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 政治生態學

生態學(Ecology)是門關懷「家」的學問,其英文字根來自希臘語的家。

傳統的生態學取徑是將「環境-有機生物-無機物」整個整體的生態系(Ecosystem)

作為一個研究的對象、探討某個特定地理區域中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否、永續與 否,政治生態學是 1970 年後開始興起的生態學分支,有別於傳統生態學研究 的生物學切入角度,政治生態學著重在政治的、人類活動的力量是如何能為破 壞或是維護生態系統的驅力(蔡澤東 2009)。政治生態學是從從政治經濟學或 後結構主義的視角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政治生態學者不僅關注環境問題背後 的社會結構性因子,同時亦關注環境因子如何影響不同社群之間的互動(劉翠 溶 2003)。其透過審查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來說明造成環境變遷的政治經 濟原因(盧鏡臣,1998:5)政治生態學的研究包含以下幾種類型:從環境保 育、經濟發展、商品化、生計衝突、地景變遷等等面向,探討「自然」如何被 政治化(politicization)的過程,進而提出對於自然與社會的反思性、批判性思 考(劉翠溶 2003)。

在國內對於政治生態學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盧鏡臣(1998)以政治生態 學為研究取徑,探討政治力量破壞澎湖海岸地景的機制與影響,對於政府、地 方與自然環境間的互動關係有相當仔細的觀察與分析。曾寶慧(2016)分析主 流社會對於高山農業的論述往往過度簡化,透過收集與分析高山部落的民族誌 資料,其論文主張外界過於簡化的全是高山農業實際上是忽視了其背後的歷史 脈絡、並且造成人地關係的疏離。張喜寧(2011)研究位於泰雅族環山部落與 雪霸國家公園合作推動的社區保育,其研究發現部落/國家公園的知識競逐關 係、嚴重地限縮了在地生態知識的實踐、以及不斷窄化與邊緣化部落。部落和 國家的巡守隊的共同運作立意良好,但卻諷刺地造成人際關係脆弱。徐旭誠

(2012)以政治生態學來論述不同研究尺度下台灣國家公園不斷變化過程與原 因及面對的環境衝擊,透過權益關係人利益與衝突來分析,釐清發展課題與地 方意見,及國家公園建置過程與關係人互動,

林政民(2003)試圖暸解和平溪口地區在聚落及土地利用的變遷過程中,

人地關係所產生的改變,並發現國家與資本的力量不但使地方社會內部產生變 化,使原本的土地利用型態與人地關係發生轉變、進而對自然環境造成衝擊。

李晏儒(2006)則探討台灣砂石業的發展過程與其中的權力關係和政治過程。

官大偉(2011)研究災難的政治生態學,其研究指出災難之所以為災難,是因 為它對人類社會產生衝擊。林俊強(2005)研究檢視原住民部落於傳統領域治 理中的定位,並解析其對於當代環境保育思潮與治理的貢獻。

從以上文獻回顧可以看出政治生態學涵蓋許多面向,包含國家政策如何影 響資源利用型態;政經關係如何操控資源的利用發展;政策如何導致地表景觀 改變等。本研究旨在用政治生態學觀點切入,探討國家力量對地方發展與人地 關係互動的影響力為何。

二、台灣山林政策史

在前小節中,我回顧了政治生態學其研究方式與意義。在本研究中,我將聚 焦於泰雅族人的森林資源利用、我將回顧台灣的山林政策史、並以一位泰雅族人 的視角來檢視台灣的山林政策。

在泰雅族的傳統文化中,我們要在森林中開墾一塊地,必須要有開墾的儀式。

這種開墾的儀式稱為「gaga na mnayang」,在這儀式中對「hayal ga yang ni yaya

(地母)」說:「我們不久會帶一群人到這裡開墾,這地非常的肥沃,適合我們開 墾種植五穀,求祢准許我們,好讓我們從祢這裡五穀豐收,餵養祢自己的兒女們。」

在開墾的一兩天前,開墾者又必須到要開墾之處選一顆大樹作為代表,對「tminun na rgyax(賦予我們生命的山林)」說:「我們已經選定這個地方做為我們開墾的 地方,明天到這裡要把祢砍下,如果祢不願意,就請在夢中指示我們。」隔天,

