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文獻回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第三節 文獻回顧

一、 歷史再現文本及官方檔案文獻

欲理解歷史是如何被「再現」,必須借助多方面的歷史文獻材料,並參考「太 魯閣族」族群互動與歷史上的遷移與演變。欲了解整個太魯閣族的遷移與歷史的 演進過程,這位出身於花蓮秀林鄉的學者廖守臣撰寫之〈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 落遷徙與分布(上)》(1977)、〈泰雅族東賽德克群的部落遷徙與分布(下)〉

(1978),可謂民國時期,最早提供大量訪談資料之研究。他身為花蓮縣秀林鄉 第一個大學生,進入台灣大學接受人類學理論洗禮後,懷抱著使命感的他為廣義 的泰雅族進行部落遷徙以及族群歷史發展為主要的研究內容,當時家鄉當代「太 魯閣族」遷移歷史,首次有了較完整的研究歸納與記錄。後續陸續出版《泰雅族 的文化》(1984)、《泰雅族的社會組織》(1998)等書,皆為當代研究泰雅族 之必讀資料。同樣身為太魯閣族的旮日羿‧吉宏,其 2004 年以《即興與超越:

SeejiqTruku 村落祭典與祖靈形象》一文,透過太魯閣族當代的大型祭儀復振,

深入討論當代太魯閣族人復振大型祭儀的過程與祖靈信仰的關係,為少見深刻討 論當代太魯閣族人於信仰上的變化過程。出身於花蓮的族人田貴芳,近年來為了 重建太魯閣事件的歷史,不遺餘力地進行大量的田野調查與訪問,將花蓮地區的 耆老生命史編纂分為男性篇與女性篇進行出版,留下許多珍貴的當代文本供本文 參考。

另外值得參考的官方檔案,有王學新編的《日據時期東台灣地區原住民史料 彙編與研究》(2003)、《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又名:理蕃誌稿)》,陳金 田譯(1997)、森丑之助的《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2000)、台灣 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的《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第 四冊後篇)》(2011(1921))。森丑之助、佐山融吉等學者特別在「太魯閣戰役」

發生後幾年到東部去做了許多的訪談,也留下大量對族人的風俗、習慣、語言等 記錄。此部份特別是在還原事件原委時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材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針對「太魯閣事件」相關的研究文獻,則有李季順〈風雲太魯閣-二十世紀 台灣最大規模的戰役〉(2001)、李宜憲《從蕃政到民政-試論太魯閣事件下的 花蓮變遷》(2000)、鴻義章《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 太魯閣事件》(2003)、

潘繼道《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2008)、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編《太魯閣事件 104 年紀念論文集》〉

(2000)、社團法人花蓮縣德魯固族文化發展協會編《太魯閣抗日戰役 105 周 年紀念回顧史研討會》(2016),以及花蓮縣秀林鄉公所近年來圍繞相關太魯閣 族文化與歷史等主題所大量出版的專書等。以上文獻除了可供回溯建構史實的參 考,更可以透過其不同作者寫作的不同立場與動機,看到不同的「歷史觀」也將 是本文即將多加著墨之處。

二、太魯閣族認同研究

近年來太魯閣族的族群正名運動在台灣的「民族自決」舞台上創造了一個亮 點,但也因為其爭議性頗大所以吸引了不少學者撰寫論文、專文討論。幾篇專文 的討論有些是拉高到由國家政策、社會整體環境演變的角度出發,比如張文成

(2005)《「太魯閣族」的認同與認定之探討》一文,於南投及花蓮境內進行問卷 量化作為分析方法,結論為經由太魯閣正名案例,顯現台灣的民族認定辦法造成 族群分裂與不和諧。筆者認為如此得到的統計數據不盡然可以得知,族人勾選單 選題背後的理由;而這些理由可能才是造成「認同」歧異的關鍵因素。

