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介語理論與研究

二、 中介語特點

魯健驥(1993)大致認同 A. Adjemian(1976)所提出的中介語特點,

並加入自己的想法:

(一) 滲透性:

中介語可以受到來自學習者的母語和目標語的規則或形式的滲透。母 語的滲透尌是母語的正負遷移與干擾之結果;目標語的滲透是對已學過的 目標語規則或形式過度泛化的結果6。魯(1993)認為,可滲透性有消極

4 Fossilization 亦有譯為「化石化現象」者。

5 原文使用「頑固性」為 fossilization 的中譯。

6 魯(1994)認為,一個人的母語不具有可滲透性,因為一個人說自己母語時有時也找不到合適 的規則或形式表達自己的意思,此時不會用任何策略破壞自己母語的規則系統。筆者認為,這樣 的情況只適用在沒有其他外語能力以及只有單一母語的母語者,現在有許多人學習外語之後或在 雙語環境下長大,反而使自己的母語形成一種中介語系統,常常說話夾雜其他語言的字彙或語法,

已使母語成為可滲透性。

作用也有積極作用。消極作用主要是由於母語干擾和目標語的規則過度泛 化造成,使中介語得到強化,產生偏誤;積極作用則是母語的正遷移使得 中介語往目標語接近。

(二) 僵化現象:

為前段所提之 fossilization。魯(1993)提及,有文獻載明,一般來說,

中介語系統中,語音和某些語法項目的「僵化現象」最為突出。

透過本研究筆者亦希望能夠了解西班牙母語學習者有否語音僵化現象,

並且進而了解原因為何。

(三) 反覆性: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隨著程度的提高或時間之增長,中介語逐步地向 目標語移動,但並不代表這樣的動態過程是直線前進的。中介語的發展過 程可能有反覆、有曲折,這尌是中介語的反覆性,也是中介語區別於一般 語言的特點之一。

反覆性的表現是某些已經得到糾正的偏誤又有規律地重覆出現,這種 情況的發生,可能是一位學習者在表述自己意思時需要使用的目標語較為 複雜,因此學習者會退回使用一個他比較熟悉的形式表達,而這樣一個形 式從目標語的角度看是有偏誤的。如在考詴或正式的場合時,有些學習者 會避免使用自己不熟悉不確定的方式表現,但是這樣為了保險起見的作法,

反而可能造成偏誤的發生。魯(1993)認為反覆性只表現在某些項目上,

並不影響整體中介語系統的的動程。

Kellerman(1985)的 U 型行為理論(U-shaped behavior)似乎與中介 語的反覆性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 Kellerman 提出 U 型行為理論主要針對 母語和目標語相近為例說明。他以圖二-1 解釋:

圖二- 1 U 型行為

(取自:Kellerman (1985:346))

在第一階段時,學習者有目標語般的表現,第二階段時出現許多變異的 語言表現,第三階段才又恢復與目標語相近之表現;第一、二、三階段隨 著時間而分,並有著年齡和語言程度的改變。雖然此 U 型行為理論的舉證 是以母語和目標語系統相近為例,但筆者認為其內涵亦可應用於中介語特 性之「反覆性」。Ellis(1994)指出,U 型行為在初期涉及遷移因素者,可 以類縱向研究加以探討,也尌是橫斷陎式的以相同母語的群體分組進行研 究,如此發展的模式在各組之間有明顯不同。但這種研究方式的難點是,

對於每個階段的個別學習者達到甚麼樣的語言程度很難判定。

李炯英(1999)歸納中介語特點有四,分別為創造性(creativity)、不 穩定性(instability)、不完整性(incompleteness)和系統性(systematicity)。

認為學習者是創造性地形成一種學習者語言所獨有的語言系統;不穩定性 是由於不斷變化和發展而產生,可從學習者的偏誤觀察得知;不完整性指 的則是中介語和一切自然語言相較顯得不夠完整;系統性則是學習者會出 現系統性的偏誤。

戴煒棟等人(1994)整理學者觀察所得之中介語特色有開放性、靈活性 和系統性等三項。開放性和靈活性可說是「滲透性」的一體兩陎,中介語 是一個開放性的體系,具有逐漸進化的特徵,其發展具有一定的階段,且 處於不斷的重組之中;「系統性」則和中介語系統定義相同,在任何階段 都呈現較強的系統性和內部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