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二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0

第二節 研究發現

由於意識型態問題,及應對國際政治與貿易環境的突變和逆轉,中國政府向 來很重視糧食的自給自足,追求過高的糧食產量和糧食庫存儲備來保證「手中有 糧,心中不慌」。的確糧食產量越高或庫存越多,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就越強,

但是在中國土地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這樣的機會成本是很高的;政府一方面要提 供直接或間接的補貼給農業生產者以保障其收入、提高種植意願,一方面還要為 糧食儲備庫存付出沉重的財政支出。中國在主觀意識上,誇大了國際惡勢力的威 脅,用高昂的生產成本營造一個寬鬆的糧食供給形勢,並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 益。150縱然中國和歐美諸國,特別是和「美帝」之間,因為意識形態而在政治上 處於對立局面,糧食安全不僅僅是保障供給,還應該考慮成本的合理性以及國土 資源的最優配置。

進口一定數量的糧食可以填補中國糧食的供需缺口,達成供需平衡,也能滿 足中國糧食安全的需要。目前國際糧食貿易量不斷擴大,農業生產技術和單位面 積產量也逐漸提高,中國應可藉此實現糧食供需的基本平衡,糧食消費以國內自 給為主,適當利用國際資源,適量增加資源短缺行的糧食進口,廣泛參與國際農 產品貿易,有助於降低糧食安全的資源供給成本,緩解資源短缺壓力,並有助其 國內糧食安全。

糧食絕對是政治問題,因此在研討糧食安全時,必須考量更多層面及更高層 次。糧食基本自給並不等於切斷和國際市場的聯繫,究竟應該和國際社會合作到 甚麼程度,才能提高農民收入又不影響國家安全,主宰自己國家糧食主權,這是 所有主權國家都必須處理的議題。

中國於 2001 年 12 月 10 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於處在戰略 性調整階段的中國來說,等於同時承受內部及外來的挑戰。不過也透過與世界經

150魯靖,《糧食經濟中的和諧─中國糧食市場與政府宏觀政策的耦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 社),頁 17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1

濟組織的合作,中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整合性將一舉提高並加深,糧食市場受國 際市場影響的程度也將日益加深。

貿易大國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可以藉由國際貿易達到穩定國內市場價格的 功能。一旦產品的國內市場價格上揚,可以透過進口增加供給;另一方面,大國 效應會牽動國際市場價格上揚,直到國內外價格趨於一致時停止。而當貿易大國 之產品在國內市場價格下跌時也可以透過出口貿易,分散出貨地點並達到抑制價 格下跌的效果,直至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趨於平衡。因此和貿易小國相比,貿易 大國在開放市場的條件下處於有利的位置。但能否善用此一優勢,爭得較多的利 益卻取決於各國管理制度與效率。

透過貿易自由化,中國的資源配置和農業生產結構將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勞 力密集性的產品如畜牧、園藝、花卉等農產品應進一步增加出口;土地密集性的 農產品如糧食的進口應該增加。在糧食的生產中,中國的稻米生產仍具有優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也開始自越南、泰國 等東南亞國家進口稻米,這一趨勢值得密切觀察,而小麥、玉米已經不具備優勢。

未來中國糧食的缺口主要會落在飼料糧,因此應該在保障口糧安全的情況下,透 過國際市場進口飼料以發展中國的畜牧業和畜產品出口,不但可以發揮中國農業 的比較優勢、促進中國農業的多方發展,又可參與國際分工。151

另外,也應審慎選擇合理的糧食進出口品種結構。例如,稻米是中國國民的 主食,其國內需求量很大,糧食貿易量市場供應有限,因此稻米的生產目標應該 是要能夠維持中國境內供需基本平衡,並限制大米的進出口規模數量,防止因為 大米國際貿易的大量進出而對其國內水稻生產造成巨大衝擊,從而保證中國的口 糧安全。小麥由於缺乏國際市場競爭力並處於極度劣勢,所以應該適當地增加小 麥進口量。

根據 2010 年的中國統計年鑑資料顯示,中國農業占 GDP 的比重,從 2000 年的 15.1%,降至 2009 年的 10.3%。農業就業人口從 2000 年的 3.60 億人降至

151 魯靖,前揭書,頁 1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2

2009 年的 2.97 億人,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從 2000 年的 50%降至 2009 年的 38.1%。152在 2011~2015 年的「十二五」時期,中國農業發展依然面臨 嚴峻的問題和挑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壓力持續增加。

在全球化日益發達的今日,任何國家都無法脫離國際糧食市場,即使封閉的 共產極權國家北韓,也需要國際社會的糧食救援。但 2008 年的國際糧食危機顯 示對國際市場極度樂觀和信賴是危險不可取的。從某方面來說,國際糧食市場更 容易被人為操控,它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而是寡頭市場。

