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第貳章、中非交往之歷程

第一節、 冷戰時期的中非交往

冷戰下的國際情勢,造就東西方陣營意識形態的對立,當時中共的外交戰 略和外交政策基本上是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與美國和蘇聯兩大國關係的 變化而不斷調整的。1 中共成立初期,主要的外交方針便是主張獨立自主、反對 霸權主義,並同蘇聯站在同一社會主義陣線。當時非洲仍處在西方列強殖民體系 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方興未艾,殖民主義和非洲民族主義間的鬥爭和較量成為 非洲政治的主要內容。加以中共當局的成立,因此冷戰初期中非雙方的相互支持 主要體現在中共支持非洲國家爭取獨立,而獲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則在外交上承認 中華人民共和國。2

(一)1950-1970 年代中非關係:構築在革命鬥爭基礎的政治合作

1955 年,中共在第一次亞非會議上確立和平共處五原則對亞非國家的意義 及其在國際環境下生存的法則,1956 年 5 月埃及率先與中共建交,成為第一個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非洲國家。60 年代初,中共外交空間因與美蘇關係惡 化而縮小,毛澤東因而提出「兩個中間地帶」3 和「三個世界劃分」4 的理論,

認為應當團結同為第三世界的亞非拉國家,支持其反帝、反殖、反霸的鬥爭。

1 齊鵬飛編,《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外交(1949-200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頁 255。

2 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編,《中國與非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9。

3 認為在美蘇之間存在由民族獨立國家和爭取民族獨立國家構成的「第一中間地帶」與除美國以

外的西歐、日本、加拿大和澳洲構成的「第二中間地帶」。

4 美蘇為第一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第三世界,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為第二

世界。

考(1949-2009)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 66-67。

7 Harry Harding e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73. 考(1949-2009)》,頁 1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25 日中共進入聯合國,1978 年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1979 年 1 月 1 日中 美建交,中共於 70 年代在外交場域中活動範疇更為寬廣,此時中共與非洲政黨 的交往迅速發展,整個 70 年代共與非洲 25 個國家建交。13 中共此時對非洲政 策的第一個變化是從強調意識形態上的結盟,轉為在意識形態領域求同存異的基 礎上加強交流與對話。14

(二)1980 年代中非關係:由意識形態轉向務實交往

20 世紀 80 年代起,中共對非政策呈現淡化意識形態,重視經濟利益的特點。

當時美蘇對峙和冷戰初期相比已有緩和趨勢,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和獲得政治解 放,非洲人民實現民族獨立的使命逐漸告一段落,反帝、反殖和反種族主義的歷 史發展成為過往;另一方面,原先將革命和鬥爭作為外交政策信條的中共政府也 逐漸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15 在對非洲國家經濟援助的政策上也需考 慮如何結合中共自身的能力和非洲國家的需求,調整過往以政治為依歸的援助模 式,重新檢視中非援助合作的意義。

當時的中共內政逐漸脫離「文化大革命」的創傷,內政的重點不再以革命理 想主義為依歸,而改為務實、理性的的政策。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共走向經濟 自由開放,在外交戰略層面也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同時期的非 洲大陸也取得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決定性勝利,發展民族經濟、鞏 固獨立成果是該階段非洲人民的新任務。但由於 80 年代後世界經濟急速下滑,

國際上農產品價格下滑,需求減少,導致非洲經貿形勢惡化,為改善經濟發展的

13 赤道幾內亞(1970/10/15)、衣索比亞(1970/11/24)、奈及利亞(1971/2/10)、喀麥隆(1971/3/26)、獅 子山共和國(1971/7/29)、盧安達(1971/11/12)、塞內加爾(1971/12/7)、 模里西斯(1972/4/15)、多 哥(1972/9/19)、馬達加斯加(1972/11/6)、查德(1972/11/28)、布吉納法索(1973 年 9 月 15 日)、

幾內亞比索(1974/3/15)、加彭(1974/4/20)、尼日(1974/7/20)、甘比亞(1974/12/14)、波札那 (1975/1/6)、莫三比克(1975/6/25)、聖多美普林西比(1975/7/12)、葛摩(1975/11/13)、維得角 (1976/4/25) 、席塞爾(1976/6/30)、賴比瑞亞(1977/2/17)、利比亞(1978/8/9)、吉布地(1979/1/8)。

14 齊鵬飛編,《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外交(1949-2009)》,頁 262。

15 賀文萍,「中國與非洲關係 60 年」,收錄於張韻岭編,《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考(1949-2009)》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 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不利局面,非洲加速推行經濟結構調整計畫。在此背景下,中共和非洲同時面臨 新的國內和國際情勢,中非關係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以適應雙方和國際形勢 的新變化。16 中共對非洲的政策也從過往的強調政治交往轉向多層次、多面向 和多領域的合作交流,1982 年後,在非洲投資、興辦合資和獨資企業也成為中 共對非洲經濟交往的新形式。1982 年底到 1983 年初,趙紫陽總理訪問非洲 11 國時,17 提出中國同非洲國家經濟技術合作四原則,18 該原則可用四句話概括:

「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以作為該時期中共與非洲國 家交往的方針。此次中共國家高層訪非的舉動顯示中共對外敞開大門,尋求與非 洲友好國家面對面了解彼此國內發展狀況的事實,並在中共仍面臨國內經濟發展 的困境之下,以務實並利於雙方經濟效益的方式調整對非洲國家援助的模式。19 而後隨著蘇聯解體,國際冷戰局勢瓦解,中共與國際關係的交往有戰略和經濟層 面的更動,加以非洲局勢的轉變,使中共有必要在後冷戰時期改變對非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