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990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政治局常委建構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990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政治局常委建構之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立. 政 治 大. 指導教授朱新民博士.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n. al v -政治局常委建構之分析- i n Ch engchi U. 研究生:王似華 中. 華. 民. 國. 1. 0. 1. 年. 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本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謝我的恩師,指導老師朱新民教授,從論文題目 訂定、大綱完成,朱老師總是細心指導我,使我有更清楚論述方向,讓我的寫 作過程更為順利,方得以完成本論文。同時,也要感謝口試委員邱坤玄老師、 王高成老師、張五岳老師及張登及老師對於中共政治繼承的論文章節安排與研 究架構提供諸多寶貴建議,讓學生受益良多,並使本論文能夠更加周延,讓提 綱挈領使全文論述基礎更加穩固。 從東亞所碩士班到博士班,斷斷續續已經十七載,此期間特別感謝東亞全 體老師、張登及學長及助教張姊諸多鼓勵與協助,使我能堅持走到終點,中間 的甘苦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此外,我也要感謝國防部長官對我的愛護與期許, 在不影響正常工作執行下,讓我以公假進修完成博士學位,而未辜負各級長官. 立. 之期許與愛護。.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在我寫作過程中,我最要感謝的先父、先母給我在精神上的依託與動力, 以及先生協助照顧那調皮又搗蛋的寶貝兒子昀翰及貼心的女兒昀霏,因為他們 的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專心完成學業及論文寫作。除此,在媽媽即將逝世 滿周年之際,我最想告訴媽媽的事,就是我終於完成您的心願,相信爸爸及媽 媽一定也會為女兒感到滿心歡喜與驕傲。最後,本論文也要獻給我的最愛老公 楠楨,一直陪伴在我身邊,讓我能安心寫作,讓我覺得很幸福,也很滿足。.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簽名. 中. 華. 民. 國. 1. 0. 1. 年. 6. 月. 1. 6. 日.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目 第壹章. 錄.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3 第三節 概念界定 ............................................................................................... 1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21. 政 治 大 第六節 章節架構 ............................................................................................... 26 立 第五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24. 中共政治繼承之沿革 .................................................................................. 28. ‧ 國. 學. 第貳章.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 ........................................................................................... 29. ‧. 第二節 鄧小平時期 ........................................................................................... 39. y. Nat. al. er. io. sit. 第三節 江澤民時期 ........................................................................................... 55. n. 第四節 胡錦濤時期 ........................................................................................... 63.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節 小結 ....................................................................................................... 71 第參章. 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之內涵 ...................................................................... 77. 第一節 任期限制 ............................................................................................... 77 第二節 年齡限制 ............................................................................................... 86 第三節 梯隊接班 ............................................................................................... 95 第四節 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 ......................................................................... 102 第五節 小結 ..................................................................................................... 114. i.

(6) 第肆章. 影響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之因素分析 .................................................... 118. 第一節 中共之政治體制特質 ......................................................................... 120 第二節 中共之意識形態與理論 ..................................................................... 142 第三節 派系對中共領導權力接班之影響 ..................................................... 154 第四節 中共集體領導模式之建構 ................................................................. 165 第五節 小結 ..................................................................................................... 187 第伍章. 中共政治繼承之評估 ................................................................................ 191. 政 治 大. 第一節 領導人權力來源對制度化之影響 ..................................................... 192. 立. 第二節 派系對制度化之影響 ......................................................................... 199. ‧ 國. 學. 第三節 老人政治對制度化之影響力降低 ..................................................... 204. ‧. 第四節 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之落實與制度化 ............................................. 216. y. sit. n. al. er. 結論 ............................................................................................................ 239. io. 第陸章. Nat. 第五節 小結 ..................................................................................................... 233. i n U. v.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239. Ch. engchi. 第二節 未來展望 ............................................................................................. 254 參考文獻 .................................................................................................................... 269. ii.

(7) 圖表目錄 表 3-1:中共中央總書記、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的任滿率 ........................... 81 表 3-2:十一屆到十七屆中共中央領導機構超齡比例表 ....................................... 91 表 3-3:十一屆至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及政治局常委平均年齡一覽表 ... 93 表 3-4: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重要職務分工與排名 ......................................... 108 表 5-1:領導人權力來源對制度化的影響 ............................................................. 198. 政 治 大 表 5-3:關於「集體議決事項」的官方文件內容 ................................................. 222 立 表 5-2:十三大以後歷次政治報告的起草過程 ..................................................... 211. ‧ 國. 學. 表 5-4:「集體議決程式」官方檔內容 ................................................................... 226 表 5-5:政治局常委會與政治局工作規則重點 ..................................................... 228. ‧. 表 5-6:1978 年後重要黨政領導機關增設、裁撤與地位調整 ............................ 237. y. Nat. al. er. io. sit. 表 6-1:十一屆至十七屆中共政治局常委具政治局委員資歷 ............................. 241. n. 表 6-2:十三屆至十七屆中共政治局常委曾擔任省級黨政一把手的比例 ......... 242. Ch. engchi. i n U. v. 表 6-3:十三屆至十七屆新任政治局常委曾擔任正部級職務的交流經驗比例 . 243 表 6-4:十一屆至十七屆政治局常委連任率 ......................................................... 245 表 6-5:第十一屆至第十七屆中共政治局常委及委員異動情形 ......................... 246 表 6-6:總書記及總理(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溫家寶、習近平/李克強)曾歷練 之職務 ......................................................................................................... 250. 圖 3-1:十一屆到十七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委平均年齡曲線圖 ........... 94  圖 3-2:換屆當選時,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委的年齡分佈 ....................................... 99 . iii.

(8) 附錄目錄 附錄 1、十四屆至十七屆中共政治局常委簡歷..................................................... 269 附錄 2、十一大以後主要中共中央領導小組的組長與副組長............................. 303 附錄 3、十六屆及十七屆政治局集體學習內容一覽表......................................... 30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v. i n U. v.

(9) 第壹章 緒論.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自 1987 年十三大之後,絕大部分年邁的革命元老退出政治局常委會、政治 局,一部分的元老也退出軍委會,使得這些高層領導機構出現年輕化。同時,. 政 治 大 央領導人之任期制或年齡限制等慣例,是否即代表中共政治繼承朝向制度化方 立 中共也已經發展出解決現任領導人年齡偏高的機制。雖然學界普遍對於中共中. ‧ 國. 學. 向,仍有相當大的分歧。有人認為中共已經克服制度化的障礙,顯示威權政權 也具有相當的韌性。制度化的具體表現在政治繼承過程逐漸受到規範與約束,. ‧. 許多學者均曾經強調中國大陸政治繼承的制度化傾向。例如鄭永年,白魯恂. y. sit. io. n. al. er. 度化意涵。. Nat. (Lucian W. Pye) ,謝淑麗(Susan L.Shirk)等人,都撰文討論中共權力安排制. i n U. v. 此外,1987 年寇健文亦認為中共政治繼承確實在制度化的過程中,雖然尚. Ch. engchi. 未達到完全制度化的程度,但未來制度化的程度應會繼續提高。1但亦有部分的 學者認為中共高層仍充滿黑箱作業與幕後交易,甚至認為中共政治繼承不但沒 有制度化,而且是「非制度化」。2李英明認為研究中共繼承問題,不能以二元 對立方式去看待,因為制度力量和制度外力量是相互支持而非二元對立,制度. 1. 2. 寇健文,「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臺北: 新新聞事業公司,2002 年) ,頁 53-72。 Joseph Fewsmith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The Succession that Didn’t Happen, ” China Quarterly , No. 173 (March2003), pp.1~16. 1.

