣的 轉捩點,也是在他的童�作品中,堪以紀念的一首。本作品無疑是在�寫病中 的心情,單調而乏味。

可知日治時期窗 道�的童�作品除發表在前述的內地童��外,也發表 在臺灣本島所發�的�合歡樹�、�色ある風�等童��。足見其童�作品都 能得到各童�����的青睞,讓內地和臺灣的童�喜好者都能夠欣賞到他的 作品。

不過,主要還是以內地廣大的讀者為主,臺灣本島能夠閱讀到的畢竟只有 少數人而已。因為�合歡樹�、�色ある風�等童��的發�都不過三期。

不過,主要還是以內地廣大的讀者為主,臺灣本島能夠閱讀到的畢竟只有 少數人而已。因為�合歡樹�、�色ある風�等童��的發�都不過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