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明 博士. 政 治 大 立 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之研究 during Hu Jintao's Era. Nat. n. al. er. io. sit. y. ‧. ‧ 國. 學. Study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oward Angola.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林佳瑜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一月.

(2) 謝辭 本篇論文終於在三年半後完成,這一路走來,最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 李 明老師,從碩一擔任老師的助理以來,多方受到老師的關心及照顧,也因為老師 的推薦讓我有前往德國交換的機會,老師為人處事的態度、孜孜不倦地教學,以 及關照學生的教師風範,是學生所景仰及效法的對象。撰寫論文的漫漫長路中, 老師是指引我論文方向的明燈,細心地指導及耐心地提點我,不僅在論文指導方 面,老師也相當關心我的學習狀態及個人生活,給我人生規劃的建議,並不時給 予我鼓勵和支持,能有這樣的榮幸向老師學習,是我求學生涯以來最大的榮幸。 另外,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外交學系的 朱新民教授及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 嚴震生教授,在過年將至前來擔任我的口試委員,並給予我許多建議和回饋。朱. 治 政 相關的提點。碩三開始擔任嚴老師的助理,老師嚴謹的學術精神及博大精深的素 大 立 養,協助我非洲及安哥拉相關文獻的蒐集和整理,讓我在眾多文獻當中理出頭 老師豐富的學識,指點我整體論文架構的方向,以及給予我許多和中共外交政策. ‧ 國. 學. 緒,有助於我論文架構及實質內容構撰的深度及廣度。本篇論文亦經兩位老師的 指正與指導後,更加趨於完善。. ‧. 在碩班的這幾年,也要感謝一直給予我鼓勵和支持的同學和朋友。感謝鈺 薇、姵吟、威廷在我面臨撰寫論文面臨窘境時給我鼓勵和支持,讓我不致喪失前. sit. y. Nat. 進的動力;感謝育瑋、昱誠、宗翰的關心和提供撰寫論文的建議,讓我更有信心 撰寫論文;也要感謝我國小及高中的好朋友,宜珮、貞瑜、文豪、易申,因為有. io. al. er. 你們的相伴和支持,以及三不五時的關心與提醒,讓我更有動力面對漫長的論文. n. v i n Ch 最後,將感謝獻給我的父母,因為有你們的照顧、陪伴及鼓勵,讓我能安 engchi U. 之路,並有決心將論文寫得完善。真的非常謝謝你們!. 然地在三年半後的今天完成這篇論文,沒有你們,就沒有今日的佳瑜!未來我也 為繼續努力,帶著你們的期許和大家的支持,繼續向前邁進!. 謹誌 2013 年 1 月 29 日 iv.

(3) 摘要 非洲區域在中共外交政策當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共著重「南南合作」及 促進「和諧世界」的外交考量也在與非洲國家交往的過程中逐漸體現。作為中共 在非洲大陸第一大石油供應國以及第一大貿易夥伴的安哥拉便是本文探討與中 共外交關係的重要對象。自冷戰時期以來中共與安哥拉便有特殊的歷史淵源,由 於當時中共與蘇聯交惡,影響到中共對非洲區域的外交決策,導致其在安哥拉獨 立運動的三方派別之間舉棋不定,最終和親蘇聯的執政黨「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 (MPLA)雙方關係惡劣,雙邊直到 1983 年 1 月 12 日建交之後有才緩慢的合作。. 政 治 大 濟的復甦扮演重要的角色,雙邊無論在經濟、政治、文教、技術轉移等層面皆有 立 2002 年安哥拉結束內戰,中安雙方的合作便急速的成長,中共對安哥拉戰後經. ‧ 國. 學. 長足的發展,甚至發展出「安哥拉模式」作為中共與其他非洲國家合作的楷模。 為了瞭解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的模式,本文利用系統論將中共和安哥拉視為體. ‧. 系內的主體,透過雙邊的互動,檢視中共對安哥拉的影響及反饋,並觀察中共對. sit. y. Nat. 安哥拉外交政策對非洲區域及國際環境的影響。. n. al. er. io. 關鍵字:中共外交政策、安哥拉、非洲、系統論。. Ch. engchi. v. i n U. v.

(4) 《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4.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19. 立. 政 治 大. 第貳章、中非交往之歷程…………………………………….………..20. ‧ 國. 學. 冷戰時期的中非交往…………………………….…..20. 第二節、. 冷戰後國際情勢下中非的交往………………...........23. Nat. y. 二十一世紀後的中非交往………...............................27. io. sit. 第三節、. ‧. 第一節、. 中非政經往來的特徵…………………………….…..32. 第一節、. 安哥拉國情概述………………………………….…..39. 第二節、. 中共與安哥拉交往之原因…………………………...44. 第三節、. 安哥拉加強與中共關係的考量……………...............54. 第四節、. 中共與安哥拉增強關係後的效益…………...............59. er. 第四節、. al. n. v i n Ch 第参章、 中共與安哥拉交往歷程……………………………………..39 engchi U. 第肆章、胡錦濤時期中共與安哥拉的互動…………………………...62 第一節、胡錦濤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理念……………………….…62 i.

(5) 第二節、胡錦濤時期中共對安哥拉的外交政策特色……….........64 第三節、安哥拉對中共的外交政策及態度………………….….…77 第四節、比較中共對安哥拉及非洲他國的外交政策……….……86 第伍章、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之意義……………………….…..…91 第一節、. 中安關係對安哥拉的影響………………………...…91. 第二節、. 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對非洲區域的影響……...…98. 第三節、. 中安關係面臨的挑戰與契機…………………….…100. 立. 結論....................................................................................103. 學. ‧ 國. 第陸章、.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107. ‧. 《表目次》. n. er. io. sit. y. Nat. 表 2-1……………………………………………………………………29 表 2-2……………………………………………………………………35 表 3-1. ………………………………………………………………......41 al v 表 3-2. …………………………………………………………..............48 i n Ch 表 4-1……………………………………………………………………66 engchi U 表 4-2. ………………………………………………………………......68 表 4-3. ………………………………………………………………......72 表 4-4. …………………………………………………………………..81 表 4-5. ………………………………………………………………......85 表 5-1. ……………………………………………………………..……98. 《圖目次》 圖 1-1.…………………………..…………………………………….…16 圖 1-2.………………………………………………………………..….17 圖 4-1.……………………………………………...……………………70 圖 4-2.……………………………………………………...……………71 ii.

(6) 圖 4-3..………………………………………………………….….……72 圖 4-4..………………………………………………………….……….76 圖 4-5...………………………………………………………….………81 圖 4-6..…………………………………………………………..………89 圖 5-1..……………………………………………………….………….94 圖 5-2..………………………………………………………………......9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i. i n U. v.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長久以來,中共與非洲國家的發展關係一直保持友好與親近的模式,「中華 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非洲也是中共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極力拉攏的對象。冷戰 初期,中共在 1955 年 4 月的萬隆會議發表「和平共處五原則」 ,當時中共的外交. 治 政 大 當中共與蘇聯交惡之時,中共的外交政策是以第三世界為焦點的「革命外 立. 目標便逐漸從亞洲轉移至非洲,直到 1964 年共有十七個非洲國家與中共建交。1. 交」,甚至宣揚「第三世界人民是反帝反殖民反霸的主要力量,是推進世界歷史. ‧ 國. 學. 前進的革命動力」,2 非洲便是中共發揚革命外交的重點地區,中共當局也在該. ‧. 區域投入大量的援助與技術合作,以拉攏第三世界國家。二十世紀以來,改革開. y. Nat. 放和隨著中國大陸的崛起,中非雙方的交往也發展至越來越多面向,雙方的合作. 者積極探討的一個項目。. al. v i n 年中國大陸和非洲成立「中非合作論壇」 (Forum Ch engchi U n. 2000. er. io. sit. 在經貿、技術等領域也越來越密切,尤其能源策略與政治聯盟的合作更是近年學.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加強雙方的對話與合作機制,胡錦濤在 2006 年第三屆部長級會議 宣示旨在加強中非務實合作、支持非洲發展的「八項政策措施」,3 並通過「中 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畫(2007 至 2009 年)」 ,建立政治上互信平等、經濟上合 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創下中國大陸與非洲在. 1. 2 3. 一九六四年,周恩來公開表明支持「人民革命」,中、蘇論戰白熱化。17 個國家分別是埃及 (1956/5/30)、摩洛哥(1958/11/1)、阿爾及利亞(1958/12/20)、蘇丹(1959/2/4)、幾內亞(1959/10/4)、 迦納(1960/7/5)、馬里(1960/10/25)、索馬利亞(1960/12/14)、烏干達(1962/10/18)、肯亞 (1963/12/14)、蒲隆地(1963/12/21)、突尼西亞(1964/1/10)、剛果(1964/2/22)、坦尚尼亞 (1964/4/26)、中非(19649/29)、尚比亞(1964/10/29)、貝南(1964/11/12)。 新華社記者評述, 「第三世界的興起與霸權主義的衰落」, 《人民日報》,1974 年 12 月 27 日。 見本論文第二章。 1.

