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糧食的國際貿易

第三章 中國糧食的供需現狀

第三節 中國糧食的國際貿易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3

第三節 中國糧食的國際貿易

中國逐漸增加糧食進口,2010 年小麥、玉米和大豆的進口量,由 1997 年的 416 萬噸增加到 916 萬噸,估計 2020 年將達到 2,224 萬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 食進口國。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2010 年中國共進口 175 億美元的美國農產 品,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 15.1%,成為全球進口美國農產品最多的國家 。 就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不論出口或進口太過集中於單一國家,都顯得風 險過高。

由於世界各國的糧食生產量和糧食人均占有量各自不同,所以國際貿易在 運輸各地糧食、扮演重要的平衡供需的角色。缺糧國家透過國際貿易解決糧食安 全問題;具有糧食生產優勢的國家則可以透過貿易機制獲利。基本上糧食出口都 集中在幾個糧食大國上,而糧食進口國就為數眾多且分散。一旦出口國實行出口 管制或因故減產,都會對國際糧價及糧食進口國造成較大的影響。

目前國際間主要貿易的糧食種類為小麥、玉米、水稻、大豆。從糧食競爭 力來看,美國的小麥、玉米,加拿大的小麥、澳洲的小麥和泰國的稻米比較具有 競爭優勢,這些國家也是這些糧食品種的主要出口國。而主要的糧食進口國則包 括非洲國家、中國、北韓、孟加拉、巴基斯坦、緬甸、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 和南美部分國家。86

2009 年,世界小麥出口量為 15,217.9 萬噸,占該年小麥產量的 22.19%。小 麥出口國較為集中,主要有美國、加拿大、法國、澳洲和俄羅斯,都是小麥生產 大國。2009 年光是這 5 個國家的小麥出口額就占世界小麥貿易量的 60%以上;

其中,美國的出口額就占了 16.63%,美國是世界小麥出口第一大國。根據 FAO 的估算,美國的小麥出口量在 2010 年將占全球小麥出口量的 28.46%。87

中國是糧食消費大國,也是世界糧食貿易的重要參與國。自 1950~1960 年,

86 韓俊,前揭書,頁 302。

87 FAO 糧食展望,GIEWS,2011.06,http://www.fao.org/giews/chinese/cpfs/index.htm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4

中國累計出口糧食 2,448 萬噸,進口糧食僅 73 萬噸。但自 1961 年以降,因政策 失誤、自然災害等因素,不得不自國外大量進口糧食。1961~2008 年的期間內,

中國在絕大多數的年份裡都是穀物的淨進口國。穀物的淨出口年份只有 2000 年、2002 年、2003 年及 2007 年。88

中國因為實施「統購統銷」制度,無法提升農民種糧積極度,2003 年糧食 播種面積下降到 1950 年來的最低紀錄,只有 99,410 千公頃,糧食總產量只有 43,069.5 萬噸。89為了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等三農問題。中共於是從 2004 年中央 1 號文件開始,推出各項措施,包括:減免農業稅、三項(後增至四項)

補貼政策、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等;2004 年比 2003 年糧食增產 3,877.4 萬噸,

之後連續 7 年到 2010 年為止都實現成長,穩定了中國國內市場的供應,在 2008 年國際糧食危機引起埃及、巴基斯坦及非洲一些國家政治、社會動盪之際,中國 因此相對顯得比較平靜。

88 肖國安、王文濤,前揭書,頁 306。

89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 2010》(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頁 9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5

第四節 小結

在本章中,討論的重點是中國內部目前糧食供需的現況以及一些相關的現 象和趨勢,而重點摘列如後:

壹、糧食單位產量增加困難,需求將持續增長:

一、耕地與播種面積,中國的耕地資源和土地肥力同時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隨 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展,耕地面積的減少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二、水資源匱乏,中國的平均人可用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而且分布 極為不平均,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方在中國東南沿海區域,但是這些地方其 實也是近年來工業化開發最為迅速的地方,因此農地的地力和使用面積大為 縮減。

三、全球性的氣候異常頻率增加,影響農業的總體生產。由於天候的不穩定性增 加,對農作物產量、種植計畫及作物品種都產生嚴重影響,未來必須採取多 樣性的應變措施。

四、中國境內農業基礎建設逐漸老舊失修,灌溉設施倉儲設備影響農作物產量及 其保存。

五、年輕勞力迅速流失,由於務農的比較利益和所得較低,糧食主產區的年輕勞 力一半以上都外出前往城鎮找尋打工機會,老人和婦女成為農村主力,加上 農民普遍教育水準低,缺乏引進新技術接受新知識的意願和能力,因此對新 品種的開發、新技術的推廣應用等領域,相當不利。

六、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準的提高,中國人民的消費能力和飲食結構也 將隨著發生變化。

貳、品種結構間落差擴大

小麥供需總量基本平衡,但品種優質率有待進一步提升。稻米在住民口糧消 費中約占 60%,比重逐步提高,南方地區水田不斷減少,水稻種植面積大幅下降,

恢復穩定生產的難度很高,稻穀的供需總量將長期吃緊;但必須考慮到如果民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的飲食生活改變,全面西化,那麼小麥的需求量就長期而言將逐步提高,不一定 能繼續保持供需平衡;在此同時對於南方對於傳統主食-稻米的需求將緩步下 降。玉米供需吃緊;大豆生產徘徊不前,進口依存度逐年提高,北方種植大豆、

南方種植油菜籽的比較效益較低,生產減縮。糧食品種間(如東北大豆、玉米、

水稻)爭地,及糧食作物油料棉花等經濟作物間的爭地排擠效應矛盾將長期存在。

參、種糧比較效益偏低

近年來由於化肥農藥農用柴油等生產價格和人工成本提高,農民種糧的成本 大增,務農的比較效益下降。隨著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青年也 大量湧入城市尋找工作,尤其是糧食主產區一半以上的青壯年勞動人口都外出打 工,固守農村務農的剩下老幼婦孺,人力結構迅速產生劇變,產糧區也出現種糧

「副業化」的情形,和進城打工相比,種糧的經濟效益明顯偏低,如何讓農民積 極種糧,確保糧食的穩定生產和供應,成為迫切的課題。

肆、全球糧食供應需求偏緊

2006 年以來,國際市場糧價大幅上揚,小麥、玉米、大米、大豆和豆油的 價格相繼創歷史新高。今後由於全球人口增長、耕地和水資源限制、氣候異常的 因素,預料全球糧食供求將長期趨於緊繃,尤其是在能源短缺、油價高漲的時候,

利用糧食轉化生化燃料成為另一種選擇,能源與食品爭糧的矛盾將日益突顯,近 一步引發全球糧食市場的供應吃緊。中國如果想從國際市場輸入以補足國內特定 食品種類的不足,將受到更嚴峻的挑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