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結論

研究者在探討國小六年級社會學習領域運用方案教學對師生間的影響。現階 段九年一貫課程的目標,除了強調基本知識的獲得外,對於學生的批判思考、價 值判斷、溝通協調、表達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視。而方案教學的過程就在於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適著用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讓 學生真正擁有「帶著走的能力」。傳統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教師習慣於講述式教 學,使得教學過程缺乏變化,無法吸引學生學習興趣。

研究者在發現自己的教學困境及盲點後,即著手閱讀相關文獻及實徵研究報 告,歸納出方案教學有助於提昇學生對社會學習領域的興趣。為達到本研究的目 的,研究者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進入教學現場實施方案教學,蒐集相關資料,瞭 解學生對方案教學的學習情形,從學生的回饋、合作教師的提議、研究者的反思 及指導教授的建議中,不斷評估教學活動的意義與價值,再提出新的教學策略繼 續行動。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研究顯示:方案教學需結合學生生活經驗,並善用 社區、家長資源,經由社會互動,有興趣、有目的、有計畫地進行探索活動,以 利於方案教學的實施(江怡旻,1998;陳茂生 2004;余光臨,2003);而方案教學 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師生互動的機會,教師如能以多元智慧的眼光看待學生,應 能改善師生的關係(張滄敏,2001);方案教學主題探索活動需花費較多的時間,

因此教師需彈性運用教學時間以克服此項困難(鄭俊明,2003);方案教學能提昇 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亦可協助教師的自我成長(江怡旻,1998;陳茂生,2004)。

而本研究大致接近學者先前的研究結果。以下是研究者在行動的過程中獲得的幾 點結論:

一、方案教學能夠結合社區、學校資源,並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能提昇 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本研究發現全班有十位學生(83%)認為方案教學對於學習社會學習領域有 幫助,並在方案教學的過程中,學會了如何使用網際網路蒐集資料,瞭解了更多 課外知識,促進了成績的進步;透過小組的合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教同學或 老師,增加了平時的成績;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主題成果報告,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成績也進步了不少;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感覺沒有太大的壓力,反而學習的 動機變強了。從學生的回饋中大致上可看出方案教學運用於國小社會學習領域課 程,確實能提昇學生學習社會學習領域的動機及學習成效,並培養學生獨立學習 的探究態度。

方案教學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主,師生共同決定主題及設計課程,且由學生主 動完成學習的活動,能夠隨著學習活動的發展,充實或修正課程內容,達成教師 專業自主和學生「生活中心課程」的目標。從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的基本理念、

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來看,方案教學不僅是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的一種方式,

也和社會學習領域課程所強調之「協助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適應環境並進 而改善環境」的學習理念相契合。且方案教學所強調自主選擇與實踐的學習和社 會學習領域課程其中的「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表達、溝 通以及合作的能力」、「培養探究之興趣以及研究、創造和處理資訊之能力」三項 目標相符合,在能力的培養方面也可呼應各項能力指標的要求。因此方案教學在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上有其重要的地位。

二、方案教學須營造一個溫馨而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共同創造出教與學的意義和樂趣。

教師在方案教學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知識的引導者,不再扮演以往哪種「知 識的傳授者」、「知識的灌輸者」的角色,而轉化成為一個「師生共同創造出學習 意義」的引導者;讓師生之間的關係跳脫出以往哪種權威式的上對下的模式,轉 而變成平等對待的關係。方案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間常需要透過對話、討論、溝 通的方式,讓師生之間的教與學有更好的良性互動,也為課程實施的過程注入了 新的源頭活水、並展現了新的生命力,真正實踐了教學相長的意義。

研究者發現本研究二個階段的方案教學中,師生和同儕的互動頻繁,學生雖 然常常提及成果報告製作困難,上台報告壓力大,蒐集資料不容易,卻問了比較

多的問題,且課後和老師同學的討論也都變多了,因此研究者相信方案教學的情 境,可以使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增多,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和培養學習 的能力。在方案教學的過程中,一開始師生間的互動因學生及教師皆在適應之中,