(10)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力量必須通過制度外力量來擴大其影響力。3 然而制度化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自十四大以後,制度因素對中共領導階層 交替的重要性越來越大,非制度因素仍具有影響力,但只能從制度因素的框架 下產生作用。例如 1997 年十五大時,中共高層做出政治局委員、軍委委員「原 則上」70 歲劃線離退的協定。2001 年中共高層又達成協定,十六屆政治局常委 的最高年齡不得超過 70 歲,並由香港《文匯報》於當年 9 月公開報導此一協定。 4. 十五大至十七大連續適用類似的年齡限制,而且十六大規定比十五大更為嚴格,. 政 治 大. 建立現任領導人「劃線離退」的慣例,十七大更進一步將離退年齡降到 68 歲。. 立. 從十七大 68 歲離退年齡七上八下的原則,九名政治局常委除習近平、李克. ‧ 國. 學. 強二人能夠續任外,屬於第四代的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 賀國強、周永康等 7 人,因年齡逾 68 歲均須於 2012 年退下。目前若十八大仍. ‧. 維持 9 席,除現已是常委,預定分別接任總書記、總理的習近平及李克強外尚. Nat. sit. y. 餘 7 席,符合年齡限制之政治局委員包括有副總理王岐山(1948 年生)、中宣. n. al. er. io. 部長劉雲山(1947 年生) 、國務委員劉延東(1945 年生) 、中組部長李源潮(1950. i n U. v. 年生)、廣東省委書記汪洋(1955 年生)、天津市委書記張高麗(1946 年生)、. Ch. engchi. 副總理張德江(1946 年生)、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1945 年生)等 8 位現任政 治局委員中產生,5而此其中有七位政治局委員將晉升政治局常委並與習近平與 李克強共組第五代領導班子,值得吾人持續關注後續發展。. 3 4 5.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生智出版社,2003 年),頁 168。 「內地政壇大批新人崛起」,文匯報(香港) ,2001 年 9 月 27 日,第 A2 版。 2009 年中共重要人事評析專輯,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頁 1~7,2009 年 12 月。 2.

(11) 第壹章 緒論. 二、 研究目的 在 2002 年十六大之前,許多學者承認權力運作的法規與慣例不斷出現,但 對於中共政治繼承是否可以完全制度化的問題卻還沒有共識。然在十六大結束 之後,學界普遍認為政治繼承雖面臨許多挑戰,但願意採取肯定的態度看待這 樣的發展。這些探討中共政治繼承的制度化的文獻大致有兩個焦點。第一個焦 點是領導人的更替的正式規則、非正式慣例,如年齡限制、任期限制、地方資 歷等。第二個焦點則是決策模式逐漸明朗,如集體領導逐漸確立,領導機關間. 政 治 大. 的權責劃分也越來越清楚,並走向法制化。. 立. 自從十五大以來人事佈局,中共已形成政治局常委屆齡不尋求連任的慣例,. ‧ 國. 學. 退休年齡也從十五大的 70 歲降到十七大的 68 歲,此將對派系政治產生深遠的 影響。此外,中共亦透過「梯隊接班」模式來長期培養中青年幹部的方法,避. ‧. 免現任領導人死亡或解職後出現權力真空的狀態,並有效降低派系使用暴力手. Nat. er. io. sit. y. 段解決政治繼承問題,有助於政局穩定。. 因此,本文主要目的在探討 1990 年以後政治局常委之政治繼承,並就其年. al. n. v i n Ch 齡限制、任期制、梯隊接班與集體領導等制度面向觀察,以及分析影響中共政 engchi U 治繼承制度化之因素,來評估中共政治繼承是否進一步深化與制度化,並希望 透過本論文的探討,據以窺測中共領導階層之政治繼承未來可能之走向與發展 趨勢。.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文主要分析 1990 來以來,中共政治局常委之政治繼承研究,主要以兩岸 與美國學者為主,早期中共政治繼承經常透過派系政治瞭解中共政治繼承運作 方式,惟自 1990 年以來,開始有學者思考老人政治衰退後對中共政治繼承問題, 3.

(12)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並認真思考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問題。在此同時,中共也遂行一連串制度化改 革,包括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推動幹部年輕化,著手改善國家領導體制與黨 內政治生活,並逐步落實任期制、年齡限制、梯隊接班及集體領導。此外,從 江澤民政權於十六大平順的轉移至胡錦濤政權也證明出派系政治途徑的妥協與 侷限性,而制度化研究正可填補派系政治研究的不足。因此,筆者將相關文獻 回顧歸納為制度研究途徑及派系研究途徑二大途徑,茲分述如下: 一、制度研究途徑. 政 治 大. 隨著中共革命元老不斷凋零,自 1990 年代初期起,已有學者開始思考老人. 立. 政治衰退對中共政治繼承之影響,巴克曼(David Bachman)可說是注意中共權力. ‧ 國. 學. 轉移過程出現制度化趨勢的先驅者。他認為 1978 年後逐漸形成的規範(norms) 或其他結構因素將會制約中共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根據他的分析,後鄧時期. ‧. 政治菁英間的權力鬥爭受到三個因素制約:第一、維持政局穩定和國家統一;. Nat. sit. y. 第二、將權力競爭侷限為宮廷政爭,排除一般民眾介入的機會;第三、降低競. er. io. 爭失敗者必須付出的代價,避免權力鬥爭成為生死之爭。6. al. n. v i n Ch 巴克曼(David Bachman)的觀點受到羅德明(Lowell Dittmer)和沈大偉(David engchi U. Shambaugh)支持,羅德明指出,中共尚未步入集體領導和理性選擇的穩定時代, 但在江澤民時代中共政治確實出現制度化的趨勢。許多鄧小平時代開始進行的 幹部制度改革,如任期制與退休制,都已經確立發展方向。7沈大偉認為中共高 層運作的制度化展現在兩方面:第一、決策過程必須經過諮詢機構和不同決策 者的共同研議。8第二、在 1980 年代時,退休制度只是原則性規範,但在 1990. 6. 7. 8. David Bachman, “The Limits on Leadership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32, No.11(November 1992), pp.1051~1053. Lowell Dittmer, “The Changing of Shape of Elite Power Politics,”China Journal, No.45(January 2001), p.58. David Shambaugh, “The Dynamics of Elite Politics during the Jiang Era, ”China Journal, 4.

(13) 第壹章 緒論. 年後期已經落實在高層幹部身上,現在已經沒有永遠的領袖以及老人政治。中 共政治繼承已經不是零合遊戲,權力不再屬於個人,而是屬於整個制度。9從羅 德明(Lowell Dittmer)的論述觀察近年的中共政治繼承確實也出現許多制度化的 新成分,包括年齡限制與任期限制,甚至還包含相關職務的歷練等因素,顯示 出這些規範都降低「人治色彩」,使得制度化成為政治繼承中的重要因素。 泰偉斯(Frederick C. Teiwes)也承認制度因素在中共政治中的重要性已經增 加。10他認為過度強調權力鬥爭的分析方式忽略政治繼承制度化的趨勢,並低. 治 政 大 一些鬆散、準制度性的標準,因此江澤民時代的權力轉移是一種「受駕馭的制 立. 估毛死後政治菁英非常重視穩定與團結的心態。11由於中共領導人已經發展出. 度主義」(managed institutionalism)─意指繼承程式已經部份制度化,這些標準. ‧ 國. 學. 包括年滿 70 歲者必須從政治局或其他領導人職務退休;總書記、國家主席、總. ‧. 理兩任十年的任期限制;每次中共全國代表大會都會甄補一些年輕、受過良好. y. Nat. 教育的幹部進入政治局,預先培養下一世代接班人;政治局成員代表不同機構、. er. io. sit. 不同專業與不同地方利益;政治局成員連任制退休年齡為止;在接班前一屆(五 年)就確定接班人選,以減少權力轉移過程中的不確定性。12因此,根據泰偉斯. al. n. v i n 的論述,筆者也認為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尚未完成,但制度化確實是發展中的 Ch engchi U 趨勢。. 香港資深專欄作家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一書中,歸納出中共選拔任 用幹部規範,主要內容包括「年齡邊界」(各領導幹部離退年齡規定)、「任. no.45(January 2001), pp.104~105. Ibid., pp.106~107. 10 Frederick C. Teiwes, “The Paradoxical Post-Mao Transition: From Obeying the Leader to ‘Normal Politics’,”China Journal, no. 34 (July 1995), pp. 55~94. 11 Frederick C. Teiwes, “The Process of Succession:Previous Patterns and New Process,”in John Wong and Yongnian Zeng eds.,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and World Scientific, 2003), pp. 21~58. 12 Ibid., pp.44~51. 9. 5.

