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小結

觀察過去三十多年中共高層權力更迭發展歷史軌跡,在毛澤東時期藉掌控 意識形態、軍隊與黨內派系掌握實權86而造成的包括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諸 多災難,故後文革時代,鄧小平時期鑒於毛主政時期個人獨裁所造成之災難之 教訓,故提出中共政治菁英甄補標準使政治繼承逐步規範化和制度化,同時也 解決政治路線的紛爭,然仍面臨幹部隊伍老化、文化程度低落、思想與作風保 守僵硬,以及不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等問題。

因此,鄧小平提出黨政幹部「四化」的要求,而政治菁英年輕化的落實,

也逐步解決幹部隊伍新老交替的問題,並為黨政領導班子注入活力;知識化和 專業化的實現,更明顯提高黨政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的素質,有助於改善政治 決策的品質與政策執行的效率。事實上,30 年來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以及社 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成果,已逐步實現「四化」要求的幹部隊伍,鄧小平功不可 沒。

而鄧後時期,隨著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的趨勢,已經讓梯隊接班下的新一 代領導班子,大體上呈現出年輕化、教育水準與專業程度提升、具備跨地方或 部門的豐富執政經驗的樣貌;並讓缺乏革命功績與政治魅力的新一代領導人,

通過制度化所建立起來的領導班子與幹部隊伍,作為執政能力與執政地位的保 證。

換言之,年齡、任期和梯次的規範,讓政治繼承和選拔提任都更具規範性,

也把政治權力的來源從菁英個人權威轉移到制度性領導職務上,有助於降低個

86 「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人民日 報,7 月 14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人獨裁的出現,增進政治體系的穩定。同時,也使權力的競逐不致失控,減低 體系崩解的風險。加上政績的要求,不僅保證領導班子的統治能力,也讓人事 的考核與提任必須儘量合乎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納入民意考量,並且有 助於建構菁英穩定流動的社會環境。而交流、迴避制度與任期制度的結合,則 使得具有省級或財經經歷,以及特別是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經歷的條件日 益重要,不僅有助於菁英擴大幹部視野,培養全域觀念,也有助於防止宗派作 風、山頭意識、地方利益與任私貪腐等現象。尤其,在政治繼承的可預測性上,

這些制度化的甄補標準,已經在「17 大」、以及即將到的「18 大」前,提供吾 人觀察指標,及建立預測模型,進行中共高層領導人事評估與預測。87

不過,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的道路,仍然面臨著諸多難題與限制。尤其,

相對於政治菁英甄補的規範化,在非制度面上,以個人權威、政治關係網絡或 政治血緣背景而進行的政治甄補,若加上制度面,諸如甄補標準的可操作性、

民主滯後和法治不足等問題,很容易形成菁英甄補制度化的阻礙。其實,中共 政治菁英甄補規範的制度化,首先就在非制度面上,面臨著與派系政治競合的 挑戰。88

在中共黨內政治生活上,派系鬥爭原本就一直是領導菁英之間權力互動的 重要內容;即使在後文革時代,中共的政治繼承與菁英甄補,也長期存在著派 系政治與制度規範的競合關係。而派系政治基於領導菁英之間共同背景、立場、

屬性或經歷,所形成或隱或顯的政治關係網絡,不僅決定權力的分配,影響政

87 這類人事預測例如:寇健文、黃霈芝、潘敏,「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大 政治局的新人選」,東亞研究,第 37 卷第 2 期(2006 年 7 月),頁 1-38;陳德昇、陳陸輝,

「中共『十七大』政治菁英甄補與地方治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 50 卷第 4 期(2007 年 12 月),頁 57-85。

88 「為了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產生紀實」(2007 年 10 月 24 日),2011320下載,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1498.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策的執行,也左右著政局的演變。因此,在菁英甄補上,派系政治裡的領導者,

為滿足權力掌握、路線維持或政策推動的需要,對於黨政幹部的選拔與提任,

可能任人唯親唯私,對於領導幹部的考核與監督,也可能循私縱容,最終形成 派系鬥爭的惡性循環。

顯然,菁英甄補的制度性規範,從年齡、學歷、經歷、任期、政績、梯次,

到交流與迴避等等,都會對派系政治發展構成重要的約束。因而,這些制度性 規範的建立與維持,在一定程度上必須獲得主要派系的允諾,或在不同派系間 形成共識;當然,派系也可能基於權力平衡或其他現實考量而妥協,自願或非 自願地接受這些規範的約束。不過,一旦這些制度性規範逐漸具有較大強制力 量、甚或不容挑戰時,對於菁英的甄補,派系也會在既有的政治遊戲規則中運 作和發展。

