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課程發展

第四節 第二階段課程發展

一、課程發展歷程

第二階段之教材內容是選自康軒版社會學習領域第八冊的核心概念「立足臺 灣展望世界」。本冊內容包括:科技與社會、從臺灣走向世界、世界一家等三大單 元內容。其目標在提供學生明白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面對科技發展應有 的態度;探討科技發展與演進,有助了解科技革新對臺灣與世界的影響;認識技 術革新,縮短人類世界的彼此距離,產生全球化與地球村現象,並關懷人類世界 面臨的全球化議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體察臺灣與亞洲和世界的關係,孕育世 界公民的素養;迎接地球村時代的來臨,身為世界公民的一員,應有宏觀的視野 和公民責任。研究者針對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為結合本校所處地區的文化 資源,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因此規畫了第二階段的方案教學單元概念圖,如圖 4-4-1:

分別探討古今中外的科學家、科學技術的發明對人類價值信仰和態度的影響,並

表 4-4-2 第二階段教學活動流程(續)

表 4-4-2 第二階段教學活動流程(續)

研究者在第二階段的課程設計中以探索科學家的故事為開端,請學生在上完 課本第一單元科技與社會的內容後,能夠找出一位自己喜歡的科學家來做深入的 研究,科學的部份學生的先備經驗比較不足,為了讓學生快一點進入狀況,研究 者以課本所提及的科學家為例來作示範說明。有鑑於第一階段學生在蒐集資料方 面能力比較不足,在第二階段研究者特別著重訓練學生利用網際網路及圖書室蒐 集資料的能力。第二階段的第二主題研究者的設計理念著重於科技與環境的相關 議題,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研究者以部落的環境為起點,帶領學生至部 落實地觀察,並藉由民國 94 年 7 月海棠颱風對部落所造成的損害(溪水暴漲沖走 了十多戶的房舍),來突顯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透過部落的探查,讓學生對環境問 題有較深刻的體會,之後再請學生選擇比較有興趣的環境議題做深入的探索。為 了讓學生能夠認真的進行探索活動,研究者在二個主題的教學活動結束前,都安 排了成果發表的時間,請每位學生就自己的探索過程,及所蒐集和彙整的資料向 全班同學分享,研究者並進行學生學習的成果評鑑。

三、第二階段教學問題

經過第二階段二個主題課程的實施後,研究者在教學的歷程中也發現了幾個 問題,研究者依序說明如下:

(一)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問題

方案教學的實施相當重視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因此學生需具備相當的 基本能力,才能適應方案教學的教學流程,而低成就的學生本身在學習上就 已存在許多的問題,在老師的協助之下已經很難達到教學目標,更何況是由 他們獨立完成學習的工作。班上有兩位學生經縣府 93 學年度第二學期特殊兒 童鑑定小組的鑑定,結果屬疑似輕度智障,這 2 位學生在語文方面都有閱讀 理解上的困難,但學習態度非常好。研究者在第一、二階段的方案教學活動 中,發現這兩位學生在蒐集資料、彙整資料、口頭報告方面的能力都有嚴重 的不足,在分組活動中班上有一些學生更是不喜歡與這 2 位同學分在同一組,

視他們為包袱,研究者常常見到這 2 位學生在分組討論中,只能默默地坐在 角落中聽其他同學的討論,而無法參與討論,研究者看了也不免心中產生落 寞的感受。

S2 及 S11 在方案教學的過程中似乎沒有什麼進步,心中有些落寞,為何

不能提昇他們的程度呢?究竟該提供他們什麼樣的資源或是協助,才能讓他 們學得有成就感。也許我對他們的要求太高了些,他們的程度和其他同學的 程度要有所區隔,不應該一視同仁,所以在評量的認定上我應該以他們自己 和自己做比較來思考,只要他們能進步我就應該感到高興,這樣的想法比較 積極對他們的學習也比較有幫助。我想我的時間也很有限,我應該在班上找 兩位較負責的學生來擔任他們的小老師,透過小老師的協助讓他們有更多的 學習機會。希望我這樣的心態調整,對我和他們都有助益,也希望他們能學 得有效、學得快樂。(省 950420)

針對低成就學生的問題,研究者發現在其他年級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以現有的教育制度而言低成就的學生在班上比較難以適應,除非學校成立資 源班針對低成就的學生實施補救教學,否則這些學生就只能做為班級的過客 而已。研究者對於這 2 位學生也儘可能地為他們提供補救教學,讓他們在方 案教學的過程中也能學習到一些學習的能力,雖然他們不能完成相當好的成 果報告,但研究者課後反省只要他們和自己比有所進步,身為教師的我們就 應該覺得欣慰了。