(14)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期邊界」(國家重要職務之任期與連任次數)、「十五大模式」(年滿 70 歲者 不能進中委會之共識)。其他還包括「權威確認」(有上級領導鼎力支持)、 「資歷優勢」(職務歷練)、「順位優勢」(領導層級高)、「政見與政績優 勢」(與最高當權者理念相符)、「群體代表性優勢」(少數族群或婦女幹部), 13. 他的作品以年齡限制及任期限制、少數族群等作為任用選拔之標準,丁望歸. 納出這些任用標準,相當貼切當前中共政治繼承之現狀,此可作為我們檢視中 共政治繼承制度化之標準。. 治 政 大 他認 休成為政治退場(political exit)的機制,軍方也不再介入政治繼承的過程。 立 鄭世平認為現今中共政治繼承已非強人政治,沒有激烈意識形態鬥爭,退 14. 為仕途資歷的完整性(在中央和地方都擔任過黨務和政府要職)、年齡限制等組. ‧ 國. 學. 織規範越來越重要,在權力轉移過程中制約非正式關係的濫用。15在鄭世平的. ‧. 論述我們可以瞭解到中共政治繼承雖然已朝向制度化方向發展,但並不代表非. y. Nat. 制度化因素就消失,中共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看得出非制度化因素的痕跡,. er. io. sit. 因為儘管中共人事運作制度化、法制化之規範日益嚴謹,但是握有實權領袖對 於權力之掌控、遊戲規則之界定、政治忠誠之認知、政治菁英年齡的擢拔標準、. al. n. v i n 權力分派與重組,仍握有解釋權與操控能力。因此,與其表面認為中共人事運 Ch engchi U 作已全面制度化,恐與現實有差距。. 寇建文也注意中共選拔任用幹部逐漸制度化的趨勢,並且指出中共十六大 是決定權力繼承是否會進一步制度化的重要關鍵。16他認為中共推動「幹部年. 13 14. 15. 16. 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7 年),頁 164-167。 Shiping Zheng, “The New Era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Issues & Studies, Vol.41, No.1(March 2005), pp.190~203. Shiping Zheng, “Crossing the Political Minefields of Succession”in John Wong and Yongnian Zeng eds., China’s Post-Jiang Leadership Succession, pp.59~85. 寇建文, 「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第 44 卷第 5 期(2001 年 5 月),頁 1~16。 6.

(15) 第壹章 緒論. 輕化」後出現的規範,如離退年齡與任期限制,已成為重要的遊戲規則,並影 響不同派系間與不同世代政治菁英間的互動,同時也提供寶貴分析線索17。寇 健文所觀察這些變化,將可減少本文在分析上產生盲點。 此外,寇健文在其發表「邁向權力核心之路─1987 年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 政治流動」一文中,從制度化觀點以十七大為例行測試,推估 2012 年十八大可 能擔任政治局委員和政治局常委之人選。寇氏於文中表示,早期外界大都從非 正式關係的角度探討中共政治繼承的議題,然自 1990 年以代中期以後,制度因. 治 政 大 能從制度因素的框架下產生作用。因此,寇氏認為中共高層的政治甄補出現固 立 素對中共領導人新老交替的重要性越來越大,非制度因素仍具有影響力,但只. 定模式和發展趨勢,實際上反映出統治菁英內部對權力分配的遊戲規則已形成. ‧ 國. 學. 共識,致使政治繼承制度化帶來高層人事更替的可預測性。18. ‧. 雖然許多學者認為制度化是江澤民時代中共政治繼承的一大特徵,對於制. Nat. sit. y. 度化是否持續下去的看法並不一致,巴克曼、李成(David Bachman、Cheng Li ). n. al. er. io. 等人強調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中已經制度化的部分,這些新發展正好襯托出鄧. i n U. v. 小平時代和江澤民時代的最大差別。不過其他學者抱持保留的態度。羅德明. Ch. engchi. (Lowell Dittmer)雖承認制度化確實存在,但尚未發展到穩定的狀態。19謝淑麗 (Susan L. Shirk)認為中共最高領導階層的制度化,如總書記以外的政治局常委 年滿 70 歲時就必須退休,可以減少政治上的不可預測性。不過,她也指出,這 些遊戲規則儘管有助於規範權力競爭與提升決策品質,但還沒有完全改變中共 政治的品質。20她甚至引用杭廷頓(SamuelHuntington)的觀點指出,在位者會為. 17 18. 19. 20. 寇建文, 「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同前引書,頁 68~69。 寇健文, 「邁向權力核心之路-1978 年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政治流動」 ,政治科學論叢,第 45 期(2010 年 9 月),頁 1-36。 Lowell Dittmer, “The Changing Shape of Elite Power Politics”China Journal, No. 45 (January 2001), p. 53~67. Susan L.Shirk, “Will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arty Leadership Survive the 2002-03 7.

(16)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了維持本身權力而設計制度,因此制度化是可逆轉的過程。即使第三代領導人 下臺,江澤民及其他同僚可能效法鄧小平,實施老人政治。21泰偉斯則認為中 共政治體制與繼承政治規範仍然很脆弱。未來中共將面臨兩個困難的抉擇。第 一個抉擇是如何在補充政治局新血,現有成員連任至退休年齡兩個選項之間取 得平衡點。第二個抉擇是在貫徹領導人的退休年齡、維持領導班子傳承與穩定 之間找到平衡點。寇健文也是抱持較為謹慎的態度。他認為權力金字塔頂端的 「黨和國家領導人」職務是否能制度化目前不夠明朗。. 治 政 大 地方歷練等制度因素在領導人流動過程中的影響力,然這些文獻並不否認非制 立 綜上所述,許多文獻均強調年齡限制、任期限制、階梯式晉升規律、省級. 度因素的角色,但普遍認為 1990 年代中期以後,制度因素對中共政治繼承的重. ‧ 國. 學. 要性越來越大,非制度因素(如派系等因素),只能在制度因素的框架下發揮作. ‧. 用,凸顯中共高層政治繼承已逐漸發展出固定接班模式,致使研究者有可依循. sit er. io. 二、派系研究途徑. y. Nat. 之管道去作預測與判斷。. al. n. v i n Ch 年代以後研究中共菁英政治主軸從菁英集體或個人特質轉向權力運 engchi U. 1970. 作與決策過程,於是強調「菁英衝突」為出發點之「派系政治」途徑遂成為主 流,其影響力延續迄今。該研究途徑指出中共缺乏權力競爭之遊戲規則,政治 繼承常成為不同派系間之零和遊戲,不但造成欽定接班人接掌權力困難,亦導. 致政局不穩定,故 70 年代後「派系政治」逐漸成為研究中共政治繼承之最重要 途徑22。. 21 22. Succession?”China Journal, no.45(January 2001), pp.139~142. Ibid., p. 139. 寇健文, 「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 ,問題與研究,第 39 卷第 3 期(2003 8.

(17) 第壹章 緒論. 黎安友(Andrew Nathan)在所著之「中國共產黨派系主義模式」一文指出, 中共派系以「扈從關係」(clientelisttie)或「特別形式主從關係」(a particular type of 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形成動員結構,而派系政治則按「共識- 衝突-危機」規律不斷循環。白魯恂(LucianPye)所書之「變動中的中國政治」, 表示中國文化強調領導人間應表現同心協力,且建立上司與下屬間之特殊關係, 此係官場明哲保身之道23。從其論述我們可以暸解,1980 年代研究中共菁英政 治之分析,基本上是依循「派系政治」途徑為研究方向。24. 治 政 大 一書中表示,原本諸多人士認為鄧小平之人事改革,能使正式職務重要性不受 立. 學者苟德斯坦(Avery Goldstein)之「中共之政治精英與機構之研究趨勢」. 非正式影響力干擾,然革命元老干政卻加速中共權力制度化夭折,諸如 1987. ‧ 國. 學. 與 1989 年,元老協力罷黜胡耀邦與趙紫陽兩人,以及 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 ‧. 迫使江澤民公開宣示續遵改革開放路線。苟氏分析此事件重點在於此事件是「派. y. Nat. 系政治」。途徑持續主導中共菁英政治研究。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在 1980 年代. n. al. er. io. 式職務。25. sit. 後期,決定中共高層菁英互動之關鍵在於領導人非正式影響力,而非所具之正. Ch. engchi. i n U. v. 學者對於中共派系政治形成原因有不同看法,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權力鬥爭 模式實導因於領導人間之權鬥,權力分配是派系鬥爭關鍵,菁英之政策分歧僅 為政爭工具,例如白魯恂認同此一看法。26渠認為透過「保護與被保護」關係, 已建立起可靠私人關係。因此,政策辯論僅是一種表態行為,象徵性意義大過. 23. 24. 25. 26. 年 3 月),頁 58-60。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China Quarterly, no.53(January 1973), p.33~66. Lucian W. Pie,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Massachusetts:Oelgeschalager﹐ Cun & Hain, 1981), p.127. Avery Goldstein, Trends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PRC, (Washington D.C. :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3), p.715. Lucian W. Pye,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elgeschalager, Gun&Hain, 1981), p.127. 9.

