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方案教學的理論基礎

方案教學的相關理論很多,茲將一些重要的相關理論介紹如下:

一、蘇格拉底(Socrates)的產婆法

探究(inquiry)是指由學生主動去探尋並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林寶山,1998,

頁 167)。克拉克和史塔(Clark & Starr,1981)認為探索的根源可追溯到蘇格拉底的產 婆法。產婆法是先問學生一些有引導式的問題,層層詰問,使其無法回答,不得 不再仔細的考慮其觀念。他和學生的談話是在自然、安適、愉快的環境中進行,

在言談間激起兒童內在的興趣,協助兒童發展自己的理念,並非強迫兒童接受他 的觀點。然而,此種方法在學習之前對學習成果已有既定答案,再安排情境使兒 童達理想的結論,仍是一種控制的想像,而非開放的探究,但是就由兒童發展自 己的結論和進行自己的推論而言,產婆法已略具了探究法的雛型。

二、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理論

方案教學的理論基礎源於以杜威為代表的實驗主義學說。實驗主義哲學家將 知識視為行動之結果、探究之完成、問題之解決與反省思考之過程。他(John Dewey) 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具備下列三種特質(吳俊升,1972,頁 259-282;陳照雄,1995,

頁 166-167):

1.實用性:知識之所以產生乃在恢復人與環境之平衡,尋求新的適應狀態。

2.行動性:知識是行動之工具,真理之獲得亦由行動、實踐中產生。

3.創造性:知識不是永遠不變的,知識乃在適應環境之需要,解決實際問題,

因而它是可變的、進步的、創造的。

而杜威在教育方面也有下列幾點主張(高廣孚,1989,頁 65-66):

1.教育即是啟發智慧的歷程:教育即生長,教育需促進學生的心靈的成長、知 識的增長、適應能力的增長、道德自我的成長等等。

2.教育無目的:杜威所謂教育無目的是指沒有外在人們、父母等附加的目的。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必須能引導教育活動,使教育更豐富更有意義。能符合

學生的興趣、能力,則學生的潛能必能充分發展。

3.從做中學的教學法:杜威認為教育是個人經驗繼續改造的過程。主張自實際 參與活動中而取得的經驗,才有實用價值。而個人就在這種經驗不斷改造 的歷程裏,逐漸地成長和發展。其優點在教育上倡導行以求知,由「做中 學」的觀點(李園會,1975,頁 116-126)。並重視實用知識,使教育和現實 生活發生了密切的關係。這就是後來克伯屈(Kilpatrick)倡導的「方案教學法」。 4.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杜威主張在課程的編製,應當以學生的興趣與生

長為中心,使學生能在解決有興趣的生活事務中,自然地學習,以吸收知 識和經驗(李園會,1975,頁 116-126)。杜威認為教育是經驗之繼續的重組 和傳遞,並能增進處理以後經驗的能力。

杜威一向是主張「行以求知的」。他認為人類在實際生活中,總是先有行,後 有知。在行中發生了困難,便尋求知識以求解決。因此,他主張根據生活中的實 際情境,以一個活動為中心,組織各種實用的知識。由學生實際參與活動、自己 設計、自己商討,自己設法去解決問題。所習得的知識,故不限於一種科目。

實驗方法是尋求建設性解決方案的重要途徑,杜威首先把實驗方法融匯到教 育思想上。杜威認為在生活中遭遇挑戰時,才會產生思考,設法解決。在解決問 題時,思想大致依循五個步驟前進:1.發現問題;2.確定問題的性質;3.提示解決 問題的假設;4.推演假設的涵義;5.觀察驗證假設的結果是否和事實相符合,因而 接受或拒絕假設。

杜威的工具主義知識論應用到教育方面,第一個貢獻便在教育方法方面。這 種方法便是有名的「做中學」的方法。後來發展成的方案教學法,即是這種方法 的具體表現(李園會,1975,頁 196-210)。

三、布魯納(Bruner)學習理論

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對方案教學影響很大,尤其是探究導向的自然科課程,幾 乎是依據其理論而來。布氐認為教導兒童不是使其付出心靈的結果,而是教他參 與過程,以獲取知識(沈翠蓮,2003,頁 237-239)。我們教導一個學科不在增加那 個學科的知識,而在使兒童為自己學習時,能像歷史學家一樣去思考,並參與獲 得知識的過程,求知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因此,兒童並非僅為知識的接受者,

更應該是主動的探究者。

四、皮亞傑(Piaget)學派之認知發展觀點:結構論和建構論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中的二個基本觀點分別是「結構論」(structuralism)和「建

構論」(constructivism)。皮亞傑的結構論主張:認知發展是經過認知結構性質迥然 不同的四個階段---感覺動作期、前運思期、具體運思期和形式運思期;同時,每 個人認知發展階段的順序也是依上述四個階段依序發展的。皮亞傑的建構論主 張:知識的産生是個人藉由對周遭環境、事物的實際探索與操弄,經由同化