(8) 新世紀之下的互動里程碑。2009 年,中共成為非洲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非洲 豐富的天然原料,加速中非雙方的經濟和發展政策。 非洲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尋求機會的新大陸。就中共而言,早在中國大陸 爭取聯合國席位時,就與非洲多個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中共釋出金錢、醫療和科 技等援助,之後隨著中共的經濟成長,對大量原物料與市場的需求,以及和台灣 爭奪邦交國的因素促使中共當局推動與非洲的緊密發展合作。不同於以往西方國 家的援助政策,中共結合民間和國有企業,除了官方的金援,也鼓勵資方直接投 資並獎勵國人前往非洲工作。中共向非洲釋出資金、技術和勞工,標榜不干涉內. 治 政 大 本受到西方國家掌控的非洲資源市場。對非洲領導人來說,中共這樣具有穩定資 立 政以及與多數非洲國家相近的威權體制,擄獲非洲領導人的心,成功打入這片原. 源、又提供大量援助和外國投資的新戰略夥伴是非常值得歡迎的。4. ‧ 國. 學. 中共對非洲當地政府輸出大量資金、擴大當地基礎建設,相對的中共也獲得. ‧. 非洲許多政府開採當地石油和其他礦產的特權。許多學者對中共在非洲的作為提. y. Nat. 出新殖民主義的論點,認為中共對當地的援助,只是為了奪取自身利益;取消當. er. io. sit. 地政府債務、提供大量資金,只是為了鞏固支持自己的政權;在當地大刀闊斧實 行基礎建設,只是向非洲輸出中國勞工,減緩中國人口過剩問題,卻壓縮非洲人. al. n. v i n 民的工作機會;中共取得開採石油的特權,卻破壞當地生態,造成環境汙染。 Ch engchi U. 5. 2011 年 6 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訪問尚比亞時便說到,隨著中共積極拓展在. 非洲的關係,非洲國家必須提防「新殖民主義」,把焦點放在能夠協助非洲打造 經濟能力的夥伴國家,而不是只和該國菁英打交道的國家。6 而非洲本身對中共外交的回應隨著中共在當地的發展與交涉,也漸漸產生不 同於以往欣然接受與全力支持的態度。許多地方發生勞工反抗中國雇主的抗爭及. 4 5. 6. Chris Alden, China in Africa (London, UK: Zed Books, 2007), p. 60. 如 Stefan Hal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NY: Basic Books, 2010)、Rafael Marques de Morais, “The New Imperialism: China in Angola,” World Affairs (March/April 2011)等。 「美警告非洲 提防新殖民主義」 ,《自由時報》 ,2011 年 6 月 11 日 2.

(9) 罷工事件。7 面對中共來勢洶洶的外交政策,非洲新夥伴計畫(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 NEPAD)的國家,特別是奈及利亞與南非,也致力於加強非 洲國家民主與善治的發展。8 非洲國家面對中共在當地的積極外交攻勢,該如何 面對,又該如何正視對國家的改變,值得反思與檢視 。 不同於其他受到英法殖民的非洲國家,曾經是葡萄牙殖民地的安哥拉於一九 六一年展開長達十四年武裝抗爭行動,獨立之後又經歷二十七年的內戰才暫時獲 得和平。革命抗戰時期中共在安哥拉的行動是值得關注的一點。基於中共與蘇聯 爭取對第三世界領導權的問題,並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之下,與美國共同支持以薩. 治 政 大 Independência Total de Angola,以下簡稱 UNITA),對抗蘇聯支持的左派革命團體 立 文比(Jonas Savimbi)領導的「安哥拉完全獨立國家聯盟」(União Nacional para a.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ovimento Popular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簡稱. ‧ 國. 學. MPLA)。且安哥拉的天然資源豐富,除了石油、天然氣、鑽石之外,還有用於. y. Nat. 的港口與城市,提升其對中共的重要性。. ‧. 軍武製造的原料如鉻、鉑、鎳、鈷、鈦等豐富礦藏,又加上其具備天然戰略優勢. er. io. sit. 安哥拉直到 2002 年簽訂盧沙卡和平協議(Lusaka Protocol)後,國家內部的爭 戰才算真正落幕,由「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領袖杜桑托斯(José Eduardo. al. n. v i n dos Santos)從 1979 年擔任總統直至今日。在這十多年的過程當中,戰後重建的 Ch engchi U. 進程促進投資安哥拉的熱潮,9 加上其豐富的天然資源和環境,中共與安哥拉的. 交往越趨密切。2000 年中安雙方的貿易額是 1.876 億美元,2006 年達到 7 億, 到了 2011 年雙方貿易額達到 150.35 億美元。由於豐富的石油資源,安哥拉在 2008 年成為中共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並成為與中共在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共在安 哥拉的大型國有企業超過五十多家,民營企業多達四、五百家,在安哥拉創業、 7. 8 9. Serge Michel and Michel Beuret, China Safari: On the Trail of Beijing's Expansion in Africa (New York, NY.: Nation Books, 2008), p. 237. Ian Taylor, China’s New Role In Africa (London, UK.: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9), p. 99. 安哥拉概要,《新華網》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19/content_447217.htm 3.

(10) 經商、參與戰後重建工程的中國人將近十萬人。 由於中共對非洲國家的政策引起學界和媒體的熱烈討論,非洲也成為中共在 外交上不可或缺的夥伴,因此吾人想探究中共對非洲的外交政策及其影響。也因 上述中共與安哥拉的交往,突顯了在許多非洲國家之中,安哥拉對中共外交政策 和經貿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主要探討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的成效與影響, 並檢視安哥拉對中共政府及其作為的回應。比較中共對整體非洲的外交政策與對 安哥拉政策的異同,並分析中安關係對中共對非外交政策的意義、中安交往對安 哥拉的影響,以及中安關係對非洲的影響。. 政 治 大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立 ‧. ‧ 國. 學. (一)研究問題. 上述所見,在眾多的非洲國家當中,安哥拉與中共的交往在中共對非政策之. sit. y. Nat. 下有其特殊性,值得拿出來單獨討論。由於現有著作資料鮮少就中共對非洲國家. al. er. io. 外交政策和中共對安哥政策做一個全觀性的論述與比較,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問題. v. n. 便是試圖解釋和闡述「中非」與「中安」關係的比較,研究近十年中共在這安哥. Ch. engchi. i n U. 拉與非洲的外交政策,並從政府、經濟和社會三個層面了解中共對非洲和安哥拉 帶來的影響。 (二)研究目的 本論文除了就中共對非洲的外交政策做一個全觀性的釐清,並解讀非洲國家 對中共外交政策的回應,以安哥拉做為個別案例,探討中共在該國的外交策略及 影響也是本文的重點。 本論文目的在針對下列議題提出討論與解釋: 1.中共對非洲外交政策的方向與實踐 在探討中共對非洲的外交政策時,有必要釐清時代背景與國際環境對政策制 4.