(18)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實質意義。27黎安友亦抱持類似看法,黎氏認為中共派系在意識型態與政策路 線之差異其實不大,然該等差異在權力鬥爭中被擴大,以凸顯派系間敵我關係28, 惟大致上是從「權力鬥爭」、「政策歧見」、「官僚組織利益」三個角度解釋 派系政治發生原因。29馬克法誇(Roderick MacFarquhar)所著之「文化大革命 之源起」,也從權力鬥爭分析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彼此關係後 指出,渠等經常因自身權力與地位爭奪而發生嚴重磨擦。30 特維斯(FrederickC.Teiwes)在「高崗與 1950 年代初期之中共派系」一文. 治 政 大 係建立在毛澤東權威與各派系間職務分配平均; 郭華倫在其所撰之「中共史 立 則指出中共派系關切之焦點是職務分配而非政策;早期中共政治菁英間之和諧 31. 論」一書中,以權力鬥爭角度分析中共派系政治,渠認為黨內鬥爭常將路線與. ‧ 國. 學. 權力鬥爭糾結在一起,然而權力分配仍是鬥爭本質,政策路線歧異僅為次要,. ‧. 路線正確與否之解釋操在當權派手中,而路線錯誤僅為攻擊政敵之有效利器。32. Nat. sit. y. 苟德斯坦(Avery Goldstein)認為在 1949 至 1966 年間,中共菁英政治呈. n. al. er. io. 現「向優勢者靠攏」(bandwagon)現象,此係當政治鬥爭之優勢者出線後,. i n U. v. 其他菁英將即刻向其表態效忠以求自保。然而在 1966 年至 1978 年間,中共派. Ch. engchi. 系 政 治 則 轉 變 成 類 似 國 際 關 係 中 無 政 府 狀 態 ( anarchy) 之 「 權 力 平 衡 」 (balanceofpower)。各派系彼此合縱連橫,防止另一派系過於強大威脅本身利. 27 28. 29. 30. 31. 32. Ibid, pp., 159~196.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 no.53(January 1973), p.49. Jing Huang, FactionalisminChineseCommunist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 pp.29-34. Roderick MacFarquhar, TheOriginsoftheCulturalRevolution, Vol. 1 (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2-3. Friedrick C.Teases, PoliticsatMao’s Court: GaoGangandPartyFactionalism in the Early 1950s (Armonk﹐New York:M. E. Sharpe, 1990), p.144.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版(臺北市:中國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與政大東亞研究所,1982 年),頁 93-94。 10.

(19) 第壹章 緒論. 益。在「像優勢者靠攏」主導期間,鬥爭失敗者不致面臨嚴厲整肅命運,同時 保有自我批評,或改變立場加入鬥爭勝利派系之機會。然而在「權力平衡」主 導期間,權力角逐者擔心鬥爭失敗後受到整肅,導致渠等缺乏「安全感」。33 鄒黨(Tang Tsou)在「中共高層政治」一書中則表達與上述相左之觀點,認 為中共派系政治是「勝者全拿」之零和遊戲,鬥爭結果始終是一個派系徹底打 敗或消滅另一派系。34其批評黎安友忽略正式組織與制度對於派系政治運作之 影響,當一個派系掌握中共黨機器時,這個派系比其他派系擁有更多資源35,. 治 政 大 他之派系,故在文革期間並未出現苟德斯坦所說權力平衡現象。 立. 諸如毛澤東時代儘管派系不斷鬥爭,惟毛氏能以最高領導人威望輕易壓制反對. ‧ 國. 學. 佛史密斯(Joseph. Fewsmith)「中國大陸在政治與經濟改革之困境」一. 書中,認為即使中共政治中不乏議價妥協之現象,惟政治菁英對於「領導核心」. ‧. 權位之爭奪必定是一派完全壓倒另一派。36特維斯則將文革前之中共菁英政治. Nat. sit. y. 類比為中國古代宮廷政治,毛澤東如同皇帝一般,其他領導人則像大臣一樣,. n. al. er. io. 必須揣測上意而調整自身立場,而鄧小平時代亦延續毛時代之特徵。同時革命. i n U. v. 建國功勳元老擁有個人化政治權威,而正式職務與實際政治權力運作呈現不協 調特徵。. Ch. engchi. 綜觀研究中共派系學者之論點,筆者體認毛澤東與鄧小平通常藉職務與自 身人脈雄厚之便,拉幫結派擴大權力基礎,尤以在毛主政時期更挾建國勳業與 意識型態形塑個人「造神」運動,初期雖強調集體領導之重要性,然建國後隨. 33. 34. 35. 36. Avery Goldstein, From Bandwagon to Balance-of-Power Politics:Structural Constraints and Politis in China, 1949-1978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47. Tang Tsou﹐“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Factionalism of Informal Politics Balance-of-power or a Game of Win All, ”China Journal, No.34 (July 1995), p.131. Tsou, Tang. “Prolegomenon to the Study of Informal Groups in CCP Politics, ” China Quarterly﹐ No. 65 (March 1976), p.101. Joseph Fewsmith, Dilemmas of Reform in China: Political Conflict and Economic Debate Armonk﹐New York:M.E. Sharpe, 1994), pp. 8~10. 11.

(20)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其權力基礎不斷穩固,對於可能對其形成威脅之領導高幹,以羅織違反中國共 產黨與「走資派」罪名,竭盡己力加以打壓,並不斷強化其類似中國古代帝王 之權力與操弄部屬人性弱點,要求對本人絕對效忠;而在鄧時期雖力倡人事改 革與政治繼承制度化,然革命元老干政卻使中共人事制度化嚴重受挫,加之鄧 小平所拔擢之胡耀邦與趙紫陽因未能貫徹鄧氏路線,其中胡耀邦因曾贊成「鄧 小平全退」,被鄧氏認為胡在政治上有異心;以及趙紫陽同情「六四」學運(因 多數學生不滿胡耀邦遭到罷黜、鄧小平與元老干政、政治體制改革緩慢),此 一作為恐將危及鄧小平歷史功勳與權力基礎,於是鄧贊同趙紫陽離開權力核心,. 政 治 大. 此亦凸顯權力鬥爭與實權者權力戀棧實係導致中共高層人事制度化遲未能推進. 立. 之最大障礙,遂中共所言之路線錯誤僅為攻擊政敵之藉口,同時領導核心權位. ‧ 國. 學. 之爭奪在毛鄧時期應屬零合遊戲。. ‧. 鄧後時期,中共已不在擁有強人政治,並逐漸建構制度化之權力繼承機制,. y. Nat. 以鞏固其權力接班之穩定性,此時適值中共第五代權力核心即將接班,「十八. er. io. sit. 大」召開日期逐漸逼近,部分學者亦表示中共十八大前後的政治情勢,正是胡 溫勢力(或稱「團派」)、上海幫和太子黨之間政治派系集團的三方博弈,故. al. n. v i n 在高層人事安排和政治權力分配協調方面較難形成共識,不利中共維持政治穩 Ch engchi U. 定的局面,如其參與權力競逐的各個派系集團未能達成人事安排的妥協和共識, 則高層政治菁英和集團彼此間發生衝突對抗之情形實乃在所難免。37 總結上述二派的觀點,研究鄧後中央政治繼承之學者,已有從 70 至 80 年 代以扈從關係、保護與被保護者、權力鬥爭、政策歧見、官僚組織利益角度分 析中共派系政治,轉向現今以制度主義角度分析領導幹部離退休年齡規定、任 期與連任次數、職務歷練、政績優勢、人格特質等制度面向觀察,凸顯中國大. 37. 陳華昇, 「中共十八大前後高層政治動態觀察方向評析」 ,國政評論,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0 年 8 月 11 日。http://www.npf.org.tw/post/1/7924 12.

(21) 第壹章 緒論. 陸隨著政治體制進一步之深化,制度化將逐日扮演更為重要之角色。然此不意 味派系研究自此失去研究價值。事實上,派系途徑仍在中共非制度面扮演一定 之角色,惟所佔比重將隨中共邁向所謂「社會主義民主化」進程中,其所遊走 之空間將會逐漸受到壓縮,相對的制度化之比例將隨中共政治菁英不斷增加, 渠等為在日後政治舞臺扮演更為重要之角色,要求機會均等之聲浪將不斷升高, 將使中共制度化之遊戲規則將更為具體化與透明化。 因此,從制度化的觀點看中共高層政治繼承問題,在鄧小平之後,中共高. 治 政 大 深遠影響。舉例說來,從十五大到十七大的人事佈局來看,中共已形成政治局 立 層政治逐漸形成穩定的集體領導模式,制度化因素對中共政治繼承運作已產生. 常委屆齡不尋求連任的慣例,退休年齡則由十五大的 70 歲降到十七大的 68 歲,. ‧ 國. 學. 如果這項年齡繼續存在,將對派系政治產生重大影響。且由於中共革命元老退. ‧. 出政壇後,主要派系領袖都是政治局常委,由於派系形成的基礎是以領導人為. y. Nat. 主,若主要派系領袖屆齡退休,勢必會影響派系分合,並促使派系因素對政治. n. er. io. al. sit. 繼承制度化的幹擾逐漸弱化。. i n U. v. 同時,中共也透過「梯隊接班」模式和幹部選拔的制度化,不斷甄補中青. Ch. engchi. 年幹部,以防止現任領導人老化時,接班人沒有足夠的歷練問題,這些方法雖 不能完全屏除派系鬥爭,卻可透過長期培養,歷練中青年幹部的方法,逐漸形 成權力競賽中的領先群。由於「梯隊接班」降低未來繼承人選不確定程度,並 可避免現任領導人死亡或解職後出現權力真空的狀態。這種發展中的繼承機制 降低派系使用暴力解決權力轉移的可能性,也限制派系鬥爭激烈程度,有助於 政局穩定。因此,我們應該思考中共政治繼承將可能逐漸朝制度化方向發展, 故研究中共之政治繼承制度化問題,應將派系鬥爭放在制度化的框架中討論, 並重新解讀中共的政治繼承問題。換言之,制度化應該是未來研究中共政治繼 承的重要課題。 13.

