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亞國家的資源詛咒

第三章     中亞的能源與經濟

第二節     中亞國家的資源詛咒

第二節     中亞國家的資源詛咒  

中亞國家從開發自然資源獲得許多經濟利益,尤以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的出 口已然成為主要的國家收入,隨之而來是對國家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包含容易 導致尋租(Rent-­‐seeking)與貪腐(Corruption)行為、阻礙長期經濟發展、收入 不平等、威權體制的強化、油氣價格敏感度高等問題,這些缺點正是中亞發展過 程中最大障礙之一,卻也因為這些問題的發生,讓中國獲得以國有石油企業競逐 中亞能源的機會。  

壹、資源詛咒的探討  

中亞擁有著豐沛能源,從許多學者對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的研究結 果顯示,這些資源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卻可能是負面的,一般而言,國家擁有豐富 的石油與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理應對經濟發展有正面的幫助,但是根據學者實證 研究卻發現,自然資源對一國的發展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因素。20 世紀 70 年代資 源導向型國家的增長模式失敗,普遍受到學者關注,Gelb、24Auty 較早探討此現 象,25並為後來的研究提供了檢驗的基礎。Sachs 和 Warner 以初級產品出口佔 GDP 的比重反映各國的資源禀賦,獲得自然資源與經濟增長存在顯著的負相關,

並以自然資源妨礙經濟增長的作用路徑,發現自然資源通過荷蘭病效應、滋生保 護主義和官僚腐敗的間接途徑制約經濟增長。26而後來 Sachs 和 Warner、

23   BMI  Research,  “Uzbekistan's  Gas  Exports  Boosted  to  China  in  2015,”  accessed  February  16,  2015,     http://www.bmiresearch.com/news-­‐and-­‐views/uzbekistans-­‐gas-­‐exports-­‐boosted-­‐to-­‐china-­‐in-­‐2015 .  

24 Alan  H.  Gelb,  Oil  windfalls:  Blessing  or  C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67-­‐78.

25 Richard  M.  Auty,  Resource-­‐based  industrialization:  Sowing  the  oil  in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21-­‐58.

26 Jeffrey  D.  Sachs,  and  Andrew  M.  Warner,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o.  

27Gylfasonetal、28Papyrakis 和 Gerlagh 等為資源的詛咒這個觀點,提供大量實證

Sala-­‐i-­‐Martin 和 Subramanian 的實證研究發現,燃料和礦物這類的自然資源誘發 貪婪的尋租行為,造成制度水準降低,對經濟成長產生負面效應,因此導出資源 詛咒產生效果的主因即為制度水準降低。33Barbier 研究的主要焦點集中在自然資

w539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95).  

27 Jeffrey  D.  Sachs,  and  Andrew  M.  Warner,  "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184-­‐188.

28 Thorvaldur  Gylfason,  Herbertsson  Tryggvi  Thor,  and  Zoega  Gylfi,  "A  Mixed  Blessing,"  

Macroeconomic  Dynamics  3,  no.2  (1999):  204-­‐225.

29 Elissaios  Papyrakis,  and  Reyer  Gerlagh,  "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2,  no.1  (2004):  181-­‐193.

30   「荷蘭病」是荷蘭發現豐富天然氣而大量出口後,而觀察到的一個對國家經濟負面的現象。

1970 年代起,荷蘭的貨幣「荷蘭盾」(Dutch  Gilder)因為該國豐富的天然氣出口以及對其經 濟前景繁榮的期待而升值,荷蘭政府也因為此項自然資金而帶給國家雄厚的收入,因此大舉

31 Corden  W.  Max,  and  Peter  J.  Neary,  "Booming  Sector  and  De-­‐industrialisation  in  a  Small  Open   Economy,"  The  economic  journal  (1982):  825-­‐848.

32 Konstantin  Sonin,  "Why  the  Rich  may  Favor  Poor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1,  no.4  (2003):  715-­‐731.

33 Sala-­‐i-­‐Martin  Xavier,  and  Arvind  Subramanian,  “Addressing  the  Natural  Resource  Curse:  An  

源和尋租行為之間的聯繫,發現許多發展中國家,資源租金沒有引導到生產性投 資,而是受到貪污腐敗,官僚低效和尋租利益集團的影響而被消耗殆盡。

34Pendergast、Clarke 和 Van   Kooten 的實證研究顯示資源稟賦的確造成許多混亂 的問題,並對國家發展產生衝擊,另外更證實貪腐阻礙發展,而自然資源同樣也 可能導致貪腐的結果,改善貪腐問題有助減緩資源詛咒對發展的負面效果。35   三、資金錯配  

政府可能將資源開採所獲得的收入,為了政治目的而投資投報率很低的項目,

或拿來補貼幼稚產業,甚至是滿足當權者中飽私囊的慾望。這些資金錯配問題,

使經濟增長缺少必要的資本累積,36同時也削弱教育、研發、基礎設施等與國家 長期發展的投資,更嚴重到排擠政府對人力資本的重視與投入。37  

中亞國家對能源收入的依賴越來越高,38同樣也能在中亞國家發現上述資源 詛咒產生的現象,也顯示出這些國家發展上的嚴重阻礙。對中國而言,這可能成 為中國鞏固中亞能源合作的契機,可藉國有石油企業切入具相對有利的投資環境,

