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情境

本節將分別介紹研究者的背景、研究環境分析、研究對象和研究夥伴,以下 將分項詳細說明。

一、研究場域

卡阿麓灣國小設立於民國 22 年 3 月 31 日,為日據時代番童教育所,台灣光復 始改為卡阿麓灣國民學校,隸屬○○鄉,民國 36 年隨本縣山地行政區域之調整,

改稱○○鄉卡阿麓灣國校。後因本鄉改名為○○鄉,於民國 48 年 10 月改稱為○○

鄉卡阿麓灣國校。民國 57 年國民教育延長為 9 年,本校改稱為台東縣○○鄉卡阿 麓灣國民小學至今。

本校地處太麻里溪畔,人文薈萃、山水優美離南迴公路大約 5 公里路程,交 通尚稱便捷,四周環山,緊臨村莊,學生上下學方便。小班小校規模,全校 6 班 92 人,97%為排灣、魯凱族原住民子弟,學生人數穩定,無裁減班之虞。校舍設計 及校園植物均充分展現原住民特色,加以社區人文的多元及產業、自然環境的豐 富更能發揮境教及鄉土教學之教育功能。本校曾榮獲全國民族舞蹈優等,並經常

支援地方及全縣文化活動。本校教師 1/4 為原住民籍,有利鄉土文化教學,教師流 動性小,利於校務的長期規畫,校內具備專長的教師能發展多樣性學校特色。

本村為鄉之行政中心,各機關及部落遺址、石板屋可提供各項教育資源,村 中耆老及多位文化工作者,對於地方文化之傳承不遺餘力,常常支援學校各項活 動。青壯年外出工作人數多,人口結構兩極化,近幾年經濟不景氣,失業人口增 加,家庭經濟每況愈下,社區規劃不良,住屋道路窄小,影響交通及發展。本村 酗酒問題仍多,影響青少年成長環境及風氣。離婚率呈現增高趨勢,造成單親及 隔代教養的問題。目前學校結合村校資源,辦理各項動態、靜態的活動,配合社 區整體的規劃與發展並提供具體的意見及支援,將社區人文、景觀、產業,納入 學校課程,以培養傳承人才,維繫本村文化命脈。

本校在校長的帶領下於 91 學年度彙整全校老師及社區家長、耆老等意見,訂 定三項學校願景如下:

(一)活力— 教育能夠樂觀、自信、主動、向學的小學生。

(二)成長— 培育能夠自律、自省、分享、感恩的好孩子。

(三)傳承— 孕育能夠尊重、欣賞、學習、創新的文化人。

本校教師本於「學校即是家」的理念,落實師生互動的班級經營,透過課程的 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施,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以孕育新世紀身心健全、手腦 並用的國民。透過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統合七大學習領域課程及彈性學習課程。

在優質的學習環境中,教師發揮有效的創意教學,加上家長的熱心參與及鼓舞,

循序漸進的協助學生發展多元智慧及其特有的專長。

二、研究班級

六年甲班位於學校西面校舍 2 樓,從教室東面望去可見太平洋海域,視野非 常遼闊。教室設備方面:有一部可上網電腦、DVD、電視及 CD 收錄音機,設備齊 全。教室左右兩側有學校分發至各班的課外讀物,以及班級導師提供班級學生閱 讀書籍 50 餘冊,教室後方設有圖書角,並舖上原木地板,常是學生閱讀課外讀物 及老師和學生午休的好去處。六年甲班學生從入學至今(95.6),未曾重編班,學 生們的感情與互動尚可。唯獨在六年中換過了 7、8 位老師,班上學生幾乎每學期 都處在適應導師及導師適應學生的環境中,造成學生在學習常規上並不是很理 想,學習意願及動機也不強。男生 7 位,女生 5 位,女生大多較文靜,男生大多 較活潑,其中有 2 位男生較活潑好動,比較坐不住,喜歡惡作劇。整體而言,學 生平日上課秩序常規不是很好,對閱讀課外讀物較被動需要老師叮嚀。研究者從

