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建構記憶與認同的開端

第三節 分歧的族名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正名運動各自彼此發展,屬於花蓮地區太魯閣族人認同的建構歷程,由祭典名稱 不難看出不同認同立場的消長與概念的演進。本文下節則進入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的認同爭議,除了反映花蓮地區族群內部的認同爭論外,也同樣激起當時同屬泰 雅族的南投祖源地的族人的反對聲浪。

第三節 分歧的族名

雖然花蓮所謂的「太魯閣族」是由我們這邊翻越合歡山、能高山過去的,

現在的人數也比我們仁愛鄉的賽德克族人多,但花蓮的桃賽群(Dawda)、 玻利包群(Bulibaw)、德克達雅群(Tkodaya),他們的反對以「太魯閣族」

為族名的聲音,似乎也在部落蔓延開來了。(巴萬.韃那哈,2002:165)

眼看太魯閣族的正名論述已近成型,此時「泰雅族」研究領域的大將,廖守 臣在《南島時報》表達強烈的反對立場。他強調以文化人類學的學術觀點來說,

Truku(太魯閣)與 Tayal(泰雅)在語言及文化各面向都有極高的相似性;再者,

使用 Truku 為族名,無法涵蓋和它同屬賽德克亞族的 Toda 和 Tkdaya 兩個支群

(廖守臣,1996)。此後南投與花蓮,漸漸有推動成為「賽德克族」的共識與聲 音。

上述因太魯閣正名運動激起的意識角力,在1999 年辭世的廖守臣後,支持 維持泰雅族族名的勢力頓失支柱,在正名運動角力中式微,演變成主張支持太魯 閣族及賽德克族的兩大陣營。對於推動正名為「太魯閣族」的陣營來說,要突破 長久以來被歸類在泰雅族之下的困境,不是容易的任務。此異動牽涉的範圍涉及 了國家資源的再分配,社會正義的體現,尤其更要挑戰的是具有長久以來被公認 客觀、理性的民族學術分類;族人內部同時有著認同歧異的挑戰,則更顯得艱難。

在這樣的處境下,「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提出了這樣的聲名回應當時接踵而來 的批評與質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太魯閣族的正名並非是為了製造更多的衝突與對立,相反的,推動正名運 動是要為了爭取公平正義的對待,是為了展開更積極的對話與合作所發起 的。…太魯閣族人追求的正名運動,有別於過去以學術為主導,有別於過 去依據文化特徵就決定的民族分類架構。因為文化特徵就如同人們外在的 軀殼,然而認同的本身才是賦予內在靈魂的重要因素。因此,以認同作為 民族概念的基礎,將是進一步還原民族本身樣貌的契機。(黃長興,2003:

前言)

2003 年,花蓮族人的「太魯閣族正名促進會」正式向原民會提出訴求,同 時提交一萬三千人之委任書時,7 月 26 時任行政院長游錫堃至花蓮秀林鄉崇德 村訪視表示將積極研辦此事。南投族人得到此消息,於 9 月即成立「南投地區 Tkdaya、Taudo、Truku 正名促進會」,10 月向原民會提交 972 人簽署之連署書,

並發表兩項聲明:一,堅決反對政府片面正名為「太魯閣族」。二,以族人意識 為依歸,讓族名回歸Tkdaya、Taudo、Truku 三個方言群族人共同討論,並仿效 先進的民族政策與嚴謹的民族理論決定未來族名。(黃美英,2008:73-74)

由於西部、東部族人的爭論越演越烈,原民會 2003 年 10 月於台北劍潭舉 辦「花蓮、南投地區Tgdaya 德克達亞人、Toda 都達人、Truku 太魯閣人族群正 名協商座談會」,當時邀請了民意代表、學者與西部、東部許多族人一同前來,

依據當時的會議紀錄,可以理解到雙方族人的討論非常熱烈,立場也明顯分歧,

字裡行間中可以感受到彼此情緒的起伏與強烈的不被理解的感受。會議中時有使 用族語對話的過程,雖然已分開了三百年,彼此的族語還是可以溝通。由於當年 7 月份行政院院長向花蓮的族人表示希望在當年底可以完成太魯閣族正名案,對 於南投族人而言,大多人無法接受使用「太魯閣」這個在西部語彙理解上僅為三 個語群之一的概念,強調應尊重其他二個語群的感受;也有人提到,甚至也沒有 一定要「賽德克」的稱呼,只是還要留下多點時間凝聚共識,東部族人的主張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西部族人而言就是走向分裂的結果:

(西部族人)第一個我們已經很認同要去除泰雅族的名稱,但是第二個我 們要不要分,這樣的議題是不是留給我們日後慢慢談,先暫時不要提族稱,

不然東邊太魯閣,西邊賽德克,這樣就分出來了,如果族稱已經造成分裂 的結果,那我們先不要提,族稱是不是我們三個語群討論去得共識後,由 三個語群共同提出我們認同的族稱,不管是什麼族稱。(林修澈,2008:

24-25)

