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日治後期台灣民族運動的形成

第二節 世界的思潮

一、 歐戰後的民族自決

《沿革誌》記載︰「進入大正 7、8 年間(1918~1919)時,亦即歐洲大戰的末 期以後,歐洲的思想界,顯然地為高揚的民主主義或民族自決思想所風靡。隨而 在所謂的民族複合國家(多民族國家) 或殖民地民族之間,驟見民族自決主義思 想的抬頭。在戰後的和平會議中,這一主張甚至被採納於和平條約內。這些風潮 對遠東的台灣人、朝鮮人及其他各殖民地民族亦有極大影響,促成其民族覺醒的 動機。」

《沿革誌》又稱在日本的留學生,偶爾受支那人留學生,或朝鮮人留學生等 嘲諷其為︰「唯唯諾諾屈從日本統治之愚民。」及至受到民族自決主義的影響,

以及伴隨而來的朝鮮萬歲騷動、支那革命的新開展等的刺激,學生的思想傾向一 變而主張「台灣非台灣人的台灣不可」。於是釀成了喚醒民族意識,集合團結提 高台灣人地位,謀求其自由和解放的運動趨勢。36

所謂民族自決,係指每一個民族均有建立獨立國家和決定自己政府的權利。

這種民族獨立的原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稱為「自決原則」。關於一次大 戰後,和平的基礎與未來世界秩序的藍圖,美國威爾遜總統,於 1918 年 1 月 8 日在國會演說時提出著名的《十四點原則》,其中五條至十四條的內容,皆主張

36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一冊文化運動,頁 18~19。

自由、公正處理殖民地的主權要求,並應考慮殖民地人民的利益。37這些原則形 成風靡世界和平的啟示錄,民族自決被視為人民的正當權利,對於備受帝國主義 侵略的殖民地人民,給予莫大的鼓勵。民族自決也喚醒了受壓迫人民的民族意 識,身處在日本或中國台灣留學生,也同樣受這種新思想的啟發與刺激,於是他 們也將把這些新思想帶回台灣,成為喚醒民族意識的啟蒙者。

二、 社會主義的風行

社會主義是 20 世紀主要的思想之一,當時在外的留學生,自然也受其影響,

《沿革誌》中提及,自東京台灣青年會的活動開始以後,東京留學生對社會問題、

思想運動的關心明顯地升高了。不單止於民族自決主義的主張,更受到當時發展 期的刺激,或傾向於無政府主義,或信奉共產主義等人士輩出。38

有關台灣的無政府主義運動,《沿革誌》記載,始於在東京的留學生范本梁,

他於 1922 年赴北京參加當的無政府團體「北京安社」,並遊說住在北京的台灣人 青年,組織「新台灣安社」,這是由本島人發起的無政府運動的嚆矢。39該社曾 在台灣出版《新台灣》雜誌;隨著「北京安社」的潰滅,「新台灣安社」也走向

37 王曾才《西洋現代史》,台北︰東華,1980,頁 88。

38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一冊文化運動,頁 31。

39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四冊無政府主義運動,頁 1。

消亡;但就從這時候起,島內知識青年間的無政府主義思想逐漸普及,在 1926 年 12 月,在東京的黑色青年聯盟成員之一的小澤一指導之下,組織了台灣黑色 青年聯盟,整合散佈全島的所謂無產青年團體,也就是文化協會中的左翼青年。

40

至於共產主義運動進入台灣的途徑,《沿革誌》記載,其一為東京的台灣留 學生在東京與共產主義者交往並受影響;其二為中國留學生受到中國共產主義運 動之影響與吸收,接著影響到了台共。兩者皆應追溯到大正 10 年(1921 年)前 後來檢視。大正 10 年初,內地的無政府主義運動與共產主義曾建立聯合戰線,

但隨著共產主義的興盛,兩者於同年 6 月決裂,展開了所謂安那其/布爾什維克41 的鬥爭。此時,與共產主義系人物交往的留學生中逐漸有受其影響。另一方面,

大正 8 年(1919 年),支那發生五四運動,於 6 月成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因受蘇 聯革命的影響而急遽左傾。大正 9 年(1920 年)5、6 月間,第三國際遠東代表派 駐支那。同年 8 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大正 11 年(1922 年),中國共產 黨正式組成。以學生、知識分子為中心的上述諸活動,對台灣留學生也產生了顯 著的影響。42

