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認同與記憶的持續追尋

第三節 Truku 認同在當代的「再現」及其反思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3

第三節 Truku 認同在當代的「再現」及其反思

當代太魯閣族在2004 年成功的由泰雅族獨立為太魯閣族後,攸關族稱的認 同議題仍是持續的在族群內部發酵,未曾停止。正名運動的效應開啟了花蓮地區 族內青年及學子對自己族群認同的追尋動力,2004 年起開始有相關討論太魯族 認同與文化、歷史相關的學術論文相繼出版,如:旮日羿.吉宏(2004)、張文 成(2005)、胡惠敏(2006)、沈俊祥(2007)、方玉如(2009)、范若望(2011)、 程廷(2011)、余正雄(2016)、杜岳洲(2017),不及備載。部分研究者開始以 本身家族及部落史為主,嘗試以空間、遷徙、文化面來詮釋當代太魯閣族形成的 原因及樣貌,如胡惠敏(2006)、沈俊祥(2007)、程廷(2011);也有跳脫傳統 部落史概念,以觀察及參與太魯閣族學生青年會的社團組織,以觀察當代青年的 認同面貌,如:杜岳洲(2017)。綜觀近期相關文獻,族內青年開始以更多元的 角度去探究自我的族群認同,更多的青年開始想了解自己是誰、從何而來,關心 與自身部落及族群相關的議題的族人不減反增。可以說,在太魯閣族正式成為一 個政府認定的實體民族後,對族人青年來說產生了很大的漣漪。前述新生代的研 究者,多數面臨到對於族語的不熟悉,對於關於家族與部落的遷徙、歷史、傳統 信仰以及認同,在進行研究前一知半解,努力的進行族語轉譯的過程感受到了某 程度的不確定性,雖然自小對於族內的傳統文化的接觸再也熟悉不過,進入學術 殿堂學習艱難的理論與學術知識,運用嚴謹的學理方法,需要將語言文化的概念 轉譯為可以讓普羅讀者熟悉的概念時,變得十分具有挑戰性。如此的現象,凸顯 了這個世代的族內青年所正面臨的是耆老逐漸凋零,而族群歷史仍待重建與挖掘 的時代。

在田野中Powda 一詞一直困擾我,如同 Gaya 最常被指為婚前的性行為,

Powda 也常被指為 Uda nagih 的祭祀分食,我問居民結婚的祭祀分食叫什 麼,他們都回答:「那個不是Poda,應該叫 Stelon mekan babuy」,stelon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是結婚,mekan 是吃,babuy 是豬。(程廷,2012:74)

這是一個普遍存在於太魯閣族青年的現況。我們時常經驗著與傳統文化核心 的日常信仰實踐,經驗殺豬獻祭的儀式多到無法計數,大概知道我們上一代以及 上上一代是從哪裡遷徙下來到這個地方,自己的家族因為集體移住的關係,大概 散落在花蓮從南到北的那些部落,也知道自己是 Laqi Truku,時常聽長輩教誨 Gaya 的教條,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也叮囑我們應該要好好念書,不要跟老 人家一樣很辛苦,所以不需要特別學習族語。孩子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筆者的父 母一代多數無法把Gaya 有關的事情講的清楚,雖然大多都聽過霧社事件,卻不 知道比霧社事件更早,花蓮的族人曾經與日人發生過如此慘烈的戰爭。當我們想 要再問祖父母一輩更多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已經等不及,先離開我們去彩虹的另 一端。觀察現況的太魯閣族社會,雖然傳統信仰的實踐沒有因為現代化而消逝,

除了近二代的遷徙歷史以外,更久以前發生的事情早已趨近模糊。太魯閣正名運 動成功以後,族內青年所要面臨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回顧太魯閣族正名運動推動數年因為內部面臨的諸多分歧,推動的進度沒有 太大的進展,因為太魯閣族學青的成立,為花蓮地區推動的正名運動帶來更多的 正當性與能量。學青會當時原本是旅北地區大專生聯誼性的社團,隨著正名運動 的推展,於2002 年正式立案為全國性的社團組織,直到現在都還有在實際運作,

定期的遴選理監事與選舉理事長。作為一個組成主體為太魯閣族青年人的組織,

它是發起在都市,而非花蓮原鄉。在正名運動這個階段性任務告一個段落後,學 青會也曾嘗試要往「太魯閣族自治」的方向努力,最後雖然未能達成,仍是持續 的推動與太魯閣族青年相關的事務。筆者約於2015 年因緣際會因為協會前輩的 介紹而進入學青會,曾短暫擔任理事並且因此認識了許多族人夥伴,觀察成員們 努力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辦理文化尋根活動、部落營造、傳統領域調查、地圖製 作,2014 年也與萬榮鄉公所共同辦理太魯閣族正名十周年活動。近年來持續聲 援與族人權益休戚相關的社會議題,如:反亞泥、爭取國家公園狩獵權等。學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長輩提及我們與「他們泰雅族」不一樣。1990 年代,跟著家族的原住民族文化 藝術團在旅北地區演出,那時跳的舞、唱的歌跟穿的衣服多是泰雅族的,(雖然 對於歌詞總是感到陌生不解)過沒多久家人說要換登戶籍資料變成太魯閣族,開 始有新的太魯閣族「專屬」歌曲與舞蹈可以演出,細數那些都是破碎片段的記憶,