(11) 定的影響,冷戰時期的二元結構國際環境與當今的多元結構國際社會與中共外交 政策有著緊密的關聯,而中共本身內部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和其決策密不可分。 當中共面對非洲大陸時,有何特別的行動考量以及實踐方式是本文探討的重點議 題之一。 2.中共與安哥拉交往的歷史進程 本文想檢視安哥拉對於中共外交政策的特殊性以及雙方實質性交往的內 容。自安哥拉爆發獨立戰爭以來,中共對當地獨立團體的支持也是基於冷戰國際 環境的考量;中共內部發生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對安哥拉的事務沒有投注太多心. 治 政 大 哥拉成為中共在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國。本文會就歷史環境背景、國家利益來分析 立. 思。自 1983 年雙方建交後,各式政治與經貿往來更加多元與深入,直至今日安. 此議題。. ‧ 國. 學. 3.非洲國家對中共外交政策的回應與影響. ‧. 非洲國家在冷戰初期紛紛獨立,但是國家內部政治不穩定、民生蕭條、缺乏. y. Nat. 穩定經濟成長的國家占了絕大多數,並且主要是由獨裁者或國內少數菁英來領導. er. io. sit. 國家的走向。這些國家需要大量的金援以維持國內的經濟發展,而中國大陸便是 一個獨立於西方世界之外友好的援助角色。本文想探討非洲國家對中共外交政策. n. al. i n 有何看法,如何回應,又對本地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Ch engchi U. v. 4.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的影響. 中共政府在冷戰時支持安哥拉特定獨立派系的軍團,安哥拉獨立後持續內 戰,直至 2002 年才暫告一段落。中共在此之後協助安哥拉戰後國家重建,並提 供貸款、資金等協助其經濟發展。許多中共國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紛紛前往投資, 帶動大量中國人口前往發展。中共對安哥拉外交政策的執行深深影響安哥拉的產 業結構和社會發展,尤其中共當局與安哥拉政府的合作通常是以中國大陸本身與 安哥拉菁英社會的利益為標準,對安哥拉的治理和廣大的弱勢社會成員帶來負面 影響。中共對安哥拉帶來正面或是負面的影響,是此議題所探究的核心。. 5.

(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本論文的文獻回顧章節可分為下列幾個面向: (一)中共對非洲的外交政策 1. 中共對非洲外交政策的文獻,除了以中共外交部的官方資料為參考依據,主 要還可從幾份較為重要的資料著手研究。由艾周昌和沐濤主編的《中非關係 史》道出冷戰時期中非交往的歷程以及中共當時對非洲國家在外交策略方面. 政 治 大 內容可以觀察到中共政權轉移時對非洲外交政策的態度也有所更動。例如文 立 的考量。該書依照中共成立之後的各個年代就歷史事件逐一闡述,根據該書. ‧ 國. 學. 中提及 1950 年代初期,由於非洲各國在 1940 年代末及 1950 年代初尚在為爭 取民族獨立而鬥爭,因此這時期中非關係以民間交往為主。10 1955 年亞洲和. ‧. 非洲的 29 個國家在印尼舉辦「萬隆會議」,該會直接促進亞洲與非洲國家關. sit. y. Nat. 係的發展,並於 4 月 24 日通過「亞非會議最後通報」,提出處理亞非各國關. al. er. io. 係的十項原則:11. v. n. 2. 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Ch. engchi. 3. 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i n U. 4. 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 5. 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 6. 尊重每一個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 7. 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 他國家施加壓力; 8. 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 10 11. 艾周昌、沐濤,《中非關係史》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2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191828.htm。 6.

(13) 立; 9. 按照「聯合國憲章」 ,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 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 10. 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上述十點原則展現中共政府在冷戰初期的外交態度, 之後周恩來於 1963 年 12 月到 1965 年 6 月先後三次率領中共代表團對非洲國家 進行正式友好訪問,中非發展關係邁向一個新階段。1964 年周恩來訪問迦納時 首度提出中共政府對外提供經濟技術援助的八項原則:12. 治 政 大 單方面的賜予,而認為援助是相互的; 立. 1. 中國政府一慣根據平等互利的原則對外提供援助,從來不把這種援助看作是. 2. 中國政府在對外提供援助的時候,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絕不附帶任何條. ‧ 國. 學. 件,絕不要求任何特權;. ‧. 3. 中國政府以無息或者低息貸款的方式提供經濟援助,在需要的時候延長還款. y. Nat. 期限,以儘量減少受援國的負擔;. er. io. sit. 4. 中國政府對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國對中國的依賴,而是幫助受 援國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經濟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al. n. v i n 中國政府幫助受援國建設的項目,力求投資少,收效快,使受援國政府能夠 Ch engchi U. 5.. 增加收入,積累資金;. 6. 中國政府提供自己所能生產的,品質最好的設備和物資,並且根據國際市場 的價格議價,如果中國政府所提供的設備和物資不合乎商定的規格和品質, 中國政府保證退換; 7. 中國政府對外提供任何一種技術援助的時候,保證做到使受援國的人員充分 掌握這種技術; 8.. 12. 中國政府派到受援國幫助進行建設的專家,同受援國自己的專家享受同樣的. 周恩來, 《周恩來選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頁 429-430。 7.

(14) 物質待遇,不容許有任何特殊要求和享受。上述八項原則是中共當局對發展 中國家經濟技術援助的基本守則,包括與非洲國家貿易合作、提供援助及借 貸的原則。 由葉自成和李紅杰編的《中國大外交:折衝樽俎六十年》,其中第二十二章 闡述中非發展的關係以及近代中共政權對非洲的外交政策。文中強調自 21 世紀 之後,中國大陸和非洲確認了「新型戰略夥伴關係」,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 交流、安全及國際事務等方面展開積極有成效的合作。此外中共尊重非洲國家的 主權、領土完整和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支持非洲國家聯合自強,推動並積. 治 政 大 聯合國上任何對中有利的立場,雙方在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都有深入合作。 立 極參與國際社會促進非洲和平與發展的行動。另一方面,非洲也積極協助中共在. 中共此時期的目標是加強「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以增強南方的. ‧ 國. 學. 經濟力量,縮小南北差距。2006 年中共首度發表針對非洲的政策「中國對非洲. ‧. 政策文件」,文中具體呈現中非在各個領域「全方位合作」的具體規劃,並相互. y. Nat. 學習、共謀發展。13. er. io. sit. 中國研究中心於 2010 年 1 月發表名為「評估中國中非合作論壇承諾在非洲 的實施並規劃未來」的報告。該報告詳細評析 2006 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 al. n. v i n 會後中共對非洲的新型外交政策以及雙邊關係的發展。胡錦濤主席於該會再次重 Ch engchi U 申非洲在中共外交政策和全球視野中的重要性,說道:「中國是最大的開發中國. 家,非洲是開發中國家數量最多的地方。中非建立深厚的關係不僅能促進雙邊發 展,也可強化開發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有助於建立公正、公平的新國際政治與 經濟秩序。」,並提出「中非新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八項具體措施:14 1. 擴大對非援助規模; 2. 今後 3 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 30 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和 20 億美元的優惠出口買 13. 葉自成、李紅杰編,《中國大外交:折衝樽俎六十年》 (北京:當代世界出版,2009 年),頁 574-575。 14 中國研究中心報告草案, 《評估中國中非合作論壇承諾在非洲的實施並規劃未來》 (2010 年 1 月),頁 23。 8.

(15) 方信貸; 3. 設立中非發展基金; 4. 援建非盟會議中心; 5. 免除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所有非洲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截至 2005 年底 到期的政府無息貸款債務; 6. 擴大同中國有外交關係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輸華商品零關稅待遇受惠商品稅 目; 7. 今後 3 年內在非洲國家建立 3 至 5 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 治 政 大 除了提供 2006 年北京高峰會的官方資訊,該篇報告也就五個非洲國家進行 立. 8. 加強人才交流、農業、衛生和教育領域的合作。. 個案分析,探討該國與中國大陸的合作及交往,並探究自「中非合作論壇」成立. ‧ 國. 學. 後中共對這些國家的外交政策的改變。15. ‧. 學者 Ian Taylor 提及 1989 年 6 月 4 日天安門事件後,北京當局重啟對開發中. y. Nat. 國家的重視,在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共政權強力抨擊之時,中共的非洲朋友仍保持. er. io. sit. 友好的態度。16 另一方面,非洲國家在 1990 年代之後的經濟改革也讓中共認知 到非洲廣大的市場可以為中國大陸帶來巨大的商機,加上中國大陸自身經濟的快. n. al. Ch. 速發展,使得雙方的關係也愈加深化及廣化。 (二)中共與安哥拉的交往進程. 17. engchi. i n U. v. 在中共與安哥拉交往歷程的文獻方面,林永樂闡述自 1960 年代安哥拉獨立 運動興起之時,中共在安哥拉內部多個獨立陣營之間的干預和作為。 18 由嚴震 生所撰的「安哥拉的內戰與和平協議:一九五七─二 OO 二年」中亦提及安哥拉 內戰之時中共扮演的角色。該文提及自 1970 年代後中共與蘇聯的意識形態產生 嫌隙,而美國自尼克森擔任總統以來便尋求改善中美關係,因此中共和美國都支 15 16 17 18. 分別是安哥拉、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坦尚尼亞和莫三比克。 Ian Taylor, China’s New Role In Africa (London, UK.: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9), p. 13. Ian Taylor, op. cit., p. 14-15. 林永樂, 《安哥拉爭端與美蘇衝突》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80 年)。 9.

