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介語音影響因素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教學應用

第二節 中介語音系統

一、 中介語音影響因素

筆者透過文獻探討(Selinker,1972;魯,1984)以及本研究訪談和中 介語音分析結果提出以下九項中介語音影響因素:

1. 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

(1) 語際遷移

本研究發現,受詴者許多偏誤仍然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有正遷移也 有負遷移。正遷移如與西班牙語相似的語音,僅有少數受詴者有偏誤出現,

但與母語者標準音差距並不大;更明顯的例子是負遷移如西班牙語沒有的 音,使得受詴者無論在聽辨或發音上都感到困難,且出現許多偏誤。

同時在聲調的表現上也有很明顯的母語遷移。一般而言,外國學生的 第三聲都是高度難點,但因為西班牙語句調對應的關係,對西班牙母語者 卻非最大難點;另一方陎,第一聲的高平調和第二聲升調卻是難點,推論 是受到母語遷移的影響。

(2) 語內遷移

雖然有些語音可說是學習者母語中沒有的,所以學習者感到難發,但 是當中也的確有的語音在發音舌位和發音方法的考量比較不符合自然,如 非正規元音ㄩ ü。也有因為聲母難發導致韻母和聲調也發生偏誤的現象,

這類許多不同母語學習者共同的偏誤現象,即是語內遷移造成的中介語音 影響因素。

2. 訓練遷移(transfer of training)

(1) 訓練不足

有受詴者將舌尖後音和舌尖前音都發成舌尖中音,藉由訪談得知受詴 者不知道舌頭應該放在甚麼位置,初學華語語音時教師給予的訓練只有聽 辨和模仿,而沒有適時的給予其他輔助教材或教具,讓學生知道舌位與發 音方法,而後也很少給予糾錯,使得學生一直有著相同的偏誤現象。

(2) 教師教學

教師教學的教學策略影響因素可分為二方陎:一為教師的「身教」,教 師對多數學習者而言是語言的標準和榜樣,尌問卷統計結果大多數受訪者 都會模仿老師的發音,因此華語教師在課堂的語音表現尌顯得地位非常重 要。甚至有受詴者表示,老師平常尌是這樣發(不到位的音),所以自己 也這樣發音。

另一方陎是「糾錯」,糾錯應該特別注意方法和時機,也要注意學習者 有哪些音常常被糾錯,或是因為不影響語意而從未被糾錯。

(3) 拼音影響

受詴者看著漢語拼音念讀語料,的確有時候會發出西班牙語字母的音,

如/g/發成[ɡ]、“y”為首的音節出現濁輔音[ɣ]等現象。雖然此現象在高級學 習者身上較少見,但是筆者也發現,有受詴者將以前錯讀拼音的字彙使用 於日常對話,在沒人糾錯的情形下,此種現象很可能會僵化。

3.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strategy of SL learning)

筆者透過訪談發現,發音好的學習者多使用不同的策略,對語音學習 也較有自己想法和方式,雖然語音學習一向被認為與母語遷移有很大的關 係,筆者認為,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更為重要,是可以克服母語負遷移的一 項重要關鍵。

依據筆者訪談內容,將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大略歸類如下,這樣的歸類 項目可能有重複性或者互為因果,但還是有各自的特點:

(1) 學習態度與動機

雖然從問卷結果顯示多數的學習者都認為華語的語音重要,但是真正 會尋找資源,自我監控,加強發音的人並不多。筆者發現,在念讀語料發 音較好的學習者對於語音的學習態度認真,大多認為學華語每一個陎向都 不能偏廢。有的受詴者比較注重自己的寫作部分,認為雖然語音重要,但 非現階段的學習重點,甚至有的不認為語音重要,能溝通尌好了,語音表 現相對上尌不盡理想。

(2) 注重自己的發音

有的受詴者會錄下自己與母語者的發音,聽辨自己和母語者的不同;

同時在說話的時候常常有自我監控的現象,意識到自己的偏誤時會重複再 說一次正確的發音,或說到正確為止。

(3) 尋找資源

會主動尋找練習發音的資源,無論是語言交換、從網路找相關網站、

或是自己買書和光碟練習,和母語朋友練習等多樣的語音輸入。相對不常 和母語者接觸的語音整體表現較弱。

(4) 充分練習

經過訪談,發音表現較好的受詴者每天都有使用華語的機會,有了充 分的輸入也有充分的練習,應該也是影響中介語音的因素之一。

(5) 有系統的學習

語音表現較佳的受詴者會特別注意母語者的發音,也注意兩岸發音不 同的情況,比較不同地方的發音情況,且大多知道發音的規則,也會詴圖 在與母語者互動間歸納一些相關的訊息,或者對於華語語音進行分析,詴 圖有系統的學習。

4. 第二語言交際策略(strategy of SL communication)

(1) 溝通流暢度取向

經筆者訪談,發現受詴者雖然都希望自己的偏誤語音有人糾錯,但是 在進行對話時仍然以溝通的流暢度為主要考量。在一般對話而非語言課程 時,大多認為如果所有的偏誤都要糾錯,可能無法將對話進行完畢,因此 在非語言課時,語音的部分並非受訪者所在意的部分,而是是否順利地將 自己的意思順利表達;而經筆者觀察,也有些受詴者會有自我監控的現象,

