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方案教學的困境與解決歷程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三節 實施方案教學的困境與解決歷程

本課程方案是透過師生討論逐漸發展而成,實施過程中透過行動研究進行教 學省思,隨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修訂課程內涵及教學策略,最後才完成課程 方案。茲將實施歷程中發生過的幾項重要問題逐一探討。

一、設計方案教學課程面對的困難

一開始決定要做這項研究時,就面臨到應該使用哪些教學的「內容」,也就是 說:應該選擇哪些主題,才能讓學生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課本上的教材內容與 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距較遠,因此比較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好的探索主題,研究者認為需要結合課本單元學得的概念配合學生的先備知 識、生活經驗才能引起學生探索研究的動機,所以必須對學生以往所學的學科概 念有所了解,因此必須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準備。教科書、網路參考資料,及 一些可供教學使用的資料雖然豐富,但是要怎樣將這些看起來有關聯的方案教材 做一個有系統、有順序的連結和組織,使學生獲得有意義的學習,課程不應該是 片斷的、或只是知識的傳輸;應該是連續性、全面性的、能深入人心、自然而然 的、和生活連結的課程。如何實踐理想的課程設計,在行動中就面臨一步步的考 驗。因此,倘如能尋求合作的同伴,彼此討論分工合作、相互腦力激盪,應能解 決研究者在課程設計上手忙腳亂的難題。

二、課程無法依教學進度實施

剛開始實施方案教學,研究者需要花很多時間來指導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及 活動說明,而社會學習領域一週只有 3 節課的時間上課,所以常會佔用下課時間 而造成學生的抱怨。研究者在教學省思裡有提到:「運動會前夕,因為學生參加預 演的活動,而造成一週的節數減少 1 節,課程有點趕,是否因為蒐集資料的學習 活動安排太多,而佔用教學的時間。但是如果不安排時間讓學生利用電腦教室的 資源蒐集資料,學生又能利用什麼時間呢?再加上國語、數學領域的進度也相當 趕…..」(省 950406)。由於方案教學必須加入許多傳統教師講課所不常見的活 動,尤其討論、發表、蒐集資料等技巧的引導,必須逐步的轉移,因此需要多花 一些時間。對於進度的問題,研究者認為可以利用彈性課程以資訊融入教學的方 式,訓練學生蒐集資料的能力並實際操作,加上學生熟悉學習的方式後,如能主 動積極的參與活動,教學進度應該就能迎刃而解了。

三、學生在方案教學的過程中是否達到快樂的學習

做菜要注重色香味俱全,才能讓人食指大動、食欲大開。同樣的,要讓學生 有很高昂的學習興趣,就必須設計很吸引他們的課程、再加上生動活潑的教法、

最後再使用適當的評量方法,讓學生覺得收穫很多。在這樣的考量之下,研究者 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希望能瞭解什麼是學生需要的方案教學課程,如何使 學生感到有趣、有用,以提昇學生的學習動機,並能記得他們所學的,而且最好 能應用到生活中。學生從生動活潑的參與之中,對課程內容加以瞭解,比消極被 動地參加活動,聆聽、記筆記,只有單向被傳授知識還好,且比較有效率。

在研究者研讀資料和實施方案教學的期間,研究者為了更深入瞭解學生在方 案教學的過程中,是否學得快樂,因此對學生實施了「對方案教學感受回饋單」(附 錄三),並整理學生對於研究者所實施的方案教學喜歡的理由和不喜歡的理由分列 如表 5-3-1。

表 5-3-1 學生喜歡與不喜歡方案教學的理由

學生喜歡方案教學的理由 學生不喜歡方案教學的理由

(1)可以和同學一起討論 (1)學習單比較困難

(2)可以到電腦教室查資料 (2)不知道怎麼畫主題網圖

(3)做過比較有印象 (3)參與討論不知道要說什麼

(4)覺得探索主題很有趣 (4)要寫很多心得報告

(5)能夠增加課外知識 (5)上台發表讓人緊張

(6)可以分工合作 (6)有些同學不合作

(7)學到的東西比較不容易忘記 (7)老師不告訴我們答案

(8)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來研究 (8)有些資料找不到

(9)不用一直聽老師說 (9)有時候班上的秩序太吵

(10)很有挑戰性 (10)家裡沒有電腦可以上網查資料

(11)能夠進行訪談

(12)繪製成果海報很有趣

由表 5-3-1 的資料分析,可見學生大都可以接受方案教學,肯定學習的成效,

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機會和興趣,但是學生對於上台發表、資料的蒐集、學習單 的習寫等顯得能力較不足,課程設計上也有一些問題待解決,這些都是研究者將 來須用心思考規劃的部份,務必要以學生的需求為教學重心,讓學生能夠接受研 究者修正後更好的方案教學方式,漸近引導學生,設法給予更多彈性,不會因為 麻煩而排斥學習。