(16) 持親西方的「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rente Nacional de Libertação de Angola,簡稱 FNLA)和「安哥拉完全獨立國家聯盟」(UNITA)。19 林永樂提及中共於 1974 年加強對「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的援助, 顯示中共當時對政治利益的考慮超越意識形態,因而偏向親西方的羅伯托 (Holden Roberto)。林永樂認為中共政策轉變的因素有下列幾點: 1. 中共可藉援助「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而加強與薩伊(剛果民主共和 國)的關係; 2. 抵制蘇俄在安哥拉之勢力;20. 治 政 大 對「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的影響力加強在安哥拉的地位,進而擴充 立. 3. 當時「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在軍事方面佔有優勢,中共企圖藉加強. 在南部非洲的勢力範圍。21. ‧ 國. 學. 中共除了大力援助「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亦在 1974 年底加強與. ‧. 「安哥拉完全獨立國家聯盟」(UNITA)關係,使中共在安哥拉衝突中居於有利的. y. Nat. 地位,蘇俄於 1975 年初加強援助「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也主要是抵制. er. io. sit. 中共在該區域勢力的擴張。22 其後中共考量到「安哥拉民族解放陣線」(FNLA) 的戰力不及「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中共當時內部也面臨文化大革命. n. al. Ch. 的境遇,中共便逐漸退出安哥拉的戰局。. 23. engchi. i n U. v. 上述提及的「評估中國中非合作論壇承諾在非洲的實施並規劃未來」報告, 在中共與安哥拉交往的篇章中簡述中安交往的歷史概況。文中提及 1975 年, 「安 人運」(MPLA)宣佈安哥拉獨立,中國在當地的爭奪也告一段落,由於在此之前. 19. 20. 21 22. 23. 嚴震生, 「安哥拉的內戰與和平協議:一九五七─二 OO 二年」, 《問題與研究》,第 43 卷,第 2 期(民國 93 年),頁 46。 蘇俄雖長期援助「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但 1973 至 1974 年之間,莫斯科已降低對 安哥拉建國總統內圖(Agostinho Neto)的支持,而 MPLA 因內部分裂,力量削弱,中共認為有 機可乘。 同註 16,頁 41-42。 Colin Legum, “The Soviet Union, China and the West in Southern Africa,” Foreign Affairs, Vol. 54 (July 1976), pp. 749-750. 同註 16,頁 42。 10.

(17) 中共一直支持「安人運」的競爭對手(FNLA 及 UNITA),因此中國最初拒絕承認 安哥拉的獨立。但「安人運」與中國共產黨在 1980 年建立了政治關係,隨後安 哥拉與中共在 1983 年 1 月 12 日 31 正式建交。當時安哥拉正處在打擊「安盟」 (UNITA)叛亂的內戰中。1988 年,中安雙方設立了經濟貿易聯合委員會,促進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貿易的漸漸增長。然後隨著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 1998 年 訪華,雙邊關係得到進一步鞏固。24 Manuel Ennes Ferreira 在其文章中強調安哥拉自內戰平息以來與中共政府的 交往。作者將重點放置於雙方的經貿往來。如 1988 年中安雙方首度簽署「經貿. 治 政 大de Angola, Sonangol)的總裁 哥拉國家石油公司」(Sociedade Nacional de Petróleos 立. 聯委會協定」(China-Angola Joint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2004 年「安. Manual Vincent 前往中國大陸,當時中共向安哥拉提供「中國信用額度石油公司. ‧ 國. 學. 合作」(Chinese Credit Line Oil Company Cooperation),開啟「安哥拉石油公司」. ‧. 與「中國石油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 CNPC)的合作。2006. sit. y. Nat. 年中共與安哥拉簽署「中安擴大信貸諒解備忘錄」(China- Angola: Memorandum of. io. er. Understanding on Additional Credit)。雙方簽屬備忘錄時,安哥拉總統多斯桑托斯 曾說到:「中國需要天然資源,而安哥拉需要發展自身的經濟。因此中安雙方建. al. n. v i n 立如此具有建設性的合作。」C 當溫家寶於 2006 年訪問安哥拉之時,他也提及 hengchi U 25. 中安雙邊的交往是奠基在「沒有政治前提(political preconditions)的務實互惠 (mutual advantageous)夥伴關係。」26. 2010 年 11 月 20 日,中共和安哥拉在魯安達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安哥拉 共和國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該聲明強調中共與安哥拉一致認為. 24. 25. 26. 中國研究中心報告草案, 《評估中國中非合作論壇承諾在非洲的實施並規劃未來》 (2010 年 1 月),頁 30。 “Angola gives Chinese PM Full Backing for Africa Policy,” statement of the Angolan President during the Chinese Prime Minister‘s visit to Angola, AFP, 20 Jun 2006. Manuel Ennes Ferreira, “China in Angola: Just a Passion for Oil?” China Returns to Africa: Arising Power and a Continent Embrace (London, UK: Hurst Publishers, Chris Alden, Daniel Large and Ricardo Soares De Oliveira, ed., 2008), p. 299. 11.

(18) 雙方互為戰略合作夥伴,應當加強兩國全面合作以符合兩國人民和長遠的利益; 兩國應維持高層對話,加強兩國政府部門、立法機構及政黨交流合作;雙方同意 提高經貿合作水準和品質,鼓勵並支援兩國企業和金融機構擴大雙邊貿易和投 資,並加強農業、工業、基礎建設、城市開發、水利、通信、環境和文化等領域 的互利合作。27 (三)中共外交政策對安哥拉及非洲的影響 在中共對安哥拉的影響方面,Alden 提到由於與中共的合作,使安哥拉在國 際交往對象方面有更多元的選擇。對安哥拉來說,與中共的連結使其獨立於來自. 治 政 大 的條件;且安哥拉政府通過「中國石油化學公司」(Sinopec)的投資許可讓該國的 立.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資助,以及該組織對其政權可責性(accountability). 領導人表明外國投資的來源並非只有西方國家,並於 2007 年中斷與 IMF 的談. ‧ 國. 學. 判。28 Serge Michel 等人則親自探訪安哥拉,親眼目睹中共在當地建設、投資和. ‧. 貿易所帶來的影響,就其觀點和事實做一個概述。他們訪問當地一位安哥拉生意. y. Nat. 人對中共投資的看法,這位人士說道:「中國人來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石油,但美. er. io. sit. 國人和法國人不也是如此,甚至延長國家的戰爭,至少中國人不會一天到晚灌輸 他們『家庭價值』 。」29 Michel 等人也提到北京政府專門為「安哥拉國家重建事. al. n. v i n 務所」(Cabinet National de Reconstruction, GRN)而成立的「中國國際基金」(China Ch engchi U. International Fund),該基金在香港註冊,負責控管所有在安哥拉使用北京的信貸. 額度,此外還負責接收安哥拉用來清償款項的石油。 30 中安雙方高層有許多不 透明的交易,其中牽涉到中共政府在當地支持的人不再是杜桑托斯總統的繼任人 選,因而「中國國際基金」在當地的建設有所延宕等等。 在中共對非洲外交政策影的文獻方面,Raphael Kaplinsky 在其專書篇章中檢 27. 28 29. 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安哥拉共和國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ziliao/1179/t770825.htm Chris Alden, China in Africa (New York, NY: Zed Books, 2007), p. 68. 陳虹君譯,Serge Michel, Michel Beuret, and Paolo Wood 原著, 《黑暗大布局:中國的非洲經濟 版圖》 (台北:早安財經文化,2006 年),頁 288。 同前註,頁 297。 12.

