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的糧食安全

第二章 糧食與國家安全

第三節 中國的糧食安全

幾十年來,中國各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 GDP(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Product)的成長,掀起一波波的「圈地運動」,無數村莊在消失,中國僅有的全 球 9%的可耕地面積進一步縮減,由於污染加劇,資源耗竭,糧食生產正在步步 萎縮。中國政府在進口糧食的同時,引進基因改造技術,不得不依賴跨國公司出 售的種子、化肥,從而使得糧食資源和定價被迫受制於他國。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員曹建海曾指出,中國並沒有在 2008 年底之後貫 徹正確的糧食政策,反而實施在四兆投機計劃和超級貨幣投放政策背景下拚命壓 低、壓制農產品價格的政策,其目的在於粉飾通膨指標,防止來自城鎮低收入群 體的直接反抗。

但簡單擴大貨幣供給數量的「高通膨」政策,必然給遭受「圈地運動」的 衝擊和價格遠低於機會成本的農產品價格,所帶來因價格產生巨大差距的危害。

因此,若不及早採取措施,中國未來將會發生糧食危機,而導致危機的原因很可 能並不是糧食絕對短缺所引起的,反而可能是處在社會底層的低收入族群,因買 不起糧食引起的社會危機。

在耕地伴隨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流失的同時,中國糧食耕地大量減少。2006 年 3 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18 億畝耕 地是未來五年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紅線」。據中 國國土資源部調查,從 1997 年至 2009 年,中國耕地面積淨減少 1.23 億畝;2009 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只有 16.35 億畝,跌破了 18 億畝紅線。

目前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為 1.38 畝,只有全球平均水準的 40%。中國前國務 院總理溫家寶在 2011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解決 13 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 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儘管中國官方已注意到糧食安全問題,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 院副院長鄭風田仍警告:「糧食安全將是『十二五』面臨的最大挑戰。」中國「雜 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以「這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來形容今天中國糧食安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的嚴重性。42

中國當局於 2008 年 11 月 13 日公布「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 年至 2020 年)」,為其首次對外公布的糧食安全方針,根據我國農委會企劃處研究,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上糧食生產可達 95%左右的自給自足。然而中國 對於糧食安全的形勢評估是嚴峻的,因為人口不斷增加、消費力也不斷上升,再 加上耕地越來越少、進口糧價越來越貴,糧食安全未來前景不能樂觀輕鬆以對。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研究數字,1949 年中國的人口約 5.4 億,人均糧食需求為 209 公斤,至 2008 年人口已達 13 億,人均糧食需求為 400 公斤,已經超過了耕地所 能生產的量,因此偶有糧食短缺問題。耕地在 1996 年前有 19.46 億畝,至 2008 年縮減為 18.26 億畝,減少的原因來自水、旱災、肥料價格、土地開發等問題導 致廢耕,因此中國將 18 億畝農地的數字劃為底線,以確保糧食供應。43

1996 年中國國務院辦公室在新華網所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問題」明白指出:

「中國政府通過增加國內糧食生產,保持糧食供需平衡的決心是堅定的,有信心 領導全國人民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中國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實現這個目標 的艱鉅性:第一,中國農業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上屬于低水平,耕地和水資源 不足是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在這樣的資源條件下,要創造出遠高於世界平 均水平的農業生產力,必須花大力氣。第二,中國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產手段 落後,抗災能力差,需要堅持不懈地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抗災能力。第三,中國 農戶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容易造 成糧食生產的波動,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糧食生產的調控。第四,中國正處在工業 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在資源分配上還存在不利于糧食生產的傾向,需要繼續對農 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採取有效的支持措施」。

總之,中國政府當局已將糧食安全的問題嚴正看待,並在經濟政策佈局和

42 「糧食安全北京最大挑戰」,世界新聞網,2011 年 4 月 18 日,同前註。

43 黃彥穎,「中共中央、國務院 2010 年一號文件之評析」,亞太和平月刊(台北),第 2 卷第 3 期(2010 年 3 月),http://www.faps.org.tw/issues/subject.aspx?pk=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施政方針上,繼續嚴格執行保護耕地和生態環境的基本國策,實施「科教興農」

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推動農業經濟體制和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以促進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穩步提高。

中國立足國內解決糧食供需平衡問題,並不排除利用國際資源作為必要補 充,但這只能獲得在品種改良、豐歉調劑和區域平衡的作用。這是因為:

一、糧食是安定天下的產業:

