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建構記憶與認同的開端

第一節 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二章 建構記憶與認同的開端

依循日本時代學者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的分類,長期被稱為「泰雅族」的太魯 閣族人,大多分布於今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卓溪鄉一帶。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的發動,除了有賴1980 年台灣社會民主化所提供的良好環境外,也與族人當代 所遭遇的許多相對被剝奪、被邊緣化的情境有關。本章第一節首先欲藉由正名運 動所發生的時空背景、正名論述內容(尤其是族群歷史的建構說法)以及主要的 參與成員介紹,期望使讀者對於正名運動有大致上的了解。第二節呈現與正名運 動幾乎同一時期,在東部進行的大型祭儀復振的活動,傳統歲時祭儀的建構看似 與正名運動沒有關聯,卻同樣呼應了與整體太魯閣族歷史普遍在族人社會失憶、

斷裂的現象。第三節則引出太魯閣族正名過程中,西部祖居地之族人所提出的反 對,以及東部族人內部的爭論。東部族人,尤其是推動正名運動的族人們,所看 待有關族群自己的「歷史」與論述在正名運動的階段正式成形。

第一節 太魯閣族正名運動

台灣地區諸多原住民中「太魯閣族」是最後一支受降於外來政權的優秀民 族,也因為我們民族認同感的堅持,自始自終未在漢文化之下消失在歷史 的洪流中,長期以來我們被冠上我們所不認同的族名,這樣的結果讓我們 後代「太魯閣族」子弟如何面對過去在太魯閣對日戰役中捍衛自己家園而 平白壯烈犧牲的祖先呢?(黃輝寶,2003:1)

2004 年 1 月在行政院長游錫堃院長的宣布下通過了「太魯閣族正名案」,紛 擾多年的「太魯閣族正名運動」似乎就畫下了完美句點。不過正名成功以繼,仍 留下許多爭議與認同的分歧,顯示了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的結束,對東西部族人而 言,是族群內部另外一個「正名」的開始。

東部的「太魯閣族」自稱第一次鮮明出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可從1994 年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抗議事件為一個觀察的起點。當年 10 月 17 日花蓮縣秀林鄉約二千多餘族人,

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前抗議國家公園的設置與其管理辦法,造成族人生活、

文化方面的影響,抗議主題為「反壓迫、爭生存、還我土地」。當時族人們頭上 綁著「我們太魯閣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1996 年 4 月,花蓮縣秀林鄉族人前往 亞泥設於太魯閣口的採礦場,抗議該公司過去違法與當地族人簽訂的租賃契約,

展開數年震動了全國人民的「還我土地」運動。(方玉如,2009:81)

台灣地處太平洋與亞洲大陸銜接的邊緣,早期為南島語族起源及移動居住之 地。十六世紀以繼,分別為歐洲荷蘭、西班牙勢力所佔據,十七世紀中後開始有 大量漢人移入屯墾為清帝國經營,直到十九世紀末期為日本殖民五十年。1949 年 末中華民國政權由中國撤退來台,1960 年代台灣經濟迅速起飛,台灣各地的鄉 村開始有大量人口離開原鄉至都市謀生。直至冷戰時期,在國際關係的拉扯下,

讓台灣島內的菁英不論對外對內,都不斷的在尋求族群認同,內部的族群關係的 衝突也大量湧出。

1980 年代的台灣,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與開放,允許原住民有機會進入主 流社會為自己發聲。孫大川認為,1980 年代初期浮現的原住民社會運動,與 1970 年代開始台灣社會內部的分化與國家定位的浮動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的台灣主 體性和族群主體性的豁開,及其所衝開的較為鬆軟的政治、社會、歷史局面,給 1980 年代初期逐漸覺醒的原住民知識菁英一個有力的運動空間和條件。(孫大 川,2000:99-160)

台灣原住民在此波社會運動中,首先由1983 年由台大的泰雅族學生伊凡‧

諾幹等原住民學生創辦的校園雜誌《高山青》開始發聲,這樣自覺的思潮漸漸影 響至校園以外,旅居北部同樣有相同長久被歧視、汙名化的族人開始響應,因著 民進黨力量的支持,幾位原住民知識菁英於 1984 年 12 月成立了「台灣原住民 權利促進會」。2而原權會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而其發展的變化係影響自台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當時的社會變動(謝世忠,2004:38-40)。在前述兩個與太魯閣族「還我土地」

運動中都可以看到原權會的使力,原權會中也有五位會員在當時已自稱為太魯閣 族(林江義,1996:779)。可以說,太魯閣族認同符號的增強,因為時代潮流

「還我土地」運動的凝聚,提供了花蓮族人動員積極追求「認同」的機遇。而台 灣原住民運動由 1980 年代至今,歷經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從反侵占、爭生存、

恢復姓名、還我土地到族群正名,原住民開始有系統的論述自己在政治、經濟、

社會的危機。

提到當時的台灣原住民運動,除了當時旅北受到高等教育的原住民知識青年 外,尚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即長期深入部落扎根傳道,具有強烈人道關 懷與社會參與象徵的基督教長老教會。雖然長老教會在政治上的積極作為,常引 來外界認為即過於介入政治的批判,但教會方面始終堅持,以具體的行動對社會 不公義加以批判、抗爭,有其信仰上的依據(林本炫,1990:83-110)。對於太 魯閣族正名運動而言,長老教會於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有其關鍵與重要之處。