(19) 視中共在非洲經貿政策對當地帶來的影響。他羅列了幾項中共貿易對非洲的正面 影響,如 1998 年後,中國的成長帶動全球原物料上漲,有利於非洲國家的商品 出口,而中國大量製成品的出口減低產品的價格,有利於非洲國家的進口。負面 影響方面,則是商品價格下跌導致非洲國家難以與全球市場競爭,以及失業人口 增長。他指出,非洲一些國家,像是衣索比亞、迦納、奈及利亞、南非和尚比亞 的紡織、成衣、傢具和鞋業深受中國進口的影響。尚比亞的貿易聯盟指稱中國大 量進口的低價衣物逐漸損害當地的成衣部門;奈及利亞的貿易聯盟則不滿中國的 進口帶來當地 350,000 個失業人口。31. 治 政 大 的政策與影響。此三種政治體系分別是「被放逐的政權」 立. Chris Alden 則就非洲當地三種不同的政治體系來觀察中國對這些非洲國家 32. (pariah regimes), 「不. 自由的體制及脆弱的民主政體」(illiberal regimes and weak democracies)和「具有. ‧ 國. 學. 多元經濟的民主政體」(democracies with diversified economies)。多數第一種體制. ‧. 的國家為獨裁政府,國家仰賴單一能源,國內存在巨大的貧富差距。中共與這些. y. Nat. 國家的交往主要以自然資源為主,而中共在當地採取的不干涉主義和提供廣大的. er. io. sit. 資金和市場受到這些國家領導人的歡迎,但卻對當地惡劣的政府治理沒有幫助。 第二種體制下的非洲國家都想使投資來源多樣化,並獲得中共一系列的援助與投. al. n. v i n 資,從中共的觀點來看,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國家菁英的想法是一致的,提供 Ch engchi U 它在當地暢通的發展和投資。第三種體制的非洲國家目前只有南非,對南非來. 說,中國大陸是重要的戰略夥伴以及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另一方面,中共與當 地的產業競爭,威脅到貿易聯盟和公民社會,以及挑戰「非洲新夥伴計畫」 (NEPAD)和南非在這塊大陸的利益。33 從 Alden 的觀點來看,他認為非洲國家仍 未準備好面對「中非關係」變動的成長,以及伴隨而來對非洲經濟的影響。沒有. 31. 32 33. Raphael Kaplinsky, “Winners and Losers: China’s Trade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frica, ” in Leni Wild and David Mepham eds., The New Sinosphere: China in Africa (London, UK.: IPPR, 2006), pp. 15-19. Pariah 指專制、被國際放逐,在此指非洲獨裁政體國家「被放逐的政權」 。 Chris Alden, China in Africa (New York: Zed Books, 2007), pp. 59-76. 13.

(20) 一個非洲政府能有效權衡中共在當地發展帶給非洲國家的利益。這樣的情況也沒 有讓非洲國家停止強化與中共的交往。中共當局應當涉入非洲區域實體的事務、 提出更完善的投資執行方式、發展協助以及對和平與安全議題的管理。 Stefan Halper 提到中共在非洲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在北京和非洲領導人之間建 立「互惠關係」,而後者可以通過提供自然資源、市場、以及中國大陸公司的合 作夥伴等形式來滿足北京的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公司將大量基礎設施和 工業計畫帶到了非洲,且大多產生正面的效果,但與先前西方殖民者相似的是, 從中共非洲政策中受益的是精英、寡頭,而非當地的平民。34. 治 政 大 aid)的行為。她認為中共在非洲提供的援助沒有比西方前殖民國來的多。且毛澤 立. Deborah Brautigam 則回應西方國家指控中共在非洲執行「流氓援助」(rogue. 東時期的中國社會了解到借由「商業」(business)而非「援助」的力量來促進國家. ‧ 國. 學. 發展是比較有效的方法,因此提供大量貸款給非洲國家發展經濟。她說道,當西. y. Nat. 助,且非洲國家有自由選擇減少貧窮的方式。35. ‧. 方國家不斷調整對非洲政策之時,中共政府提出不該用政治和經濟的條件換取援. er. io. sit. Sarah Raine 則提及非洲國家對中共在當地政策的回應。她說道,以往中共與 非洲「菁英對菁英」(elite-to-elite)的交往狀況逐漸受到來自非洲國內各個層級的. al. n. v i n 挑戰,包括社會、公民及當地政府等,它們也成為決定中非關係走向的要角。中 Ch engchi U. 共必須面對非洲地方團體及草根意識對該國政府施加的壓力,認為中共與該國政 府的交往並沒有顧及保護當地人民的責任。許多非政府組織及團體觀察並研究中 共與非洲國家的交往概況,檢視中共的在當地的作為,如”African Forum and Network on Debt and Development”以及”Fahamu”等組織。36 雖然這些非政府組織 或從事社會運動的人士在提倡他們的訴求時並沒有被當地政府所重視,甚至被迫 34 35. 36. 王鑫、李俊宏等譯,Stefan Halper 原著, 《北京說了算》 (台北:八旗 文化,2010 年),頁 117-118。 Deborah Brautigam, 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 308. “African Forum and Network on Debt and Development”是一個以解決非洲國家債務為訴求的社 會組織,見 http://www.afrodad.org/。”Fahamu”則是提倡非洲人權與社會正義的社會組織,見 http://www.fahamu.org/。 14.

(21) 害,但這樣的行為顯示了非洲公民社會對所謂「雙贏」(win-win)的中非交往有許 多不同的意見。37她認為,非洲國家應當利用多邊機制相互合作,以確保自身與 中國大陸交往時該有的自信及該獲得的利益。38.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徑 行為主義研究途徑(Behaviorist Approach )強調不論在個體層次或社會群體. 政 治 大 點;此外,對該行為的任何解釋皆應受經驗性的檢證。並回答「相關行為者的作 立. (social aggregate)層次上的行為,可觀察的(observable)行為都應當是分析的焦. ‧ 國. 學. 為,實際上意味著什麼?」以及「我們如何最適宜地解釋這些行為的原因和理 由?」39 在國際層次上,行為主義者著重於民族國家或非國家行為者的互動和. ‧. 行為,由學者 David Easton 提出的「政治系統論」(Political System Theory)40 則. sit. y. Nat. 是行為主義之下解釋國家政策產出的重要理論之一。 所謂「政治系統」是將「社. al. er. io. 會價值權威性配置」看成一個互動的體系,亦即指經由互動而得以處理政治事務. v. n. 的整體表現。 41 而政治的過程是一種「輸入(inputs)─轉換(conversion)─輸出. Ch. engchi. (outputs)─反饋(feedback)」的過程。(見圖 1). 37 38 39. 40 41. i n U. Sarah Raine, China’s African Challenge (Oxon, UK: Routledge, 2009), pp. 214-215. Sarah Raine, op. cit., p. 218. 陳義彥等譯,David Marsh 等原著, 《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 (台北:韋伯文化,2007 年),頁 53-54。 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Englewood Cliffs, 1965). 任德厚, 《政治學》 (台北:三民書局,民國 97 年),頁 132。 15.

(22) 環境. 環境. 輸 出. 輸 入 要求與支持. 決定與行動. 政治系統. 反饋 環境 治 政 資料來源:David Easton,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大York, NY: Englewood Cliffs, 立 1965), p. 112. 環境. ‧. ‧ 國. 學. 圖 1-1:政治系統略圖. 輸入是指進入決策機構的各種影響力;轉換是指決策過程中的結構安排,經. sit. y. Nat. 過此階段的運作而輸出決策。若該決策效果可以滿足環境期盼,則可增加系統的. al. er. io. 支持性;反之,環境對決策的回應不滿,系統將面臨調整與修正。. v. n. 「政治系統論」的應用也出現在以國家為單位的政策產出分析當中。(見圖. Ch. engchi. i n U. 1-2)當國家做為行為者,國際社會則為政治系統的外在環境。國家的決策除了以 系統內部的結構處理和轉換對外政策,輸出後的決策受到其他國家或非國家行為 者的的回應,進而反饋至該國的政治決策系統。. 16.

(23) A國. D國. 本國 國內環境. 輸入 國際環境. 立. 輸出 國際環境. 治 政政治體制 大 國內環境. ‧ 國. 學. B國. 國 利 政 法 官 行 會 益 黨 院 僚 政 團 結 體 構. C國. ‧ y. Nat. er. io. (Boston, MA.: Little Brown, 4th edition, 1988), p. 7.. sit. 資料來源:Gabriel A. Almond and G. Bingham Powell, Jr.,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n. a圖l 1-2:國家政治系統與國際政治 v i n Ch engchi U. 因此本論文以行為主義研究途徑之下的政治系統論,試圖理解與解釋中共與 安哥拉對彼此外交作為的制定、產出與反饋。在此途徑之下,以便了解影響雙方 進行外交決策的輸入項,如何決策並輸出政策,了解該政策如何影響彼此國家的 狀況,然後透過政策的反饋,決定影響下次決策制定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包含下列二項: 1.文獻分析法 17.