四、教科書使用的問題

教科書長久以來,一直都是教師及家長觀念中,學生學習必備的主要工具,

而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對教材的選擇讓教師們有更大的空間,除了選擇適用的 版本之外,教師也能適著改編教材,使教材更符合教學對象的先備經驗,也能搭 配學校所處的社區資源,讓學生在即有的基礎之下能學得更得心應手,也學得更

有意義。研究者認為教科書只是教學資源中的一項資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 此基礎之下,教師應善用資源以開展學生更多元的學習內容。

教師長久以來對教科書的過度依賴結果,教師變成「念課本的人」,不易養成 對課程的反省能力而無法建立專業信心(陳美玉,1985,頁 35-41)。這樣的教育 現象,對現今教科書開放後,更是值得深思。而教科書開放了,教科書中課程設 計就不會只是線性秩序排列的累積知識或知識絕對化的單元內容,而是統整已分 割化的知識,課程是聯結,是環繞著許許多多的「大觀念」而建構的(黃譯瑩,

2000,頁 17-36)。

教科書經由學者專家所擬定規劃出來的課程,是教學者在備課前要細讀及掌 握的一個教學基礎,但是研究者在歷程中也發現,長期以來,家長對教科書使用 的觀念無法突破,而學生學習習慣的固著,對教科書依賴的程度等等,也是研究 者在行動歷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研究者發現教師可利用每學期召開的班親會或是 家庭訪問的時間,向家長說明教師自編及改編教材的部份,家長大都能接受,並 且在學期中、末呈現學生學習的成果,讓家長更瞭解教師自編及改編教材的實施 情形,藉以減輕家長的疑慮。

五、評量的依據與方法的問題

教學實施能否有效達成目標,必須依據評量的結果,方案教學活動課程亦不 例外。因此必須要對課程的實施作一個效果的評估,原則上只做紙筆測驗是不周 延的,因為這無法看到學生心理層面和行為的改變,且「形成性評量」和「總結 性評量」應該兼具,不同的考查方法以配合教材的性質與內容,評量的方式越多 元化、蒐集資料越齊全,結果也越是客觀正確。

本研究採動態評量的方式,進行分析學童的成長情形。動態評量是一種質的 模式,重點核心在師生或同儕間互動的對話。此種評量方式在於教學者要有靈敏 的感受力與敏銳的觀察力,能瞭解學生的需求並適時地設計有效的教學策略,協 助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者於實施方案教學中體會了幾點因應方式:

(一)教學前對學童背景深入瞭解分析

唯有事前對學童的習性、學習風格、家庭背景作一番深入地瞭解後,才能對 學生課堂中的一舉一動所表現出的隱藏意函瞭若指掌;也才能提出相對應的策 略,有效地引導學童解決問題。

(二)借重科技的力量

教學者除了運用觀察、訪談、學生文件分析以取得資料外,更重要的是借助 科技的方式,全程錄音、錄影,事後反覆回顧、交叉比對檢證,以彌補靈敏度、

觀察力之不足。

(三)引導學生自我監控及後設認知學習

動態評量強調過程及實作表現,所以要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宰者,能對自 己的行為是否合宜負責;因此,教學者要引導學生常做學習上的檢討與回顧,瞭 解自己進步情形及行為改進的空間,使學生成為教學者最佳靈敏度、觀察力的協 助人員。

六、教師專業能力上的限制與因應

隨著知識量的暴增、半衰期的縮短以及個人自我的侷限性等因素,所以人不 可能十項全能、樣樣精通。方案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所選定的探究範圍不是 教師所能完全掌握的。在「我是原住民」、「我的偶像科學家」的單元教學過程,

研究者與學生的討論對話中,可瞭解教師的備課及課外知識的充實是非常重要的:

S8:老師,上個學期我們到屏東霧台旅遊,那個地方也是排灣族的居民,不 知道他們和我們這裡的族群是不是同一個祖先?(觀 941018)

S1:老師,洛神花是台灣原生種的作物嗎?台灣目前有哪些地方有種植洛神 花呢?(觀 941223)

S6:老師,原子彈是哪一位科學家所發明?它的原理是什麼?(觀 950317)

S12:老師,諾貝爾是哪一個國家的人?為什麼會有諾貝爾獎?(觀 950317)

研究者省思,不僅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也會知不足。在本研究中,除了課 外知識外,發問的技巧、問題引導的技巧、資訊科技的運用等能力,研究者也覺 得自己應該再精進。如何因應,研究者在方案教學過程中發現了幾項方法:

研究者省思,不僅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也會知不足。在本研究中,除了課 外知識外,發問的技巧、問題引導的技巧、資訊科技的運用等能力,研究者也覺 得自己應該再精進。如何因應,研究者在方案教學過程中發現了幾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