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都無法跳脫專制獨裁之色彩。8所謂「集體領導」不是指該團體沒有人有最後決 定權,而係藉「民主集中制」方式拍板定案,「民主集中」按中共黨章定義係為:

「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9「集體領 導」之概念自中共建政以來,是共產黨本身領導制度之問題,亦根據黨的組織 的原則,即「民主集中制」所提出的概念。10惟因中共權力結構一直有個人為 中心,使得集體領導此一原則很難落實。此後,鄧小平在 1980 年 8 月「黨和國 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表示「權力不宜過分集中,權力過分集中,妨礙社 會主義民主制度和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實行,妨礙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妨礙集 體智慧的發揮,容易造成個人專斷,破壞集體領導,也是在新的條件下產生官 僚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11

第一節 中共之政治體制特質

要研究中共政治體制,首先要對社會主義國家提出的「政治體制」的概念 有所瞭解,就馬克思主義者角度而言,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是與社會主義經濟體 制一樣長久的概念,但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與對待,直到共黨國家在政治上 普遍產生問題弊端之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概念才開始成為共黨內部所關切 的問題。

根據歷史唯物論的觀點,經濟是社會的基礎,政治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的上層建築;經濟是第一位的,政治是第二位的,經濟對政治起決定的作用。

正是這種「經濟決定論」的觀點,視政治問題為經濟的副產品,認為經濟事務

8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臺北:五南出版社,1997 年 6 月),頁 12。

9 趙博主編,中國共產黨章辭典,(北京:紅旗出版社,1991 年 10 月),頁 78-80。

10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年 5 月),頁 161。

11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 8 月),頁 3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解決自然能夠化解政治層面的衝突,使得社會主義國家把大多數的時間精力 放置在解決經濟事務的社會基礎上,而忽略了上層建築中如何搞好政治事務的 建設,最後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事務上都出現了重大的弊端,成為共黨政權普 通面對的最嚴重問題。12

馬克思在其思想體系中,對於無產階級必然能夠戰勝資產階級,以及無產 階級只有通過「階級鬥爭」的「暴力形式」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有相當多 的說明。但是對於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之後如何「統治」這個政權卻沒有清楚明 確的描述。馬克思只是提到「無產階級專政」是推翻資本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 義社會的過渡「國家形式」,它包括以下的要點:

(一)無產階級專政是一個短暫時期的過渡形式。

(二)無產階級專政是由無產階級自己組織起來成為統治階級,是階級專政不 是個人專政也不是政黨專政。

(三)無產階級專政是達到消滅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的過渡。

(四)無產階級專政是對絕大多數能無產階級實行民主,對少部份的資產階級 實行專政。

由於馬克思經濟決定論下對政治事務的忽略,以及認為經濟基礎的解決就 能自然化解掉政治問題的觀點,使共黨國家在一開始時就忽視對政治事務的應 有的關照,另方面也提供了共黨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下自行發展其政治的空間,

結果卻普遍造成了共黨政權在政治上出現諸多弊端。就馬克思主義論馬克思,

12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政治發展(臺北:永然出版社,1991 年 2 月),頁 56~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這不能說是一個遺憾。

對馬克思本人而言,他只在理論上提出了政權建立的模糊概念,但是對於 實際從事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則不然,他們卻要面對如何推進革命來建立實際 的無產階級政權以及對該一政權進行實際的管理的問題。為此列寧提出「職業 革命家組黨」的概念,強化及突出共黨在政權建立過程中的角色,而政權成立 之後,為了保護無產階級政權及配合計劃管制經濟的需要,列寧又誇大了「無 產階級專政」的需要及功能,從而擴大了黨對國家的全面有效的控制,使得十 月革命後成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政權出現了相當反民主的傾向。

在列寧統治時期,雖然無產階級專政已被共產黨領導所取代,但是在民主 集中制與集體領導原則下,俄共黨內還容許少數不同的聲音,但是到史大林當 權之後,即或黨內不同的聲音也不容許存在,在蘇聯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統 治,更極化為個人的專制與獨裁。於是政治不但不是如馬克思所說的只是受到 經濟決定的上層建築,它反過來支配了經濟,甚至支配了全社會。政治既是肥 大的,更是突出的,是屬於共產黨的,更是屬於個人的。

綜合而言,馬克思經濟決定論對政治事務的忽略,以及認為經濟基礎的解 決就能自然化解政治問題的觀點,使共黨國家的政治在一開始就走向了不合理 的發展道路,而後為了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及配合計劃經濟的需要,一方面把無 產階級專政異化為共黨專政甚至變質為個人的獨裁,另方面又不斷擴大政治對 社會的全面支配,這種發展使社會主國家的政治走向了更惡質化的發展,成為 所有共黨國家不得不去面臨解決的最大難題。

