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四節、 中非政經往來的特徵

回顧中共與非洲國家的交往歷程,以冷戰為時間分軸,冷戰時期的交往特色 常以政治目的和意識形態為依歸,冷戰末期,基於中共改革開放、非洲地區戰略 價值隨著美蘇兩大對立意識形態的減緩,以及雙方對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而緊密 推動經貿往來與技術、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

就中非關係發展的動機與考量方面,中共對非洲的需求包含政治需要、資源 需要及經濟發展需要三個層面。有學者亦提出中共與非洲國家交往的目的包括:

政治支持(political support)、台灣議題(Taiwan)、能源和天然資源(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以及商業利益(commercial interests)。47

對非洲而言,冷戰後非洲在國際的戰略地位進一步被邊緣化,此時期非洲 多國政治局勢動盪不安、經濟發展倒退,直至 1995 年才趨於緩和,48 於此非洲 國家希望透過和中共的交往,擺脫以往對西方國家的依賴或是來自西方國家或相 關國際組織的經援或貿易條件限制,以拓展其在國際社會的外交發展空間。

非洲目前為成為中共外交戰略的重點地區,非洲能給予北京當局政治支持,

由其在台灣議題上面;此外也提供中國大陸能源及天然資源,並保障其商業利 益。此外中共也視非洲為對抗美國霸權的重要發展中國家區域。49

由政治需求層面觀之,非洲國家的數量對中共在聯合國及各種國際組織的票 數有極大優勢,有助於提升中共在國際事務方面的影響力,間接突破西方國家,

尤其是美國外交上的全球軟性圍堵。50 非洲國家佔聯合國會員國的三分之一,

不結盟運動的一半,在國際會議表決時有重要的投票影響力,其在國際舞台的政

47 Joshua Eisenman, Eric Hginbotham, and Derek Mitchell, 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Beijing’s Strate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NY: M.E. Sharpe, Inc., 2007), pp. 34-42.

48 胡錦山,《非洲的中國形象》,頁 133。

49 Joshua Eisenman, Eric Hginbotham, and Derek Mitchell. China and the Developing World: Beijing’s Strateg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p. 33.

50 魏艾、林長青,《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 (台北:生智,

2008 年),頁 14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治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51 中共在非洲積極佈建經貿外交關係,最直接的利益 是爭取受援國支持北京當局在聯合國推動阻擋台灣加入與反對日本成為安理會 常任理事國的政策,長遠的利益則在於填補歐美國家減少非洲援助的權力真空,

尤其歐美國家動輒以人權民主為標準督促部分非洲國家政權,中共的不干涉內政 及擴大與非洲獨裁者交往,並提供大筆金援、經貿建設、武器交易的種種援助,

深受許多非洲威權體制的歡迎。52 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會長、中國前駐納米比 亞、肯亞大使安永玉便認為中共與非洲交往的關係當中,中共對非洲的作為並非 以無私貢獻為目的,實際上中共「得到的回饋(要比付出)多得多」,而此回饋主 要指 1971 年中共獲得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投票中,總數 76 票超過 1/3 的票來自非 洲國家,53 可想而知對非洲外交政策及中非交往的密切程度對中共在國際政治 上的意義有顯而易見的重要性。

中共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交往,就資源戰略層面來看,石油及能源是不可忽視 的重要因素之一。對進口原油需求強勁且有分散來源地區戰略目標的中共而言,

石油及其他天然資源蘊藏豐富的非洲自然是中共發展經貿關係的首選。54 也有 觀察家指出,中共大力提供援助的目的在於利用非洲國家豐富資源供應海外企業 原物料生產,外銷歐美國家賺取更多外匯,並鞏固石油進口管道,55 而中共在 非洲地區的石油外交確實也從投資國家數目增加、參與上游工程案件增加、投資 金額成長、投產數量增加等多項指標看出收穫極其豐富。

中非政經往來的特徵除了先前提及的政治及能源需求,軍售則是冷戰時期 延續至今的雙邊經貿往來模式。中共原以提供軍火或購買原油作為經援非洲國家 貸款的附帶條件,現已轉變為以武器交易及商業投資來鞏固石油及原物料進口的

51 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編,《中國與非洲》,頁 44。

52 David J. Lynch, “China Elevates Its Economic Profile in Africa,” USA Today (2 November 2006), p.C6.

53 李北方,「重返非洲的邏輯」,頁 30。

54 魏艾、林長青,《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頁 143。

55 Esther Pan, “Q&A: China, Africa, and Oil,” The New York Times (18 January 2006), p. A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需求關係。56 蘇丹是中共非洲區域最大的武器買主,中蘇雙方緊密的石油與軍 售依存關係使中共於 1997 年標下穆格拉(Muglad)1、2、4 號油田;57 由於內戰 地區接近中共投資油田,叛軍勢力之一的蘇丹人民解放軍還曾經擄獲中共的軍事 顧問,充分顯示中共為鞏固蘇丹石油銷售,軍事援助的手段也越形深入。58 非 洲其他處於內戰狀態的國家亦復如此,中國藉由軍售特定勢力與組織支持其獲取 政權,再以承包當地油田探勘工程做為回報。59

