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農業政策的演進

第四章 中國的糧食問題與對策

第二節 中國農業政策的演進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3

第二節 中國農業政策的演進

中國的農業政策如果以 1978 年經濟改革為粗略的分界點,前期主要側重於 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中國政府在不斷調整政策之下,1978 年後 逐漸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農業政策體系。

壹、改革開放前

1949~1952 年間,中國政府採取的是恢復農業生產和進行土地改革的策略。

從 1953 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畫,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為了取得發 展資金,1953 年 11 月中國中央政府開始實行統購統銷政策,目的是透過對農產 品的低價壟斷收購,以降低工業原料成本和工資成本,將農業和農村產品累積轉 化成為工業化發展資金。統購統銷政策是這個時期的重要經濟政策之一,農業資 源因此被源源不絕地輸送到城市和工業部門,也因此讓農民在整體資源分配中被 迫處於不利的地位,嚴重壓抑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累計到今日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日益惡化。

1955 年起,中國開始實行農業合作化制度,除了農業的家庭農場制度外,

另外還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將農民納入國家控制的集體經濟組織之中。

個體農民的財產被合併為不可分割的集體財產,實行統一經營、共同勞動、統一 分配。1958 年又普遍推行「人民公社化」,這些政策由於違背農民的意願,導致 農村生產秩序混亂,中國經濟也因此遭受嚴重的挫折。

1960 年後,中國政府對農村經營制度和農業政策雖然進行多次的調整,但 終究不脫其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甚至到 1978 年底,中國農業落後的情 況並未得到改善,農村仍有 2.5 億人無法溫飽。

貳、改革開放後

以 1978 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超過 30 年以來中國的農村改 革可以約略分為四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一、第一階段(1978~1984 年):

農業政策核心是建構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主要內容是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 制,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組織,重新構築農村個體經營主體。1978 年年底,安徽 鳳陽縣小崗村的 18 戶農戶,開啟了所謂的「大包乾」;承包制與人民公社的最大 分別就是農民將國家的土地承包,國家農民訂立合同,規定農民將相當數量的農 產品上繳給國家後 (即所謂的「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其它的餘糧則由農 民自由處理,可在自由市場出售。這措施改變由之前集體管理的生產隊或生產大 隊為單位的生產模式,並且轉為一個一戶的農戶為單位,由農民自我管理和生 產、分配及經營。儘管土地仍舊歸集體(國家所有),但確立了農戶在農業生產 中的主體地位,賦予了農戶極大的生產自主權和決定權,從而激發農民生產的積 極性,不僅促進農村和農業發展,也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注入活力。在此同時,中 國政府也針對各項具體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增加 化肥、柴油和農業用電的投入量;進口大批糧食、減少徵購量,讓農民得以休養 生息;推廣適用的農業技術;以上各項使得中國農業在這 6 年間得到迅速發展。

1984 年,中共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 15 年以上,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因此被 確立為中國農村基本的生產經營制度。

二、第二階段(1985~1991 年):

本階段之核心政策是導入市場機制對農產品流通機制加以改革。隨著家庭承 包制度的確立,長期以來存在的農產品供給不足局面因此產生變化,農村改革發 展重點由生產領域延展到農產品流通領域,在農產品收購上逐步取消統購,實行 合同定購。但因為合同定購的比例計價無法刺激農戶增產,以及經濟作物的價格 較高,這一時期的糧食生產因此徘徊不前。1990 年,中共中央採取投入補貼措 施以扶持糧食生產。在農產品價格上,放寬市場自由定價的範圍,也開放除了糧 棉以外其他農產品的市場和價格,活絡了市場經濟,突破了以往「以糧為綱」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單一結構及計畫經濟時代的統購統銷制度。96

除此之外,農業政策也將重心放在培育農產品市場、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促 進農村非農業發展等方面,意圖在農村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逐步引入市場機制。

三、第三階段(1992~2000 年):

本階段之核心政策為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利用市場機制全面取代計畫調節 手段。主要包括:透過立法穩定農業基本經營制度,並在農村土地承包期 15 年 到期後,繼續延長 30 年保持不變;嘗試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應的農產品流 通機制;加強市場導向對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透過政策調整,市場導向 若能發揮功用,則能引導農業生產力逐步提高,解決農產品供給長期短缺的窘迫 局面。