(二)評量的問題

在方案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評量是研究者一再修正的重要問題,為了配 合本校一學期 2 次的定期評量,研究者在第一階段實施方案教學時,除了重 視課本的教材內容評量外,也加進了學生平時上課的表現、小組的互評、成 果報告的評量等。研究者在第二階段方案教學的課程中,為了突顯學生學習 過程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研究者在第二階段的評量上 加入了學習過程的評量,為了不讓研究者的評量過於主觀,學習過程的評量 採用了學生自評及教師評量二個部份。

研究者在方案教學的進行中,每一個主題皆設計一至二個學習單,其目 的在於引導學生學習,研究者也將學習單列入評量的一個部份,由於學生對 於寫學習單並未以認真的態度看待,因而失去了寫學習單的意義。學習單固 然可以很快評量出學生在認知上的學習表現,但過度使用的結果,學生不但 浮現出交差了事的反效果,甚至於對學習單產生拒寫的排斥心態。況且只偏 重學生認知的評量成果,是否會產生未兼顧學生多元智能評量的弊病,實有 必要針對課程目標再進行深入的思考,以選擇出適合的評量活動。

研究者經由行動後的反省,一方面先確定學習單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習評 量的目的與價值後,進而再對使用學習單評量次數進行拿捏;在檢核學生的 學習成效上也調整成多以動態評量的方式進行,如請學生發表,讓學生分組 討論,或者實際操作等活動,讓學習單的評量更具意義。

(三)師生對話的平等性

研究者希望和學生進行深入而平等的對話,以真正瞭解學生心中的想法,

才有機會藉由不同方式的引導,而達到知識的建構。但是教師因為自己在知識 方面的優越感,是否能夠真正傾聽學生的聲音,並真正進行平等的討論,是有 待努力的。研究者在和學生討論他有興趣的問題時,發現自己對於學生所說出 的答案還是有所期待,雖然期待的並非是書本上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是研 究者期望學生說出的話是有深度且符合研究者內心所想要的東西,而且心中早 有一特定的方向。

我發現自己對於學生問題的答案其實心中已有「標準答案」的預期,雖然 我說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索,但是我仍有自己覺得對的答案,並且在無形中牽制 了學生的想法。(省 950329)

而這種期待,阻礙了研究者去聽到學生真正想表達的意思,研究者失去了 可能得到那些和自己不同的想法(有創造力、有價值的新想法)的機會,而同 時我也壓抑了學生繼續朝自己的方向想的機會。

S7:老師,我想研究中國的科學家好不好?

R:我們目前上的課程內容主要都在講西洋的科學家為主,你要不要考慮研究 西洋的科學家。

S7:可是老師我對中國的科學家蠻有興趣的耶!

R:可以啦!但是你要確定你能夠蒐集到足夠的資料。(觀950314)

面對研究者不夠瞭解的問題,研究者不能從學生的想法中去引導他想更 多,而是想轉移至研究者比較熟悉的領域來和學生討論。如果教師本身不夠相 信自己的思考能力(不盡力去想),那怎麼可能影響學生自己去思考呢?相對來 說,若我們希望學生能願意自己思考問題,而不是只去找資料、找正確答案,

是不是也要先讓他們建立足夠的信心,相信靠自己也是可以「想出來」一些東

西的。之外,更需要放寬自己的胸懷去「傾聽」對方到底說了什麼,唯有充分 地瞭解對方,才有「引導」的可能性。身為教師的我們,似乎很容易急切地想 傳達一些東西,而因此往往要加倍地小心去控制自己的言詞與態度:如何以更 接納的態度來面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其想法也被 認真地思考對待(而不是忽略)。

四、第二階段教學改進

經歷了第二階段二個主題的方案教學活動之後,研究者省思教學歷程中所 遭遇的問題,並提出了幾項改進策略說明如下:

(一)協助低成就學生學習

S2、S11 兩位學生經縣府特殊兒童鑑定結果為疑似輕度智能障礙的學生,

S2 在閱讀方面有障礙無法正確地將課文讀出及理解文意,S11 能讀出課文中約 7 成的字,理解文意上面也有問題。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他(她)

們的學習情形,也請班上的小老師來協助他們,只要在規定的作業完成,或是

們的學習情形,也請班上的小老師來協助他們,只要在規定的作業完成,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