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壹、研究途徑

不可否認各國在採取糧食安全對策時,在某些全球性共同性議題如氣候變 遷或是農業貿易政策,確實存有基歐漢及奈伊所謂的相互敏感度和受損度,因此 相互依存的現象確實是存在的,同時也說明國際社會存有多重管道聯繫不同社 會,包括國家及跨國公司等,武力已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各國權力之運 用在並重高階與低階政治問題時,糧食安全對策未必是有效率的合作,反而是更 不對等的發展。

那麼以經濟自由主義為基礎的國際制度,尤其是強調合作與規範的國際組 織,是否有能力可以抑制糧食危機?或透過執行糧食援助計畫幫助未開發國家脫 離貧窮?

貿易自由化以經濟學中的比較利益法則來主張國家應分工生產本身較具競 爭優勢的農產品,然後再以國際貿易的方式來交換,各取所需以達到效率最高(人 力最適分配與產值最大)。然而,一個效率更高的市場運作法則不必然代表有利 於受援國的發展或貧窮問題的改善。貿易自由化的實踐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經常 是損失大於利得,真正的發展是一個國家能夠有平衡的、公平的、自發自主的成 長,但發展中國家在貿易自由化的條件下,卻常被迫開放本國市場、競爭力不對 等的情況下與工業國家的農產品競爭(以人力對抗機械)。初級產品是開發中國 家的主要輸出,就算專業化生產提高了生產力,相對價格下降,但貿易條件卻因 此惡化,因為發展中國家需要以更多的經濟作物來交換同等單位的已開發國家工 業品。並且由於投入單項產品的生產,很容易陷入出口單一經濟作物的惡性循 環,以致難以工業化;單一經濟作物的種植也不利於保持國家糧食及農產品多樣 化。

經濟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WTO)架構下商品貿易協定和世界銀行( World Bank 簡稱 WB)、國際貨幣基 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 IMF)執行援助工作時的指導方針。其特色 是將所有的農業及糧食生產活動與競爭、效率,還有獲利可能性緊緊相連,認為 這些理念是解決南方國家發展不佳、糧食危機,以及貧窮等問題的關鍵。此種想 法太過簡化,將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糧食視為純粹的經濟問題,故以經濟學中 的理性假設為基礎,認為人類會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設法達成生產階段 的成本最小化,和結果面的收益最大化。27然而,因應糧食不安全不能只用經濟 學來思考,還必 須參 考聯合國糧食與 農業 組織(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的看法。該組織指出,糧食安全必須透 過分配法則來建立有序的運作,才能使市場上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並讓消費者有 充足的管道在市場上取得所需的糧食。28

貳、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者通常運用四種主要的方式來蒐集資料:參與觀察、直接觀察、

深度訪談及文獻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方式為文獻分析,探討中國 2001-2010 年 間的糧食政策,將透過各種公開管道蒐集中國大陸學者、專家、政府研究機構所 發表的相關論著,以及中國國務院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發布以及聯合國農糧組織

(FAO)的相關研究、統計數據,加以比對分析、提供佐證,探討確保中國大陸 糧食安全的走向,對於產量、耕地面積等相關數據則輔以統計數據,以及統計圖 表加以分析比對及驗證。

參、研究架構

糧食為人類生存的基礎,所牽涉的範圍廣泛,不僅必須考慮政府對糧食供 需所採取的政策、以及對農業投資的意願;氣候的穩定、人口多寡、水資源的豐

27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頁 269。

28 蔡昉、林毅夫,《前揭書》,頁 19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沛與否、耕地的維護與面積大小、農業生產技術的先進程度、高產優質的品種培 育及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等,都會影響糧食生產。本研究將針對以上因素,蒐集 文獻加以比較探討中國目前糧食安全現況。其次,特別詳細比較進入 21 世紀之 後,「十五時期」(2001 年~2005 年)、「十一五時期」(2006 年~2010 年)」的糧 食政策執行成果。

本研究共分六章,第一章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名詞定義,界定研究範圍、

限制與方法;研究架構與安排等基本設計。第二章則將針對「糧食」及「糧食安 全」界定清楚,再就糧食與國家安全的關係深入討論,為何糧食對於國家自主如 許重要。

第三章將呈現目前中國的糧食供需情形:在轉型為工業化國家之後,居民 的飲食結構也因此改變,糧食主產和主要消費區的分布也由過去的「南糧北送」

改為「北糧南送」;居民對於口糧以外的魚、肉、蛋、奶、乳製品的需求也隨收 入提高而大幅成長。但是中國現在也面臨了需求呈現剛性成長、糧食供給很難再 有大幅增加的窘境,種種自然因素的限制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的改變,可以預期 中國農業未來將面臨更艱鉅的挑戰。

中國在進入 21 世紀之後的第一個十年期間的糧食政策成為第四章的重點。

糧食問題是攸關民生的大計,「三農(農村、農民、農業)問題」一向是中國經 濟發展的重點,中共中央自 2004 年開始到 2010 年為止連續發佈了 7 個「一號文 件」(截至 2013 年 12 月為止,則總共發佈了 10 個「一號文件」),顯示對「三農 問題」的重視。

第五章將探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的崛起真的將造成是造成糧價的上 漲和世界糧荒的主要原因嗎?或者養活中國人的還是中國人呢?近年來幾次糧 價高漲及國際糧荒的成因,絕對不僅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崛起需求 增加而引起的那樣單純,還有因氣候變遷導致的糧食生產變化、部分糧作被轉做 生質燃料、糧食商品金融化引發國際投機行為等多項原因。中國也為了因應就長 期趨勢來看無法避免的糧食短缺,開始投入海外投資及參與國際建制中的糧食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備機制。

第六章結論將立基於第三至五章的研究結果,將中國在 2001-2010 年間的糧 食政策及目前發展現況,予以綜合整理。中國雖然在 21 世紀初難得地維持了相 當高度的糧食自給,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未來如何同時確保環境養護和 糧食安全,其龐大的基數將對國際糧食貿易造成多大的影響,都是值得持續觀察 的重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