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十一)巫永福(1913-)

詩人、小說家,南投埔里人,號永州,筆名EF生、�子浩。家境富有,

1913年生於埔里,現年95歲。未進公學校之前,其父曾延請漢學家許果堂教授

�三字經�等漢文,1920年(7歳)入埔里公學校就讀。1925年基於「內臺共 學」以及日人方面希望加強日臺人的親善等關係,遂在大人指揮之下,從埔里 公學校轉讀埔里小學校六年級。(巫永福,2003:37)

1927年自埔里小學校�等科考進林獻堂等臺灣人創辦的臺中一中,自此開 始接觸世界文學。1932年負笈日本,就讀東京明治大學文藝科,受教於日本文 豪山本有山、橫光利一等人門下。

1932年年底與同在東京留學的臺灣學生蘇維熊、施學習、吳坤煌、張文

�、等組織「臺灣藝術研究會」,創�文藝���福爾摩沙�,於第二年正式 發�。它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為臺灣留學生創�,對臺灣文學界產生震撼 性作用,臺北成立文藝家協會(正確應該是臺灣文藝協會),創��先發部 隊�、�第一線�;臺中成立臺灣文藝聯盟,創��臺灣文藝�。(巫永福,

2003:58)

巫永福以日文書寫,發表在1934年6月�福爾摩沙�第三號的日文小 說〈黑龍〉,後經林妙鈴譯成中文,收錄在�巫永福小說集�。〈2005:

145-172〉

〈黑龍〉係以第三人稱的寫法,�述一位寄人籬下的孤兒對亡父母的追悔 與思念。巫永福在這篇小說中,除了「少年」形象的著墨,還特別刻意強化

「母親」形象的書寫。〈黑龍〉表象上是小說作品,實質上卻是一篇名符其實

的少年小說。 集�。(2005:245-268)

〈阿煌與父親〉雖名為「小說」,實質上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少年小 回來得晚,要我們來接您的。我們並沒有去玩啊。」(2005:266)這一句善 意的謊言無形中給化解開了,同時也幫阿煌解了危。

但在這時候,阿煌感覺來自父親的束縛感已經消失到森林彼方。

他跟阿海嬉逐著。二人扯開喉嚨高�學校教過的�曲。�聲在周遭響 起了回聲,再傳回他們的耳朵裡顯得十分的悅耳動聽。這真是一種令 人愉快的體驗。阿煌的心中燃起編織夢幻的情緒。原野的�聲具有多 麼豐富的表現力啊,……(李鴛英.譯,2005:256)

巫永福的這篇〈阿煌與父親〉對兒童形象的書寫、兒童心理的�寫、親子

不是直接的參與者,但卻是促成臺灣�文學作家從事兒童文學寫作的幕後�

手,這一點是需要加以肯定的。

(二十二)呂赫若(1914.08.25-1951)

小說家、聲樂家。本名呂石堆,臺中豐原人,生於1914年,卒於1951年,

得年38歳,屬天才早夭型作家。1922(9歳)入潭子公學校就讀,公學校三年 級時,得優等獎童話集一冊,開始進入兒童文學世界。1927年以第一名優異成 績畢業,翌年,同時考上臺中一中和臺中師�學校,因師�學校可以免費,遂 遵父命進臺中師�學校,在學期間,嘗閱讀世界文學全集,1934年畢業分發�

竹峨嵋公學校訓導。

1935年1月,短篇小說處女作〈牛車〉�於東京�文學評論���,從此 開始其作家之路。次年,此作經中國作家胡風譯成中文,與楊逵〈送�伕〉、

楊華〈薄命〉,被選入�朝鮮臺灣短篇集——山靈�,為日據時�首次被介紹 到中國的臺灣小說。(張恆豪,1994:51)

1937年3月轉任潭子公學校,1939年入東京�藏野音樂學校聲樂科,1940 年完成〈藍衣服的少女〉(〈青服女〉)。

其後,日文作品陸續發表於�臺灣文藝�、�臺灣�文學�等臺灣的文學

��,為本年�臺灣�文學運�中一位重要的旗手,1943年更榮獲第二屆臺灣 文學賞。

〈牛車〉這篇成名作,雖是短篇小說,其中不乏有關兒童形象的書寫:

每天如此,黃昏的時候從工作回來的父親母親,馬上開始爭吵,

結局就打了起來。九歲的木春躲在牀裡邊望,弟弟大聲地哭著。(胡

�譯,1992:115)

兄弟們吃慣了冷飯。(中略)記起來的時候就從飯桶裡抓出來 吃。兄弟倆是這樣成長的。肚子漸漸脹大了,像懷了孕的女人。但病 卻沒有生過。(胡�譯,1992:116)

夜�阿梅一走進門,�孩就叫著抱住她,接著一直像�好似地望 住她底臉。近來母親總是�夜從街上回來,�孩們也感到了。那使�

孩們寂寞、不平。(胡�譯,1992:140)

葉石�對呂赫若極力稱讚:「呂赫若是很澈底的寫實主義者,(中略)小 說技巧卓拔,充分吸收了�方現�作家的表現技巧,因此意象鮮明,人�的刻

劃真實而實際,不流於類型化,在日據時�作家中是文學成就最�的一位。」

(葉石�,1991:64)

據此,〈牛車〉中有關兒童形象的書寫,的確將添丁和阿梅這一戶窮人家 的小兄弟乏人照顧的情境,刻劃得�靈�現。同時也將被現實生�壓得喘不過 氣的貧賤�妻的窘狀充分表露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