部分研究則由太魯閣族的歷史文化演變與內部族群關係去闡述,如高琇瑩、

沈俊祥。高琇瑩(1996)《太魯閣人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意識—以花蓮太魯閣地區 的太魯閣人為例》一文,則藉由太魯閣族本身的歷史遭遇,即受到日本政府的強 迫遷徙與「討伐」,集團移住使得東部族人形成廣泛的「太魯閣族」認同,此結 論提供給正名運動一堅強後盾。沈俊祥(2008)《空間與認同:太魯閣人認同建 構的歷程》一文,研究者本身做為本族人,巧妙使用「空間」做為詮釋「Truku」

認同的根本,並輔以本族人的內部視角,為「太魯閣族」認同打通了一條理解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途徑,跳脫傳統認同理論的框架,為一觀察族人內部觀點之精彩作品。

金尚德(2006)《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 社會學解析》則由部落地圖製圖的過程,解析太魯閣族正名運動當中權力的消長,

凸顯出整個正名運動外部、內部的矛盾。作者闡述選擇「太魯閣族」做為族稱,

皆為少數人「操作」的結果。筆者認為這樣的控訴,忽略了正名的成功,背後仍 然有著大多數民意的基礎,對於文化理解及歷史因素爬梳應有更多爬梳。

宋卓立(2007)《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則使用一個綜 觀比較的方法,將太魯閣族正名運動近年的發展做一紀錄與呈現,對於其他研究 者之觀點採取歸納與綜合的整理。余正雄(2016)《花蓮太魯閣族族群認同與變 遷之探討》則同樣將太魯閣族之族群認同變遷依照時間發展進行整理,認為太魯 閣族的族群認同其來有自,認為造成爭議的原因來自政府之行政流程不盡周延。

邱韻芳(2013)則透過太魯閣族人由傳統 gaya 信仰改宗為基督宗教的過程,

深入討論了基督宗教之於當代太魯閣族社群,及其與復振運動互動的觀察,提供 許多的論點與想法,為一進入太魯閣族人傳統信仰的核心與其對話之作品。

上述作品皆提供了紀錄及整理正名過程的內部細節,與外部觀察。2004 年 正名成功至今已經過了十餘年,集體記憶的強化與凝聚仍再進行著。直至現在,

仍然可以發現到東部許多操著所謂「Truku」語的族人身分註記沒有選擇(或是 拋棄)「太魯閣族」,而是選擇「賽德克族」,或是不變更維持「泰雅族」。可見正 名以繼,認同所屬的矛盾仍然沒有因為時間而消退。

不過不可否認多數族人仍是以行動「支持」這樣的結果,也因為正名替原鄉 部落與族人帶來一定程度的資源,得以舉辦文化復振的相關活動,在近年來漸漸 凝聚、同時也嘗試建構了更完整的「太魯閣族」認同與歷史論述。對於太魯閣正 名運動成功後的社會觀察,近年有許雅如(2012)《從南投縣Toda(都達)母語 實踐與傳承探討賽德克族的族群認同》一文,提到賽德克族的正名與太魯閣族正 名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並提出了此三群族人中間的夾縫者─南投的「Toda」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面對陌生的「賽德克族」族稱,如何處理族人內部的複雜與矛盾。

正名運動成功後不久,主導正名論述的李季順、劉韶偉分別寫了《走過彩虹》

(2003)、《找回太魯閣》(2004)專書將正名的立論基礎重新整理,使其更具 說服力,並也為正名運動留下許多論述內容。2014 年距 1914 年日本政府發動 的「太魯閣戰役」剛好一百週年,花蓮縣秀林鄉公所舉辦了一系列的「太魯閣族 抗日戰爭紀念系列活動」。族內發言耆老及學者仍持續強調「太魯閣戰爭」應由 1896 年發生的「新城事件」算起,並非僅是 1914 年發生之「太魯閣戰役」;2015 年由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八屆台日原住民族研究論壇-太 魯閣族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可以看到族內菁英與外部研究者則進一步對於 太魯閣族的歷史進行再一次的定義。太魯閣族的正名運動雖獲得成功,但是「歷 史記憶」的還原與建構,至今都仍是在進行與成長的階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