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分析

從官方及新聞記載,表面上僅以一段報導說明 Komin 殺了林務局執行業務 人員,材料不足看不出其完整真相,但從田野口訪資料中,有其複雜背景及部落 族人多數一致性對國家代理人執行的行為不滿。從田野調查口述研究分析,裡面 看出四個面向:1.權力的層面、2.經濟的面向、3.社會與環境生態的面向、4.文化 (GAGA)的面向。以下分別說明:

權力的面向

在結束殖民統治之後,殖民地的政治,經濟及社會仍然深受殖民帝國主義者 的影響。新的政權國府來台繼續沿用日治時期管理山林制度(),回顧從殖民結束 到新政權至今歷史衝突不斷,這種制度仍然不斷在進行,表面上是人與人的衝突,

看到存在背後的力量。

(1)矛盾與幽微

從部落田調口述中對於Komin 事件,族人一致對說那位 Salinka(林員)很壞,

常常把族人種好的段木香菇弄破壞,原本依靠這香菇長成賣出後所得,可以有足 夠的金錢購買家庭所需讓生活好過,卻讓這位 Salinka 破壞,族人心中的氣憤和 難過,形成一股怨恨,最大的不滿是該 Salinka 行為不單是破壞,看到段木香菇 有生長香菇就會直接給採走,族人卻認定他偷走了族人種的香菇,又破壞了段木 菌菇樹,原本還有期待留下菌種段木還有機會長成香菇,還把段木削皮和滾到山 谷下,等於是讓族人無法生存餘地;當中也有部分族人是願意妥協的,對於 Salinka 本要取締及恐嚇送法辦行為,就會送些香菇求 Salinka 不要破壞段木菇樹,

在訪談過程中也有族人說當時Komin 有送香菇及安撫該 Salinka 的話,應該不會 發生那悲劇。

在田野調查口述這事件裡面聽到族人在種香菇過程,有許多不同經驗,有人 性矛盾與衝突,除了表面上人與人間的衝突,應該回到那背後是什麼樣的權力使 Salinka 有這樣行為,可以讓當地部落族人在憤慨外,欲除之而快之。而當時期戒 嚴時期,位於高山又交通不便,許多政策法令傳達不易,族人世代在原本固有傳 統生活空間採取是在自然不過,認定是那 Salinka 非常惡霸,林務局的巡山員是

國家代理人在執行工作,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人與人衝突的那一套的制度?即使 是該事件後民國65 年至 75 年間也是尖石鄉種植香菇的高峰期,香菇價格高市場 需求量大,族人種植量越多,在山林活動越頻繁,更增加林務局人員巡山取締工 作範圍,雖大部分的族人會跟 Salinka 起衝突,有部分族人稱會懂得人情事故的 就會自動奉上已烤好的香菇,也有的族人直接送上現金,有更大膽地拿著盜伐取 締的單子,直接恐嚇正在山林種菌菇的人,給錢就不會開單送派出所法辦,族人 當然害怕被關受罰,只好乖乖地任人擺佈,形成部落當年在森林裡種香菇時期最 怕碰到Salinka,應該深思到底是「人」(Salinka)不好,還是「制度」不好,造成 國家與族人一直處於緊張關係。

(2)權力的不對等

當事件發生後幾天,警察與林務單位苦無法找出林員下落,最後抓走Komin 當時也在現場尚未成年的弟弟帶下山審問,聽幾位老者口述有的說被灌高粱的、

有的打屁股打到爛的,讓那小孩受不了刑求,還恐嚇不說出來永遠回不了家,其 弟弟害怕就說出是komin 殺的人,並引領警察他們帶到埋屍地點,同時其父親也 以犯森林法抓起來送入牢,最後不願受屈辱,沒多久在獄中自殺死亡。在文獻裡 並未記載其弟弟為共犯,卻用極刑和恐嚇當時其弟弟未成年侵害其人權;在確認 komin 是殺人者及追緝的期間,為要引誘 komin 出來,家裡大小婦孺全部被關在 當地派出所,之後放回到家中一樣看管限制出入,該期間橫山分局長更下令不得 支援 komin 任何生活物品,並命部落所有雜貨店紀錄每一戶族人購買用品以防 救濟komin,全後山部落陷入空間驚恐氛圍。

台灣社會結構複雜,物質缺乏,百份待舉,民初來自大陸中國移民,入台多 屬難民,本事件林務局人員林員國家代理人,其特別權力關係,應以其查報職權 為限,而又自盜又恐嚇之擴權,引起在地族人看在眼裡無法信服。從這事件看到 一個權力不對等的狀態,在社會權力結構完全沒有力量者,處在權力結構最底層 的一些無辜者成了攻擊受牽連對象,對於擁有當時社會國家掌握權力者,更強化 其有特別權力關係者能力。