除了顧及與南投三個語群的看法,現場也有人提及應顧及長久以來人類學的 分類與觀念,認為東部的族人無視長期以來學理的分類,對南投族人而言「Truku」

只是族人共同組成的部落之一,是指南投仁愛鄉靜觀部落的那一帶地區,要其他 二個語群接受其中一個語群的地名作為族稱,十分不合理。此時,西部與東部族 人所指稱的概念範疇已經不同,東部人所稱的 Truku(太魯閣族),已經不是南 投的祖居地,而是族人遷移至東部後,在一連串的歷史經驗積累後所形成的人群 分類概念。

(西部代表)經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及從歷史、人類學的看法,花蓮族人好 像硬是要把幾百年來,從日治時代、滿清政府到民國時代所有人類學家、

歷史學家的推論都要推翻,我們是不是要坐下來好好思考,那些學者在 1895 年至 1945 年,日本人花了將近 20 多年的時間做泛泰雅或者賽德克 所做的歷史考據,是不是全部要推翻掉,Truku(在南投)是一個大部落 的總稱,是根據我們賽德克或人共同組成的部落,那邊有5 個部落,所以 在語言方面應該是稱Sediq Truku Truwan,語言上的稱呼才比較合理。(林 修澈,2008:23)

東部族人為了回應西部族人對於認同「族稱」的質疑,則強調「太魯閣族」

的族稱是經過東部各群人討論決議的結果,發起正名運動已經十幾年,之前曾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與西部族人溝通,卻都沒有共識而收場;同時,強調以民意作為基礎,並且是東 部地區三個語群都經歷過協商所出來的結果。在場的學生代表則以年輕人的立場 進行發言,帶出族內年輕人當下對於自我文化及語言發展的憂心;現場的族人也 表明了對於花蓮族人支持正名運動的動機,以及回應所謂被稱為背離學理基礎的 行為,強調東部族人主觀所產生的族稱不應受限於外來學者的分類。

(東部學生代表)實際上來講,東部的正名運動比較早,付出的努力是為 了達到共識,而不是名稱,剛開始我們也不是決定現在太魯閣的寫法,最 後是跟花蓮Tgdaya、Tauda、Truku 三群一起討論產生出來的名稱,而不 是Truku 自己決定的,目的是為了在那麼多的爭吵中,能夠先就現實的情 況下,找到一個大家能接受,但先保障我們的語言、文化…。(林修澈,

2008:23-24)

(東部代表)南投的族人用日本學者的論述,強迫把我們綁在一起,是不 是很殘忍呢?我的發言不是為了要跟你們分裂,而是我們關心下一代,十 年前我就已經發現族群認同的混淆已經造成我們下一代人格的分裂,因而 阻礙了社會的正常發展,以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南投的兄弟,以兄弟之情 成全我們,請成全我們成為太魯閣族,如果同意的話請跟我們走。(林修 澈,2008:26)

由上述會議紀錄的內容,可以看出西部與東族人彼此雖然一來一往,看似彼 此在進行回應,事實上一直是沒有交集的。雖然雙方都有提及三個語群(Tkdaya、

Truku 與 Toda)的概念,但是彼此指涉的範圍卻不同。南投族人指的是南投地區 的三群人,甚至是站在較為廣義,跨越東、西地域全體的族人,而東部族人指涉 的比較明確,就是數百前離開Truku Truwan 遷移到住在東部的三群族人。當南 投族人疾呼請尊重其他二個語群的看法時候,居住東部的族人因為長期通婚與混 居的結果,雖然都了解彼此是來自哪一個語群的人,語言使用上的「Truku」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早已與南投原鄉的使用方式有了不同,不再只是南投的那五個部落的範圍。因此,

對於東部的族人而言,他們認為當然有顧及來自三個語群的人,甚至是經過數年 的努力遊說,東部族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識,「太魯閣」的選擇也許不見得是 最好,但卻是經過討論與共識所產生的。

當時太魯閣族正名的過程,同時吸引了媒體關注並報導。「南投地區Tkdaya、

Taudo、Truku 正名促進會」發言人孔欽海認為,東部族人片面的以「地名」為 族名的決定大有不妥,以當時東部族人一萬三千多份連署同意正名為太魯閣族的 族人數量而言,對照南投僅七千多族人,實有偌大懸殊。雖然當時以分離出泰雅 族為東、西族人皆可接受的前提,針對東部族人提出此無法與西部族人共享且有 共識的「族名」來說,為了族群未來的生存議題,西部族人同樣表達了對於未來 資源與權力分享不均的憂慮。

台灣原住民各族的名稱如「泰雅」、「布農」等,都是「人」的意思,但「太 魯閣族」的命名卻是地區的稱呼,怎麼可以從花蓮的「太魯閣人」變成「太 魯閣族」呢?賽德克族在花蓮的族人一旦獨立成族,在南投人數較少的族 人將被邊陲化。(曹銘宗,2003)

台灣隨著1996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成立,奮鬥數年的台灣原住民運動有了 階段性的豐碩果實。1999 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在蘭嶼與各界原住民代 表簽署「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簡稱「新夥伴關係」),並於2000

台灣隨著1996 年原住民族委員會的成立,奮鬥數年的台灣原住民運動有了 階段性的豐碩果實。1999 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在蘭嶼與各界原住民代 表簽署「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夥伴關係」(簡稱「新夥伴關係」),並於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