互動的情形比較不良,但在進入第二階段後情形逐漸好轉,大部份的時間師生相 處愉快,學生多數喜歡上課的氣氛,覺得和老師對話有時候就像是在聊天一樣,

比較沒有一般填鴨式上課的感覺,學生比較有發言的機會,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課 本裡的知識。

雖然研究者有感於應多放心讓學生按照其需求學習,但有時仍過度介入學生 的討論和資料的製作上,學生有時就常反應老師管得太多,反而讓他們無所適從,

讓他們覺得老師比較在意結果,學生就會覺得有壓力,而一直覺得要把探索成果 做好才行。研究者認為在探索的過程中提供學生一些指導,將節省教學的時間及 增加學習的成果,如果不適時引導學生,學生大都盲目進行探索活動,變成浪費 時間又沒有效果,因此要進行方案教學活動,教學者應該訓練學生如何進行蒐集 資料及彙整資料的能力,營造一個溫馨而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師生的互動產生有 意義的教學成果。

三、組織教師團隊實施課程設計,以擺脫教科書的束縛;藉由彈性課程或資 訊課程訓練學生學習的能力,並強調學生快樂的學習;實施動態評量記錄學生學 習過程;教師做好課前的準備並不斷充實自我,是方案教學成功的幾項因素。

研究者在實施方案教學的過程中遭遇到幾項困難,及研究者在行動的過程中 提出的解決方式敘述如下:

(一)方案教學課程設計的問題

教學現場研究者必須在教學活動的課程設計方面,一方面顧及到學生的先備 經驗和現行課程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又要考量與學生生活背景相關,且能吸引 學生的學習材料,而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是研究者自行設計,自行教學獨立完 成,在單打獨鬥的情形下,研究者總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教學活動如果完全依 照課本所編寫的內容來進行,又不符合研究者行動的目的,因此學校如果能組織 領域教學課程研發團隊,透過集思廣益的過程來編寫教材對於方案教學的實施是 一大幫助。

(二)方案教學過程需要較多的時間

學生在進行方案教學活動時,需要具備蒐集資料及彙整資料的能力,成果發

表時書面資料的製作和口頭報告等能力,這些能力都需要時間來訓練,而社會學 習領域一週 3 節課的時間,研究者覺得十分吃力,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經常利用 彈性課程的時間來訓練學生探索的技能(蒐集資料、彙整資料、成果製作、口頭 報告),並要求學生利用課餘或資訊課的時間至電腦教室蒐集資料,如此對於時間 不足的困難有相當的助益。

(三)成果發表造成學生的壓力

為了不讓學生在成果發表時有太大的壓力,研究者在成果發表活動中,以同 樂會的方式結合學生的探索成果發表,並準備一些飲料、糖果餅乾等,一方面當 作增強物獎勵學生的表現,一方面舒解學生的壓力,促使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也 能兼顧學習的成效。

(四)評量的問題

方案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重於學習成果,因此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 應採用動態評量的方式,多元化的記錄學生的學習表現,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形,

作為評量學生學習成果的依據。本研究進行時,依學校規定一學期有兩次的定期 評量紙筆測驗,來評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的學業成就。題目大都是客觀式的測驗 題目(簡答題、是非題、配合題、選擇題)。而這種定期紙筆測驗的評量,容易影 響教師教學的方式。不同的情境採用不同的評量,是教學者應有的專業知能,但 為顧及現行制度的規定,教學者如能依據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評量題目,並顧 及評量層次的分配,以提昇學生之思考、判斷、綜合和評鑑等的能力。

(五)教師專業能力的問題

方案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者會接受到學生多方面及多元化的提問,為因應學 生突如其來的尋問,教師唯有在課前備課充份,加上平時不斷的自我充實,才足 以應付學生的好奇心。人非萬能,教師也不可能什麼領域都知曉,因此教師在面 對不懂的問題時,應該以虛心的態度與學生一同學習,讓學生在情意面也能從教 師身上學得做學問的態度,讓教學相長落實在教學現場中。

四、透過行動研究讓研究者更瞭解自己的教學問題,在教學後的反思,與修 正課程計畫及教學方式後的再行動,提昇了研究者對於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的專

四、透過行動研究讓研究者更瞭解自己的教學問題,在教學後的反思,與修 正課程計畫及教學方式後的再行動,提昇了研究者對於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的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