因此,在菁英甄補標準制度化的過程中,不僅鄧小平時期有所謂「保守派」

和「改革派」在權力與路線上的競逐;到江澤民時期,大量「上海幫」成員的 晉用,也備受外界關注;而胡錦濤時期,崛起的團派菁英與具有政治血緣背景 的「太子幫」之間的權力互動,甚至可能直接影響到「十八大」胡錦濤下臺以 後的政治發展。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江澤民和胡錦濤有意在自己政治關係網絡中 選拔的可靠親信,或者老革命幹部全力支持的紅色後代,都必須大體遵守菁英 甄補制度中包括年齡、學歷、經歷與任期等基本規範的要求。但是這些非正式 制度的運作,仍然可能影響菁英甄補制度的落實與發展;甚至當派系領袖為因 應或利用菁英甄補規範的要求,而提早部署,拉長佈局,也可能讓其非制度性 的影響力往後延伸。至於在制度面上,中共的政治菁英甄補,也面臨著諸多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題。例如,就可操作性而言,考察中共幹部標準和幹部路線的歷史發展,89從 毛澤東曾提的「才德兼備」「任人唯賢」「又紅又專」,到鄧小平的幹部「四 化」,首先是要革命化;再到江澤民所說「以德治國」,更到胡錦濤的「德才 兼備、以德為先」,都是相當抽象化和形象化的標準,很難想像年齡、任期等 甄補標準具有客觀評量的依據,因而可能最終仍以上層領導的個人意志或領導 集體的妥協或共識為依歸。

此外,民主化進程滯後,民意基礎不足,使得菁英甄補與菁英統治的政治 繼承之正當性易受挑戰;在黨國體制下,領導幹部也面臨著黨政分際薄弱,權 責不明的難題,以及黨政體系甄補制度化程度不一的矛盾;同時,在人治有餘、

法治不足的環境下,菁英甄補標準的規範能力,還很難完整形塑具有全面約束 力量的制度性權威。甚至,在考核不實與監督不足下,政治菁英甄補制度的若 干標準,也可能造成制度性的災難。例如,片面強調年齡和文憑的偏向,只會 造成手高眼低、脫離群眾、脫離現實的結果;以「生產力標準」取代「德才兼 備」原則,也很容易因重才輕德而滋生貪腐;對於幹部政績表現的要求,也會 因為評比氾濫,而出現近日習近平所撰文批評的,一些領導幹部追求表面政績,

為升遷鋪路,大搞華而不實、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嚴重 損害黨和政府威信。90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瞭解從鄧小平時期、江澤民時期到胡錦濤時期,中共 政治菁英甄補標準的演變,明顯呈現出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趨勢。鄧小平一方面 要排除文革餘孽勢力,二方面要解決新老交替的問題,三方面要貫徹黨的路線 的轉換和工作重心的轉移,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自 80 年代開始,

89 參考「李源潮『求是』撰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2008 年 10 月 16 日),

《新華網》;以及羅忠勝,「黨的幹部選拔任用標準歷史流變」,理論界(電子雜誌版),

(第 11 期,2010 年),頁 6-9。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LLJJ201011002.html.

90 賴錦宏,「習近平批形象工程意在言外?」,聯合報,2011 年 3 月 17 日,第 A13 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幹部「四化」,建立接班梯隊為目標,進行一系列黨政幹部選拔任用的制度 建設;到 90 年代初期,從年齡界限、任期限制、學歷條件、政績表現、梯次配 備、逐級提拔、幹部交流、迴避制度等菁英甄補標準的制度性規範,已經逐步 確立,只是這些規範尚未及於黨的領導核心的層級。

換言之,江澤民和胡錦濤,則是在鄧小平時期已經粗具規模的幹部制度基 礎上,從國家機關到黨的組織,繼續擴大與落實;並且通過實踐累積慣例,補 充制度規範的空白。不過,在菁英甄補制度所確立的政治遊戲規則下,江澤民 和胡錦濤為了權力或政策的考量,仍然分別大量引用與自己政治關係網絡密切 的親信,先後進入黨政領導班子;而具有與老革命幹部政治血緣關係的紅色後 代,也已經儼然成幫,並取得入主黨政領導核心的優勢。當然,中共政治繼承 及菁英甄補標準制度化趨勢,還會持續深化,影響「18 大」的人事進程,以及 後胡錦濤時代的黨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只是,在政治菁英甄補制度化的道路上,

還面臨著制度面與非制度面上的諸多難題。

政治繼承之菁英甄補制度的完善,在非制度面上,必須妥善解決與派系政 治的競合問題;在制度面上,除了甄補標準的可操作性問題外,還必須克服民 主化進程滯後,民意基礎與統治正當性不足的問題;以及克服黨國體制下,黨 政分際薄弱、權責難明、制度化程度不一的缺失;另外由於政治繼承的法制化

政治繼承之菁英甄補制度的完善,在非制度面上,必須妥善解決與派系政 治的競合問題;在制度面上,除了甄補標準的可操作性問題外,還必須克服民 主化進程滯後,民意基礎與統治正當性不足的問題;以及克服黨國體制下,黨 政分際薄弱、權責難明、制度化程度不一的缺失;另外由於政治繼承的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