進行「雪中送炭」的基礎建設或投注資金,以達成鞏固能源安全的戰略目的。  

 

貳、中亞的威權體制與貪腐  

中亞各國在1991 年獨立後,除吉爾吉斯斯坦於 2010 年改為國會制外,其餘 皆總統獨攬大權的威權體制。哈薩克斯坦政治穩定性較強,主因為總統納扎爾巴 耶夫具有較強的政治掌控能力。2005 年,在「顏色革命」陰影籠罩下,納扎爾 巴耶夫因通過一系列致力發展經濟舉措,成功當選總統。從哈薩克斯坦獨立至今,

Illustration  from  Nigeria.  No.  w9804,”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3).

34 E.B.  Barbier,  “The  Role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42,  no.2  (2003):  253–272.

35 Shannon  M.  Pendergast,  Judith  A.  Clarke,  and  G.  Cornelis  Van  Kooten,  "Corrup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4,  no.2  (2011):  

411-­‐437.

36 Richard  M.  Auty,  "Industrial  Policy  Reform  in  Six  Larg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  World  Development  22,  no.1  (1994):  11-­‐26.

37 Thorvaldur  Gylfason,"Natural  resources,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5,  no.4  (2001):  847-­‐859.

38 有關中亞國家對能源資金的依賴,請參照本章第三節說明。

納扎爾巴耶夫是該國唯一的總統,在執政期間受民眾及學者推崇。烏茲別克斯坦 獨立後一直在進行艱難的政治、經濟轉型,經過多年的努力,烏茲別克斯坦基本 保持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但是這種穩定是基於「總統強、國會弱、政黨弱」的框 架,相對來說穩定基礎較薄弱。土庫曼斯坦政局穩定性也較弱,從1991 年獨立 至今,土國經歷了兩任總統更替,在尼亞佐夫執政期間,權力高度集中於尼亞佐 夫之手,其他人沒有決策權,並且國內只有民主黨一個合法政黨這種「一人決策,

一黨合法」制度雖然可使政局穩定,但卻缺乏穩定的持久性。39  

腐敗問題影響著中亞各國發展,三國腐敗程度較為嚴重,廉潔度相對較低。

全球腐敗監督機構「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發布的 2014 年廉政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CPI)顯示,在世界 175 個國家中,哈、

烏、土排名均接近墊底區段,分別為第126 位、第 166 位和第 169 位,廉政指數 分別為29、18 和 17。40中亞國家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時,

存在大量的腐敗機會,這也增加了外資企業的腐敗成本問題。尤其烏、土兩國,

政治制度表現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政府在反腐敗方面基本上無所作為,腐敗 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哈腐敗程度相對較烏土兩國輕,但也屬嚴重腐敗的國 家。  

 

參、風險與中國投資  

中國的戰略目標是獲取能源,為達成此項目的,中國國有企業在政府的控制 下,可能願意為此承擔較高風險或降低投資報酬率,進入中亞。中國對外投資的 主體長期是國有企業,導致中國企業對政治風險不敏感,學界研究發現,可能要 歸因大型國企在「戰略性自然資源」(Strategic  Natural  Resources,  SNR)和政治風 險之間的權衡取捨,產地國以石油、鐵礦石、銅礦石為代表的戰略性自然資源每

39   尤力傑、朱倩,〈哈、烏、土三國能源投資環境評介〉,《俄羅斯中亞東歐市場》,5 期(2013

年),頁70-­‐77。  

40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4:  Results.,”  accessed  May  22,2015,   http://files.transparency.org/content/download/1856/12434/file/2014_CPIBrochure_EN.pdf.    

增加100 萬噸,中國在當地的直接投資將增加 5568 萬美元,而大多數戰略性自 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都是政治風險很高的國家。豐富的戰略性自然資源對當地政 治風險起到了「屏蔽」的作用。41美國學者分析中國2003-2006 年間對外直接 投資的數據,發現地主國較差的制度環境反而有利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的流入;42中亞的投資風險使其他西方國家的大 型跨國企業望而卻步,反而減輕中國國有企業的競爭的壓力,加上國家主權基金 的支持,有利中國國有企業建立具壟斷性的能源投資與國際合作。  

在Pendergast 的研究顯示減少政府貪腐的情形,將有利於克服能源稟賦所帶 來的資源詛咒問題,43同時,增加國際貿易往來,開放國內市場的競爭,特別當 制度尚未完備時,可藉此令政府與企業更為透明,有益減少貪腐問題的產生。44 換句話說,為了改善中亞國家發展國程遭遇的資源詛咒問題,中亞需要外國的投 資與貿易往來,這不僅有利降低中亞國家的貪腐成本,也將使中亞克服資源詛咒 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