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同志世代對於生死及家庭的想像

第四章 台灣同志伴侶於現行法下之醫療上代理與其他相關議題

第一節 不同同志世代對於生死及家庭的想像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上除了代理議題外,可能面對的其他問題。

第一節 不同同志世代對於生死及家庭的想像 第一項 老年同志與家庭

在許多台灣的深度訪談研究中,發現許多老年同志對於身分認同及應對策 略,與是否經歷同志平權運動或是否有文化條件認識不同的同志論述有所差 異。例如學者王增勇於2011 年發表的研究中就發現,仍有許多沒有參與到 1990 年代開始的同志運動的老年男同志,認為同性戀是羞恥的疾病143。受傳統 家庭觀念的壓力,許多年長的男同志進入異性戀婚姻,生兒育女,傳承了養兒 防老的觀念;而未進入婚姻的老年男同志,則以原生家庭的家族體系作為老年 生活的經濟保障。但不論進入婚姻與否,都受限於傳統家庭概念而難以對家人 出櫃144

不同於對於老年男同志的研究,趙彥寧教授在2008 年發表的以女同志中年 長的T145為主體的訪談研究中則談到,這一代的女同志常在青春期即主動或被 動的脫離原生家庭,先後與不同女友同居。然不表示她們樂於放棄原生親情,

或有意違背華人社會中的親屬體制的倫理規約,尤其在生命走向終點的時刻,

包括當事者、同志伴侶以及所有的圈內友人,都認為當然要「送回家」。所謂的

143 王增勇,同註 139,頁 190。

144 同前註,頁 212-213。

145 台灣女同志社群對於女同志的分類,概略上將陽剛、外表男性化的女同志叫做「T」;反之外 表女性化的則稱為「婆」(意為「T 的老婆」,也稱為 P)。隨著女同志文化的發展,T 與 P 成為 一種自我認同的分類方式,但並無如早年一般必定外表陽剛或是女性化的定義,在女同志社群

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TP 的不同定義。P 在女同志文化中逐漸取得主體性,女同志情侶也不必

然以一T 一 P 為組合,而有各式各樣的組合樣貌。除了 TP 以外,女同志圈也出現不願自我標籤 或不屬於TP 分類的的「不分」。詳見張娟芬,愛的自由式─女同志故事書,頁 11、204-207,

2001 年 5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1

「家」是指其原生家庭。而對於其同志伴侶及圈內友人而言,則存有生死交關 之際,須主動與異性戀原生家庭協商「往生送死」的倫理146

趙彥寧教授在其文章中,描述一位老T「培元」從患病死亡到喪禮的過 程,培元的同志伴侶「美美」負責日常的照護與陪伴。從培元癌症發病起,就 由美美主動向培元的父母告知女兒近況。當培元病重時,培元的父親動用關係 將培元送到某空軍醫院。而後培元病逝,培元的家屬一手主導喪禮的進行,籌 辦了一場「基督徒張培元的追思禮拜」。喪禮由培元的弟妹們及培元的同志友人 們共同出席,席間安排培元已嫁做人婦的初戀女友以高中同學身分上台致詞。

藉由這場合乎傳統社會禮教想像的喪禮,滿足喪家的禮節,也以掩藏的身分給 予真正陪伴培元的友人們一個表達哀傷的情緒出口。但這樣的行動,也展現異 性戀倫理的往生送死儀式在同志身上可能出現的荒謬147

另一個男同志的故事則呈現老年同志的另一種無奈。已婚的巧克力大哥在 婚前即有一個穩定交往的男友,同志伴侶為了不妨礙他的婚姻,獨自遠走異地 遠距維持感情長達27 年。在訪談中,巧克力大哥表示,希望他的同志伴侶可以 比他早死,讓他可以照顧他、主導他的後事,並巧妙的以巧克力婚生小孩的

「乾爸爸」的角色安插同志伴侶在他異性戀家庭中的名分,以各種理由希望將 來能把伴侶的骨灰跟自己的放在一起148。文中並未提及巧克力大哥要如何取得 他法律上的權利照顧同志伴侶、並主導他的後事。也許是文中提及他的同志伴 侶一人住在美國,到時巧克力大哥可以飛到美國照顧他,等處理完他的後事再 以乾爸爸的身分將骨灰帶回台灣。不論如何,巧克力大哥的故事仍顯現,在現 實生活中,他可以編織名目在伴侶身後將伴侶納入自己的家庭中,但他的伴侶

146 趙彥寧,往生送死、親屬倫理與同志友誼:老 T 搬家續探,文化研究,6 期,頁 164-165,

2008 年 6 月。

147 同前註,頁 166-169。

148 王增勇,同註 139,頁 214-2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2

則無法以相同方式試圖照顧他,而他們也終歸無法擺脫異性戀家庭的倫理規 範。

在上述的兩篇研究中,從訪談者的呈現與文章脈絡中,雖然受訪者的生活 型態迥異,可以看出老年同志受限制於傳統倫理觀念與社會制度之下,將日常 生活與原生家庭劃分成兩個部分的做法,不到逢年過節不輕易回到原生家庭。

而與醫療、生死相關的事,則與自己的同志身分區隔,除非是像巧克力大哥的 同志伴侶,獨自一人遠在異地,否則一來是現實制度上不可能、二來是仍有家 庭倫理與親情牽絆,並不多做其他考慮,如同培元以未出嫁的女兒身分舉辦葬 禮一般,均回歸原生家庭。

第二項 年輕同志伴侶的擔憂

不同於老年同志走過認知同性戀是疾病的黑暗時期,經由同志平權不斷的 發展,以及資訊的快速流通,年輕世代的同志所面對的社會雖然仍未完全走向 平等美好,但於同志對於自身認同與權利爭取的意識則有長足的進展,對於家 庭與成家的想法也變得更加多元。在這個年齡族群中,最主要的議題已經不是 是否進入婚姻,而是如何爭取與異性戀相同的成家權利。相較於上個世代,年 輕世代的同志們對於成家有更多的期待與實踐,透過共同居住、共同擁有一個 生活空間、共同負擔家務勞動與經濟,跳脫傳統以結婚為家庭的開端,作為一 種成家的行動149。在一份2006 年發表的同志伴侶訪談研究中發現,年輕同志 的擔憂除了與前述相同的自我認同、社會壓力及原生家庭的壓力外,還多增加 了因法律規範而未能取得的保障所增添的困難。例如醫院的探訪權、財產繼承 權、受益權等150

149 李慈穎,以家之實,抗家之名:台灣女同志的成家實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頁113,2007 年 7 月。

150 謝文宜,台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發展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中華輔導學報,20 期,頁 90-91,

https://www.ptt.cc/bbs/lesbian/M.1269544496.A.1E9.html,最後瀏覽日:2015 年 6 月 1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多的異質性,本文所描述的係在大環境下不同的同志世代概況,不表示所有同 一世代的同志面對的均是相同處境。因各自的家庭背景、文化環境、經濟條件 等,使得每個人的經歷都會有所不同。

本節介紹不同同志世代面對醫療處理、生死議題的態度。下一節本文將介 紹同志伴侶在現行法規下,可能適用的醫療法規相關制度,以及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