學界對中共與非洲國家交往的特徵及研究觀點隨著時代變遷也有所轉移。

冷戰時期多數西方學者多半以中共意圖加深非洲革命動亂因子,對比後冷戰時期 中共因改革開放、外交政策重點移轉以及對非洲資源、經濟及政治的需要,進而 致力維護或建立穩定及維持現狀的非洲政府;再者以冷戰時中共對新獨立非洲國 家有意識形態威脅之疑慮,對應冷戰後中共成為有違非洲發展善治和民主化進展 的利益導向威脅;此外還有針對兩時期特定用語的改變,如冷戰時期的「軍火走 私」(gun running)、「宣傳」(propaganda)、「去教條」(indoctrination)對比後冷戰 時期的「軍售」(arm sales)及「軟權力」(soft power)。60

除了中非雙方對彼此外交政策的考量,在外交手法方面,首腦外交(summit diplomacy)及多邊外交(multilateral diplomacy)亦是中非往來的主要特點。首腦外 交在於促進高層領導之間的交往,對於增進雙邊友誼、改善國家間關係具有十分 特殊的作用,61 且高層交往是反映國與國之間關係冷熱程度和政治互信水準重 要標誌,北京高層人員曾多次拜訪非洲國家,目的不外乎已能源、經貿和政治利

56 魏艾、林長青,《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頁 156。

57 林文程,「冷戰後中共與非洲國家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 13 期 (民國 87 年),頁 180。

58 蔣忠良,「中共之石油戰略與其對非洲關係」,《問題與研究》,第 42 卷,第 4 期 (民國 92 年),

頁 119-122。

59 魏艾、林長青,《中國石油外交策略探索:兼論安全複合體系之理論與實際》,頁 157。

60 Daniel Large, “Beyond ‘Dragon in The Bush’: The Study of China-Africa Relations,” African Affairs, Vol.107, No. 426 (2008), p.49.

61 胡錦山,《非洲的中國形象》,頁 132。

月 4 日,http://www.fmprc.gov.cn/chn//gxh/xsb/ywfc/t948204.htm。

63 游智偉、張登及,「中國的非洲政策:軟實力與朝貢體系的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 12 卷,第 4 期 (2011 年),頁 134。

64 國際性的建制包括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而區域性的建制包括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

合作會議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的事務。前述提到自 2006 年第三次北京峰會後,確立「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 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安全及國際事務等方面展開積極有成效的合作。

2012 年 7 月 19 日至 20 日中非合作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對非洲交往的 態度仍是以「鋪設一條換取石油和黃金通道」的政策為主要方針,在本屆部長論 壇開幕式上,胡錦濤則宣布:「中國願意提高與非洲國家的戰略夥伴水平,並為 非洲提供 200 億美元的貸款。」65 此舉顯示目前中共希望透過該論壇發表全面 性的對非洲政策,同時藉由非洲多國元首在北京齊聚一堂的場合,消除非洲國家 對北京政策的疑慮。

由「多邊主義」的特性來看,「中非合作論壇」的建立塑造中共與非洲國家 的互動規則和規範,尤其透過領導人的會晤,提供非洲整體與中共之間的各項議 題溝通協作的平臺。該制度使中非互動具備不可分割的特性,制度內的成員一視 同仁,藉由這個國際合作機制,達到遠程的互惠效益。

中共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非洲研究室主任徐偉忠說,中非關係的發展可分 為 3 個階段:從中共成立到 1978 年中共改革開放是第一個階段,主軸是政治合 作,同時中共給予非洲很多無償的經濟援助;第二個階段是 1978 年到 2000 年,

中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非洲國家也進行了部分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主軸變為 經濟上互利合作;2000 年中非合作論壇建立至今,是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即 所謂「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互利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夥伴關 係成型的階段。66

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中非雙方都面臨強權政治的干涉以及全球化的挑戰,

在此新的國際情勢下,中非關係有進一步深化政治經濟合作的需要。在合作的形 式上,中共不僅發展與非洲國家的雙邊合作,也積極展開與非洲區域組織的交 流。透過與非洲區域組織交流的方式,可擴大中共在該區的影響力,並規避非洲 整合帶來的關稅貿易壁壘對中非經貿往來的不利影響。因此除了「中非合作論壇」

65 「中國龍準備在非洲再次騰飛」,《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66 李北方,「重返非洲的邏輯」,頁 3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作為國與國之間的政經交流平台的建構,中共也相當重視與非洲聯盟、非洲開發 銀行及包括南部非洲共同體和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的合作與對話。67

然而中非交往及合作也有許多層出不窮的問題,其中一部分便是中共在非 洲當地的投資項目無論在設計、實施、管理等各環節均未能重視環保議題。部分 中方資源開發企業未能良善協調資源開發及地方經濟展和環保問題,導致當地居 民的反中情緒。奈及利亞南部便是一個案例。當地居民以綁架外方石油工人以勒

然而中非交往及合作也有許多層出不窮的問題,其中一部分便是中共在非 洲當地的投資項目無論在設計、實施、管理等各環節均未能重視環保議題。部分 中方資源開發企業未能良善協調資源開發及地方經濟展和環保問題,導致當地居 民的反中情緒。奈及利亞南部便是一個案例。當地居民以綁架外方石油工人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