(22)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第三節 概念界定 本研究以中共權力移轉及領導核心接班為研究主題,論文中所談到的政治 繼承、制度化、派系、集體領導等概念界定如下: 一、政治繼承(political succession) 政治繼承是指國家權力從一位統治者或政府轉移到接替的過程。它研究的 焦點是「某一個人或團體,在一個制度或環境下,對一個政治職位的繼承,以. 政 治 大 Myron Rush 對政治繼承的看法是:主權權力(sovereign power)從一個統治 立. 及此繼承過程對一個民族國家的政治體系之結構和政策,所造成的影響。」 38. ‧ 國. 學. 者或一個政府轉移到另一個繼承者手中。這樣的變換通常是由統治者死亡所引 起的,但也不必然要等到統治者死亡時才會發生。由於統治者並不一定能掌控. ‧. 所有外在時空和環境的改變。因此,繼任者會運用人為的力量和法律的規定,. sit. y. Nat. 迫使原統治者交出其政權。39董立文則認為探討政治繼承通常是分析「在特定. n. al. er. io. 制度或環境下某個人或團體繼承一個政治職位,以及此繼承過程對一個國家政. v. 治體系的結構和政策所造成的影響」。換言之,政治繼承應包含權力繼承及政. Ch. engchi. i n U. 治體系與政策的變遷,它包括「人事安排」、「制度調整」、「理論繼承」等 三面向。40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政治繼承可從任期制、年齡限制、梯隊接班及 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等面向,來討論政治繼承。 對於共產黨而言,政治領袖(political leader)權力的轉移,往往會形成政. 38. 39. 40. Seweryn Bialer, Stalin’s Successors: Leadership,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p.65. Myron Rush﹐”The Problem of Succession in Communist Regim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 32, No.2(Fall/Winter, 1978), p.170. 董立文, 「中共十八大權力繼承初步觀察」,台灣智庫,2010.10.15。 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64&Itemid=117&use rid=92&content_type=article 14.

(23) 第壹章 緒論. 治上的難題;因為這會影響到國家整個體系穩定與否的關鍵。對於派系眾多的 共產國家而言,繼承問題是最為敏感和鬥爭激烈的事項。Aldred G. Meyer 指出: 政治繼承是共產國家的主要弱點,更是導致整個體系不穩定的主要原因。41中 共每次領導者的更迭,其權力結構、政策、意識形態等,也會因此而產生變動, 所以經過政治衝突後的政治輪替,必然會決定結構和政策性質的改變。 Myron Rush 指出,當共產國家統治者的權力做轉移時,將使整個政權面臨 所謂的繼承危機(The Succession Crisis)。42典型的繼承危機,通常也是一種雙. 治 政 大 的職位已於政治鬥爭中失去主導全域的力量。第二次危機發生在一位新領袖上 立. 重危機(A Double Crisis)。即第一次危機發生在一位新領袖上臺時,他所接掌. 臺時,意欲獨霸所有權力之際;突遭前任獨裁者發動奇襲,打入失勢的行列。. ‧ 國. 學. 什麼是繼承危機?政治體系會轉變嗎?主要內容就是領導階層對內以奪權為目. ‧. 的的衝突加大,領導階層對下級機構的領導權威又發生實際指揮不動的變化,. y. Nat. 社會控制變為鬆弛,政治體系才有轉變的可能。同時他又指出,共產國家繼承. er. io. sit. 危機的產生,主要是基於缺乏長期公認擁有權威性的決策中心,以及缺乏合理 又可靠的權力轉移制度;因此共產國家共有的政治通病就是繼承問題。. n. al. Ch. 二、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engchi. i n U. v. 艾森斯塔(Samuel N. Eisenstadt)在研究古代帝國與宗教組織發展時指出,制 度化是「社會行為規範系統的架構朝向解決社會生活中某種重大問題的方向發 展」43從制度化的角度分析政治發展的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認為制度化. 41. 42. 43. Aldred G. Meyer, “Communism and Leadership”, Studies in Comparative CommunismVol. 16, No. 3(Autumn﹐1983), p.63. Myron Rush, How Communist States Change Their Rule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dd﹐ 1998), pp.26-29. Shmuel N. Eisenstadt,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29, No.2(April 1964), p.235. 15.

(24)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是「組織與程式獲得價值與穩定的過程」。44鄒讜(Tang Tsou)則認為制度化是 「正式政治(formal politics)與正式關係(formal relationship)逐漸常態性地戰勝 (prevail)非正式政治(informal politics)及非正式關係(informal relationship)的過 程。」45. Selznick(1957)認為制度化是組織長期發展的一種程式,反應組織特有的歷 史、組織中曾參與的人們、組織中團體及其創造的利益,以及組織調適環境的 結果。Abercrombieetal(1986)則認為制度化是一種使社會事實變成充分地規則變. 治 政 大 正既有的制度或創造新的制度形式,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制度是有形或無形 立 化與持續的一種程式,使得制度形成,這也顯示社會實務之所以改變,在於修. 的形式,而制度化則是一種程式。46. ‧ 國. 學. 寇健文將制度化定義為「一個團體建立、維持解決問題的行為規範與程式. ‧. 的過程,以求能適應環境需要。」把這個概念用來分析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 Nat. sit. y. 是指「有關權力分配、權力轉移的規範與程式,逐漸被多數政治精英承認與遵. n. al. er. io. 守的過程。」47由於權力鬥爭的根源是政治精英爭奪稀有性資源,是一個不變. i n U. v. 的現象,制度化無法完全消除權力鬥爭的根源,使得稀有性資源不再具有「稀. Ch. engchi. 有性」。制度化的價值在於非正式關係雖然仍然存在,但已無法突破正式關係 設定的行為規範。因此,使得非正式政治已經無法破壞正式政治的運作,因而 降低暴力(或威脅使用暴力)介入政爭的可能性。此外,在「共產黨的領導地. 44. 45. 46 47.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Word Politics, Vol.17, No.3(April 1965), p.394. Tang Tsou, “Chinese Politics at the Top:Factionalism or Informal Politics?Balance-of-Power or a Game to Win All?op. cit., p.102. Andrew J. Nathan﹐“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op.cit., pp.42-44. 這個制度化的定義與賈格瑞柏(Helio Jaguaribe)的定義不同。賈格瑞柏把制度化定義成政治動 員、政治整合、政治代表增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個人與集體目標的協調性增強,使得政 治系統的共識性提高,並使得政權依賴強制手段(coercive means)的程度降低。Hello Jaguaribe, Political Development: A General Theory and a Latin American Case Study(New York: Happer&Row, 1973), pp210~221. 16.

