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香菇種植的引進對部落族人的改變

第一節 香菇經濟的尖石鄉始末

台灣香菇栽培演進

戰後對於高山原住民政策,仍是延續日治時期扶植與保護的基調,分別於 1950 年訂頒「台灣省山地人民生活改進辦法」「獎勵山地實行定耕農業辦法」「獎 勵山地育苗及造林實施辦法」、以及42 年訂頒「促進山地行政建設計畫大綱」等,

最終目邊是促進「山地平地化」(洪敏,1971:32),因建設水庫所導致的泰雅族 大規模移住也大約此時發生,尖石後山秀巒及玉峰2 村的經濟生活也隨之改變,

在山地地區實施管制及政策扶植山地育苗、造林、定耕農業等,基本上以由經濟 結構的變遷,使山地逐步平地化(蕭新煌,1984)。

1945 年以後,台灣香菇才真正由小量而漸成大量產銷之行列,1945-1960 年代間,首先且惟一之香菇推手--「台灣林務局工作人員徐秋霖先生」參考以上 資料及引進日本有關資訊,自行編寫香菇栽培手冊,並正式推廣於民間生產;當 時之香菇木屑菌種,民間栽培者尚均稱之為『葯』(宋細福 2016-06-13)。

筆者在在田野過程中曾訪問過位在內灣的香菇商人陳老闆的兒子,陳老闆是 早期位在內灣最大中盤菇商的平地漢人,主要收購尖石鄉出產的香菇。他兒子報 導人回憶起當初父親如何開始經營香菇事業:

台灣這個時候,香菇剛啟蒙的時候 大概是民國五十六七年左右在竹東 就開始代理經銷,我們是民國 58 年搬到內灣,在內灣之前在竹東就有了在

銷售,那時候剛好台灣有在推廣,我爸爸(阿貴)那個時候就抓住機會去找 廠商他代銷,一個工廠他沒有辦法分化到全省,我們剛好就做一個地區的經 銷商。這個行業政府,完全都沒有輔導,這個行業完全是由我們去引進菌種 我們自己去推銷所以以前我到各個部落,每個部落我都去,自己家裡也有種,

才知道如何管理告訴前來買菌的菇農,教育繁雜的種植過程及砍伐樹木,民 國65 年至 75 年間是種植香菇的業務量蠻大的。

爸爸早先是領薪水的人是工頭,以後小孩子長大以後,薪水不夠,薪水 養全家不夠,剛好在山上碰到台灣的香菇起來,然後就開始,爸爸是領薪水 的人是工頭,以後小孩子長大以後,薪水不夠,薪水養全家不夠,剛好在山 上碰到台灣的香菇起來,然後就開始,之後自己(報導人)就入這個行業。

順應政府三大運動「山地平地化」,山上道路逐漸開通,民國65 到 75 年代 是香菇盛行時期,當時菌菇業務量增多,高山上部落族人爭相種植香菇,栽培香 菇作物成為重要經濟來源。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尖石鄉位於新竹縣東南隅,地處石門水庫上游,全鄉跨頭前溪與大漢溪之分 水嶺,涵蓋兩個集水區,全境均為山岳地帶,主要山脈有基那吉山至大霸尖山(標 高3,490 公尺),為中央山脈之一部;次為抗日著名之古戰埸─李棟山(標高 1,914 公尺)至香杉山(標高1,160 公尺)連成之稜線,為鞍部山脈,係大漢溪與頭前 溪之分水嶺,並為尖石鄉俗稱前山(義興村、嘉樂村、新樂村、錦屏村、梅花村)

與後山(玉峰村、秀巒村)之分界線。而司馬庫斯位於新竹山區雪山山脈主稜的 山腰,面朝塔克金溪溪谷,海拔標高約1,500 公尺,與對面鎮西堡部落遙遙相望。

天然環境讓在尖石住在高上族人在自然的傳統領域qyunang 及採集狩獵與 qmyah

(耕作地)種植農作物。

司馬庫斯部落所在區域位處雪山山脈北部,該區海拔高度為 1,500 公尺至 2,000 公尺之間,屬於淡水河流域大漢溪上游集水區,鄰近有鴛鴦湖自然保護區,

該地東北有雪白山,北有虎禮山(標高 2,275 公尺),南有馬望山,西隔泰崗溪 有溪納基山(基那吉山),高度皆為 2,000 公尺至 3,000 公尺之間。司馬庫斯社 區座落於尖石鄉與宜蘭縣交界處附近,於雪山山脈北部東泰野寒山(標高 2,110 公尺)南麓,海拔約在1,500~2,000 公尺之間,東北面向雪山,北有虎禮山(狐

狸山),南向有番社跡山(文獻稱之),西以泰崗溪與新光為界6。全境位於霧林帶 周圍環境,適於香菇作物

位於高聳峻嶺滿目蒼翠充滿雲霧山林、空間溫濕天然控溫地帶,部落族人日 治時期就從森林採集野菇交易,到後來用人工段木栽培是較傳統的方式,其方式 為砍下原木在鑽洞植菌上去培養栽培時間較長,所得的香菇也屬較高檔價值的產 品。

6http://w3.hcepb.gov.tw/hcepb/02_information/plan_all/Water/%E5%8F%B8%E9%A6%AC/1-2-1.htm

(最後瀏覽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