從主要出口國來看,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的小麥出口量超過全世界出 口總量的 75%;泰國、越南、印度、美國四個國家的稻米出口量將近 90%;美 國、阿根廷、巴西、和烏克蘭的玉米出口占 84%左右。尤其是美國,其出口的小 麥占世界小麥出口總量的 35%,玉米則占 49%。153

再看幾個主要糧食貿易企業控制了世界穀物貿易的 70%以上,高度集中的市 場貿易提供了金融市場投機客操作的條件,糧食進口國則成為待宰羔羊。投機資 本投入糧食市場後,交易增加帶來糧食價格飆漲,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糧食越來越 貴,雖然這種投機行為影響有多大難以估算,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不容小覷。對 於糧食出口國而言,全球糧價上漲時推出的限制性出口政策和進口國的防禦性儲 糧,進一步降低了國際糧食市場的信賴度。

中國人口眾多,每年的糧食需求約為 5 億噸,若糧食自給度降低 10 個百分 點,就需要自國際市場進口 5,000 萬噸,占目前國際糧食市場總額的 20%左右。

154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當供、需雙方處於相對平衡穩定時,如果中國大量增加進 口勢必將擾亂國際市場,導致國際糧價大漲和世界糧食安全危機。

中國目前尚處工業化中期,城鎮化水準並不高,未來將繼續發展,耕地流失 恐無法避免。同時隨著糧食生產的生態條件、環境限制和人口壓力,可以想見糧

152 莊朝榮,〈「十二五」規劃與中國農業科技展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 34 卷第 3 期,2011 年 3 月,頁 85。

153 FAO,糧食展望,GIEWS,2011 年 6 月,http://www.fao.org/giews/chinese/cpfs/index.htm

154 李先德、王士海,《2010 中國糧食市場發展報告》(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頁 23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3

食需求將繼續上升,但供給的增加並不樂觀。從國際市場購買糧食,資金或外匯 並不是唯一要考量的項目,還牽涉到其他如政治風險及經濟效益等問題。而糧食 安全政策是一項需時較長才會顯現影響、滯後效應明顯的政策,因此必須重視並 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全球這 50 年來不斷進行多邊、雙邊貿易談判,但實際上真正達成協議的件 數不多,WTO 有關農業議題的杜哈回合到目前為止仍未達成共識,一再證明自 由化創造利益的同時,也對國內產生衝擊,因此各國都在談判桌上卯足全力爭取 極大化的利益,並力圖中和或減少自由化帶來的衝擊。國家的經濟戰略,原指將 經濟視為本國與貿易對手國討價還價的籌碼,及利益的互相爭奪,若只是為了追 求經濟成長的國內政策,根本不能稱之為戰略,批判重商主義的主流派經濟學者 認為自由市場不需要國家戰略,主張自由貿易對本國或貿易對手國具有互惠效 果。但實際上,即使賣方國賺錢,買方國獲取消費效用,雙方貿易也未必平等互 惠。因為雙方交易財貨的性質與市場結構,極有可能會使國力強弱關係發生質 變,促成其中一方產生權力。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交易的財貨本身具有「戰略物 資」特殊屬性時,如糧食穀物、石油、稀土等,足以讓主要生產國或主要消費國 掌握價格的支配權力,進而成為打擊他國經濟的政治支配力。155

從市場結構看,美國國內農業衍生的政治力,比中東石油的政治力還大。中 東各國的石油生產量雖大,卻是專為外銷,國家經濟結構對石油輸出依存度極 高,但若半數以上的海外國家聯合抵制拒買,中東各國的國家經濟便難以自立,

是以中東各國對石油消費國在貿易上無法過於強勢。但美國的農業貿易結構不 同,美國穀物不僅輸出量大,國內消費量更高。因為美國是將自給過剩的穀物轉 銷出去,故在其外交策略必要時,隨時可採取限制輸出或提高價格等手段,來與 貿易對手國進行各種貨品採購規則的談判。原因無他,因為美國是穀類輸出大

155 向紅岩,「迷走地圖:關注 WTO 加強版:TPP(一)」,台灣立報,2013 年 4 月 1 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802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4

國,糧食安全又具有戰略特性,所以美國才得以強勢對待穀物輸入依賴國。156 再加上目前全球各種主要穀物的出口國所占比例,中國仍然必須維持一定的 自給比例,儲備糧食的工作也必須持續進行,可以善加利用國際市場,但不可完 全倚賴進口。

156 向紅岩,「迷走地圖:關注 WTO 加強版:TPP(二)」,台灣立報,2013 年 4 月 8 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82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