(25) 第壹章 緒論. 位」的統治原則下,其他政黨無法爭取政府控制權。因此,中共政治繼承制度 化的焦點應集中在中共黨內精英是否能建立,以及如何建立一套規範,解決權 力競爭與資源分配的問題,避免暴力介入政治鬥爭,其制度化的內涵包含四個 面向:. (一)自立性:組織邊界清楚,能將自己與環境區隔開來。領導人由組織內部 甄補出來,而次一階職務歷練成為晉升的必備條件。. (二)繁複性:組織內部結構相對複雜,輔以制度來規範內部功能分化。各部. 政 治 大. 門互相依賴,分工清楚,幕僚機構與後勤資源增加。領導人甄補與調職. 立. 按常規模式進行。. ‧ 國. 學. (三)凝結性:組織逐漸使用普遍慣例與規則,領導人自由裁量的範圍相對縮. ‧. 小制度規模,逐漸取代個人偏好成為行為準則,績優制逐漸取代徇私、. y. sit. io. n. al. er. 共識。. Nat. 裙帶關係成為主要甄補標準。前例逐漸被遵守,對排解紛爭的程式形成. i n U. v. (四)適應性:組織能適應環境挑戰而繼續存在,並能維持其主要功能。在相. Ch. engchi. 當程度上,自立性、繁複性、凝結性三個面向的發展會帶動適應性的增 強。 三、派系(faction) 研究中共派系政治的文獻相當豐富,不過彼此的觀點未必相同,舉例來說, 學者對於「派系」一詞的內涵與用法、派系政治形成的原因、派系鬥爭的性質 都曾發生重大爭辯。例如,「派系」的內涵與用法方面,美國學者曾任哥倫比 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黎安友(Andrew J. Nathan)認為「扈從關係」(clientelist tie)-組成派系的基礎-是一種建立在交易基礎上的非依附性(non-ascriptive) 17.

(26)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兩人關係。在交易過程中,雙方都充分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家族血緣關係、 社團會員等共用的關係(corporate ties)惟因缺乏利益或服務交易的內涵,不包 含在「扈從關係」的範圍內。同時,組織內上司與下屬間的權力關係也不在「扈 從關係」的範圍內。這是因為下屬除了服從外,別無他途,並沒有交易的性質。 因此,「扈從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以領導人核心輻射出去的人際網路,派系 成員間具有上下位階不同的垂直特性。 48 黎安友教授認為派系具有以下之特 徵:. 治 政 大 有對其他派系成員施用暴力手段,殺害、監禁或沒收他們的財產。 立. (一)派系內成員深知無法絕對壓垮或消滅其他派系對手,為了避免報復,少. ‧ 國. 學. (二)由於派系的互動非零和結構,因此防衛性的戰略考量和運用遠超過主動 出擊。. ‧. sit. y. Nat. (三)當派系要主動出擊時,通常是秘密的準備和出奇不意的攻擊,以便使對. io. n. al. er. 手的防禦可能性降至最低。. i n U. v. (四)面對突然改變的政治型態,其他派系會聯合起來反對,防止有人成為強 人領袖。. Ch. engchi. (五)由於派系的屬性是浮動的,因此它們的結盟是基於對現實的考量和需要, 朋友和敵人的界線會隨時改變。. (六)當派系之間為權力資源爭奪時,都會以意識形態相近者為結盟依據。 (七)派系一方面會防止體系內強人領袖的出現,另一方面也會反對企圖摧毀. 48. Andrew Nathan, op. cit., p.33~66. 18.

(27) 第壹章 緒論. 派系體系的力量,藉以維繫派系的運作;面對體制內或體制外的反對力 量,派系都會尋求平衡點,以防止派系組織的崩潰。 另外,鄒讜反對「派系」一詞的用法,他認為「非正式團體」 (informal group) 或「政治行動團體」(political action group)較為恰當,因為構成派系的關係 網路不僅有上下位階的「扈從關係」,也有同儕間的個人關係。49Lowell Dittmer 更以「非正式關係的政治」(informal politics)取代「派系政治」,以擴充內 涵。50美國學者白魯恂(Lucian W. Pye)曾指出:中共的派系,很少清楚的表. 政 治 大. 示其制度性,世代和地域性的利益;當然也不表示,這些利益考量不會成為派 系形成與維繫的因素。. 立. ‧ 國. 學. 學者蘇喜宏曾對中共派系定義為: 「具有思想上共同的基礎的成員所組成非 正式政治團體,其間存在某種特定關係網路藉以維繫其凝聚力,而以權力的取. ‧. 得、維持和擴大為主要目的。」51研究中共派系政治學者,普遍廣義解釋派系,. Nat. sit. y. 指在任何一個政黨或組織內,擁有相近理念或利害攸關的一群人,基於政治或. 量。. n. al. er. io. 其他利益的考量,結合成一團體,以相互支援和組織的方式形成新的勢力和力. Ch. engchi. i n U. v. 四、集體領導(collective leadership). 中共在文化大革命之後意識到國家權力取決於一人的不良後果,故鄧小平 在掌權後,強調終止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及個人崇拜,努力實行「民主集中制」, 並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定中共中央應實行「集體領導」,十一屆五中 全會中《關於黨內政治活動的若干準則》明訂「集體領導是黨的最高領導原則. 49 50 51. Tang Tsou, op. cit., p.100. Lowell Dittmer,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China Journal, No.34, July 1995, p.12. 蘇喜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臺北:永然文化出版,1992 年),頁 72。 19.

(28)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之一。從中共中央到基層的各級黨的委員會,都要按照此一原則實行集體領導 和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制度。凡是涉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大事,重大工作 任務的部署,幹部的重要任免、調動和處理,群眾利益方面的重要問題,以及 上級領導機關規定應由黨委集體決定的問題,應該根據情況分別提交黨的委員 會、常委會或書記處、黨組集體討論決定、而不是由個人專斷。」52 1994 年 9 月中共召開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 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 。該《決定》透露中共在防止個人獨裁,堅持民主集中制. 治 政 大 和領導制度,制度建設更帶有根本性、全域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必須進一步 立 時,開始注意制度建設的問題,並強調「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的根本組織制度. 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一系列制度,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為. ‧ 國. 學. 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必須提高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執行民主. ‧. 集中制的自覺性,反對違背和否定這一制度的各種錯誤傾向,防止個人專斷和. sit. y. Nat. 極端民主化。」53. n. al. er. io. 《決定》同時重申實行「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結合」的制度,在集體領. i n U. v. 導方面,該《決定》規範必須交由黨委集體決定的事項,補充 1980 年 2 月十一. Ch. engchi. 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 「凡屬方針政策性的大事, 凡屬全域性的問題,凡屬重要幹部的推薦、任免和獎懲,都要由中央或地方黨 委集體決定。重大問題的決定,要充分醞釀、協商和討論,並按照少數服從多 數的原則表決。對集體的決定,任何無權改變,個人或少數人有不同意見允許 保留,但必須無條件服從,並行動上積極執行。」54. 52. 「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 ,中共中央文獻選編,1980 年 2 月,頁 100。 江澤民, 「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北京),1996 年 3 月 1 日,第 4 版。 54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人民網(北京),2004 年 2 月 16 日,網址: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344222.html 53. 20.

(29) 第壹章 緒論. 改革開放後可分為集體領導經歷幾個重要發展時期:鄧小平時期,基本上 屬於元老集體安定局面,鄧掌軍委,李先念等掌全國人大,黨及國務院交給較 年輕的胡耀邦、趙紫陽,基本上是三權分立局面,係以元老做為集體領導核心。 江澤民時期,國家主席與總書記集於江一人,黨政一把抓,但鄧仍掌握軍委迄 至死亡。胡錦濤時期,中央政治局的地位突顯,九人小組實際掌握了國家機器 的運作,逐漸回復中央政治局集體領導局面。.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1990 年中期以後,革命元老陸續凋零,江澤民等第三代領導人逐漸擺脫革 命元老的牽制,逐步落實集體領導、任期制和屆齡退休制、最高領導人「三位. ‧. 一體」制和「梯隊接班」制,為鄧後時代權力繼承奠立良好基礎。本文研究範. sit. y. Nat. 圍包括有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時期、江澤民時期及胡錦濤時期之政治繼承之沿. n. al. er. io. 革外,並就 1990 年十四大以來政治局常委之任期制、年齡限制、梯隊接班、集. v. 體領導等情況加以分析與研究,以瞭解中共自 1990 年以來政治局常委之政治繼. Ch. engchi. i n U. 承情形,並作為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之觀察指標。 二、研究限制. 外界對於中共政治體制的研究與觀察,多受於資料取得與考證的困難,因 而往往總是消息密聞滿天,但無一中的,或是偶有言中,但卻又無從考據出處 來源。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中共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雖然會議的進行過程與結果, 可能早就已經在會議正式召開以前,就經過多次私下的醞釀與協商拍板定案, 加上會議的公報與對外新聞發佈稿,多是幾經潤飾的官樣版本,但是這些經過 協商妥協後發佈的官方版消息資訊,卻仍是對進行中共政治體制研究者來說, 21.