盧修一也認為日本和中國是社會主義傳入台灣的兩條途徑。1921~30 年正是 社會主義澎湃發展的時候,日本正沉浸於馬克思主義的思潮中,不論結社、刊物

40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四冊無政府主義運動,頁 2。

41 <安那其>是主張沒有任何政治權威的、絕對自由的社會,亦被譯為無政府主義;<布爾什 維克>是最早的共產主義,列寧根據馬克思的思想而組織布爾什維克黨。

42《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三冊共產主義運動,頁 1。

出版活動無一不和它發生關係。這使得留學日本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受其影響而組 織社會科學的研究團體,並且把共產主義思想傳回台灣。在這同時,留學中國的 台灣留學生如翁澤生、蔡孝乾等在瞿秋白的影響下,也開始接受共產主義、研究 共產主義,且逐漸推展活動回台灣,使得台灣共產主義得以成形。43

三、 朝鮮的三、一獨立運動

《沿革誌》提及,當時朝鮮人的民族自決運動,乃至民族獨立運動,以及以 它為目標的啟蒙文化運動等等,遙遙領先台灣人的類似運動。如他們的東京留學 生已組織了若干團體,發行機關報,從事思想的宣傳普及等工作。台灣人方面也 漸漸和他們接近。44至於在上海的台韓留學生,則在大正 13 年(1924 年),在才 登路南方大學,舉行儀式,創立台韓同志會,與會者有台灣人、朝觧人,以及外 國人,與會者以激烈的言詞,抨擊日本帝國主義,高倡台灣、韓國民族的共同鬥 爭。45

台灣和韓國的遭遇近似,1910 年,朝鮮遭日本所併吞,成為了日本殖民地,

在國內便無法有公開、正式的獨立運動,因此很多民族運動者便亡命海外。亡命 海外人士之獨立運動,大致可分為兩種趨勢,一種是在海外設立獨立運動的基 地,廣泛展開軍事活動,想以武力爭取獨立,他們亡命與本國僅有一江之隔的東

43 盧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1990,頁 31~38。

44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一冊文化運動,頁 20。

45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一冊文化運動,頁 103。

北,展開此種軍事的獨立活動。另一種是想以外交手段爭取獨立的人士,其中以 上海為舞台而躍的人士,與中國有密切關係;另外有以美國為國際活動的地區,

向國際輿論呼籲韓國獨立的訴求。46

依賴亡命活動及祕密結社、教育活動或宗教運動之民族運動,演變成全國性 大規模之獨立運動,表面化之關鍵在於民族自決主義。民族自決主義是為收拾第 一次世界大戰的善後,呼應弱小民族日益膨脹之民族運動,由威爾遜總統所提倡 的。此種民族自決之原則,當然受到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韓國民族的熱烈歡迎。

依此民族自決之原則,韓國亦能獲得獨立之希望,驅使民族運動發展成為一大獨 立運動。47

在韓國的獨立運動,是導因於高宗的崩逝,日人宣佈高宗因腦溢血而突然崩 御,實為日人命賊臣李相鶴毒殺的,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48以天道教、基督教、

佛教等宗教團體為中心藉此機會,並簽署獨立宣言,欲利用 1919 年 3 月 3 日高 宗出殯之前,全國各地民眾群集漢城的時機,於前兩天的 3 月 1 日進行起事,代 表們這天在泰和館集合,發表獨立宣言,宣佈韓國為獨立國,是為韓國史上規模 最大的民族運動—三、一運動。49

46 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台北︰國立編譯館,1985,頁 562~563。

47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頁 564。

48 具良根《韓國東學黨亂事之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代歷史組碩士論文,1970,

頁 166,未出版。

49李基白著,林秋山譯《韓國史新論》,頁 565。

韓國的獨立運動雖然並未成功,但對台灣當時的在日本或中國的留學生而 言,同屬於日本的殖民地,韓國人民不管是學生、商人、農民、勞動者,都紛紛 投入行列,唯一的武器即是高喊「獨立萬歲」,去面對日本的軍警的鎮壓,這種 為民族獨立運動的勇氣,對台灣的民族運動,是一大鼓勵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