(assimilation)和調適(accommodation)的過程而逐漸「建構形成的」。而個人是 以何種方式去同化和調適,則主要是取決於個人的認知結構(簡楚瑛,2001,頁 17-24)。

由於皮亞傑認知發展建構論中強調 1.知識的産生有賴於對問題實際的探索和 操弄,因此,方案教學強調參與、動手做的特性可從建構論的理論中找到支持;

2.知識的産生源自於個體認知的失調,為了再尋回平衡點,個體運用同化和調適的 方式來使自己達到適應的情況,此時知識即産生了。由此可知「主動性」在學習 過程中的重要性,唯有個體本身感受到認知失去平衡,且期望解決失衡的狀態,

他才會主動地去同化或調適自己的認知結講,最後也才能真正的達到追求知識、

學習的目的;3.唯有在認知衝突時,個體才會有追求平衡的需要,也才會去同化或 調適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提供待解決問題或是有衝突的情境將有利於個體的認 知發展(簡楚瑛,2001,頁 17-24)。

方案教學所提供的就是個待解決的問題情境,強調的就是透過討論(個人意 見會産生衝突)與實際行動來解決待解決的問題,提供兒童反思(reflection)的機 會(簡楚瑛,2001,頁 17-24)。

五、維高斯基(Vygotsky)的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屬於「社會認知模式」,他以高低層次兩種心理功能 來區別人類與動物認知行為的不同。他認為低層次心智功能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共 有,而高層次心智功能則是人類獨有,這種能力源自人類的社會生活,藉由心理 工具(如符號、語言、圖表)作為媒介,與人溝通而提昇其功能。因此,他的理 論重點包括人類的高層次認知功能、社會情境和言語互動對此功能發展的影響,

以及兒童概念的發展(吳慧珠、李長燦,2003,頁 108-123)。

維高斯基提出一個發展與學習的新觀點:成熟不能完全決定發展,只能影響 兒童能不能開始學習某些事情(例如,兒童要學會正確的數數之後才能學習加法、

精通語言之後才能學習邏輯思考)。他以為發展影響學習,學習也會影響發展,兩 者的關係是複雜和非線性的。他強調「教導會引導發展」,「在孩子發展中,模仿 與教導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激發人類特殊的心智品質,更能引導孩子到一個新

的發展層次。學習可以發揮很大的力量,在「積極的小孩」(active child)與「積極 的社會環境」(active social environment)共同合作之下,就能創造發展的改變」。這 就是「發展在最近發展區産生」的重要觀念。維高斯基這種積極主動的觀念,很 多教育工作者都認同(吳慧珠、李長燦,2003,頁 108-123)。

基於上述觀點得知,維高斯基強調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只有在兒童與他人互動 或合作時才會展開運作,此與後皮亞傑學派強調社會性之「限制」的觀點是相互 呼應的,方案教學進行時,即鼓勵學生與環境中人、事、物的互動關係。其次,

維高斯基之「最佳發展區域」理論為個別差異之觀點從另一角度提出了理論上的 看法。由於每個個體的實際發展階段和最佳發展區域的落點以及兩者間的差距皆 不一致,因此,老師在教學與課程設計時,必須注意到並照顧到每位學生獨特的 差異性,這也是方案教學在課程設計時重視個別差異的觀點(簡楚瑛,2001,頁 32-33)。

從上述五大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出方案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教學,培 養學生主動探索生活周遭的世界,引發學生內在的興趣,這一點與蘇格拉底的產 婆法相近,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索生活周遭問題,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而方案教學強調教師在旁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強迫學生接受即有的 知識概念,方案教學提供學生一個待解決的情境,由實做中學習,在體驗中建立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行以求知、做中學的教學,這與杜威的教育理論不謀而 合。方案教學著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並能在過程中養成思考的能力,主動 探索新知,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就如布魯納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教導兒童 不是使其付出心靈的結果,而是教他參與過程,以獲取知識的觀念相符。方案教 學提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際參與、動手操作,讓國小的學生容易建構自己的知 識,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依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中,他們正處於第三個階 段---具體運思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正是需要教師多提供學生具體操作的機會,而 方案教學就是一個提供學生實際體驗、動手做的教學方式。在維高斯基的社會認 知發展理論中看出,透過同儕及老師所提供的鷹架,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

而方案教學強調教師在旁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強迫學生接受即有的 知識概念,方案教學提供學生一個待解決的情境,由實做中學習,在體驗中建立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行以求知、做中學的教學,這與杜威的教育理論不謀而 合。方案教學著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並能在過程中養成思考的能力,主動 探索新知,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就如布魯納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教導兒童 不是使其付出心靈的結果,而是教他參與過程,以獲取知識的觀念相符。方案教 學提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際參與、動手操作,讓國小的學生容易建構自己的知 識,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依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論中,他們正處於第三個階 段---具體運思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正是需要教師多提供學生具體操作的機會,而 方案教學就是一個提供學生實際體驗、動手做的教學方式。在維高斯基的社會認 知發展理論中看出,透過同儕及老師所提供的鷹架,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