(30)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來源最為明確可靠的研究資料。 在人治的集權主義國家,政策的不透明化與政策執行上的彈性向來是研究 者最難克服的難題。研究中國大陸更是如此,尤其是領導權力繼承問題,這是 變數最大的「人」的問題,增添過多的不確定因素,除毛澤東立林彪為指定接 班人破天荒列入憲法外,中共權力繼承無具體的法條可循。再者,隨著中國大 陸與世界交往日愈密切,其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的相互交錯所產生的影響,以 及相關問題的複雜性,亦益增添研究脈絡上梳理的困難度。. 政 治 大. 此外,影響中共中央領導階層之政治繼承因素除有制度性因素外,還有非. 立. 制度性因素。非制度性因素包括派系、彼此之間私人情誼、利害關係、各自政. ‧ 國. 學. 治立場等不同的社會網絡表現形式。這些影響政治繼承的因素並非基於明文的 規定運作,而是依循幹部與幹部間權力角力與服務的交換來展現。由於這些非. ‧. 制度性因素缺乏制度化的的運作規則,下列幾點研究限制分述如次:. sit. y. Nat. io. n. al. er. (一)核心資料缺乏. i n U. v. 國內關於中共政治繼承領域的研究多偏重權力運作及菁英政治之層面研究,. Ch. engchi. 本篇論文受到核心資料取得不易的侷限,故在相關議題的論述上,便無法做一 全面且廣泛的討論,只能針對重點式的議題進行研究。其次,中共本身對人事 安排、組織定位仍屬敏感問題,導致研究結果理論基礎與缺乏經驗性與持續性。 另外,中共以黨領政,屬於黨的權力行政機關職權永遠無法取代,最大極限也 許就是以「內部檢討」、「內部交代」手段逼迫個人去留,故相關領導階層人 事作業,除既有規章之外,實難有較制度化規則可循。本文採用不少中共官方 資料,如何正確檢視資料的可靠性是非常困難的。另外,許多資料亦帶有強烈 的政治立場,皆為研究上之限制。本論文據以引用的資料有上揭限制,對一些. 22.

(31) 第壹章 緒論. 事件分析及相關推論不足之處難以避免。. (二)中共黨內資料不易取得 中共政治繼承相關原始資料而言,除了有不易蒐集的難度之外,也由於政 治繼承是中共黨政內部相當敏感的政治問題,幾乎所有涉及權力鬥爭的資料都 是隠晦不明,甚至是在刻意修飾過後才對外發表的。中共對於黨、軍部門內部 的運作均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不易獲得最新資料,尤其是本文涉及中共黨內 中央領導人甄選制度,其非制度化因素,諸如派系政治、意識形態掌握、軍權. 政 治 大. 領導等,人為的政治妥協情形甚至高於法令規章,造成層次愈高的資料,愈難. 立. 取得,故資料取得不易與驗證困難的事實,也都成為本文研究上不易克服的限. ‧. ‧ 國. 非常普遍。. 學. 制;再者,研究中共問題,在主觀上發生「人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現象. sit. y. Nat. (三)人為因素仍可能影響未來趨勢預測. n. al. er. io. 筆者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上對未來局勢預測,能力尚屬有限,尤其面對的是. i n U. v. 高深莫測的中南海,有關中共高層政治的研究,在資料來源的取得上少有中共. Ch. engchi. 的第一手資料,且趨勢的探討只能靠研究者做歷史資料及檔的比對分析,從中 找出相互的關連性,尤其面對中共領導階層選拔向來無法透明化的例子,使得 對於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趨向的研究,受到相關極大的人為因素限制。. (四)接班體制缺乏透明化機制 中共最高領導階層的產生過程,因為缺乏一套透明化機制,所謂指定接班、 隔代接班及協商接班說法籠罩著未來可能的國家領導人,造成人云亦云產生茶 壺裡的風暴,由於不確定性,激烈的競爭不亞於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而這樣 由上而下的接班模式,決定權集中在少數幾個人的身上,甚至由領導核心拍板 23.

(32)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定案,自然形成派系政治。毛澤東係創黨人之一,又是開國先鋒,權力至高無 上,縱使在文革之後仍是屹立不搖,已被神格化;而鄧小平三度復出,審時度 勢,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提升中國經濟,權威鞏固,都屬強人型政治領袖。 綜上所述,吾人觀察第三代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最高領導人的權 威已不似毛、鄧時期,而進入第四代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在江澤民仍 把持中央軍委主席的時期,也使得胡錦濤的權力被分割,55即將接班之第五代 將以習近平為核心之領導體制,也將面臨胡錦濤是否仍將軍權交給習近平,以. 治 政 大 繼承上扮演著極重要的關鍵因素,觀察江、胡權力接班的中共「十六大」,也 立 避免類似窘境再度發生。由上述可知「上代壓力」與「世代變遷」在中共政治. 是在充滿妥協色彩之下所完成,相對客觀性自)然受影響,此為「人治」體制社. ‧ 國. 學. 會無法避免之限制因素。另外,面對第五代接班體制之安排,習近平於前(2010). ‧. 年 10 月十七屆五中全會增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並進入中央軍委歷練,顯示習. y. Nat. 近平接班地位逐漸穩固,應可順利於「十八大」接任總書記一職,至於軍委主. n. a. i n U. l 研究途徑與方法 第五節. Ch. engchi. er. io. sit. 席職務接任時機,是否將循胡錦濤模式或有創新舉措一步到位,尚待觀察。. v. 一、研究途徑 本文對於「政治繼承」的議題內容之選擇,主要以大陸及西方學者對中國 大陸有關政治繼承所採取的論點與主張,作為研究中共政治局常委建構之分析, 並以「制度主義」為研究途徑,觀察中共自 1990 年後革命元老陸續凋零,江澤 民等第三代領導班子逐漸擺脫元老的牽制,江澤民為了掌握軍權,修改相關法. 55. 潘錫堂, 「看『江』影隨行的胡錦濤時代」 ,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新聞經開發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2004 年),頁 745。 24.

(33) 第壹章 緒論. 規。同時,老人政治衰退帶來新的權力格局,強人政治不再出現,集體領導模 式則被加強,政治局、政治局常委會漸漸成為真正的決策中心,本文擬針對政 治局常委之任期制、年齡限制、梯隊接班及集體領導來檢驗中共政治繼承之制 度化傾向。 研究中共高層的政治權力運作或繼承問題上,學者經常使用的是制度主義, 傳統學者認為派系研究途徑著重於突顯派系政治繼承中的作用和影響力,但也 因此常被認為忽略了制度因素的制約,而制度主義的研究途徑則是因為過分強. 政 治 大. 調制度和法規的侷限,被認為忽視了許多非制度性因素,如派系或是世代政治 56. 在高層權力運作中的角色。. 立. ‧ 國. 學. 事實上,1990 年代末期以後,學者們逐漸注意到中共高層政治出現制度化 的趨勢,以及即將面臨的挑戰。在 2002 年十六大結束之後,更多學者討論制度. ‧. 化的相關議題,普遍認為正式關係的重要性已經顯著提升,不再是一個可有可. Nat. sit. y. 無的因素。這些探討中共菁英政治制度化的文獻大致有兩個焦點。第一焦點是. n. al. er. io. 領導人更替的正式規則、非正式慣例或實例逐漸形成,如年齡限制與任期限制;. i n U. v. 第二個焦點則是決策模式逐漸確立,個人獨裁不再出現。政治局、國務院、中. Ch. engchi. 央書記處等領導機關的權責也越來越清楚,並走向法制化。雖然這些學者多半 認為中共政治的制度化面臨許多挑戰,但制度化的現象確實存在。隨著制度性 因素重要性的增加,分析中共領導人甄補時就不得不考量這些因素的影響。57 此外,隨著中共高層新舊交替逐漸朝著制度化的方向發展,更多文獻轉而 強調制度因素在領導人流動過程中的影響力,包括年齡限制、任期限制、階梯 式晉升規律、省級地方歷練等等。許多文獻強調年齡限制、任期限制、階梯式. 56 57. 李英明,同前引書,頁 43~45。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 1978-2004 年,頁 7~8。 25.