卻有著很深刻的感受。而後碰到泰雅族與賽德克族的朋友,時常會有我們都一樣

/我們不一樣的討論,甚至是爭論。

本文關心當代太魯閣族人在當代如何開啟「正名」的運動,正名運動的過程 中,專屬於太魯閣族的歷史如何一步一步被建立,以及這個對當代族人認同的影 響與互動為何。比起台灣自2000 年後開起一連串的民族正名(邵族、噶瑪蘭族、

撒奇萊雅族等)運動,唯獨太魯閣族的個案卻頗受爭議,開啟了一連串來自於族 群內部與外部的爭執。透過文獻資料的爬梳,我們看到了來自他者的批判與質疑,

也看到我者的反省與極力的爭取他人的認可,筆者認為,太魯閣族正名的案例之 所以會引起諸多爭論,是因為東部族人認同的產生,有其多個條件所交互影響的 原因,若無法置於東部族人的角度出發,將無法理解與對話。

正因為外人不易了解,在太魯閣族正名的議題上,不論是我者或他者,都嘗 試透過理解族人遷徙、族群歷史的發展建置、當代的政治選擇以及政黨操作等角 度進行分析,嘗試理解東部太魯閣族的認同。作為一個本族研究者,閱讀部分十 分具有批判與指責的文獻的過程,心中不免出現一種不被理解的感受;對於部分 研究者認為當代的太魯閣族的正名是粗暴、被建構、僅是為了政治利益時,某程 度間接否認這個認同的真實存在,也忽略了以東部太魯閣族人出發的在地觀點。

人們運用經驗親近的概念是自發的、不自覺的,因為它是日常的詞彙,除 非在極短暫的時間内和極偶然的情況中,使用者根本不曾覺察到此中涉及 任何的「概念」這就是經驗親近的意義─即觀念與它所傳達的現實自然地、

不可分割地連在一起。你能用別的名字來稱呼犀牛嗎?神當然是法力無邊 的,不然我們為什麼要怕祂們?民族學家並沒有─而且,依我看,主要是

中可以看到,族外的人可分類為:Teywan、Ibaw、Ngayngay、Bgada 等;21族內 的人,雖然語言與文化習慣相似度很高,依據其歷史互動關係仍有:Truku、Toda 與Plibaw 的分別;同樣是 Truku 的人,依據其不同的家族與祖居地系統,也可 分類為:Knbaya、Mhiyan 等,不同的人群(族內、族外、家族),各有屬於其明 顯不同的語言、文化、氣質與故事,這些都在族人平日談話中可清晰得知,如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處的經驗,他有下列的分享:

以前我在台中念書的時候,那些泰雅族的同學會說我們是打魯固(Taruku)

的。以前是有次有個布農族的同學上台報告,我才知道原來泰雅族有分賽 德克跟泰雅,好複雜。23

在太魯閣族正名運動之前,這樣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1980 年代的社會經 濟情境轉變,全台灣進行了由鄉村移往都市的人口流動,多數族人離開花蓮原鄉,

跨越地區、空間的限制,人群之間的接觸愈漸頻繁。太魯閣族正名之前的情境是,

花蓮的族人面對他族,要介紹自己是哪一族的時候,只要說自己是花蓮來的泰雅 族,「Truku」的分類範疇就會出現,以歸類他人,也被歸類為我們自己。花蓮屬 於Toda 跟 Plibaw 的族人,不會向他族介紹他是 Toda 或著是 Plibaw 的人,而是 使用泰雅族或是「打魯固」這個別人可以理解的分類向別人解釋。對於太魯閣族 人的生活經驗而言,中文的「太魯閣」、「賽德克」都是外來、後來才有的語詞概 念,它牽涉了後設的民族學理的分類,真正活生生而存在的認同,是源自族語

「Truku」的使用與被使用,只是隨者語言使用者的習慣而有 Taruku 或 Truku 的 區別。24這個與他族接觸的情境而使用的「Truku」,在族人的概念中已經不是相 對於Truku、Toda 與 Plibaw 的人群範疇,而是拉高到區別非我族類的層次。筆 者認為這是為什麼東部、西部的族人會在太魯閣族正名運動過程中有如此大的分 歧,討論到人群分類與範疇的概念時,西部族人是擺在三群分類範圍來看待,而 花蓮的族人雖然使用中文「太魯閣」或Truku,其背後的概念是前述所稱的包含 東部三群人的概念。

後來先就花蓮調查調查同意的人數是不是佔絕大多數,後來我決定以民意 為依歸,推翻了我過去賽德克的主張,民意最重要了,這是現實的問題,

23 報導人:S2,筆者訪問於 2017 年 7 月 24 日,地點:新北市汐止區。

24 為何發音不是德魯固(Truku)而是打魯固(Taruku),筆者推測可能源自日本人翻譯太魯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9

你過去什麼歷史不歷史,你現在的狀況、目前的狀況什麼,已經變遷了,

主張太魯閣的不是只有 Truku,我們非常慎重在花蓮開會,也有 Tauda、

Tgdaya 的人啊!(林修澈,2007:25)

Tgdaya 的人啊!(林修澈,2007:25)