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左右傾辯

第四節 左翼新文協的論述

二、 文協的左傾

關於文協的分裂,在連溫卿發表<1927 年的台灣> 一文,依連氏的分 析,文協的分裂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雙方關於運動方向見解的分歧所致;

原因即在台灣有無資本家的問題。資產階級以台灣尚無資本家,也就沒有所 謂資本主義,表示就沒有階級的矛盾,故應先發達民族資本,所以須推展民

182 慮修一《日據時代台灣共產黨史》,台北︰前衛,1990,頁 31~38。

183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三冊共產主義運動,頁 9。

族運動,設立台灣議會以獲得政治上的獨立;無產階級則以為台灣有少數的 資本家,但和台灣無產階級一樣,都是受日本資本家所剝削的,所以主張階 級鬥爭,以解放台灣無產階級為目的。兩者的認知差異,最終導致文協的文 裂。

關於 1927 年文協左傾的原因,蔡孝乾也在他的文章<轉換期的文化運動>

指出︰「在改組之前,不滿文協的民眾是不少,這是不過火的話,留中學生的大 部份,留日學生的一部份,島內民眾的進步分子,都是不滿文協組織的不完備,

幹部行動的紳士氣,主張言論的不徹底等等。」184這些不滿份子產生了一股改革 的氣氛,以後導致文協的分裂。當時文協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思想傾向︰第一種是 連溫卿及王敏川組成的社會主義派,主要以無產青年和農民組合為代表,這一派 追求的目標是推行階級鬥爭。第二種是所謂「全民主義」派,受中國革命的影響,

由蔣渭水所領導,它集合了小資產和知識分子,企圖在工農運動中維持統一的民 族主義運動形式。第三種是由蔡培火代表的溫和民族主義運動派。這批人主要是 台灣的資產階級及地主,主張以合法的路線達到自決的目的。185

據《沿革誌》的記載,文化協會轉向之初,新幹部間一方面對共產主義理論 的把握不甚明確,另一方面因與蔡培火、蔣渭水等民族主義派舊幹部的鬥爭,以 及新陣容之確立工作等,無暇顧及其他,因而彼此間之意見對立尚不致構成問 題;但內地及支那左翼運動的發展,逐漸對本島左翼陣營產生複雜的影響,新文

184蔡孝乾<轉換期的文化運動(三)>,《台灣民報》144 號,1927。

185 蔡孝乾<轉換期的文化運動>,《台灣民報》138 號,1927。

協的幹部也發生意見之對立、反目,進而誘發了內訌。186

自 1927 年到 1928 年初,新文協內部因戰略見解的不同,產生了以王敏川為 代表的上大派,與連溫卿所代表的非上派兩種派別。所謂上大派乃具有上海留學 經歷的一群人。兩派間的意見對立,逐漸形成互相排擠的情勢,終於發展到對連 溫卿一派的排擠運動。187對於新文協的再分裂,許多討論都著重在思想路線的 上,然而陳芳明認為排擠連溫卿的因素,並非是思想背景所致,而是連溫卿準備 成立「台灣總工會」,與台灣共產黨籌劃中的「台灣赤色總工會」發生衝突,對 於工人的領導權的問題而起的。188值得一提的是,王敏川並非上海大學出身的,

而是日本早槄田大學,上大派青年支持他的原因,並非是政治思想的結合,主要 是借重他的聲望。

台共成員中,第一位加入新文協的是吳文拱,日後也成為新文協台南支部的 書記,隨時提供新文協的情報給謝雪紅。在 1929 年 11 月 3 日,新文協的全島大 會在彰化舉行第三次代表大會,會中修正了會則,通過了除名的辦法,把連溫卿 以「地盤主義者」、「分裂主義者」除名。到了 1929 年 12 月,台共的成員已大致 控制新文協。189隨著台共掌握文化協會的指導權後,這段期間,黨團則將該排擠 者儘量排擠,該克服者儘量克服,使本島左翼運動逐漸在台共之下,步上統一的

186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一冊文化運動,頁 331。

187 《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中卷第一冊文化運動,頁 331~332。

188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台北︰前衛,1991,頁 152。

189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頁 154~156。

過程,新文化協會亦成為完全在黨領導下的大眾團體。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