經濟的面向

台灣香菇產業起於民國40 年代,盛於 60、70 年代,香菇產業形成不單單看 到許多在山林種植香菇,部落族人與林務局人員的衝突,也造就不同背景產業形 成的因素。

(1)從天然形成的野菇到人工組織培養的菌菇,本文前面有提到台灣人工組織培 養的香菇菌種是由徐秋霖原是台灣林務局工作人員,參考並引進日本有關資訊,

自行編寫香菇栽培手冊,並於大溪設立香菇菌種工廠,並以自己名字做為該菌種 品牌出售,老一輩族人都稱讚其菌種「葯」性強又好;一個原是公務機關人員,

透過資源卻可以先取得資訊,擴展其事業。

(2)菇商在自由經濟市場交易下,利用借貸方式,讓原本沒有貨幣經濟習慣的族群,

被動推向資本主義市場,在原本熟悉周圍自然環境及善於勞動族群,很快學習新 的技術操作,該生產結果換取不但可以溫飽家人老小,及改善生活環境的地族人,

寧可冒著風險與 Salinka 在山林追逐,是因為族人相信比外來的林務局人員更熟 悉自家山林,Salinka 走進來,我就退到更深遠的森林裡。

菇商對整個台灣經濟市場像是風向球,掌握市場趨勢,當香菇因走私與進口 開放價格滑落時,許多菇商便慢慢試水溫轉向其他新興行業,牽動在地各種行業 產生如雜貨店、豬肉販、飲食店等等,其一阿貴菇商經營商之後也多角經營,期 間除了方便族人在沒有資金買菇菌前方便借貸,也協助在種植香菇管理上的資訊,

期間經銷香菇業務走進深入每個部落,分享筆者早期在道路未開通與開發後的地 景及人物變化,用照相留下有很好的照片紀錄,也不諱言地告訴至今還有詳細記 載尚未收回的帳目近百萬元。

(3)親屬關係網絡

尖石鄉後山玉峰村轄區日治時期屬新竹州大溪23,早期道路交通未開通時,

即使屬尖石鄉範圍,族人已習慣步行到鄰近復興區(原復興鄉)三光里(原三光村)

23 尖石鄉沿革 1920 年十月一日,日本臺灣總督府的地方行政區劃,改設州制,本鄉地區 當時隸屬新竹州管轄,屬於竹東郡直轄的蕃地之東北部地區,境內各部落,當時都歸竹東郡警

早有道路通往出大溪及其他城市,不論教育、婚嫁、宗教、農業、公務都以此古 道展開,北部菇菌工廠以大溪地區發展,地利之便尖石鄉後山也以玉峰村部落最 早接觸,很快其他部落也跟進,就算當時必須徒步負重扛回菌種往高山裡,最吸 引族人的是在不久時間,辛苦勞動就可以用香菇換取現金買很多外面的生活用品 供家人溫飽。

種植香菇屬密集勞動,而部落習於集體勞動全家出動,還在哺乳嬰兒婦女照 樣一起上山,在此更凝聚家族親友連結與感情,部落教會正值復興及預備新建教 堂,部落傳統換工、奉工(將所得工資奉獻建堂基金)、及為下山教育金打工青年 在部落出現,家族傳統場域可以同時因種植香菇進入山林,在部落族人集體工作 中同時,教導文化規範(gaga)與認同,同時在部落被迫接受資本主義與平地人經 濟市場交易階級,剝削、矛盾及利益糾葛也在部落慢慢浮現在人性中。

(4)宗教

尖石鄉宗教除少數地方宗教廟宇為平地漢人信奉,因屬山地鄉多為泰雅族人 為主,多數篤信基督教、天主教、真耶穌教等共約 23 間教堂,後山玉峰村及秀 巒村各天主教及長老教會設立接超過 60 年以上,教會早期雖由國外及平地漢人 先後支援認養為多,之後國內教會神學院及部落鼓勵族人青年接受神學造就,及 國民教育普及,除了天主教仍由外籍神父牧養,基督教如長老教會24、真耶穌教 會、安息日、神召會等幾乎都由本族青年牧養,教會不只是在教育宗教教義為核 心,對於自己的族語復正推動不餘遺力,田野調查過程參與部落主日聚會,天主 教會神父以中文傳教,助理傳教者會以泰雅族語翻譯,長老教會牧者皆為族人,

大部分全程用母語講道,而真耶穌教會目前全程使用中文禮拜,近年部落教會成 員包含第一代至第三代信徒成員,在公共事務或部落社會議題,長老教會及天主 教會接納回到教會堂內共同參與討論如:高台水庫議題、鎮西堡神木被盜,部落 族人自發性成立守門及封路關卡、新光部落議會成立在新光天主教等,教會角色

察課統管;但本鄉的玉峰村部分地區則為大溪郡所轄。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尖石 鄉 (維基百科 20190720))

24 泰雅爾中會宣教簡史

http://www.tayalcyukay.porg.tw/user_uploads/197/upfiles/1903/f5c7f4187ac3f3.pdf(20190720))

已經不只是傳道,在語言、文化傳承、部落族人生計與土地環境都會一起承擔面 對。

近來高山蔬果已成為後山玉峰秀巒兩村農產物的重要產地,新光與鎮西堡有 機蔬菜種植戶數已超過 26 戶,是全台種植密度最高地區。早期香菇或是水蜜桃 也藉由教會經過交流觀摩及技術移轉,教會在原住民部落是重要信仰心,也是培 育及凝聚族人重要場域。

社會與環境生態的面向

社會與環境生態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