(24) 文獻分析法是就現有各種與本論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與論述加以蒐集整理,分 析與比較各論點的關聯性與差異性。本論文第一章的文獻回顧,以及第二章、第 三章關於中共與非洲及中共與安哥拉交往歷程的內容均須透過研讀和歸納國內 外書籍、期刊論文、研究報告、官方出版品、新聞報導及網路資料,做一有系統 的整理和敘述,以確保內文的完整性。 2.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係指有系統的蒐集及客觀的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 料,考驗事件的因果或趨勢,以提出準確的描述與解釋,進而有助於解釋現況以. 治 政 大 政策,並解析新世紀中共對非洲的外交政策。第三章和第四章也以時間為文章的 立. 及預測未來的一種歷程。本論文第二章便回顧中共在冷戰前後對非洲國家的外交. 軸線,闡述自安哥拉展開獨立運動以來與中國大陸的交往歷程,檢驗雙方在各個. ‧ 國. 學. 階段的外交特徵和未來交往的走向。透過歷史研究法的利用與檢視,讓讀者清楚. er. io. sit. y. Nat. (三)研究限制. ‧. 了解文章架構的背景與事件脈絡走向的成因。. 本論文的研究限制主要是資料蒐集及語言方面的困難。中共對非洲的外交政. al. n. v i n 策有許多現成的官方出版刊物以及歐美學者在專書或專文中對中非關係的探 Ch engchi U 討;相反地,非洲國家對中共外交政策的觀點只能從英文著作的專書、期刊、新. 聞等資料片面了解。尤其是中共與安哥拉的交往,因為安哥拉的官方語言為葡萄 牙文,在語言的限制之下大多只能從中共的觀點了解雙方的實際作為,或是透過 歐美學者的觀點解讀雙方互動的狀況。也因為國內研究中共與安哥拉交往的學術 著作較少,在實體資料的取得方面比較困難。在此限制下的研究成果恐無法確實 表達非洲國家,尤其是本文個案分析的安哥拉國內對中共外交政策的回應以及所 受到的影響。. 18.

(2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論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問題,以 及就本論文的參考文獻做出回顧與重點整理,並提出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限 制。第二章就中共與非洲國家的交往做一個歷史性的陳述,做為釐清本論文內容 的背景概念。其中包含冷戰前後與 21 世紀之後中共政權對非洲國家外交政策的 立場和改變,並探討中非往來的特徵以及非洲國家對中共外交政策的回應。 第三章和第四章則切入主題,分析中共與安哥拉的外交關係。第三章先概括. 治 政 大 的歷程,並釐清安哥拉是中共在非洲國家中,獨特且重要的交往對像。第四章則 立. 介紹安哥拉共和國的國家狀況,簡述安哥拉自獨立運動時期至 21 世紀中安交往. 就胡錦濤時期中共當局與安哥拉交往的狀況,解釋安哥拉對中共在當地政策的回. ‧ 國. 學. 應與影響,並比較中共對非洲外交政策及對安哥拉政策的異同。. ‧. 第五章則分析中國大陸與安哥拉關係對非洲的意義。本章第一小節討論中安. y. Nat. 關係的模式對中共與其他非洲國家的交往有何影響。中安的外交關係是否可做為. er. io. sit. 中共與其他非洲國家交往的典範,抑或只是中共在非洲行使外交政策的特例。第 二小節則從安哥拉高層政府、經濟發展與社會狀況探討中安關係對當地的影響。. al. n. v i n 第三小節則探究其他非洲國家對中安關係的看法以及中安關係為非洲其他國家 Ch engchi U 帶來的啟示。. 第六章則總結以上的回顧、分析與討論,整理中共對非洲與安哥拉未來的外 交發展、非洲國家如何回應中共在該區域的外交政策,以及探討「中安」與「中 非」在國際關係的重要性。並檢視本論文的不足與待改進之處,以作為未來相關 學術研究之參考。. 19.

(26) 第貳章、中非交往之歷程. 第一節、. 冷戰時期的中非交往. 冷戰下的國際情勢,造就東西方陣營意識形態的對立,當時中共的外交戰 略和外交政策基本上是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與美國和蘇聯兩大國關係的. 治 政 大 霸權主義,並同蘇聯站在同一社會主義陣線。當時非洲仍處在西方列強殖民體系 立. 變化而不斷調整的。1 中共成立初期,主要的外交方針便是主張獨立自主、反對. 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方興未艾,殖民主義和非洲民族主義間的鬥爭和較量成為. ‧ 國. 學. 非洲政治的主要內容。加以中共當局的成立,因此冷戰初期中非雙方的相互支持. ‧. 主要體現在中共支持非洲國家爭取獨立,而獲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則在外交上承認. er. io. sit. y. Nat. 中華人民共和國。2. (一)1950-1970 年代中非關係:構築在革命鬥爭基礎的政治合作. al. n. v i n 1955 年,中共在第一次亞非會議上確立和平共處五原則對亞非國家的意義 Ch engchi U. 及其在國際環境下生存的法則,1956 年 5 月埃及率先與中共建交,成為第一個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非洲國家。60 年代初,中共外交空間因與美蘇關係惡 化而縮小,毛澤東因而提出「兩個中間地帶」3 和「三個世界劃分」4 的理論, 認為應當團結同為第三世界的亞非拉國家,支持其反帝、反殖、反霸的鬥爭。. 1 2 3. 4. 齊鵬飛編, 《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外交(1949-2009)》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0),頁 255。 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編,《中國與非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9。 認為在美蘇之間存在由民族獨立國家和爭取民族獨立國家構成的「第一中間地帶」與除美國以 外的西歐、日本、加拿大和澳洲構成的「第二中間地帶」。 美蘇為第一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為第三世界,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為第二 世界。 20.

(27) 1963 年 12 月至 1965 年 6 月周恩來先後到非洲 11 國訪問,5 他在 1964 年 1 月訪問迦納時提出中共對非經濟技術援助八原則。此原則可為「南南合作」的 先驅,在中共仍難以撫平國內經濟貧困的狀況下,其仍慷慨幫助其他非洲國家的 獨立運動或國內發展,可見該時期意識形態和政治利益是掌控北京當局的外交政 策的決定性因素。6 有的美國學者認為,中共在 1960 至 1970 年代所贏得的國際 影響遠高於其物質力量所及,7 Harding 則認為,中國領導人能巧妙運用外援, 替中國取得影響力。8 大陸學者閻學通也認為 60 年代中共在非洲的政治聲譽是 極為重要的政治利益,中共利用這種聲譽贏得非洲國家支持,這種支持在 1971. 治 政 大 此時期中共對於非洲獨立戰爭的煽動和支持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尤其在 立. 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時發揮重大的作用。9. 60 年代至 70 年代上半期,中共積極支持非洲葡屬殖民地人民及南部非洲白人種. ‧ 國. 學. 族主義統治下的人民開展武裝鬥爭,向他們提供包括軍援在內的多方面援助。10. ‧. 根據非統組織解放委員會公布的統計數字,1971 年至 1972 年,非洲解放運動自. y. Nat. 非洲以外獲得的武器援助,中共就佔了 75%。11 1960 年代中期中共與蘇聯關係. er. io. sit. 惡化,毛澤東的外交政策轉向「反帝」 、 「反蘇修」的兩條線戰略,該戰略反映在 60 年代後期中共與非洲國家交往惡化的情況上,為突破此種不利的局面,中共. al. n. v i n 改走「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在涉及非洲事務方面,中共插手安哥拉內戰就 Ch engchi U. 是聯美抗蘇策略的實例,而中共在國際社會的處境也有所改善。12 1971 年 11 月. 5. 該 11 國分別是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迦納、馬里、幾內亞、蘇丹、衣索比 亞、索馬利亞和坦尚尼亞。 6 張宏明,「中國與非洲經貿關係的發展與思考」 ,收錄於張韻岭編,《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 考(1949-2009)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 66-67。 7 Harry Harding ed.,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1980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173. 8 Harry Harding ed., op. cit., p. 207. 9 閻學通, 《中國國家利益分析》(第二版)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頁 38。 10 胡錦山, 《非洲的中國形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154。 11 裴堅章, 《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年),頁 288。 12 張宏明, 「中國與非洲經貿關係的發展與思考」 ,收錄於張韻岭編, 《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 考(1949-2009)》,頁 115。 21.