基督教在台宣教的歷史,有位被喻為「台灣山地教會之母」太魯閣族傳奇人 物姬望(Ciwang),就曾因為在部落傳福音,而被屢次日本警察威脅逮捕,仍堅 定傳授基督福音。其諸多生平事蹟,為太魯閣族教徒一信仰精神象徵。戰後基督 教在太魯閣社會發展相當迅速,1952 年時已有 28 所部落教會,因組織的需要,

成立了「太魯閣區會」,為第一個原住民教區中會。(江天順,1965:372-377)

1950 年代,當中華民國政府大力推行山地平地化與「山地三大運動」之時,太 魯閣中會卻著手進行太魯閣語的聖經翻譯,並於1960 年成立長老教會第一個原 住民中會「太魯閣中會」。太魯閣地區傳教的成功經驗,使東部太魯閣宣教師不 遺餘力的往西部族人方面傳教,1962 年南投地區的賽德克長老教會已達十一所,

並組成「西部分會」 ,歸屬在「太魯閣中會」的管轄之下(江天順,1965:372-377)。以西方外來基督宗教信仰人口而言,東部的族人也因為人口基數較大的關 係,東部的族人信徒人數比西部為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基督長老教會在花蓮太魯閣地區傳教的成功因素,已有研究者針對其宣道教 義與太魯閣族的傳統信仰「Gaya」做過深入的討論,認為族人可以順利接受基督 教義,是因為太魯閣人的傳統信仰與基督教神學結合某程度做了良好的結合,如 utux、gaya 中的哲學意涵成功被轉換;以及當代的殖民受害經驗等因素而使多數 太魯閣人順利改宗(邱韻芳,2013:134-167;張藝鴻,2001:143-155)。沈俊 祥則是認為,東遷的族人因為地理空間因素被區隔,原來的部落大型傳統祭儀中 斷,使花蓮的太魯閣人普遍有一種「離散經驗」,造成族人信仰歸屬的缺口,基 督宗教深入部落的傳道填補了心靈信仰上的空缺。除了上述因素,由太魯閣正名 運動的發展來看,皆足以得知基督宗教對花蓮太魯閣人在生活與文化上的影響可 說十分深遠。(沈俊祥,2008:154-160)

除了信仰上的依歸,當代太魯閣人對於太魯閣的論述,一直以來都以基督教 長老教會為中心,在當時資訊封閉的戒嚴時代,教會儼然成為一個訊息交換中心,

透過宣教與原住民教會的頻繁交流,以及教會的組織,太魯閣人向台灣其他教徒 發表太魯閣認同的論述,長期下來給太魯閣認同論述累積了一定能量(沈俊祥,

2008:51-55)。而基督長老教會一直積極的在參與台灣的幾波原住民運動,2000 年至2008 年共有五個族群正名成功,但其中以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在正名過程 中,尤其是在「族群意識」的建構上,長老教會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艾美英,

2013:140-143)。

正值太魯閣人當時與亞洲水泥之間的抗爭期間,1996 年 7 月 10 日太魯閣 中會首先在姬望紀念教會舉辦「正名Truku 族研討會」,隔年 1997 年 5 月,幾 位太魯閣中會的牧師與長老會會友籌組「花蓮縣德魯固文化發展協會」,正式推 展正名的工作。直到 2002 年之前,他們陸續於舉辦了如:1997 年 5 月花蓮縣 德魯固族主辦之「正名Truku」研討會、1998 年 10 月花蓮太魯閣建設協會主辦 之「原住民族太魯閣群正名運動座談會」、2001 年 12 月萬榮社教工作站主辦之

「跨世紀泰雅族─賽德克群『尋根』、『正名』研討會」。經過數次的會議,正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運動似乎仍在原地打轉,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參加的成員也多半仍是幾位教會 牧者及部落菁英人士,也同時給族人一種是由特定教派(長老教會)主導的印象。

2001 年 3 月幾位北部大專院校就讀的學生,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德魯固學 生青年會(簡稱「德魯固學青會」,後更名為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邱韻芳認為 因為族人新一代的生力軍加入,為正名運動帶來了衝破困境的動力。德魯固學青 會更於 2002 年 4 月創刊《德魯固之聲》,為正名運動增加更豐富的論述(邱韻 芳,2004:184-193)。2001 年及 2002 年,邵族及噶瑪蘭族依序經行政院核定 通過,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族及第十一族,同時也間接刺激了太魯閣族正 名運動的前進。

正名運動延宕數年,終於在2002 年 9 月 14 日,由花蓮縣政府、秀林鄉公 所、萬榮鄉公所及卓溪鄉公所合辦之「台灣原住民德魯固(Truku)族『正名』

與自治政策研討會」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一,有別於之前皆由民間團體主 導,政府單位僅受邀出席的情形,此次更邀請了學者、族人菁英及耆老等各界專

與自治政策研討會」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一,有別於之前皆由民間團體主 導,政府單位僅受邀出席的情形,此次更邀請了學者、族人菁英及耆老等各界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