另一方面,由於鄉鎮企業發展的水準提高,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舉向城鎮轉 移,使小城鎮建設加快,突破了城鄉勞動力的障礙。97

四、第四階段(2000 年至今):

本階段的重點是全面發展社會經濟,建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長期有效機 制。中國政府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還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 村」等基本方針,具體政策如下:98

(一)農業稅費改革:2000 年中國政府開始在安徽、江蘇等地試點推動稅費改革,

逐步廢除農業稅,2006 年全面廢除,終結了在中國實行 2600 多年的農民繳稅 制度,中國農業進入無農業稅時代,減輕了農民負擔並實施各項農業補貼措施,

使農民收入得以提高。

(二)改革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體制:中國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按照 加入 WTO 協定的要求,降低農產品關稅、取消出口補貼、改革農產品進入中 國國內市場的准入規則、對大宗農產品採取配額制度,逐步關稅化;中國對外 開放程度大幅上升,農業利用外資的比例也有顯著提高。

96 魏禮群主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 30 年回顧與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頁 70。

97 魏禮群主編,前揭書,頁 70。

98 孫林,前揭書,頁 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2004 年中國政府全面開放糧食收購和銷 售市場,實行購銷多管道經營,並修改不利糧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規,期能真 正成為市場導向,完成農產品市場化的基本改革。

(四)全面推行新農村建設:2005 年底,中國政府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 針,提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的財政支持。除了「減 免」、「補貼」之外,也增加農村的公共服務水準,大幅增加農村義務教育和農 村衛生事業發展的投入。

2007 年,中國政府提出了「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構想,其總體 思路和措施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 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培養新 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資訊化水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 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99

參、近年來重大糧食政策述評

近年來,中國採取激勵糧食生產政策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措施,在糧 食供需產生缺口的同時獲得明顯的成效。為確保其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在現有的 基礎之上,建立有利於糧食產量穩定成長的長期機制,並增強國家整體對糧食流 通的調控能力。以下分就幾項重大政策成效加以闡述:

一、糧農補貼政策:

在生產環節實施糧食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和綜合直補政策。各級 政府所實施的農糧專門補貼政策,主要包括:由糧食風險基金提取的直接補貼、

購至糧食優質專用品種的良種補貼、購置農用機械的補貼,以及對農民因為使用 柴油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源而增加的開支進行綜合直接補貼。100

99 孫林,前揭書,頁 81。

100 李國祥,《中國中長期糧食安全重大問題》(北京:計劃出版社,2008),頁 3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

表 4- 2:農業生產補助金相關預算表(農民四種補助) 單位:億元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糧食直接補貼 151 190 151

農資增支綜合直接補貼 482 756 835

農作物優良品種補貼 71 155 204

農機具購置補貼 40 130 145

四項合計 744 1231 1335

資料來源:日本農林水產省,農林水產政策研究所,http://www.maff.go.jp/index.html 整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年度全國人代「中央地方預算執行狀況及中央 地方預算案相關報告」

(一)1997 年到 2003 年因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持續低迷,糧食主產區農民 收入的增加速度在全國水準之下。

2002 年安徽省經國務院批准進行糧食直接補貼的試點工作。2003 年並進一 步擴大到,針對包括安徽、吉林、湖南、湖北、河南、遼寧、內蒙古、河北、江 西等 9 個省(區)的種糧農民發放直接補貼。

2004 年中國中央 1 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 干政策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為了加強主產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建立購置和 更新農機具的補貼;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準,在糧食優勢產區擴大良種 補貼範圍,為了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建立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

2005 年中國中央 1 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 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 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採取的重大措施,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 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2006 年的 1 號文件則規定:糧食主要產區要將種糧直 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 50%以上,其它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

2005 年中國中央 1 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 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 院為加強農業和糧食生產採取的重大措施,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 糧食生產能力意義重大。2006 年的 1 號文件則規定:糧食主要產區要將種糧直 接補貼的資金規模提高到糧食風險基金的 50%以上,其它地區也要根據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