(28) 25 日中共進入聯合國,1978 年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1979 年 1 月 1 日中 美建交,中共於 70 年代在外交場域中活動範疇更為寬廣,此時中共與非洲政黨 的交往迅速發展,整個 70 年代共與非洲 25 個國家建交。13 中共此時對非洲政 策的第一個變化是從強調意識形態上的結盟,轉為在意識形態領域求同存異的基 礎上加強交流與對話。14. (二)1980 年代中非關係:由意識形態轉向務實交往 20 世紀 80 年代起,中共對非政策呈現淡化意識形態,重視經濟利益的特點。. 治 政 大 放,非洲人民實現民族獨立的使命逐漸告一段落,反帝、反殖和反種族主義的歷 立 當時美蘇對峙和冷戰初期相比已有緩和趨勢,非洲國家相繼獨立和獲得政治解. 史發展成為過往;另一方面,原先將革命和鬥爭作為外交政策信條的中共政府也. ‧ 國. 學. 逐漸發展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15 在對非洲國家經濟援助的政策上也需考. y. Nat. 式,重新檢視中非援助合作的意義。. ‧. 慮如何結合中共自身的能力和非洲國家的需求,調整過往以政治為依歸的援助模. er. io. sit. 當時的中共內政逐漸脫離「文化大革命」的創傷,內政的重點不再以革命理 想主義為依歸,而改為務實、理性的的政策。在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共走向經濟. al. n. v i n 自由開放,在外交戰略層面也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同時期的非 Ch engchi U. 洲大陸也取得反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鬥爭的決定性勝利,發展民族經濟、鞏 固獨立成果是該階段非洲人民的新任務。但由於 80 年代後世界經濟急速下滑, 國際上農產品價格下滑,需求減少,導致非洲經貿形勢惡化,為改善經濟發展的. 13. 14 15. 赤道幾內亞(1970/10/15)、衣索比亞(1970/11/24)、奈及利亞(1971/2/10)、喀麥隆(1971/3/26)、獅 子山共和國(1971/7/29)、盧安達(1971/11/12)、塞內加爾(1971/12/7)、 模里西斯(1972/4/15)、多 哥(1972/9/19)、馬達加斯加(1972/11/6)、查德(1972/11/28)、布吉納法索(1973 年 9 月 15 日)、 幾內亞比索(1974/3/15)、加彭(1974/4/20)、尼日(1974/7/20)、甘比亞(1974/12/14)、波札那 (1975/1/6)、莫三比克(1975/6/25)、聖多美普林西比(1975/7/12)、葛摩(1975/11/13)、維得角 (1976/4/25) 、席塞爾(1976/6/30)、賴比瑞亞(1977/2/17)、利比亞(1978/8/9)、吉布地(1979/1/8)。 齊鵬飛編, 《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外交(1949-2009)》 ,頁 262。 賀文萍, 「中國與非洲關係 60 年」 ,收錄於張韻岭編, 《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考(1949-2009)》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 70。 22.

(29) 不利局面,非洲加速推行經濟結構調整計畫。在此背景下,中共和非洲同時面臨 新的國內和國際情勢,中非關係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以適應雙方和國際形勢 的新變化。16 中共對非洲的政策也從過往的強調政治交往轉向多層次、多面向 和多領域的合作交流,1982 年後,在非洲投資、興辦合資和獨資企業也成為中 共對非洲經濟交往的新形式。1982 年底到 1983 年初,趙紫陽總理訪問非洲 11 國時,17 提出中國同非洲國家經濟技術合作四原則,18 該原則可用四句話概括: 「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以作為該時期中共與非洲國 家交往的方針。此次中共國家高層訪非的舉動顯示中共對外敞開大門,尋求與非. 治 政 大 的困境之下,以務實並利於雙方經濟效益的方式調整對非洲國家援助的模式。 立. 洲友好國家面對面了解彼此國內發展狀況的事實,並在中共仍面臨國內經濟發展 19. 而後隨著蘇聯解體,國際冷戰局勢瓦解,中共與國際關係的交往有戰略和經濟層. ‧ 國. 學. 面的更動,加以非洲局勢的轉變,使中共有必要在後冷戰時期改變對非外交政策。. ‧. y. 冷戰後國際情勢下中非的交往. al. er. io. sit. Nat. 第二節、. v. n. 本節試圖釐清冷戰結束後國際環境局勢下中非關係的走向、合作的契機,以. Ch. engchi. 及中共與非洲國家雙邊和多邊交往的模式。 16 17. 18. 19. i n U. 胡錦山, 《非洲的中國形象》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 216。 分別是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幾內亞、加彭、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尚比亞、辛巴 威、坦尚尼亞和肯亞。 四原則內容:1、中國同非洲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遵循團結友好、平等互利的原則,尊重 對方的主權,不干涉對方的內政,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不要求任何特權。2、中國同非洲國 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從雙方的實際需要和可能條件出發,發揮各自的長處和潛力,力求投 資少、工期短、收效快,並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3、中國同非洲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 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因地制宜,包括提供技術服務、培訓技術和管理人員、進行科學技術交 流、承建工程、合作生產、合資經營等等。中國方面對所承擔的合作專案負責守約、保質、 重義。中國方面派出的專家和技術人員,不要求特殊的待遇。4、中國同非洲國家進行經濟技 術合作,目的在於取長補短,互相説明,以利於增強雙方自力更生的能力和促進各自民族經 濟的發展。 王逸舟主編, 《中國對外關係轉型 30 年(1978-2008)》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年), 頁 58-59。 23.

(30) 冷戰後中共與非洲交往的特色為:「加強與非洲全方位合作,加強合作的機 制化建設」 。20 當時蘇聯解體,中共因 1989 年天安門事件與西方國家關係緊繃, 遭受西方國家的制裁。非洲則失去冷戰時期的戰略地位。此時中共加強與發展中 國家的交往,調整原先對非政策,中共對非洲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開始強調維 護自身國家利益和中非雙方的共同利益,雙方的關係邁向平等、務實和互惠。21 中共在對非外交政策上亦強調不干涉內政並尊重非洲政治社會的發展道 路,該宣稱首次出現於 1992 年楊尚昆主席訪非時提出中共與非洲國家關係發展 的六原則:. 政 治 大. 1.中國支持非洲各國為維護國家主權、民族獨立、反對外來干涉和發展經濟所做 的各種努力;. 立. 2.中國尊重非洲各國根據自己國情選擇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 ‧ 國. 學. 3.中國支持非洲國家加強團結合作,聯合自強,通過和平協商解決國與國之間的. ‧. 爭端;. y. sit. io. er. 化所做的努力;. Nat. 4.中國支持非洲統一組織為謀求非洲大陸的和平穩定和發展以及實現經濟一體. 5.中國支持非洲國家作為國際社會平等的成員,積極參加國際事務和為建立公正. n. al. Ch. 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進行的努力;. engchi. i n U. v. 6.中國願意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和形式多樣的經濟合 作。 上述六點聲明成為中共與非洲國家政經交往的基本原則。在不干涉他國內 政、呼籲非洲地區和平並反對外界對一國干涉的前提下,提升非洲國家與中共經 貿往來的意願。尤其從 1980 至 1990 年代之間仍有部分非洲國家面臨內戰的考. 20. 21. 張宏明, 「中國與非洲經貿關係的發展與思考」 ,收錄於張韻岭編, 《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 考(1949-2009)》,頁 70。 羅建波, 《非洲一體化與中非關係》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年),頁 282。 24.

(31) 驗,像是安哥拉當時仍處於內戰的水深火熱之中,美國和南非支持安哥拉政權的 反對黨 UNITA,古巴也尚未撤軍,22 中共便利用國家媒體斥責美國等國家對安 哥拉內政的介入,並呼籲國際勢力撤除安哥拉。23 中共不以一國內政腐敗問題 為理由而拒絕與非洲國家經貿往來或提供援助的態度,也吸引更多非洲國家從原 先緊密合作的西方國家或 IMF 等國際組織轉向與中共借貸或吸引中共前往投 資。另一方面,在天安門事件後中共面臨來自西方國家的制裁浪潮,西方媒體負 面的輿論報導使中共國際形象嚴重受損,然非洲國家仍維持與中共的友好關係, 認同不干涉內政的態度,埃及總統穆拉巴克(Hosni Mubarak)更直接於 1989 年 12. 治 政 大 環境下中非交往發展的新格局。 立. 月邀請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前往埃及訪問,24 顯示冷戰末期至後冷戰時期國際. 但 90 年代的中非關係並非一帆風順,90 年代初期非洲許多國家面臨政黨輪. ‧ 國. 學. 替,或是由一黨專制政體轉變為多黨制,導致許多與中共交好的非洲第一代領導. ‧. 人紛紛退出政治舞台,在此非洲政治情勢轉變的過程中,中共失去原先與部分非. y. Nat. 洲國家交好的立足點,25 加以前一小節提及的中共改變對非洲的援助模式,需. er. io. sit. 考量到中共內部經濟發展與現實能力所及,不再以全然的援助方式與非洲國家往 來,導致許多非洲國家適應不良,因此和中共關係疏遠。另一方面台灣也積極拉. al. v i n 在中共外援減少及非洲內部經濟發展困難的情況下,以金援外 Ch engchi U n. 攏非洲國家,. 26. 交的模式與部分非洲國家維繫或建立外交關係, 27 且台灣的邦交國若達到 40 個,將佔聯合國成員的 1/4,則台灣與中共在國際社會競爭的資本將大幅提升。28 22 23 24 25 26. 27. 28. 古巴最後一批軍隊於 1991 年 5 月 24 日從安哥拉撤離。 詳見第三章第二節。 王逸舟主編,《中國對外關係轉型 30 年(1978-2008)》,頁 63。 同前註,頁 67-68。 1988 年至 1997 年先後有賴比瑞亞、賴索托、幾內亞比索、中非共和國、尼日、布吉納法索、 甘比亞、塞內加爾'、查德、聖多美普林西比等 10 國與台灣建交,加上原有的南非、馬拉威 和史瓦濟蘭,使台灣與非洲的邦交國前後時期共達到 13 個。 Ian Taylor, “Taiwan’s Foreign Policy and Africa: The Limitation of Dollar Diploma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1, No.3 (2002), pp.125-140. Richard C. Lin, “Complementary Measures to Foreign Aid: Taiwan and The PRC Under Diplomatic Rivalry,”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Vol. 19, No. 3 (June 2001) , pp. 360-368. ; Richard J. 25.