對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必須保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這是保持 安定的必要條件,否則,就難以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二、糧食安全:

中國每年糧食消費量佔世界糧食消費總量的五分之一,如果進口過多,不僅 國際市場難以承受,也會給低收入國家購糧帶來不利影響。

三、農村勞動力就業:

目前中國有 4 億多農村勞動力,發展糧食生產是解決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 入的主要渠道之一。過多進口糧食,必然打擊國內糧食生產,影響農民就業。

中國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問題,只會有利於改善世界糧食安全狀況,增強世界 糧食貿易中的穩定因素。44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立足 於中國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方針。45之所以提出這項方針,是基於以下的 考量:

(一)糧食的戰略地位:

糧食安全關係著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糧食既是農業的基礎,又是基本 而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產業是其他各項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 安定、政治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具體物質保障。

44 「中國的糧食問題」,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2-11/15/content_630934.htm

45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中國評論新聞網,2008 年 10 月 12 日,

http://hk.crntt.com/doc/1007/6/8/6/100768663.html?coluid=9&kindid=3890&docid=100768663&mdat e=10131211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二)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將會是中國最重要且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人口已經超過 13 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約占全球人口的 21%,而糧食是生活必需 品,具有需求剛性的商品。由於中國食指浩繁,若基於戰略考量,將糧食大 權握在手中,才不至於處於受制的地位。如果將大部分糧食比重依賴進口或 其他來源,斷糧之時恐怕將大幅影響國防軍力及一般民間百姓生活。

(三)國際糧荒的問題:

隨著農田減少、淡水資源日漸匱乏、氣候異常的加劇,糧食問題在糧食貿易 盛行的今日,日益受到重視。自 2005 年 11 月以來,國際糧食供應趨緊,安 全庫存量也曾在 2008 年國際糧荒時,下修到 30 年來的最低點,僅夠 54 天 的全球消費。由於美元貶值、石油價格長期呈現上漲的趨勢、糧食生產成本 增加且國際投機熱錢炒作等不利因素共同影響之下,國際糧價未來的走勢很 難令人樂觀。同時中國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確保糧食安全的工作比 其他國家更為緊迫。

貳、中國的糧食安全體系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於 1975 年羅馬召開第 18 屆世界農糧組織大會上 發表的報告,給糧食安全下的定義是:「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 存與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46

由於強調任何時點上的糧食供需都必須平衡,因此產生了自給率 95%的安 全評價標準。糧食安全的實現雖然必須以充足的糧食供給為前提,但是考慮到糧 食之戰略地位,及其在國民經濟活動及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如果僅光靠政府 力量強制糧食產量恐將造成市場經濟的扭曲,也不利國民經濟的整體良性發展。

糧食短缺時將造成社會動盪影響國家秩序,但是若任憑過量生產,又將造成政府 負擔並出現穀賤傷民、讓農民生活更加困苦的窘境。糧食生產供給的週期性波動

46 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官方網站,第 18 屆世界農糧大會報告書頁面。

http://www.fao.org/docrep/x5589E/x5589E00.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

是影響中國總體經濟的強大力量,如果要對糧食安全做客觀評估,就不能僅用一 個簡單的供給數量極限來做界定,必須從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生產的經濟性以及 糧食生產的儲備能力等不同角度來進行縱合評估。

一、糧食生產能力:

糧食生產能力是在一定的技術水準之下,綜合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後所能達 到的期望產量。由於糧食的產出直接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投入多寡,在中國最常用 的就是勞動力數量、耕地面積、有效灌溉面積、化學肥料施用量及農具機械電器 化程度高低等指標來綜合評估糧食生產能力的高低,但是僅用生產要素投入的高 低來估計糧食生產能力有其侷限性。相同的要素投入若按照不同的方式組合產出 的結果可能大相逕庭,甚至於在相同的生產模式中,生產要素的優劣狀態也會影 響產出的結果,例如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勤奮度等等無法量化的因素。

二、 糧食生產的經濟性:

糧食安全保障應以合理的成本獲得,在能夠保障人們基本生存權利和社會穩 定性,盡可能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消耗,減少外部成本。對糧食生產的 經濟性可以從資源的優化配置的角度進行考察。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在產出規

糧食安全保障應以合理的成本獲得,在能夠保障人們基本生存權利和社會穩 定性,盡可能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消耗,減少外部成本。對糧食生產的 經濟性可以從資源的優化配置的角度進行考察。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在產出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