師法史大林的毛澤東,他把馬克思主義推向了更相反的道路。毛澤東把政 治當成為社會中唯一的生活內容,把政治提升到無限上綱的程度,強調「政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掛帥」。而所謂政治掛帥就是堅持毛澤東思想掛帥,就是要進行「無產階級專政 下的繼續革命」。為此,他鼓勵人民進行一個接著一個的政治運動,一方面清除 社會主義中的資產階級份子,另方面以期能迅速的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文化 大革命就是這種思想下的表現形式,政治成為毛澤東遂成為其個人的工具。

毛時期政治統治上的若干特異之處:

一、權力過分集中,造成一黨獨大,黨政不分,有時甚至導致以黨代政和一人 統治。

中共長期革命,在建立政權以前,便已經形成一種一元化的領導統禦方式,

13加上中國固有的封建專制主義,更加上中共接受的共產主義,是二十世紀最 為專制獨裁的史達林主義,列寧革命提出精英政黨理論,固然已經展現異於馬 克思的專制成分,但是一般人除了不能對無產階級專政這一大前提批評外,其 他有關國家權力、暴力、文化理論等,還是可以真誠而坦率地進行討論。14然 而在史達林任意的附加之後的史達林式共產主義箝制之下,蘇聯形成了「權力

─意識形態─文化的三位一體」,在與中共的專制封建主義結合後,乃成為「高 度的極權主義」,而這種高度的極權主義,具有如下特質:

(一)全面而高度的集權,形成「黨─國家─軍事─經濟─意識形態文化」的 統一整體。

(二)森嚴的等級制,整個結構是一個金字塔,每個組織群體,甚至如寺廟、

旅館,都按政府級制劃分,頂點是少數人或一人專政。

13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臺北:五南文化出版社,1997 年),頁 101。

14 蘇紹智,馬克思主義新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國 1992 年),頁 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國家崇拜,不斷地追求國家權力與專政,導致「大國家、小社會」,實 行全面的計畫經濟與國家(全民)所有制

(四)一黨崇拜與個人崇拜,國家崇拜轉為對黨的崇拜,黨和領導人被認為神 聖不可侵犯;(五)對意識形態和大眾媒體的壟斷,造成「文化專制主義」。

15

二、個人獨裁家長制。

毛澤東統治時期,有人認為他以帝王心態進行統治,16便是前述政治專斷 的結果,不容許任何人的批評,梁漱溟認為共產黨沒有能夠妥善照顧農民,農 民生活太苦,被毛指為是「小仁政」,而「發展重工業,打美帝才是大仁政」,17 稱梁「班門弄斧」;彭德懷上書毛澤東,認為共產黨在處理經濟建設問題時,沒 有像「處理砲擊金門、平定西藏等政治問題那樣得心應手」,被毛澤東批為「小 資產階級狂熱」,是「配合帝國主義派向黨進攻」的「反黨集團」18並對彭稱「我 就是我,你想當魏徵?」19這種個人獨裁專制主義,使得如大躍進、文化大革命 等虐政通行無阻,無人敢阻攔,同時也為個人造神運動奠下基礎。

三、監督機制難以運作。

不論自「政府乃必要之惡」的觀點,或是民意機關代表人民當家作主的觀 點,監督都是現代政治體制中極重要的一環。然而,長期以來中共將權力的制 約、分權、制衡等概念,視同三權分立,將之當作資產階級國家學說加以批判,

15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 年),頁 18~20。

16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1994 年)。

17 林蘊暉、範守信、張弓,1949~1989 年的中國: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34。

18 叢進,1949~1989 的中國:曲折發展的歲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頁 204~222。

19 韓作,毛澤東評傳(臺北:天元,1987 年),頁 2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此乃造成黨內一言堂與家長制的主要理由。不但使共產黨以外的其他八個號 稱「民主黨派」政黨及「民主人士」的角色和運作空間,自 50 年代以後便逐漸 萎縮,自 1957 年中共發動「反右傾鬥爭」,將批評言論打為「右派」並使 55 萬人因而入罪後,21「民主黨派」已成中共的尾巴政黨,同時也使得中共黨內 的監督機制失靈。

四、「左傾」激烈化的傾向濃厚。

中共內部長期存在「左、右」路線爭執的問題,22經常是主張激烈革命、

反對右派或所謂的資本主義的一方取得優勢。建政之政,毛澤東即已認定以中 國之落後政治經濟條件,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進行反反帝反封建反 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23建政後,

反對右派或所謂的資本主義的一方取得優勢。建政之政,毛澤東即已認定以中 國之落後政治經濟條件,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進行反反帝反封建反 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才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23建政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