(32) 在此情況下中非關係的重要性對中共維護國家利益有相當程度的戰略意義,帶動 中共高層對非洲國家的重視並加強政治往來。 中非經濟往來方面,1995 年時中共對非洲的援助產生變化,從過去單一提供 無息貸款改為政府優惠貼息優惠貸款的援助方式。 29 中共從冷戰時期的單方面 經濟技術援助,轉向雙方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援助方面,因應非洲地區的發展以 及自身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使中非雙方的經貿合作深化廣化,從 90 年代初 的年平均貿易額 10 億多美元發展到 1999 年的 64.8 億美元,30 可見雙方以務實、 經濟合作作為未來雙方戰略合作的基石。. 治 政 大 建與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心態,因此促成有利的經貿合作環境。中共出於 21 世 立 90 年代中後,非洲在民主化浪潮、冷戰後政局動盪和經濟危機後,轉向重. 紀發展的戰略考量,提升中非關係戰略的高度。90 年代中共高層相繼出訪非洲,. ‧ 國. 學. 非洲國家也同時密集拜訪中共,1990 年至 1998 年間共有 53 位非洲國家元首、. ‧. 15 位非洲國家非洲國家總理及 100 多位政府部長訪問中共。31 1995 年七月朱鎔. y. Nat. 基副總理進一步提出發展中非關係的三點主張: 1、擴大相互支持,創造和平與穩. er. io. sit. 定的國際大氣候。2、加強友好磋商,促進國際經貿環境的改善。3、推動互利合 作,謀求共同發展和繁榮。同年中共也相繼在非洲成立了 11 個「中國投資開發. al. n. v i n 貿易促進中心」,提供中非企業在非洲和中共投資的便利性。 Ch engchi U. 32. 加以 1990 年代. 中後期中共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戰略(Going Out Policy),鼓勵中國企業走進 非洲、到非洲投資貿易,1996 年江澤民主席提出與非洲發展長期穩定、全面合 作的五點原則,33 促進中非未來政治、經濟、技術等多面向合作的可能。. 29 30 31 32. 33. Payne and Cassandra R. Veney, “Taiwan and Africa: Taipei’s Continuing Search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Vol. 36 (2001), pp. 437-450. 胡錦山, 《非洲的中國形象》,頁 217。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鑑》 (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 年),頁 503。 王逸舟主編,《中國對外關係轉型 30 年(1978-2008)》,頁 64。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白皮書》編委會編, 《中國對外經濟 貿易白皮書 2000》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頁 207。 五點原則內容:1、真誠友好,彼此成為可以信賴的“全天候朋友”;2、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主權,互不干涉內政;3、互利互惠,謀求共同發展;4、加強磋商,在國際事務中密切合作; 26.

(33) 世紀之交之時,中共和非洲也發展特定的外交模式以及交往共識,雙方都從 戰略角度重視彼此的關係;並加強雙邊高層往來,藉由首腦外交拓展交流渠道、 增加各層次人員往來,並擴大各領域的合作。再者,中非也進一步加強國際事務 中的合作,促進和諧世界的發展;最後是進一步加強經貿和文化交流,使雙方在 鞏固的友誼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合作。34 從上述中非關係發展看來,整個 90 年代是中共對非洲經濟政策的充實、完 善期。由其是 90 年代中期以來北京當局依據自身情勢發展需要,制定一系列政 策措施。並把金融機構和企業納入外援的行列,以利於政府外援資金與雙方企業. 治 政 大 濟合作,深化經貿夥伴的合作模式,帶動 21 世紀雙方的交往。 立 第三節、. 學. ‧ 國. 的結合。35 1990 年代奠基了中共與非洲在國際政治舞台的友好關係以及雙邊經. 二十一世紀後的中非交往. ‧ sit. y. Nat. 21 世紀後的國際環境使中共及包括非洲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處於霸權主義和. al. er. io. 單邊外交的強勢作風下,因此反對霸權主義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便成為. v. n. 中非雙方開展互利合作的政治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下,雙方都認為和平與發展是. Ch. engchi. i n U. 當今時代的主題,需促進南南合作、正視南北差距之擴大,並建立國際新秩序, 使發展中國家具備廣泛的國際發言權;此外,中非雙方也主張促進國際關係民主 化,以多邊主義思維和多邊治理機制共同管理國際事務;並在國際新形勢下全面 深化合作,從傳統的經濟援助,拓展至企業間多形式的互利合作以及人力資源開 發、科技、文教等多方領域的合作。36 21 世紀後最受注目的中非關係發展便是 2000 年「中非合作論壇」的成立,. 34 35. 36. 5、面向未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北京大學非洲研究中心編,《中國與非洲》,頁 36-37。 張宏明, 「中國與非洲經貿關係的發展與思考」 ,收錄於張韻岭編, 《中國對外關係:回顧與思 考(1949-2009)》,頁 121-123。 羅建波, 《非洲一體化與中非關係》,頁 283-284。 27.

數據

圖 1-2:國家政治系統與國際政治  因此本論文以行為主義研究途徑之下的政治系統論,試圖理解與解釋中共與 安哥拉對彼此外交作為的制定、產出與反饋。在此途徑之下,以便了解影響雙方 進行外交決策的輸入項,如何決策並輸出政策,了解該政策如何影響彼此國家的 狀況,然後透過政策的反饋,決定影響下次決策制定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包含下列二項:  1.文獻分析法                         本國             國內環境  輸入
圖 4-1:安哥拉出口石油至中國佔總出口額的比例  (1995-2006) (單位:百萬美元)  來自中共的貸款,以及中國公司在當地的投資,讓安哥拉在內戰近 30 年後 的經濟和基礎建設有明顯的起色,圖 4-2 可見中共自 1999 年至 2007 年在安哥拉 直接投資額度的成長,至 2007 年已超越四億美元,圖 4-3 則顯示中共在安哥拉 石油以外產業直接投資的項目,以基礎建設和工業開發為主,包含鐵路、公路、 機場、醫院或學校等。2004 年溫家寶總理拜訪安哥拉,訪問期間中共向安哥拉 提供 20 億美元
圖 4-2:中共在安哥拉石油產業以外之直接投資百分比(2005-2007 年)
圖 4-4:中共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礎建設項目投資比例 2001-2007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然而義國多年來經濟表現疲弱導致政府債台高築,2008 金融風暴後爆發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雖在初期對義國經濟 影響不深(2010 年及 2011

為降低藥品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的成本與其耗費的時間,

二、其他 匯兌手續費 多國政府為增加稅收,自本(2005)年 1 月起將匯 兌手續費自 10%調升為 13%,哥斯大黎加已向世 界貿易組織表示該措施違反 WTO 相關規定,因

1.印尼共和國基於班加西拉五大信念(Pancasila)與 1945 年憲法誠屬一憲政

模里西斯具備市場經濟模式,世界銀行公布之 2019 經商環 境報告(2018 Doing Business Report),模里西斯再度在非

局部性協定:在拉丁美洲整合協會(ALADI)架構下與 7 個國家簽 署 9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對正多面體的較系統的研究始於古希臘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 他發現除了埃及人知道的三 種正多面體外, 還有正十二面體及正二十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