(34)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晉升規律、省級地方歷練等制度因素在領導人流動過程中的影響力。這些文獻 並不否認非制度因素的角色,但認為 1990 年代中期以後,制度因素對中共政治 繼承的重要性越來越大,非制度因素只能在制度因素的框架下發揮作用。此可 從寇建文在近期發表「邁向權力核心之路-1987 年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政治流 動」一文瞭解,寇氏認為中共高層的政治甄補出現固定模式和發展趨勢,實際 上反映出統治菁英內部對權力分配的遊戲規則已形成共識,致使政治繼承制度 化帶來高層人事更替的可預測性。58 二、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將採用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所謂「文獻分. ‧ 國. 學. 析法」 ,除了媒體相關報導外,特別著重分析中共官方檔。這些文件散見各種工 具書、重要文獻彙編、大事記、期刊雜誌與中共官方新聞網站。透過分析這些. ‧. 檔的內容,我們得以就中共領導階層之任期制、年齡限制、集體領導及任務分. Nat. er. io. sit. y. 工等因素,予以分析中共政治繼承是否有制度化規律出現。. 另外,為基於研究方便,筆者將中共領導階層設定在政治局常委範圍作分. al. n. v i n Ch 析,採用此種研究法的必要性,是基於本研究議題具高度政治敏感性,許多問 engchi U 題無法以實際現地調查,故僅能利用現有大陸相關出版品、國內專家學者的研 究成果,再輔以國內外出版之相關書籍與香港雜誌評論報導,以為立論的佐證 依據。. 第六節 章節架構 本研究架構將探討中共政治繼承以領導人及中央政治局常委為建構分析,. 58. 寇健文, 「邁向權力核心之路:一九八七年以後中共文人領袖的政治流動」 ,同前引文,頁 1~36。 26.

(35) 第壹章 緒論. 從中共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之政治繼承的模式,分別論述毛澤東 時期、鄧小平時期、江澤民時期及胡錦濤時期,並預判第五代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可能人選之分析,並探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繼承之內涵,包括任期 制、年齡因素、梯隊接班及集體領導,並分別從領導人權力來源對制度化之影 響、派系領導對制度化之影響及集體領導對制度化之影響來評估中共之政治繼 承。 本研究架構以中共政治繼承為主軸,並劃分「制度化」與「非制度化」兩. 治 政 大 構上,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範 立 大因素分析,進而探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繼承之未來發展。本論文在結. 圍與限制、研究途徑與方法及研究架構等五節。第二章討論中共政治繼承之沿. ‧ 國. 學. 革,區分為毛澤東時期、鄧小平時期、江澤民時期、胡錦濤時期,並探討八大. ‧. 以來最高領導人及政治局常委之政治繼承運作之特性。第三章將進而分析中共. y. Nat. 政治繼承制度化之內涵。本章探討十四大至十七大,制度因素對中共政治繼承. er. io. sit. 之重要性,並從政治局常委之任期制、年齡限制、梯隊接班、集體領導來分析 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制度化趨勢。第四章為影響中共政治繼承之因素分析,本章. al. n. v i n 將從中共政治體制之特質、中共意識形態、理論與派系以及集體領導模式之建 Ch engchi U 構等因素分析對中共政治繼承制度化之影響。第五章將對中共政治繼承提出評 估,分析從領導人權力來源對制度化之影響、派系領導對制度化之影響、老人 政治對制度化之影響力降低及集體領導對制度化之影響,來評估中共政治繼承。 第六章是結論。本章將提出本文之研究發現,並展望未來相關研究之前景。. 27.

(36) 1990 年後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第貳章 中共政治繼承之沿革 「政治繼承」攸關一國政權穩定與發展,在西方先進國家,民主選舉制度 確保政權可和平有序轉移。然多數共產政權因缺乏制度性權力繼承機制,執政 者盡可能延長掌權時間,以降低權力繼承成本和風險,不但常淪為「老人政治」, 1. 且因缺乏退出機制,最高領導人為終身職,是以每次權力更迭幾乎都伴隨激烈. 鬥爭,甚至引發政變,2前蘇聯即為例證。毛澤東雖記取蘇共教訓,先後指定劉 少奇、林彪、王洪文、鄧小平、華國鋒為接班人,但均告失敗,並引發多次現. 政 治 大. 任領導與接班人、接班人與其同儕間的激烈權鬥,嚴重影響政局穩定。. 立. 鄧小平自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掌權後,歸納毛澤東和其他共黨國家. ‧ 國. 學. 權力繼承經驗及教訓,試圖淡化最高領導人作用,並積極建章立制,但因無法. ‧. 擺脫元老及派系鬥爭幹擾,3加上制度規範未有效落實,導致接連兩任接班人胡 耀邦、趙紫陽被鬥下臺,且指定接班人方式亦難脫「強人政治」的色彩,但其. y. Nat. io. sit. 提出並逐步獲落實的幹部「四化」方針、任期制和屆齡退休制、最高領導人「三. n. al. er. 位一體」制和「梯隊接班」制等,卻為鄧後時代權力繼承奠立良好基礎。1992. Ch. i n U. v. 年「十四大」以來,隨著政治老人日益凋零,第三代領導核心江澤民權力基礎. engchi. 漸趨穩固,除任期制和省(部)級幹部屆齡退休制徹底落實外,1997 年「十五大」 復形成 70 歲不再進入中央領導機構的屆齡退休制,2002 年「十六大」江澤民 並帶頭退出黨的領導階層,進行高層整體性新老交替,使權力繼承進一步規範. 1. 2. 3. 「老人政治」有兩意涵、一是在位者普遍年齡偏高,二是政治老人表面退位,但卻在幕後操 控決策,以中共而言,毛澤東後期和鄧小平初掌權時屬於前者,鄧小平掌權中後期則屬於後 者,在此指前者。參見:易陽生, 「中共探索權力繼承新體制」,廣角鏡月刊(香港),2002 年 9 月 16 日~10 月 15 日,頁 14~17;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 前景(臺北: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2000 年 2 月,頁 60~63。 寇建文, 「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臺北),第 39 卷第 3 期,2000 年 3 月,頁 57~73。 鄭永年即曾歸納革命元老干政導致分裂政治、非責任政治、無效率被動政府等三方面惡果, 參見:鄭永年,前引書,頁 62~63。 28.

(37) 第貳章 中共政治繼承之沿革. 化。其後分別在 2003 年、2004 年將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職位交予「十六大」 時接任總書記的胡錦濤,使最高領導人權力交班制度化,不但對未來高層權力 交接的規範化產生深遠影響,且可防止激烈權鬥再現。儘管外界仍習於從派系 鬥爭角度觀察中共政治運作,且普遍認為總書記、軍委主席和政治局常委等關 鍵職位未有明確任期限制,將影響中共高層權力的有序移轉,並導致權鬥。然 本文認為歷經 30 餘年的建章立制,加上二次最高權力平和移轉探索,已形成諸 多不成文規範和共識,此有助吾人研判未來權力繼承情況。而權力鬥爭雖仍難 免,但已非蘇共和毛共時期你死我活的「零和式」較量,應將其置於制度框架. 政 治 大. 下來討論。4本文將回顧毛澤東時期以來中共高層領導人及政治局常委之政治繼. 立. 學. ‧ 國. 承概況,歸納當年已形成的制度規範,藉以展望未來。. 第一節 毛澤東時期. ‧. 1949 年中共建政時,以毛澤東為首的 13 位高層領導適值壯年,平均年齡. y. Nat. io. sit. 52 歲,5且正待享受「革命成果」,未出現繼承問題。1953 年,蘇共總書記史. n. al. er. 達林在臨死前倉促指定馬林科夫為接班人,但後者因權力基礎薄弱,引發嚴重. Ch. i n U. v. 鬥爭,使毛澤東開始思考接班問題,並提出由預定接班人選擔任一線工作、自. engchi. 己退居二線主張。61956 年「八大」時修改黨章納入「必要時可設立中央委員 會名譽主席一人」規定,7即是為毛澤東在適當時機卸下黨主席預作準備,其後 雖未辭去該職,但委由接班人劉少奇主持中共中央工作,且在 1959 年辭去國家. 4. 5. 6. 7. 寇建文, 「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 ,中國大陸研究(臺北) ,第 47 卷第 3 期,2004 年 9 月,頁 21。 斯時中共權力核心為 1945 年「七大」選出的政治局,未設常委,13 位委員依排名為:毛澤 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康生、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 彭德懷。參見:丁望,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1997 年 1 月,頁 18。 任大立, 「黨的領導核心新老交替的歷程和經驗」 ,中國共產黨(北京) ,2003 年 6 月第 6 期, 頁 61~65。 中共「八大」黨章第 37 條,參見:中國共產黨黨章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年 6 月, 頁 159。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 Pioneer of the New Buddhist Movement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 Lin Te-lin: the “Martin Luther of Taiwanese Buddh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x Discrimination, Change Leadership and LMX on Female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研 究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本案件為乳癌標準化化學藥物治療與個人化化學治 療處方手術前化學治療療效比較之國內多中心研 究,於 2008 年 8 月 1 日由

Barrett, “On the Road to China: The Continental Relocation of Sacred Space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Images, Relics and Legends: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Koichi Shinohara,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基於 TWSE 與 OTC 公司之特性,本研究推論前者相對於後者採取更穩定之股利政 策 (Leary and Michaely, 2011; Michael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