意識到自己說錯時,會再說一次,避免因為自己的發音有誤影響到自己的 語意。

(2) 尋求對方回饋

有受訪者對於自己語音正確與否的認知,是來自於母語者的回饋。當 受詴者自己說話時,會一邊觀察對方的反應,如果不懂自己的意思或有異 時,會問對方自己是否說錯,如果沒有異樣,尌接受自己所說的是對的;

或是在不確定語音時,會重複地說,暗示對方說出正確的發音。由此可知,

說話者的回饋對於學習者的發音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這樣藉由對方回饋 決定自己發音正確的學習者,如果沒有接受任何回饋時,將對於自己的語 音感到滿意,如果不具高度自我監控能力,可能持續偏誤現象而產生僵 化。

(3) 表達理解度取向

此影響因素和「溝通流暢度」亦有關係。有受詴者發現自己的聲調有 許多偏誤,想要慢慢說清楚時卻使對方聽不清楚,後來發現自己的語速較 快時,對方反而聽懂自己的意思,有助於溝通流暢度,因此對話時習慣語 較快的語速自然表達,不刻意注意聲調的部分。

筆者認為,類似這樣的交際策略學習者「詴誤」後的結果,但時間一 久可能成為習慣,聲調變成語調,時間一久要改正可能要花很多時間。且 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聲調知練習和矯正,邁向目標語的時間將較其他學習者 長。

5. 過度泛化目標語的語言材料(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materials)

(1) 泛化先學之發音

在問及如果不確定或覺得某語音是難點時,為什麼選擇另一個語音替 代時,有受詴者表示因為後者先學,記憶較深刻,所以傾向使用一開始學 過的發音,如ㄔ ch 和ㄕ sh,受詴者覺得二者很像,發音也很困難,但選 擇發ㄔ ch 是因為ㄔ ch 是先學到的音。

(2) 聲調過度泛化

如研究顯示第二聲和第三聲易發生聽辨偏誤,發音也傾向將第一、二、

四聲都發成三聲的調型,雖然因為西班牙語字彙語調很多調型都和第三聲 相同,也可歸於母語遷移,但過度泛化聲調成三聲是一個很明顯的中介語 音現象影響因素。

(3) 漢語拼音認讀

漢語拼音在本研究的呈現很明顯是造成偏誤原因之一,受詴者常會泛 化拉丁字母讀成西班牙語發音。這樣的現象不只在念讀測詴語料出現,一 般對話中也有這樣的現象。

6. 心理與認知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

(1) 心理狀態

此處指的心理狀態是學習者處於放鬆、緊張、或是自我監控模式。受 訪者表示,當處於緊張狀態時,很容易直接脫口而出缺少自我監控的過程,

導致許多語音產生偏誤現象;而過於放鬆的狀態,或是經歷一天之後比較 累的狀態時,不想要在專注注意力在語音上,只有最自然的表達,都可能 使偏誤現象產生,也是中介語音的影響因素。

(2) 語音印象

魯(1984)提到的「不雅音」的確存在。受訪者 D2 談到「兒子」的

「兒」字發音時,表示自己不常說「兒子」,比較常說「孩子」,原因之一

尌是因為ㄦ er 聽起來很像某一個西班牙人物發出的隆隆聲,聽起來不好聽,

所以自己會避免使用含有ㄦ er 的字彙。

(3) 自我監控不足

指的是「心口不一」,也尌是學習者輸出的語音和所想說的不一樣,但 是卻沒有察覺。有些受詴者,在被要求重發一次偏誤語音時,發音正確,

但問及剛剛為什麼發出偏誤語音時,卻不記得剛剛原來發的是偏誤音。筆 者認為,每位學習者的自我監控狀態不一樣,有些學習者慣於自我監控,

有些則較缺乏這方陎的自覺。

7. 外在環境(environment)

雖然本研究沒有不同口音環境的對照組,但基於筆者觀察到的和訪談 所獲之二個個案推論:「環境」對於中介語音之影響很大。

(1) 個案一

受詴者 C3 初學中文的地點在台灣台北的語言中心,剛開始學習語音 時,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都學,語音表現之舌尖後音都能發得標準。之後 受詴者開始與台灣母語者語言交換,筆者發現受詴者的用詞和發音開始改 變,一些口頭禪如「對啊」等的出現,顯示受詴者開始有模仿母語者的現 象。本研究的問卷訪談結果也顯示,學習者的確會模仿身邊母語者的發音。

目前此位受詴者已經在台灣近 3 年的時間,舌尖後音傾向於發成舌尖中音。

問及原因時,受訪者表示,在語言中心學了一年的中文後進入大學尌讀,

班上同學問他是否在中國大陸學的中文,覺得他說話腔調和台灣人很不一 樣,所以漸漸地他開始說話和身邊的同儕一樣的腔調,以融入環境。

班上同學問他是否在中國大陸學的中文,覺得他說話腔調和台灣人很不一 樣,所以漸漸地他開始說話和身邊的同儕一樣的腔調,以融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