四年級即擔任該班導師,學校於 92 學年度在綜合活動領域推動閱讀教學後,研究 者即常利用週三綜合活動課程實施繪本教學。希望藉著討論與分享活動,讓學生 多思考、探索生活週遭中的問題,並能自我反省,所以研究者所選的繪本主題多 與學生的生活結合,每次活動完畢,請學生回家和家長分享故事內容,針對繪本 中的主要角色做討論及分析,讓學生和家長能從多方面探討並評論故事角色的行 為,家長多能給予正向的回饋。在 93 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研究者因發生車禍左 手髐骨骨折、頭部輕微出血,校長基於研究者傷重需要一段調養時期,因此將研 究者導師職務調成科任老師。93 學年度第二學期(94.2~94.6)研究者擔任該班社 會學習領域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科任老師,研究者利用這兩個科目做了 初步的方案教學,這個階段主要在訓練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主要工具是利用電 腦及學校圖書室、鄉立圖書館,老師設定主題讓學生在圖書室中找尋可用的圖書 資源,老師並放置相關概念的圖書在教室圖書角中,供學生於下課或放學後閱讀,

並利用學校的電腦教室讓學生透過網際網路上網蒐集資料。此階段研究者考量學 生初次接觸方案教學課程在蒐集資料的能力上稍嫌不足,因此採用分組教學的方 式來進行,將五年甲班的學生採異質性分組,共分為 3 組。每次學習,研究者希 望同儕間能多互動,提昇團體互助精神,並提昇個人在資料蒐集方面的能力,作 為下學年社會學習領域實施方案教學之準備。

三、研究成員

研究者尋找校內、外教學經驗豐富且具教學熱誠者,參與本研究發展課程的 教師。校內剛好有推展綜合活動領域閱讀教學的師資 3 人,其中 T1 師對本研究有 相當的興趣。為了讓觀察的結果更具客觀性,研究者也找了 1 位校外教師 T2 擔任 觀察者的工作,相關經歷簡述如下:

(一)合作教師 1、T1老師

T1老師是本村的子弟也是本校的校友,教學年資5年,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師資 班畢業,目前擔任五年級導師及訓導組長。T1老師教學方法活潑生動,對探究式 教學有興趣,深受學生、家長的尊敬與喜愛。T1老師是個頗具行動研究能力的老 師,參加校內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已2年,表現相當傑出,時常利用假日進修充實 新知,並能將所學的創意教學應用在自己的班級。他在教師成長團體的聚會中樂 意分享自己的創新教學,是一位產出型教師。在本研究中負責擔任觀察者、意見 提供與資料蒐集等工作。

2、T2老師

T2老師畢業於台東師範學院,教學年資10年,目前在台東市區的小學任教,

在10年的教學歴程中皆擔任導師的職務,擁有新穎的班級經營理念及經驗,教學 認真負責,目前在縣輔導團擔任數學領域輔導員的職務,經常到其他學校分享教 學實務經驗,T2老師對於教學現場的研究頗有興趣,本身也從事教學的研究工作,

是一位積極上進充滿活力的優良教師,在本研究中擔任觀察者的工作,協助研究 者觀察學生上課的表現(透過觀察研究者上課的教學DVD),及提供研究者教學 改進的意見等工作。

(二)研究者 1、簡介

研究者是一位男性工作者,於民國81年畢業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 學系,畢業後對於社會科的課程與教學頗有興趣,也擔任過多年的社會科教學工 作,目前在國立台東師範學院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進修,期間修了行動研究、

教學研究及課程與教學等科目,對於目前自己在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上所遭遇到的 問題,深覺可用行動研究的方式來探討,並建構出適合自己所教班級的一套教學 策略,藉以提昇學生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興趣,並加強自己在社會學習領域上的 專業知能。

2、研究者的角色

(1)課程活動規劃與推動者

關於課程活動內容的大致方向,是由研究者事先設計規劃,並以文獻中的方 案教學的理念與內涵為規劃之主題與單元依據。研究者發展之教學目標及教學活 動,將保持彈性,在課程實施前與合作參與教師不斷討論,彈性調整、修正後實 施。

(2)合作參與者

研究者希望參與的老師都是共同研究的夥伴,是參與者,也是合作的夥伴,

而不是被研究者。因此將研究者定位為合作參與者,投入老師們的互動,一起分 享教學經驗,交換意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擔任各單元的教學者,並讓參與教 師觀察研究者的教學過程,所以研究者與參與老師的地位是平等,研究資訊是互 相交流、公開。

(3)觀察者

研究者雖然參與活動,亦必須隨時作觀察紀錄的工作,所以是高度參與的觀

察者。

(4)教學者

研究者希望藉由卡阿麓灣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活動,更能投 入整個教學情境中,親身體驗教學者和學生互動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