沒有甚麼惡夢就到那棵樹說:「對不起,我們要把您砍下。」砍倒之後,還有一 重要的儀式,對「tminun na rgyax(賦予我們生命的山林)」說:「謝謝您」(高萬 金2003)。在泰雅族的文化中,森林不但是我們取得日常生活所需的地方、教育 智慧傳承下一代的區域,也是傳統領域信仰敬畏祖先聖地。即使因為種植香菇必 須在山林裡砍伐非珍貴樹種,也會按著山林生長環境不得砍伐殆盡,不過從殖民 時期開始,各個殖民政府對於森林的政策卻逐漸剝離泰雅族人的生活場域。

日治時期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在不同的時期分別採取「綏撫」、「討伐」、

「集團移住」等手段,逐步將台灣的原住民族納入國家的支配下。台灣山地當時 為世界上桸少的天然樟樹分佈地區,展開殘酷的「討伐」進行侵略的動機(藤井 志津枝 1997)。李文良(2001)認為,過去的理蕃政策研究只是在做蕃人控制,

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取得蕃地資源,亦即蕃地的土地和森林(山林)。李文良(2001)

認為所謂的「理蕃政策」應該是要討論「日本帝國如何奪取殖民地的山林資源」, 或是「日治時期台灣的蕃地,如何進行拓殖開發」。畢竟對於原住民族的、人群 的控制只是過程,日本殖民政府的終極目標是要取得對自然資源充沛的原住民傳 統領域的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有別於日治時代主要採用鐵道為主的運輸方式,公路 的修建使得木材的運輸更加快速。陳國棟(1995)指出日據時代以鐵道為主要的 運輸途徑,火車所能運出到達的地方有限,而鐵道的修築費錢、費時,所以能運 出森林的木材較有限。但是自1958-1995 年大雪山林業公司開始營業後,採取開 闢林道的方式,改以大卡車運材,遠比鐵道、火車更能深入森林,有助於產量的 遽增。林道、卡車的引進筏木事業,除了使森林的耗損更加快速外,本身對山林 破壞也遠比鐵道、火車更為嚴重。洪廣冀(2002)研究顯示戰後國民黨政府在接 收林班地時的混亂情形。在戰後接收了原由台灣總督府與日本資本家經營的高價 值、高蓄積針葉林區的林務局面臨,並且承認日治時代所頒發的個人伐木許可證,

此舉加速了民間私人伐木企業家的資產累積,此外政府的造林能力亦有限、盜伐 層出不窮。種種戰後失序的森林管理政策造成台灣的生態環境付出慘痛代價、森 林面積大幅降低,實為台灣社會的巨大損失。

泰雅族熱愛與尊重對待土地與山林,原住民與土地與森林是密不可分的,我 們視土地為母親、與山林土地相互依存又互惠的親密關係,泰雅族最重要文化根 源與社會範疇──Gaga4(具有宇宙、自然法則、人生哲理的訓悔、叢林法則、人 與自然界關係的規律、更是部落生活規範、宗教禮俗的儀式、禁忌等等的意義)

4 所謂的 gaga 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 gaga 表示 觸 犯 了 禁 忌 , 可 能 受 到 神 靈 的 懲 罰 。 遵 守 同 一 gaga 的 人 共 同 舉 行 祭 儀 、 共 勞 共 享 。 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9 台 灣 原 住 民 族 資 訊 資 源 網 ( 最 後 瀏 覽 時 間 20190820)

來規範行為。舉凡過去越界狩獵、採集或耕種,都被視為違反 Gaga,就不可避 免的透過Mgaga(出草)解決。在泰雅族文化裡,雙方的衝突無法平息時,需要 雙方坐下來協商討論,如果雙方有交換信物,表示可以停戰,恢復友好關係,進 行 Sbalay(和解)。由此可見得,泰雅族在取用森林資源時,並非需索無度,而 是會有嚴謹的Gaga 來規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